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网络环境中,当计算机的系统存在漏洞时,病毒便“趁虚而入”,攻击计算机的程序,使计算机产生运行故障。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文件、消息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等进行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一旦发生计算机系统中毒时,就会导致信息被窃取等现象的发生。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不断地开发系统程序,完善系统漏洞,而一些恶意的病毒程序仍能捕捉到系统的漏洞,并进行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严重阻碍,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研究是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否则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的会威胁人们的生存。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特点
2.1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隐藏在系统中,当遇到合适的程序开始运行时,它就可以快速地传播和扩散。它可以将硬盘格式化、删除文件信息、占用磁盘空间、强占系统资源等,通过各种方式破坏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对人们的工作或是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人们更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包括购物、转账等交易,一些存在恶意行为的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获取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损失,有的甚至窃取密码等,在经济上给人们或是企业等带来极大的损失。
2.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1.1网络环境下病毒具传播性和扩散性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而迅速扩散,因为病毒通过攻击系统漏洞,随着网络中的一些网页下载、邮箱传送、聊天工具等将病毒迅速地传播开。在网络病毒史上较有影响的就是计算机网络病毒“Creeper”,出现在1971年,一旦进入网络,便迅速地在很多计算机中传播。而后就是出现在2007年的“熊猫烧香”病毒,通过互联网它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扩散,无论是公司还是普通网民都受到极大的损失。
2.1.2网络环境下病毒具传染性和潜伏性
病毒本身就具备传染性,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和复制,致使被感染的生物死亡。因计算机一些恶意攻击系统的软件或是应用程序具备与病毒同样的特征,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所以人们将这样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只是这些病毒程序是人为编码的,当它们被启动后,便会迅速地感染目标并迅速传播,所以要及时地清除病毒,否则会被快速地复制和扩散,且在网络环境中扩散的速度更快。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只有当程序运行、指令启动时,才开始进行恶意的攻击,若不启动,它对计算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可在计算机中一直潜伏,时间几秒钟、几分钟甚至几年都有可能。
2.1.3网络环境下病毒具破坏性和隐藏性
计算机病毒是应用程序,只有当程序被应用时,病毒才能发挥它的攻击性,而它的破坏性程度通常与病毒设计者的目的相关,有的可能只是减慢系统运行速度、降低工作效率,有的是为了删除数据、破坏文件等。一旦被病毒攻击,被破坏的数据大多无法修复,造成计算机系统严重瘫痪,无法工作。计算机病毒还具备隐藏性,因为它通常都是些小程序,占用空间较少,可能隐藏于一些正常程序或文件中,不易被发现和识别,这些病毒不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只是根据设计者的目的开始运行和复制、传播,不易被计算机使用者察觉。当使用者启动了病毒,且在网络环境中运行时,病毒就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
3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范
3.1计算机病毒的常用检测方法
病毒码扫描法。病毒码扫描法就是将所发现的所有病毒进行编码,建立病毒数据库,计算机使用者在启用相关的应用程序时,同时启动病毒数据库,通过对应用程序与病毒数据库进行扫描、比对,确定所启用程序是否藏病毒。这种方法适合检测已知的病毒程序,对于未知或变种的病毒无法进行扫描。人工智能。常驻在计算机中,用于检测计算机行为,当计算机存在一些异常程式时,就会发出提醒。此方法虽然简单快速,但程序相对复杂,且易产生漏洞。软件模拟法。软件模拟法主要是用来检测一些多态性的病毒,因为此类病毒在启动后,就会改变其代码,单一的密匙无法检测到,需要通过软件模拟和分析程序的运行排查病毒的存在。比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正常的文件与被检测的文件进行比对,将文件的名称、大小、创建时间内容设计一个检测码,附于程序后,以此来追踪每个程序的检查码是否遭更改,来判断是否中毒。先知扫描法。计算机工程人员通过模拟CPU动作来假执行程序进而解开变体引擎病毒,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码。感染实验法。计算机工程师利用病毒的感染性设计感染实验法,即在系统运行中,观察可疑程序的长度,通过与正常程序的比对,判断系统是否中毒。
3.2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和手段
3.2.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要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安装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及时查杀病毒、木马等存在恶意风险的软件,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前先查杀病毒,不随意下载与工作、学习、生活无关的软件。
3.2.2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规范
要对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病毒扫描和查杀;对来历不明的软件、邮件或附件等不要随意打开,最好是立即删除;不要访问不了解的网站及有诱惑力名称的网页;在需要安装相关软件时,一定要从可靠的渠道进行下载;对于移动存储设备,不要随意共享,使用前要及时查杀病毒;在进行网页上的广告,不要随意点击;在传送文件前后,都要对文件进行查杀病毒。总之,养成良好的安全使用规范,是避免和杜绝计算机病毒的最好方法。
现在的反病毒技术主要有实时监视技术、自动解压技术和全平台反病毒技术,成熟的反病毒技术已经可以对已知的病毒进行彻底防御和杀除。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性质的病毒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处理,如多数的病毒都是文件型的,在利用杀毒软件不能将文件清除干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网络连接断开、DOS模式下进行病毒查杀,或者利用备份文件替换已感染病毒的文件。具备了基本的、必要的反病毒技术,及时地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处理,保护计算机的安全。
4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
引言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在各种社会领域当中普遍使用,计算机在社会当中,随着人类进步而成为社会发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人类对于在运用网络计算机的同时,而针对计算机的各种病毒也随着春笋般冒了头,信息安全的威胁在病毒侵袭下日益严重,病毒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扩散速度逐渐加快、破坏方面也越来越强。而在如此社会网络时代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计算机的应用对社会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愈来愈多的网络用户遭受计算机病毒与攻击也愈加频频发生,在病毒干扰下,给计算机网络与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为了确保社会进步发展,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稳定工作之前,对于计算机危害病毒必须时刻进行防范措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保证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探讨网络环境下防范计算机病毒的现实意义
网络让人们拉近了距离,联系变得更加便捷、省时与密切。在这种情形下虽然用户使用方便了,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威胁也相应增加了。病毒通常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因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御病毒的重要措施。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病毒与反病毒将作为一种技术对抗长期存在,两种技术都将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长期的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引入了新的病毒传送机制,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这个传播途径,病毒已成为当今计算机与网络行业发展的最大危害。随着网络日益成为全球性工具,病毒也正在成为全球性杀手。近几年,在我国爆发的大规模病毒,几乎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而通过网络特别是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与传统病毒相比,表现出了更快的传播速度以及更强有力的杀伤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就显得极为重要。
2、 计算机病毒的内涵、类型及特点
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与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有一个具有法律性、权威性的定义:“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包括硬件与软件)的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
2.2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比如熊猫烧香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突然爆炸,对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破坏性。任何计算机病毒浸入到系统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计算机中毒后,轻者系统资源被占用,工作效率降低;重者,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程序可能无法正常运行,造成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3)传染性。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不同饿的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扩散计算机,而加上病毒一旦被复制或者产生了变种,其传染速度之快根本难以控制。如此随着而来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导致计算机的瘫痪。
4)隐蔽性。计算机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就算计算机装载一些病毒软件检查工具,也难以查出来隐蔽较强的一些病毒存在。如果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者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根本无法完全区分开来。
2.3计算机病毒的技术研究分析。
从各国技术研究病毒的现状来看,病毒注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有软件设计师或者维护人安置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这个小洞也可称为一个程序,而这个小洞的存在,是安排给个别特殊人员绕过正常安全保护措施进入系统当中。而针对这个小洞的病毒也随着日渐增加,攻击后门的形式有很多,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XP,计算机入侵者就经常通过它存在的后门进行攻击侵袭。
2)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 此方式能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者设备发射,这完全成为了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从而进入信息网络。此种技术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4、网络环境之下的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4.1 建立计算机病毒管理报警中心。计算机病毒管理报警中心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人员在WindowsNT服务器上建立Norton“系统管理中心”,它需要通过更新计算机病毒定义码,通过对防毒软件进行及时配置、安装等方法,以此做到有效防御计算机病毒、简化网络安全管理的目的。
这个管理中心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创建配置文件、设定自动的保护、自动更新计算机病毒定义码以及定时扫描计算机病毒等技术手段,进行提前的预防保护。而各分支站点然后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提醒工作人员系统中潜在的危险,工作人员再通过分析这些工作站发送过来的报警信息,随着监控网络上的防毒安全状态,并且及时作出有效的控制防御措施,在第一时间内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不给计算机病毒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4.2 加强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在目前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方面,我们依然处于防御被动的位置,因此在管理上还要积极主动。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仅仅依靠技术方法的防御措施是很难安全的预防与控制病毒的蔓延等传播问题,这就需要技术方法与管理机制密切联 系起来,高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进而从全局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应从软件系统的使用以及硬件的配置、管理、维护、服务等相关环节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对系统管理工作者及用户加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个人与集体,采用更为有效的新技术,规范工作程序与造作规章,建立“以防为主。防杀结合、软硬互补、以杀为辅、标本兼治”的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
4.3 在各种措施之下,而最后需要完善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这不仅包括网关、防火墙、防病毒及杀毒软件等产品。尽管病毒与黑客程序种类越来越繁多,感染形式多样,发展和传播逐渐迅速,日益之下对于计算机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确保计算机的安全防御与控制,我们必须随时更新各类杀毒软件并安装较新版本的个人防火墙,并随系统启动一起加载,进而防止黑客进入计算机偷取、盗密或放置病毒程序。
参考文献:
[1] 刘玲.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新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01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
一、计算机病毒的内涵、类型
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为:“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也可以讲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在最近几年,产生了以下几种主要病毒:
(一)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exe和*.dll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CIH病毒。
(二)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等。
(三)木马病毒、黑客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Hack。木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一般的木马如QQ消息尾巴木马Trojan.QQ3344,还有大家可能遇见比较多的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如Trojan.LMir.PSW.60。
(四)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如红色代码(Script.Redlof)。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如欢乐时光(VBS.Happytime)等。
(五)宏病毒。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如:著名的美丽莎(Macro.Melissa)。
(六)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如54很多朋友遇到过的IRC后门Backdoor.IRCBot。
(七)病毒种植程序病毒。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如:冰河播种者(Dropper.BingHe2.2C)、MSN射手(Dropper.Worm.Smibag)等。
(八)破坏性程序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的前缀是:Harm。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产生破坏。如:格式化C盘(Harm.formatC.f)、杀手命令(mand.Killer)等。
(九)玩笑病毒。玩笑病毒的前缀是:Joke。也称恶作剧病毒。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实病毒并没有对用户电脑进行任何破坏。如:女鬼(Joke.Girlghost)病毒。
(十)捆绑机病毒。捆绑机病毒的前缀是:Binder。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病毒作者会使用特定的捆绑程序将病毒与一些应用程序如QQ、IE捆绑起来,表面上看是一个正常的文件,当用户运行这些捆绑病毒时,会表面上运行这些应用程序,然后隐藏运行捆绑在一起的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危害。如:捆绑QQ(Binder.QQPass.QQBin)等。
二、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例如像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它针对性强,破坏性大,产生于内部,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1.应养成及时下载最新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的安全习惯,从根源上杜绝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用户计算机的病毒。同时,升级杀毒软件、开启病毒实时监控应成为每日防范病毒的必修课。
2.定期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3.选择具备“网页防火墙”功能的杀毒软件,每天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定时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查杀,上网时开启杀毒软件全部监控。
4.不要随便打开来源不明的Excel或Word文档,并且要及时升级病毒库,开启实时监控,以免受到病毒的侵害。
5.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以免遭到病毒侵害。
6.上网浏览时,不要随便点击不安全陌生网站,以免遭到病毒侵害。
7.及时更新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安装防火墙,为操作系统及时安装补丁程序。
8.在上网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访问非法网站,这些网站往往潜入了恶意代码,一旦用户打开其页面时,即会被植入木马与病毒。
9.利用WindowsUpdate功能打全系统补丁,避免病毒从网页木马的方式入侵到系统中。
10.将应用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其中包括各种IM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播放器软件、搜索工具条等;更不要登录来历不明的网站,避免病毒利用其他应用软件漏洞进行木马病毒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姬志刚.从qq开始认识网络安全.中国科教博览,2004(9).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被明确定义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而在一般教科书及通用资料中被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由被感染机内部发出的破坏计算机数据并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
历史上,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在70年代DavidGerrold科幻小说WhenH.A.R.L.I.E.wasOne.最早科学定义出现在1983:在FredCohen(南加大)的博士论文“计算机病毒实验”“一种能把自己(或经演变)注入其它程序的计算机程序”启动区病毒,宏(macro)病毒,脚本(script)病毒也是相同概念传播机制同生物病毒类似.生物病毒是把自己注入细胞之中。
其实,和其他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3、潜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爆炸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5、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
6、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三)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2、根据病毒传染的方法可分为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他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3、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4、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病毒可以划分为:(1)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2)“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3)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可分为: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4)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5)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二、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中毒之后的主要症状
(一)计算机病毒的藏身之处和传播途径
病毒隐藏在它们认为有可能被执行的地方。它们经常隐藏在下列地方:
可执行文件:病毒“贴附”在这些文件上,使其能被执行。
引导扇区:这是磁盘和硬盘中的一个特别扇区,它包含一个程序,当启动电脑时该程序将被执行。
表格和文档:某些程序允许内置一些宏文件,宏文件随着该文件的打开而被执行。病毒利用宏的存在进入其中。
Java小程序和ActiveX控件:这是两个最新隐藏病毒的地方。Java小程序和ActiveX控件都是与网页相关的小程序,通过访问包含它们的网页,可以执行这些程序。
压缩文件:压缩文件是一个包含其他文件的文件。压缩文件包含的任何一个文件都可能被病毒感染,因为这些文件不是处于正常格式下,所以很难发现其中的病毒。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信息可能包含感染病毒的文件。此外,电子邮件信息通常属于一个信息数据库,所有这一切使侦测病毒变得非常困难。
(二)计算机中病毒之后的主要症状
1、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突然明显减慢。
2、计算机系统经常无故发生死机现象。
3、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长度突然发生变化。
4、计算机存储的容量异常减少。
5、系统引导速度减慢。
6、丢失文件或文件损坏。
7、计算机屏幕上出现异常显示。
8、计算机系统的蜂鸣器出现异常声响。
9、磁盘卷标发生变化。
10、系统不识别硬盘。
11、对存储系统异常访问。
12、键盘输入异常。
13、文件的日期、时间、属性等发生变化。
14、文件无法正确读取、复制或打开。
15、命令执行出现错误。
16、虚假报警。
17、换当前盘。有些病毒会将当前盘切换到C盘。
18、时钟倒转。有些病毒会命名系统时间倒转,逆向计时。
19、WINDOWS操作系统无故频繁出现错误。
20、系统异常重新启动。
21、一些外部设备工作异常。
22、异常要求用户输入密码。
23、WORD或EXCEL提示执行“宏”。
24、是不应驻留内存的程序驻留内存。
三、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是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激烈角逐的时代,而智能化、人性化、隐蔽化、多样化也在逐渐成为新世纪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
与传统计算机病毒不同的是,许多新病毒(包括蠕虫、黑客工具和木马等恶意程序)是利用当前最新的编程语言与编程技术实现的,它们易于修改以产生新的变种,从而逃避反病毒软件的搜索。例如,“爱虫”病毒是用VBScript语言编写的,只要通过Windows下自带的编辑软件修改病毒代码中的一部分,就能轻而易举地制造出病毒变种,从而可以躲避反病毒软件的追击。
另外,新病毒利用Java、ActiveX、VBScript等技术,可以潜伏在HTML页面里,在上网浏览时触发。“Kakworm”病毒虽然早在2004年1月就被发现,但它的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原因就是由于它利用ActiveX控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传播,因此装有IE5或Office2000的计算机都可能被感染。这个病毒的出现使原来不打开带毒邮件附件而直接予以删除的防邮件病毒的方法完全失效。更令人担心的是,一旦这种病毒被赋予其他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其危害很有可能超过任何现有的计算机病毒。
2、人性化
更确切地说,也可以将人性化称为诱惑性。现在的计算机病毒越来越注重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如好奇、贪婪等。前一阵肆虐一时的“裸妻”病毒邮件的主题就是英文的“裸妻”,邮件正文为“我的妻子从未这样”,邮件附件中携带一个名为“裸妻”的可执行文件,用户一旦执行这个文件,病毒就被激活。最近出现的My-babypic病毒是通过可爱的宝宝照片传播病毒的。而“库尔尼科娃”病毒的大流行则是利用了“网坛美女”库尔尼科娃难以抵挡的魅力。
3、隐蔽化
相比较而言,新一代病毒更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其邮件主题会在传播中改变,或者具有极具诱惑性的主题和附件名。许多病毒会伪装成常用程序,或者在将病毒代码写入文件内部的同时不改变文件长度,使用户防不胜防。
主页病毒的附件homepagehtmlvbs并非一个HTML文档,而是一个恶意的VB脚本程序,一旦被执行,就会向用户地址簿中的所有电子邮件地址发送带毒的电子邮件副本。再比如“维罗纳”病毒,该病毒将病毒写入邮件正文,而且主题和附件名极具诱惑性,其主题众多,更替频繁,使用户很容易由于麻痹大意而感染。此外,matrix等病毒会自动隐藏和变形,甚至阻止受害用户访问反病毒网站和向记录病毒的反病毒地址发送电子邮件,无法下载经过更新和升级后的相应杀毒软件或病毒警告消息。
4、多样化
在新病毒层出不穷的同时,老病毒依然充满活力,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999年对普遍发作的计算机病毒分析显示,虽然新病毒不断产生,但较早的病毒发作仍很普遍。1999年报道最多的病毒是1996年就首次发现并到处传播的宏病毒Laroux。新病毒具有可执行程序、脚本文件、HTML网页等多种形式,并正向电子邮件、网上贺卡、卡通图片、ICQ、OICQ等发展。
更为棘手的是,新病毒的手段更加阴狠,破坏性更强。据计算机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2000年5月“爱虫”病毒大流行的前5天,病毒就已经造成了67亿美元的损失。而该中心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到1999年末病毒损失只是120亿美元。
5、专用病毒生成工具的出现
以前的病毒制作者都是专家,编写病毒的目的是想表现自己高超的技术。但是“库尔尼科娃”病毒的设计者不同,他只是修改了下载的VBS蠕虫孵化器。据报道,VBS蠕虫孵化器被人们从VXHeavens上下载了15万次以上。正是由于这类工具太容易得到,使得现在新病毒出现的频率超出以往的任何时候。
6、攻击反病毒软件
病毒发展的另一个趋势表现为专门攻击反病毒软件和其他安全措施的病毒的出现。目前被发现的“求职信”病毒就能够使许多反病毒软件瘫痪。越来越多的病毒能够在反病毒软件对其查杀之前获取比反病毒软件更高的运行等级,从而阻碍反病毒软件的运行并使之瘫痪。
正如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祸而非天灾一样,目前病毒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计算机用户的防范意识薄弱,因此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掌握反病毒知识,更新自己的反病毒软件及病毒库。
四、计算机病毒的判别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把杀毒软件作为最主要的反病毒工具,杀毒软件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产品的代名词,杀毒软件赖以生存的“特征值扫描技术”也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技术的代名词。正因如此,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防范始终滞后于病毒出现的重大缺陷,似乎成为既合情又合理的逻辑,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反病毒产品不可能主动防御新病毒,甚至有人认为,想研制一种主动防御的反病毒产品,就如同要为一种未知的疾病制作特效药一样异想天开。
然而杀毒软件本身基本上不能发现新病毒,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但是,如果人不能发现新病毒,同为自然人的反病毒公司研发人员也就不可能发现新病毒,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杀毒软件每天升级的是什么,反病毒公司每次宣称发现的新病毒又是谁来发现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可以发现新病毒。新病毒一定是人通过相应的方法判断出来的。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毒出现后,反病毒技术就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即特征值扫描技术,另一种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特征值扫描是目前国际上反病毒公司普遍采用的查毒技术。其核心是从病毒体中提取病毒特征值构成病毒特征库,杀毒软件将用户计算机中的文件或程序等目标,与病毒特征库中的特征值逐一比对,判断该目标是否被病毒感染。反病毒公司把捕获到并已处理的病毒称为已知病毒,否则就称为未知病毒。只有采用特征值扫描技术时,才区分已知和未知病毒。业界常常有人用人类病毒的医治来解释计算机病毒防范。然而,与生物界的病毒复杂性不同,计算机病毒是人编写的,远比生物界的病毒简单。计算机病毒概念是人依据程序行为来定义的,因此识别病毒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动态分析,直接通过程序的行为判断它是否是病毒。尽管杀毒软件主要采用静态扫描方式,但是反病毒公司发现新病毒并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而恰恰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即便是反病毒公司收集到可疑程序时,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新病毒,为了做出准确判断,必须先运行可疑程序,然后再根据程序的行为判断是否是病毒。
五、结束语
1 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出现计算机“病毒”的第一个雏形以来,病毒就一直严重威胁着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毒种类多,隐蔽性强,更新快,破坏力强,计算机中所保存的是各种计算机硬件实施与各种重要的数据,一旦遭到病毒的攻击,就将面临数据丢失的威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公共计算机房中,使用人员多且繁杂,病毒的感染和蔓延成为公共计算机房管理的一大难题。本文对公共计算机房病毒防护策略作初步探讨,从而为公共计算机房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2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定义: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具有繁殖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和可触发性等特点。编制者的主观愿望和其相应的技术力量决定了病毒破坏的程度。计算机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系统数据区、内存、文件、运行速度、系统速度、磁盘的引导扇区、键盘、屏幕显示、主板、打印机、喇叭、CMOS等,可以导致文件奇怪丢失、数据写入错误、数据不能正常存储等破坏等行为。公共计算机房病毒具有感染速度快、扩散面广、传播形式复杂多样、彻底清除困难、破坏性大、具有潜伏性和可激发性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
3 公共计算机房的病毒防护
公共计算机房的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来自网外的计算机,通过网内Intemet的接入点,将病毒传入到网内;第二种是来自网内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数据、交换文件等形式造成病毒感染,从而向网内的其他计算机传播病毒。例如网络文件的下载和电子邮件的附件均可造成病毒的传播。对于公共计算机房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几种手段对病毒进行防护。
3.1安装反病毒软件
安装反病毒软件是目前计算机病毒防治最广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际上较好的反病毒软件有:BitDefender、Kaspersky、ZoneAlarm、Tren Micro、BullGuard、AVG、McAfee、Norton、Norman、Panda等,国内使用较多的反病毒软件有:金山、瑞星、趋势(日本)、江民、东方微点和费尔托斯特等。并且越来越多的免费病毒软件推向市场,如360杀毒软件。防火墙可以对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实时监视,遇到异常网址马上阻止电脑访问,防止电脑中毒。在安装一些软件时,杀毒软件还会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安装,避免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软件隐藏安装在用户的系统中造成用户电脑的瘫痪或私密文件的泄露。反病毒软件还有全盘扫描功能。扫描过程中发现病毒文件时通过主动杀毒并删除染毒文件来保障用户电脑的安全。
3.2建立网络防病毒管控中心
病毒的防范和控制仅靠单机版杀毒软件来防范还不够,还应该建立网络防病毒管控中心,成立一套全方位的网络防病毒系统。通过管理控制中心可以对反病毒软件提供统一升级,集中更新病毒码和扫描引擎文件。还可以统一防病毒软件配置,确保了网络内的防毒安全策略的一致性。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管控中心定期进行统一查杀病毒公共计算机机房网络内的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交叉感染。管控中心还可以通过集中式报警和日志管理对监控和查杀病毒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除此之外,对病毒入口进行全面监控也很重要。U盘、软盘、个人电子邮件、个人刻制的光盘以及各种移动设备,都是病毒有可能进入网络的路径,对病毒入口进行实时监控可以防患于未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6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教育
管理的失误是造成网络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减少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安全事故的影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软件的管理以及操作的管理,还应该有实时的安全监督制度,并建立完整的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用户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患于未然。
3.3 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不管怎么样对病毒进行防护,都有可能给病毒留下可趁之机,使计算机系统被感染,计算机用户还需要注意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加密工作,这样即便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重要数据被泄露或者破坏,也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公共计算机房的安全管理是一项艰巨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对于网络病毒的防护,预防病毒的萌生与蔓延是关键所在。通过以上的措施,能有效的控制公共计算机房的病毒感染及蔓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防护措施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运用最先进防毒技术、合理的部署策略,制定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用户的防护意识和防范水平,才能使防毒系统行之有效。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相关安全技术人员还应该努力创新防毒技术,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程小龙,马建宁.浅析局域网系统安全维护与病毒防范[J].网络财富,2009,(15):140-141.
[2]廉龙颖,王希斌.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94.
[3]王玉芬.浅谈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技巧[J].福建电脑,2010,(1):198.
1.1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技术有限
据有关调查,目前的信息技术行业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局限与问题的;从客观层面上来讲,没有哪一种计算机的技术可以完全杜绝或制止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数据库的侵入和威胁,这种糟糕情况的出现,不仅给单个计算机的系统造成损害,而且给整个计算机技术行业在某些时候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所以说,开创有关减弱甚至是消灭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计算机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效率极低
我们都知道,可以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来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挖掘,但是就目前而言,单一而又较为简单的计算机技术很难高效地对数据进行挖掘,只能够从具有病毒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极少数数据甚至是挖掘不出来。所以说,提高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3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成本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计算机病毒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值得使用和发挥作用的,所以,计算机行业的某些操作人员就会尽可能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来对有用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这样一来,通常花费的成本就会相对地高,不免也就会给某些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说,降低对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的策略与方法
2.1实施相应的计算机病毒监控技术
如何进一步地减弱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数据库的侵入和威胁,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而实施相应的计算机病毒监控技术已成为此时的无疑之策;进一步来说,就是设置多种监控技术,例如设置内存监控,配备相应的文件监控,还有就是注册不同的表监控等等,这些都是有效地减弱甚至是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数据库的监控技术。总之,我们通过这些技术,就会尽可能的从计算机病毒数据库中挖掘出需要的数据。
2.2配置适当的计算机病毒源的追踪设备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使用较为有效的计算机病毒源的追踪设备就是邮件追踪设备,它能够有效地通过相应的消息或指令来对计算机的查询进行追踪,这样就能够高效地检测出是否有计算机病毒侵入。依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开拓思维,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管理员和操作人员,更应该为计算机设计出以及配置适当的不同的计算机病毒源的追踪设备,从而使人们在计算机病毒侵入数据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正常数据。
2.3设置独特的计算机反病毒数据库
所谓的计算机反病毒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底部值入反病毒的指令或程序,让它成为计算机系统内部数据库的底层模块,而不是计算机系统外部的某种软件。这样一来,当计算机的病毒侵入系统内数据库时,就会被底层的反病毒程序代码或指令反攻出来,就进一步达到了减弱甚至消除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数据库的侵袭和威胁的目的,那么我们这时就可以挖掘出必需的数据了。
三、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技术
1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因素
在计算机网络的运行中,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的信息存储主要依靠外部设备,但是计算机本身具有局限性,外部设备会遭到破坏,尤其是火灾、水灾等一些自然灾害,都会损坏计算机外部设备。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中的部分信息可能会丢失,影响用户的使用,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将全世界的人联系到一起,但是也造成了信息安全问题。不法分子更容易通过互联网窃取数据信息,给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一般安全的模式下,互联网的TCP/IP协议环境防护能力比较薄弱,安全等级比较低。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黑客入侵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严重的威胁。黑客的行动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性攻击,攻击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网络攻击获得数据和信息。主动性攻击很容易被直接发现。黑客也会发起被动性攻击,如将恶意软件或者病毒放在隐藏的文件中,秘密窃取数据和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往往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漏洞,也会影响信息安全。
2新时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2.1防火墙技术
作为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普遍使用的技术之一,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将计算机内部网络与计算机外部网络(互联网)进行了有效隔离,其组成不仅包括各类型硬件设施,还包括相关的软件。防火墙被视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它能够实现对内、外网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筛选、检查,具有一定的过滤功能,并且,计算机防火墙还能够实现风险预警功能,为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基于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在实际使用中,除人为设定防火墙防御等级的方式外,还可以进行防火墙防御等级的自动调整,防火墙软件可以根据互联网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适时调整防火墙防御等级,从而避免防火墙防御等级过高影响正常的信息交流。
2.2网络信息加密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侦听,因此,为确保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可靠性,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近年来,网络信息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是当前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在软件算法的实现上更加科学、完善,除满足一般用户需求以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信息加密存储的需要。所谓网络信息加密,是指利用一定的算法,对明文信息進行转码,成为正常不可读(或是乱码)的密文,在互联网的传输过程中,即便被不法分子破解,也无法进行逆向解码,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对于信息接受一方来说,可以通过专用的解密软件进行读取,从而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因此,在无法知悉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密算法的前提下,即便采取穷举法进行破解,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价值也将逐渐降低。因此,网络信息加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金融、邮政、军事等领域,信息加密算法则更加复杂。
2.3反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指数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近几年,计算机病毒的类型较以往明显增加,且病毒的破坏性也有所增强。以刚刚过去的“勒索病毒”为例,在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造成超过370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我国计算机用户也未能幸免。为应对计算机病毒的破坏,研究人员对反病毒技术进行了长期探索,目前,反病毒技术主要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形式。所谓被动反病毒技术,是指在计算机病毒出现之后,根据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更新病毒库的方式,达到病毒防御的效果。所谓主动病毒防御,是指利用动态化的病毒防御技术,针对计算机病毒的普遍特点,采取的一种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流量监测技术。无论何种病毒防御技术手段,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指数的提高,并且,通过多种反病毒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病毒对计算机网络信息造成的破坏也将大大降低。
3新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3.1合理利用防火墙技术和安全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对于电脑病毒、恶意软件,通常采用防火墙技术,或者网络安全系统可以防范。防火墙自身有信息隔离功能,隔离内部网和外部网,对外部信息进行安全识别,定期检查筛选内部文件存档,防止病毒入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病毒的类型,以及恶意软件也越来越多,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负责设计利用防火墙的技术人员,要对各种病毒的特征有详细的了解,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系统,保护信息安全。
3.2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黑客防范意识,黑客入侵往往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企业或者单位要建立黑客攻击防范体制,完善防范系统,及时识别和防范黑客攻击,利用防火墙阻断内外网的联系。重要信息要充分利用加密技术。在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中,通常安全级别是C1级,或者是C2级,容易被恶意篡改或攻击,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安全性很低。因此要对网络数据库进行加密管理,设定访问权限。对相关软件也要进行加密,避免感染计算机病毒。要提前检查加密数据文件,对杀毒软件也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结束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也要不断提高,及时解决各种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防火墙技术是安全使用网络的重要屏障,在新环境下,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海澜.关于计算机防火墙安全屏障安全可靠网络防范途径思考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53-54.
1 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软件及其后门程序
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偏差或者考虑不到位,致使开发出来的软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给整个网络带来诸多不安全的因素。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各种操作系统及各个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其大多存在漏洞,不法分子通过这些漏洞对计算机网络实施攻击。此外,软件后门程序也是计算机网络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后门程序主要由编程人员设置,外人通常无法了解,但是后门程序一旦被外人破解,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计算机病毒及木马
计算机病毒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可以破坏计算机上的多种功能,毁坏重要的数据资料,而且可以进行自我复制,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一组极其破坏性的指令或者程序,其可以迅速蔓延,对整个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传染性、破坏性以及不可预见性等多种特点,因此其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问题,比如,计算机病毒CIH、熊猫烧香病毒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冲击人们的生活,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木马病毒是新时期新型的病毒,其主要通过社会焦点问题的点击来达到病毒感染的目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木马愈加猖獗,计算机网络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木马病毒的传播,木马病毒成为新时期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防范设备之一,其可以分开计算机的内、外部网络,提供重要且安全的信息网络服务,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对于被保护的内部网络,通过防火墙技术,其可以与外部网络实现信息存取或者传递等一些重要的操作。
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最重要的道防线,因此在个人或者单位用户中,防火墙技术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若按结构来分类,防火墙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软件防火墙与硬件防火墙。
2.1.1 软件防火墙。软件防火墙可以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计算机上,通过安装与设置,即可实现计算机与网络信息交换的控制,维护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目前,软件防火墙在个人用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瑞星防火墙、卡巴斯基防火墙以及天网防火墙等等。软件防火墙具备操作简单、成本低等多种优点,但功能有限,无法满足企业或单位的网络安全要求。
2.1.2 硬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常应用于企业或者单位用户,可直接作用于企业或者单位内、外部网络之间的交接处,达到维护企业或者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与软件防火墙相比,硬件防火墙具有强大的功能,但其成本要高得多[1]。
2.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针对标识,另一类则主要针对异常情况。第一类主要是设置了违背安全事件的特征,第二类主要是设置系统正常状态下的数值。针对异常情况的检测技术,其核心主要是维护知识库,若计算机网络的已知攻击,它可以准确且详细地分析出现已知攻击的具体类型,但是在未知攻击方面,此类检测技术效果十分有限。随着知识库的日益更新,此类检测技术已经无法详细、准确的分析出现攻击的类型,但在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仍有一定的作用[2]。
2.3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是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可以保护重要的网络资源,使其不被非法人员任意使用或者随意访问。访问控制是目前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属性控制、网络权限控制、入网访问控制以及目录级控制等等。
2.4 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不安全的首要因素,其具有传播快、破坏性大以及影响恶劣等多种特点,防病毒技术的出现,有效地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传播,在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目前,防病毒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病毒的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以及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其发展则需经历三个阶段。
2.4.1 单机防毒阶段。单机防毒是最传统的反病毒手段,当时,人们所使用的计算机,其操作系统大多为DOS操作系统,病毒的传播性不强,主要利用软盘或者文件进行传播,因此所使用的反病毒手段也比较简单,即以个人用户为主体,直接作用于个人计算机的防毒产品[4]。
2.4.2 网络防毒阶段。网络防毒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反病毒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不局限于时间、地点的交流方式,在极大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加速网络病毒的发展,为反病毒产品的开发提供大量的市场空间。网
络防毒阶段所产生的反病毒产品,主要包括服务器端与客户端。客户端软件不仅可以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病毒,而且还可以完成服务器端产品的各种命令,而服务器端产品通常可以监测网络服务器上的各种病毒,同时可以管理客户端产品[5]。利用客户端软件,可以对网络中的计算机实施统一管理,网络病毒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即可通过统一设置的网络反病毒产品,快速捕获病毒,并将其清除,使病毒无法传播至其它计算机,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2.4.3 网关防毒阶段。网关防毒是新时期重要的反病毒手段,在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计算机网络不再只是辅助的作用,而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络结构愈来愈复杂,通过网络传递的信息也愈来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效率成为用户关注的首要问题。网关防毒技术的产生,不仅可以有效地捕获和清除网络病毒,而且可以提高计算机的网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一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03):562-563.
[2]高化田,浅谈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2(05):542-543.
[3]陶竞立、罗开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保障技术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5(06):365-36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防御求精;关键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也日益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近年来,因网络违法犯罪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所带来的损失屡见不鲜。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御能力,来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一、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问题
(一)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着漏洞
这是我们在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上最关键的不足。因为管理机制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工作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旦管理不善,则维护网络安全便无从谈起。但是,从现行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来看,可以说是还存在着许多漏洞的,这主要体现为:
1.管理维护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网络管理维护工作,对于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等方面是具有较高要求的。如果管理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或工作责任心不足,则必然导致工作效果受到影响。在业务素质上,不仅仅要求管理维护人员具备完善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两者只要有一方面出现不足,都是不利于网络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的。现阶段,一些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在业务素质或工作责任心方面不足,这给网络攻击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宣传力度不足
做好对网络安全维护的宣传工作,可以提高计算机用户及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程度。但在现阶段,我们在对于网络安全维护的宣传力度上做的还是不够,导致一些用户及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操作中未能做好防范工作,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防火墙性能的不够完善
防火墙能够通过计算机同网络系统之间的相关链接,来化解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是维护网络安全,抵御网络攻击的重要屏障。它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可以说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在设置防火墙的环节,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否则就很容易造成防火墙性能的不够完善。目前,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在设置防火墙方面的专业技能不够过硬等缘故,导致了防火墙性能的不够完善,使网络病毒容易入侵,同时一些安全系数较低的网站难以被识别和过滤,给网络安全带来隐患。
(三)反病毒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运用
病毒的攻击常常给计算机网络带来安全威胁。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相应的反病毒技术,使病毒无法入侵计算机网络。现阶段,这一技术尚未在我国得到全面有效的运用,主要体现为不少用户碍于价格成本,往往选择价格较低廉的盗版软件。但盗版软件的反病毒能力自然是远远不如正版软件的,从而导致计算机病毒无法被清除,造成计算机网络遭到病毒的入侵。
(四)扫描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
运用扫描技术的目的在于及时发觉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病毒,从而给清除病毒来提供有效的时间和机会。但在现阶段,我国在扫描技术的应用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创新性方面还远远不足,也制约了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的提高。
二、提高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的有效对策
(一)改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是网络防御策略求精技术的“先行官”。所以要想优化网络防御策略求精技术,首先必须对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改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管理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于一些管理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的状况,我们需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选聘管理维护人员的环节,一定要加强考核,尤其是要考核他们对于最新技术的理论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_保将业务过硬的人才安排在网络安全维护岗位。第二,抓好对管理维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新技术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应对最新网络攻击手段的措施。第三,要加强对管理维护人员的考核工作,定期对于他们进行相应的业务考核,尤其要考核他们对于最新网络攻击手段的了解和对于最新技术的运用。对于不能胜任网络管理维护岗位者,要及时调离。
2.提升管理维护人员的责任心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机制来提升管理维护人员的责任心。一方面,我们要专门对管理维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工作责任心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安全维护责任考核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来确保管理维护人员抱着高度的责任心来开展工作。
3.加大对网络安全维护的宣传力度
前面说过,由于在宣传力度方面的不足,导致了计算机用户及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程度有限。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对网络安全维护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平面媒体等媒介,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大力宣传,让“网络安全大于天”的意识,时刻与计算机用户及工作人员相伴。
(二)改善防火墙的性能
为了确保潜在网络攻击得到及时防范和危险网站得到及时的阻拦和过滤,我们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有意识地改善防火墙的性能。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确保计算机所有的端口都能做好对病毒的抵御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一些端口难免长时间没得到运用。因此在对于防火墙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让这些端口在重新应用时,能恢复对于病毒的抵御功能。
2.确保危险网站得到阻拦和过滤
在设置防火墙时,一定不能忽略了设置这样的功能:当用户访问危险网站时,防火墙能够及时对其进行阻拦和过滤。来确保网络的安全。
(三)加大对盗版反病毒软件的打击力度
前面说过,不少用户盲目节省成本而使用盗版反病毒软件,造成反病毒的效果打折扣。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机制的设计上,禁止加大对于盗版反病毒软件的发行和使用,同时加大对盗版反病毒软件的打击力度。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让用户树立起使用正版反病毒软件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一时间的贪图便宜,换来的是更大的损失。
(四)提升对扫描技术的应用水平
我们要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改善现有的扫描技术较为落后的状况,提升对扫描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让扫描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全面升华,把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病毒防患于未然。对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展开技术合作,开发出优质高效的扫描技术。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千家万户中的普及,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课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网络攻击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于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进行探索,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御能力,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使人们拥有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月红.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J].信息与电脑,2015,4(15):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