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洋强省”;税收政策;海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海洋的价值逐渐被更多的国家所重视。海洋被称为“二十一世纪资源”。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句话概括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为过。我国海域是比较辽阔的,大约有47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将近1.8万公里,这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总生产值约70507亿元,是我国GDP的9.5%。党十也有提出关于建立“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并指明这是我国21世纪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大面积的海域中,海南省占据了210万平方公里,占据我国整个海域的44%。可以说海南是我国海域占地面积最大的,这一优势也为海南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南发展独特的海洋经济提供了条件[1]。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概况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提出将“海洋强省”战略正式定为今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海南自身独特的资源,建立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实现海南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人才为海洋战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海洋经济的综合管理,加快海洋经济基础设备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利于的保障,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15年海南整体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50亿元,占海南省总生产总值的28%。从“十一五”之后,海南已逐渐建立了海洋交通行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行业、海洋渔业等经济产业,2011年这四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96亿元,是整个海南生产总值的64.7%。近几年,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南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15%的增长率,比我国GDP增长率还要高,同时海洋经济也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2013年,海南三大海洋产业比重是23.98∶19.4∶56.7,而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海南产业结构也逐渐向着合理化发展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海南酒店行业、交通产业、房地产等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在2011年,海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是全省的85%[1]。二、“海洋强省”战略下海南的税收政策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从业者理解政策导向,顺应行业发展,向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1、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海洋产业涉及到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业、盐业、油气业、化工业、生物医药、等等,涵盖了海洋产业的第一、
二、三产业,主要相关的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涉及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并没有专门的文件,主要分布在一些文件中,如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循环经济、环保企业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中,主要是降低税率、税收减免、税收扣除等优惠政策。我国涉及海洋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对根据规定或是自制生产的本企业使用的设备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对于符合规定的资源使用产品根据相应税收政策进行增值税减免。对于合格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在销售时需要按照17%税率征收增值税,对于税负超过3%的,减少一定的税率。对于符合规定的加工业、种植和养殖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减税优惠。对于合格的生物制品行业普通纳税人,要征收6%增值税减少税率。企业如果使用有关科研和教学的进口设备,可免增值税和税收。对于油气行业在开采中消耗的成品油费用,将全额退还消费税。对于生产成品油行业在生产中消耗掉的所有自产成品油,给予消费税免征。对于合格小微型企业所得税,根据20%的税率减少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或是新技术消耗的开资,可以根据实际研发费用的50%抵扣当年应交的所得税,对于符合条线的企业可以享受扣除150%无形资产税收。对于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可以减少15%的所得税;对于新建立的软件企业实施“两免三减半”税收政策。对于合格的农、林、牧、渔产业实施免除所有税收政策。对于国家重点关注的公共设备和环保产业,在盈利年对企业所得税开始实施“三免三减半”政策。对于我国固有资产企业根据技术进步等因素,实施“缩短折旧或是加速折旧”政策。对于港口码头等地(如:堤岸、栈桥),实施免征土地税政策。[2]2、海南省的海洋税收政策目前,海南省没有专门出台关于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与海洋经济有关的税收政策分布于各种不同文件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主要是关于企业所得税、关税、增值税和农业特产税的优惠政策。海南省海洋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于开发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等企业,在经营期限15年内,从开始盈利年起,在第1年~第5年免所得税,在第6年~10年所得税减半。对于交通运输业和工业这类企业,经营有10年以上,从获利年开始,第1年~第2年免所得税,第3年~第5年所得税减半;如果是先进技术行业,在第6年~第8年所得税减半。对于农业或是工业这类生产性产业,根据规定满免所得税期后,如果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的70%以上,就根据减少10%的税率进行征收所得税。对于服务性行业,投资总额大于500万~2000万人民币,经营时间超过10年,从火力年开始,第1年免所得税,在第2、3年所得税减半。对于海外投资行业取得的利润,可以从企业外汇款中向境外自由汇款,免缴汇出额所得税。境外投资者在海南企业获得了利润,在进行投资期限不能少于5年。如果投资的是海南农业、基础设施、先进技术、出口产品等企业中,将退还所有投资缴纳的所得税。投资者在海南获得的利润可以自由支配。汇往其他境内的利润,从获利年起到第10年不在缴纳所得税。经过本省高新科技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新办企业,在企业享受免税时期满后,还可以给与予3年所得税减半。企业在研发中支出的费用,可以按照实际纳入成本,年增长10%以上的,根据实际发生额的50%减免所得税。对于一些事业单位、个体商户、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给予新技术研究经费资助,经税务和财政审核后,将其当年所有资助支出全额在所得税中扣除。如果所得税不足,不能结转抵扣。对于企业引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样品等,需要经过省科技部门认可,可向国家申请免征关税。对于码头、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基础建设,还有一些水产品加工、海洋科技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并减免税收和进口增值税。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荒地、荒山、荒滩创办的农业生产基地,自有收入时起,第1年免征农业特产税,第2年减半征收农业特产税,从第3年起全额征收农业特产税[3]。
三、海南省的海洋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从长计议,很多产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较强的技术性,需要从政策方面给与大力支持。目前,海南省关于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来服务海洋产业的发展。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分布于不同的文件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企业就能够全面把握政策,合理使用优惠政策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是直接的税收优惠形式,而间接的税收优惠很少。直接的税收优惠很难对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的企业形成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先造船业、港口建设、油气开采这样的企业;第三,适合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优惠政策效应不大。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审批成立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各地区都有相应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离岛免税政策,其他方面的政策效应显现比较小,需要争取更多的适合本地区的优惠政策;第四,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鼓励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税收政策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引进高科技人才,税收政策应予以相应的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也需要政策支持,但海南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第五,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税的征收作用,不利于资源保护。海南所拥有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很丰富,而目前资源税税率不高,征收范围较窄,优势资源税并未形成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很多资源被浪费。
四、海南“海洋强省”战略下的税收政策分析
与其他省市相比,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有其特殊性。很多海洋大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而这是海南所缺乏的,因此,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必然需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首先应当认识到海南省海洋经济着重发展的产业,才能够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制定的税收政策也应当相应有所倾斜。其次,应当重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不可逆的破坏,海洋经济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税收政策也应当发挥调节作用。
1、制定完善的税收优惠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建设
首先,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对海南省资源的特殊性,可以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开采业。对海洋渔业的税收政策方面,对加工程度不同的农产品按不同税率征收;对旅游业税收政策方面,对新建的大型游乐场、星级酒店等旅游设施应给予税收优惠,对新兴旅游业采取鼓励性税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方面,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较大且回收期长的高端海洋产业(如:仓储物流),开发项目(如: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制定较长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支持利用海洋经济的特定区域发展。根据海南省建立的离岛免税政策,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离岛免税政策,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实施放宽政策;根据海洋经济中重点发展的区域,结合经济特区实施的免税扶持政策,根据15%税率减少所得税。
2、支持鼓励海洋经济的相关行业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港口码头的建设、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企业科研创新的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应当能够覆盖多行业、多角度,从各方面给予相关行业优惠政策,鼓励这些行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人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海洋人才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人才科研创新,对科研取得的收入实行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政策。
3、实行以间接为主,直接为辅的税收优惠方式
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有直接优惠税收到间接优惠政策发展,海洋经济税收政策也应该借鉴一下。根据这样一个收税原则,实现间接收税为主,直接为辅的海洋经济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对建设周期长、风险高且利润低的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刺激各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建设的现代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税前扣除、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间接优惠政策促进投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4、加快绿色税制建设,促进沿海合理开发
首先,建立有效的限制性税收政策。扩大税收范围,比如对一些排放污水、废物、有毒有害物泄漏较多的企业实施税收等,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或结果进行限制。其次,完善鼓励性税收制度。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实行轻税或减免税,或者是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环保产业发展及科技推广应用予以支持。再次,加大税收扶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运用降低税率、加速折旧、免税期、亏损弥补等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研发与投资。
5、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挥税收对产业的引导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在于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更好地推动生产要素的重组和集聚,促进战略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要在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挥税收针对给各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建立减免退税、投资抵税、税前扣除等多种收税政策,促进行业生产要素的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创新科技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税收政策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税收政策之前应作充分的调研,分析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做到效率与公平并存。制定政策时尤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环境得到了保护,税收政策才得以持续使用。另外,要避免政策被乱用,扰乱正常的税收秩序和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海洋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玉兰、王欣:“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9).
[2]崔博:发展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3(6).
[3]东方市人民政府:海南经济特区现行优惠投资政策之一———税收政策[EB/OL].2010-08-11.
[4]王卓: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3(4).
[5]唐双虎、宋增伟: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新东方,2014(6).
[6]程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3).
[7]张伟、张杰、张玉洁、朱凌:我国税收政策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
[8]陈尚斌、龙小燕、李晓茯:发达国家绿色税收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4(66).
海洋经济统计是对海洋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是对反映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据此作出推断预测的工作过程。海洋经济统计是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本质上讲,海洋经济统计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海洋经济是由众多涉海部门与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既包括海洋产业活动,也包括与海洋产业密切关联的其他经济活动。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产业分散统计到部门集中统计、从部分海洋产业统计到海洋经济全面统计、从松散化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从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手段到统计报告周期等诸方面都逐渐得到了完善。
1海洋经济统计的初级阶段(1989一1998年):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建立与完善
1.1海洋统计的起步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统计作为部门统计的一部分,被分散和交叉在各个涉海部门统计中。例如海洋渔业统计在农业部的渔业统计中,港口和海洋运输业统计在交通部的交通运输统计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统计在中国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部门统计中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事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很难找到一套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1989年,为统筹涉海产业的统计工作,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这一新的职责,这也是海洋经济统计早期被称为海洋统计的原因。根据新的职责,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统计的前期准备和相关研究工作。1990年,为了解我国海洋领域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定量反映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和国家对海洋的依靠程度,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内容涉及海洋自然地理、海洋自然资源、沿海省市县社会经济状况、海洋机构和人员、海洋投人经费、海洋设施、海洋产业活动、海洋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海洋教育等。其中的海洋产业活动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药物等8类,并制定了反映这8类海洋产业活动的主要统计指标,界定了这些指标的定义和统计范围,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奠定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海洋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体系正式起步。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实际工作中仅统计了海洋水产、海运和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国际旅游等6类产业活动。
1.2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搭建
为保障海洋统计数据渠道的稳定,1991年ro月,国家海洋局在天津组织召开了海洋统计工作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交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地震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和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经充分讨论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会议通过了全国统计信息网组网方案,并确定从1992年起每年编发一期海洋统计年报,初期每三年编辑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内部发行),以后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每年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在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支撑下,199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1990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主要内容为1990年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并统计了海洋水产、港口与海运、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旅游等6类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到1996年,国家海洋局累计出版了6期《中国海洋统计年报》,期间个别产业名称和类别略有调整。如《1994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中,将“港口与海运”更名为“海洋交通运输”并在上述6类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造船”,自此,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7类。
1.3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完善
1991年11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11727号文)。通知要求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应根据通知精神,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有关部门,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文件中明确“海洋统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的组成部分”,“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是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指导下,国家海洋局牵头由国务院各涉海部门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信息网采取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形式。作为该网的第一步,先成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间的信息网,沿海地方人网另行安排”。1994年11月,经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商定,在天津召开了沿海地方海洋统计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海洋局、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统计局、计委、海洋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沿海地方海洋统计是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方海洋统计对于加强地方海洋工作,促进沿海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会议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沿海地方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条件已经具备。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1995年l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沿海地方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51067号文)。通知指出“近几年,沿海政府日益重视海洋,把海洋开发列人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纷纷制定了本地区的海洋发展战略,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统计工作在省统计局的直接指导下已经起步。”通知要求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部门,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搜集、提供海洋统计资料。各地海洋主管部门应汇总出本地区涉海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委审定后于每年9月底前分别报送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1995年3月,国家海洋局编制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首次公开了中国海洋统计资料。统计的海洋产业涉及海洋水产、海运与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国际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和海洋服务等7类;指标包括实物量指标(个数、人数、面积、产量、里程)和价值量指标(产值)。至此,海洋统计信息网初步搭建并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各涉海部委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统计信息网。在此框架下,海洋统计工作有序开展,从1997年开始,《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改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度的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统计范围沿袭了《中国海洋统计年报》。#p#分页标题#e#
2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阶段(1999一2004年):海洋经济统计的业务化进程
2.1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化进程
从1999年起,海洋统计开始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1999年3月,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函【1999]53号文件批准执行《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将海洋统计正式纳人国家统计制度。之后几经修订和完善,先后形成了1999年版、2004年版、2007年版和2009年版四个时期的海洋统计报表制度。2002年12月,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国统函{2002}209号),该制度的实施,及时反映了海域使用、海洋环保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统计的时效性。2003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统计工作在海洋事业中的地位,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三项任务:一是要尽快统一涉海统计部门和地区的统计口径;二是要在统计口径确定后,按新口径推算历史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体系。三是从2004年开始施行海洋统计半年报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季报。2004年2月,在《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首次向社会了《200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公布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造船工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共7类产业的产值以及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公报的,及时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运行状况,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前两年公报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滨砂矿业,并将海盐和海洋化工业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产业,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12类。
2.2海洋经济统计标准化进程
1999年12月,为规范海洋统计的基本定义和行业分类,国家海洋局了我国海洋统计领域的首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一1999)》。该标准统一了海洋行业分类口径,规范了海洋行业分类方法,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涉海性为原则,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划分出与海洋有关的产业分类和统计范围,按一、二、三产业的顺序将海洋经济统计划分为大、中、小只类。其中大类巧类,包括海洋农林渔业、海洋采掘业、海洋制造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咨询服务业、海上体育事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国家海洋管理机构。依据标准,相应调整了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中增加了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产业的统计,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由原来的7类增加到12类,同时增加了沿海地区国内旅游统计,与原来的滨海国际旅游合并调整为滨海旅游。
2.3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进程
为了规范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工作,2003年8月,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结合海洋统计工作实际,印发了《海洋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国海办字【20031256号)。办法包括总则、统计工作组织管理、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奖惩和附则,共六章二十三条。该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为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海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2003年9月,为充分发挥海洋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进一步调动各部门、省市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从同年12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国海发[200329号)。同时,为保证海洋统计工作的质量,国家海洋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包括《海洋统计资料汇审制度》、《海洋统计分析制度》和《海洋统计资料审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和制度。通过开展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海洋经济统计工作逐渐步人正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的保障下,海洋经济统计拓展了统计内容,完善了统计指标体系,提高了统计时效,丰富了统计产品。
3海洋经济统计的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初步建立
3.1新标准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和背景下,为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200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工作。2006年12月,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一2006)正式颁布。标准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明确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概念,区分了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构筑了海洋经济的核心层、支持层和层等三个层次,具体包括28个大类、107个中类和380个小类,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同年,为了明确沿海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海洋经济统计的区域范围,国家海洋局编制了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一2006)。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自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全面改版,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规范了产业名称,同时调整了年鉴的内容框架。
3.2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的创立
2005年,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工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随即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工作,构建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模型,创建了由海洋经济主体核算、基本核算和附属核算构成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核算、海洋投人产出核算、海洋固定资本核算、海洋对外贸易核算、海洋自然资源核算、海洋环境核算和涉海社会活动核算等。2005年6月一2006年6月,为了验证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河北省和江苏省盐城市分别开展了省、市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试点工作。试点核算完善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3.3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的开展
在专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国统制【2006121号)。随后,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据此联合开展了省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使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发生了质的跨越,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2007年,依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对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统计范围扩展为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12类主要海洋产业及其他海洋产业活动。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从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分别在每年第一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上年度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在每年第四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上年度海洋经济最终核实数据。
1.1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基础及优势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的差异,海洋经济至今尚未有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海洋经济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是一种资源依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第二,海洋经济表现为某些海洋产业的开发或是为其提供支持的产业活动,而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三,海洋经济活动必须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海上或海底。基于此,海洋经济的概念可归纳为: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空间所形成的各种产业活动。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位于长江经济发展轴和沿海经济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于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期,宁波市也深入贯彻省委港航强省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为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宁波—舟山港及其附近区域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战略地位的确立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还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具有国内渔业资源优势;第二,具有省内滩涂、浅海资源优势;第三,具有全球港湾航道资源优势;第四,具有世界海洋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第五,具有区域海洋新能源优势等。
1.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现状
民营经济一直是宁波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充满活力,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宁波模式”与新一轮海洋开发开放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激发宁波民营经济的强大资本力量,使资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根据各产业龙头企业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较高的产业为: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比重高,主要原因在于宁波具有全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再加上民营资本充足和灵活的机制,在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制造领域形成了民营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海洋船舶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业,除了三星重工以外,宁波65家造船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资本活跃于此,主要是由于2003年全球船舶市场供不应求,加上造船业的门槛低、利润高,引发了民营资本投资的浪潮。民营资本的不断渗透延伸了造船产业链,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宁波特有的港口和码头优势。海运业虽有宁波海运、宁波外代等国资航运企业,但北仑和江北两区海运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目前民营海运企业已在积极开拓海外运输市场,民营资本在海运业的投资程度可见一斑。海洋生物医药业是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它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投资规模具有灵活性,不会像海洋油气、海洋化工动辄几亿、十几亿,因而给民营资本提供了无数的投资机会。另外,宁波市拥有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洋开发院、宁波大学生命学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机构,已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不少关键性技术成果。第二,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比重较低的领域为: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之所以投资比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企垄断;其次,市场准入的条条框框多,对于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高;再次,民营企业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家观望的多。
1.3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而且在海洋经济领域日益做大。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3.1政策扶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
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了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步伐。《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提出,要放开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注册限制,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是承诺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向民营资本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投资。另外,《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市海洋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宁波市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意见》等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战略思路,要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政策法规引导下,许多民营企业大胆地投资于海洋经济,目前直接涉海民营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
1.3.2利用资本优势,加大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包括参股投资和自主投资两种投资模式。参股投资,就是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吸引了雅戈尔、宋城集团等民营龙头企业的参股投资,民营资本投资一度占到了50%以上。自主投资,就是民营企业通过独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榭岛开发建设中,民营企业永信港埠发展有限公司和兴发港埠有限公司各自投资一个亿,建设、经营了万吨级货运码头。
1.3.3利用传统修造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船舶制造和国内、国际航运业宁波修、造船历史悠久
目前有民营造船企业65家,造船能力达到250万载重吨。其中,能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企业有20家。深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民营企业借助造船业的优势和港口通天下优势,积极投资于国内、国际航运业,已经成为三位一体港航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宁波共有航运企业132家,其中民营航运企业120家。
1.3.4利用传统渔业养殖优势,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
渔业资源和养殖一直是宁波海洋经济传统优势,众多民营企业据此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促成现代海洋水产加工业。目前,宁波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6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多万吨,已经形成一批以南方水产、飞日水产、三英水产、旭文水产等为代表的民营龙头企业。
1.3.5利用科技进步,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
宁波一些民营企业,依靠海洋科技开发优势,积极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如宁波超星和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开发深海鱼油、DHA、深海鱼氨基酸胶囊、鱼精膏产品、酶解鱼蛋白胨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
1.3.6利用开发区平台,发展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主要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为平台,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等,建成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如梅山保税港区,进驻保税港区的大项目中有许多是民营企业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公司、大宗矿产品、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宁波保税港区,落户的3200多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总量的80%左右。
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民营资本积极地进入到了海洋经济领域。但由于体制、准入门槛和操作层面等原因,导致了只能浅层次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没能全面、充分地进入到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使得宁波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
2.1用海审批复杂,民营企业用海难
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要在海岛、海岸、海湾和海域开展经营活动,首要解决的难关就是用海问题。而用海涉及海洋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甚至是军队管理部门,审批手续相当复杂,非一般民营企业自身之力所能解决。如鄞州滨海创业中心,目前有13000亩已经围涂的养殖用海,本想将养殖用海转为建设用海,为鄞州本地涉海民营企业———投资意向达6亿元的中国集装箱集团的集装箱建设项目,10多家有投资意向的德国环保和汽配企业等提供工业用地,但目前宁波市每年用海指标仅有7000亩,这些指标主要计划用于梅山保税区和杭州湾新区,创业中心海域转用困难重重。
2.2临海建设用地紧缺,民营企业用地难
民营企业在临海区域投资海洋经济,需要解决落地问题。近年来宁波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建设用地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紧张已成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的重要瓶颈。
2.3市场准入门槛高,部分产业缺乏竞争
虽然宁波有部分民营企业投资了码头、桥梁等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但整体而言,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海洋油气、临港石化、海域航空、海床开发等行业。这些行业属于垄断资源,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垄断经营,即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央企独资经营管理,造成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行业参与竞争。如春晓油气田、镇海炼化等产业。
2.4海洋人才紧缺,企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
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的经济,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必须依靠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来支撑,但宁波目前海洋科技人才十分紧缺。在宁波,涉海科研机构少,单独建制的涉海科研机构只有2个,设有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校只有一所。无论是高层次科研人才,还是中高级技术人才,都存在很大市场缺口,且在宁波2万多高级人才中,只有200多人与海洋经济有关。宁波海洋高科技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这些都是民营企业难以入围的重要因素。
2.5涉海公共服务少,企业缺乏平台支撑
由于海洋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涉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融资担保机构为涉海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进军海洋经济的资金需求。2010年,全市经认定的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3家,拥有创业场地4亿多平米,建造厂房1400万平米,共入驻中小企业4500家,但涉海企业不足5%,海洋科技企业专门孵化基地尚未建立。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海洋科技交易市场、涉海中介、涉海检测机构等尚未健全,使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有力支撑。
3扩大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新要求,民营企业在投资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转型、提升、拓展之路。为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对海洋经济的投资,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政策落实与执行要到位
相对来说宁波不缺有关海洋经济、民营资本的政策。从全国性的2005年“非公36条”,《反垄断法》,2009年《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2010年“新36条”到地方性的“宁波29条”,2011年《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都规定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建立了较科学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还有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等。政策的初衷都很好,但是它无疑会影响垄断势力的既得利益,且一些政策缺乏重大突破,再加上没人落实,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政府必须明确一个职能部门来监督落实新海洋经济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3.2创新民营企业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首先,上级政府应下放建设用海审批权限,调整围涂填海造地计划,不要将建设用海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次,要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用海用地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提供科学、高效、周到服务。第三,针对海域权中的传统渔业用地占比过高的现象,通过限制和减少传统海洋产业用地的许可,增加和鼓励新兴高新海洋产业用地开发,并在用海权上向民营企业倾斜。
3.3建立和健全海洋科技和资金的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科技和融资瓶颈,要创新民营企业公共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出台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细则,并抓紧筹办宁波市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体建设,包括涉海企业信息库、海洋科研项目信息库、海洋专家资源库、涉海政策法规等。同时,促进涉海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创新大中型海洋经济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参股经营和产业链纵向经营。
3.4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
针对宁波海洋经济高科技人才的重大缺口,优先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引进上,加紧完善实时人才引进政策,改变人才引进速度慢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局面,重点引进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资金补助、创业扶持、生活待遇、收入分配上给予便利和倾斜,做到引进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的培养上,加紧制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口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强化培养力度。
2014年10月21日,第十一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会开幕式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隆重举行。此次展会以“依托国际海事盛会,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依托大连推进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扩大合作、广泛招商、组织海事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引领海事不断发展。
此次展会为期四天,由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举办。本次展会吸引了韩国、日本、挪威、德国、丹麦、荷兰等6个国家展团和17个国家(地区)的近百家企业参展,国内外参展企业达400多家,展览面积2.3万平方米,专业观众预计2万人。展会期间,还举办海洋与船舶科学技术、国际海洋工程、国际航运、北方机务四大主题论坛。
《广东造船》杂志作为特邀媒体之一,全程参与了展会。期间,积极参与各种论坛、拜访客户、为新客户派送新一期的杂志,共同探索船舶行业的出路。
在当前的航运市场运力与船舶市场产能“双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的背景和环境下,求“新”重“变”是行业发展得以逆转的关键。此次海事展的举办,表明了造船行业共克时艰的精神,有着逆势而上的决心。展会期间,船舶业的“老大”们纷纷在各种论坛中现身,为行业指引迷津,给同行解疑答惑,更有业内权威专家及学科领军人物作专题报告。
船舶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特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今年1~9月份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详见本期市场分析)的整体特点主要有五个:①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市低迷、船价下跌,为了应对危机,国内船企开始转型升级,通过加强科技研究,建造了超过100种的节能环保船型,为节能减排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船舶产品、产业、产能的结构调整正在加快;④船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新接造船订单越来越集中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提升;⑤船舶配套的本土化程度正逐步提高,不过在高技术船舶方面,本土化配套率还比较低。
《船舶行业规范》名单的公布对船企有什么影响?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是我国政府对行业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尝试。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对船舶行业的考量标准不仅仅在生产技术层面,另外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安全环保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从而达到一个引导船舶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规范条件能够为社会资源向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倾斜以及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没有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黑名单”。
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船舶行业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海洋强国的衡量标准主要有海洋外交能力、海洋军事实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实力等。目前,船舶行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职能正在转变。以前,我国船舶工业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海洋运输业,但是现在应该在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海洋强国最大的支撑是海洋经济,船舶工业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桥梁,而上述领域都应该成为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我提出“共线分能、邻线开发”建议,这样不仅投资少、回报快,还能解决船舶工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 我国要想在深海资源开发中占据优势,必须打造深潜器的应用体系。作为海底资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的深海作业型载入深潜器,其基本要素必须在水面、下潜、复杂地形上巡航、海底作业、上浮等各种工况下都能实现,“蛟龙”号的研制就是以此为切入点。
作为我国最先进的载入深潜器,“蛟龙”号最大工作深度超过7000米,具备良好的运动控制性能、先进的作业能力、距离最远的水声通信技术、容量最大能源以及冗余度最高的应急安全保障措施。近两年,“蛟龙”号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合同矿区工进行了4个航段、31次下潜。
要开采海洋资源,首先需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取得勘探合同并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已经获得4份合同。2011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巴布亚新几内亚颁发了第一份采矿许可证,意味着当前已经进入了深海资源开发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求深海装备。
我国亟须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构建以水面支持母船为基地,实现载人深潜器与无人深潜器之间相互支持和协同作业,形成7000米以浅和4500米以浅两个综合体系的业务运行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以3000米以浅的移动式深海空间站为水下基地的深海载人深潜器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水下基地综合体系的组合优势。
未来海事业发展前景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守国 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行业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航运业、造船业同处在周期的低谷,相关企业面临很大的生产经营压力。经过市场的洗礼,必然会有企业被淘汰,也有企业找到出路,并继续发展。市场有低谷必然会迎来复苏,而航运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航运企业应该在市场变化中寻找出路。对于航运业以及航运企业而言都应该反思,过往在市场火爆的时候自己做了什么,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要看到今后市场的变化趋势,在技术革命时代,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准确预判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以及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这将使船舶工业的全面复苏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从2008年开始,船舶工业的低谷已经持续了6年多的时间,大的波动应该不会再有,但是受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船舶工业要走出低谷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关键还要取决于新造市场价格能否回归合理水平。
中国拆船协会会长 谢德华 拆船业的周期与航运业和造船业不太一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航运和造船是打击,但对拆船确实是机遇。不过我们也看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看,上游企业日子不好过,拆船业的情况也不理想。
2012年开始,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也遇到较大的困难,钢铁机械制造业的用钢量较少,拆船业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之后由于废钢价格下降,拆船业可以说是在旺季时遇到了亏损严重的问题。废钢积压问题比较严重,虽然此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拆解老旧船舶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未来几年拆船业还将处在“洗牌”过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从宏观经济来看,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即通过智能化制造,回复部分制造业,这与德国此前提出的“工业4.0”异曲同工。如此一来,欧美各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加工成本减少,效率提升,解决了中低层劳动力问题,这将影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制造业的格局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的造船业。
但从航运业来看,海运运输业虽然总量没有下降,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要指望航运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复苏,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不匹配的,而航运业没有复苏,造船业也不可能有大起色。
目前,我国造船业经受着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大量过剩的产能需要长时间消化;而另一方面,上游航运业的需求仍在减少。因此,造船业必须转型,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若想等着市场复苏救命,造船业只会越来越穷。我国造船业既要追赶也要创新,不能只扩大再生产,还要做精做强,要在技术创新上舍得下功夫,努力提升经济效益。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航运业肯定不会消失,仍旧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造船业、拆船业也不会消失。虽然航运业不景气,但是航运企业的现状也要区别对待。比如马士基航运集团今年上半年的航运业务经营情况就非常好,但反观我国的一些航运企业,却步履维艰、负债累累。
包括航运市场、造船市场在内,虚拟经济、炒作投机等因素的参与,使得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目前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都不能完全反应航运市场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对市场抱有幻想,应对市场的唯一方法就是“变”,对船型、船舶性能的创新、升级才是行业谋求长远的根本点。
这次大连海事展,“老大”们的发言,特别是陈颖涛对于《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说明,就像是给众多企业打了一支“定心针”。市场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存在,无所谓白名单、黑名单之说,目前出台的第一批名单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再行业内通行无阻,工信部也说了,他们会对名单内的企业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对出现重大事故、不在符合规范条件现相关规定的企业,工信部将对其取消资格。
而在2014年10月29日,作为江苏省首批入围“白名单”的仅有的两家船厂之一的江苏联合造船,由于船舶市场不景气,银行大量抽贷压贷,资金周转不过来,导致一年没有给员工发工资。然而这样一家企业却符合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条件比江苏联合造船好的船企却没有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这是船舶业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游艇;游艇经济;海南
游艇是指符合交通部批准或者认可的游艇检验规范,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拥有,并从事非营业性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的船舶,包括以整船租赁形式从事自娱自乐活动的游艇。[1]游艇经济是由于游艇活动发展而推动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包括与游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维护保养、修理、管理等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
2009年,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对游艇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游艇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引起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少地方政府将游艇产业作为其城市品牌,期望通过游艇产业强大的带动力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结合海南省丰富的海域资源,发展游艇经济是未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海南省构建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要求
海南省作为我国管辖面积最大的省,陆地面积仅约3.54万平方公里,但是其管辖着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总海域面积达到近200万平方公里。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以及良好的海域水质都奠定了海南省在我国省市中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占据的绝对优势。在表1中,通过与几个著名国际旅游岛进行对比,为实现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海南应亟须实现旅游产业的再次腾飞。
2009年12月31日,在国务院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项目;推进游艇码头建设;培育发展游艇、轻型水上飞机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等,这是国家在宏观政策导向上对海南发展游艇经济的一种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正式出台以及海南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海域资源,这一切都昭示着发展游艇经济是海南构建国际旅游岛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游艇运动,作为一种比较高端的消费,在休闲业高端市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通常被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城市名片。游艇经济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它是实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具有海域资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必然出现的产物。
游艇消费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一般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才开始萌芽;当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游艇经济就会进入成熟化阶段。2011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天津、上海、北京三地的人均GDP都过万美元。[3]根据研究者和分析家们较为保守的估计,目前中国中产阶级及其家庭成员的人数超过1亿,而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可能达到30%-40%,约为4亿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消费领域,中产阶级的巨大消费能力将促进我国游艇旅游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休闲消费在人民消费比重不断扩大。在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跌破50%时,休闲产业被确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注重工作和休闲二者的和谐关系,休闲活动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多的比重。
当前,人们更加注重去追求更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休闲方式。作为一种新颖且高档次的休闲方式,游艇休闲成为目前较受欢迎的休闲产品。如今,游艇休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居民一种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世界平均每171人拥有一条游艇,在欧洲国家则是几乎每10人就拥有一条游艇,即使处于内陆的国家瑞士,其人均游艇率也达到了1/69。[4]
现代游艇产业进入中国大陆的历史短暂,作为休闲旅游发展规模有限。随着国民休闲意识的兴起,游艇休闲已被越来越多的国民所认可。继汽车之后,游艇正成为全球各地家庭和个人的另一种生活时尚品。与家人驾驶举家出游,或是在游艇上招待客人,将是未来一种流行的休闲、社交形式。
四、游艇经济自身的特殊性
(1)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带动能力
游艇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根据国外游艇产业发展经验,在游艇上每投资1美元,可以带来6.5~10美元的经济效应。在游艇的生产领域,可以促进新兴材料、涂料、电子仪器机动力等诸多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在游艇的消费领域,则可以带动游艇码头、游艇运输及维修、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发展游艇经济,可以在游艇的建造及游艇的消费及服务等领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制造一艘40英尺左右的游艇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工作量,售出一艘价值20万美元的游艇平均可以解决5个人的长期就业。[5]
(2)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海洋是国家战略重要部分,未来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海洋经济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游艇经济与海洋经济联系紧密,游艇的生产制造是海洋第二产业的一部分,游艇的配套服务则属于第三产业。游艇的发展,将会使更多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海洋上,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并丰富其相关的海洋知识。以游艇度假、游艇商务接待、海洋观光游览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旅游业将是海洋经济的新起点,游艇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媒介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海事局.关于加强游艇管理的通知,2006年8月22日
[2]缪景.行业前沿浙江应适时发展"游艇经济".《中国海洋报》经济周刊业界纵横版,2005年1月15日
[3]2011年各省市人均GDP数据出炉.新华网:news.省略/local/2012-02/07/c_122667889.htm
[4]崔圆圆,张.国内外游艇业研究综述[J].世界海运,2010(12)
关键词:信托;海洋经济;海洋信托基金
近年来,随着国人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意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即便如此,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设置,使金融资本市场和海洋经济有效结合,促进金融手段的创新,是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困境
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在具体资金支持形式上,海洋经济的发展注重以项目为依托,广泛通过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国际机构资金援助、政府财政拨款、减免税收、增加补贴、企业融资等多种公共性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但实践证明,海洋经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也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回收周期长、专业参与性高的产业;同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性和效益外溢性的脱节,导致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金融投融资手段,难以回避海洋经济风险的高集中度和不可控性,也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
此外,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造成了我国海洋产业的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现象。由此,设立并发展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有效动员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建设,能有效分散海洋经济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这是完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海洋经济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资金收益不确定等弱质性,由此,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充分发挥着市场信用的作用,是对以银行为主要手段的间接金融的有益补充。
二、发挥信托投融资功能,助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
1.我国发展海洋信托基金的优势
海洋信托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的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运作,由其专门投资于海洋产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形态。海洋信托基金实质上是一种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投资基金集中管理、分散投资、专家理财的特点。相对于政府财政拨款、发展政策性保险、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及开展金融合作等而言,海洋信托基金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有效的控制海洋经济中的各项风险;二是消除了资金的进入与退出障碍,有效对接了实业市场与资本市场;三是筹资手段灵活,筹集的资金规模庞大;四是能够有效补充技术人员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不足。
2.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满足民间投资的要求
相比其它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适合做实业投资,也更符合《“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扩大民间资本实业投资规模这项政治任务。信托公司是惟一可以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最广泛,实现方式最灵活,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当前,能够进行实业投资的金融机构只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而且后两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证券公司虽然可以通过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方式进行实业投资,但是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并且投资行业和地域受到限制。保险公司进行实业投资则需要非常繁琐的手续,同时还受到很多限制。因此,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符合我国“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的要求,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实业投资领域。
三、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曾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同时,我国“十二五”战略规划《纲要》中也曾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滨海、上海“两中心”,以及海峡西岸开发区,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由此,充分彰显了国家力求深挖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2.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3.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设立海洋信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挖掘海洋经济生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地位;集约利用海岛、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四、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信托可以通过产融结合,促进海洋经济实体的大发展。
1.拓宽海洋经济的资金来源,形成更加合理的资本结构。信托公司可以通过组建专项海洋信托基金,运用更加灵活的融资手段(包括:项目贷款融资、雇员投资、结构性融资等),促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资产债务结构。
2.信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可以凭借经营范围的广泛性、产品的多样性、经营手段的灵活性和服务功能的独特性,通过服务的个性化和创新设计,组合运通投资、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海洋经济类企业的生产需求。
3.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将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将金融资源从过剩方向需求方融通。当前我国银行业对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权制度,导致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引进具有市场配置特征的海洋信托基金,将一定程度提高海洋金融当期的系统风险化解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综上,构建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海洋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信托行业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利用信托投资范围广的优势,创新设计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完成“十二五”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中“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子强:《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地金融体系的融合: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核心》,《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关键词】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苏连云港市地处黄海之滨,是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桥”经济带的结合部,海岸线北起锈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全长162公里,有全国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160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400万亩。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市海洋开发也迈入了新的阶段,海洋经济占据连云港市经济的重要位置,也是加快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在“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3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1%,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运输、海洋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连云港海洋经济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0万吨,全市渔业行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虽然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总量上与其他地区如大连、青岛、宁波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
2.海区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对海洋资源的保护认识不足,使一部分未经处理的工业生产污染物超标排放和大量的生活污染物通过河流携带入海,加上海洋开发中的自身的污染物存在,使海洋生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连云港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海域面积有所减少,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22.5%,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大幅度减少。虽然污染物排海总量有所下降,但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66.7%的排污口出现污染物超标现象,个别排污口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不容乐观。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或指标)依然是无机氮和部分站位的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我市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3.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连云港海洋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开发利用多局限于渔业、盐业、港口和旅游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而作为现代化工产业核心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对连云港来说还没有发展起来。并且开发利用尚未向综合利用转化。有些资源还局限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措施
1.发展临港工业。临港产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连云港应该首先明确临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临港产业的发展,紧紧把握国内外制造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促进临港产业向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围绕港口做足临港产业文章。
2.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目前,连云港海洋产业结构中,渔业、盐业、旅游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偏大,这种结构不利于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而海洋船舶修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水综合利用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因此,连云港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制定相关海洋产业政策,重点发展连云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加快连云港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使连云港海洋经济得以快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3.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控制;加快治理海洋污染,对入海直排排污口建设监测系统,对超标排放的重点河道进行治理;加强沿海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降低排入海洋的污染负荷;同时也要完善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生态化,以增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祝钧.宁波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J].港口经济.2011(4)
科学技术是依靠成果、创造发明、新思想、新工艺、高新技术乃至已经物化了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极高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手段,在一个国家首先普及开来,而与此同时又跨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去,从而形成了一种技术革命的浪潮,进而形成一种新水平的生产力。这一过程是一个信息产生、流通、再利用的过程。科技信息作为科学技术的直接体现,正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已明确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初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就丹东市来讲,依托科技信息服务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地理与资源优势,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丹东海洋渔业发展,是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迈入21世纪,海洋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首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全面参与和融入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贝类是丹东市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日本市场对文蛤、杂色蛤等活蛤青睐有加。瞄准国外餐桌,丹东市拨专款对贝类生产进行扶持,千方百计恢复和提高因赤潮影响的贝类生产水平。通过实施
一、丹东市海洋渔业面临的机遇
万亩天然苗种场建设和南苗北育等科技手段,提高苗种自给率,逐步实施精耕细作的田园化管理,并对文蛤、杂色蛤传统品种提纯复壮,良种优化,提高名优品种的比重,同时积极开发缢蛏、毛蚶、青蛤等名优品种。
利用高新技术等科技手段和依靠和国家、地方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自己的渔业品牌,以品牌抢市场,出口创汇,使丹东的水产品在韩国、日本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科技信息服务在丹东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丹东市江海岸线长328.9公里,其中海岸线长93.3公里,(不含岛屿线长32.5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500平方公里(525万亩),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180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36.3万亩,潮间带以上可供养虾12万亩,种植芦苇面积27万亩。全市江岸线长235.6公里,境内大小河流1,600多条。拥有淡水水面168万亩,其中各类水库51座29万亩,稻田水面80万亩,池塘面积4.3万亩。另外还有较丰富的冷水和温泉资源。丹东市海岸线主要处于黄北海岸的鸭绿江口和大洋河之间,沿岸海淡水汇合,两河入海又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为丹东市海域的海洋鱼类、贝类和其它水产生物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索饵生殖条件,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良好的栖息地。据统计,全市海洋鱼虾蟹类50多种,滩涂经济贝类2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现已初步形成虾池综合利用、滩涂养贝、浅海开发、大水面增养殖、稻田渔业、海洋捕捞六大渔业基地。由于海洋水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发展丹东海洋水产经济,建设“水上丹东”条件得天独厚,是辽宁省重要渔业基地。
丹东沿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可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沿海的游泳生物主要有脊椎动物鱼类82种,甲壳动物虾类19种,软体动物贝类41种和藻类2种。已发现近海鱼类有黄花鱼、鲅鱼、台巴鱼、同乐鱼、带鱼、牙片鱼;甲壳类有中国对虾、脊尾白虾、鹰爪糙虾、中国毛虾;底栖软体动物有托氏昌螺、扁玉螺、宽玉螺、脉红螺、香螺、李氏笋螺、泥螺、毛蚶、魁蚶、泥蚶、紫贻贝、密鳞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日本镜蛤、文蛤、青蛤、蛤仔、四角蛤蜊、中国蛤蜊、大竹蛏、长竹蛏、短蛸、长蛸、金乌贼、日本枪马贼。
全地区淡水鱼类有70余种,其中鲤、鲢、草、鳙四大家鱼是主要养殖品种。搭配品种有鲫、重唇、池沼公鱼、团头鲂等。
如何充分的开发及合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科技信息服务在海洋经济、海洋渔业中起着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1、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共享的手段和基础。没有信息和信息系统,没有快速传播信息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就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直接影响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增长。信息系统建设包括综合性信息系统(如宏观管理系统、渔业统计系统、大型水产文献检索系统、我国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化信息系统(如鱼病防治系统,种苗生产信息系统等)以及面向任务或专门问题的信息系统(如专家系统)。网络建设目前主要是本单位的局域网建设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
2、科技咨询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利用人材和信息资源优势,面向海洋渔业行业中的滩涂养贝、浅海开发、大水面增养殖、稻田渔业、海洋捕捞、育种加工、鱼苗销售等为主的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广泛开展基金全程咨询、企业科技咨询、企业管理咨询、ISO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科技项目评估项目咨询、政府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3、培训推广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结合海洋渔业的行业技术特点面向社会,为企业提供各类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推广和引进,促进各类科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面向包括海洋渔业等各行各业开展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闲置技术装备和科研物质调剂、高端技术人才交流、招商引资以及合资合作项目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贸服务。
4、翻译服务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针对用户要求,准确提供对与海洋渔业相关的外文资料,比如英、日、韩、法、德、俄等语种的翻译服务,包括(企业简介、产品样本、技术说明书、技术标准、专利说明书、经贸合同、法律文书、科学论文和专利文献等)进行笔译及口译服务,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渠道。
三、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丹东海洋渔业发展
1、围绕信息工作特点,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产业是高智能的产业、高智力的载体。信息收集、深化、追踪需要信息人员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信息敏感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是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就基层来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稳定科技信息专业队伍。确保在岗人员专职、专心、专用,扎根科技信息事业。二要不断更新技术知识。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根据具体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让在职员工以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如定期参加培训,掌握新技能,提高服务能力。三要强化岗位责任制。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信息人才,并完善聘任合同制,使情报信息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行动有章法,考核有依据,效果能体现,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2、围绕信息工作重点,增强运作机制活力
科技信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情报所的工作主线,因此,应面向经济、面向企业,突出地方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抓住改革的有利机遇,调整、充实、完善现有网络,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扎根在基层,活动在企业的优势,拓宽科技信息服务运作空间,这样,科技信息服务才有位置,才有活力。
积极与经济部门紧密联系,积极配合,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动态、趋势,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信息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的切入点、突破口,为经济发展办实事,树立良好的信息服务形象,引起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的龙头作用。
培育基点,渗透基层下功夫根据不同地区条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服务对象,依托科技网络,有选择地培养一批精干的信息联系点,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联系制度,使科技信息服务能脚踏实地,随时了解把握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及信息服务效果的反馈情况,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
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从互惠互利的认识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情报信息部门广泛加强信息协作与交流,疏通信息流通渠道,联合举办各种信息会、技术贸易洽谈会,活跃信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