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

第1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4-03

自2009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实施不扎实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其本质、特征与内涵等;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认识水平、情绪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完全“自主”的水平,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与指导。因此,教师要具备并切实提高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效能。

一、综合能力:实施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运用语文工具的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紧密结合,有效地沟通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与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胜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

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深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深刻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特点、目标及其价值,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而设计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同,教师要了解活动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学习和掌握活动学习方式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在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把握其理论基础,理解其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涵和特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搜集并研究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得借鉴,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封闭式格局,把语文学习的视角与空间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更多的活动内容是跨领域的,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注重知识积淀,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对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基本特点、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共同的知识基础,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语文教师要分析研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以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发挥语文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彰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特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固定的学习材料的限制,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决定了活动的实施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活动资源。活动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又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范围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提高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多质性、等价性等特点,教师要掌握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程序、路径和具体方法,能根据活动主题与目的,确定所需资源的类型和内容,能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重点分析资源和活动目标及活动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源具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可以从资源中发现哪些问题,资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等等。经过细致的分析,不仅可以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而且可以明确资源利用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利用资源。

二、组织能力: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无疑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实践,和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具备并善于运用促进性的活动组织策略和活动指导技能,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设计科学、可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教师组织活动的首要能力,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选取恰当的活动方法与活动策略,规划优化的活动流程,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的过程。教师要学习课程开发方法,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对教材中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把握活动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确立依据,理解设置活动任务的目的,剖析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目标和任务,并对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和课外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建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教学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才能更具方向性,更富有实效。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成果的交流,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替代学生解决,而应该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展活动的各种方法,如制订活动方案的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调查、访问的方法,评价的方法等,才能给学生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期望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提高活动评价的能力,才能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学生发展状况等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对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维的,其评价内容要涵盖活动的主要目标,即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熟悉评价的内容体系,掌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法,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掌握分析活动任务所需语文能力的方法,并能细化出具体的评价项目、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要掌握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要求,在把握评价内容与重点指向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掌握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资料的方法,善于根据活动进程和学生活动状况把握评价的最佳时机。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策略,以更好地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三、导向能力: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效能的关键

生成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体验、思考、感悟和习得。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阅历见识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着力点,面对同样的活动任务,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资源,不同的学生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学习情境、言语材料,认识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同。学生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重新设计活动任务和活动过程,调整学习内容,选取新的活动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标准,甚至重新确立新的活动主题,从而产生新的活动结果和活动价值,这些都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将活动中千变万化的动态生成的内容导向到既定的活动目标,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对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将活动推向深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综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学会与应用,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都应聚焦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判断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教学价值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些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媒介”,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如何与别人交流,即学生是如何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要分析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是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指向了活动的既定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达成活动的目的。

第2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第3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7-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 即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必须引起重视。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第4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分析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教师在我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其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更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专业素养,提高人文素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的语文教育只是按照课程安排,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分析,没有对语文教育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导致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过于死板,缺乏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只是实施单纯的知识输出工程,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一些小学语文教育尚未完全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局面,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输仍然以课本教材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对语文教育缺乏整体性认知,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素质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小学语文教师自胜任教师岗位以来,尽管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的国学功底仍然薄弱,缺乏对国学的研究,无法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措施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是当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必须转变语文教育功能的社会定位,提高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古板的语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

新世纪,语文已经不只是小学教育的一个科目,它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改善国学地位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知。要着力提高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综合把握语文教学的种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机会与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传输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而,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索师生共同进步的新方案。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单纯的师生授受理念,寻求新的师生平等关系,探索师生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新方式。要改变过分倾向于知识的传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加课堂互动。教师要努力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成为一名知识顾问,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育人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员,生活中的朋友。小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进行严格教育,因而,必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快乐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增加故事类、活动类的课堂安排,把握好度,宽严相济,让学生在小故事、小游戏中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与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一起玩魔方、一起跳绳,一起踢足球等,让学生在这些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要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训练科目,它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娴熟地运用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并且,为了有效应对考试,也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科目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强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国学底蕴,探索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提升阅读与写作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此时教师要扮演好学习顾问的角色,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术语带领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中,挑出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重点,实施重点讲解,才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始终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简单的念、背诵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手段,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入到问答环节,在机智而充满童趣的问答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丰富知识体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其所在学校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解决策略,要做到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让自己具备更为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档次。

参考文献:

[1]胡海洲.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

[2]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周刊,2011(04).

[3]庞以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基础教育研究,2010(14).

第5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培养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它是一个人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的综合性产物,与其他人在本质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个性属于一种心理特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性,无论对于语文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利用小于语文进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引导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认知也十分不全面。这个阶段内学生的个性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利用小学语文知识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对于学生两家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小学语文当前难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限制性因素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育缺乏新意,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教师讲解的环节,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很难准确的掌握课堂效果,课堂中没有充足的学生留给学生去讨论和发言,导致其主管意识难以被表达,对其个性的培养十分不利。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为了实现打牢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目的,小学阶段,教师往往要带领学生反复的读写生字和课文,这种单一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长久下来,学生很少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小学语文教学在日常测验和期末考试过程中所涉及到主观性问题一般会设置标准答案。学生们在作答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考分需要努力迎合考试要求,一些学生即便另辟蹊径也会被以正确答案的名义获得很低的分数。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化思想难以得到合理的表达和抒发,因此语文对小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很难得到实现。近年来,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再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途径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比如教师在课程中准备的一些来源于网络的课程材料,其中可能会蕴含一些与语文教育的初衷不相符合的内容,也有一些教学资源中存在和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或是基础的知识性错误,这些不规范的语文学习资料将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以及掌握的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就无法实现小学语文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小学语文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占据课堂时间过长的问题。想要实现小学语文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就要营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语文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积极的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动询问、关注、尊重学生的想法。努力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学会赞赏学生,也要学会信任学生。这种关系形成以后,学生会觉得老师更加亲切,在一些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就能够更加主动、积极的去表达自身的想法。从不同的回答中,教师可以逐渐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观思想和个性偏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其次,在日常活动和生活中,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在课堂中,很多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很难直接将真实的行为状态以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状态,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实现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与培养。其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素养。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模式及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尽量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多给学生实现去思考语文知识中的各种内容。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食物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起来,通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此外,教师还要将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课堂反馈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这可以方便教师对课堂教学措施进行改良和创新,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现小学语文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另外,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通过增加课堂讨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质,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较高的课堂应用价值。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语文教学途径,综合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当前实现小学语文个性教育的主要途径,文中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同行教育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作者:孙静 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细丹.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2]蔡丽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9).

[3]姜琪,王学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第6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视野;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26-01

一、小学语文的特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以下:

1.基础性。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基础性的知识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2.人文性。从学科联系和学科德育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

3.部分工具性。我们说语文只具有部分工具性,首先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语文产品确实并不都有工具性。语文这个工具常常仅限于语文形式或语言文字材料这一半。

二、儿童视野

什么是儿童视野?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视野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表现为带上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关注,快乐儿童的快乐,幸福儿童的幸福,它常常具有感性、直觉、逻辑性不强、纯真、亲近自然等特点。

三、儿童视野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专家说:“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改革小学阅读教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界和小学语文教育界长期缺少沟通和对话,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视野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所谓的“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出现,讲台也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因此需要教师们转变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都是以成人的视野去看待问题,也已成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儿童视野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具体有:儿童文学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生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显著地位;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有的工具价值;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人文价值。

四、如何以儿童视野进行小学语文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性,并且要了解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1.了解儿童的特性(1)学习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短暂;尊重、热爱教师,可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动机简单,易受挫折,也易受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发展;已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2)认知的发展。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2.理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儿童本位的立场使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各个层面的共同性。

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儿童文学,因为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掌握儿童文学于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一个过程。怎样激活呢?当然要用最契合孩子的方式。而只有在儿童文学这里,孩子们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语言,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语言方面的本能。

(2)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资源的缺失。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不足,文体局限。民间文学缺乏、幻想文学缺乏、幽默文学缺乏和动物文学缺乏。

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教材的数量不多。进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质量堪忧。

第7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

21世纪,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生涯的开端和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直接关系到孩子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抓住小学语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不同于幼儿园的学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具有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要切实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相比较与传统教育从国家到家长都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学生的成绩又能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以及基础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学科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语文的深造方向,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教师逐步的从之前课堂的主宰者到现在的主导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了诸多方面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语文教师的课堂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师不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教师习惯性的教学生一些识字、认字的能力,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关于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提问,也不能合理安排朗读,这也就严重限制了学生语言逻辑能力的提高。

2.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也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很多的情况下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存在超龄的情况。由于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对学生的学历看得越来越重。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小升初的压力。如今社会学历是一块找工作的敲门砖,考上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是每个学生和老师的愿望。很多的学校和老师在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通常都会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会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的培养。不能够因材施教,这样往往会阻碍一部分对某一方面有着天赋的学生的发展。其次,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达不到新课改教育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学术的热忱。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创新举措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将学生置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要以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学校不能只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思维,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教师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设置一些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差异,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年龄阶段能够最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最终能够灵活的掌握运用。

2.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改变以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各种尝试中得到教训,让学生从教训中学到知识,吸取经验,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各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出现错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做就是正确的,如何避免错误,教师还要民主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和课下都可以开展语文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增加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可以主动地加入到学习当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3.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针对性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比如选拔专业的特长教师针对特长生的能够很好的得到教育,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科技的教学设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通过生动的图片提高记忆,提高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教育投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加大教育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的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力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化的利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是对语文教学效率的保障。还有学校和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有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注重语文教师的培养,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8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情感培养 途径

情绪、情感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而小学时期是人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是培养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绪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情感体系,为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培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不是课外的附加任务。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情感培养,这需要一个持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具体讲,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注重自身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

如果说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知识教育更多在于课本知识讲解,而情感教育更多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培养对学习、对知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充满感情,激情四溢,通过情绪体现和情感表达,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老师要通过自身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语文课本中的写作背景、主要思想,通过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写作是的内心情绪和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内心,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发言、讨论、表演等途径来表达学生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把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互动。生活是活生生的,也是充满情感的。只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是有血有肉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找到学生生活与课文的结合点,将语文课文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通过发掘课文中的时刻蕴含的情绪情感,促进情感体验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把学生潜藏着的情感激发调动出来,通过现实生活实例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知识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情境再现,帮助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在于直观反映,通过模仿来进行情感体验。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尚浅,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靠思考是不够的,缺乏思考的积淀和素材。因此,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多受老师情感的影响,受课文中人物情感的感染,受文章中的形象所感染。因此,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若能够接受到更多的真实情境,情感就更容易被激发。在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上,再现情境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

情感的产生和触发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一定的情境中,各种与情感有关的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使身处情境中的人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积极创设一些情境,通过在课堂上的情境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的情感体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把情感体验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主动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再现的情境和活动中去感悟丰富的情感,产生情感认知,体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情境再现方式有多种。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的今天,多媒体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老师可以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丰富和补充,对课文中的描写再现出实景,选用与课文相关的音乐,使学生融入声画的情境中,进而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感当中,从而体验情感之美。老师通过视频短片、声音、画面等方式,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用更生动形象的声音、画面表现出来。这种情境再现尤其适合于古诗教学,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古诗的意境,学生在这种美的情境中能感悟古诗的情感。而对于故事类的课文,则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入故事当中,体验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取朗读、扮演、对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课文,进而获得情感体验。

三、注重写作引导,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升华。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说写作是表达人的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体现人的情感的重要方法。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写作引导,在写作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鲁迅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除了要有精熟的技巧,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激感与写作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丰富的情感积累对于写好文章有重要帮助,而不断地写作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在写作中实现情感升华。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尤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写日记,把平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所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不断积累,就可以进行情感体验的积累,再通过写作进行情感的升华。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直接提供一些有关情感的话题和素材,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情感类素材所包含的思想,引导学生对这些话题和素材进行思考,并把思考在作文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就能实现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升华。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对于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一、引言

伴随新课改不断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广泛应用。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小学教学较为特殊,由于小学生思维、智力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尽可能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确保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学校和语文老师应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其与语文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

小学语文学习涵盖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是主要目标之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如学习难度大、无法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等。语文教学每个环节都与情感活动密切相关。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将工作重心偏向于认知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情感伤害,从而降低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良好情感素质的培养,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仅依靠考试来衡量的,需要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与素质。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我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

三、加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是目前社会和学校重点关注的话题。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发展。

1.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新型的教学思想与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与学习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课堂产生枯燥之感。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老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打破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课堂主体,为学生做好一切课堂安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依赖心理,加上学习压力,势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发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内容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上,老师应尽可能多引入一些生活实际案例,如通过语言描述家庭生活、我的小伙伴等,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打破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通过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一课时,课前老师在网络上下载关于的电影、图片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在现,用立体的方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确保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4.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中,老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知识传授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从个人修养、语文教学素养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实践和总结,将教材、教学、训练等有机结合,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创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旦文姬.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3.

[2] 张汉祥.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4):16.

[3] 孙美玉.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J].快乐阅读(中旬),2013,(1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