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境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与关键。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定义+拼写”的传统做法,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有效、有趣地让学生掌握好、运用好词汇,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难题。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交叉学科,于上世纪80 年代兴起于欧美,强调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句法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三者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一体。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师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观察语言中词汇的组织和规律,形成更为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重视夯实基本范畴词教学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其构词能力最强,很多下属词汇来源于基本等级范畴词汇[1]。基本词汇一般都是词形简单、音节少,易辨认、用法较多、最先被学习者掌握的单词。对于这类基本词汇(如make,get,do)教师应优先重点教学。根据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教师可以采用归类法归纳、整理单词,形成“语链”,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如,可把基本词汇归纳为:动物、植物、食品、服装、交通、自然现象、职业、文具、家庭、教育等等基本范畴,每一个基本范畴下可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经过归纳整理后的基本词汇,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条“语链”,然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成发散状的网络。
二、采用基于词语原型意义理解的词汇分层次教学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论,作为语言符号的词汇可以划分为基本范畴词、上位词和下属词[2]。因此,可以采用基于词汇原型意义理解的分层次教学法。
1. 强化对词语原型意义的理解。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所有相关词义中,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的只有一个,是其他词义的原型,具有词义延伸或辐射效应,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围。教师应把词汇的原型意义作为讲解重点,强化学生对各义项间深层关系的理解,培养其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
2. 实施英语词汇分层次教学。在初级层次的英语词汇教学中,优先重点讲授基本范畴词汇,为进一步学习打牢基础。在高级层次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学习读音、拼写和语义比较复杂的词汇。在复合层次,注重复合词教学。复合构词法是最有效的词汇构建过程。组合现有语言成分是英语扩充词汇量最为常见的途径,近75%新词是借助这一方法构成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摒弃对复合词义“1+1=2”简单猜测的传统做法,指导他们按照语境、实时意义构建的需要,发挥空间复合能力,对输入空间的元素及结构进行选择性整合,达到意义理解的目的。
三、加强词语隐喻义的教学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大量存在,加强词汇隐喻义教学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1. 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习惯。在词汇教学中提高隐喻思维,有助于学生透过英语语言的表层形式体会异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概念模式,将某些看似互不关联的词语与其反映的底层概念结构联系起来,最终掌握语言形式背后的概念理据[3]。以单词board 为例,原始意义为“一块锯薄的木材”。引申为“一块木质的平板”,进一步派生出“板床”、“布告牌”、“黑板”、“棋盘”、“船边甲板”等多个意义。其中“板床”进一步衍生出“住宿”,而“船边甲板”进一步衍生出“上船”、“上车”新意义[4]。讲解时将其本义与层层喻义相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由本义派生出一层又一层喻义的过程,把握语言的隐喻思维规律。
2. 重视隐喻性习语、谚语文化背景的教学。隐喻性习语和谚语在英语十分常见,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No rose without a thorn(有乐必有苦)等。词汇教学中介绍这种隐喻性习语和谚语,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内涵,便于学生综合运用习语。在隐喻性习语、谚语的教学中,应注意隐喻文化背景的导入。隐喻具有差异性,同一词的隐喻性含义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已。比如,英语中“dog”含有忠诚、友好之意,一些与“dog”有关的习语(lucky dog,幸运儿)也隐含着褒义。与此相反,汉语中的“狗”一词多少都带贬义。
3. 使用隐喻理论阐明实义词与介词搭配规律。英语中介词数量有限但应用广泛,其中很多是其隐喻用法。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实义词与介词的搭配,很容易混淆犯错。介词的初始意义是表示具体直接的空间位置和关系,随着语言的发展,介词从空间域转移到时间域、目的域等,例如,at,on,in 是表示点、面、体的介词:at 的空间意义为“点、相交”、on 为“接触、沿着”、in 为空间内部。这些介词通过隐喻延伸,可喻指时间、状态、领域/ 范围、方式、原因等。在讲授实义词与介词搭配时(如 influence on, come across, be committed to, be absorbed in),可介绍介词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拓展,先用意象图式呈现介词最典型的空间意义,让学生由空间域联想到其它更抽象的意义,提高使用介词的准确性[5]。
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非专业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英语考试中阅读都占有很大比重,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是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和语法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一味的讲授语言点,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师充当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实施了网络化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个人构建的资料及空间,鼓励学生的协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就尝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辅助下,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学者皮亚杰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阅读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中“真实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协作学习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以下,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情境。“真实”情境的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语境的真实性,主张“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借助各种工具和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
例如,教师上课前应当精心备课,围绕与课文相关的主题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借助英文原版影视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笔者在教授《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The Titanic Puzzle---Should a good feminist accept priority seating on a lifeboat?时,在课文背景知识的讲授中,教师首先围绕文章主题,介绍了电影Titanic,同时补充了关于女权主义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教师播放电影中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直接“走进”当时的场景。然后在播放完影片之后,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问题正好是文章的标题“在铁达尼号船即将沉没时,在救生艇不够用的情况下,一个女权主义者是否应该接受‘妇女和儿童优先’上救生艇的待遇呢”?结合电影情境,学生很容易融入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教师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再引导学生去探讨课文作者的看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主动的去建构课文知识。
2. 鼓励协作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主张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小组协作式学习,任务型学习等交互式教学。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集体学习并注重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动实施基于小组协作式的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自主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式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阅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让学生首先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学习,然后让小组和小组互相交流学习。协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平台。
3. 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且真实的教学资源,突破了课堂及书本的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搭建起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教学文件,为学生开设学习、查询、辅导与反馈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课下按照自我需要参加测试、参看学习记录和成绩、浏览最新资讯,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信息、设立口语社区、答疑解惑,并随时检测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另外,网络平台上网络课程资源库和习题库的建设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课外的语言和文化输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大背景下,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网络环境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协作式学习与多媒体网路辅助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现外语教学与网络环境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诵读 古诗文 情境教学法 整体感知
论文摘要:作为和语文教育一起诞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诵读一直是古诗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为其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内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让很多教师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试着从现代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诵读这一传统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出教师范读与配乐诵读这两种具体的营造情境的诵读方法,期许为教学实践带来些许的启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
[3]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1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法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改变以前单纯的只重视基础知识和技术掌握,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我院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如下:在每节课教学过程中,抽出30分钟给予学生独立从事田径专项技术教学,一堂课(90分钟)后60分钟再由教师进行的技术教学。在学生所自主进行的体验中,由学生独自完成体育教学的30分钟的内容设计(每次由1名同学担任教师的角色,其余同学为学生角色),首先由教师提前一课次让试教的学生了解下次课教学的任务与要求。担任主持教学的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并根据中学体育课教学特点,认真做好课案设计,内容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运用,以及教学组织要求等。同时要求针对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娱乐性、趣味性的需要,设计安排一些与课堂田径技术有关的游戏内容,并按照规定写好详细的教案。30分钟体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其余同学对其课的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根据各方意见和自己的看法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30分钟体验教学情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现实中体育教学情境,通过体验当教师角色来获得对未来当教师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轮的体验教学,也提高了学生从事体育教学的能力。
1.2教案的编写能力
教案又称教学计划,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文件,也是每位教师的授课的教学依据。在调查中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在教案编排上内容完整格式准确,在内容的创新、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环节衔接的合理性上都非常优秀。但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数同学所用的教案都是电子版。电子版的略势就是格式确定直接填写内容就可以,这样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就会遗忘格式的细节。应更改为手写版,这样使学生不单对课程的编排有合理创新的能力,并且对教案标准合理的格式的完全掌握和对格式的创新创造了前提。
1.3技术动作表现能力和技术动作表现的标准程度
对于教师来说技术动作的表现能力和示范动作的标准程度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技术动作的示范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了解和体会到动作的做法,通过模仿学习动作。标准的动作示范和优秀的动作表现能力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本体感受(例:双臂侧平举时,会出现双臂略向上的情况。培养学生对双臂平举的本体感受),及时的纠正错误的动作。现在大四田径专修的学生技术表现能力及技术动作示范标准,有教学示范的能力。也就是说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对学生的动作表现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
1.4对见习生的要求
见习生一般都是生病或者受伤的学生,无法正常的参与上课,坐在一旁观看学习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上课时在对见习生的任务安排上不够明确严格,只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体验和上课的流程做下记录,有的甚至没有要求并没有要求见习生对每个环节记录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课后总结。只通过观察而不进行总结,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对整个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关键性的认识。
1.5对完整技术的讲解能力
田径运动中项目的完整技术的讲解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田径学生必须掌握的“手艺”。在调查中田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中的徒手操讲解和对专门性练习的安排中对专门性练习的讲解,已经不断的提高了对动作的讲解能力,可以说现在学生的对动作的讲解清晰、准确,可以说对动作的讲解能力非常优秀。
2.结论
一、创设虚拟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上鹤同志说:“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中的推理,不仅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形式,而且包括观察、实验、猜想。”虚拟情境就是通过教师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语言、体态等对学生的感官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学生进入主观的大脑创造阶段,围绕教学需要的过程性或终结性目标展开想象,实现现实世界几乎无法企及的场景状态。虚拟情境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人工合成情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的主观臆想或凭空想象,它不同于虚拟的现实。
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两面角的知识时,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两面角的两个面与另一个两面角的两个面互相垂直,这两个两面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画图,既费事又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意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两本书象征性地比划了一下,再让学生用动态的想象去填补全过程,教学既有趣又富有实效,效果很好。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虚拟情境的创设带有主观的成分,每个学生的自我想象的细节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其中起关键性的情境部分应该重点强化,达到统一的认识,进而为教学服务。另外,虚拟情境创设不是目的,我们要借助想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对数学问题的深刻认识。一句话,虚拟得是否合理,关键看是不是符合数学内在的逻辑性。
二、创设“再现”情境,培养模仿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为学生创设充满好奇、疑问、带有强烈吸引力的情境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积极思考。
如一位老师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给学生讲故事。传说,印度的舍罕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在第三个小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说:“你的要求不高,会如愿以偿的。”老师让学生帮助算算一共的麦粒数。计算工作开始了,还没到第二十小格,学生就惊呼:“太多了!即使拿出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象棋发明人许下的诺言。”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将学生引向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习气氛浓烈。
再现式情境一般多为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特殊环境中与数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节。在将其作为课堂情境的时候,既要能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为学习服务,对学生理解知识,突破难点有帮助,又要力求情境过程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走进生活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与此一脉相承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不等式的时候,首先是让学生配置糖水尝尝,觉得有点甜;然后让学生加糖,再喝喝,说说感觉,学生觉得比以前甜了。老师指出,这与不等式的知识有关系呢!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列出不等式。然后,老师让大家用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去说明自己所列的不等式。教学过程新颖有趣,生活情境为数学问题提供了结论,生活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
首先,由于有些院校班级容量较大,学生很难有过多的机会得到锻炼,对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没有自信。如当学生开始和韩国人进行交流时,他们对自己掌握的词汇量及韩语的准确度,缺少足够的自信,越担心听不懂韩国人所讲的内容,就越无法集中精力,由于词汇量小,注意力就会过多集中在熟悉的词汇上,一旦碰到生词,大脑就会直接“短路”,跟不上韩国人说话的速度。
其次,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法和单词时,可以理解内容,同时也能记住。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法的知识和写作方面普遍较差。比如,有些学生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使用的语法或单词出现错误,甚至出现“中文式韩语”。
最后,对于韩语而言,它在中国兴起的时间要比英语、日语等其他语言晚很多,但韩语的发展却很快,这导致很多院校盲目招生,在设备不全面的条件学习韩语,使学生在很多知识点存有疑惑。另外,有些院校还在使用过旧的教材和参考书,还无法达到学生学习韩语的需求。
二、采用情境教学理论,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由于在韩语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之类的问题,然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解决了上述存在问题,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更多的学生将学到的韩语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国是创建情景模拟教学法最早的国家,并将它应用到教学中。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将教材理解透彻,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如果要在课堂上进行使用情境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准备好确定情景的主题,而学生要对韩语词汇或语法进行提前预习。在开始进行情景模拟前,教师应对情景做一个简单介绍,让学生充分理解该内容。接着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情景模拟中,需要说的是,在情景的模拟设计中,该设计应该和课堂理论知识相关联。因此,情景模拟法教学的实用性要求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情景模拟法受到众多教师采用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对于模拟情景的选择方面,教师应该尽量以生活最普遍存在的情景和学生喜欢聊的话题为主,进而进行模拟,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最终发挥情景模拟教学原有的作用。
三、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韩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时,就需要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符合学生需求,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这过程中的表现就可以直接体现出教学效果。因此,情境创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
(二)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互动充分的准确性原则
学生对于韩语的学习过程,其实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学生需要和信息资源充分接触后,知识才能被学生记忆或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给学生创作互动的机会越多,其学习效率越明显。
(三)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自主性原则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设计角色或情节,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而教师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借助教材来实现语言和情境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效促使情境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四、情境教学理论在韩语教学中的实践
和大多数语言教学的目标一样,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韩语的听、说和写的技能。而韩语教学是创造条件和创设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正确使用韩语词汇及语法。在传统的韩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是比较孤立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较匮乏,学生听说能力差,且不会灵活表达,使课堂效率迅速下降。而如今,将情境教学理论充分融入到韩语教学的实践中,不仅使教学效益迅速上升,而且提高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韩语的学习是需要通过真实情境来促进学生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逼真的活动,为学习韩语创造机会
韩语教学主要求学生进行韩语的实践,就是通过真实逼真的活动,为学习韩语创造有利条件。这样的教学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升华到学生主动进行课堂参与。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外语的教学在国内越来越盛行。在韩语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功能创造出更加逼真的情境,有效避免了理论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韩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考,从多方面进行探索问题的答案。而学生通过讨论或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课堂融入欢悦的参与气氛,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成为情境教学中的主角,进而使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韩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文化情境
韩语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韩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不同情境的语言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感知韩语文化,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韩语的各种难得的机遇。
五、今后的韩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在韩语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情境教学理论之外,还有很多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未来的韩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韩语的效率。
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提倡愉悦教学法。这就学校借助教师的能力,向学生愉快的教授知识,而学生也能愉快的接受知识。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比如唱歌等方式融入课堂中,活跃课堂氛围,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探索问题的动力,还能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应将自己所学的韩语知识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使用“情境教学理论”,然而在讲授单词时,则采用“直接教学法”,通过对韩国人的生活习惯等来激活学生的记忆能力。另外,可以借助联想力,将近义词或反义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单词的发音和结构。而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和练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法概念进行大致了解,接着通过大量的联系,将这些语法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更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语法规则。
再次,对于教学目标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师不必让学生进行深入钻研,而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韩语。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主选择性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觉学生对学习感觉没兴趣,提不起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极其不利的,这时教师应该立即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韩语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语境理论国内外的语言学者都有相应的论述,对于语境的定义和分类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我国比较通用的语境定义是,语境是语言交流所存在和以来的环境,比较通用的语境分类方法,是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指的是语言当中有些词汇或语句仅仅依靠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并不能够理解它的含义,而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语境有着很多的功能,了解语境的相关功能,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语句的意思和含义,对于交流和沟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语境最基本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制约功能即对语言中的词汇和语句的理解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避免产生歧义和语义模糊的情况,保证交流的通畅和语言的准确性。解释功能,即语境能够为语言交流双方提供有效的提示和帮助,让交流双方能够根据语境信息对语言进行推理和思辨,进而明白语言传达的主要内容,帮助交流双方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要想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导入,就应当充分了解语境理论,尤其需要掌握文化语境的概念和作用。文化语境指言语双方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在同一语言社团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理解其在语篇中的含义。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除了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之外,还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一个国家的语言通常会将该国家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思维模式融入到语言当中,使得该语言承载着全部的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要想学好一种语言,除了掌握语言的构造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该语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文化内涵,才能够消除语言之间的文化鸿沟,实现语言的熟练运用,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交际技能。语言学习应当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更应当重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交际方式、宗教历史等等,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3运用语境理论实现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3.1发掘并运用文化语境因素进行英语教学
要实现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掘并运用文化语境因素。教师在平时应当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拥有较强的中西文化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并给学生进行详细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拥有相关概念,并主动进行文化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文章,也可将英美国家的文学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充分融和在到课文素材中,将文化内容充分融入到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训练当中,让学生在英语能力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加深文化印象,学生既能够在听到英语语言时发现相应的文化因素,还能够辨别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语义的变化,更加准确地理解听到的语言信息,能够在说、读和写的时候牢记文化语境的要素,在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上都能够充分认同英语国家的文化。
3.2创建文化语境,实现文化的有效导入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适时创建文化语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文化语境,了解英美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收集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方式不仅直接快速而直观,还能够改变传统严肃枯燥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经典的《走遍美国》和BBC出品的相关纪录片,还有当前受欢迎的《生活大爆炸》等等,还有一些包括相关主题的影片。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英语的语言内涵。在多媒体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实现文化的有效导入。
4结语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从了解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积极思考、开拓智力、发展能力。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情操渗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性。
关键词:语境理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1.语境理论与词汇识记
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了关于语境的基本释义,与此同时,他特别强调语境对于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语境是指语言文字所处的时间、空间、情景等综合要素的环境。从微观上来看,语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及文字所处篇章的环境。语境中记忆单词强调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观察、尝试、运用等。第一,体验观察。首先,教师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接触带有真实语境的大量语言材料作为语言输入,其次,根据典型性、频率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辨认出语言材料中的一些比较大的语块,尤其是口语语块,让学生理解语境与词汇的意义。第二,尝试。教师将词汇、语音和语法统一设计在练习中,在多种语境中让学生在其中观察、思考、体验,第三,运用,词汇掌握的关键。
研究表明,语境对于单词的学习以及识记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词汇所处的语境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词汇的深层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识记单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灵活的使用该单词。其次,学习者通过语境以及语境联想的方法,能够将新的单词与原来所学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有效地形成体系化的词汇知识。最后,将所学的单词在一定的语境下加以利用,可以使学习者将巩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高中英语学习目标与词汇教学的任务
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三个目标的融合。例如,在Friendship章节的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a. Listening: get information and views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b. Speaking: express one's attitude or views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in appropriate words;c. Reading: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main idea;d. Writing: write some advice about making friend as an editor。2. 知识目标:a.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how to make friends; how to maintain friendship;b. Us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I think so. / I don't think so.I agree. / I don't agree.That's correct.Of course not.Exactly.I'm afraid not;c.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ntrol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d.vocabulary: upset , calm , concern , loose, Netherlands, German, series, outdoors, dusk, crazy ,purpose , thunder , entire, entirely, power , curtain, dusty, partner, settle, suffer , highway, recover, pack, suitcase, overcoat, teenager, exactly, disagree, grateful, dislike, tip , swap , item add up \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 walk the dog \ go through \ set down \a series of \ on purpose \ in order to \ at dusk \ face to face \ no longer\not ...any longer\ suffer from\ get\be tired of \ pack sth. up \ get along with \ fall in love \ join in 。3. 情感目标:a. To aro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b.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active in the activities and make student,s to be confident;c.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高中英语单词学习的任务亦要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并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4500个左右的词汇,以及学会某些词汇的构成的特定的词组,并且能灵活而有效地具体运用词汇。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不仅要熟悉识记单词,以及灵活的运用单词,还要学会有效的识记单词的方法以及识记与运用单词的技巧。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与动机,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转化为稳定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
3.1挖掘课本词汇,积累并运用词汇
通过课本来学习词汇是词汇学习与积累的最基本的方式。通过挖掘课本的词汇,教师加入分类、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词汇链,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枯燥记忆单词,而且会大大地提高记忆效率。
3.2利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景,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学习单词
利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景的词汇教学方法,坚持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并且为学生的识记与思维带来一种形象的具体模像;同时,通过利用图片、实物等学习与识记单词,能够搞好的激发学生地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国家或大洲的名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象的识记单词。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语音与动画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利用录音等媒介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字、词、句”读写方式。改变原始的“字、词、句”的“板书式书写”和“教师人工阅读”。让学生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字词的标准写法以及国家规定的标准读音。教师利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动”与“静”结合的形式将教师教学的内容一一向学生展现出来。改变原来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的简单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单词、句子等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加入课堂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改掉以上所提到的在写作中常出现的一些拼写、阅读、运用等方面的错误。
3.3经典文章情景中学习词汇
经典文章的情境性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经典文章中,词汇所处的位置,以及词汇在整个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3.4课外活动情景学习词汇
创设记单词大赛,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识记单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开展各种对话。这种课外的活动情景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动的更好的巩固所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谭茗兮. 论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