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行业风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 建筑企业 风险管理
内审即内部审计缩写,是指企业内部通过对各类业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具有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是否能履行经营计划、实现组织目标,是一种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活动。而风险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法来降低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效的将内部审计制度与风险管控机制结合起来;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也应在整个内审工作中时时关注跟踪风险,将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风控管理中。
一、建筑企业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企业风险的识别和检测
建筑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风险,而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要识别和检测这些风险。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总结出企业的特点和优势,并检测现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符合现实情况,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同时,在后续跟踪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及时发现风控管理问题并更新和改善内部控制系统,以顺应新的环境。因此,内部审计并不只是简单的根据历史数据而进行的,而是要在整个企业和工程项目的运行中不断更新和改善的,具有识别风险和检测风险的作用。
(二)管理和协调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直进行着分析,也不断规划着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着审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些使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客观地看待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提出有效建议。内部审计部门位于企业全局之中,长期当任管控风险的角色,管理和协调着企业的其他各个部门,降低因各个部门决策不同而造成的风险。
(三)顾问和咨询
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置身于全局之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客观深刻的了解,所以,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顾问资格。高层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整体情况来评判风险,当风险过高并不适应企业现在的发展时,内审人员就需提出警示。这都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层都格外重视内部审计部门。
二、建筑企业的主要风险
(一)合同风险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整个建筑行业管理的不规范,其中就存在盲目签约的情况。企业的内部因为缺少相应的风控管理机制,导致企业慢慢步入恶性竞争的地步,市场份额成了企业补偿亏损的重要方式。企业间的经济纠纷,企业自身的综合性低、效益低等风险屡见不鲜。
(二)拖欠工程款
一旦建筑施工方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履行合同规定时,就会出现责任混乱的情况。在结算合同工程款时,甲方无法向施工单位拿出相关的工程数据资料,导致无法进行完工验收,更无法出具验收报告,这些会造成工程项目的延期和工程款结算的滞后。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工程款项,因此也就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其结果只能是延期收款或者为了换得甲方的结算方案只能抵扣工程款,都是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融资风险
建筑企业的融资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对内借款;二是对外部金融机构借贷。因为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一些小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合同签约资格,不得不采取融资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的不足。但在后期,这些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风控管理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再加上经营不善的话,就会造成资金层断裂,欠债无法偿还,这种情况对内会造成会计管理问题,同时也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窘境。
(四)成本风险
为了能够获得该项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往往会压低自己的标价,但是如果出现中标价格比实际成本还要低的情况时,企业就会通过压低员工工资福利或者项目管理的费用等手段来降低成本,更有甚者,建筑企业会在符合合同要求的范围内降低材料单价等一系列工程造价。这些行为都会造成一定风险,但现如今的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给了会计人员条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有失客观公正,会尽可能的迎合自身优势,从而忽略了风险的管控。
三、建筑企业的风险量度
在对企业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解读之后就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度的评估,一般采取的量度评估方法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定性是指通过文字的表达来评判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低、中、高这些表示程度的词来形容该项风险的情况;定量则是指通过数字的方式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造成损失的概率,可选择应用合适的定量分析法来分析发生的原因和具体造成的经济损失。
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建筑企业中有着多项作用,其中的工作人员要在风控管理过程中观察企业的动态情况,做好跟踪分析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风险控制意见,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生存下来,并取得蒸蒸日上的效益。
四、应对建筑企业风险的策略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做出识别和检测之后,就要确定一系列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
(一)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即在风险来临前就想出相应的对策来化解,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在前期做好相关工作。在和甲方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每一条款,考虑其是否合理和可行;对于合同条款更是要全面考虑,充分利用合同条款维护自身权益,将一些可避免的风险用合同的形式防范于未然;在经营过程中,要把企业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因此要禁止联营经营模式。
(二)降低风险
利益总是伴随风险而来的,没有完全的零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检测,在前期做好一定的防范工作,而后期则需要一些措施降低风险,即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建筑企业在投标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报价,严格制定并落实好工程预算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筑工程最怕资金层断裂,因此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对于融资和垫资项目,还要做好调信工组。
(三)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就是有第三方和自己一起承担风险,使风险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时保险就可以体现自身优势了。我国的建筑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案例,制定科学合理的索赔制度,也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担保和抵押方案,充分利用好保险制度,为避免在施工中出现的人员伤亡等情况,做好投保工作,包括机器设备险。
(四)接受风险
利益与风险总是相连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于某些风险不必回避。建筑企业在综合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后,如是可以承担的风险,应该勇于接受,以免错失良机。例如,当合适的项目出现,但需向银行贷款时,考虑到自身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时限都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就可以接受此项贷款风险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上,一直关注着企业的发展走向,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如今这个充满挑战的生存环境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建立以风险导向为主的内部审计制度,只有将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中,才能确保风控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文r.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9):222-223
[2]杨梅芳.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33-234
论文摘要: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一般的防范措施,并根据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基层商业银行网点所面临的风险点和防范建议。
论文关键词:银行风险内控风险点内控管理商业银行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改善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竞争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1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从单个银行来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率或可能性。而从整个银行业看,银行间业务活动联系千丝万缕。关系紧密,单个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往往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整个银行业的信心,所以银行风险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整个银行系统发生混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风险的一种,具备风险的各种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综合性多功能金融企业,它具有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创造信用和金融服务等四大职能,所以商业银行风险,不仅影响到它本身的经营,而且影响到其他当事人,甚至影响到物价、经济增长、就业等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风险会直接动摇经济基础,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从内涵来说,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银行业风险要比一般风险的范围小得多,银行业的风险主要是伴随着资金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同一般风险一样,银行业风险具有双重性,它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带来收益的机会,也有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
1.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有关银行风险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已为各国监管当局所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也直接参与了该原则的起草和修改,我国也接受这个分类方法。按照该原则的划分,银行风险包括:
(1)信用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活动,贷款活动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下降,于是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即信用风险。
(2)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银行在进行国际信贷业务时,除一般贷款业务中固有的交易对象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所谓国家风险就是指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当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时,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国家风险便最明显。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有时借款人都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按照既定会计准则,这类风险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最明显。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局面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等。重新定价风险——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引起;基准风险——当其他重新定价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期权性风险(即期权风险)——由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的或暗含的各种期权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银行的交易对象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管理利率风险,防范这一风险显得十分重要。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走向破产。
(6)操作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这种失灵状态可能因为失误、舞弊、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和其他灾难等事件。
(7)法律风险。银行要随不同形式的法律产生风险,这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银行的成本;影响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的法律有可能产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8)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银行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9)汇率风险。指因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包括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评价风险和库存风险4个方面。
2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2.1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
商业银行要在完善内控制度措施基础上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根据会计‘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工作实际,把操作程序、业务管理、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工作质量、安全考核、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汇集成务制度汇编》,用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同时制定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成立工作质量考核、案件防范、计算机安全管理等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岗位责任书,建立一个层层负责、相互制约、奖惩分明的全员工作责任制度。
2.2抓好重点环节的监控工作
商业银行要抓业务重点环节监控,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从已发生的金融案件来看,内部控制上存在的漏洞往往是对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缺乏制约或制约失灵而造成的。因此,业务操作中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坚持内外账务按时核对制度,建立账务核对登记簿;坚持会计账务处理的授权分责原则,明确规定一般柜员不得越权处理业务;加强密码管理,确保制约不失控;在保管密押、压数机、编押机重要空白凭证和业务印章上分工要细、要规范;重点加强联行业务管理及时做好查询查复工作,确保联行资金安全。
2.3加强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是有效控制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违规行为的关键环节,具有杜绝漏洞、消除隐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安排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业务监管,以更好地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为会计核算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4强化人本管理
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人和制度构成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一要对员工加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执行制度、遵守制度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员工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3基层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装修公司的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我结合了装修公司的发展形势,发现了在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房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装修行业也很热门,从而装修行业的内部压力很小,这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风险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但是就装修行业的情况来讲,企业的风险意识很差,没有意识到应该设定内控管理制度,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同时,装修作业方作为专业承包方受项目业主方、项目建设方、项目施工总包方等利益相关方影响较大,由于某方的原因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项目组不能及时应对,而施工项目独立性特点常常造成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其次,法人的治理结构并不完善,法人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会让企业产生大量的内耗,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企业的信息流通不畅,责任的划分也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每个工作的具体分工并不明显。所以企业应该设定出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责任可以具体的分配到个人,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并且将自己的工作完成的很好,比如:在项目管理方面,确立项目经理负责制下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项目组成员都对项目目标和要求有清楚的认识,明确各自在项目中的工作职责。就目前的形式来讲,企业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一个工作任务来讲,公司里每个人都可以管,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放任不管。所以在企业的运营出现问题后,没有专门的人来承担,每个人都可以推卸责任,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最后,内控的机制不健全,缺乏内控管理控制,会造成随意性较大,无法真正实现权、责、利的有效统一,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舞弊现象的发生。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经营目标,需要就公司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设计恰当的凭证、职责划分、恰当的安全措施等。同时,企业为了完成实现控制的目标,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并且严格的执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
企业主要面临着一下的两种财务风险,分别是外部原因以及内部原因,企业外部造成风险的原因主要有金融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等状况。企业存在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企业的盲目投资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多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盲目的扩张自己的企业,希望通过扩张企业的形式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抵挡外在风险的能力,但是,如果企业盲目的扩张自己的企业不仅仅不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会影响自己的本身的发展从而增加企业在财务上的风险。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上,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进行管理,就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方面的决策发生错误,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除了以上的几种风险以外,筹资也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在筹资的过程中,企业会对自己的内部失去控制,从而不能对筹资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选择出不适合自己公司现状的筹资组合,导致企业会出现财务风险。在目前的装修行业并不是非常的重视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项目财务常常因不熟悉工程管理而工作极为被动,所以必须需要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全程的参与,不但耽误时间而且加大了财务方面的支出。并且项目预算无法与工程项目的变化相一致,使预算管理执行度较差。各职能之间的协调性很差,不利于项目与环境的适应,财务对项目的控制必须要做到及时知晓项目状况,并及时的应对,才能较好识别出其虚假信息,财务才能准确理解项目标和懂项目管理情况。
二、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的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内控管理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提高风险评估管理能力
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风险评估就是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情况发生的同时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如何能够加强风险的评估呢?首先,要对会计工作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进行防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风险包含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涉税风险以及会计信息不正确风险等多种类型,所以,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防范目标就是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以及对会信息的核实等等。并且,对于企业的资金风险也要进行充分的认识和防范,企业想要加强资金风险防范,就必须要对资金的回收进行管理控制,准确的评测投资和融资的风险,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内部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保证内控制度可以有效地进行,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通过内部审计、财务监督以及其他的方式进行监督,在企业遇到问题后会适时地采取措施,不至于让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一方面,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企业营造出合适的控制环境。我们不仅仅要让管理层次的人员认识到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建立起来与企业的现状相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最后,形成一个重视研究程序的企业习惯。在企业制定年度计划的时候,要针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集体决策,避免少数管理人员作出不正确的决策,严禁少数或者单个人决定的情况发生,积极地倡导正义和健康的企业文化。
(四)加强控制活动的管理
控制活动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防范风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的活动,在会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必须要设定相应的部门。同时,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和程序情况下,应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适时对相关管理制度、程序以及计划或预算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为此建立相应的动态管控机制,实现系统化、动态管理。(五)加强信息的沟通每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以及交流,企业的管理人员都会通过信息的沟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执行每个人自己规定的职责。不论是风险的评估还是采取适合的控制活动都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并且还要确保信息的畅通性,在有风险后可以快速的将情况传递给管理人员,方便他们快速的作出反应。
三、结束语
关键词:风险管理 考核指标 奖惩制度 经济资本 风险度量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1第三稿)。新协议不仅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信息披露)等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O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与新常态下内控职能要求不匹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普遍没有充分考虑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多期叠加的特点。决策与评审并没有实现分离,岗位设置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的情况,尤其缺失专门针对内控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导致即使存在内控制度和体系,也难以有效落实与执行。
2.内控制度建设不系统,与新常态下内控管理范围不匹配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创新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多部门协同的创新业务,导致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没有覆盖所有的产品和业务。尤其是越来越多复杂金融工具的运用,导致潜在风险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隐蔽,但是商业银行往往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缺少规范性。同时内部控制不能全面覆盖风险点,某些现行的制度和规范存在一定风险防范局限性。
3.内控观念文化不理想,与新常态下内控理念内涵不匹配
经济新常态下,内控观念和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需要正确认识内控控制与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将其纳入银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培养全员、全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商业银行在内控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内控文化对员工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风险文化、责任文化等方面,在这些文化缺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存在于内部控制要求相悖的行为,不利于内部控制展开。
4.内控信息沟通不顺畅,与新常态下内控信息效率不匹配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发展创新,要求信息系统要及时更新和优化,但是商业银行并没有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疏于对其进行更新与优化,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失真,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和质量。更缺乏对于关系内控风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控,不能够在风险爆发之前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阻碍了银行的转型发展。
5.内控评价机制不科学,与新常态下内控监管要求不匹配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套更加清晰明确的内控建设评价标准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内控体系,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降低经营风险。但是现有仍然有一大部分商业银行关于内控体系的建设步骤、目标定位、评价标准均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另外,缺乏将内控实践做出量化评价的科学标准,评价结果也往往难以指导实践。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完善内控组织机构
在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组织机构的同时,重点建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有效议事规则,提高意见和建议的权威性,确保决策的科学和准确。为了保证内部控制效果,设置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应各尽其责。为保证稽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稽核机构必须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审视、监督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措施落实、效果评价等。通过各部门在权、责、利的有效安排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求发展,从而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目标。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在原有经营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新的业务,针对这些新的业务和产品,通过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要做到整体性、适应性以及权威性,确保不同制度之间的有效统一衔接、动态更新调整。与此同时,严格内控制度执行增加员工违反制度的成本,提升制度的权威性以及威慑力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健全完善内控文化建设
创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具体情况的内控文化,首先应强化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不仅对银行内控文化的形成与完善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还广泛地影响着整个银行内部各层级人员内控观念的形成与深化。其次应提高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观念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和评估考核,提高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内部控制文化的“软约束”和控制制度的“硬约束”的协调作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建立比较完善的内控文化。同时不断完善内控激励机制,建立约束机制相容的有效激励机制。
4.健全完善内控信息系统
组织结构庞大、产品业务复杂是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显著特征,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银行业务的全覆盖,同时保证信息及时准确更新和安全性。另外,针对银行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情况,通过各种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尽最大可能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录入或修改数据,以使信息传递的效率不断提高,在金融环境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仍能做到快速决策。
5.健全完善内控评价体系
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程度,以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需要依据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制定、补充、修改相应的内控评估措施和制度;其次,建立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出有效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案;最后,对于内控评价所得出的结论加以科学地运用,切实落实内控评价对于经营管理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三、结束语
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结构也随着进行战略大调整,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商业银行只有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文化理念、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最大程度的减少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才能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高效地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健词: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一个或多个汇率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包括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等。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及负债市场价值的稳定性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高的汇率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营运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和操作不当产生的经营风险,分为非善意和善意操作风险。非善意操作风险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或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善意操作风险是操作人员出于方便客户的考虑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而酿成的风险.由于工作人员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因此这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商业银行出于善意而降低风险管理标准、放松风险监控的现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以规避操作风险。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挺而走险。
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
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
2.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由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3.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有如下三项内容:第一,会计核算风险。这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本身存在错误且并没有通过审计来实现解决,同时对于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情况掌握的不全面,相应的会计核算手段与方法滞后,进而给企业金融会计埋下了风险隐患。第二,会计结算风险。企业会计结算的主体为银行这一金融机构,由于其在结算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管理上的漏洞,相应人员的职业能力与道德素质难以保证,进而就会出现客观上或者人为性的错误,导致资金被隐占等,最终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第三,会计监督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因为会计行业本身尚未落实有效监管机制,加上企业自身管理上的漏洞,进而使得金融会计风险加大。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成因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弊端所致。
当前,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我国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对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以获得竞争的优势。在此种背景下,金融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形式越发的严峻,而企业也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而虚增减自身的利润,整个市场发展环境得不到有效净化,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难以避免。
2.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企业忽视了自身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管,这就为企业金融会计埋下了风险隐患。与此同时,企业也尚未针对金融会计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会计信息失真致使无法实现对风险的及时控制与规避。此外,当前企业所采用的金融会计核算方式也尚未实现信息化,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金融会计风险存在的一大管理因素。
3.会计与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偏低
从目前现有的会计舞弊案例看,当前我国现有的会计人员与金融从业人员无论是在职业能力上,还是自身的道德修养上都偏低,进而因能力的受限而致使金融会计信息失真,最终产生风险隐患,且因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致使无法落实该有的职业操守,进而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三、企业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有效控制的途径
1.构建完善的金融会计体系,并实现会计信息披露与与预警
首先,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实现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以统一的会计核算机制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处理,进而在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其次,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要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应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质的鉴定,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还需要银行实现补充报表的编制,进而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控制。最后,要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以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监管,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实现完善内控机制的构建是企业当前实现对金融会计有效管理的根本。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以明确落实岗位责任,并通过金融会计控制目标的制定来落实具体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要全面的落实管理权利,以落实金融会计控制制度,并通过财务体制的构建来确保实现会计核算手段与方法的更新,针对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只有按部就班的落实金融会计管理的各项内容,才能够以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应对体系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3.要全面提高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与道德素质
针对当前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过低的现状,要求在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强化其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具备落实金融会计工作能力的同时,遵守法律法规,确保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实现对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需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制,以完善的责任体系来确保相应从业人员能够克己敬业,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认真落实本职工作。
四、总结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吸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要求不但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管理,并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经营绩效考核等业务管理的全过程。银行不能一味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盈利增加,而需要将各种风险价值计算在内,将当期收益扣除经计量的预期损失,据以推测各种收益率,促进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提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基础上,绐出了计量三大风险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三大风险共设计了8种方法,除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外,其他7种方法均建立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这反映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量风险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要重视计量方法的引入和使用。我国商业银行要紧跟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步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使用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义,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二是研究能够准确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在争取巴塞尔委员会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思想的前提下,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然后积累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测试,修正后确定三大风险的计量模型,并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四)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防范
一、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将控制放在防范风险上
(一)正确认识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但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失。
(二)应认识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有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三)控制因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
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有利于降低“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更好地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汇率升值总体上有利于内外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紧缩政策。从目前看,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内外失衡”的调整仍未完全到位。因此,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尚有一定升值空间,决策层很可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允许汇率继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完善,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只有外汇远期和掉期两种,汇率风险难以完全有效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增加。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银行汇率风险仍将增加,并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增强使得银行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增加。
二、银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并扎实开展管理变革,力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通货膨胀阴影犹存以及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注意采取下列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一)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商业银行要树立“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理念,内控规章制度的制定后评价和完善工作趋于常规化,内控管理纳入考核评估体系,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要得到较大改观。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要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建立专门的审贷中心,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能力逐步提高。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改进和提高了风险定价技术与能力。还应加强风险问责,特别是对高管的风险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首先,内部控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再次,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讲,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促进经营战略调整,实施以结构调控压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各行业的影响,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对能够抵御通胀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四)全面加强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密切监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有关企业的信贷风险变化,注意防范企业或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和融入、融出资金的流量管理,加强头寸预测调度,制订应急预案。并注意均衡安排投资,以实现支付安全和较低的备付率水平,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压力。通过匹配资产和负债来规避结构性风险,同时运用多种金融市场工具对冲借贷资金的币种、金额和期限匹配不完全所产生的风险,并通过风险敞口和止损限额控制来规避交易性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