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Key words: real estate company;value chain theory;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014-02
1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的客户,主要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内主要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等。这里主要借鉴价值链作为内部分析工具。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企业日常工作是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构成的,包括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基本活动是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是实质的资本创造积累过程。②并不是所有环节的活动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增值以及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活动。这些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企业。
2 房地产公司组织架构中的“价值链理论”
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以理解为由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组成。根据项目开发流程,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基本价值活动,即“战略环节”,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机会筛选)、土地获取、土地开发、项目策划、项目规划、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房产销售、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辅助价值活动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采购管理等。房地产开发就是在一系列价值活动中成型,实现价值增值,为开发企业带来利润。
房地产开发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围绕基本活动展开,穿插、融合在房地产开发价值链的全过程。
3 XX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
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地产)是一家位于山东省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组织架构见图1),成立于2001年,现阶段基本上为单一项目开发,立足未来,公司制定了开展多区域、多项目的战略规划。
从目前XX地产组织架构看,核心价值活动基本属于计划副总和工程副总职权范围内,这种由副总管理相关业务板块的模式,已经具有价值链整合的雏形,是合理的,符合趋势的,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下面主要从副总的层面完成对XX地产价值链的整合。
原有计划副总仅下设计划发展部一个部门,为适应战略发展需要,建议将计划副总改称开发副总,下设战略发展部和开发部。
在XX地产基本上处于单项目开发阶段,总经理层面几乎承担了全部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单项目决策等事项,从以往的情况看,计划发展部大多承担操作层面的事务,这种设置未见弊端,但未来按照公司战略规划要求,进行多项目开发后,这种设置很难适应战略规划的需要,随着项目的增加和区域的拓展,总经理的着眼点将是公司全局和多项目协调开发,没有精力对公司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和决策,开发副总是多项目的拓展上的主要力量,位于整个价值链的前端,基于多项目管理,开发副总作为公司整体运营分析与项目开发的直接领导者,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主持公司经营计划分析、房地产行业研究、区域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研究、公司投资分析以及项目储备和前期开发工作。
战略发展部为新增部门,在开发副总直接领导下,负责公司市场信息调研、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土地投标的有关工作;负责制订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拓展计划。
开发部负责公司负责土地的“通平”工作;负责前期手续、项目竣工后的验收手续及产权登记等手续的报批等工作。
价值链层面考虑,开发副总管理范围内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土地获取阶段、土地开发阶段,将具备建设条件的土地移交给工程副总。
原工程副总(兼总工程师)下属业务职能部门只有工程技术部一个部门,从业务整合和价值链最优考虑,现增加合同造价部和采购部。将合同管理的工作从财务部和内部审计部剥离出来,将招投标业务从计划发展部剥离,划到工程管理部管理。从这样工程副总的负责范围从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开始,经历工程建设,材料采购,合同、成本管理阶段,确保工程项目质量、成本与进度目标的达成,将合格的建筑产品移交给市场营销部。工程副总下设合同造价部和工程管理部。
合同管理和成本管理有密切关系,XX地产原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分别由工程技术部和财务部、内部审计部负责,这加大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大了管理成本,为此将XX地产成本管理业务和合同管理业务合并,成立合同造价部管理。公司开展多项目后需要采购材料、设备大量增加,为此组建采购部。
合同造价部主要负责:负责公司各开发项目的概算、预算、结算、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工作;协助工程管理部完成招标中的商务标部分;为公司的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成本数据分析;在项目的全过程中与项目部和工程管理部协作控制项目成本。
采购部主要职责:进行材料、设备的考察、对材料、设备的品牌和价格进行确定,全面配合项目的开展,对合同网络图中的A类材料进行采购,配合完成合同网络图编制,负责建立公司A、B、C类设备材料的目录等。
从价值链层面考虑,工程副总管理范围内完成了项目策划阶段、项目规划、项目设计阶段、工程建设阶段,将合格的建筑产品移交给销售副总。
房产销售、物业管理阶段。此阶段现均属于经营副总分管,建议将物业公司从公司核心环节剥离出去,归属总经理直接管理,改经营副总为销售副总,分管市场营销部。
上面基本完成了对XX地产核心的,基本的价值链的整合,但其他辅助活动也需要重新整合优化。
①从公司层面考虑。
公司原有物业公司、经贸公司、典当行分别由三位副总管理,但从价值链角度考虑,这些业务不属于公司的核心战略环节,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业界趋势来看,建议将物业公司、经贸公司、典当行从公司职能部门剥离出来,建立二级公司,直接对总经理负责。
②财务副总管理范围,公司成本管理业务因和工程建设密切相关,故将成本管理业务剥离,划归合同造价部管理,归属工程副总管理范围。其他职能不变。
③审计部的设置。审计部应保持公正性和权威性,审计部不能参与公司的任何业务经营活动,必须置身于全部管理职能之外,故此次审计部从财务副总中独立出来,直属于总经理管理。
④总办管理范围: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以适应未来战略要求,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总办剥离出来成立人力资源部归属总经理管理。
调整后XX地产内部组织结构如图2。
设计思路:运营管理由人、流程和产品实现管理,通过系统的运作得到有效的评价。借鉴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地产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运营管理体系的思路设计,设计方面主要由以下四点构成: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体系、流程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价体系。这四点体现的就是从哪管、管什么、如何管和效果如何。
二、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战略设计
运营管理体系构建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的组织保障,所以,进行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战略设计一定要明确。对企业优热和劣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外部威胁:企业外部环境受到政策、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威胁。政治上,房地产企业受到国家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格的影响,导致土地成本不断升高,地房开发资金不断增加;经济上,受到银行贷款政策日益严格,甚至可能改变政策的影响,使地产开发融资十分困难,造成资金的紧张,竞争激烈;在社会上,消费者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要求企业专业性要不断提高。企业外部机会:外部有威胁就有机会。在政治上,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持;在经济上,城市圈的建设为地产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而且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也影响了地产行业发展。内部劣势:地产行业内部也要进行优劣势的分析。劣势为,地产行业众多,如果地产开发企业的知名度不够,品牌不强是很难获得竞争的机会;如果地产企业规模不大,也很难获得土地资源的开发权,企业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约束;地产企业如果规模不大,管理上就会不科学,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地产企业的资金和实力不够强,很难实现融资。内部优势:地产企业即便有一些劣势,还有很多优势存在。地产企业如果是本土企业就会了解本地文化与消费习惯,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真正适合本地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地产企业如果规模小,就可以进行灵活的组织,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组织设计
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要实现战略目标,就要具备相应组织体系的保障,而地产企业现行组织架构基本上是可以满足工程项目开发的实际需求的,不过,要将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更利于地产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组织静态结构上看,各部门的职责都定位在利于公司的发展和要求上,而静态的结构优化是对某些缺失职能的优化,例如:成本的管理和定位、策划等方面职能。在组织动态结构上看,地产企业的组织体系责权并不清晰,使各部门的动态职责和各方面的配合、接口都不清晰,这种责任不明确和组织效率低的行为都会影响地产企业的正常发展。对组织动态结构的优化是建立起清晰权、责的组织体系,使各部门间更好的实现沟通和协调,使领导可以更好的以事务性管理来解决问题。
四、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业务流程设计
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未按照系统方法实现流程的规划,而业务流程可以分级和分类,通过规划管理明确流程的管控体系,使地产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十分繁琐和复杂。地产企业结合自身组织的结构,以价值链完成业务流程的分级分类,然后进行规划,建立起业务流程体系。以价值链的理论,地产企业的价值链以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组成的。基本活动从开发的顺序可以分成:环境调研、土地资源的开发、工程项目定位、营销策划及工程管理等方面内容。
五、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绩效评价设计
地产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是以主要构成要素来展开的,而绩效评价系统有评价主体、客体、目标、指标、标准、方法及报告等内容组成。通过对地产行业及施工企业经营的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结合了地产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运营体系后,可以总结出影响地产行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借鉴了平衡积分卡,可以优化地产企业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六、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实现创新的必然性分析
(一)创新是当代制度建设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相关已经由传统的模式转向市场,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已经开始转变,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就越发的激烈。但是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建筑工程中还残留着一些弊病,这都严重的制约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所以创新是当今工程建筑不断的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二)创新是时展的要求
正所谓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对建筑市场也是一样的。如今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如果没有自身的优势就很难占领市场得到发展。中国即将面的是国际化的建筑市场,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的激烈,我国自身的建筑市场就更加的受到考验,所以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张的必要战略【1】。
(三)创新是建筑工程项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由于市场体制还不健全,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市场中的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都数见不鲜。合同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霸王条款,承包商的地位很被动;设计和监理单位不能充分履行好自身的只能,滥用职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工程完工后不达标的很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这严重的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发展。总之,我国建筑市场还不完善,法律也不健全,但是国家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就要求建筑市场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条件,不断的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
(四)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的要求
对建筑市场进行管理改善,就要求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制定严格的计划,将具体措施具体落实到各个项目上,以降低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项目工程的创新就是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今的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及时有效的对建筑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逐步实现建筑工程高效健康的发展,这都需要对施工建筑工程企业实施创新管理。
二、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创新
对建筑项目的创新管理不是将任何新的方法都运用到项目上来,而是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所以项目管理创新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观念的创新
项目管理能否实现创新关键还是依靠建筑业管理层是否足够的重视。比如提高经费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加大创新观念的宣传力度,对企业进行创新方式的培养的引导。同时企业的管理层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对建筑项目进行创新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筑工程项目应该将管理创新重战略角度加以实施以确保战略管理能够落实到实处【2】。建筑项目管理创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并且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建筑管理创新还有符合项目自身的要求,要跟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改革。建筑管理要注重合同的合法化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
(二)组织结构的创新
建筑工程企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传统发展体制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还不完善,经常出现经济纠纷。所以建筑工程必去加强企业与项目、项目和作业人员之间的联系。把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延伸,从竞标开、签订合同、履行合约以及最后的工程竣工等建立起严格的组织机构,可以将项目工程最为企业的分公司成立。
(四)体制创新
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体制创新主要只是建立有限的责任制度,工程项目不仅可以成为企业的分公司,而且还可以拥有企业的股份,这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让项目工程能够拥有自己的财产,平时的施工中的花费都让工程部自付,这样可以合理的降低工程项目部的成本。
三、工程项目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现在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技术模式,有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这就要求工程类企业在技术方面也实现创新。
技术的创新是指企业利用新的知识、工艺、设备、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产量,从而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技术创新一般是从企业的市场开始定位,企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什么的产品,以及什么样的产品会收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最终确定生产技术。一个企业只有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才能成功的占领市场,和其他的企业进行竞争。技术创新是实现提高竞争力的基础。
四、总结
建筑工程项目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传统的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完事,仍然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主要采取硬性的指令来取代科学管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比如制定工期这方面,对总体规划总是不够重视,采用经验主义主观臆断而不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制定工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措施的不得当往往导致了计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在遇到新情况时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延缓了工程进度。采购方面,较多的采用集中性的大批量采购方式。采购方式不具灵活性,大宗材料一次性大量购入,占用了场地和资金,零星小材料频繁采购,且和供货商之间没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项目到手之后现联系货物供应商,又增加了采购的成本。在控制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凭借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处事。以检查工作代替控制内容,而检查只能在任务结束后也就是事后才能开始,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只是做定性判断,没有足够重视事前和事中。此外,不注重施工人员管理和培训,不注重新工艺的应用等,都影响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思路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得出,现有的落后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建筑业快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建筑工程企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开拓创新,构建施工管理的新模式。
(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在管理上起作用的规律有很多,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这条规律是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必须遵守的。建筑工程管理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律,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通过管理方式将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这就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和研究理论的学者熟悉这个规律,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贯彻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纲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工具在工程成本中占的比重越大,成为焦点的机会就越大。
(二)创新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有阶段性、流动性、生产能力不均衡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其他企业科学的、成功的、规范的管理模式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实际,对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下是几条试用方法:第一,建立贴近市场的科学合理的施工体系。第二,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法和严谨的项目控制管理方法。第三,做到工程管理和基层操作的职能分离,各司其职。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三)创新企业文化。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人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人员来执行的。所以,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都会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展现。从中外企业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才可以展现企业的生命力,使之蓬勃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文化的创新要做到两点:第一,时刻要有危机意识,这是建筑企业文化打造的第一步,危机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头,企业管理者要常常激发从业者的忧患意识,时刻警醒不松懈,积极应对挑战。第二,确立文化创新机制,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积极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和创新资源,创新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并能及时合理兑现。通过目标机制、奖惩机制等指导企业的创新,积极合理向上发展,领导阶层也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创新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建筑企业队伍合力。
(四)创新管理思想。创新就要有创造性,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思想的创新是提高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关键。只有创新管理思想才可以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整体创新。对建筑企业来说,创新管理思想的关键是要印发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认识创新的紧迫性,长期性和重要性。用创新的思维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工程管理模式,积极提出创新方案,将创新落到实处。
(五)创新管理机制。机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加强内部管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机制,牢牢把握已有市场,不断开发潜在市场。创新管理机制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下是几点建议:第一,建立内部奖惩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让人才涌现。第二,建立决策机制和风险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约束决策者和项目部的行为,走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尽量避免市场风险。守法经营,合理经营。
(六)创新组织架构,对组织体系进行重现的设计。对组织的架构进行重新的设计,根据行业的特征以及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组织的管理体制进行重新的设计,按照权责分明的原则,合理的确定管理层级,按照比例进行定员,做到管理结构的简单有效,有效的精简队伍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狠抓落实与监督,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严肃处理,杜绝一些不当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的事件的发生。
(七)创新管理技术。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发转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唯有创新才可以使企业获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管理技术是创新施工管理的基础,为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采用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最大化占据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加大技术复合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今天,建筑企业除了有较高的施工水平之外,还要采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手段管理企业。通过培训等的手段提高业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实现自动化办公,信息化办公。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调整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2-0185-02
作者简介:田茂均(1984-),男,中级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工作
所谓项目管理模式,就是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把建设项目当做整体系统,利用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手段,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其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会严重影响到工程项目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建设工期,工程建设目标以及项目效益均和管理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一般是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总承包单位一起执行的,想要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就应该按照项目建设存在的内在规律,通过现代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内容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①构建项目管理组织,采取科的建设管理模式以及手段,把建筑工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有效组织起来;②建设进度管理,编制建设项目具体进度计划,同时严格依据这一计划来进行管理,实际实施的时候,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③对成本资金进行管理,编制比较完善的具体资金花费计划,确定所有资金的具体用处,从而减少成本投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④施工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一定要严格依据具体规范要求以及标准进行施工,并且严格监管施工质量;⑤进行安全管理,保证施工人员严格依据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以及施工,严格管理施工环境的安全;⑥进行合同管理,管理有关合同的整改拟定和签订过程,并且对合同的修改进行合理的管理;⑦进行信息管理,全面了解动态信息发生的改变,有效收集以及处理信息。
2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模式依然处在发展初期,所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具体包含下列方面的问题:
(1)建设项目管理单位责任意识较低,工程业主方以及项目管理单位未明确和详细了解合同中双方需要履行的义务以及承担的责任,尤其是项目管理单位在实际管理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1]。因为工程业主没有完全信任项目管理单位,所以往往会对管理进行干预,导致管理单位依赖业主,将后果推卸到业主身上,不能在管理工作中将司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阻碍到项目管理的有效发展。
(2)未明确和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未明确项目管理单位以及项目其他参加单位的关系,导致项目管理单位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和其它参加单位产生职能交叉问题,阻碍到管理的顺利进行,对项目管理单位管理工作效果造成影响。
(3)建设项目管理单位缺乏自律性。由于项目管理单位缺乏自律性,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出现了违反职业道德以及行业标准等问题,没有依据地评价项目管理单位[2]。建设项目单位相关管理者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者的严格管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各种问题。
(4)建设项目管理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建设项目管理单位相关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管理经验均有一定问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比较少,很难科学合理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3合理调整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对建筑工程而言,项目管理属于先进管理模式,其慢慢在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得到了普遍应用[3]。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在项目实施环节被应用,并且项目管理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3.1应该重视组织布局的设定
(1)规划项目管理工作:制定项目管理具体工作体制,编制项目管理详细体制流程图以及体制机构图[4]。制定项目管理工作计划,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通过合适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手段处理管理难点,将该计划编制为书面文件,从而方便实际执行。主要管理规划内容有:对项目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分工、编制管理工作任务清单、按照项目人员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分类依据以及对管理工作进行分类。
(2)确定项目管理模式以及详细的管理架构,这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一阶段的工作会对后续工程实际建设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项目管理者需要在项目管理开始阶段期,全面了解设计初步内容以及具体工程目标,从整体角度上来了解工程特征,通过和业主之间的沟通来合理构建项目组织结构。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单位构建管理结构后,需要确定项目总工作具体进度计划体系。建筑项目管理单位必须认真审查相关单位编制的进度计划详细网络图,协调专业里面的施工内容以及施工顺序,检查具体计划以及工程总工作进度是否相符[5]。结合项目季度计划具体要求、不同单位进度计划以及工程实际情况,把该项目管理工作彻底落实到相应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严格严查落实情况,保证其与具体要求相符。
(4)严格管控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重点审查设计部门所设计的具体施工图纸,保障建筑工程各项使用功能以及结构安全,防止由于设计问题而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构件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认真检查基本建设工程,有效监督建筑施工材料、所采用的设备质量以及工程施工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体系化管控建设项目信息以及文档管理等,通过现代化统计分析软件来有效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以及工程管理工作。
3.2对管理单位组织功能进行设定
(1)合理调整单位层次功能结构具体定位:其中第一层面主要为单位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运行、审计以及投资融资进行管控。第二层面主要为单位职能部门,该层面主要有:财务部、施工物资供应与施工设备市场、企业发展以及经营、人力资源等,应该对工作人员、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成本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第三层面主要为地区公司、项目经理部以及各专业公司。其中项目部属于一个临时部门,等到工程完成后就会被撤销,然后项目部里面的人员将返回管理单位负责别的工程任务,同时统一管理返回到单位的机械、设备租赁以及劳动力。
(2)构建分权以及集权相互促进的具体管理模式。构建包含有战略计划与具体市场分工的管理体系,单位下属地区公司以及所有专业公司应该在总公司的这个战略计划引导下,根据各自的具体市场分工,单独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遵循公司所做出的安排。有效协调工作人员、物资、资金、知识以及技能,从而使工程实施更加优化。除此之外,应该有效利用各分公司里面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力,成立不同内部市场,并且合理配置这些人力资源以及资金,实现优化管理,这样对技术人员的充分合理利用非常有利,可以有效培训出很多一线作业人员,对工程物资批量采购十分有利,同时有利于管理公司内部进行准确的核算。
4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提升整个项目的实际管理水平以及推进建筑行业进行健康有效的发展非常有意义。而项目施工管理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建设企业经济目标有效转变成物质成果的主要场所,对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现场管理是工程施工单位的重点管理工作。目前,提高工程建筑工程实际管理水平受到了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各个施工单位的重视,所以,一定要合理调整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J].城市建筑,2014(6):135.
[2]麦宗河.关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3):1475.
[3]张翠兰.剖析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及调整[J].中国科技博览,2009(20):277.
[4]李波.关于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33):355.
关键词:水利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4月23日,水利建设与管理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强调,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新局面。几十年来,我国水利管理理念经历了由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强调改变粗放的用水模式,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由注重工程管理向健全和完善制度转变;由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为主向引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调节转变;从生产导向向人水和谐、注重饮水安全转变,并形成了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约束自己,量水而行,给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的理念。下面笔者就新时期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谈一下观点。供参考。
一、近年来的水管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治水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水利管理体制在管理理念、定位、机制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并取得了成效。
1、建立健全水利管理法制法规。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水利管理初步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为主体的架构,其他水利法规配套的法规体系,着力通过正式制度安排解决我国水多、水少、水混、水脏的问题,并颁布实施《水利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注重依法行政。我国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对水资源规划、管理、调度的职能。
2、确立完善了水价、水权、水市场作为解决水资源不规范管理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前提下,水价、水权、水市场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经济手段被引入,丰富了水利管理原有的单一行政手段。水价经历了从无到有、价格体系逐渐健全的过程;水权在实践中由非正规向正规、由点到面拓展;水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不仅开始探索空间场所的建设,而且注重交易关系的规范,促进了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
3、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引入市场机制。2002年我国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部分流域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选取试点单位进行分类定性,推行管养分离,加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引入市场机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城市供水、排水事业由最初的政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向引入市场化机制转变,实现了向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的飞跃。二是城乡分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我国结合国情在有条件的灌区引入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培育农民用水户协会,改变了以往单一依靠政府建设、管护灌溉设施的传统管理模式,不仅使得政府得以从越位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激发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热情,实现了双赢。
二、新时期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
我国水利管理制度改革与我国大改革趋势一致,选择了渐近的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探索、完善到充实、巩固、提高的渐进式过程。2013年4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3年1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公布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有14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出台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55个试点县中已有41个出台了实施方案,各项改革工作正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因此,我国水管理体制改革更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设定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制度变迁或为制度演进创造条件。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及现代水利发展需要,把实现人水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水利管理的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统筹城乡水利,实现水利从推动农业发展、解决温饱向服务于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改善生态和环境、促进民主管理方向转变。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导向,结合我国水利管理体制现状,加强制度创新,为水利管理制度创造便利条件。
3、加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与相关制度相互衔接。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利管理与土地、交通、航运、渔业、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关系密切,并共同构筑成为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的一部分[4]。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水利管理体制的内部建设,还要着眼于其他相关制度,尤其要关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将水利管理体制变革全面纳入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轨道,做好与相关管理制度的相互衔接。
4、全力做好提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便利条件。加强对话交流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建设;注重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因与水利发展的外因的变化关系,在深化水价改革的过程中,对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予以考虑,完善水权和水市场制度建设;多种措施并举,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水利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峰,滕克营,王吉敏.水管体制改革后东阿黄河工程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368.
[2] 熊长青,张峰,陈明奎.关于水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险情抢护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3):298.
人才、教材、器材是独立学院办学的3大支柱.而教材建设是独立学院基本教学条件之一,是做好教育改革,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基本要求.教材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工具,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教材也是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反映,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主导教学方向的重要作用,教材体现了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的培养目标[1].
1.1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另一方面,新的专业规范也将陆续公布,各专业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为满足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要求、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新版培养方案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精简、压缩和整合,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合适的教材是体现“少而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1.2针对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时更新教材2014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近两年,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新法律、新法规、新规范、新办法和新举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自2014年6月1日实施等.为保证进入课堂的优秀教材能反映和充实最新的内容,及时编写、出版一套集实用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教材势在必行.
1.3解决独立学院缺乏符合办学定位优质教材的问题独立学院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符合办学定位的优质教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是“宽基础,强能力”,高职高专教材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而独立学院恰恰是界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新生群体,选用母体高校的本科教材,显得太高深,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又显得太浅薄[2].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有性质,通过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和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本着体现“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精神以及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思想,吸收传统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成果、借鉴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经验、吸纳人才培训市场流行教材的优点,编写一套真正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教材,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
2教材建设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师的编写能力.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对教师的编写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清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而且更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同时,编写教师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难以胜任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教材;(2)教材的编写质量.教材的编写不仅要符合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能够及时融合学科新知识、语言活泼风趣、文字风格讲究图文并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在教材编写中也要恰当地突出国际工程管理的学习内容.(3)教材建设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是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各系部负责具体落实.
3落实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1)选拔教材编写教师.对立项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在落实主编人选时,从高职称、高学历、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中选拔,必要时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申报、评审确定主编.每部教材编写之前必须落实老中青相结合的编写团队,以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使用的连续性.主编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和要求,带领团队努力编写出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高水平教材.(2)教材建设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为保证教材编写质量,编写前应重视选题质量,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编写中要求以新版的培养方案为依据,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材编写完成后,在进行印刷之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教材出版后进行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等的全面质量管理.(3)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把教材建设水平作为评估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在政策上和财力上有意识地向独立学院倾斜.独立学院也应加强组织领导,把教材建设工作列为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建立教材建设管理体制,落实并完善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及教材选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3].(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要动员和鼓励教师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编写出体现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科前沿,充分反映独立学院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材,使教材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教材编写、出版的政策,把教材编写的成果视同于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聘、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教材的编写者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评审.
4教材建设的创新点
(1)重视“三基”和“三新”.教材编写要高规格、高起点,要有新思路、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改革成果.在体系上要有所创新、内容上要有所更新、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革新.(2)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系列教材;注重优化配套,逐步完善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选择出版或修订再版一部分原基础较好的优秀教材,为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大力提倡并抓好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教材,解决教学急需填补学科空白的新教材.经过努力出版一批能代表独立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品牌”教材.(3)扩大品种,合理配套.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扩大教材品种,实现教材系列配套,逐步做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步规划,协调发展.不盲目增加同类教材的雷同版本,不片面追求教材的自编率,在保证编写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增加编写品种.
5结语
关键词:施工管理;分析创新;观念模式创新;模式创新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1 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
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建筑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 创新是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与公平;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自身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
1.4 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
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市场,开拓
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1 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
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
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增加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力度(避免劳动纠纷)。
2.2 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2.3 体制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措施如下:①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工程管理的边界责任。②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够不上企业法人。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③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形成来自所有者,因为项目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兴建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总公司的意志。总公司的意志是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回避市场风险。追求最高利润是对总公司的激励,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要认真执行合同,切实抓好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同时要回避由于合同缺陷、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使项目部分公司形成必要的约束,即来自总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2.4 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母、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机制创新就是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
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潜在的市场。企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而企业的实力是来源于项目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则来源于项目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业绩,因此要增强企业实
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盈利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其市场敏感性。
2.5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
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 结束
1.为了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必须创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内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光靠着光鲜华丽的外表,如果内部管理混乱,外强中干,终究会降低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减弱企业整体协调能力,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在建筑施工企业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提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完善思路与方法作深入探析。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可以把企业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的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通过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能够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 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规范的企业经营行为有利于良好施工环境的建立,从而促进整个施工过程的稳步顺利的完成。
(三)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 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风险的最佳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防范机制不健全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当前市场风险认识,对潜在的风险简单理解为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环境恶劣等造成,对企业自身由于内部控制不当带来的风险不加考虑。企业对市场有时调研不够,了解不透彻,对业主恶意压价、垫资、超常规压缩工期的要求一应承诺,对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上和控制上缺陷也估计不足。一个项目承揽与否,在收集到该项目的信息后,首先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投标等下一步决策。要对业主的信誉、工程的资金来源、资金筹措状况、各种手续办理情况、勘察与图纸设计情况、工期要求、质量要求、竞争对手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估认为可行的,才可以投标承揽。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
(二)企业重视不够,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差,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管理体制。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并考虑到施工企业的具体特点,企业应该实行矩阵制管理体制,实际中往往是项目班子组建相对困难,有了项目,很难抽调到相应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免强组建起来的项目班子,项目管理应起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三)内部控制监督不力,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内部设置了审计部门,但也是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人员偏少,素质也不高,对公司领导负责。这样的审计部门虽然可以查出项目上存在的问题,但对于领导层面存在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再就是内部审计多以合规性和事后检查为主,实行项目管理后,企业也安排工程项目前期审计和过程审计,但似乎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内部监督作用,且很少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评估。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信息失真严重
首先是内控制度政出多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控制乏力。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专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企业内部的各项控制制度由各个职能部门去制定。由于各个职能部门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深入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许多规章制度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流动性,工程项目具有临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工程项目部一般离总部较远,而公司总部管理部门众多,信息处理技术落后,信息传递不畅,公司无法及时得到项目的有效信息,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过程中,难以得到资源共享。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人的作用,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侧重于人员招聘、考勤与绩效评估、员工合同管理、薪酬与培训等与公司内部有关的事项,忽略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对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因此,提高施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搞好内部控制的当务之急。只有管理人员的思想与现代管理观念同步,甚至是超越,在基于对自身企业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及制度建设才会有更深刻体会,施工企业才会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另外,施工企业必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施工企业应对现有岗位重新进行岗位分析,准确定位,制定建筑施工作业指导书,并逐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二)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思想现代化,并且逐步走进了现代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和企业效益的好坏,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同。但是认识的程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意识,逐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三)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不仅要能够胜任设计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掌握管理方面以及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前我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很多,需要着力培养同时掌握管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工程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合理的调配劳动力,将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做好风险防范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流动性和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额较大,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工程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信用授予标准,严格规范客户信用审批程序,对信用实施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跟踪。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合同风险的管理,应建立起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等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全过程的风险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应该作为施工企业一项日常例行的工作,要对有风险的业务加以分类、辨认,认识关键的风险控制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保证施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