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农民的形象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的形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的形象特点

第1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漂泊;媒介形象;建构

当社会和媒体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的媒介形象建构就把“大学生”和“农民工”联系在了一起,从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分裂出来这么一大批人,他们的同质性令我们的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冠其新的称谓――“大学生农民工”。本文探讨对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问题,为他们的发展积累正能量。

一、大学生农民工概述

“大学生农民工”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机构的热点词汇,仅在“百度”上以“大学生农民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结果高达15100100个。那么何谓“大学生农民工”呢?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其概念如下:所谓“大学生农民工”,是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毕业生,因各方面原因,在各大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存在的一类群体,他们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工作技能,但因为各方面条件受限,薪资往往很低,几乎每月处于“月光”状态,但因为对城市的向往与理想追求,宁愿选择留在城市继续奋斗,也不愿回到家乡农村。“蜗居”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年龄往往在20岁到25岁之间,所从事的职业几乎无所不包,保安、服务员、街道小贩、清洁工等,都是他们赖以谋生的选择。

“大学生农民工”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身农村,但具有大专以上的高学历;第二,工作性质不稳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频繁跳槽于各大城市间,但同时薪水微薄,甚至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农民工”群体工资高;第三,他们大都怀有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但往往残酷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去接受和面对,在迷茫中逐渐忘记自己大学时所学的专业。

二、大学生农民工媒体形象建构分析

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作为社会舆论的监督者与记录者,作为建构社会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其对此类群体的媒介形象及解读究竟如何,下面作一分析。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农民工生活状态的报道比比皆是。如大河网:《漂泊在郑州的大学生:没房就没家,没社保就没未来》;新浪网:《大学生漂泊,三天四处乞讨体验流浪生活》 ;大河网:《大学生选择当流浪汉只因漂泊背景被“打击”》;搜狐网:《北漂大学生的失业状态》;烟台晚报:《从大学生到流浪汉》;半月谈:《我国大学生民工群体调查:岗位与保障城乡分离》等等。其中《我国大学生民工群体调查:岗位与保障城乡分离》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大学生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农民工和大学生农民工混居在一起”。这些报道中的主人公,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来自农村,毕业于一些三本学校或者合资院校,他们的职业遍布社会各界,其中以做最基层的销售、服务员居多,月收入1500元左右。男生抽5块钱的烟,女生用廉价的化妆品,每个月除掉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剩不下多少钱”。

通过翻阅大量文献发现,关于大学生农民工这个新群体的具体人数,至今仍没有来自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统计。然而,根据最近的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为24.2%。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岗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关于此类群体职业的分布情况,目前亦没有具体的数据可循。但是从最新的调查结果中看,此类群体通常在一些民营公司最为常见。他们都是从事最底层的社会工种,如从事安保工作、绿化专员、一线销售等需要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根据现有新闻媒体对此类群体的报道,我们发现,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报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报道称谓同质化

大多数媒体进行报道过程中,都用到“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称谓。众所周知,“农民工”这一称谓本身具有贬义化、排外化的情绪表达,而现有媒体在此基础上加以前缀“大学生”,更凸显了这一称谓的敏感性与讽刺性。

2、报道手法文学化

我们注意到,在对此类群体进行文字性或图画结合式的报道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手法普遍出现过于文学化、煽情化、负面情绪的报道。比如对此类群体解读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寂寞”“理想”“守望”“绝望”等极具文学化的文字,在图画新闻报道中,解说词的运用更是加入了过多新闻媒体本身对于主人公进行心理揣测的主观式解读。这对于只需忠实记录新闻事实的新闻媒体本身而言,显然是不合时宜、不恰当的。

3、报道倾向负面化

我们在调查相关报道中发现,87%的新闻媒体对此类群体的报道倾向都呈现出负面倾向,8%的新闻媒体持中立态度,仅有5%持正面积极态度。尽管此类群体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显示,但这个群体的庞大确是众所周知。试想,这些具有负面报道的新闻一经刊载或播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冲击之大。

三、大学生农民工正确媒介形象的建构途径

第一,在任何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报道时,一味地报道大学生农民工漂泊的艰辛历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瓦解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信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因此,报道由最初的负面关注应该转移到挖掘大学生农民工在岗位上的成功展示和辉煌业绩,应以客观公正的语调从各个侧面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报道。

第二,媒体和新闻的报道应倾向于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和区别于普通农民工的才能和本领,最终脱离“农民工”这一群体,成为了社会精英和骨干力量,应激励此类群体不屈服于残酷现实,努力塑造成功。

第三,在框架的建构上,我们的媒体要弘扬新时代勇敢顽强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新面貌,以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应避免不同程度的同质化报道,旨在真实再现,重在用成功案例感染整个社会,达到从精神上拯救和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实现人生理想的最终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玉琢,王华.大学生?农民工?[J].东北之窗,2011.12.

[2] 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 魏雪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D].沈阳大学,2011.

[4] 董晓玉.胡杨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建构[J].新闻界,2011.2.

第2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关键词:水城;农民画;产业化

一、缘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上海金山农民画受到国家的推崇,并在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农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潮。水城几位艺术家受到金山农民画的影响,结合自身文化特点,进行相关的农民画艺术创作,水城农民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

早期的水城农民画主要创作者为当地擅长刺绣和蜡染的能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水城农民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水城县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此后,农民画的创作群体和质量不断上升,其经验也向全国推广。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水城农民画进入了低谷,绘画者的人数越来越少,许多绘画者或外出打工或改行从事别的工作。2000年在政府相关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水城农民画的颓势有所好转。

二、艺术特色

水城农民画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去绘画,在创作中拥有更多的随意性,从思想上讲大多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怎么好看就怎么来”,绘画中没有太多的思想束缚,作品的表现形式更为自由、灵活、质朴,扬仰着深厚的乡村气息。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造型、色彩及构图上。

(1)造型。水城农民画中的形象并不是绘画者对对象的忠实再现,而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创作对象进行再加工,这一过程中往往会用概括的手法去加以描绘。农民画中诸多人物形象较为简洁,而且人物的动作也多样,肢体夸张,动、植物的造型比例也各有不同,不像日常生活中所存在,但是这些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使人一看乍是那么的亲切、生动、自然。

(2)色彩。水城农民画的色彩整体显得较为鲜艳,创作者在用色方面也没什么特别的讲究,全凭创作者自己思想的控制。水城农民画的色彩主调是根据各民族服饰特点和作者个人情绪而定的,它与人的视觉心理和情绪直接相关。是通过对画面色的调整和组织来营造特定的艺术气氛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情调①。水城农民画中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色、蓝、白、绿、土黄、湖蓝等,面中有的色彩单一,而有的则更为丰富多样,画面的视觉较为醒目,冲击力强。

(2)构图。水城农民画构图饱满,在画面中很少出现大面积的留白,画面基本上被形象所“填满”,绘画者常常将画面视为自己的田地,十分珍惜,不敢丝毫浪费一分。这样真切朴实的情感决定了农民画在创作时,就十分注重画面结构的安排,在作品表现自己情感的同时,尽可能地将画面画满。

三、发展

水城农民画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部分作品被国内的美术馆所收藏,再加上相关报纸给予的关注与报道,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农民画的发展道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为重要就是经费问题,解决经费的问题也不能仅靠政府给予的资助,一但经费出现问题,农民画的创作及人才的培养都要受到重大的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些文件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农民画的发展应该和市场结合起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早期的农民画虽然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但没有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二者间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就会导致发展道路出现困境。在农民画的发展道路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不同的时代对美的追求不一样,对美的评价标准也较以前不同,人们兴趣爱好呈现多元化,受众群体的视野也不一样,作为农民画的创作者也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提升,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身边的生活题材,单单对农村的日常生活进行创作,创作者应该将自己观注的视角放大,了解国内、国际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创作的题材应该多元化。

(2)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现在农民画已经走进了校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的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有大学教师对农民画创作者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些都为农民画的创作注入了活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间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学校的教育毕竟与民间的不同,如何在教育中能够保持农民画本来的面貌就尤为重量。

(3)宣传力度。虽然早期的农民画有着很好的名声,但是现阶段农民画还应该注众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知道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状况。如今网络、影视等多谋体迅速发展,这都利于我们借助于网络、影视手段进行宣传,同时也应该结合六盘水市开展的国际马拉松、消夏文化节等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4)相关衍生品的开发。时下,六盘水市正在着力发展旅游业,农民画可以进行衍生品的开发,使之成为地方旅游的独特产品,旅游者可以作为纪念品进行收藏或者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诸如:日本动漫产业在动画发行的基础上形成了囊括杂志、图书、录像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并已延伸至玩具、电子游戏、文具、食品、服装、广告、服务等领域。韩国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成为一个动画大国,其动画制作公司超过100家,每年收入超过1.4亿美元,动画产业规模更是超过13亿美元,韩国动画年产值已占到全球的30%左右,仅次于美日两国。②所以说农民画也可以考虑通过影视的方式来拓展自己的衍生品,从中获取利益,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结语

早期的水城农民画单纯追求艺术的单一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显得不适应,这也给农民画艺术创作带来一些困境。农民画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其经济效益,否则一但没有经济效益的支撑,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在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促进农民画的发展,使其能够较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利于艺术创作者安心创作。(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基金课题 项目合同编号:Lpssy201306)

注解:

① 杨琨.水城农民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5.

② 宫承波,王大智.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71.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要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版权所有

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但如果产业趋同,产业没特色,最终都会导致产业的失败。因而我们要在发展新产业的指导思想上‘‘存异”而不能“求同”,要立足本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等实际发展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对我县而言,还是要突出果畜两大产业,在果畜两大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上下工夫,不跟风、不起哄,不模仿他人,不照搬模式,实实在在抓好已有产业。另外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使产品具有特色,发挥支撑作用。这样农民就会增收,农村就会富裕,农村就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能得到落实,新农村建设就会不断推进。版权所有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同志曾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力量,必须切实重视对农民的培育。多年来,我们搞过不少针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活动,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切实改变一些培育农民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政策规定,革除体制弊端,以培养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切实实做一些帮助农民、教育农民、扶持农民的工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真正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易于接受,培训效果日益增强。努力使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农村社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

第4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立足实际 拓宽范围

湖南永州地处湖南南部偏远贫困山区,辖9县2区,全市人口609万,农村人口达46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8%。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全面覆盖,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中央省市涉农财政直补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实,民生资金发放涵盖了所有农村人口,成为县域银行民生业务的热点。

永州分行敏锐地意识到,做好民生资金发放业务是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先机的致胜一招。立足于近几年来已在全市5000个行政村投放小额农户贷款3.5亿元的实际,永州分行摈弃往年仅新农合一项业务的做法,逐步渗透,全面拓宽涵盖民生资金的各项业务,实施民生业务专项工程,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创建农行品牌 树好惠农形象

品牌是企业立于行业不败之地的保证,更是不断创造客户来源的活水源头。永州分行为赢得民生业务市场,在依靠总行开发的先进民生业务科技支撑体系和获得省分行三农业务部门、科技部门等支持的同时,认真研究他行的服务策略和金融产品特点,一方面稳定和扩大现有农户小额贷款市场,一方面围绕新型农民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创建好农行自己的金融品牌,树立农行惠农服务新形象。

该行制定了民生业务专项品牌推广营销方案,在当地新农合、新农保、涉农财政直补等民生项目未招标启动前,开展了“农行惠农、一往情深”“金穗惠农卡、惠农更护农”“农行养老卡、放心更安心”“惠农机具好、用钱刷就好”等紧贴农民朋友的农行独有品牌宣传活动,并加强金融服务新闻报道,还利用当地最知名的永州新闻网全天侯推介农行的小贴士广告,在乡镇和城区繁华街道摆摊设点,通过车载电台介绍惠农产品,为农民朋友现场服务答疑,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宣传农行民生业务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功能及优势。

区分营销责任 包揽服务对象

永州分行通过派人走访当地平安、人保、太平洋等多家保险公司得知,保险行业营销成功的秘诀在于管理责任分明、营销对象具体。该行还深入新农合、新农保、财政、社保等有关管理部门了解其对民生业务的要求,及时出台《民生业务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并借鉴保险公司的营销管理模式,落实了民生业务的营销责任与服务对象。

具体工作中,该行采取责任制管理。分行领导负责协调市级机构、县区政府关系;分行三农部门、客户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等负责产品技术指导、细节事项提示和同级政府部门科室关系协调;县区支行领导负责项目推广和同级单位领导沟通;支行股室负责产品宣传和同级股室关系协调;三农客户经理负责相关部门办事人员在产品开户、资金划转、业务测试等细节工作方面的无缝衔接;一线网点人员负责产品配套、资料归档、账户维护等常规工作,保证民生业务营销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注重售后服务 固化客户群体

永州分行在成功营销民生业务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售后金融服务上,用完善的售后金融服务固化客户群体,并制定和出台《民生业务服务指南》,同时组建民生业务营销督导组,负责督导一线支行惠农民生卡片以及惠农机具的发放和安装等。永州分行在11个县区支行组建流动服务小组,负责新农合卡、新农保卡、涉农财政直补卡的激活,惠农机具服务点的建设和维护,对惠农服务点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与指导,还深入到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和农民朋友家中广泛介绍农行惠农民生卡的存取、转账以及消费、理财等多种综合功能,并手把手地教会农民朋友如何正确使用,使惠农民生卡成为全市县域80多万户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创新管理 谋求三方共赢

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民的民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永州分行将金融服务农民民生作为战略重点,创新管理模式,谋求实现政府满意、农民开心、银行满足的共赢格局。

精细核算成本,创新管理模式。永州分行在民生业务拓展工作中,坚持做大做强,更从产品推广、宣传、维护、设备配置、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费用的配备比例、使用范围、预计效果,力求“少发钱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同时,还在创新营销管理模式上想办法,减少管理半径,突出细化微观管理,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和管理落空。

第5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现代农业催生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而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无疑将挑战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由于培养对象文化水平不同、理解能力及知识需求的差异化,使得传统教育方式与培养对象严重脱节,如今各地涉农培训机构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所谓“因材施教”即是如此。

据了解,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呈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薄弱,长期生活闲散,缺乏主动学习意识;部分学员无法接受枯燥的课堂教学,认为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实惠,学而无用;毕业后的学员并没有投身于农业,而是进城务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农民自身特点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将成为广大涉农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

首先,为了调动农民对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对教条课本的抵触情绪,可以发挥本乡本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挑选、培养乡土人才,利用他们在群众中间的威望和致富示范户的形象,使周围农民受到感染,通过以农民帮教农民,建立长效培育机制,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既可以有效带动农民积极性,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根据农民自身特点,采取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规范是指按全日制教学计划确定的总学时、总的课程门数不能少;灵活是指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按照农时讲授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当地产业的生产进程结合起来,应时讲课,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实行上午理论课下午实习课,或两天理论课三天实习课,让农民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教育。这些做法更加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最后,为了让更多农民朋友踏入这个新课堂,享受为其“量身订做”的改革成果,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需要转变培养对象,扩大招生范围,打破招生限制,招生对象扩展到中青年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将从培养新生劳动力转变到同时培养现有劳动力,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

第6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摆在农信社(农合行)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农信社(农合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地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正在缩小。以前是“三农”主动选择农信社(农合行),现在转变为“三农”有了更多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余地。显然,农信社(农合行)曾经的主导优势不复存在。另外,随着城市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农信社(农合行)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了。

呼和浩特地区现有国有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22家之多,还不算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组织。显然,市场还是那么大,谁的份额占有最多,谁的蛋糕分得最大。那么,农信社(农合行)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农信社(农合行)农村主力军地位不能动摇

“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服务中小”是农信社(农合行)的市场定位,对于“三农”的扶持,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主旋律。农信社(农合行)出生于这片土地,成长于这片土地。多少年来,农信社(农合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观念已根植于“三农”的心中,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要继续强力打造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巩固农村阵地。

面对时代和市场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应找准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农”的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的思路应紧跟时代的思路,跳出农业的圈子看“三农”。

二、对原有产品更新、再造升华,创新出适应当前市场的产品

继续做好并且大力推广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的同时,不断创新农户贷款的品种。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一旦遇上雪灾、冰雹、洪水、养殖业疫情等灾害,农民便陷入困境,甚至威胁到生存,偿还贷款便无从谈起。

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弱势农户量身定做一款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产品,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打击与损失,同时也为支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农信社(农合行)提供了贷款安全回收的保障。探索、借鉴一种“信贷+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新产品,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减少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损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户,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是停滞不前。

小额农户信贷品牌已成为农信社(农合行)的代表产品。该产品凸显了“灵活快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品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农民自己的银行”形象和小额信贷品牌意识已根植于广大农村及千家万户,这是任何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做到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农信社(农合行)应加大小额信贷品牌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树立市场营销理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开发适销对路的,被市场接受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根据经济环境、地域、经营状况划分三等区域:农村农民区域、城乡半农区域、城市市民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实行分类调控,分类管理,有针对地打造特色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城乡一体化现状,拓展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将小额信贷移入城镇社区及中小企业。对市民和中小企业分为:一般、较好、优良、优秀四个等级,按级授信,采取“一次核定、守信守约、随用随贷”的政策;增强和完善银行卡功能,将客户的评级授信,小额信贷的借还、结算、汇兑等综合需求融入银行卡功能,真正做到“凭卡借贷,一卡多能”,增加小额信贷品牌的科技含量。

三、研发新产品,满足不断发展市场要求,按照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已成为目前农信社(农合行)亟待需解决的问题。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也是此银行不同于彼银行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没有本行品牌产品也就没有形象、没有竞争力,不能给客户留有深刻印象。可以说,农信社(农合行)还没有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产品。

建议把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打造成农信社(农合行)的品牌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思路如下:1.尝试创建新的评级体系,减少对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各类书面文件等硬性信息的过分依赖。注重现场调查及企业社会信誉、纳税状况、信用记录、高管人员的素质及家庭财产等非财务因素及软信息。2.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频、快”特点,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在规定的期限及授信的额度内允许其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3.落实信贷优惠政策。在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从贷款的利率,期限和额度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特别优质企业执行基准利率。

四、服务创新,打造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

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力倡导全员学习风气,强化内功的修炼,培养知识型员工,把企业理念、网点外观、员工素质、规范管理等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形象的全面提升,凸显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将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农信社(农合行)应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团体意识,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寓教于乐,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农信社(农合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第7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实主义;探索剧;人物形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现代、后现代文艺理论被相继介绍到国内,随着各种戏剧观念和手法的深入探索及实践,现实主义观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丰富和拓展,体现出对现实主义自身的超越。《狗儿爷涅》就是在现实主义的笔触开始从主要重视社会本质转向同时注重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以及整体民族文化心理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部集大成的现实主义探索剧。

《狗儿爷涅》突出了对艺术审美的文化视角的自觉追求,无论从主题内涵还是从思想倾向上看,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狗儿爷涅》所做的思想探索是多方面的。首先,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反思意义。剧作从主人公狗儿爷76岁时的回忆入手,通过独白、旁白、心理外化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将过去与现在、外部生活与内心活动结合在一起,展现了40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国农民的命运变迁和心灵变迁。作品通过将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为一体,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传统农民对土地的“生死情结”,并深刻指出,旧的农民意识如果不接受现代文明,迎接它们的结局只会是“涅”。其次,除有力表现了对当代政治和文化的反思外,作品尤其成功地通过对人物身上所涵括的中国农民性格及心灵深处的病态因素(如对土地的固恋、等级观念的难以动摇、狭隘的报复和占有心理等)的挖掘与批判,既延续了20世纪以来对国民性的思考,又因为一种不无荒诞的色彩而使剧作具有了现代性意义。

《狗儿爷涅》的卓越成就是对中国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及于其中体现出的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理性思考。剧作者通过对狗儿爷苦难命运的展示,表达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剧作成功塑造了狗儿爷这个极具普遍意义和极富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狗二爷是一个贫苦的农民,本名陈贺祥,但是因为他父亲生吃一只小狗,从此被人称为“狗儿爷”,而本名却几乎被人遗忘了。中,他冒着炮火和生命危险抢收下一些田地。他为了维护两亩土地,不惜让老婆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去“跑反”,最终妻儿客死他乡。他仇恨地主祁永年,表现出强烈的报复心。他辛勤地劳动,看着丰收的景象洋洋得意。但是当农村走合作化道路,地、车、马都被充公时,他疯了。而当重新获得土地后,他又清醒了,并重新做起地主梦。最后见儿子要拆除门楼,他再度陷入疯癫,亲手烧毁象征发家致富的门楼。作家深入人物的灵魂,既写出了狗儿爷作为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善良朴实的一面,又写出了他作为小生产者自私、保守、狭隘的特点;既写了他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及失去土地的痛苦,又写了他对土地的痴迷、依附,写他变成土地的“奴隶”时的愚昧与可悲。这种对土地的痴迷表现了中国农民狭隘、保守、顽固、僵化的落后意识。狗儿爷的性格和心理表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积淀而成的心理定式和精神特征,表现了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剧作对狗儿爷这一形象的塑造,有着惊人的独创性和深刻性。狗儿爷对土地的强烈欲望,使他始终在灵魂深处与曾经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祁永年攀比争斗。而他占有土地的欲望与其难以实现之间的矛盾,正是他的悲剧性命运的心理基础。在艺术手法,特别是在结构上,传统话剧以事件发展为主线的情节结构方式被具有极大自由性的、以人物心理变化和意识流动为主线的心理结构方式所取代,体现出鲜明新颖的审美特征。这样一来,严格的时空界限被消除了,现实、回忆、幻觉等场面被连成一条故事线索而层层迭进,走向。更令人折服的是,在对这个人物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剧作者能够对人物的深层意识予以真实而细致的审视,而且融入了作者对人物深层心理与特定社会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独特思考,使所描绘的人物深层意识不仅清晰、深刻,而且表现出浓郁的理性色彩和哲理意味。

作为探索剧,《狗儿爷涅》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多种表现手法间的融会贯通。首先,以写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对人生命运进行描绘。其次,运用象征手法加深主题,如以狗儿爷象征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农民,以门楼象征封建主义和农民意识,以狗儿爷与陈小虎、祁小梦的矛盾象征新旧两种生产力的冲突。最后,运用叙述手法加强剧作的时空表现力,也使全剧富有写意特征。作为一部多场次现代悲喜剧,该剧时间横跨40年,几乎是中国农村历史的一个缩影,它穿越绵长的历史时空,着力于人物心灵的刻画,将写实的人物与写意的舞台融为一体,疏密有致,挥洒自如,达到了诗化意境。此外,语言也十分见功力。

第8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民画;民俗文化;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都属于其囊括的范畴。其发展渊源可以延伸至千年前的道教功德画,道教在做法事中悬挂用的功德画就是非常典型的民间绘画作品,隆回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收运用了功德画的艺术特征,还结合当地滩头年画、木偶戏等题材中富有民俗内涵的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民间纸马等创作手法进行综合运用,对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内涵作出了非常形象的诠释,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一、隆回农民画中的色彩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大多以艳丽明快的色彩为主,相比较其他地方的农民画而言,隆回大部分农民画的创作者喜欢采用大量的对比色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绚丽的色彩也是隆回农民画非常典型的特色之一,其色彩运用不仅体现着当地的审美表现,还展现出其丰富的民俗内涵。

造就隆回农民画绚丽色彩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隆回地处湘西南,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翠绿茂密的楠竹覆盖着隆回一半以上的土地,浓郁苍翠的竹文化世代影响着当地百姓,他们忠实地传承着祖先最为古朴纯真的生活,将绿色深深根植于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而当地盛产的“三辣”:即宝庆辣椒、虎爪生姜、红皮大蒜不仅孕育出当地居民热情火辣的个性风采,也让长期生活在这片绿色富饶的土地上的居民拥有火辣、热情、奔放的情感,这些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隆回居民在传统农民画创作中对大红大绿的色彩偏好。

第二,是受到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中,大红大绿一直是民间偏爱的色彩搭配,自古以来,我国的平民百姓习惯于穿青袍,也习惯在建筑上,窗框、门框等需要勾勒轮廓的部分用红色来装饰,象征一种富贵与吉祥。唐代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提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来形容江南大地上美好的红绿搭配。拥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的隆回,在居民传统的观念中同样也偏好浓重而艳丽的色彩。主要流传在隆回县西洋江镇、七江镇的隆回梅山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梅山地区民间艺人走乡串户,为节日婚嫁、神灵祭祀表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剧目原始质朴,内容极为丰富,浸透了梅山文化的精髓。唱戏的老艺人就喜欢用红绿相间的色彩进行戏服纹样的点缀,无论是绽放的牡丹、充满吉祥寓意的瑞兽还是健硕的云龙,都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变化表现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而配色被称为“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的隆回滩头年画更是热衷于色彩中“辣”味的体现,色彩常使用丹红、品绿、橘黄为基本色调,风格既火辣又明快。受此影响,隆回农民画的色彩搭配也遵循“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的配色准则,在色彩运用上几乎都不会选择黯淡的复色或间色,而选择红绿等艳丽色彩的搭配来表现当地特有的社会人文风情。

二、隆回农民画中的图案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源自当地居民质朴纯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绘制的主题大多与他们日程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民族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农民画不仅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愉悦,更是隆回民俗内涵的传播载体。隆回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滩头年画、民间纸马、木偶戏等都是当地极富特色的非遗保护文化,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受这些文化的影响颇深。

笔者将隆回农民画图案的创作方法根据其借鉴手法分为两类:一是表象类,即植根于滩头年画影响的再创造。这类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在选择上以富有吉祥寓意的造型为主,并融入当地悠久的滩头年画绘制形式,进行再创作。隆回滩头年画的图案选择主要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其图案创作造型质朴,手法简练,追求对“神”的刻画,老艺人在图案创作口诀中提及“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应时样,娃娃样要肥胖,庄稼汉衣裳越薄越显壮;人各有才,人各有宜,型简而不乏其味,识得此意”,形象的说明了滩头年画的图案特征。而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也将这点巧妙融合在其作品中。如《喜争窝》的图形创作上就借鉴滩头年画中对人物的绘制手法,五个娃娃个个白胖可爱,造型生动,服饰统一而富有变化,构图对称而不呆板。用线刚劲挺拔,运动感强,强调装饰意味,每个娃娃的神情、动态各有不同,使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得以更好张扬。《大发财源》的创作构思同样以隆回滩头年画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大胆创造,将龙的造型夸张地表现为钱币,手捧金元宝的娃娃造型绘制手法则借鉴了运用年画中开脸的手法表现脸部的红润,构图饱满且注重画面均衡的布局。

二是表意类,即建立在隆回民间纸马艺术上的再创造。这类作品主要借鉴隆回民间纸马的表现方法,以形达意,表达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和美好前景的企盼。纸马是民间祭祀用的神像纸,实质上就是一种民间版画,隆回纸马艺术总的图案特征是原始、稚拙、粗犷的。在画面构图上追求均匀饱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表现技法上,则以线描为主,线条洗练单纯、清晰明了,善于挖掘对象最具有表现性的形象特征;同时造型上不拘泥于图形各部位的比例,而是着意突出造型的朴质、稚拙。《恭喜发财》的创作便是运用了隆回纸马画的造型特点来传达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追求。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和民间纸马画风格类似的粗犷线条来构成整个轮廓,造型也参照了纸马画当中的车夫的形态改造完成的,形象十分生动,色彩运用了滩头年画的搭配形式,车夫的帽子上还写上了“堆金积玉财源广进四季鸿发”十二个大字,把绘画的主题烘托的很到位。《争莲图》的创作也借鉴了隆回纸马画中对于鱼的造型动态把握,黑白的线描构图不仅素雅醒目,而且其表现手法和纸马画也同出一辙,画面描绘了三条鲤鱼争莲蓬的景象,不仅象征着生活连年有余,也烘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隆回农民画中的题材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作品的创作题材较为广泛,如有党政时事类、生态自然类、民俗生活类等等,不同的题材都是在当地不同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隆回地处梅山文化区域,是梅山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梅山文化是以中国最古老的巫文化为源泉,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食则燎肉,饮则引藤”的饮食文化特色、尚武、信仰兆头、招魂风俗等习俗。受其影响,在当地民间每年都有上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如游龙耍狮、扭秧歌、唱大戏、打龙船、唱土地等传统习俗展现。

农民画《唱土地》就充分表现了隆回当地过年时的民俗生活,唱土地是隆回常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崇拜活动,他们往往把新年收成的好坏寄托于土地神灵的护佑,认为唱土地能带来新年有好的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唱土地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如能护佑子孙满堂、财源滚滚等等。图中的老人是在过年时到每家每户唱土地的艺人,每到一家时,她一边唱,主人先将家里准备好的糍粑分几个给他,然后在艺人举着的仙杖顶端插上香。唱土地这项民俗活动不仅能给新年添加喜庆,还能给被唱者家里带来吉祥如意。

《中秋送瓜》则是根据当地常见的民俗活动“偷瓜送子”来进行创作的。在隆回当地,要是谁家老婆不生小孩,村里人便会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让两个小孩抬着,或者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如果次年生子,必须宴请送瓜之人,以为酬谢。图中两个可爱的小孩背着硕大的冬瓜,趁着明亮的月光送往求子者家中,冬瓜上绘制着吉祥的龙凤纹样,印证了右上方作者对求子者家中的美好祝福:“一对童子偷个瓜,爆竹声中送你家。恭喜头年养个崽,二年生个牡丹花。女子和合就是好,牡丹富贵人人夸”。

农民画《红了》也是根据隆回花瑶传统节日“讨僚皈”的主题创作的。“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本意在苗语中为了驱赶苗蛮。而解放后,“讨僚皈”节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活动日,瑶汉人民载歌载舞,欢度同胞的传统佳节,当地瑶寨的姑娘们特别爱美,在这个节日中她们从头到脚都是花,所有亮丽的色彩都能在她们娇美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这也是花瑶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因此作品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画面的主题,画面中错综排列的火红的花瑶古寨屋顶,古寨前挺拔的绿色古树,还有古寨街道中间花瑶女子手中五彩缤纷的花伞,将主题烘托得既明亮生动又和谐统一。

四、结语

隆回农民画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渊远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交流需要,具有质朴、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热烈、吉祥的寓意内涵,它所表现的色彩、图案、题材都集中反映出隆回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从侧面辉映出隆回悠久的历史底蕴。爱默生曾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随着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探究,隆回农民画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第9篇:农民的形象特点范文

建设“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打造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平台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拓展服务领域,强化监管职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服务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通过建设“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完善农村价格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完善涉农价费政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治理整顿力度,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三、建设内容

建设“新农村价格服务站”要紧紧依托“新农村服务中心”,充分集聚农村价费信息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乡镇价格维权和服务新平台,围绕“一个目标”,实现“四个统一”,提供“四项服务”,全面提升物价部门形象。一个目标即“依托服务中心大平台,打造服务三农新阵地”;“四个统一”即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公示式样,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工作职责;“四项服务”即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维权服务、诚信服务。

1、设置统一形象标识,提升物价部门形象。

在“新农村服务中心”显著位置放置统一的“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形象标识,载有“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和“”举报投诉服务电话字样。标识醒目大方易识别,使“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和“”举报电话为农民所熟知、熟记,有效地提升物价部门形象。

2、公示涉农价费政策,市场价格信息。

及时公示涉及农村生产经营、农民生活的价格政策和收费项目的单位、标准及依据,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动态更新市场涉农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指导农民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县物价局要强化动态管理,健全配套措施,根据需要及时公布和调整公示内容,确保价格服务公示栏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

3、提供价格信息平台,实现价格信息互动。

充分发挥市物价局“农价通”信息平台的作用,把“农价通”信息的覆盖面扩大到村两委、生产和生活资料锁超市、农村义务价格监督员及广大农户。通过平台免费向农户定期发送“农价通”信息,包括国家惠农政策、价格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等内容。与村两委、生产和生活资料锁超市、农村义务价格监督员及广大农户保持价格信息互动,鼓励他们通过信息平台向市、县物价局反馈信息、反映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推行明码标价,倡导诚信经营。

(1)以明码标价为切入点,县物价局指导“新农村服务中心”生产和生活资料锁超市实施明码标价制度,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创新明码标价方式,帮助生产和生活资料锁店推行明码实价,并加强对合理定价和明码标价情况的检查和指导。

(2)通过价格监督和服务,提升“新农村服务中心”两个锁店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帮助和督促村卫生室、幼儿园、锁店等各营业机构严格遵守价格政策,增强价格透明度,让农民群众明明白白购物,踏踏实实消费,维护农村的良好价格秩序。

(3)在“新农村服务中心”生产和生活资料锁超市开展争创“价格示范户”活动。各县物价局要联合供销社和锁经营龙头企业,针对生活生产资料经营特点,明确“价格示范户”基本条件,开展争创“价格示范户”活动,提升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水平。

5、完善价格监督网络,创建良好价费环境。

继续完善全市四级价格监督网络。村级价格监督网络是四级价格监督网络的基础,加强村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也要作为“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义务价格监督员制度,让广大农民成为价格管理、价格监督的主体,实现农村价格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农村价格诚信新风。通过“”价格举报电话、价格举报登记簿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涉农价费政策执行情况,调处各类价格纠纷,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价费环境。主动联合农业、供销等相关部门,依托“新农村服务中心”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价格服务进农户”活动,不断创新价格服务内涵。

6、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充分发挥政策和信息资源优势,在认真调查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优势产业或优势农产品投入产出分析建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2)充分利用市、县物价部门农本调查的专业调查成果,及时向农民提供农户种植意向、主要农产品收益底线、农资购买、优势农产品等专项调查和预测资料,帮助农户科学种田,引导农户合理种植和养殖适销对路产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选择种养殖大户进行重点跟踪服务,从政策、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种养殖成本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

四、实施步骤

按照“依托中心,联动运营;分步推进,有效服务”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高效有序的推进“新农村价格服务站”建设工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对“新农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1、年为试点示范阶段。着重探索价格服务站如何走进“新农村服务中心”,如何与“新农村服务中心”有机融合。选择基础条件好、地理位置佳、形象新、功能全的服务中心积极试点建设“新农村价格服务站”,确保年内完成试点工作。

2、为完善推广阶段。总结完善经验,进一步推广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争取在50%的“新农村服务中心”建成服务站。

3、年为全覆盖阶段。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对“新农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建设“新农村价格服务站”是“价格服务进农户”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要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明确时间安排,建立考核制度。

2、注重协调,强化宣传。

要加强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协调解决建设服务站工作中的人、财、物方面问题。要借助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大力营造建站氛围,丰富活动载体,使建站工作贴近现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