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

第1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英文名称:Aeronautical Computing Technique

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三一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54X

国内刊号:61-1276/TP

邮发代号:52-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

信息时代飞速前行,因而单位或个人都有很多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故而数据库管理技术成为比较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使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内,在发展中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因此,需高度重视计算机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应用要素,不仅将数据库看成是一项管理技术,更要将其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应用该技术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工作更高效和准确。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

1.1组织性

数据库的构成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相同数据库之间的文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并按照一定的关系形成组织结构。故而从总体角度考虑,认识同一个集合中的数据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1.2共享性

共享作为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更是数据库建立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数据库不具备共享性能,那么数据库存在的价值将会大大打折[1]。具有共享性能的数据库,不但能够为单位内的各个部门以及个体提供数据共享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单位、地区与个体共同享用。

1.3独立性

数据库的独立性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另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让数据库的总体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能够变革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于数据定义的修改、新数据类型变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变更,但是这些都要在修改原有数据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另外,物理逻辑性主要是指数据存储结构产生的变化状况。例如,更换物理的存储设备、位置、方法等,故此数据的物理结构变化对数据的逻辑变化影响不大,更不会引发应用程序的变革。

2计算机数据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2.1应用范围广

1)计算机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能够有较好的生命力,并能迎合广泛的市场前景。2)在计算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的情况下,目前已经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相关专业,在相关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前提下,信息管理效率将无从提升。3)应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是,为很多行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保障,带动行业的生产发展,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4)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的适用性较好,故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提出较多的优势,进而得到同行业的认同,这将有助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与实践理论提升。

2.2发展态势强劲

1)计算机数据库发展的优劣与否,能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来,由于计算数据库的应用效果能够体现出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故而判定数据库的优劣对信息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数据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据库技术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初期是网状数据库,然后提升为层次数据库,最后变化为关系数据库,目前发展为对象数据库[2]。3)数据库的发展历经不断实践和成熟磨练阶段,在发展逐步成熟起来,并且发展过程中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较强,因而这种适用范围更大,更具快捷和可操作性,并能为数据的后期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4)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获悉,发展中关系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适用最多。

3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3.1提升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性

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当前部分用户在使用时出现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故而需要通过安全系统技术的建立帮助用户做好信息把关。加之部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不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安全措施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故而发生很多安全事件。就此,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数据库系统的生命而存在,如果数据库系统安全那么存储在其中的数据信息也将安全,能保有内部数据的机密性。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商业利益,因而需加大数据库安全性能,并将数据安全看成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关键构成部分。但是数据库安全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在数据共享方面,因而关注的重点则集中在数据共享保障上,为保数据库的安全就需要确保数据库安全技术,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环节,这是安全技术推行的重要解决难点。

3.2数据系统理论实践结合

计算机数据系统的理论需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等方面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发展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计算机系统理论更新换代较快,故而可以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实践指导上面,进而提升实践的科学性能[3]。另外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要将实践看成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很多理论研究在理论上有可行性,但是如果进行实际应用则会有很多脱节的环节,因而应结合理论做好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若计算机数据系统有较好的适用性,那么也就决定计算机数据库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在研究中不断的努力,力求让数据库更快成长,以期计算机数据系统在将来有更好地发展,安全高效地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内。

4结束语

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前行和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将在信息管理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故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关于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结合的探究,让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利用两者的优势,让理论结合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满足两者的应用标准,实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

作者:祁贝贝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平生.试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9):3-5.

第3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应用 计算机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水平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个新技术产生都会投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在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系统的发展将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复合式技术发展

1、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电子、电力行业重要的发展支撑。从晶体管的发展到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凭借着对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集成技术的掌握,开启了全面升级发展时代。自动化装置有效的缓解了各地电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变电站的值班人员,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了24小时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既提高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又节约了人力成本。在结合了国外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电力系统全面完成了自动化装备的升级与换代,电力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厂监控系统等的自动化操作变为了现实,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汇总、分析、存档,并实现了电力系统报警控制,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全天监控,降低了跳电等事故的发生几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高性能工作站、服务器与软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原有的自动化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逐渐向分布式、开放式、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应用程序与硬件电路的构造极为简化,增强了可操作性,工作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系统自动化更加高效、快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电力系统不仅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同时辅助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使自动化系统得以不断的完善。

2、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技术快速更新带来的知识鸿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每年都在以跨越式的方式推出一批新型应用技术,甚至几个月就有新技术问世,这就导致了人们掌握知识的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形成知识鸿沟。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可以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要求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与应对能力也相应提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敏感度,从而在计算机监控过程中及时从图像中扑捉信息,做出应对决策,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设备兼容性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计算机本身也存在导致电力系统故障的可能性。计算机其自身的构成较为复杂, 也是由集成电路所构成,存在故障风险,此外,计算机对电磁环境要求较高,一旦受到较大的电磁干扰就可能出现数据损失或数据记录出错、故障死机等问题,此时,计算机自身故障将会牵连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目前电力自动化系统已经呈现出对计算机完全依赖的状态,一旦数据丢失,再进行找回将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任务。此外,不同的计算机部件、接口、电源等的不兼容问题, 也都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2.3 光电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就是光电互感器,它所承担的功能就是按照比例关系将高电压和强电流通过调节,降低到仪表可以测量的范围值内。随着电压的升高, 光电互感器承担的负载电压也随之增大,就会出现信号的畸变。因此, 光电互感器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电磁兼容、绝缘等技术难题。对光电互感器进行数据采样和数据交换过程则需要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设计来实现。因此,作为计算机通信的基础,通信协议的设计问题将是针对不同光电互感器来工作的重点。

3、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3.1 注重人才培养

技术的更新随之带来的是对技术掌握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更新较快,电力系统自动化需要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实行保证。目前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不在少数,但精通计算机技术的电力人才却非常稀缺,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电力系统人才进行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再教育, 进行积极的深造, 通过各种技术、经验交流活动来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新进的人才招聘过程中,注重复合型人才的选拔,一些电力专业的学生同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可以通过实际工作提高和锻炼, 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得到成长。

3.2 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力设备信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让人叹为观止,想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不落后于其他技术领域,就要不断的融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电力设备结合, 时刻保持我国电网系统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国内外电力设备的最新进展情况,保持信息的先进性与及时性, 对于最新的科技成果要积极促成成果转化,形成应用效果,并对最新的技术报道进行跟进。

3.3 改进光电互感器

光电互感器的重要作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也同样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对光感互感器的改进,才能够使与之相关的二次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测控设备、继电保护设备等都是基于光电互感器技术的发展与改进而进一步提高的。改进光电互感器,首先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进行技术研发, 并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和转化,在对国外产品的使用和分析过程中, 找出适合我国电网使用的新技术。

3.4 规范电力设备管理与使用

由于设备兼容性问题的产生将会对电网运行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从国家层面应当规范电力设备的使用,并制定相应规范文件来进行强制性的约束,避免各电网系统各自进行设备采购和使用。针对电力设备生产商,也应当规范产品规格及参数, 从国家、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生产商三方面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从而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杜绝和避免设备不兼容问题。

4、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提供了升级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系统的未来将是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电力技术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够提升国家电力系统的工作能力,降低事故风险,不但需要针对电力技术进行再开发,同时也许要配合计算机技术发展来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设计,使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1、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经历许多考验,人才的流动受到档案工作的制约,使人才难以流动,也正因为这个理由,在不同的单位都留下了一些有档无人的现象,也使一些人的档案成为不完成的档案。但在高科技时代,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在计算机和网络化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健全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工作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并且独立的档案管理系统,这些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基础,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但在创新中也有一些问题。第一,是由于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创新发展,虽然档案管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但直至今天,我们还应该说,档案工作还是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奇怪,例如,工作方法老旧、社会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性不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还有由于指导力不足、档案管理事业专业人才较少等问题,凸现了人事档案后继无人的事实,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日能解决的,但一定程度上却阻碍了档案管理发展。第二,是学习不努力,在高科技时期,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档案的管理者,本来就缺少专业档案管理人才,许多的管理者大多是换岗,或其它原因来到档案管理岗位上的,很多管理工作者都是以传统经验工作,没有更多的学习,也更没有思考,他们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把学习新技术都忘在脑后。第三,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单一,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办法,可是在档案管理中,学到的是最新理论,到实践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理论变的没有意义,使从业者从实践者又回到传统中。

2、高科技时期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时期,必须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档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社会信息的储存库,在大量的无序的信息,整理、归档、管理,是个反复而大工作量的工作,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

2.1计算机技术与无纸化办公

无纸化办公,实现全无纸化办公在档案管理里,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节能环保、高效办公,都可以完全的有计算机来实现。

2.2数字化管理与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管理,通过摄像及扫描设备,实现全数字化,将多年旧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第一,节省空间,不用堆积档案。第二,方便查找和使用,在电脑里的档案可以方便的进行输出,供查阅者使用。

2.3信息化使用与网络化。

信息化使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在网络的世界里已难以区分国界,信息达到全球共享,所以将档案管理加入到网络的世界里“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利用网络传输,也非常方便而且速度快捷,这必将大大提高各部门的行政工作效率。

2.4档案管理与全能化查阅,

将传统的纸质、照片等储存方式改变,以视频、录音等真实记录,辅以文字说明,便有效的使查阅达到使用者的使用效果,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解查阅内容。在文件归档的过程中,以省去了传统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5市场化经营与档案管理。

以传统的档案管理很难被社会熟知,更难为大多数公众所提供方便,这样就出现了资源的浪费,和多部门的重复工作,利用市场经营模式去进行档案管理,将多数资源面向大众,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增加一定的利润效益,更好的发展本部门,这将达到双赢。

3、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发展措施

中国经历了十之前的十年高速发展,面对档案管理,也迎来了高科技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发展之路。

3.1人事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

要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电子馆,实现单机客户上传、下载等,建立自己内部网络,建立等级查阅级别,将非保密性档案资材实行全面开放式查阅,建立在线服务,将传统的到档案室查找、复印等过程简化,实现信息零时间传递,更有效的保证了许多档案及文件的时效性。

3.2人事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科技

现代电子科技的使用,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档案管理模式,利用和完善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将档案管理从传统的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达到档案管理的意义,使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同步。

3.3人事档案管理与纵向横向系统

人事档案管理要建立纵向横向系统,所谓纵向系统就是上两级和下两级,建立同样模式和版式的上传、下载方式,建立联合目录统一格式和编排,防止资源、人力、资金等浪费,更好的使各档案管理单位使用专业、人才。所谓横向系统,就是达到资源共享,使横向的各部门能第一时间查阅到相关档案资料。

3.4人事档案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

人事档案管理要实行档案管理产业,将传统的档案管理里中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从一个保管者变为一个信息的拥有者,将档案信息共享化,档案室也变成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完全体现出信息的重要性。建立反馈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里,建立、健全全方位、专业的信息是致关重要的,所以建立反馈系统,第一时间让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知道大众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整理、更新信息。

第5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民用、企事业、军事、国防等,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离开计算机。世界各国也都致力于计算机的研发,为本国的围民经济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互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也空前迅速,高等教育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中的地位。但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教育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尽管我国计算机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2.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方法仍显陈旧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大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上,主要以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上的落后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在计算机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教育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2 缺乏足够的软硬件设施

    我国的教育基础条件相对来说底子比较薄,全国各个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软硬件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我国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且各学校在配置计算机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学校在购置、安装中只是被动接受。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硬件淘汰速度较快,使得学校在硬件设备投资上更难以决断。部分学校在购买硬件时采用了集资、贷款等方式,设想在预期时间内收回投资,而成本刚收回,设备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如果要全部更新,经济上难以承受。

    2.3 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数量偏少

    不同于数学、化学等传统基础学科,知识更新快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师数量总体并不少,但是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部分有着较高学历、较高能力的教师又缺乏必要的教学工作培训。同时,计算机教师必须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导致我国当前高素质计算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4 有限的学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计算机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和知识容量非常大,比如数据库、计算机原理、各种编程语言、信息安全、网络、各种计算机应用等等,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时是十分有限的。如何保证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在学习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该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中学生的具体实践安排。

    3.改进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建议

    3.1 改进专业教材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将计算机教学内容相互之间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从突出学生的实践的角度,加大实际动手的教材和教育内容,讲授贵在精而不在多,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思路。在考核方式上也要从当前过于单一的书面和上机操作,发展为综合理论知识、实践报告和具体操作为一体的更为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3.2 加大计算机教育的资源投入

    要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教育拥有足够的硬件设施,特别是中小学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要精选和开发合适的软件资源,一方面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其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将教育与计算机软件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计算机教育实际效果。

    3.3 加强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既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计算机教育人才,更要注重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追踪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理论,更是要加强在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学习。让计算机教师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当前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本质要求。

    3.4 高度重视计算机实践学习

    计算机教育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单纯的纸上谈兵对于计算机教育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计算机教育不仅要注重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更是要认真做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统一,实践课程应当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穆艳玲,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现状比较与探索[J],学园,2011(11):15-16

第6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7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互动教学 开放式教学

1、 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就是为了此目的而开设的。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创新创造的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多,教学对象基础差别大

2) 教师的主体地位根深蒂固,教学效率低

3)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化

3、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及对策

3.1 因材施教,分组学习、分层学习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中学的信息课已经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不再是“零起点”,而且,不同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这已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组织中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此问题。

1) 小组学习制

组织形式:五人一组,小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和辅导。

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组员。实行分组学习后,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在课后实验总结上写道:“分组后,不会的问题可以马上问组长,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了,觉得上课蛮有意思的,现在计算机课程是我大学里最有趣的课……”。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学习体现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小组长的责任心,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实行小组长制后一个月内,学生95%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实行小组长制后两个月,50%以上的同学取得了很大迸步,不需要组长指导也能按时完成任务。

2) 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怎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得懂,基础较好的学生学得有兴趣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级”和“提高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

3.2 开展活动,结合实践及时事,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安徽11位教授曾给教育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了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从哪里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持久的学习动力。

1) 开展活动,强化学生实操技能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多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另外,笔者还开设了一些创造性的买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后,笔者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自荐表、贺卡、板报、校刊等设计制作;当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笔者增设了“Excel在统计和会计中应用”实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和创造性的实验实操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次市场调查任务。学生调查完后,上交调査报告和调查时所得的配置单。老师在分析学生的配置单的基础上,选取几份具有代表性的配置单,详细讲解相关的计算机配置参数,并以拍卖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每一份配置单进行估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各种专业参数和性价比等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优秀实验作品,进行演示和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3) 教学与时事相联系

目前,教材内容很难做到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同步,作为教学主导方的教师应该不断动态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新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例如,“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从一开始被报道, 到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最后技术升级优化跃居世界第一,笔者都在课堂上进行介绍,既让学生认识了超级计算机,又加深了运算速度等理论,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笔者在讲解互联网应用时,与学生展开“网站如何盈利”的课堂讨论,以百度“凤巢” 事件的原因为例,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互联网应用课。学生觉得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就会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

3.3加强互动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更新快、开放型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多。由于学时有限,不可能讲授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是长远要求, 也是教学需要。教学中教师应“高估”学生学习水平,加强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计算机操作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一边看教材,一边操作,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看指导书,就是“授人以渔”。例如,在详细讲解西Word、 Excel内容的基础上,将PowerPoint的内容规定为学生自学。首先, 给学生提供PowerPoint电子教程,使学生自学“有路可循”;其次,提供一个好的案例,使学生自学有参照和动力。另外,指导学生看每个软件的“帮助”文档,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之一。

2) 教学中“留白”,课堂加强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研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比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主动给学生留一些书本以外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课后学 习,之后在下堂课上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各自学习到的知识,可就某些题目进行互相辩论,这样教学中主动“留白”,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创新研究学习的能力。

3) “高估”学生的水平,采用开放式教学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操作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不局限于微软的产品,在讲解操作系统时,将Windows、 MS-DOS、Linux三个系统的基本操作进行对比,既可以避免产品式教学,又能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同时,应“高估”学生的水平,将最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与学生讨论一个CPU的进程调度和双核CPU的进程调度,要求学生了解最新的CPU性能和相关技术。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眼界,还能提高对本课程的知识理解。

3.4 改变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知识点繁多,实践性较强,传统的仅仅凭借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应该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真正意义上实现将“笔试+上机”的考核方式落到实处,加大上机考试的比重,同时应特备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平时上课、问题回答,项目制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考核。整个考核体系的比重可参考3:4:3的方式,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30% ,上机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

《计算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应建立一个常态化、标准化的可调控模式。我们要逐步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通过建立标准化试题库。标准化题库考试对命题、考场组织等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考试规范,从而保证了命题的科学性、组织的严密性、成绩的可比性和统计结果的有效性,要求学生适时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考试,以检验教学效果,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如何有效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使高职学生具备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其改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的探索尚处于一种初步阶段,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进一步的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以期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王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32.

[2] 尹星云.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35:211.

第8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还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同时,也提供给专业教师一个展示教学水平、向兄弟院校学习和深入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的机会。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专业知识更新频率快。从早期的Basic到现在的Java等第4代编程语言、从FoxBase到SQLServer2012、从DOS到如今的Linux,决定着计算机专业教师从走出大学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才能跟得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而这种专业知识的更新除了教师的自我学习、外出培训之外,职业技能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通过指导学生或作为教师代表参赛,使得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得到检验,看到本校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教师自身与其他院校教师之间在该专业领域上的差距。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结识本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本专业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中遇到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可以结合本学院的特点,改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设计,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2技能竞赛改变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重在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究速度和熟练程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技能竞赛的需求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为了学生能够参加技能竞赛,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相关考核内容,拓展技能竞赛方面的知识。同时,各地区的技能竞赛又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班级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实训过程直接放到企业,由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需要。通过“校企双制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企业生产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搭建起机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2009年起,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江苏瑞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软件测试”专业,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实训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条件改善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并注重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且多在技能竞赛中使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新型设备,具有技能型突出的特点,使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择优功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配备了计算机机房,这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技能竞赛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先后建立了多个综合(实训)机房,还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和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室。综合(实训)机房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购置当前最新的硬件配置,能运行当前最新的各类软件,保证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网络实验室提供技术先进、全面交换和路由实验环境,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要求进行网络实验,充分结合当前网络工程的典型应用,并能模拟真实环境.

4结语

第9篇: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特点发展现状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1.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