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

第1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会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养、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深化推广 “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落实,加大 “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认真学习 “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足课堂的小课题、真问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寻找差距和不足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累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确实把“每月一活动”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管理和考核,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讲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网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网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网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心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机会,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以弥补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薄弱,骨干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

第2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所谓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探讨、自主实践,在历史情境中、活动中去体验历史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目前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学校和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探究课不够重视,对活动课教学内容进行“冷处理”,直接跳过不讲,有的将历史活动探究课当作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去;初中历史课课时少,如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初中历史课按省纲要求编排每周只有2个课时,影响了活动课的开展;一些历史教师不知道活动探究课是什么形式的课,更不知道活动课如何组织,使活动课不能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类型较多,有研讨交流类、演讲表演类、访谈调研类等,操作、实践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

二、初中开展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意义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学习与探究”课,这种活动探究课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具有一定实践的课程,已被定性为“新课改”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增进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许多历史活动探究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找到良好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善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还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会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发他们新的灵感。

三、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具体的组织形式因不同教师、不同学校而异,但在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1.全体性活动探究的对象必须是全班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展示自我。首先,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比如调查采访、演讲历史故事、编写历史小报、历史知识竞赛等这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使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其次,还要考虑参与学生的特殊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素质都是不同的,达到全面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展示自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意愿,综合各方面因素,编成几个活动小组,使大家团结互助、奋发向上,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2.实效性教师在上历中活动课时还要考虑学生相应年龄阶段的认识规律,活动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与实际脱离,使活动过程具有真正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体现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展示学生平时的学习方法。活动课的教学不是只看课堂上的活跃表象,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体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3.开放性历史活动课的场所和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应当深化和拓宽,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应该大胆采用。活动的地点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向宽广的社会生活领域,活动的时间也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4.现实性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探究历史决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图说》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讨:不仅联系了当今热点,还组织讨论“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提倡的价值,既培养了学生以古鉴今、认识现实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5.趣味性兴趣很重要,它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北师大版活动探究课在选择题材内容上,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基本出发点,是比较符合其心理要求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应当考虑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爱模仿、好动、喜表演等诸多特点,创设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步骤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制定历史活动探究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第一,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第二,师生商讨,确定活动形式。历史活动探究课的主要形式有:教师可以采用比如历史故事讲解、专题人物(事件)讲座、评论历史影视作品、评析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较为可操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把它编成戏曲,也可以是歌舞、小品或相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好特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报刊、绘制历史地图、制作幻灯片、古船模型和古建筑物等,或者编制历史视频、电脑软件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也可以采访名人,去考察史迹和历史旅游等,让历史活动课由校园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资源。第四,教师针对活动形式进行分组、分工,确定准备时间,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五,在历史活动课结束前,教师必须进行总结。先点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进步与收获;再奖励表扬出色表现者;最后针对活动课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法借鉴

1.课堂擂台竞赛法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教师当主持人,和学生共同制定记分方式和比赛规则,按分数评出优秀选手,并颁发纪念品或奖状以次鼓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分类研究主题法教师让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去研究,由组内代表人把研究成果总结成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质疑,研究主题组进行解答,如果遇到解答不合理时,教师可以作补充或引导。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师可用这种方法。3.动手制图法活动课前,教师先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布置全班学生去准备,分配各自的任务。作品须有图片和解说稿两部分,绘图黑白、彩色、手工、电脑不限,这些活动在课前必须完成,并交给老师审核,教师从中选出8~10个较好作品在课上进行解说,并选出学生代表对作品进行评分,最后宣布评比结果,并让得奖的学生上台介绍经验。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与地图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图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4.专栏办报评比法在文本体裁上,可有专题论文、社论、小知识,也可以是大事件、统计表、诗歌、图片、歌曲等,甚至英文版也可以;在排版上,可以自由发挥,图文并茂。总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这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战争等均可,且不会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总之,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新需要。身为教师,必须时刻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想方设法,创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让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阙冬妹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

参考文献:

[1]黎信科.浅析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2).

第3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1)预习方法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初三年级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衔接意识、思维习惯已经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衔接的契机适时加以引导即可。这样通过三个级部的共同努力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教学衔接体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与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下面是在知识衔接方面的做法之一:

    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们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于是课前请教了美术老师,然后来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 #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再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教师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改变以往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平行班教师进行授课前的集体备课,能够年级内解决的年级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难点提到学科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备课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把握课文中知识点的内涵,其次是弄清本课知识点之间、本课知识与其它课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教学衔接的切合点,加强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衔接与渗透,从而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4、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上研讨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教研活动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教研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缮教研课题开展过程中的缺陷。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导言设计”,“情景再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年末,在教研中心进行的教科研检查活动中,姜丽芹老师执教的《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课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5、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坚持不懈,一年来始终如一。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整个过程严格按照集体备——个人讲,集体听——集体评这一主线进行。整个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课前先由执讲教师从对教材的理解、授课思路、准备使用的教法、采用哪些教学手段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2)全组教师集体探讨,互相切磋,修改、完善教案的设计。(3)课堂上主要听下列内容:首先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其次,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再次,课堂组织情况;最后,听课人要“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也就是说在自己听别人讲课的同时,还要反思一下如果这一节课让自己来讲的话,自己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4)课后评课时,首先授课者自己要“抖包袱”,即授课教师上完课,把在反思的过程中感觉到的一些遗憾的地方或者困惑,在评课时说出来,以求得大家的帮助。之后全组教师一起进行评议。主要围绕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落实的如何;是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知识教授的是否准确科学;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机的进行了历史教学衔接以及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与评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优点、谈不足、谈改进办法、谈新的思考等等,让更多的思维火化产生碰撞。这样通过评课,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促使了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6、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总结,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集体研讨日。主要活动内容:一是对本周的研讨课进行针对性的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宗旨;二是研究决定下周进行的研讨课的年级、研讨内容及主讲教师。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落实,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目前,全组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执教公开课的水平。这样通过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历史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7、经常进行学生学习体会、教师教学反思等成果交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为检验学生是否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开展学生学习体会交流活动。我们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的心声。普遍反映,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前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等不良习惯,现在逐渐掌握了“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真诚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另外,参加课题组的每位教师至少都写过5篇以上教学反思和教学于校园网上。多篇优秀教案于历史天地上。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收到很大的效果: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打破了以往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相互孤立的传统做法,促进了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的相互衔接与沟通。

    4、通过多层面的教学衔接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效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成绩。

    5、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在2006的系列课立标活动中,我组3位教师参加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型均被确立为立标课,其中姜丽芹老师的复习课、隋娜老师的讲评课均被评为全市第一名。同时我们也确立起了自己的课堂授课模式,我们历史课题组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全市第一、新授课教学模式荣获第二名。姜丽芹老师还参加了威海市优质课评选,她执教的《》一课获得了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第4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计划;阶段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8-02

初中历史复习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我们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取得中考的好成绩,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试题已开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寻求适当的教学和复习方法策略尤为重要。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分专题训练,还要落实到每个知识点,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交叉网。我认为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依据新课标,合理计划安排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确定复习的内容及所用时间。由于初三学生既要学习世界历史部分,还要对初一、初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总的复习,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复习计划:初三上半学期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内容的学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初三下半学期开学后,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之后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古代史,再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二、具体落实计划,注重阶段小结

历史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复习资料的运用上。首先,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实用的复习资料不仅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还能起到指向标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其次,合理使用复习资料。由于历史课时的限制,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握中考动向,精讲精练。我校在复习过程中以《中考零距离》为主要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复习模式:第一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课标要求,并结合考情分析,让学生画出需要重点记忆的中考考点,做到重、难点突出。第二步,限时记忆考点聚焦中的内容,重点记忆第一步中所画的重要考点,巩固基础知识。第三步,引领理解重点、难点,透析部分典型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四步,结合中考连线,学会解析问题,巩固中考考点。第五步,做中考试题,模拟中考现场,冲刺中考。

三、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人的性格跟其特有的气质特点相一致,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在这方面我也有过过错与教训,例如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叫赵书源,刚开始接触时觉得这个学生文质彬彬,很有一股书生气,像是一个好学生。有一次我却见到了这个学生难缠和倔强的一面,在课堂上跟老师僵持起来。我分析了老师的做法与想法,也分析了赵书源的思维逻辑,感觉到了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跟他的性格特征的关系。一直到做操时,我记得我还在和他推心置腹地沟通。过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这个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属于抑制型,学习能力属于中下等。他敏感、内向、孤僻,但是自尊心却很强,他初三一年,我经常看到他很晚才从社会上的某个补习班下课,上课从没有纪律问题,但是成绩却一直没有明显进步。我的失误在于忽略了他的个性、能力水平。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因生施教。

我想说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因势利导,并能对症下药。好的历史老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镇住学生,为什么呢?就是他们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我举一个排座位的例子:秦浩是一个具有兴奋型气质的学生,老师安排他与一个典型的安静型的学生同桌,整天憋得秦浩求着那位学生:求求你,你跟我说句话吧!结果人家还是不理他,他觉得太难受,写起了打油诗,结果被惩罚调到了最后排。接着又换成了高戴旭坐秦浩原来的位子,高戴旭同样是哀求:“你是石头,还是哑巴,求你说句话吧!”可以想象这样的安排虽然使他们感觉不舒服,但是客观上对他们有好处,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了限制,也会对班级的稳定起到好的作用。假如要是让秦浩和高戴旭坐一起,那将会是鸡犬不宁。老师对他们班的学生太了解了,所以能对症下药,如上面说到的秦浩的处理,因为他太活泼好动,影响了班级纪律,老师先把家长叫来,然后领回家去看电扇转,看够了再回来,结果秦浩又是保证又是哀求,进班后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次期末考试秦浩进步非常明显。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用在一个内倾性的学生身上显然不适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哪些学生能批,哪些学生要哄;哪些学生要磨,哪些学生要压,哪些学生要晾。这取决于学生的气质特点,只有理顺了各种教育的方法,教育才能出效果。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材。忠心地希望在我们的慧眼与教诲中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能在各自的人生中闪耀着各自的光芒,散发出不同的魅力。

第5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民族中学679200

【摘要】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考究的一种综合载体,也是一门艺术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记录,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现代学生的眼前。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再也无法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 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考究的一种综合载体,也是一门艺术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记录,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现代学生的眼前。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再也无法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师不但要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且要通过自身素质的展示、各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下面是本人多年探究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几点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凝聚,也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发展,为教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教学的艺术在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唤醒。关心、关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帮助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和唤醒学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创造。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真情的投入,便没有学生真情的回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和谐的环境中活泼成长。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他们课堂上值得尊敬的良师,课外值得信赖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你、拥戴你,就会积极、主动、乐意的去学习你所教授的学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2.1转变教育观念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和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脱变出一种全新的概念,教育不再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施以礼仪的手段,而是一门全新的艺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创新教育和多元化教育,更需要彰显"爱"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书匠,而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专用场所,学生也不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知识的平台;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的、有针对性的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教师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而且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愉快。现在的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备课方面我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只有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2、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4、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课文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班级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创建六步教学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六步教学法是:

4.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否得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授"唐朝的对外关系"时,我就采用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导入新课;教授"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时,我就采用讲历史典故"澶渊之盟"和"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新课。有时我会采用短片、图片、投影、幻灯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让学生自主、快速地阅读课文,了解整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大胆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3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再派代表讲解。无论学生代表的讲解正确与否,我都会要求全班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教师再作具体讲解,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既给理解错误的学生留住了面子,又不打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4.4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覆盖全课的重点内容课堂练习,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说明学生掌握了所教学内容,教师也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假如学生不能完成,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应再想办法再给学生讲授、复习、巩固,直至大部分学生理解为止。在教学中,我还把需要学生记住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不同类型的题,如: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材料题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所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5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快速、简洁地给学生复习、巩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快速地在头脑中过一遍。课堂小结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小结时要尽量语言简洁、短少精炼,以便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记忆所学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6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一种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课文的重点内容的复习、巩固、练习和提高,让学生重温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后和学生学习后所反馈的信息,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作进一步反省、评价和总结。有时我会让学生针对我的教学给我提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和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率。

5.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提高教学效率

在九年级下学期复习时,我是这样做的:

5.1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开元盛世、大运河、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了解割让香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了解八年抗战、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神州飞上天、举办奥运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2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做人

让学生通过了解屈原、文天祥、邓世昌等人的悲壮之举,帮助学生感受民生的艰难,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了解司马迁、罗斯福、贝多芬等人的身残志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

5.3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事理

让学生通过了解秦始皇、武则天、铁木真的是非功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做事品质;了解汉高祖、华盛顿、的创业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求知精神。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真实、感人的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拓宽视野;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因地、因人制宜,创设不同的教学课件,创设不同的"乐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真正目的。

?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 联系式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运用

联系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通常借助联系式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把那些孤立的、零星的知识架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以此方便学生集中掌握,随意查找,灵活提取。除此以外,联系式教学法还能够为学生理解新知找到支撑,帮助学生经常性地复习旧知,为学生迅速建立各种知识模块,加快学习掌握的速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减负增效”主题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实际出发,谈谈联系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联系式教学方法导入新知学习

我这里讲的导入新知学习既包括新课教学的课题导入,又包括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教学的导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回忆、联系、描绘或者应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新知的支撑。在导入新知学习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在已有经验与新知之间帮助学生找到一种结合点,就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进入新知学习状态。一般来说,在导入新知学习前运用联系式教学法,有两种具体方式。

1.新旧知识联系式

新知识的讲授需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否则新知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复习与新知教学有关的旧知的基础上导入新知学习,从而降低新知的门槛,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例如:通过先复习“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分析“看不见的手”的特点,最后引入“看得见的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对“两只手”作比较,自然地开始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引导学生先回忆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再进行新知教学,这样能够使新知识在联系中迅速地进入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加快新知的同化速度,获得单独讲授新知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果。

2.生活与新知联系式

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需要知识去加以诠释。在新知学习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式教学,借助某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新课教学相关的素材,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教学“看不见的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姓争着办年货的场景视频,让学生在感受年前年货物价普遍高于平时的过程中产生探索市场价值规律的冲动。由于视频材料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到了学习的实用性,提高了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知教学,自然流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新的认识,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兴致盎然。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数列本区域内的各种工农业特色产品,如常山胡柚,然后提问为什么本区域内会有这样一些富有本区域特色的产品?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同桌(前后)同学相互讨论,最后知道了由于本区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原则能够从本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发展本区域的优势产品,从而不但理解了因地制宜的涵义,而且懂得了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分析区域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

二、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比较式讲授新课

知识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的,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有许多知识存在某些相似性,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历史上的各国改革、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我国古代各个思想流派的观点思想等都是可联系比较的知识内容。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法,把这些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以新知复习旧知,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快速地接纳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时,我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化运动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立即对“”和“化”运动作比较,区别两者在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加深认识“”为什么能够激发我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12亿人口温饱问题的原因所在。

联系比较式也是一种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常用方式,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

三、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开展知识复习课

新课程改革从某个方面来说,改变了以前只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的问题,整个教学似乎不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此,许多教师和学生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其实,在知识的系统上新课程并没有完全避开,只是知识的线索不如老课程明了罢了。运用联系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课程的整体入手,理出知识线索,构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变成一定的专题模块,形成系统,并从中生成新的认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中,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集中地介绍,这时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拉出从1952年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再到1958年“”和“化”运动,最后到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这样一条线索,就会发现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中国农村的改革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历程?二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可以体现出怎样的中国农民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方面的新的知识模块,使知识在系统地梳理后被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

联系式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线索梳理上,从另外角度来说还帮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四、运用联系式教学法设置练习

练习的目的不再只是巩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那种只强调知识性操练的练习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练习的设置中,教师也要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

例如:上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后,我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本学期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其中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视角(如统一的国家、古代杰出人物的事迹及贡献、古代圣贤的言行等)谈谈你的真实感受。(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具体,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100字。)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一学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整体思维,回顾反思的意识,从而既复习知识,又培养综合归整能力。

联系式教学方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独特的功用,能够帮助学生加速学习的进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运用好这一教学方式,就一定能使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树清.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第7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学科 学习方式 探讨

一、对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反思

1、教师“教”与学生“学”分化,缺少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在由传统的课程环境向新课程环境转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出现了两方面的误区。一是不少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对新课程改革有消极对抗情绪,认为改来改去,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是好猫”,如果采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动脑筋,说不定还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还不如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来教更省力、更有把握。

2、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对立。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也有所反映。但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对学习理论片面了解和对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许多教师人为地把传统学习方式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认为既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就要完全抛弃“被动、竞争、接受”,立新同时弃旧,人为地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对立起来,阻碍了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改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实践措施

历史教学方式是由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下面结合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以讲授式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为例探讨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

1、恰当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方式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式。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传授方式;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历史情感。因此,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如何用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学习理论对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改造,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融入这种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更加完善,更具活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留有充足时间和机会,促进主体参与探究。实践证明,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下功夫,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 首先,留有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平淡无奇的问题富有新意,以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评或互评,切不可让学生进行“放羊式”自学。这样使学生感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思考,主动地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留有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要把握好关键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三,留有时间让学生思维。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在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地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自己直接回答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应让学生考虑之后再回答;讲重点、难点、疑点时,应在需要学生思考之处,稍作停顿,或用其他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时要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即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急于下判断,空出学生的思考时间。

3、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融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讲授应与读、议、练、范例教学、差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行,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深入,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但是,讲授应结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等不同情况而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总之,笔者以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注意结合课堂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讲授教学方式散发出新的活力,才能让初中历史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开辟新的思路、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文祥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家》,2004(9)。

第8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导学案由于在我国基础教学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其概念还未能有一个具体统一的结果。当前最为权威的一个概念是说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教研组提出一个方案让教师们加以备课实践再反馈回来重新制定教学案例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反馈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及学习水平来对原有备课进行调节,保证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导学案突破了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禁锢,将教师的课堂任务大部分转移到课前备课中来,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通过预习—讨论—展示—测试—点评—小结等一系列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2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当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将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好运用进行了详细独到的分析。

2.1教师要完成心理和能力上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的被人们摒弃,导学案教学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一项实属不易的工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几度中断的原因之一便是来自于教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导学案教学效率低下的不利现象。其次,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才能应用在教学中。因而教师要对导学案的教学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导学案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技能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良好的上课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进行导学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尽可能的全部教给学生来进行自我教学,因而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设计思路尤为关键。如在《》这一章节,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提出“鸦片从何而来”、“如果你是林则徐,你要怎么开展禁言措施,如果你是英国人,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是否有”等问题,学生在探讨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2.3导学案要有重点和层次性: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初期难免会出现将所有知识点都囊括在内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高效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在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做到从易到难。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对自由女神像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被称作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像的关联性在哪里”,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带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明确思路直追中重点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加使得导学案具有说服力。

2.4从课后的反思来巩固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下节课前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回顾的复习模式,方法主要就是老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上节课所学。如在学习有关原始居民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原始生活,你觉得自己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出哪些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二来教师也可以认识到导学案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总结

第9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互动合作 主动探究

20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预言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会学习是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会自主学习的人,必然具备较高主动学习能力。在我实践的历史课中注重以下七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除了要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课前学生的带着问题去预习,因此课前预习凸显重要。针对历史课堂我经常让学生在讲课前预习,在学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预习思考、一个是预习检测,预习思考主要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而“预习检测”主要是把整课知识点以网络形式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我讲授八年级上册《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预习思考题:(1)阅读第一自然段后,你能自己概括的原因吗?(2)如果让你从走路,你该怎么走?(3)召开的时间、内容以及历史意义各是什么?(4)开始、结束、转折点各是什么?(5)怎样理解历史意义?什么是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发扬精神的事例吗?请举例说明?(6)中有哪些艰难险阻?通过预习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体现“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

二、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

三、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始终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了。此环节根据教师事先制定的导学案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善于提出问题更是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谈论,在讨论中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五、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

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我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图片选择史料,归纳要点,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主动设计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进步 。总之,教师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知识网,针对试卷讲解最好让学生先改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解时也要让学生熟悉某个知识点的所在的页数,这样比较适合历史开卷考试。另外作为小科如何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还能提高成绩是一个难题,为此我经常在学生学习后,利用课前5分钟提问前几课的知识,以此类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地图教学》.人民教育网.

[2]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信息化教学创新技术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