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控制

【中图分类号】TN919;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09-01

1、研究背景

2012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在认真分析世界电网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能源供应新形势和用电服务新需求,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现代电网。

智能电网发展将重点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信息等七个环节,其中,配电自动化和营销自动化,是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用电通信是决定配用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针对配用电通信运行设备的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配用电综合网管系统在配用电通信设备厂家网管(EMS)或者设备的基础上,整合一体化数据采集、综合监视、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为配用电通信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集成状态监控、资源维护、配置管理、故障分析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配用电通信网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在电网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基础上,以智能化电网发展需求为核心,不断提高对各级配用电通信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对各类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的抵御能力,建设符合坚强智能电网的配用电通信网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

2、电力通信网络一体化的特点

(一)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三)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三、电力通信网络一体化管理控制的主要结构及问题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段。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他自动装置的I/O单元,如A/13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割列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则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据IEC6185A通信协议草案定义,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第一,过程层;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或者说过程层是指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过程层的主要功能分三类:(1)电力运行实时的电气量检测;(2)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检测;(3)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

第二、间隔层;间隔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1)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2)实施对一次设备保护控制功能;(3)实施本间隔操作闭锁功能;(4)实施操作同期及其他控制功能;(5)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控制命令的发出具有优先级别的控制;(6)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即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能。必要时,上下网络接口具备双口全双工方式,以提高信息通道的冗余度,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第三、站控层;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两级高速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2)按既定规约将有关数据信息送向调度或控制中心;(3)接收调度或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间隔层、过程层执行;(4)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5)具有(或备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如显示、操作、打印、报警,甚至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功能;(6)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诸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7)具有(或备有)变电站故障自动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在三个层次中,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正在自下而上逐步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过程层方面,诸如智能化开关设备、光电互感器、状态检测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国外已有一定的成熟经验,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厂家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进行开发研究,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归纳起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研究开发过程中专业协作需要加强,比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机、电、光三个专业协同攻关;(2)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进;(3)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第2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A公司为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下属分公司,为配合市政建设进行整体搬迁,选择了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信软件)为其提供搬迁过程中和其后的整体IT运维服务。

此项目中,宝信软件要为A公司建立现场运维服务站,有效地实现搬迁过程中A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和通信、机电设备的平稳过渡,并解决搬迁后各类系统上线所带来的问题,为A公司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宝信软件还要将A公司纳入其IT服务管理体系,基于ITIL框架为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和配置管理的集中控制的统一平台,改善其管理方式,完善其运维流程。

A公司项目为整体外包项目,宝信软件在项目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现场人员的设置以及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完整性。

构建四线服务体系

宝信软件在运维项目正式开始的前半年便在A公司成立了宝信软件A公司服务中心,具体开展日常运维和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结合宝信软件四级技术支持体系建立了A公司服务中心体系架构(如图1)。

Call Center

Call Center作为宝信软件服务对外的统一窗口,向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现客户服务受理、处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在A公司现场设立客户服务组的做法更加贴近客户,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一线服务

现场服务工程师采用“N+M”的服务模式,由N名工程师7×24小时和M名工程师5×9小时组成一线技术服务团队。他们具备现场生产工艺流程、物流、信息流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系统软/硬件、通信、机电等现场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技术,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手册进行日常点检和维护工作,能够处理常见故障,编制并实施日常维护方案和对系统重大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二线支持

由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的二线支持团队,是一线服务的技术支撑,通过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并承担所维护系统的调优、完善、预防维护以及对模型与工艺方的公关等工作。

三线技术支持

它由宝信各领域技术专家组成,作为二线支持的支撑,负责运维服务整体方案的策划、技术规范的审核和重大故障的技术支持。

四线支持

在体系建设方面,四线支持是指宝信软件通过购买原厂商的服务,获取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

渐进式建设服务平台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基于ITIL的理论基础和IT服务管理体系,考虑到A公司处于设备搬迁、系统上线的运行初期,宝信软件首先将A公司的事件管理流程和问题管理流程纳入宝信软件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流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台管理异常的突发事件,尽快恢复客户正常的IT业务应用。问题管理流程主要是为了发现和确认IT服务不足的根本原因。在A公司运行初期,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帮助A公司更加高效地解决并管理频繁发生的各类故障。同时,因为A公司维护系统的分类非常复杂,在进行配置管理的时候,宝信软件先针对A公司维护系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分批进行配置库数据的导入,并不断审核、完善。最后,结合配置库,A公司的服务管理开始实施变更管理流程和管理流程。

服务平台的建立更好地支持了A公司3000人次现场用户的服务请求,并对大约2000项IT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事件管理、问题控制、变化管理、配置管理等功能,规范了服务流程管理和运作。

链接: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构成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运维方案设计与构筑、运维实施、运维总结/改善四个阶段。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宝信软件对客户系统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客户对于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求,分析生成运维需求分析报告。第二阶段以客户系统现状为基础,以客户的需求为设计目标,结合宝信软件的运维方法论与运维经验,为客户设计并构筑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方案。第三阶段宝信软件以前一阶段的设计为指导,以各类服务平台为支撑,有效组织和开展运维实施工作。最后宝信软件通过对运维实施的总结、分析,提出各类改进建议,促进运维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高服务品质。

链接:转制的队伍与专业化运维

宝信软件是宝钢股份控股的上市软件企业,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凭借服务宝钢20余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宝信软件致力于IT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和路桥隧、轨道交通的综合监控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运行维护等。其产品与服务涉及冶金、交通、装备制造(含造船)、采掘、金融、煤化工、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

宝信软件的运维服务团队由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宝钢自动化部转制而来。在运营至今的7年里,其服务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了IT服务管理、集中运维平台、流程管理以及远程运维监控。接受其服务的对象已从宝钢厂区、上海本地、江浙两省,逐步辐射到全国范围。

通过ITIL培训,借鉴企业IT运维实施经验,宝信软件运维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运用四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和全层次的运维服务。

宝信软件提供的是交接式+切入式的全包式服务。目前,公司承接的绝大多数运维项目为交接式,少量外部运维服务为切入式。做好本地客户运维服务、进一步完善集中运维管理和控制平台、提升与强化远程运维服务能力,是运维事业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第3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直线往复位移或角位移的电磁构件组件,只要将脉冲的频率、数量以及电机各相绕组的接通次序输入到电机中,电机就能被控制,并按照它所获取的转动方向和转速、转角运行,从而带动有关执行元件(如杠杆、皮带、凸轮)做相应的运动。由于步进电机具有其他电机所不具备的性能,所以在数控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在微型家用电器、数控机床等自动化程度较高并且价格也很高的智能型机床中被广泛使用。我们通过实践,在生产使用中进行了技术革新,对普通机床(如:龙门刨床、磨床、锁床等)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步进电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改进进刀系统的试验,证明将步进电机用于一般的普通机床和机械设备是完全可行的,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1步进电机的原理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子电路,将直流电变成多相时序、分时供电的控制电流,同时它也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组件。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通过控制脉冲频率和个数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及角位移量,从而达到调整速度和准确定位的目的。    

步进电机由功率驱动电路,双环形脉冲信号等组成了控制系统后方可使用。它作为一种执行元器件,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它共分为三种:反应式(VR)、永磁式(PM)和混合式(HB)o混合式步进电机是指将反应式和永磁式的优点混合在一起,分为五相和两相,其中两相的步进角一般为1.8度,应用较为广泛。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本文所涉及的是第三种混合式的步进电机。  2步进电机在实践中的应用

2.1在普通龙门刨床、龙门锁床上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空间技术、工程机械的发展,制造行业对机械设备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大量的普通机床质量较高而精度不够,弃用或报废,浪费都很大。这一现象在机械行业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如果能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成果对现有的一批质量较高而精度不足的普通机床进行改造,使之能满足生产要求,能给国家节约不少支出。为此,国营三六一一机械厂本着“结构简单质量好,使用方便效益高”的原则成立了技改小组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其理论依据是步进电机的发展和完善,且市场日趋成熟,为改造设备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具体方案是用步进电机装置替代人工手动装置,使之与机床设备成为一个混合的半自动化联动体。    

为了简化龙门刨床的机械结构,提高每个刀架进刀的准确度,在国营三六一一机械厂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试验,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在实践中选用了最小的为0.35毫米,最大的为18.5毫米,快速移动为每秒17毫米的13种进刀量,工作频率90赫兹,在此频率环境下,动态力矩可达到6.5千克·米。此种型号的步进电机是由国营三六一一机械厂组成的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小组根据龙门刨的机械结构位置尺寸研制改造的,其静态力矩为8.5千克·米,步距80 ,4相。目前,这台刨床使用效果良好。    

国营三六一一机械厂的龙门双柱坐标锁床,型号:T42200,工件通过龙门的宽度为2000毫米,工作台面积为1800 x 2500毫米,定位精度在2500毫米范围内任意位置为0.1毫米(士0.05毫米)。这台机床的工作台面积及动力都能够满足产品的加工要求,但精度达不到标准,且不稳定,废品率居高不下,舍弃重新购置需人民币近百万元。技改小组经过理论分析论证后,认为可以利用它的工作原理,引入改进机构装置,对龙门坐标锁进行改造,由手工操作变为半自动化来提高精度,增加稳定性,降低废品率。    

改进后,加工孔的精度提高到0.01毫米(士0.005毫米),粗糙度为Ra0.80,工作台面积不变。用改进装置控制横、纵刀夹后,它能加工孔距要求很高的工件,还可以对平面进行精刨精锁,且能满足精度要求。

2.2步进电机在普通磨床上的应用    

在MZ201小孔全自动内圆磨床上,将改进装置用于进给机构中,替换掉手工进给定位装置,并且有手动和自动两种设置,使液压降温系统、机械结构系统大大简化,机床调整方便,并可以用数字来显示定位尺寸。由于步进电机没有累积误差定位精度高,因此提高了进给机构重复定位的精度,缩短了定位工步时间。根据试验测定值,MZ201内圆磨床进给重复定位精度在1微米以内。    

3步进电机应用效果

步进电机在输入脉冲和输出转角时严格成比例,这个规律使转子在转动时启停时间短且精准,转动惯量小,同时,由于步进电机输出转角精度无累积误差,可以实现平滑的宽范围的正、反方向旋转、等幅摆动、无级调速和间歇运转等特点,在普通机床上应用后,可使液压系统和机床结构及加工系统高度配合、简化,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并使传动链缩短。在采用步进电机控制机构后与采用前比较,具有很多优点。

3.1切削精度高    

一般小孔内圆磨床,由于是人工手动控制,最大的磨削速度不超过0.03毫米/秒(即1.8毫米/分),而步进电机控制力磨削速度可达到0.08毫米/秒(即4.8毫米/分),效率可提高了近两倍,减少了机动磨削时间。在步进电机整个控制磨削的过程中由砂轮架或工件头架可以自动匀速接近而不会受损,提高了磨削效率缩短了时间。

3.2加工的零件质量好    

试验表明,即使在高出普通磨削速度(在机床改装前)一倍多的情况下,工件精度仍很高,尺寸精度较以前更稳定,工件的废品率大幅降低,效果明显。

3.3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增加控制机构装置后,机床的使用与普通机床相同,操作维修简便,工作安全可靠,当它达到设定的数值后,自动停止转动。

3.4容易普及   

步进电机进给机构装置在电气控制数据设定后,对砂轮液压冷却等方面均无特殊要求,非常好推广使用。

3.5加工零件零误差,互换性好    

普通小孔内圆磨床改用步进电机进给机构控制后,在配磨时,效益更为明显。传统的配磨工艺是手工操作,在生产组织上较为复杂,精度较差,效益不高,合格率低,因为工件不能互换,只能一对一的配磨,售后维修困难,维修费用极高,影响了后续工序的生产效益和合格率。采用改进装置后,同样使用相同的磨削工艺手段,但工件具有较高的粗糙度,且还能保证一定标准截面几何形状,磨削后,工件有良好的接触面,设定的数据具有同样等级的精度,能够达到互换,在装配时无需单配。作为单个加工零件进行成批量地生产时,工序完工后,验收入半成品库,由于在装配工步能够实现互换的积木式装配,改变了以往单个单配的传统生产方式,因此,在生产实践组织上简化了生产管理,缩短了装配周期。不仅提高了成品的合格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使生产工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第4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 定岗双元 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又制约了学校向更深层次发展。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已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及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活动都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和定型化的操作模式。传统的教育观念或者说受这种观念影响的人在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

1.知识本位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传授或传递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活动。知识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甚至是全部。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依靠教科书,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靠教师,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虽然知道这种理念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但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教师本人正是多年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所以当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时,不自然的受到这种观念下所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想改革又不知道如何改,改到哪里去?

2.社会本位教育观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在职业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宗旨,个体处在从属的地位。但它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作用,从而抑制了办学者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使职业教育缺乏活力。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表现的尤为明显:

1.没有体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这一基本观点。学校只是按早已定好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不考虑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及生产发展的需要。

2.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独立的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和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尤其在理论教学中更为突出,只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忽略了在生产实际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传统模式中学生所学的专业过于单一,只局限于本专业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其它的一些知识,甚至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少涉及,造成学生专业面窄,掌握的知识技能单调,就业适应性差。

基于上述问题,一些学校及上级部门对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修订和改革。这些局部的调整和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必须从整个职业教育的方向出发,制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模式。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应用

关于高等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有许多观点,目前较为普遍借鉴采用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传统职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使得在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有相当大差距,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企业上岗以后仍不能独挡一面,还需进行岗位短期培训。虽然学校也了解这种状况,想在实训方面顺企业、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却又往往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便产生了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诚于企业的劳动力。这时,一种有别与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便应运而生了。订单式培养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借鉴、选择哪种模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方向性改革。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 “元”+ 企业 “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 就具有“学生” 和“企业员工” 的“ 双重” 身份,学生学习的环境是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元制”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以企业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但其本质反映的却是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以及为未来就业而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应用

以笔者所在院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对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现设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港口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中外合作教育教学系、基础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设置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精细化工等24个专业。

目前,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已经100多家。太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

众多德企涌入太仓后,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技工荒”。为破解这一难题,2001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太仓市职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慧鱼两家德企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2004年,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著名轴承生产商舍弗勒公司加入;2007 年3 月, 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合作, 签约成立 “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双元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众多德企的抢手人才。很多德国企业在参观这些联合培训中心后,吃下了最后一颗“定心丸”,决定落户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的成功,既得益于太仓已经形成的德企环境,反过来又推动了后来的德企来太仓投资,成为吸引德企聚集太仓的“秘密武器”。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现已与美国史泰博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 、苏州莱克电子公司、 新阳光集团公司、申久化纤公司、 东诚塑胶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约合作培养学生。

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的双元制运行以及在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可以看到还有许多地方做的不足、不到位,需要不断完善。

在与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关键是如何与企业培训、技能要求进行衔接,工科类的专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科如市场营销专业如何走出去与市场对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培养更适合的专业人才更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也仅是多开了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就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如何培养,传统课程体系如何与现有目标、任务衔接,教学方法如何改革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一种具有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培训,使学生达到掌握有效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目的。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以任务为导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在课程体系上, 保证适度、够用的基础理论,兼顾市场营销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进行标准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按照市场营销专业以及订单学生的企业的要求进行整合。比如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压缩、删减部分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了应“史泰博”要求及其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课程。还可以把有《消费者行为分析》加入到《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可以加入到《营销策划》课程,这样既能保证理论的需求,又能够很好的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强化理论的应用水平。

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实战的训练。专业课的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要求要有效的融和,综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以及长远发展。

2.编写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定岗双元的校本教材

按照市场营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许多课程有重复部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而又不失理论的完整性,同时很好的融和进订单企业的要求,对教材的要求就非常高,这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础内容应达到一个职业群要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宽广职业基础面为基点。技能训练部分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企业技能需求部分的训练。

(二)以双元合作为基础进行课程实施

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重在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技能要求、培训应协调一致,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一般已经向学校下了学生需求订单的企业与学校合作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些,如我院营销专业与江苏史泰博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单位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但对于仅有意向,也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的企业,在主动性上可能不足,学校一方,应经常及时的与企业沟通,企业在做的一些市场调查、项目策划、广告、公关活动等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合作中加深双方的关系。 在这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做的仍然不足,实训基地建立了,但是如何使用使之发挥最大效益,挖掘的远远不够。双元制合作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作为教学的一个小的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扩展到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运营深度融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例如:针对某地区的房地产调查分析报告,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联系项目、方案设计到具体的谈判、调研、分析等工作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是为其创造条件、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项目的完成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

为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深度融和。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加大实践环节在最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部分课程由企业指导老师给予评价,并且作为今后企业考核其的参照。侧重材料知识综合运用的主观性试题比重,避免题型教材化、概念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撰写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创新、综合运用材料知识以及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材料信息资源、撰写论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德怀.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A].吴兆方.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15-19.

2.吴勇.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49-75.

第5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试点项目数量的跃升,影响的扩大,使得江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建设的盘子越来越大,步子越发加快。那么现在深入到具体实践层面,了解试点进程,小结规律、经验,提出思考、建议,以期下一步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就是一件相当有必要的事。二者,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的东风一吹,各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势必紧锣密鼓地跟上,江苏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至心得体会、成败教训,亦可为他者鉴。所以本期专题我刊特邀了几位在一线一直从事试点工作的职教人,就试点项目的一些重要问题分别作答。他们的思考立场不同,回答的角度各异,但内容新鲜实在,感受真切,是反映、了解试点项目相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主要构成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分段培养,时人常以“中高职衔接”以概括之,但培养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教育,还有普通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等类型,故文内以“学制衔接”来指称。学制衔接看上去就是“×+×”,但加号两端,往往跨越很大,尤以“3+4”为典型。要把这些算式做好,不仅需要众志成城,目标一致,利益的博弈调和、文化的沟通再建、理念的转变整合也必不可少。对话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接。

对话

一、如何处理好试点项目学校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上的不同诉求?

王志华:就牵头高校而言,在生源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点诉求:一是试点项目的招生规模要适当,二是能招收到高质量的生源。之所以有这两点诉求,高校主要是从保证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的。毕竟,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内,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总体的生源质量不高,高校对项目生源质量的担忧是很正常的。与此相关联,高校也不希望在试点阶段项目的招生规模过大。如果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且规模又过大,那么即使学生进入了试点项目,也会因为难以达到牵头高校制定的考核条件而降低转段的成功率。进一步,即使牵头高校放宽了转段条件,多数学生能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那么也会最终影响到培养质量,当然也会影响教育之公平。同时,在试点项目上坚持生源质量的高标准,对于改变职业教育是所谓的“差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职〔2014〕20号)中已经对试点项目招生质量与规模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试点项目入学条件由牵头院校与参与院校共同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三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农业类专业可适当放宽入学条件。试点项目招生规模由牵头院校与参与院校共同确定,每个项目招生一般不超过70人。”从此规定中也可以看出,在试点项目招生规模与质量控制上,牵头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自。从该试点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多数牵头高校都提高了招生分数要求,同时又不同程度压缩了招生规模。比如,江苏理工学院就依据自身所承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质量要求和总规模要求,对职业学校招生的分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数也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便如此,试点项目在部分类型、部分学校和部分地区的招生质量还不是很高,这还有待于今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学校和牵头学校共同努力加以改变。

缪朝东:在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源数量和质量往往不成正比。我校从2012年试点开始,学生数量逐年下降,但质量逐年提升,招生分数线实现了“三级跳”。其实在试点过程中,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不同诉求,更多反映的是观念的改变,反映了社会大众、普通中学教师、家长、学生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认识、接受的过程。2012年常州地区为了确保生源质量,严控录取分数线,导致当年“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生源不足,最少的只招到计划的60%左右。无锡地区按照计划招生,“3+4”和“5+2”项目招生人数达到计划人数,但录取的分数线比预期要求低。2013年加强了招生宣传,社会和家长逐步接受了分段培养项目,了解了学制衔接,使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保证。今年,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进入第三年,社会、家长、学生通过对比,完全了解并接受了该项目,体会到项目的优越性,使得今年的招生异常火爆。可以预计,当2015年首批学制衔接分段培养学生通过转段避开高考独木桥,顺利进入对接本科、高职院校学习时,试点项目将进入良性循环,量质齐升。

在试点过程中,如何控制生源数量和质量,归根结底三句话:第一,既然是试点,生源数量要控制,要少而精。第二,试点是探索过程,是创品牌过程,是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要保证质量,要精而优。第三,试点项目成功了,闯出了新路子,数量和质量也就都能保证了。

刘炜杰:与生源数量相对的质量,主要指生源在学习能力上的质量水平,这个质量水平以入学成绩为衡量指标。数量和质量问题,应该是指试点项目专业在招生时,由于生源数量不足造成准入成绩下降从而影响整体质量水平。

目前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生源不足一般会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项目具有可替代性。如“3+3”分段培养项目,与五年制高职教育、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对口单招”)存在重叠,单招考试已经可以实现免试入学,不仅能够替代“3+3”分段培养项目,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努力考取本科。而五年制高职教育比“3+3”分段培养项目缩短一年时间,相对而言,“3+3”分段培养项目不具备优势。反过来,如果项目具有不可替代性,如“3+4”分段培养项目,一般来说,无虞质量问题。第二是学历对从业者职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丁蜀中专”)为例,其工艺美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分别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工艺职技院”)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一方面由于加工制造业忽视一线从业者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学历对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没有明显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3+3”分段培养项目的热情不足,而工艺美术专业则截然不同。由于宜兴紫砂产业主要集中在丁蜀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及行业协会的相关规定明确了从业者职称晋升的专业及其学历要求,专业及学历对从业者职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工艺美术专业所对应的“3+3”分段培养项目受到考生及家长的热捧。

那么,如何处理好“3+3”分段培养项目中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呢?笔者认为:第一,开设的“3+3”分段培养项目专业要尽可能地具有不可替代性,契合地方产业的独特需求,在招生地区具有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尽可能错开地区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对口单招专业,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避免生源的不足。第二,“量”是“质”的前提,没有“量”也就谈不上“质”,因此可适度降低准入成绩以增加“量”,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才能为办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生源的入学成绩不能作为“质”的标准,职业学校“质”的标准应该是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

二、学制衔接最主要是什么内容的衔接?如何保障这种衔接?

王志华: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来看,学制衔接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而促进它们之间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基础,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普教与职教沟通渗透的核心,也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中各类项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当学生通过选拔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某一试点专业时,其未来转段后的专业也随之确定,而且不需要参加全省的统一考试就可以实现升学。因此,学制衔接提供了可以从更长时间周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通道。而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合作学校与牵头学校共同谋划设计,要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两阶段学生认知上的变化特点,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事实上,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十分重视,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分段培养项目应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核心。

要保障课程衔接体系的顺利建立,首先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比如校际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定期会商机制、专业院系层面的定期沟通机制、课程负责人层面的定期交流机制。其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论是牵头高校还是合作的职业学校均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衔接课程体系。当然,省教育厅已经专门启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

缪朝东:目前,江苏试点的学制衔接主要是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普通应用本科及高职与普通应用本科。在学制衔接试点中,最忌讳的是做简单的“叠加”,把学制衔接做成“拼盘”。真正的学制衔接应该是“整体设计、有机融合、相互贯通”,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培养模式衔接、培养目标衔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衔接、课程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实验实训设备衔接、师资建设衔接、质量控制衔接、教学质量评价衔接、校企合作衔接及招生考试衔接等方面,而形成“*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构建学制衔接“立交桥”。

例如,为了保障衔接项目的顺利实施,江苏理工学院和合作学校形成了如下保障机制:

1.开展调研,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

2.提出“学士+技师”的高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并多次研讨,形成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与“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报告。

4.明确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初步确定基础课程前移、专业理论后置的框架。

5.召开多次协商沟通会议,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明确的要求。

刘炜杰:要研究分段培养项目的学制衔接,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研究。从形式上讲,单招考试具有相当于“3+3”“3+4”分段培养项目的衔接模式:学生通过三年中职教育,考上本科,就相当于“3+4”分段培养的衔接模式;如果录取职业技术学院,就相当于“3+3”分段培养的衔接模式。那么,单招考试是否就是分段培养项目呢?

单招考试是江苏省高考中的一部分,是筛选分流式的应试。而应试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模式:第一,学校提供的学习课程针对单招考试的要求,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极少开设与之不同的课程,课程面狭窄。第二,课程内容不仅指向比较狭窄,而且强调知识积累,强调应试的系统性。即使是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也是通用性、普适性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第三,教学方式上以集中讲授为主,讲练结合,极少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某种意义上讲,单招考试就是普通高考的职教版,除了为学习者提供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可能之外,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本真意义难以通过对口单招来实现。

相比单招考试,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应该实现也可能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整体质量的提升。没有单招考试的割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可以更系统,以至一体化,为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可能。二是分段质量的提升,特别是中职教育阶段的质量提升。没有单招考试的紧箍咒,中职教育可以扩大课程面,可以开设对接岗位的专业技能课程,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三是衔接机制的高效。单招考试是多对多,以单招考试为划分线,一端是全省的中职学校,一端是全省的高职院校和部分本科院校,二者仅以单招考试为衔接方式,几乎无其他衔接渠道。而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是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可以建立直接对接的衔接机制,为试点项目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可能。

要实现这三个突破,关键在于课程的衔接。要保障这种衔接,笔者认为:第一,构建保障机制。对接学校的教务处、专业系办要建立项目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例会制度,组织交流、研讨,以对方为视角观照课程与教学建设。第二,构建目标体系。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相应专业课程必须建构不同的目标定位,形成层次体系。第三,形成内容接轨。根据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相应专业课程必须建构不同目标定位,形成课程内容的衔接。第四,形成方式衔接。中职、高职的专业课程正在进行项目课程的改造,探索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改革,但相对而言本科层次仍旧停留在学科教学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形成组织方式、评价方式的衔接。第五,文化的衔接。要保证衔接的顺畅,必须形成中高职文化的衔接。

三、质量控制可以说是学制衔接工作成败的关键,有哪些好的经验?

王志华:不论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中职与高职衔接”“中职与本科衔接”项目,还是其中的“高职与本科衔接”项目,与现存的“对口单招”和“专转本”升学模式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学生不需要参加全省统一的升学考试,只需要满足合作学校的毕业条件和牵头高校所制定的转段条件就可以实现升学。而学生要想通过“对口单招”或“专转本”这些传统渠道进行升学,则必须参加全省的统一考试。可以说,这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改革探索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走出一条不同于现有升学模式的人才选拔培养道路。既然不提倡全省统一的一次性考试,要建立基于过程的人才培养与升学机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没有了统一考试的压力条件下,合作双方即使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体系和课程标准,可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质量呢?是不是作为牵头高校可以只管结果而不管培养过程呢?是不是牵头高校就可以完全相信职业学校的能力和态度,把学生的培养质量全部交给对方呢?很显然,在现有教育生态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样做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基于此,加强对学生在合作学校学习期间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就变得十分重要。就目前的实践而言,有的牵头高校已经形成了有借鉴意义的做法。第一,建立基于过程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合作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试点项目学生从入学、培养到毕业、转段各个环节应满足的具体要求,并设立了基于过程而非一次性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江苏理工学院就已经建立起了针对试点班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学年学业审核制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上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在试点班继续学习,否则就需要转出试点班并按普通班的要求进行培养和毕业。第二,建立基于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也就是牵头高校要介入合作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控,而不是事后评价,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比如建立针对所有合作学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联考制度、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关键实践环节的教考分离制度等等。

缪朝东:为了加强质量控制,在江苏理工学院牵头下,我校具体开展的工作有:

1.制定本科试点班学籍管理条例,从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成绩审核、质量监控、转段要求、评价考核等方面制订了实施性方案,做到规范而又有章可循。

2.形成每月工作例会制,建立教学QQ群,在项目管理、学制对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研讨、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

3.构建“学士+技师”的“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制订并逐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

4.制定语数英三门文化课的课程标准,并根据课标,以高中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部分合适的内容作为试点班的教学内容,在英语学科中还参考了考级的要求。

5.初步设想开展专业教师的互兼互聘,共享合作双方的实训设施。在校企合作方面,将研究“企校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向两边合作企业延伸,形成新的合作模式。

从我校内部管理来说,我们主要从下列几方面加强质量控制:

1.成立本科部,在学制衔接、学籍管理、质量控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督导管理。

2.优化资源配置,选配教学管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3.融入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创设新颖的试点班教学方式。

4.强化课后辅导,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弥补因为专业实验实训导致文化基础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

5.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统一备课,第三方出卷考核,每月进行月考。

6.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学生思想工作会,通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7.引入淘汰机制,对于完全达不到转段要求且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在多次教育无果的前提下,动员退出试点班,转入普通中专班。

刘炜杰:试点项目一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二是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需求,三是契合学校事业发展需求。要把好事办好,其关键在于质量控制。

实现质量控制,必须明确质量控制的对象与质量控制的标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质量控制对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水映的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质量水平。因此,学制衔接的质量控制对象是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其质量标准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学制衔接的质量控制是看课程与教学是否实现预定目标,建构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及其目标体系是学制衔接进行质量控制的标准和依据。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课程源自于岗位,那么学制衔接的专业肯定指向同一产业,甚至可能面向相近或同一岗位,如何形成分段培养的定位层次?其次,分段培养的不同层次定位转换到课程与教学上,是否存在相同课程、相近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其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如何定位、如何衔接?从理论上讲,学制衔接的分段培养目标既要相互衔接,能够合成为一个系统,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层面,要求相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上能够实现衔接;各自的课程体系及其目标又要相互独立。

无论是推进课程体系及其目标体系建设,还是质量控制所需要的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活动,试点项目的衔接学校需要建构相应的工作机制。如丁蜀中专和无锡工艺职技院成立试点项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两个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和系办进行对接,定期组织活动,共同参与调研分析,共同协商分段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并进入课堂,以对方的视角观照自身的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建设,实现质量控制的深化。无锡工艺职技院根据丁蜀中专课程与教学建设的需要,设立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师培训,并计划在丁蜀中专设立名师工作室,共同参与丁蜀中专的课程与教学建设;而丁蜀中专根据无锡工艺职技院的需要,派出专业教师参与无锡工艺职技院的课程与教学建设。两校在协同与协商中实现学制衔接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不只是对象和标准,还需要构建质量评价方式,健全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只来自于衔接学校,还需要第三方。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推行的技能抽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是学制衔接质量控制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技能抽测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转段的标准,将有效地实现学制衔接的质量控制。

四、学制衔接教育与职校和高校各自固有的传统教育生态有何异同?

王志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最突出强调的就是职业教育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就牵头高校尤其是本科层次高校而言,这与其目前以培养“学术性”人才见长的教育生态有着很大不同。对于省内的“211”和“985”高校而言,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学术型人才。对于省属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虽然多种多样,但也更多地突出学术性。对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尽管其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化”,但整个培养过程的“学术性”依然比较浓厚,距离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此外,对于为数不少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尽管其已经有比较长的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经历,比如接收通过“对口单招”“专转本”渠道升学的学生,但当他们进入本科以后,沿袭的仍然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之相关联,牵头高校内部各系统尤其是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胜任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基于此,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牵头高校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所传递出的信息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参加该项目的本科高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转型发展的机遇。牵头开展试点项目的相关工作,有利于其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对于改变或扭转其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率先参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本科高校,可以更多地积累转型的经验,有利于更好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今后的转型发展。

缪朝东:学制衔接教育与中职校固有的传统教育生态,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从宏观看,一是都符合自然性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存在和个性差异,遵循教育生态规律,要求因材施教。二是都采用能动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构建新知识。三是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观念、能力,使学习者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从实践层面看,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系统性与整体性差异。教育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和微观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思考处理问题的整体观念不同,追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外延不同。

2.课程体系结构差异。中职的课程体系是“平台式”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等,衔接学制的课程体系将发展为“模块式”结构,即“模块化+多元整合”课程结构。

3.培养目标有差异。中职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学制衔接中职段虽然培养目标没变,但主要是为高层次阶段的学习打基础,在培养的落脚点上有差异。

4.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培养差异。以“3+4”项目为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在中职段主要是培养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职业素养为主,本科段的基本要求前移,中职段较高的专业要求后置,产生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差异。

5.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差异。学制衔接班的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要高于普通班,不仅要胜任中职教育,还要熟悉高层次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参与整个培养阶段的教学(后续的技能指导、专业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这些都会促进教师快速的专业成长。

刘炜杰:这里所指的职校和高校固有的传统教育主要指与学制衔接教育同一学制、同一时段,以就业为目标的学历教育。要进行学制衔接教育与固有传统教育生态的比较维度,最基本的是学制,最关键的是目标,最主要的是课程。

以丁蜀中专的工艺美术专业为例,学制衔接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更注重专业基础以及以典型产品为项目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无锡工艺职技院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与固有的传统教育相比,专业基础课程更扎实,专业实践课程有所缩短;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学制衔接教育实现与衔接高校学校文化的融合。无锡工艺职技院不仅参与丁蜀中专学制衔接教育专业的入学教育,还与丁蜀中专联合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制衔接的过渡。而职校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更有压力,更为务实。

学制衔接项目的开设,对职校固有的教育形式具有促进意义:第一,对传统教育项目的课程与教学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第二,相互的协同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比如我校与无锡工艺职技院师资上的交流,无锡工艺职技院对我校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我校专业教师参与无锡工艺职技院的课程与教学建设,促进了专业成长。第三,相互的协同实现了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训基地的互通共享。

五、对进一步做好学制衔接工作的建议

王志华:就牵头高校而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一,真正重视起这项工作。根据笔者的了解,省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已经牵头参与了若干试点项目,但对此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尤其在与对口学校的合作、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介入程度上很不深入,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不清楚,设置的要求也不明确,这就有可能会给试点项目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因此,既然做了牵头院校,就应当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将项目做好做优。第二,科学合理设置转段条件。转段条件是合作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基于此,牵头高校要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转段条件。转段条件既要突出“技能性”和“技术性”,又要体现满足后继培养要求的“基础性”和“学术性”,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加快建立满足项目需要的师资队伍。牵头高校应加快教师分类管理的步伐,对于将来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任务的专业,在教师引进、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要更加侧重于教学能力的考核,而非科研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要十分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与考核。打造一支能胜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第四,加快推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除了江苏省立项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项目外,其他试点项目课程体系的衔接建设还很不到位,这就需要牵头高校进一步争取政策和加大投入,带领合作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方向,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缪朝东:学制衔接试点自2012年启动,已经进入第三个学年度,2015年,第一批“3+4”“3+2”“3+3”项目学生将通过转段进入对接高校、高职校学习,这是学制衔接的第一个分水岭。在这个试点、探索的过程中,学制衔接项目逐步走向正轨,也逐步被社会、家长、学生认可,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各试点项目间各有特点、各自为政,相关政策性的规定不是非常明确,导致项目试点地区间、项目间及各对接学校、牵头学校间发展极度的不平衡。为了使中高职衔接项目快速发展,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还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理论研究。从实践过程看,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理论指导,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理论、学制衔接理论、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研究等在新的体系下如何开展,还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

2.明晰政策指向。要从省级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学制衔接中的政策规定,例如本科阶段学制衔接学生的文凭与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校学生的文凭价值是否一致(家长有疑惑)?学制衔接的后续段(本科段)计划数是否占高校普通招生指标(高校困惑)?诸如此类,都需要明确的政策指向。

3.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从操作层面开展,主要研究具体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衔接、课程衔接、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4.启动教材开发工作。现在中高职衔接的当务之急是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确定后,教材的脱节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例如文化基础课程,中职现在使用凤凰传媒出版教材,内容较浅,但高中教材又不适合学制衔接班,我们现在是与对接高校协商后选用部分内容。专业课程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分段培养中教学内容重复,双方商定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层次上进行区分。如果形成规范的教材体系,会大大提升项目实施的成效。

5.如何激发对接学校的积极性。“3+4”“3+2”项目,高校的积极性不大,中职校和高职校积极性很大;“3+3”项目中职校积极性不大,学生、家长在选择时也很疑惑:与五年制高职的区别在哪里?优势在哪里?为什么还要多读一年呢?

6.强化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尤其是与应用本科对接项目,如何让社会、家长理解接受,还需要广泛的宣传。

7.建议项目要有持续性,同时控制规模,温和发展,做到优质高效。

刘炜杰:第一,建立相应的机构。政府层面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学制衔接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以及监控管理,保障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层面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以推进衔接工作的不断深化。第二,建立相应的制度。政府层面重在学制衔接工作的顶层设计,主要是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层面主要建设校际之间的衔接制度及其工作的落实。第三,推进项目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一个较好的举措就是建立试点项目课程衔接的课题,要进行优秀课题的评比,不只是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更要树立项目的典范,引领项目的深化。(待续)

链接

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类型解释

1.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5年或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该项目学生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2.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3+4”方式考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与对口中职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审定。

3.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该项目本科招生可纳入“专转本”渠道,“专转本”选拔方式由本科院校与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