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设计;实现
一、研究背景
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利用并管理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中的各项文献资源,进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存储,也就是说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文献资源将慢慢转换成电子型、电子型及多媒体共存的文献资源系统。第二,网络化的文献资源传输形式,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全球的医学文献资源链接起来,进而建设医学文献资源的“信息空间”,这时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就是连接文献的网络传递系统。第三,智能化的文献资源管理和控制,医学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能使医药文献资源实现智能化和程序化,管理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文献资源的整理、加工等操作,使用者只需通过计算机就能进行浏览和检索,整个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将会更加先进和智能。
二、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设计
本系统采用VisualStudio2008+SQLServer2005开发而成,采用当前流行的3层架构构造;数据库操作使用加密形式的存储过程进行处理;代码清晰、性能较高、系统安全、功能完善。编程语言选用简单、现代、面向对象、类型非常安全的专门用于.NET的编程语言C#,以便编写出动态Web页面、XMLWeb服务、分布式应用程序的组件、数据库访问组件或传统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兼容性。
三、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实现
(一)数据库的建立与连接。在SQLServer2005版数据库管理软件SQLServ-erManagementStudio中用SQL标准语句createdata-basedb_Mdrug建立数据库db_Mdrug。然后按照数据库中设计好的结构创建所有所需的表,表与表之间建立好关系。数据库连接采用对数据库配置进行统一管理的方法,即将程序中用到的所有连接字符串信息统一放在web.config配置文件中,在程序中对该文档的配置进行调用,实现系统的可移植性,当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调用DbCString字符串就可以连接数据库。
(二)数据交换平台。1.服务端。在第一次启动时需要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服务器IP地址是安装服务端程序电脑的IP地址。再次启动时系统会纪录上次输入的内容,如果不需要修改就不用重新输入。目标目录是系统默认的,存放用户上传文件的目录,用户不可以修改。点击“启动服务”按钮启动服务器。点击“断开连接”按钮断开服务器的连接。进入服务器断开窗口。在此时可以更改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2.客户端。进入客户端界面后,然后连接服务器,再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密码,连接的服务器的地址,端口号。按钮进入客户端窗口。如果输入的用户名或密码不正确时,系统会弹出“用户名密码错误”提示信息对话框。如果输入的服务器地址或端口不正确时系统弹出“连接失败”,返回连接服务器界面,重新输入用户名,密码,连接的服务器地址以及端口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在“服务器列表”下拉框内选择服务器、在“数据库列表”下拉框内选择数据库、在“表的列表”下拉框妊袷据表单击此表,在右方显示该表的结构。表结构界面。显示的信息包括元数据字段名称,元数据字段类型和是否允许该字段值为空。3.层架构的具体实现。(1)数据访问层。首先建立DAL项目,在该项目下新建SQLHelper类,SQLHelper类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数据库的同时与数据库交互数据,在该类下创建公用的数据交互函数ExecuteNonQuery()、Ex-ecuteQuery()、ExecuteScalar()等。在设计时将该系统分为3个实体进行操作,分别为药品(Drug-DAL)、用户(UserDAL)、信息(InforDAL),创建相应的类,在类中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编写相应的函数代码。(2)业务逻辑层。首先建立BLL项目,在该项目下建立相应的DrugManager类、UserManager类、InforManger类,在这层中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根据不同的需要整合DAL层中的函数。(3)表示层。表示层位于最上层,最接近用户。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人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首先新建一个网站项目,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各个控件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在建立这层时运用css,javascript等特效,然后调用BLL层的函数呈现所需要的数据。
医药电子商务,即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涉医或药的商务数据交换与赢利性经济业务的活动,主要指凭借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务交易,包括通过互联网买卖药品和提供医药信息服务等。这里所谓之“医”和“药”的具体内容与范围,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医”,可以是医讯的在线与获取;“药”则指药品,此外还包括医疗器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对于电子商务的教学,已得到了广泛的丰富与发展,其中不乏可鉴之处。而事实上,医药行业引入电子商务技术也非一朝一夕,其得到广泛应用的客观现实,对于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医药电子商务教学,无论其课程内容的选取、方法的采用,还是教学模式构建和学业考核等,都存在与传统教学、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教学太多雷同的现象。虽然文字表述上显见其异,但本质上的区别十分有限,甚至相互拷贝。具体表现在:
(一)概念表述难见本质之别
有关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表述不在少数。国家药监局于2000年6月26日《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已废止),其中曾提出“药品电子商务”概念,明确它“是指药品生产者、经营者或使用者,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以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的方式进行并完成各种商务活动和相关的服务活动。”[3]2005年9月29日,再颁《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指出“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药品(包括医疗器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交易服务的电子商务活动。”[4]学术界中,较早有沈阳药科大学陈玉文教授提出“医药电子商务是指以医药商品生产者、医药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保险公司、银行等医药商品交易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互联网络系统以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的方式进行并完成的各类医药商品的交易和服务活动。”[5],也有“狭义上讲,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是指医药企业、消费者、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等在互联网和其他网络的基础上,以实现医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为目标,满足医药企业生产、药品销售、税务等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支持企业的对外业务协作,从动作、管理和决策等层次上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企业提供商业智能的计算机系统。”[6]等。上述各家从不同角度较好地对之进行了阐述,对于学界具有很强的指导、启发与借鉴意义。然而,通读更多学界其他的观点,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如多在既有大类“电子商务”概念基础上冠以“医药”为前缀,而少有对“医药电子商务”固有本质性内容的理解与准确阐述,有的甚至游离医药自身固有元素。一个原始而不乏实用的鉴别方法,即是去掉“医药”二字,原本只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界定,依然可以用之于对“电子商务”的描述。
(二)内容选取停留在“医药”与“电子商务”层面
概念表述浅层面的结果直接导致其后之具体内容构成表现为简单的“医药+电子商务”,两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有机揉合与生成。只是生硬地把两块内容切割与粘合,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常见的表现是,前半部讲述电子商务,后半部阐述医药知识;或者是“电子商务”中置换原商品为“药品”,但又缺乏对“药品”固有特性的明确区别。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缺乏“医药”元素
电子商务教学固然有其共性,但反映在不同行业则自有其个性表现。医药行业引入电子商务技术,其在教学上显然也存在此一情况。然而,在今天却体现并不充分,甚至被弱化。因此,对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其在教学上诸方面表现的探讨与研究,无论对于该课程建设与教学开展,还是对于整体医药教学的思考,都具有鲜明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二、课程基本内涵特色:“专”“适”兼顾、“仿”“真”合一、“多元”并进、立体考评
医药电子商务教学旨在服务于医药行业、为医药行业培养熟练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但基于行业需求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制定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对行业外岗位的适应性。因此,基于行业而不拘泥于行业的教学设计势成必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具体表现:
(一)内容选取“专”“适”兼顾
教学内容的取舍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水平。目前环境下,医药行业引入电子商务技术已然成趋,且日益深入。从医药企业间的药品招投标到药品在线零售,从医药信息服务到医疗器械在线交易,乃至医药行政电子化,无不涉及电子商务领域。因此,从理论上讲,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必然达到能熟练且专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同时要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此其一。其二,学校教育与专业培养理论上可以预期学生的职业走向,也应该有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规划与设计。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会随时偏离既定教学目标,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与制约学生的就业领域。因此,作为教学,兼顾行业内外职业需求,关注其变化与发展,显得必要而且必须,也是学校教育的固有规律。鉴此,医药电子商务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是“专”“适”兼顾。“专”者,充分体现医药行业元素,紧扣行业内职业岗位与能力要求,教学直接致力于行业之需;“适”者,则同时需要拓展行业外领域,对于非医药行业的相关岗位需求与能力要求,同样需要引入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拓展学生的职业适应面。唯其如此,课程建设方显无限生机。本课程在建设中,通过多方调研与访谈,针对高职高专总体培养目标,以一线岗位为主线梳理并形成以下内容:1.电子商务岗前理论知识准备。包括两个任务:一是电子商务认知与电子商务基本模式及其流程;二是医药电子商务认知与基本模式。前者侧重就业“适”应面,后者突出“专”业面。该部分主要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以可以达到着力支持后期岗能训练为上限,结合真实案例适当拓展。2.医药电子商务上岗技能实务。根据企业调研,基本梳理出医药产品网络业务专员、医药产品网络营销员、医药信息管理业务助理、网上药店建设工程师助理四个岗位,并分别依据岗位能力要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6个任务。如业务专员的教学任务包括:消费者网上购药、医药产品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制药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与政府采购等)、医药物流在线申请、网上药店经营与管理、药企产品信息与维护、医药物流构建与维护等。3.医药电子商务岗位能力应用。该部分主要与医药企业在线业务合作,校企双方共同规划与设计顶岗实训项目,并严格按企业要求完成业务流程。最终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评定成绩,侧重实际业务能力与业务执行过程的科学性。4.法律法规融入整个商务流程的能力养成。上述内容在施教过程中,处处体现法律法规要求。如业务专员的网购药品,只允许是非处方药(OTC);药品信息的企业必须具备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及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和信息服务资格证等法定要求。因此,互联网上的涉药交易与服务,无不需要从业者具备熟练且准确适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仿”“真”合一
在方法的采用上,充分体现网络技术与当代学生特点,具体、直观、简洁、实用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因此,在具备足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理解、深化并熟练掌握。为此,课程建设与医药企业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积极引入医药类企业的文化内涵,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来开讲座。企业方与校方(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同思教学内容与方法,共建教材与教学平台,共享企业与学校资源。学生则具双重身份,在校是学生,在岗则是员工。这样,学生在校以“学”与“仿”为主,在第一时间接触并了解医药企业文化与环境;在岗则进入真实岗位,以完成业务为主,在第一线接受技能检测。由“仿”而“真”,由“真”再“仿”,达到“仿”“真”合一。学生学得生动、直观、实用,企业则从中直接获益,实现“双赢”。
(三)学习途径“多元”并进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通过课堂教学,且融入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课程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以各级不同等次的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积极组织与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创业与电子商务大赛;然后再指导学生逐步走向电子商务创业之路。这里,更多的是跨行业的训练,但需要在每一“元”中具体到医药特征,使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医药行业却会有更多的特殊要求。
(四)学业成绩立体考评
在教学评估方法上,本课程尝试构建“纵横交叉”机制:纵即评估主体从学生自测、团队考核、企业教师到校内教师总评———考核主体多元化;横即平面化,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定量考核到在企业中完成医药电子商务项目的定性考核,多途径、多侧面测评———考核手段多样化。纵与横结合,形成“学生自测、团队考核、教师总评;书面考试、上机作业”立体式评估体系,旨在改进考评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医药电子商务做得是否成功,其实很难以理论分数示之,也不能以消费者是否获得药品或服务为终结。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的医药产品销售与服务,是否真的使消费者的健康受益,如获得安全用药的正确知识,买到对症的药品,或是得到在线专家的专业指导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是成功的,考评无疑应该得到通过。显然,这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
三、课程特色教学的构建与实施:“多多”益善
笔者自2007年开始主持构建医药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经过近4年的不断学习与探索,先后于校级精品课程走到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形成了“考核方式多级、模拟平台多种、学习方法多途”(即:三级考核、四种模拟、六重学习)的“多”性课程特色:
1.三级考核由学生、专家、教师分别主持,大大提高公正、公平与公开,最大限度保证考核的客观性。改变传统考核重形式、轻实效;重管理、轻过程,导致主观有余、客观不足的现象。
2.四大平台从模仿到独创、由单一到综合层级递进,大大增强学生对机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以及对技能的养成与应用能力。通过“劳动部电子商务师培训鉴定系统(即认证平台)”完成通用电子商务技术的教学,利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完成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医药电子政务教学,利用“电子商务开发平台”完成对商务网站开发理念、主要商务功能及技术等教学,以此夯实操作技能。
3.六重途径重复同一知识与技能,大大提高学生掌握与巩固的程度,同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三位一体,使“教、学、做、证、赛、创”六重途径系统化、连贯化,形成相互支撑、互为验证的教学链,实现学生对课程的不间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断深化,达到教、学、做结合,培育既懂流程作业也具一定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实施过程中,课程总体设计以“学有专长、紧合岗位”为理念。学有专长,意即经过学习后可拥有较强专业特长;紧合岗位,则指所持专长与当前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因此,本课程内容选取市场化,教学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同时课程教学兼顾电子商务的通用性和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后迁移能力和发展能力。概括而言,(1)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选取课程内容;(2)以软件平台为依托组织教学;(3)教学、考核方式开放化。与传统教学思路相比,主要有以下改变:(1)从单一依托理论课本到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应用性;(2)从虚拟平台到实际创业,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3)从所学非所用到“亦工亦学”,升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策略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药品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药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销售渠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实际考察调研,严格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合理地制定现代化药品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伴随着国家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药品销售市场变得更加宽松化,药品企业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创新销售渠道,加强用户的服务体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1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药品价格,防止假冒药品出现,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制
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制药企业按照商的选择个数,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家制,另一类则是多家制[5]。顾名思义,独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而多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通过充分利用下游商的市场营销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商的指定工作,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能有效打开市场,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思想过于保守,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得不到下游商和销售商的认可,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相反,一旦库存量过多,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置,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结语
综上所述,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销售渠道服务,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作者:贾政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荣,吴惠芳,任吉民,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2012(08).
[2]陈红,武海斌,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9).
[3]张广伟,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2012(08).
[5]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3(02).
[6]马爱霞,黄艳,汤晶晶,等.中国医药流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房,2013(5).
医药产业在我国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IMS的预测,中国医药市场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
但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加快结构调整既是医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任务,也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日前,国家发改委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录》特别强调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导和政策扶持,使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390亿美元,已占到产业产值20%,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是医药产品出口主力,约占出口总额的95%。
《目录》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医药产业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为提升研发能力、贴近市场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先后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贸易机构和生产装置,如深圳迈瑞收购美国Datas 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药明康德收购美国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公司,迪赛诺、上海东宝生物分别在印度、瑞典投资或并购设立生产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外商在华医药投资约200亿元,其中研发投资近70亿元,有10余家企业在华设立了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新药全球同步研发品种增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和批准呈快速递增趋势。
“十一五”以来,作为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地区,东部沿海省份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物产业基地和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保持产业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发挥地方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医药,实现产业快速发展,江西、安徽、河南、内蒙古、湖南、四川、宁夏、重庆、青海等省份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药产业总体呈现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态势。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显著。
其中,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批上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吡格列酮、氯吡格雷等一批通用名药物新品种迅速形成市场规模,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品种逐步进入欧美市场,自主研制的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装置(MRI)等医学成像设备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得到应用,生物合成部分替代化学法工艺成功应用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产品生产,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一批大宗医药品种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同时,医药产业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日渐活跃,骨干企业实力增强。其中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合并重组,华润公司重组北京医药集团等项目顺利实施,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业务布局调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通过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方式,“十一五”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国药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恒瑞制药等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骨干医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60多家。
不利因素阻碍产业发展
有专业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增长有望高达24%,达到9388亿元的规模;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保持23%的增幅,超过1.5万亿元。同时,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全民医保”以及国民综合支付能力的提高,中国医药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10年成为影响全球的药品市场。
近日有消息透露,“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目标为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医药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拓展,这种势头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国际上知名制药公司已经把战略目标放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些国家的高增长,以应对欧美市场的价格压力和产品老化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西方制药企业在中国出售的处方药总价值约400亿美元,且中国市场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欧美的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只有2%~5%。
有迹象表明,考虑到新兴市场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多的世界医药巨头开始将这些地区具体的医药需求视作其潜在的利润来源。为应对世界医药企业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冲击,中国医药产业当下最为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和落后的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医药企业投入科技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左右。同时,医药产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力度不大,知识产权保护尚有缺陷。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差强人意,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当前,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制品业依然是我国医药制造工业的主要构成。但问题是这些产业销售和利润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利润增幅有所降低。
尽管中药工业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物价普涨等因素影响,加上药材资源的匮乏,使中药民族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中药民族药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比较薄弱,药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制约其发展,技术标准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医疗器械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难度有所加大,应予以足够重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
据统计,我国有12530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约为1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3家,这些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不到10%,大部分为中小规模的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这些因素已经阻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调整锁定四大结构性矛盾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一大重点。
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目的是紧跟世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我国基本药物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增加生产保障供应能力。
针对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创新,工信部以及相关部门明确指出,医药产业将从“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出口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在技术结构方面,要求化学药领域,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合成、新型结晶、生物转化等原料药新技术,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质量、产率,实现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要重点突破大规模、高通量基因克隆及蛋白表达、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抗体的制备、新型疫苗佐剂、大规模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等技术。加快开发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的口服、肺部给药的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积极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加快医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扩大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提高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
在组织结构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使医药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医用分子筛 供氧系统 应用
【Abstract】Medical oxygen equipment is zeolite molecular sieve as adsorbent, with PSA Preparation of medical oxygen equipment, The device is under low pressure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air as raw material, the oxygen in the air directly separated by physical means, preparation concentration of 90% to 96% oxygen, the remaining components are mainly argon and nitrogen. Oxygen suppl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of hospit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oxygen molecular sieve oxygen generator used in the superiority of the hospital, and domestic use of medical equipment performance molecular sieve oxygen generating instability, were analyzed, the improved technology.
引言
医用分子筛中心制氧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空气贮罐、吸附塔、氧气氧气作为医院医疗使用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在医疗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其制取方法一直延用着传统的低冷空气分离法,使用该方法制氧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操作及维修维护费用多,因此不便在医院推广使用。
1998年4月国家医药局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1999年山西埃尔气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分子筛氧气发生装置,取代了医疗行业传统的制取方法和氧气瓶供氧方式,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使用。
制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制氧分子筛,分子筛(简称ZMS)是一种以沸石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白色颗粒,是一种半永久性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水,否则将失去吸附作用。
分子筛对氧气和氮气的分离作用主要在于这两种气体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时间不同,较小极性的气体分子扩散较慢,很少一部分进入分子筛微孔,较大极性气体分子扩散较快,进入分子筛微孔也较多,氧气的临界直径为2.8A(1A=10-8cm),而氮的临界直径为3A,这样在气相中可得到氧的富集成分,通过PSA变压吸附双塔流程,就可以从空气中将氧气分离出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以空气为原料,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工艺产生的氧气,这种氧气的氧浓度范围为90%―96%(v/v)之间,剩余的部分气体主要是氩和氮,随着吸附塔自动排气阀的作用,将少部分氩和氮以及其它废气排除掉,氧气进入贮氧罐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临床科室。
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如今是全军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军队卫生医疗机构,为首批三等甲级医院,重庆市首批涉外定点医院。特别是医院新病房大楼的落成使用,使大坪医院的发展融入了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病床数量达2000余张,收治率100%,医院各项建设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美丽舒适的庭院式医院实现了大坪医院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迎来了全国、全军、同行的参观学习和赞美。大楼配备自动化监控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等六大系统;全部采用数字化办公,设有校园网、远程电视电话会议、数字化教学、医疗巡诊等系统;病房设变频式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真空镀膜玻璃外墙、智能分箱补偿器、直接数字控制器、平衡阀、智能温控二通阀等措施;具有完备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酸化水消毒系统、自平衡通风系统,各种装饰材料都通过环保认证;楼内布置绿色植物230多处,顶楼做了绿化处理,周边环境整体美化,形成独特山水、园林景观;公共区域标志鲜明:花店、超市、茶座、餐厅、自主银行等项服务应有尽有,病房配置电话、网络系统、液晶电视、医患对话系统、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手术进展。
特别是新病房大楼供氧系统主供采用了医用分子筛中心制氧系统,制氧站有4套系统,为保证供气压力稳定加设8台增压泵交换工作,将4套制氧机生产的氧气加压送入2个初氧罐内,最后通过储氧罐送入临床科室,制氧站输出氧压0.8mPa。大楼内每个科室前端设双路减压装置,输出氧压0.5mPa。当主供系统出现故障时,由液氧站辅助供氧,必要时启用汇流排,确保供氧万无一失。该系统投入使用三年以来满足了病人的吸氧需要,没有因为设备问题而影响病人吸氧,在用氧高峰时每小时达70多立方,三个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氧气供应。
结语
结果表明,分子筛制氧系统的稳定性较好,每套系统制氧量为30立方/小时,我们4套系统保证了医院近2千张床位的氧气供应,取代了传统的氧气瓶供应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运输上的不便,为医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晁月甫卫 明李金权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生产出的氧浓度偏低故障修复 医疗装备2008年第3期
[2] 田维良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选用的分析参考医疗装备,2006年第6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这项举措对于加快提升我国高校整体质量,尽快缩短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学资源库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来的,能方便有效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科学研究服务的共享式的资源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制药行业对药物分析检测人才需求量的快速上涨,这一切都将对药物分析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极大的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
一、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各类高职高专院校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配套教学资源软件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数据库不规范
已有的教W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类资源库数据库互不兼容,导致资源的利用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急需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统一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
(二)资源职教特色不鲜明
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以传统资源为主,如文本、课件、视频、素材等,而缺乏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和实操演示等方面的资源。现有资源库涉及的部分岗位缺少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少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项目及案例,缺少介绍行业动态、技术动态的信息和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
(三)资源库教学性不强
资源库的资源存在质量问题,部分资源教学性不够强,许多专业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一个课程库[5]。过多的强调用户界面的功能,缺乏对用户需求调研与用户认知心理研究,平台普遍缺失易用性与宜用性。
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框架与具体内容
建成后的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资源库将能够服务于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就业服务和终身教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信息资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库可分为教学系统模块、药政信息模块、招聘就业模块、科普教育模块、工具书检索模块、在线测评模块。研究中采用如下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职教特色鲜明,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围绕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由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出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融合,涵盖学习内容、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实训技能流程、评价标准、教学视频和习题库等内容。其中试题库中不仅收集课程知识性试题,而且能收集大量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试题,以确保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顺利通过相关的技能认证考试。
(2)资源整合
资源以教学平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便捷、直观的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库、网络课件库、教学仪器设备库、文献资料库、教学案例库、试题试卷库和常见问题解答库。目前,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现有设备大多不能满足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设备并不能及时达到企业的水平。
(3)课程设计
高职药物分析专业教学资源库除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服务外,还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为各种培训机构和人员自学提供学习标准和平台,制药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利用高职教学资源库分能力模块进行学习。通过资源平台专业课程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实现多样化、动态建设、动态使用、引导和示范作用,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及改进
要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同时,资源库应建立持续更新机制,有效调动项目团队持续开发建设资源的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在发展中不断前行,所以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打破思想僵化和观念束缚,防止“闭门造车”和“安于现状”,积极发现和研究新的问题,“海纳百川”,听取来自各方的批评建议。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提供了终身教育、公平学习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保证。目前,教育部提出建设优质资源共享体系要求,为各地各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杨宗发,杨元娟.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重庆医学,2014,42(5):588-589.
印度和我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在医药领域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存在激烈竞争:首先,从地理、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看,中印两国国情比较相近,两国的制药产业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成本低廉,药品可获得性高);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低水平重复仿制阶段;研发力量较为薄弱,仿制药比例远远超过专利药;加入WTO后,不能无偿仿制专利药,使本国制药业受到极大挑战。
其次,两国在制药工业领域的趋同性增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中印贸易摩擦在医药行业特别是原料药领域向来不少。事实上,从2003年起,中印双方仅在青霉素工业盐的问题上就一直争执颇多。2006年5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宣布,涉及金额近1亿美元的印度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案,最终以印度企业撤诉,中国药企大获全胜告终。这是近年来中国医药进出口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一起,涉案企业中包括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石药集团河北中润制药有限公司、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9家中国企业。
从现在已获得美国原料药DMF文件号的情况看,就有40多种产品与印度企业重合,多数产品印度比我们进入国际市场要早,我国企业要跨跃印度10年走过的道路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艰巨的,“中国制造”无疑要与“印度制造”狭路相逢。
因此,研究印度新专利法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印度新专利法实施的背景介绍
印度是世界制药业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中之一。在制造能力方面,印度已进人世界大国行列,产量位居全球第4位,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市场销售金额位居第13位;1991年以来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7.5%,远高于印度国内GDP的增幅(6%左右)。印度政府的税收有大约15%来自于药品市场,这个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1]。
在2005年以前,由于1970年颁布的印度专利法只承认了程序专利,即给予某种制造合成药物的程序以专利,但未确认产品专利,即对于食品、药品的物质不授予专利,仅对制造方法授予专利。因此其制药企业的药品仿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印度本土公司由此开始了以仿制药为主的发展道路,通过逆向工程设计的方式,只要开发出自身的生产流程,印度公司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药品,从而制造出价格低廉的仿制药,此举极大地提高了药品的可获得性。由于价格差异明显,跨国制药企业根本无力与印度本土的制药企业相抗衡,使整个印度医药产业储备了雄厚的财力、物力,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强大的新药仿制能力。在过去的30年间,印度仿制药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70%~80%,专利药所占的份额不足3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副总裁、董事廖天舒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般一项新药推出后,印度的制药企业可以在6个月内就仿制出来,一般来说这些仿制药可以在1年以内上市。”由此可见印度医药产业在仿制能力上的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印度医药产业的这种仿制优势正面临着挑战。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对于印度企业的大规模仿制现象,在鼓励本国公司创新和竞争的同时,更要迫使印度政府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产品和利益不受损害[2]。因此,为回应来自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呼声,印度政府不得不为加入WTO做出保护药品专利的承诺。
2新专利法的主要修改内容(针对药品)
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取消不允许食品、药品等产品获得专利权的禁止条款;规定申请医药品或农产品专利保护的申请人均有可能获得专利保护。
⑵修改《印度专利法》第3条(d)款,即禁止对“新用途”进行授权的条款,在“新用途”前面加了“仅”字,这意味着仅将已有产品用于新的用途不能获得专利权。
⑶专利权的生效日期为授权日而非公开日。
⑷对专利审查流程进行时间结构上的优化;将提出实审请求的期限由申请日起48个月提前至申请日起36个月。
⑸提出分案申请的时限起算点由自申请受理日推迟至授权日。
⑹就专利局的工作作出明确的时间规定:在审查请求提出后1个月内,专利申请必须转至审查员处;专利申请请求审查之日起6个月内必须出具初审报告。因此,现在审批一项专利由过去的5~7年减少到3年时间,提高了专利局工作的透明度并确保对专利申请的处理能够受到时间规定的约束。
3新专利法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3.1新专利法对医药企业的限制作用
2004年12月26日,印度颁布《2004年专利(修订)条例》,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受理药品、农用化学品和食品的专利申请。自此,《印度专利法》完全实现了与《TRIPS协议》的接轨。这是印度制药界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印度本地公司再也不能沿用30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忽视西方跨国公司的专利,无偿仿制国外未到期的专利新药,这对以仿制为主要优势的印度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此次印度政府仍有所保留,该新专利法只承认1995年1月1日及以后申请的专利,故国内制药商没有面临立即的威胁,但在今后的10~15年它们将面临危胁。
而在新的专利制度下,如果印度企业不能迅速地从仿制药的经营模式逐步转移到药物创新,那么到2010年能够幸存下来的制药企业可能不会很多。
3.2新专利法对医药企业的积极影响
新专利法的实施,除了改变了原来的模式,在使医药企业面临危机的同时,也有积极的方面。印度医药企业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蓬勃发展。
3.2.1加大新药研发投入
新的专利法激发出印度制药业自主研发专利药品的空前热情,大大小小的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邦。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印度最大的制药商之一尼古拉斯・皮拉玛尔斥资2000万美元,在孟买郊区建成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250名年轻的科学家正在紧张地研制着对抗癌症、疟疾等疾病的各类新药。报道援引研发中心负责人斯瓦蒂・皮拉玛尔博士的话说,公司很快就将取得5到8项新药专利,并计划在2008年前进行临床试验。
其他印度本土制药商的研发中心也相应扩大了规模。如年收入达12亿美元的兰巴克西公司和年收入超过4.5亿美元的莱德公司不仅积极研发专利药品,而且大举招募受过良好教育但薪水较低的科研人员。
目前,印度国内已经建成的药品研发中心超过50家,但这个数字很可能在今后两年当中增加1倍。此外,印度制药公司用于研发专利药物的平均投入也由5年前占收入的4%上升为如今的8%。
3.2.2加大在欧洲市场的投入
欧洲,特别是德国已经成为印度制药企业很感兴趣的新兴市场。
如印度制药企业Torrent制药公司收购了辉瑞制药公司在德国的仿制药生产企业HeumannPharmaGenerics(Heumann仿制药制药公司)的品牌,后者已经有90年的历史,它有315个已经批准的文号和34个在申请批准的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和销售116种产品,大部分为处方药。德国的仿制药市场目前为80亿欧元,Heumann制药公司的年销售在5000万欧元左右,排名第11位。Torrent制药公司收购Heumann仿制药公司的目的,一方面和公司的战略一致,同时,还可以强化公司的国际市场战略地位。在产品系列中,心血管药物、胃肠道药物和抗感染药物占了约75%。收购后全球销售可以达到100亿卢比,海外销售可以从目前的24%增加到50%以上。
同时,这次收购将可以使Torrent制药公司的产品通过Heumann公司这个平台进入德国市场,而生产可能仍然通过其在印度的获得欧盟批准的工厂进行,以降低成本并增加利润。
此外,印度制药企业在欧洲的其它收购行为包括:Wockhardt制药公司收购德国的Esparma公司;南星制药公司收购拜耳制药公司在德国的仿制药企业,法国安万特制药公司的RPG公司,收购西班牙Efarmes制药公司的l8个产品;印度Matrix制药厂以2.63亿美元收购比利时的Docpharma公司等。
3.2.3开展广泛的合作研发,积极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许多印度医药企业选择了合作研发和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智慧。一方面,印度医药企业凭借自身在化学合成技术、商业信誉及与本土医院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与跨国医药企业合作在本国建立研发中心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印度医药企业既可充分利用这些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实力,大大降低新药研发中的风险;又能快速吸收合作伙伴的技术经验,提升自身的实力。例如,Ranbanxy公司就借助自身在化学合成、化合物修饰方面的技术优势与罗氏等公司开展合作,积极介入治疗艾滋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的药物的研发[3]。
另一方面,一些印度医药企业还走出国门,通过借助原料药和非专利药出口建立的国际网络在海外组建研发机构。这就为印度医药企业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及时观察、吸收最新技术动态搭建了平台。据统计,印度医药企业目前已在美国、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新药研发机构[4]。
3.2.4积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加强对传统知识的专利保护,印度药品企业正在说服并配合政府全力实施一项保护印度传统知识和草药资源的国家计划,以建立起自己的传统知识专利体系,以便获取更多利润。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已经开始按照地理标识法的有关条款,对现有的祖传医药资料和药用植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注册专利。2005年,印度政府在逐步完善传统医药处方和草药资源的专利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将传统知识纳入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并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和发达国家据理力争将传统知识作为一个称为“超前艺术”加以专利保护。据报道,欧洲专利局已经开始认真对待印度的立场,并原则同意接受印度传统医学知识的专利保护的概念和做法。
3.2.5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人才
印度多家知名药企如RANBAXYLABS公司等纷纷聘用非常出色的专利律师担任公司的首席知识产权官(chiefIPofficer),以保护本公司的利益甚至挑战辉瑞等公司的药品专利。
同时,为满足印度药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知识的强烈愿望,2006年7月24日,印度首个知识产权法学院于加尔各答落成,该院以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命名,附属于印度科技大学。各大药品企业均有意愿派遣其下属相关人员进行委托培训。
4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加入WTO以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加大,中印两国面临相同的转型要求,因此,印度医药企业的做法对我国颇有借鉴之处。
4.1加大新药的研发投入
尽管我国医药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但新药在其中所占份额很小,新药研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我国药企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及其手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很少有自己的创新药物。而仿制药又因为其进入门槛较低,进入的厂家较多,处于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利润极低。近来,又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使得国内正在生产的一些药物面临严重困境。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制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
4.2保护中药知识产权
中药的知识产权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是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优势学科。因此,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保护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中药遗产和既往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是促进中药研究现代化、国际化,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它是我国中药产业继续保持自我特色和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中药新药的发展不仅要靠中医药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还依赖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尽快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切合中药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法规,并尽快与国际接轨,应是当务之急。
4.3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人才
知识产权保护,分为法律、法规的法条学习和实践工作。理论学习方面,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学院,或在医学、药学院校设置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实践工作方面,对医药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负责人,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办短期知识产权轮训班,并将之作为履行职责的考核内容。
关键词:中医期刊;学术特色;影响力;办刊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手段。培育出一批我国自己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发展进程的迫切需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件,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学术水平应当是高校学报的基本特征,这是由学报的高层次学术背景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是,高校学报都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的唯一目标,而没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就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省级高校学报,因为没有中央圈内大学学报的高学术层次背景和人才优势,在高学术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加上科研评价、职称评定及聘期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又导致许多优秀论文流向国外或国家级学术期刊,致使相当数量的高校学报刊载论文学术质量下降。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理工科稿源不足,医学期刊稿源较充分,但稿件水平、质量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受到数字化刊物出版的强力冲击,全国纸质刊物的订阅量均在下降。因此,仅仅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特色,显然难以在强刊如林的学报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保持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又独具自己显明的学术特色,进而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笔者根据目前全国中医类刊物的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办刊经验,以尝试提高医学期刊、尤其是中医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1转变办刊思路以办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刊物
凡国内外有声望的杂志,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没有特色的杂志,必定是平庸的。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各种信息趋于海量化,新理论和新知识层出不穷,旧的办刊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作为学报人如何在理论领域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是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报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1.1针对中医理论难点,开办理论专栏
在中医现代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中,理论问题的难点仍是最为突出的,这是因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具有高度抽象性,对中医的术语和解释一般人很难理解,虽然已经有不同学派的理论大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阐述,读者理解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如坠云雾之中。为此,中医界人士认为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分层次的具体化,从而找出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化集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国人,成为目前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为此,针对这些重大理论中的难点,需要有人从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角度地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以起到拨云见日、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中医学术刊物应针对中医理论难点,邀请中西医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大家,开设相关中医理论问题专题讨论,设立专栏,系统对中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进行剖析、论证和阐述。
1.2加强选题策划,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中医院校学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学术研究前沿,紧扣学术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学术发展动态,敢于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这也是体现高校学报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敢于和正确引领学术发展,不仅要求学报人能很好地为人作嫁衣,还应当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学者。既是编者又是学者,才能洞察本学术领域的风云变幻,才能辨识理论的真假,才能引领学术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因此,凸显出了选题的重要性。刊物的选题是一个关系到刊物是否能较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类刊物的选题应该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学术界相关大家,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起起伏伏,延续百年,至今未了。中医学术发展就是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的。因此作为学报人要有预见论争到来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经过缜密调研,根据国内学术发展状况,在刊物上设置相关栏目,发表具有高水平、研究较为前沿的论文,以引起中医界重视和争论,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刊物的知名度。与此相应,维系和培育具有思想的核心作者。
1.3关注学校科研,报道科研亮点
把握和反映整个中医学术发展是中医高校学报的重要任务,同样,关注自己学校的科研发展,报道其学术动态,也是学报应有的责任。学报是学校的学术窗口,意义即在于此。现在多数学报在追求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常遗忘了自己的“家园”。作为学报特色,关注和挖掘自己学校的科研和学术,虽然整体水平没有国家水平那么高,但因为具有自身特点,同样会成学报的亮点。我们在以往的办刊中,为了展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我们在学报开辟了“泰山学者论坛”专栏,对我校泰山学者的科研思路和学术成就进行了系列报道,突出其理论性与学术性。因为他们是山东中医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拔尖人才,有的是全国中医界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栏目开设后关注度较高,其中一位教授撰写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形成与思考”文章被《新华文摘》摘录。事实证明,在现代科学研究背景和条件下,团队力量与合作精神已经成为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不少重要科研成果的获得,都得益于在核心人物背后有一支优秀科研团队的支撑。鉴于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我们把学校科研团队建设作为学报报道的又一个亮点,开设“科研团队风采”专栏,对我们学校科研团队进行筛选,选取建设培养优秀的团队进行报道,重点反映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中医界科研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借此向全国展示学校不断强化的科研阵容和团队风采。
2转变办刊模式和开阔办刊思路
2.1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请有关期刊编辑的资深专家到本刊编辑部进行讲座、座谈,切实解决编辑部面临的有关问题。请学科专家进行座谈,为提高本刊质量献计献策。“走出去”,借助学校之力,与国内知名专家联系,约稿、交流,捕捉学术热点,围绕中医药学术前沿问题,在学校支持下,定期组织国内中医药知名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座谈或笔谈,并邀请知名专家撰写中医药学研究热点相关论文,以提高两刊的社会影响力。多参加相关编辑培训班的学习,以掌握更多国家有关标准。多向其他较为成功的期刊编辑部学习、考察,丰富本刊办刊内容,扩大本刊影响力,切实提高办刊质量。
2.2培养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教育部
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个管理办法指出了高校学术期刊的性质及任务。很显然,高校学术期刊是和高校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决定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因此,应该吸引具有较高学历、注意追踪学术前沿、掌握新技术、善于沟通、眼光长远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这样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不仅能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准确捕捉学术动态。因此,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应引起从业者及用人单位(高校)的高度重视。
2.3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数字期刊用户正在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迅速铺开,一个潜在的市场将逐渐显现。相对于其他科技学术期刊来讲,中医类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为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缩短期刊、作者、专家之间的距离,为优秀稿件抢国际首发权的条件,开辟期刊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佳途径,中医类期刊应该加大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中医类高校学术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读者传播信息。如积极利用E-mail、QQ、微信等信息传送工具,与作者及读者进行快捷实时交流,以最快速度掌握作者动态、学术发展状态等,才有利于开辟有特色的栏目,并实现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的共同发展。
3理顺管理机制和争取各方支持
中医类高校的刊物主管单位多为省级的教育厅和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为本高校和本省中医学会。因此,要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应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取得密切联系,保障信息畅通,在各方面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3.1扩大宣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
中医高校刊物需借助上级主管部门这个有利平台,尤其是借助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学会这些中医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3.2积极参与学会主办的各学科会议
各省中医药学会为加快学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每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会议期间有各学科的专家参加,因此,编辑部应积极参与学会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与各专家密切联系,邀约高水平的文章,提高刊物的质量。加大刊物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3.3与学会网站链接
各省中医药学会是各省中医药行业最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影响力大。学会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中医院校为扩大本校刊物的影响力,应积极与学会网站链接,及时报道刊出文章和编辑部的新动向,以扩大刊物的影响、提高宣传力度。
3.4争取政策支持
刊物的发展,除刊物自身的质量过硬、宣传力度加大外,还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具体地说,即是在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课题结题等方面,本省中医刊物产出的论文应视为同等级别中较高水平的论文,须与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各省中医药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本省中医刊物在本省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5争取资金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为高校学术期刊的良好运作提供充足的费用。除了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印刷费用和给作者、审稿专家的酬劳等费用外,高校学术期刊还需要有举行相应的学术会议的经费、与国内知名专家邀稿和交流经费,以及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的经费,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上所述,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重要措施。
4开阔思路以经营刊物
近几年中,国际出版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全球传统期刊市场整体下滑。发行量萎缩、广告销售下降、读者转向免费在线阅读等现象使得期刊行业不得不努力进行转型和升级。各编辑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应开阔思路,合理经营。
4.1加强与三级甲等医院协作
各省均有三级甲等中医院20余所,本着期刊与医院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大中医院的协作范围,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模式,使中医刊物和省各中医院得以快速发展,实现双方互赢格式。
4.2企业助推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药厂,不在于医药代表是否收了黑钱,不在于医生是否贪婪,而主要是管理部门的失责。”说起中国医患矛盾时,哪怕是在电话那头,任科也难以克制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下判断的语气斩钉截铁。任科是PPD中国公司的业务发展总监,而PPD是全球排名前三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在全球有二三十位临床试验方面的业务发展总监,其中亚洲只有两位,一位在新加坡,另一位就是任科。
对大多数医药行业之外的普通民众来说,CRO这样的英文名词缩写,显得那么得陌生。但都市报、新闻网站不时会有对与临床试验相关的“试药中介”、“试药人”等群体的报道,这些群体就与简称为CRO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有着间接的关联。
本土与外资CRO
CRO是为制药企业负责研发工作的外包公司,承担了药品的实验室研发、动物试验,以及临床试验前的申报、临床试验及药物上市申报的工作。与“试药中介”、“试药人”相关联的就是临床试验的阶段,也是整个药品研发上市过程中最耗费时间、可能产生最多社会问题的阶段。
CRO主要分为外资CRO和本土CRO,任科所在的PPD就是外资CRO,其中国公司有上千名员工,是“真正全球化运作的CRO”。他们采用全球协作的形式,中国只是PPD全球生产线上的一个节点,一个项目全球可能只需要20人协同合作,但这20人可能分布在十多个国家,这就需要一个流水化协作的工作流程。因为是全球协作,到中国来发展,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但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中国监管部门各方面限制的增多,总体成本已经不低。所以,PPD已经重点往菲律宾、印度等地发展。
外资品牌的CRO在中国有着自己的优势。对一些有着较高质量要求的临床试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或者是着眼于国际市场拓展的项目,外资CRO比较有优势。因为接下来面临着去国外申报的需求,要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对操作过程中的数据监查要求比较高,这就不只是中国药监局的监管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符合美国FDA或欧盟药监局的要求,要有足够多的成本投入,足够强的集团背景。外资CRO,有较为健全的系统,完善的流程,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以及团队的业务水平。
但在本土CRO的代表公司之一博诺威集团的董事长王昕看来,国外CRO的弱点也很明显,比如为了保质量而牺牲效率。昆泰是全球排名第一的CRO,在中国做了多年,其效率、成本是国内的制药公司接受不了的。于是,昆泰最近只好成立子公司昆拓,成立新的体系,适应本土公司的需求。
而本土CRO有几百家,更是鱼龙混杂,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般的本土CRO公司也都有自己的监查员,但他们把重点放到进度上。医生本来很忙,只是简单问问进度,临床试验中,医生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监查员本来就该是监理的角色,但没做好监理的工作。一方面,他们不专业。市场上大部分的监查员,是药学专业毕业的,对医学没那么懂,经常犯的错误是合并用药。如果是在试验某一种药,与之类似的药品要严禁使用。稽查出这些问题后,临床试验的研究员给出的答复是这是他们的常规用药,而监查员则会表示自己并不是很懂。研究员按照自身的习惯来做事,监查员为了进度,也没有认真监查。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员的医生很忙,虽然每个临床试验都有规定的试验方案,但医生没时间去细看。比如,方案上规定用药时间要大于30分钟,但研究员实际操作时可能就花10分钟。这会加大试验的危险性,而且使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严格来说,这些病例应该舍弃掉。但如果研究员记录的时候做了手脚,不专业的监查员就看不出来。临床试验前,需要对监查员做培训,但如果培训不到位,监查员在专业上的判断也就打折扣了。而本来应该是医生自己做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的,但那些有能力做这种临床试验的医生忙其他的事情了,没时间做,就让研究生去做,最后自己再签名。这些问题,使得本土的CRO没能做好临床试验过程中监查的职责。
当然,本土CRO的优点也很明显。虽然系统不健全,流程不严谨,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一些,也没有海外团队的支撑,但他们操作上灵活,价格上灵活。在项目具体执行时,进度上可能比外企CRO还快,招人也会更灵活。
因为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有专门做临床试验过程稽查的公司,来为制药公司监督整个流程。据经纬传奇的总经理兼首席咨询顾问蔡绪柳介绍,经纬传奇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第三方稽查公司”,通过稽查,提供咨询和培训,确保参与临床试验的各个机构都能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实施临床试验。四年前成立时,就是看到了中国临床试验稽查的必要性,至今已完成百余个项目稽查,帮助三十多家企业规避了新药投资风险。如果制药企业把进度放在第一位,而CRO公司也不讲究操守,那么,第三方的稽查公司就非常有必要。
因为经纬传奇是按照每次试验对象400至800元每次进行收费,这种收费方法,是在鼓励制药企业,让稽查机构在早期介入临床试验,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是前期10例,只需4000元,如果是后期48例,则需要近两万元。
在稽查的过程中,经纬传奇要和医院预约稽查时间,让对方把资料准备好。然后,经纬传奇要过去查原始的资料,CRF表、住院病历、化验单等,纸质版、电子版都要核对。去药房看药品的保存、发放使用是否规范,最重要的是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是否已经签署,是否其本人签署,是否真的了解了知情同意的内容。必要时与受试者电话联系,或者与研究者沟通;做完这些后,形成一个初步的稽查报告,把问题罗列出来。医生、监查员、临床试验基地的主任、稽查员四方一起开会讨论,确定一些疑点,如果确认是问题,那么商讨整改方法和计划。这个会议对临床试验的品质提高很重要。一次稽查要开一次会,一个项目一般会稽查三次。Ⅰ期临床试验有一家医院,Ⅱ期临床试验5至10家,Ⅲ期临床试验10至30家。基本上会一个个稽查过来,现在普遍做得不好,每个中心犯的错洪不一样,每个医生犯的错洪不一样,因此都需要稽查。
也有一些全国性的本土CRO,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博诺威算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一据王昕向《商界时尚》杂志透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博诺威员工已达300人,2011年的营业额在本土CRO公司中排名第二。因为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程体系,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现在,博诺威同时进行着60个临床试验,在大约500家医院同时开展,入组了大约20000位受试者。
知情同意书
“国内正规的CRO,做临床试验项目的时候。基础的保障是有的,但打球的也不少。病人要参加临床试验,签知情同意书是必须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医生或CRO临床监查者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麻烦,病人可能并没有拿到知情同意书,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蔡绪柳这么说道,
要让患者接受Ⅱ期、Ⅲ期的临床试验机会,知情同意的环节就很重要。伦理委员会要站在受试者的权益角度,审核知情同意书里面的条款是否充分让患者知情。国家认汪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能够保证方案符合伦理的要求。患者在参加临床试验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要以患者易懂的语言来写,不能有太多患者不懂的词汇一另一方面,信息要全面,患者要自己认真看,不能只听医生所说的,不清楚的要问,知情同意的环节要全面了解。
另外,跟病人讲解知情同意书时,如果病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或者医生没有花时间去让病人了解的话,病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知情。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的实际危害不见得会大多少。但如果临床试验发生意外。病人却可能会因此找医院打官司,找出自己并没有知情或没有实际上知情的证据。不让病人知情,对医院、医生来说,其实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在录入临床试验病人信息的时候,医生要核实,一个正规的试验,如果发生意外,医院、药厂要承担责任。但如果为了完成试验的数量,让一些不适合做这个临床试验的人来进行试验,那么,这种情况就更恶劣。
国外医生在这方面比较规范,医生可能会花半天的时间跟病人讲清楚临床试验可能产生的危害,弄虚作假受到的处罚力度会比较大。医生看病的时间可能比较少,有时间做临床研究的工作,而且很多往往是病人的私人医生,把病人当作长期客户,病人对医生也比较放心。
这种国内外的对照,让蔡绪柳很担心因为临床试验不符合规范而导致严重的医药事件。20世纪50年代,德国生产的沙利度胺药宣称可以治疗孕妇的呕吐和头晕,但后来带来的副作用是服药孕妇所产的婴儿先天性畸形。这是药学史上著名的医药事件之一。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需要对药物临床试验足够重视,这也是类似经纬传奇这样的第三方独立稽查公司存在的价值之一。
临床研究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药品临床试验,是需要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的。伦理委员会委员需要以专家的身份,站在受试者的角度,对临床试验进行审查。如果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接下来需要接受临床试验的测试。
民众们使用的新药,在上市前都需要完成Ⅰ期、Ⅱ期、Ⅲ期,甚至Ⅳ期的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人数,从二三十人、两三百人、四五百人,到Ⅳ期的两三千人。负责临床研发的CRO公司就需要负责协调与医院、临床医生、制药公司、药监局,甚至是社会舆论的关系,通过这些环节和幕后工作,CRO公司与普通民众产生着联系。
PPD业务发展总监任科给《商界时尚》杂志算了一下,Ⅰ期临床试验也就需要几十例试验者数据,而需要做Ⅰ期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一年也就一百多个,这么算下来全国也就需要几千位Ⅰ期受试者。而进入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的新药,相对来说危害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有媒体报道的“中国每年有50万人试验新药”就说得有些笼统,数据上也有些夸大了。在任科看来,“Ⅰ期的临床试验,其实还是不错的”。试验时可能是抽受试者的血液,比如每三个小时抽一次,每次抽两三毫升,也不影响健康;而且针头是留在血管里的,不是每次都扎,不是很痛苦。如果是多剂量的,吃一次就抽血;单剂量,哪怕这个药有害,也不太影响。国内很多仿制药,会直接做Ⅱ期、Ⅲ期的临床试验。
医生可能很忙,没时间去做临床试验中琐碎的事情,这就需要临床监查员多与医生保持联系,比如建议医生请一个专业的临床护士,做一些辅的事情。临床护士已经有专门的公司在做,在具体的项目,会进行项目操作前的培训。
任科似乎是要给临床试验正名。因为尖锐的医患矛盾,制药、医疗行业被认为是“十大黑心行业”中的两个。甚至有不少网民会对医疗纠纷中医生护士被袭击的事件幸灾乐祸。那么,如何让普通的民众愿意去参加临床试验测试,并相信呢?通常来说,首先要判断这个临床试验处在哪个阶段,如果是Ⅰ期,那可能真的成了“小白鼠”,如果是Ⅲ期,通常来说比较安全。另外,要多收集相关的信息,看看是什么药厂的,大药厂、大品牌、外资公司的临床试验相对可靠,而国内小药厂的可能会打球,可以通过这些比较,做出判断;同时,多与医生沟通,还是可以明白其中的危险性的。
从网上各种有关试验新药的招募广告,媒体的报道以及在医院现场一些初步的了解可以发现,受试者招募的确是存在很多可以浑水摸鱼的情况。简单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不少的招募广告,一般要求的条件是年轻,比如18~40岁;普通民众的体重,3个月内没有参加过临床试验,不对药物过敏,服从医院管理,等等。然后说明报酬数,并说明试验结束就付款。广告上宣称,Ⅰ期的临床试验,肾病、肿瘤等相关的,给出的报酬是7000元,抗感染、肝病等,只有3000元。但经过业内人士确认,肾病等的报酬不超两三千元,肝病等的报酬可能1000元不到。
除了部分医药行业的从业者,知道其中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也清楚怎么将风险控制在最小;更多的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是健康人,不少是大学生,或者其他一些职业受试者。如果医院和CRO能严格把关,职业受试者需要瞒报个人信息;如果医院和CRO没有认真把关,主观上也不会去细查受试者是否完全符合临床试验的要求。
一方面,因为专业门槛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对这个行业了解甚微,因此在临床试验中是弱势的一方;另一方面,因为权益得不到保障,患者将矛头指向了医院和医生,医患矛盾突出。在博诺威的王昕看来。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了中国临床试验中对受试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但也因此对医药产业产生反弹,有些在国外能进行的临床试验,到了中国反而不敢去做了,这影响到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比如,欧美国家的乙肝患者。可以在临床试验中被纳入到吃一年安慰剂的试验组。安慰剂是指药物模拟剂,在临床试验的时候,用来被当作和临床药品一样的东西。患者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因此,通过这种测试,来检测临床药品的疗效以及心理暗示对治疗这种病症的作用。欧美国家在做临床试验时,可以给受试者吃一年安慰剂。而在目前的中国,医院是不敢去做这种临床试验的。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医院担心一旦出现意外,责任都会在自己这边。而在欧美国家,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一定的信任感,一方面医生会对患者的健康尽责,而患者也信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