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法治教育课

第1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一、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聋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聋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聋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在案例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聋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聋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聋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聋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进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聋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聋生要有一个知识面,而聋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湖北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聋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聋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聋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聋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在课堂小结中进行。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方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聋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聋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聋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切入点”。聋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聋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切入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教育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切入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切入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教育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氛围,即聋生认知与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第2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1.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对于德育课的兴趣都不大,认为德育课堂中没有有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自身的帮助不大,因此很少有学生喜欢德育课,导致德育课教师成为教学的孤家寡人。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很容易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2.德育课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认识。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导,教师的态度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我国中职学校中,一部分的德育课堂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以及没有较重要的地位,导致自身备课不充分,也不重视教育最新消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兴致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听得枯燥。

3.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教学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主宰课堂,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目前的中职学校中,德育课的教师仍然是一言堂,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4.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真正做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但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上,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致使学生本来就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缺乏。

二、德育课创新方法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使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案例法、情境法、讨论法和探究法。

1.案例法。所谓的案例法,就是结合当今时事,在提供学生生活素材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德育启发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特别适合应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的课堂上,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德育课堂。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走入学生的心中,使得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感变小。教师在探讨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鼓励学生的朋友身份,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相对于单纯的教授知识而言,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率。

2.情境法。所谓的情境法,就是利用课堂上的相关设施进行因地施教,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自身德行。情景设置依靠语言、声音、图形和视频几种方式,提供一定的模拟、现实情境,从而提出一定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促进学生的参与性和思维能力。变抽象的书本知识为生动的图像,有声有色,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联想,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所以要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创设不同情景,是为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利用生动的情景来展示所要教授的知识。

3.讨论法。所谓的讨论法,就是指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思维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一个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对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而言,讨论法具有较好地带动作用,既调解了课堂的气氛,又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讨论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适合这一方法。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前提是对整个课堂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由于讨论法变一人言为多人论,所以课堂上的声音分贝会较高,一旦超过一个程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在引导学生进入讨论学习的氛围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如语言表达、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践等。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一定的技术工作,所以,在德育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3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一、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像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使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二、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1.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任务

    小制作包括模型制作、教具和学具制作,小发明是科技创新的一组成分子,它们都是科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一部分。物理学科完成这些工作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环节,教育部对这类活动安排了各种竞赛,并对出类拔萃者进行表彰。开展这类活动正是素质教育交给我们的任务,不是什么“不务正业”。

    2.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对我们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搞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我们从中可心发现物理的神奇、自然的奥秘,在物理海洋中探索,寻找到我们要的东西,促进我们提出问题,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甚至启发我们得到新的发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会发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它会使我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当我们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后,我们科技制作活动中就会有创新意识,自己想做别人没做的东西,这时我们就感到知识的不足,它会促使我们克服别人难以克服的学习困难,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想将它拿来为我们的需要服务。当在活动中我们获奖了,我们便发现自己是同类人中的佼佼者,当我们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会发现自己有更大的创造潜能。这时,我们会发现学习物理的价值,它会促进我们不断向更高、更深处学习。

    3.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启发我们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当我们思维能力还处于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直观思维或形象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一开始对“振动”不够理解,把它和“运动”或“力”的作用搞得模棱两可。可教师将敲响的音叉一端接触水面时,我们会看到水花左右、上下飞溅,这时我们很快明白所谓的“振动”是物体围绕一个位置,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往复运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用实验室已有的教具或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会要求同学们自制教具或学具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它可开发我们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同时会加速我们智力的开发。这样学习起来会变得轻松,正因为它形象可见,又能帮我们理解,更容易记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的。

    4.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每年中考的实验加试占10分,科技创新获奖在中考中加分也都充分说明这些能力的重要。但这些能力怎样得到培养呢?除了平时分组实验我们要认真完成以外,更重要的是平时活动课要多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同时要想到把别人都没有制作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法将它制作出来,一旦成功,它便是一个小发明。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实验操作时动起手来便更快,从来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会通过想象结合动手能力将它摸索出来,这样便形成的操作与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方法

    教育的真谛是“关注孩子的成长,重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简而言之,便是《老子》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同样,教学生搞科技制作和小发明活动,仅注重帮学生某一单个活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制作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让学生先知道方法,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并在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创新能力。

第4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法治教育;常态化; 实效

中图分类号:D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68-01

中小学法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大中小学生人人学法、个个懂法、处处守法、时时用法。人人学法是中小学实施法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个个懂法是保障,处处守法是根本,时时用法是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整体规划、全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各种法治实践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笔者认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指导思想仍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和法治教育规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使学法、识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那么,怎样做到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呢?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1、课程课时依据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重庆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要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节课。

2、法治教育课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和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建设

1、法治教师的培养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前提。法治师资的培养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重要环节。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全市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依托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各区县法治教育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提高;同时,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识,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

2、法治教师的配备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保障,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治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课教师的方式。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3、法治教师的岗位培训

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积极争取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以及普法办和综治办部门的支持,组织县级培训,提高教师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法治专题培训,同时建立教师业余自学法治机制,同教师继续教育和年终绩效挂钩。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建设

1、学科课程教材建设;

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高年级阶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初中阶段,采取思想品德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年以专册方式,专门实施教学;同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

组织开发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软件、图文资料等,积极推动学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课和示范课,聘请优秀教师录制“法治教育讲座”和“微课”,利用“网上梦想课堂”等平台,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让中小学生了解宪法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治课程教学质量。

2、活动课程教材建设;

活动课程尊重学生兴趣,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帮助学生获得法治人格的不断发展;强调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有利于对世界完整认识。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相关专题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国防日、“12.4”全国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

3、社会实践教材编写;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应根据实际,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实践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法治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

第5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学;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又有“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造成德育课教学效率低下。其实,德育课所要学或教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下面谈一点笔者在德育教学中的粗浅做法。

一、直观法

对学生来说,德育课所讲的道理很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的去体会,从大量的具体形象中得出理论。可以利用电教仪器以直观、逼真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笔者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用幻灯片配上“一哄而下”这一幅漫画,同时播放了“三峡截流”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正反两个材料促使学生思考: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意义何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辩论法

现在的高职学生有着共同的特性,他们思想开放,渴望接触社会,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实施“体验性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向学生开放——采用辩论形式。

辩论课可由课代表来主持,先由双方选出的四位辩手互相交替来阐述各方观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然后进行自由辩论,其间为调节气氛,课代表应视情况将自由辩论与辩手辩论相结合,处理好“冷场”和“热场”,并要有意识地请没有发表观点的同学发言,以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此部分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辩论结束由双方的主辩手进行各自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此类的辩论课,可以将学校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使教育的本质功能体现得更加全面。

三、小品表演法

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小品表演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编一些小品,并让学生演绎出来,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但可以让学生展示并锻炼自己,同时增强了集体的协调性。

如,在讲“消费者权益”时,笔者设计了小品《买鞋风波》。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某天早上,小芳一个人去买鞋,她进了一家写着“质量第一、实行三包”的专卖店。小芳希望店主能推荐一双质量好、款式新、适合她的鞋。店主说没有什么可推荐的,让她自己看。小芳试了几双,感觉都不太合适,准备离开的时候,店主却拦住她,说按照做生意的规矩,第一桩生意一定得做成功,不买也得买!小芳很不情愿地买了一双鞋,穿在脚上向外走。这时店主突然叫住她,说是店里少了一双鞋,怀疑是小芳偷的,非要搜小芳的包。小芳说自己没偷,不让店主搜。店主说不让搜就是心虚。此时店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围观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小芳让店主搜了自己的包。气愤的小芳离开了鞋店,可是还没到家,新鞋的后跟就掉了,小芳重重地摔了一跤,导致脚踝骨折,花费了医药费800元。这一天的遭遇让小芳又气又恼。小品表演完毕后,学生们群情激昂,纷纷为小芳鸣不平,并收集课本中相关知识及日常生活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发言。在学生讨论环节,师生经过一番愤慨痛斥经营者后,热情地为小芳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支招。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也达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

四、引用诗歌法

德育理论抽象严肃,德育课教学死板且枯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适当引入一些精炼优美的诗歌,结合课文进行教学,就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课堂教学主题,起到奇妙独特的作用。

第6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整个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包括: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对。

任何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德育科学理论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国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中职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在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的重任,以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本文讨论的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的问题。

1中职学校德育裸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是老师教政治知识,学生学政治知识,然而,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之间存在的差距,思想政治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

2)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是可有可无。他们认为,他们是来学技能的,学不学政治知识,知不知政治理论都无所谓。这样的态度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台上讲,台下学生爱听不听,固然,这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这也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等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没有关注,因而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的教学,学生是难以参与其中的。

3)中职学校学生中存在对德育课厌烦现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师教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中职学校德育裸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1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用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新方法迎接挑战。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

2.2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作为中职教育“出口”的企业需要大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据调查各类企业对中职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现在企业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作为德育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住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视野开阔,不会仅仅盯着教材,能跳出教材。德育课教材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的时空局限性和滞后性是存在的,这也需要教师去处理。这时德育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因此,德育课教师备课、组织教学时切忌不能只考虑教材是什么就教什么,可对教材重新组合,超越教材。联系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审慎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选取典型的校友创业就业成功的案例,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即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活力。

2.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在行为养成习惯上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把一个的习惯长期的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德育的老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我们的学生中经常会一些“不轨”行为,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词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优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1)重视课堂导人艺术。人际交往中存在“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中的作用与意义。在德育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一理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人,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人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恳、友好,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课有趣、有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3)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作为研究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应予以适时的“扶”与“放”。

4)加强实践教学。要真正使实践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人教学环节。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实际水平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范、价值标准分辨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激发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资源库、教学网页展示教学资源,建立德育课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和开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2.5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至用

第7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科学发展 综合素质

一、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目标

由于语文成绩难于在短时间获得较大提高,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表现:其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导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成为了学生的唯一目标,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并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或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在此过程中,一旦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原由目标未能实现,新目标又不明确,导致学生茫然无措;其二,学习不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旦短时内成绩未能取得突然便产生放弃心理。自信心的缺乏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困境,而且当今学生面临的各种学习之外诱惑越来越多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加之在认为自己学不好、不是学校的料、不学习也无所谓等心理的作用下,对于成绩好坏也就漠视;其三,学生性格因素。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性格导致的学习行为截然不同。例如,积极阳光的性格带给学生的是勤奋、好学,自信、乐观,能够自主的学习和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内的知识;自卑、懦弱、胆怯、懒惰的性格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被动和厌学,而且性格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

2.教师教学缺失创新与激情

大多数语文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参,但又缺乏灵活应用的激情或能力致使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按照写好的教案读稿。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但是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有学生买来教参,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所要提问的题目都了如指掌,回答的自然精准。甚至部分老师对于考试卷的制定十分随意,随便弄套练习题应付了事,此举不仅欺骗了学生更欺骗了自己。如此而来学生的成绩自然难以提高。

3.教学评价脱节

一方面,对于在学习评价方面。在语文课堂,不同学生的思绪截然不然,对待问题的看法各具特点,富有创造性意识。了解和重视学生的观点,语文课堂开放性题目众多,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可以各抒己见,不论正确与否,教师应当将见解独特的观点记录下来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其中,发表各自的看法。然而,对此诸多教师却视而不见,忽视了对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合理评价,为了提升课堂氛围,一味采用“很好、非常好、你真棒”等大众化的词语来评价,看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实则是教师的偷懒行为,长此以往不然损害的是学生的辨别能力,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此外,对于学生的评价过分在于成绩和分数,缺乏对内心状态、个性情感、个人兴趣、人生观等方面缺乏关注和重视,为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教学的评价。新课改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对于教师评价并未全面落实到实处,在诸多地区与新课改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严重脱节。在高考分数决定一切的前提下,在本该是培养开放性思维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诸多教师依旧是以“成绩论英雄,分数定成败”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同样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考核目标。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直接导致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难以改变,激情、创新、活力难以激发。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科学发展之路

1.以教学为平台,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其一,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一直处于高位,学生听之任之,严重损害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当前讲究的是人人平等,师生关系同样如此,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时代的变化,抛弃传统的死板、严肃、斥责的方式,以微笑教学;其二,积极组织和融洽的师生交流活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就某一诗人的内心状态或作品的意境等进行讨论时,可以任由学生去联想,放开思绪,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在选材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生活状态;其次,教师要放低身段,走进学生,融入交流之中。

2.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品质

首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两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自身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等,收集上述信息加以分析和总结。此举既是对成功经验的积累更是对不足之处的汇总,避免后期再犯同类问题。对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总结教学成功之处,发现课堂亮点。并通过不断积累,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第二,查找自身不足。教师在备课阶段往往认为已经做到极致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各类纰漏乃至错误。因而,不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教师,都应当认真总结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并制定改进措施,避免再犯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自觉养成对教学反思的习惯,敢于剖析,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其二,反思学生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包括学习状态、思想状态等,将之纳入到后期的教学改进措施之中。

【参考文献】

[1] 厉复东. 高中语文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M]. 商务印书馆,2007.03.01.

第8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实物教学法 衔接教学法

高等数学课程中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对于其中定积分概念的讲授,我们用到了“微元法”思想。“微元法”是微积分精髓的高度概括,也是这一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较形象较具体的实例体现的主要部分。

针对于职业院校高职学生的特点,高等数学的教学,我们更侧重于对重要概念的更深入分解与剖析,以及对于概念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的介绍与分析举例,而并非对于冗繁证明过程的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能够从思想深处、从精神层面对于数学的神奇魅力有所了解,进而能够有或多或少的精神享受,同时,在不会对其产生畏惧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概念及思想来分析、解释乃至处理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定积分中着重介绍重积分,对于概念重点解析形成过程并引入具体实物与例子。

有一个班级早上第一节高等数学课,上课前我带来一包切片面包,学生立刻很好奇很感兴趣。“我们这节课就从这包面包讲定积分,并将‘定积分面包’作为奖励发给提出或回答问题的同学”——这句话使得这堂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让学生们既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又有了些许对奖励的期待。课堂中,将“化整为零”接着“化零为整”这样很熟知的成语用一片面包与一包面包很形象的边演示边引入定积分的概念,并时不时将一片“小微元”奖励给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激励之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由“面包切片”(细分)与“切片面包”(整合)的形象生动的实物举例,引出学生主动说出如“汽车组装”、“拼图游戏”、“建造楼房”等能够体现“微元法”思想的生活、生产中的多个实例。

无疑这节课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从实物中感受到了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更让他们知道了生活中也有微积分,并能形象又深刻地掌握“微元法”思想及定积分概念的自我语言叙述。以至于在他们第三年临毕业前见到我,依然能够清晰记得“切片面包里的定积分”,并很急于跟我表述他们还没忘记的“微元法”在自己所学专业中的体现。尽管不那么专业与严谨,但毕竟说明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微积分”的定格。

还有一个班级是在夏天一个下午的第一节课,正好讲到定积分的概念。因为天气的原因,学生们的精神状态与反应速度都明显不佳,这就要求教师以更清凉更特别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对于数学课来讲,下午的课还要比上午的课再多花些心思进行设计,而夏日的下午上数学课更是不做精心别致的设计是不行的,而课前的积极性调动与兴趣激发是最关键的。

“夏天吃西瓜最解渴最凉快”无意中的一句话给我带来灵感,于是一堂“西瓜里的定积分”在我的脑海里形成。

当我手捧一个大西瓜走进课堂时,短暂的惊讶与喧闹立刻被满眼的热切与期待所取代。“好好表现应该有西瓜吃啊!”

“是肯定有!”我纠正一个学生的猜测。

“不过,吃西瓜前要先怎样?”

“当然是切西瓜”

“很好,这堂课我们就从西瓜里面‘切’出定积分!”我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再看学生们,充满了疑惑、不解、期待与探究。就这样,炎夏午后的高等数学课在清凉中顺利展开。当学生们得到一片片甜美清凉的西瓜作为奖励时,表情里写满了酷热里冰凉的快意与对“西瓜微元”的释然。课堂气氛被西瓜调动起来,学生们又联想出如桔子、橙子等水果里的定积分。

在这种摸得着、看得到的实物中学习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并领悟了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也切身体验到了数学的思想精髓与无穷魅力。最关键的,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在很好的氛围里较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理解理论和知识中包含的思想方法。

以上两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不仅当时更是长期的。对于高职学生如何学习高等数学的分析与思考,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实物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与他们专业课强调实践训练及动手能力培养是一致的。

跟实物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与衔接。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其更多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与吸收;此外,由于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融与渗透,使高等数学的魅力绽放的更加淋漓尽致——学生充分且真实地意识到高等数学有如此力量,像外交官一样可以不只在“本国领土”而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如此精彩表演与完美展示。

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或相邻近的部分。可以是教师直接引入作为课程导入;也可以或者说更有效的方法是由教师对将要讲解的内容像推介一部影片一样作一个简短介绍,其中将能够引入其他课程的部分作为重点来以“问题”的方式提给学生,由学生讨论引入。后者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更能加深知识印象,也更能够在学习别的课程时第一时间里想到高等数学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应关注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接受方式。因此,直观与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就微积分来讲,对于其中的重要概念导数、微分与积分,借助于图形的帮忙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理解。那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对相关图形或图像边理解边画出来,这里也可以引入一点美术的线条知识,或拿一些相关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获得美好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体验数学之美。

当然,介绍数学文化时,我们引入文学知识,文理本来就一家,会使学生更易接受。

第9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顺应学生认知规律,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合作为主体,要求每一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即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互动交流。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仅仅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运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的主题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德育课改对认知、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重新整合教材。开拓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中――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节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保护生态。内容比较多,直接讲授效果不是很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好得多。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可设计为两个问题:(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或者做法是对环境的破坏?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然后在全班分小组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淞⑸?态文明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事先确定一些范围,比如:具体到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如何将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解决好?如何健康出行?如何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样让不同的小组分别集中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在全班分享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任务,而且课堂也变得轻松活泼,学生合作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成绩差异等诸方面因素,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形成互补。组与组之间则要尽量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开展合作学习;设记录员,负责及时记录整理小组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统一的结论;设检查员,负责检查各个小组成员的资料收集情况,准备情况;设发言员,可以设多个,负责对本组讨论及汇总的结果在全班分享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才华,既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而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选择最恰当的合作时机。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在独立思考后才有会产生相互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否则,时时合作、时时探究,容易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2)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积极地互动、互助,主动承担起为完成共同任务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因为有了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互相切磋,甚至据理力争。

(3)应积极培养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协作。每个学生都应树立团队意识,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达到共同目标。

(4)教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听完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并发表不同意见以展开探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需要每个人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

4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4.1对各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根据课堂学习效果,对各个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各小组的学习是否认真,讨论是否积极,各小组内沟通是否有效,合作是否默契,各小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发言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4.2对各小组成员个体表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