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维认知 地理素养 命题线 复习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试题的考查方向已由知识应用型向思维认知型转变,以2013年全国卷一题为例,探讨一下高考试题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如图)。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本题,同学们经常采用地理区位原理(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组织答案,当然,这样我们也能从中获取部分答案,如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等。这样分析思路,只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罗列,答案不完整,而且有的与问题不相关甚至与正确答案相悖,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考查的实质。如果从地理思维认知的角度分析本题,本题实质上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疆的长绒棉之所以销售的好:第一,质优(质优的原因是新疆的温差大、光照充足);第二,价廉(价廉的原因是新疆的地价低、劳动力廉价、原有产业基础好,长绒棉的生产成本较低);第三,产品本身特点(棉花易储存、易运输);第四,虽距市场远但销售的很好(原因是长绒棉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条件的改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才符合我们地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智力核心,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论证说明非常简洁,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分析和综合思维,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如气候变化);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等。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划分、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并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面针对高三的学生,如何培养地理思维科学备考2015年高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找准复习的方向――“把好脉”
把准高考命题的“脉”,是高三高效复习的前提,这个“脉”就是明年的高考命 题的方向和学生存在的问题。2014年,高考试题一如既往地遵循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新颖的命题视角,继续构建核心要素,纵向探究思维的命题线。每组试题都不是问题的简单堆砌,题目间都有一条内在的思维线,命题线是试题的“灵魂”。只有准确的把握试题思维线,才能找准试题的突破口,科学、准确、完整的组织试题答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中类型的地理思维线的类型:(1)“区域空间”线;(2)“时间演变”线;(3)“人地关系”线;(4)“因果探究”线;(5)“综合思维”线。只有研究思维命题的线,才能在我们平时的备考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下良方”
通过多年参与发展性评价下的高三模考备考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认真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2015年备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第一阶段复习要重基础,抓落实,强化记忆;(2)第二阶段复习要重能力,抓训练,强化思维;(3)第三阶段复习要重回扣,抓热点,强化规范。
在此,重点强化二轮复习的针对性策略:第一,学科上应该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第二,三大部分的复习应各有侧重。①自然地理侧重理解,保证思维严密性;②人文地理侧重归纳,保证分析的全面性;③区域地理侧重看图,保证信息获取的高效性。第三,结合案例,构建应试思维模型,以便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试题有效信息,找准试题的有效信息。
3.精心选择整合好的试题――“抓好药”
模考训练和平时检测是备考中不可缺少的,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备考方向和复习的效率。好题有几个重要的衡量标准:(1)试题建立在情景材料之上;(2)问题依托地理主干知识;(3)考查内容和目标符合不同阶段备考的方向;(4)语言准确而精炼;(5)有合理的难度。
除筛选外,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试题变异能力和原创能力,变异性拓展训练就是挖掘试题的潜在命题价值,拓展学生做题的视野,从更多角度训练地理思维;高质量的原创题则要追踪高考命题热点,反映高考命题方向,提高试题的针对性。
4.把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激发知识“活力”
如何把知识学“活”,激发出知识的活力。笔者有几点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地理学习活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组织地理活动,创建地理社团,有效地将地理由“学”向“用”引入,提高了学习的“活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高考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地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地理素养,能让人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用地理的价值观谋发展,地理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这样地理素养的人才,所以,仅仅有僵化的地理知识很难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关键词】区域地理 有效 教学内容 教材 学习方式
地理学科的考查的内容多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它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数学、哲学的思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实证综合为一,并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区域地理内容在历年高考中表现出大概率,大题、大题切入点或较大分值的特点。在多年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对其有效教学有如下的思考。
1.依据高考目标确定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有效内容
高考的性质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地理学科高考具有如下的评价目标:①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③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④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由高考的要求可知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是在区域上发生和发展的。因此,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如下图:
由图可见,区域位置为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国土整治为选修二的教材内容,而其它的内容为地理必修上、下册的内容。初中地理部分更多的是解决“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区域,其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区域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2.区域地理教材的重组和开发
地理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知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学生要借助地理教材这个平台和范例理解和建构,通过教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地理学科高考的内容,是围绕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出考题,以保证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质。因此,无论学校地理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其教学目的仍然是要忠实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这就让教师可以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
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而高考中试题的考查往往是:呈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原理)探求。而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寻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将选修二的内容拆分到中国分区的教学中。讲授完北方地区就直接讲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华北平原中低产田治理、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我们也可以在复习必修下册传统工业区时,复习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在重组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其中主干,挖掘其中的典型案例。教学中更应注重知识的迁移,解读和剖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将高中教材中的原理规律巩固在区域地图上,使教学更接近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组和开发教材,使教材成为支撑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3.用丰富的事实充满地理课堂,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
文科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而考试要求用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来解释某个事实,这让文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区域地理教学有着丰富的事实与图象,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感到越困难,他就越需要越多的阅读这些事实与图象。阅读能教给他思考,阅读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探究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理解与运用抽象概念与规律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丰富的事实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列举这些事实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得事实本身的知识点,它们是解读和掌握重要原理的载体,是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如高中地理选修二中,关于荒漠化的教学思路可以是:“什么是荒漠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广西会有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类型吗?――广西的荒漠化”。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能够用学到的原理解释广西的荒漠化,最终理解“荒漠化”这一抽象的概念。
4.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识记、思考
整体上看,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应该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一些地理事实材料,然后理解和应用。其核心在理解应用而非记忆。然而学生的识记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念的逐步识记。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并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去理解这些事实,这样,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思考和识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便形成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便是地理学的区域性。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选取每个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并对其进行提炼与综合来加深记忆。如: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识记过程中,必须从大区域的角度,从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将地理要素逐级叠加,学会将复杂要素逐级剥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区域地理,不能把区域自然地理与区域经济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的重大事物和现象,及其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弄清区域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分析区域面临的地理问题,这是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B.A.
关键词:地理课堂;课堂教学;课程标准;核心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要围绕《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师要关注课标,把握课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动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研究教材,关注学生,就是要老师们对自己尽职,对学生尽责。教师保持一颗永不退色的责任心,永不气馁的上进心,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将我的教学心得,课后反思,师生交流与感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反馈等,我设计了一份《湖北省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中涉及了高中地理课程的课时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度、课堂状态表现(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效果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情况及例题习题的把握程度、学生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得新知、巩固新知等。本问卷分发176份(针对实验班、平行班和艺术班三个不同层次),收回176份。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达84.9%,学生上课可以听懂的达78.4%,觉得地理难的、难做好的达73.4%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评估后发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是觉得在“地理好玩”的一种思想,而不是有获取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那种冲动。学生的基础、主动性、生活中观察能力和感知力及学习地理的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等只停留在“表面的听懂”,而没有深入揣摩、理解透彻,要学生调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并快速解决那些地理试题确实很难,从而心里形成了一种“恐地症”。在这种情况下,探究一套行之有效地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很有必要。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堂高效教学
方法、手段的改革是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爱因斯坦说得好:“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3] 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4]。 可以用下面公式描述:
方法=知识÷时间[5]
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多采用教学策略“看”、“读”、“思”、“听”、“讲”、“练”、“问”、“答”、“演”、“评”、“选”、“疑”、“导”、“悟”、“辩”、“研”、“赛”等多种方式和方法的灵活选配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课堂高效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结合、基础与创新融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要少讲、精讲
掌握学习的第一声呼喊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越多,越是面面俱到,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越差。这种教学模式说明教师本身没有对新课标的正确把握定位。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而且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面对知识量大、联系面广、跳跃度大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接受与适应,学生会觉得知识点繁多且杂乱,很难将问题深入分析,把握不了主干知识,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处理地理问题时就易出现恐慌、惧怕而出错,最后信心丧失,对地理学科的畏难情绪日益突显。有的教师认为,不讲要是考了怎么办?其实,试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并不是过多强调知识点掌握程度、知识面的广度等,把握新课标可以带领你对知识“讲与不讲”的困境。如: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等。
2.多开展地理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是思维能力特别丰富的一门学科。能力是一种知识沉淀的思维,要做到厚积薄发,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力难以运用并提高。对课本上出现的案例、活动、问题研究、实验、制图等以及课外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要特别对待,这些都是百里挑一的经典活动平台。老师们不是简单的介绍其操作流程,也不是直接给出教参或教辅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样,探究活动就变得毫无意义,高考一般是不会直接考查这些“标准答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有效地激活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这些“点”的观察形成“面”,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起到真正的研究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往往需求老师很深的“功底”,须要老师在业务水平上不断钻研完善。
3.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也应有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如练习处理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个别同学登台演说,老师可以参与讨论、提出质疑等,而不是没有备课或备课不充分时的一种简单应付。如指导学生对答案方法的归纳和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可以作为平时考试甚至高考的参考答案,会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1)班学生总人数为xx人,学生基础不扎实。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八(1)个班成绩较理想,八(2)、(3)班成绩很糟糕。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要分层次地进行教学,争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和。
本学期使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节显著》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于发展》。
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
3、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概况,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空间想象能力。
4、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提高有胜率和及格率。
方法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6、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精选优质教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一、对《大纲》的解读
将《大纲》与前几年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大纲》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均得到了继承,总体特点是“稳中有变”。
“稳”指的是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力求保持稳定。尽管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形成了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构成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或理论。因此,《大纲》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功能没有动摇。“变”是指地理学科的学习要贴近生产、生活,顺应时展。
地理高考属于选拔性测试,试卷以能力立意为主,尤其是综合题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资料图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大纲》变化的复习建议
《大纲》的“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决定了地理高考试题从题量、形式、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与去年相比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会延续往年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和运用,即所谓“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同学们的复习与备考。当然,《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虽然没有变化,但在崭新的命题角度、灵活的命题方式上仍大有文章可做。目前高三正值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如何处理好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关系,做到高效备考,对每一位考生而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笔者建议:第二轮专题复习要据纲(考试大纲)、据本(地理课本)统筹规划,加强专题复习的效率研究,做到科学备考、智慧备考、高效备考。
1.优化复习模式。
同学们要在复习课、讲评课中优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突破重难点。如在试卷讲评课中可采用“读-写-议-练-评”模式,“读”指将试卷中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后朗读;“写”指当堂默写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议”指针对错题讨论出错的原因;“练”指选取相关试题进行变式训练;“评”指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积极自评。
2.抓主干知识,重“双基”训练。
地理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养成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因此复习中同学们应以《大纲》为基本依据,认真分析考查内容的范围要求和考查能力的目标要求,找准主要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关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地理素养的培养。同时同学们要协调好三轮复习的关系:第一轮要全面细致,夯实基础;第二轮要突出主干、强化重点;第三轮要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而对于教材的复习,同学们要以必修为主,但复习时各有侧重:复习必修1(自然地理)时要重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过程分析,学会动手绘图;复习必修2(人文地理)时要重因素分析,注重拓展分析问题的角度、广度;复习必修3(区域地理)时要重思路分析,以案例开展复习,举一反三。目前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第二轮复习正在进行,同学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来讲就是要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力求做到重难点知识例题化、主干知识网络化,在经典常规高频考点的复习上要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有疑惑的问题。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双基”训练时要求作业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可针对以往的习题(特别是第一轮的习题)、试卷上出现错误频率高的训练题进行变式提高训练,确保能够解决所有该类相关的问题
3.重视地理图表分析,辨析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所以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注重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加强对读图技能的规范训练,培养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协调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地理基本概念是分析地理规律和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分析,对比易混淆的一些地理概念,如“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城市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等,从而能真正地理解地理术语,并能正确应用。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不会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抓住学科核心特色,建构典型答题模式。
地理学科最大的两个特色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问题往往是基于某个具体的或假想的区域展开的,因此区域定位是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而区域具体分析往往又要结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展开,故复习中应通过典型的经线、纬线、河流将世界或中国的地形区等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忆以对区域有一个正确把握。
当前地理高考已不再偏重考查课本上需要识记的知识,而侧重于考查那些地理原理、规律等可再生性的知识,考查考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复习或课后练习都不能只停留于对书本识记性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形成知识框架。尤其是要对各种地理简答题进行分类及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建构答题模式(如下页图)。
5.结合热点,注重审题训练和表达规范训练。
近几年来,许多地理高考试题都是由国内外时事热点切入,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因此,同学们要借助复习过程中的时事热点进行专门的复习,如问题、“辽宁舰”航母投入使用、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设立三沙市、雾霾天气、节能减排、勤俭节约的“光盘”活动、朝鲜地下核试验、俄罗斯陨石爆炸、欧洲杯足球赛等。同时同学们还要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从发生地理现象的背景区域着手,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自去年年会以来的一年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了一个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阶段。在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部部署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并且根据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组织专家进行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时也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地理教育的专家们已经完成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且征求了广大教师的意见,即将正式颁布。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制定了学业水平质量标准,将在以往课程改革基础上,更加有力地促进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与此同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也进入试点阶段,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高考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引起全国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今年夏天,国际地理联合会第33届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座的很多老师也许都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国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引起各国学者高度关注,正如陆大道先生所说“中国的地理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实际问题作出的贡献之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
会前,由本学会和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在上海华东师大举行了“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2016年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专家就国际地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在国际视野下审视我国地理教育。与会的各国专家更具体地了解我国地理教育现状,对中国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给予高度评价。
[关键词] 新课标 高考 试题特征 地理图表 地理技能
地理图表是一种基本的地理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之一。图表的大量运用也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等;能够用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纵观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各种图表比比皆是,再看历届的地理高考和会考试题,涉及地理图标的试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地理图表分析
地理图表可以视为地理学科的标志,更是高考地理命题者的“灵感”源泉,是创设试题情境的主要载体。在高考题目的设计中,不论是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是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均可结合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翻阅近三年的浙江省新课标高考地理试卷,不难发现地理试题大多是依托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来设计的。下面是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主题信息统计。
(一)选择题
2009年:1.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示意图;4-5.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量年变化图;6-7.某流域上游甲乙两城区位示意图;8-9.东京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11.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2010年:1-2.欧洲部分地区略图;3-4.西亚三个城市气温降水量图;5-6.某四地区域图;7-8.某地地形图;9-10.地理信息数字地图;11.太阳光照示意图。
2011年:1-2.2005年四国城市化水平表;3-4.某地等高线地形图;5-6.农业经营模式各要素关系图;7-8.地理信息数字地图;9-10.晨昏线简图;11.等压线地图。
(二)综合题
2009年:36.世界某区域示意图;37.某城市群内A.B.C三城各产业年产值统计表。
2010年:36.某区域略图;37.1995年-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
2011年:36.世界某区域示意图;37.中国某区域示意图。
分析近三年的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试题几乎全部从地图或地理图表切入,涉及到世界区域地图、气候特征统计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坐标图和表格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或运用地理图表、数据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其地理图表呈现出下列特点:
1.形式的简单化、复杂化
高考图表设计趋于简单化,如2011年浙江卷第9―10题,原图如图左所示,是比较完整的图像,后缩减成图右所示的简图。这类地图设计一般特别适用于地理原理性、规律性比较强的自然地理试题。另外,高考图表设计又在趋于复杂化,复合区域图呈现的概率在增大,综合考查渐多。
2.图表类型的多样化
近年图表类题型考试范围具体如下图(图2)。
3.情境设置的现代化
如2010年选择题第9―10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其应用。以前社会上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试题仅停留在概念上,对学生的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实际上GIS数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图形数据(图形的方式),另一种是属性数据(数据表)。对地理信息系统中各项信息的判断,即考生的逻辑思维,首先必须理解其判断方法。如地形判断河流流向、坡向、坡度等,河流的流向须符合图中表2、表3的河道位置,及由高处陡坡(上游)向低处缓坡(下游)的特征。第10小题考生还必须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图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数据的生成、叠加、管理、分析描述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以点线面为基础,分析规律,来确定自然灾害的形成地区。
二、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图表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和能运用地图语言。我们要求学生逐步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为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总结读图技巧,夯实基本功
在读图之前,学生应该掌握好基本的地图知识,如地图符号、方向、比例尺等。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讲地图上的方向,要讲清方向的含义和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及判定方向的意义,如在野外探险、工业布局等方面的用途;然后再讲比例尺,要讲清其概念、大小、表现形式,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比例尺对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转换,进而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坡度的大小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最后讲图例和注记,要让学生记住常用图例和正确填注注记的要求,并且培养学生根据图例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能力。
学生在具备基本地理知识时,还要考虑到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读图要讲顺序,一般的顺序是:图名、图例和注记、正图。在读正图时还要注意其它顺序,比如:沿河流、沿海岸线、沿铁路线等。读图技巧是多方面的,应因图而异。
2.重视基础图表,多渠道运用
高考试题中的图表千变万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是由基础图表转变而来的。这些基础图表主要有三个来源:①教材中的地理图标,这是基础图表最主要的来源。掌握这类图表一定要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要学会“图文交换”。例如2010年第5―6小题,世界上四个不同农业区的简图,我们可以把图甲转换成文字台湾南部地区,图乙转换成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图丙转换成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图丁转换成法国的南部地区,这样图文转换以后,题目的难度明显下降。②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这类图我们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总结。例如2010年第7―8小题,某地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这个其实就是山东省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本内容,我们只要总结好沿水平剖面线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这类题目就变得简单容易。③辨识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图表,掌握这类图表的最佳方法是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基础图表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效读懂试题辨识图表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在平时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知识熟练度。
3.落实阶段训练,按类别强化
地理复习一般两轮。第一轮复习应注重知识的逐一落实和过关;进入第二轮专题复习后,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各类地理图像进行专题复习。
把相似的地理图表经过归类,并找出该类型图表的通用解题方法,可以提高地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如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它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有利于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可按照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坐标――读数据――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4.由现象看本质,促融会贯通
近几年高考设计为了立新意,出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地理图表。如2009年浙江卷第4―5题,其实这题本质就是考查了学生对气候类型判读的原理的掌握情况。无论图表怎么变,只要根据图表中找出温度、降水和月份等要素,最后先判读半球后以温定带再以水定型,就能准确判断出气候类型。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培养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