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钱学森的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学森的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钱学森的精神

第1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在大气厚重的钱学森图书馆“阅读”钱老的智慧人生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因为这个缘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在前年建成并开放。

记者来到上海之后不久。便赶到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参观了位于校园里的钱学森图书馆。走进校园的东北角,一座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从远处眺望。建筑简洁方正的外形就像戈壁滩上的风蚀岩般苍劲而厚重,前方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大字:钱学森图书馆。

进入钱学森图书馆大厅,一个极具象征性和震撼性的现代雕塑非常引人注目:衬着白色墙壁上的手稿背景和钱学森的亲笔签名,4015页“模拟手稿”从9.8米高处“倒挂”下来。以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的状态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用艺术的形式对钱学森精神进行概括红色象征着爱国的赤子情怀,放射、裂变传达着无穷的智慧,寓意着钱学森以红色的爱国情怀和超凡的智慧人生,为祖国航天事业点亮灯塔照亮前方。

记者了解到,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其中还有钱学森生前藏书4000余册,这仅是钱学森藏书的七分之一。这些文献、资料等展示了钱学森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不同时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参观中有一件实物引起记者的注意,那是一架老式的三角钢琴,据说是钱学森当年送给夫人蒋莫的结婚礼物。一代科学家浓浓的人间情怀透过这架老式钢琴还在不断地感染着后来的人们,

结束参观的时候,记者出来时迎面看到一队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记者想起了钱老生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但愿更多的孩子在参观之后,真正能够秉承大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贡献。

在古朴的钱学森故居感受科学大师的严谨家风

第二天一早,记者乘高铁来到杭州,稍事休息,便赶到位于杭州上城区方古园的钱学森故居,

钱学森故居,顾名思义,就是钱学森从小生长和居住的地方。记者沿着一条仅能容下一辆机动车的巷子向前走。不远就到了门脸不是很显眼的钱学森旧居。进门以后记者才发现,这里现在只是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独立院落。但布置得很规整。这里便是钱学森出生的地方,在他三岁的时候随父母迂往北京。1930年在国立交通大学(即现在的上海交大)读书时,因身染伤寒在杭州静养一年。虽然钱学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度过,但他心系家乡,经常与家乡人民书信往来。

第2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老教授对钱学森的论文提出了不同意见,钱学森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事后才知老教授是大名鼎鼎的力学权威冯·米塞斯。有一次,在一个学术问题上,钱学森和冯·卡门见解不同,争论得不可开交,冯·卡门大发脾气,把东西摔到了地上,钱学森仍不妥协,默默离开了。次日冯·卡门充满歉意地对钱学森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1940年,钱学森致力于研究全金属飞机的薄壳结构问题,前后写了五份演算稿。每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推倒重来,一直到第五次,他才觉得满意。草稿一共有七百多页,发表文章时却只有几十页。他把七百多页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最终的成果”字样。但他马上想到,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相对的,又写下了“终极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钱学森有一个宽广的胸怀。1950年春天,在美国,他的住所被监视电话。被监听的钱学森曾过着屈辱而又艰辛的日子,这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色彩。

归国后的钱学森先担任了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为什么?原来,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他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集中精力专门抓业务了。他不仅有“千里马”的才能,更有“伯乐”的眼光,一生爱才、识才、惜才,培养了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钱学森晚年与不同领域的后辈有过多次学术合作,在发表文章时,他坚持把年轻人的名字署在前面。钱学森的一生,如同一部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史。钱学森再三强调说:“‘两弹一星’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钱学森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为一批攻读硕士学位的军官上课。

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样,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钱学森教学,没有小考、大考,也不布置家庭作业。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学生找上级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硬汉形象。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为航空系研究生开课时,学生们觉得他冷漠高傲,认为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行客。在某些学生眼里,他是最难以亲近的教授,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他,甚至怕他。

第3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而在众多的英雄里,唯独一个让我赞叹不已,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小时,他就热爱学习,发愤图强,加上父母的启发与教育,使他考中了理想的大学。但那时正是中国实力弱小、遭受侵略的时期,生活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钱学森看见人们惨遭刀枪的样子,就立志要让祖国繁盛,便来到美国,并以优异的成绩,换来了很高的地位。但他始终没忘记祖国的使命,便在学业有成的时刻,回到祖国。但美国政府咬住不放,将钱学森关了起来。但最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才不情愿的放了钱学森。回到国后,他便励精图治、日日夜夜的工作,先后发明了“两弹一星”,使中国逐渐强大。

英雄是什么?在我认为,英雄是保卫祖国,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的人。而钱学森则是英雄,在祖国危难之际用去其它国家学来的知识,来发明“两弹一星”,保卫祖国,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指导他们,一起来服务祖国,建设祖国。

钱学森,你是坚强的。在发明导弹之时,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你便坚强地站起来,靠自己的双手来完成;钱学森,你是不屈的。在被美国压留的日子里,他们每10分钟开一次灯,但你不肯屈服,抱着一颗爱国之心,驱散黑暗;钱学森,你是无私的;在领取荣誉时,你总是希望让年轻人去,让他们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一起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第4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姓钱,但不爱钱

生活中钱老每天除了浏览《人民日报》等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其子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财富观,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他90岁生日前夕,霍英东基金会通知钱学森去广东领奖,由他的夫人蒋英教授代领。蒋英出发前对钱学森说:“我代表你去领奖金了。”钱学森幽默诙谐地说:“那好,你要钱,我要奖。”他这是在谐音夫妻二人的姓氏“钱”和“蒋”。一句话把周围的人全逗乐了。

五谷杂粮,四菜一汤

钱学森对民间土特产颇有兴趣。他说:“中国的土特产是我国美食的基础。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美食文化事业必须同时开发我国的土特产,发展我国的土特产生产。”

钱老言行一致,在饮食方面没什么讲究,吃的是“五谷杂粮、四菜一汤”。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对于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接受文艺熏陶

钱学森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造诣。他自幼热衷于水墨丹青,中学时代是有名的铜管乐手,也学过钢琴和管乐。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曾是学校铜管乐团里一位出色的圆号手。钱学森尤其喜欢弹钢琴。他家的客厅约有20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1/4的面积。钱学森的夫人是著名的声乐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蒋英。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为了听音乐会,钱老宁肯节衣缩食。他说:“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乐观、淡泊、坦荡

钱老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经”。

钱老在参与组建中国科技大学、亲自到科大力学系授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许多人连计算尺都买不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工程控制论》一书稿酬及奖金,共计1.15万元捐给科大力学系,给学生买学习用具。在20世纪50年代,这可是一个惊人数字啊!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又将刚出版的《论系统工程》一书中自己的那份稿费交给了秘书王寿云,作为开展系统工程研究的活动经费。晚年,“何梁何利基金奖”与“科学成就终生奖”所获得的200万港币奖金支票还未拿到手时,他就让人委托书,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他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有的报刊重发了他的文章,寄来稿费,他总是让人把稿费退回去,说:“重复收稿费不符合国家规定。”

第5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我们在宣传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时,总是强调他们是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我觉得这种宣传引导有失偏颇。这种宣传是在造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应该说,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一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人。一个人有父母、配偶、子女、同事、朋友等。一个人不能仅为自己负责任,还应该为自己的亲友和社会负责。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他人的责任要远大于对自身的责任。而且,在尽这些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操的陶冶。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是不可能起到榜样作用的。另外,从科学用脑的角度上来说,也不能整天扑在工作上。大脑在高度兴奋一段时间后,相应位置的皮层会处于抑制状态,此时应更换活动种类,让大脑的兴奋灶转移,原工作区得到休息。这是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8-1>8”的理论。其内涵是,如果每天拿出一小时去做锻炼,那么工作效果远大于8小时全用于工作。

曾在北京大学任职十年、其间担任了六年党委书记的任彦申同志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总结:“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我想根据自身的体会,对这三句话略作修改:“应当尽心尽力地工作,真情真意地交往,有劳有逸地生活。”

(摘自《光明日报》王陇德/文)

用“下次”换掉“如果”

桑格尔教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常说:“生命中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为以前的过错而懊悔。”

桑格尔说:“很多人总是喜欢把时间都花费在对往事的追忆上,许多人总是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去做该做的事——如果我在那次考试前准备得好一点就好了,如果我当初能多想想就不会出现错误了……这其实是在懊悔中无端地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和价值,因为世上是没有‘如果’的。”

在懊悔的追忆里徘徊,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消耗。桑格尔说:“要想使自己不再为以前的过错而懊悔,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另外两个字来代替‘如果’就可以了,最有用的是用‘下次’代替。”

用“下次”换掉“如果”,虽然是简单的方法,但是,应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当你感到自己忍不住又在懊悔以前的过错时,应该对自己说:“下次我不会再做错了。”

(摘自《检察日报》王吴军/文)

钱学森一生的五次选择

钱学森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报考大学。数学老师希望他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希望他去报考中文系,母亲希望他学教育……而这时的钱学森自有主意,他要学铁道工程,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飞过的日本飞机,钱学森做了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将来造出能打下日本飞机的中国飞机。随后,钱学森又做了三次选择:从实践研究改为航空理论研究。

我们称呼一位科学家,一般都会在名字前加一个头衔,但我们很难给钱学森加头衔,因为他涉猎的领域太多,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发人深省的见解。

2011年,中国科协与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其中有钱学森。要求在钱学森的邮票上加头衔,最终费了大劲,才把头衔定下来——“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

第6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你们可曾想过,那些为祖国在幕后作贡献的人们,他们无怨无悔,没有抱怨过一句话,他们默默无闻,但尽心尽力。我在这里就要介绍钱学森,他大家都知道吧!但是他爱国的热情还是值得一提,他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国的公费留学。他在美国废寝忘食的学习,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回国,美国政府为了留下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效力,无理的将他监视和软禁了5年,但他回国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

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钱学森将回国的想法寄给了比利时的一位亲戚,托她交给中国政府,终于他在1955年的时候回到了祖国,最终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是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不仅是科学家,也是爱国者,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但他并没有心动,还是向往着生他育他的祖国。没错,是祖国哺育了我们,在我们年幼无知时,牙牙学语时是祖国妈妈细心教导我们,当我们犯了错误是,是祖国妈妈指引我们悬崖勒马,在我们垂头丧气时还是祖国妈妈安慰我们,抚平内心的创伤。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没有一个人能够将祖国给予我们的一样一样还清。

爬满长城烽火的大地,布满甲骨文的钟鼎,气势磅礴的故宫,在这一片东方的神舟大地上,一展雄姿!我爱我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我祖国的人情风土,我更爱我祖国人民那勤劳爱国的精神!碧波万顷的大兴安岭,不仅走不完,也看不厌,她养育了多少珍禽异兽,又出产了多少奇珍异宝。听,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如乳汁一般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第7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你们可曾想过,那些为祖国在幕后作贡献的人们,他们无怨无悔,没有抱怨过一句话,他们默默无闻,但尽心尽力。

我在这里就要介绍钱学森,他大家都知道吧!但是他爱国的热情还是值得一提,他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国的公费留学。他在美国废寝忘食的学习,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回国,美国政府为了留下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效力,无理的将他监视和软禁了5年,但他回国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

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钱学森将回国的想法寄给了比利时的一位亲戚,托她交给中国政府,终于他在1955年的时候回到了祖国,最终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是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不仅是科学家,也是爱国者,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但他并没有心动,还是向往着生他育他的祖国。没错,是祖国哺育了我们,在我们年幼无知时,牙牙学语时是祖国妈妈细心教导我们,当我们犯了错误是,是祖国妈妈指引我们悬崖勒马,在我们垂头丧气时还是祖国妈妈安慰我们,抚平内心的创伤。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没有一个人能够将祖国给予我们的一样一样还清。

爬满长城烽火的大地,布满甲骨文的钟鼎,气势磅礴的故宫,在这一片东方的神舟大地上,一展雄姿!我爱我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我祖国的人情风土,我更爱我祖国人民那勤劳爱国的精神!碧波万顷的大兴安岭,不仅走不完,也看不厌,她养育了多少珍禽异兽,又出产了多少奇珍异宝。听,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如乳汁一般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超级秘书网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第8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台上演员真情投入,台下学生掌声雷动。前不久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西安举行,《钱学森》、《大地之光》、《茅以升》、《王选之歌》、《哥德巴赫猜想》等9台由大学生排演的话剧、音乐剧,在当地6所高校连续演出27场,场场爆满。演出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还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肯离去。

是什么触动了大学生们的心灵?是舞台剧所呈现的科学大师们鲜活生动的人生故事: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施展才华;郭永怀在飞机失事起火的一刹那,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保护科学实验数据……

这9个舞台剧之所以取得成功,归根结底是号准了当今大学生的脉搏。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传统说教式教育的效果已经大不如前,我国科协经过实地调研,创造性地推出了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以话剧、音乐剧的形式,挖掘科学大师们成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展示科学大师们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形象。“这些舞台剧从平常生活谈起,没有唱高调,从细节上感动人”,“比起通常的事迹报告会、电影、发放阅读书籍等教育形式,这种方式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正如大学生所评论的那样,这些舞台剧以艺术的手法,把已故大师们“追求真理、爱国奉献、不畏艰险、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演“活”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受到了终生难忘的心灵洗礼。

大学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科学事业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激励。钱学森、郭永怀、王选等老一辈科学家们,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之中,不仅为祖国的科学大厦打下坚实地基,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中树立了一座座仰之弥高的丰碑,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令人遗憾的是,对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来说,这些宝贵的精神传统正变得陌生、遥远。科学前辈留下的精神遗产,是科技事业再创辉煌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了良好科学传统的薪火相传,再多的科研经费、再先进的仪器设备、再庞大的科研队伍,恐怕都要大打折扣。

如何让大师们的科学精神重放光芒,让高贵的精神遗产薪火相传?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浇水要浇在根上,育人要说到心上,只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采取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科学精神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9篇:钱学森的精神范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座大厦,那么导语则是大厦的地基,地基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厦的安全,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让导语直接渗透学生的身心,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导语的引诱下迅速集中注意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一、温故知新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巩固旧课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自然美不胜收,五彩斑斓、景色秀丽,每天都带给我们诸多视觉盛宴。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其声如千人击鼓,使人惊心动魄。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绿》的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吧!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新课时,故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导入新课,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名称是“胆大的钱学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因操作有误,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认为不影响发射,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钱学森的科学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很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拒绝在报告上签字,后来钱学森一人将报告送到北京得到批准。结果如钱学森所料,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个故事突出了钱学森的胆识和学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体导入

使用集形、声、光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性强、感性鲜明、场面突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教学《项链》时,我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项链的表演短片,让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认识,将主要情节第一时间渗透学生的身心,也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明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设问题导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以教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新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就会主动去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在教《留学巴黎》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留学意味着什么?②留学都需要那些条件?③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许人也?学生思考后,对每个问题做了认真的回答。前三个答案都是从当今社会的角度回答的。留学意味着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留学需要大笔的金钱、学校的推荐:留学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报酬凡此种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留学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学的。教学气氛一度,也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时事导入

语文课的教学是多元化的,它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特别是新课改的形势下,更需要时代信息,使语文课堂与社会接轨与生活接轨,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社会懂得生活,既丰富了人生也开拓了视野。特别是要事大事更需要给学生介绍,哪怕与本课联系不甚紧密的内容,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课前第一时间向学生通报奥运战况,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奥运的激情、运动健将的拼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团结拼搏精神。

六、创设情景导入

初中生的心里还不够成熟,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能够激发内心情感的情景,更易于感染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的感染下逐步进入新课的学习,而这个情景的创设,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