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文化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的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企业创新文化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够激励员工创新,逐渐使员工养成自觉创新意识,去不断创新,奋发创新,是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命组成部分和核心的价值观。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创新文化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企业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突破阻碍企业创新的文化因素,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创新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就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创新文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稳定的,而决非暂时的,短期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管理,实现其存续性。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离不开持续性的创新,而要维系企业持续性的创新,就要有企业创新文化的支持。
2.1 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持续地占有市场,持续获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创新。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创新,其次才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只有企业创新文化,才是维系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根本。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特征、符合创新规律,从而实现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可以说,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基础
任何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过来,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才有能力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2.3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企业创城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利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否则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意义。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积累了宝贵的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了必要的创新资本,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服务。
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用性。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准确、完整地评价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服务,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自主创新四个方面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指有利创新的因素集合,是所有有利于创新的物质、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企业创新环境是保证企业推进创新文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创新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3.1.1 物质环境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力、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物质因素。
3.1.2 非物质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法律制度、社会道德、政治政策等非物质因素。
3.2 创新主体
衡量企业创新主体的指标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
3.2.1 创新观念
企业创新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人人创新,时时创新的企业氛围,而创新观念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观念有助于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发现、发明的动机,并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高级心理反应。企业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企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开放意识等先进观念,促使形成民主的企业文化,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2.3 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企业一切创新的成果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都是为了人们能够过上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作为创新型文化的重要特征,注重每一位成员的创新价值与创新贡献,注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最民主的活动,注重员工各方面各层析的需求,注重员工在其职权范围内充分地行使权力。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可以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4 创新思维
创新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创新价值观,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与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已获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发挥能力状况可以反映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3 创新文化内容
衡量企业创新文化内容的指标主要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制度和创新激励措施等。
关键词:文化自信;概念;当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论述
“文化自信”主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滋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要发自内心的尊敬、珍惜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信念等,除此以外,还应该对先进文化充满信心,敢于追求未来文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所谓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和正确的文化心态。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并在发展自身文化的时候,能够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而对个体来说,文化自信则主要是个人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充实自身的一种表现。
对此,我们可以将文化自信的概念做如下总结:文化自信主要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客体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反思、批判以及比较的方式,来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以及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中,对自身文化的一种高度的认可。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文化软实力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化软实力作为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针对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软实力》一文,在文中,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的硬实力,如国家的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而另一部分则为国家的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由于软实力更具有张力和动力力量,所以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软实力对其发展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在约瑟夫・奈的另外一本著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文中,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又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将其界定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和国家要通过软实力中所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影响本国人民对某些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由于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其主要凝聚着整个民族和国家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感受与现实感受,是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的积淀,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但是,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软实力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其不仅有利于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凝聚力,还能够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民族性格的养成,最终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具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对于民族、国家以及政党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几种体现。而对于文化个体来说,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自信,其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主体对本国或本民族核心价值的一种认同,其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对促进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能够正确应对异质文化的冲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样难免会与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文化之间产生冲突。而现阶段,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一些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文化中来,并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其不仅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国民的价值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思想上的多元化,最终导致文化自信的严重缺失。此外,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的是,由于受世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是相互交错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文化而言,其本质就是人们精神追求以及创造的产物,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则是通过人的主体精神及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的。所以,面对世界异质文化的冲击,我国要想维护自己的文化,掌握文化上的发言权,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处理自身文化与世界多远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对待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自我审视,同时还应该怀着积极的姿态学习异质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既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也不能盲目地吸收和崇拜,而应该在坚持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的吸收和学习异质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和冲击中,将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反思自身文化中不好的地方,并逐渐地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能够正确地应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并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从而丰富我国的文化样式。
总之,要想实现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有文化资源中一些源远流长的部分,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我国自身优秀文化基因,修复我国文化的根基。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儒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文化自信,我们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儒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现阶段,儒学思想以及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已经在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l展我国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儒学思想的传播,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并使其在中国和世界上散发出其生命力来,从而使其成为改造世界文化图景的一种理论原则。
第二,我们还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文化,实现中西方文明的理性对话,加强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从对于不同文化关系处理原则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我们获得了发展自身文化的启示,即,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要想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并逐渐的形成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以“世界公民”为眼界,努力实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此外,还应该积极推广和分享我们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从而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使一个民族的内部得以扩张的是文化,一个民族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内在的扩张,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不同文化的渗透与交融。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也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从而促进我国的腾飞和发展是提高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所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重塑国家形象,并重视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建立和管理国际的声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自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中对文化自信做出了强调,主要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想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我国文化对世界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对治国理政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道德行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一些治国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而演化出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进才能够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没有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就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更是无稽之谈。
党的十指出,要想全年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我国,文化自信则成为衡量我国小康社会人民素质以及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θ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还应该利用文化自信的自觉认知、批判以及反思等机制,来显示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从而逐渐形成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梦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 中国梦的提出,与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也不能仅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考察,而是要上升到精神与文化的层面上。因为一个国家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要在精神领域方面有所提高,我们所指的中国梦也就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复兴梦,而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前提,并在这个意义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是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总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内和国外各种思潮的碰撞时期,所以我们要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抵制错误思潮的误导。此外,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取得较好成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观念,从而唤起全民族对优秀文化的自信,使我国的文化自信发挥出其积极的价值。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应该要探索和思考我们的文化自信问题,表达我们的文化身份,只有不断地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真正地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
四川省金河磷矿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通过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塑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自豪感。
建矿初期,我们就把“立大志、吃大苦、耐大劳、创大业”作为企业的原动力和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在这个价值观的规范下形成了“顾大局、立大志、吃大苦、创大业”的企业精神,它是企业50年艰苦创业的缩影。
近年来,企业结合实际,不断总结、提炼和创新金河企业文化。企业倡导像爱护家庭一样爱护企业,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同事。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金河特色的“和”文化,人和兴矿兴家,家和万事兴,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成就企业、富裕员工、回报社会”为企业宗旨,创造了金河企业文化新氛围。
在企业困难时期,广大干部员工不等不靠,坚持自救、自立、自强、自勉。金河儿女在企业“四大”精神和“四自”精神的鼓励下,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金河人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克服了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艰难,住帐篷、搭建简易锅台生火做饭,用顽强的臂膀撑起一片新天地,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金河人的责任与忠诚。四年艰苦的恢复重建,企业生产全面恢复,实现了重建美好家园,再铸金河辉煌的夙愿。
矿党委以读书报告会、专题党课、党委中心组学习为平台,积极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着力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把全矿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到企业的安全生产上来,为企业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作出自身贡献。
矿党委适时组织开展“身边雷锋 时代榜样――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等主题实践活动。面向全矿员工发出爱岗敬业学雷锋倡议,动员全矿员工积极参与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掀起了学习雷锋、敬业奉献的热潮,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典型。我们通过大力培育、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事迹感动员工,引导广大员工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传承优良作风,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立足实际,以人为本
金河磷矿党政领导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难得”“要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思想。2008年分别制定了《关于对员工自学成才和岗位成才的奖励办法》《关于提高地、测、采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分配方案》,对地、测、采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等级,实行模拟年薪制。根据企业的需要,与部分大中专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培养与定向就业协议》,有效地引进配置人才资源。从2006年至今,先后吸收大中专毕业生72人,充实了技术和管理岗位。企业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终身学习,争当学习型职工。从2008年至今,有61名员工通过自学或函授学历得以提升,通过考试或职称评定53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得以提升。金河磷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不断壮大了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金河磷矿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2007年制定实施了《中层干部任免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了任用干部的权限、原则、条件、资格、年龄以及任免程序和要求等,并在近年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了《办法》。切实抓好了干部的培养、选拔、考核和考察工作,打破了企业“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让优秀的青年管理人员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自2007年以来,金河磷矿中层干部的任用中90%是采用公开竞聘和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的,共有19名青年人才通过公选登上管理岗位,企业大胆启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与此同时,企业积极做好干部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在广泛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相继对部分队科级班子和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补缺调整,同时按照干部“四好”要求和德才兼备原则对后备干部人选进行民意调查,及时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
创新文化载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充分利用内刊――《金河报》、企业网站等载体,传播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热爱金河、建设金河的信念,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2012年,金河磷矿以德阳市道德模范推选活动为契机,利用网站和报纸大力宣传本矿三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全矿掀起了学先进典型的,全矿干部员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党的十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日趋明显。如何培育就成为思政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探索其教育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渗透来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阐释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表现,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内核。进一步阐释,它应是大学生立志成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有用、有德的人才,并通过内在转化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去的一种理想信念。
二、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梳理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体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构建意义的过程。”之所以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渗透必须要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如下几方面考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受到新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
新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蜂拥而至,他们在精神层面影响大学生的行为,甚至是价值观念的改变。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被弱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亚文化渐渐占据主流,并在同辈群体中得到宣扬,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功利、民族精神缺失、道德观念缺失等现象普遍出现。在这样的转型关键期,我们如果不以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青年学生,那就必将会失去这个重要阵地。
2.校园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实效性长久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对引领现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能起到启示和塑形的作用。它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校园文化渗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当下,并且在大学生走上各个岗位之时,依然能够体现其作用。
3.校园文化渗透能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提升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文化养人、文化造人。
我们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上,必须倡导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其中,文化渗透是一种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富有文化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三、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可行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1.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怀。
2.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基础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识’它。”所以,作为文化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是抽象的、中性的。那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就必然要通过同属文化形态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将大学生的主流方向与短期行为进行有效结合,引导他们形成长期的、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国外经验
在此方面,美国的校园文化渗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无处不在,隐含于各类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法制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或某些隐性课程当中,其目标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自觉性。换句话说,美国在使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采用校园文化渗透的方式,获得认同,客观地说,卓有成效。作为同样是多民族、多元化的社会,同样面临着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各阶层的价值认同难题,美国的这种路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路径
校园文化渗透主要指一种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内核的意义载体对大学生的隐性影响。它包括物质文化影响,精神文化影响和制度文化影响等。
学校应结合本校本院本专业实际,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凝练、概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并以校园文化作为介质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原则指导下,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渗透有如下几个具体路径。
1.加大先进文化宣传力度
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和形象化,要在校园中大张旗鼓地宣传。例如,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深入挖掘,广泛报道,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和现代社会的先进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发现先进文化要素
学校应善于发现校园内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积淀,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让大学生感受、认同并深深习得这种文化,将这种和谐校园文化的烙印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建功立业。
比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美化工程等均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文化要素。
3.培育先进文化载体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立足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校训、校歌、校徽所构成大学精神,教风、学风、校风所构成的校园风尚,校园各种文明公约、行为规范所体现的制度文化等均可以培育成为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载体。
4.打造先进文化精品
校园文化精品的主要特征在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外在价值与内在需求的和谐统一,同时还必须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浑然一体。校园文化精品的打造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心爱护大学生成长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熏陶和滋润,防止粗制滥造,同时,校园文化精品的打造还要注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可以适当开设文化赏析课,开展文化鉴赏活动等;还要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倡导助人为乐,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开展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活动,等等。
5.利用先进文化社团
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学校要以社团为依托,加强宿舍和学区文化建设,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6.运用先进网络文化
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要有效发挥其作用,让“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要注重建设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红色网站。所谓红色网站,即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接或渗透的方式融入各种资讯形式为手段,整合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在获得有用资讯的同时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自觉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媒体。
7.重视手机联动教育平台
手机短信平台的建立、红色APP的设计、公众微信平台的推送、信息甄别中心的建立,等等,都有利于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避免说教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宣传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我们在坚守思想政治课这个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阵地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多元途径,巩固和开发校园文化渗透路径的开发,充分调动学校一切有利于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因素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校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网络,构筑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张 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
[2]梁永艺.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及其对我国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河池学院学报,2010(01).
[3]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1).
一
2007年春季,北京了该年度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却未能反映出中国出版业的春天。这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撰的权威报告指出,中国的图书库存表现出连续增长态势,最近的统计是图书的库存和销售之比达到了惊人的比例―――98%,接近100%,表明中国出版业的经营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大。报告还指出,中国多数省市新华书店70%以上的利润依靠的是中小学教材的发行,在一些基层新华书店,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由于地域垄断式发行的模式已经遭遇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冲击,2006年的教材出版和发行的行政习惯和区域分割,也开始了破冰式的改革。
可以预计的是,这一破冰式的改革虽然代表着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但是,在2007~2008年间也有可能对图书市场产生因磨合而导致的不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不稳定性,笔者以为可以参照周边国家的做法,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加大对专业出版社、品牌书展和图书营销活动的支持力度。通常,这种支持也是一项有文化深度的城市生活内容,在东京、汉城、新加坡等亚洲的国际大都市,还会有青年团体、民间社团、慈善机构和各类基金会积极参与。他们的参与,使得文化的多样性继续得到丰富,也直接鼓励着文化消费的繁荣。
如在人口不过400万的新加坡,仅日报就有10份。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上海的3倍,社会活动节奏很快,图书单一品种的销量已经不能依靠顾客的自然采购了。图书营销公司除了书展广告和新书信息外,与当地日报还建立了积极的互动关系。各报往往根据需求及时地刊登新书内容摘要和图书照片以及推介文章,起到了沟通读者和图书市场之间关系的作用,也增强了新闻媒体的文化内涵。
二
上海曾经占据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早期中国报业市场的繁荣也一度以上海地区的零售量为标志的,而且出版业和报业的互动式支持,也为文化新人的涌现提供了契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年报业经营者的支持和对出版活动的文化报道,不要说张爱玲、丁玲,就是鲁迅、巴金的作品,也不会轻易打开销路而获得版税收入以支撑其自由撰稿人的上乘生活水准。当然,如果不报道这些活生生的文化记录,报纸也很难赢得大众。
目前的上海,出版业和图书市场同样被寄予厚望,各主要平面媒体也都对出版活动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如《解放日报》在每周五的周末版就辟有两个专版,其中一个版面主要发表书评、专访和新书信息,另外一个版面就是提供书摘。《青年报》为了吸引年轻群体,在每周日开辟读书专版以发表书评和新书畅销排行榜的同时,还在邻版辟出《品碟》专版,推介最新的碟片。除了专业性的《文汇读书周报》外,新锐的《东方早报》也有周日的《阅读》版,不过该版偏重介绍海外作品最新的译本以及网络酷评。笔者则长期关注上海《文汇报》的《新书摘》,这是一个版面和品质都相对稳定的专刊,其文化影响也相当积极。
根据目前的编排习惯,《新书摘》通常被安排在《文汇报》的第11版,占全版三分之一的篇幅,与刊登散文、随笔的副刊《笔会》合为一版。《新书摘》已经有7年的历史,每周刊登5次,除周四、周六休刊外,一般每次以4200字左右的篇幅登载一本新书的内容摘要。当然,也有少数图书内容极其丰富,分上、下两次刊发,而累计每月可以推出22本左右的高质量图书摘要。据了解,《新书摘》对于图书的选择完全是责任编缉的独立文化审美,所选图书在传播文明底蕴的同时,也兼顾新知识、新概念的推广,并且强调阅读的品位。最新图书的来源则以勤跑书店为主,部分来自网络的聚焦新书和行家的推荐。尤其是季风书店那样的文化活力前沿地带,是责任编缉经常光顾的场所。这样,除了保证新书信息的第一反响外,还在客观上保持了迅速选择的图书质量。图书一旦得到采购,下面的流程就是:编缉人员精读、复印内容精华、缩写、编排、发稿,再经大样、小样等印刷前的最后认同,得以与读者见面,其中的工作量之繁重,可以想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书摘》一般不参加出版社的新闻会,但并不影响其对繁荣图书市场的贡献。从读者的需求来看,《新书摘》涉及面很广,图书选择题材丰富多彩,有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著作的摘要,也有社会问题专著的内容介绍,还有国际、军事、新科学等品种图书的推介。可以说,这种独立的审美情趣的存在,不但为读者提供了选择优秀精神食粮的捷径,也在客观上为精品图书的诞生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而从《文汇报》读者的大量来电、来函所反映出的信息来看,喜爱《新书摘》的读者往往文化程度较高,对于励志类图书的内容摘要还会引发家长们的共鸣。《新书摘》的成功,也表明目前快节奏社会的阅读是需要一个“去粗存精”的文化服务过程的。这就好比家政人员对于菜肴原材料的选择,往往会第一选择半成品,而半成品的出现,本身也蕴涵着精心的加工和服务。
三
当然,和图书自然流通的习惯相比,除个别快餐式书籍如于丹的解读论语、庄子类读物的热销,《新书摘》随《文汇报》的几十万发行量是任何单一图书所难以达到的传播广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书摘》对于中国出版业和图书市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新书摘》的努力也得到了文化界的关注,如今年一月号的《新华文摘》就全文转摘了“新书摘”做的《季羡林谈师友》上、中、下三期,这对于书摘类专刊而言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在目前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在漫天飞舞的企业文化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难以界定清楚的关于价值观的表述,包含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宗旨、人才理念等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可能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些到底是什么;层次不分,难以形成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指导作用。
提炼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当企业面对企业管理的各层面时,都可以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形成指导的各个价值观体系。
那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
三大衡量标准
核心价值观作用的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应当如何做的时候。核心价值观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尊重相关者地位或满足相关者利益。而实际上,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基本要素。
企业家的误解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
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也就是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毋庸置疑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创新;武术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为民族振兴指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石、为公民自我素质的养成提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仅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的价值目标与方向,更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宗旨。〔1〕党的十中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应运而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还是社会层面出发,抑或个人角度出发都将对筑牢核心价值观发扬武术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3〕孙传晨?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德教育研究〔J〕?郾搏击.武术科学,2014(08):24-25?郾
1.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通过《三字经》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同伴;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发挥先辈榜样,学价值观。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很难体会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把《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人物故事,配以合适的音乐、解说,再现他们成长的历史画面。3.发挥同学榜样,学价值观。同学不仅是共同玩耍的伙伴,也是相互的学习进步的激发者,在共同的日常事件中体验着类似的感情,因此,在班上选取学生为榜样,同学们就会向他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评选“四好少年”“最美少年”,能为学生树立心中的标杆。
二、实施班级活动文化,让学生从小做起
1.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六一”,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核心价值观的多种教育和锻炼。每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学校可以召开少先队大会,庆祝全体同学的生日,重温誓词、唱队歌、重温队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彰先进。2.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根据南粤雏鹰奖章体系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和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是非常好的全面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与同桌开展“手拉手”活动,先进帮后进“手拉手”等,这类小活动是非常好的“友善”教育活动。3.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我校开展了“少年邮局”特色活动。首先通过班级环境文化的营建,让学生熟记核心价值观;接着让学生从小公民个人的层面设计“爱国、爱学、诚实、友善”的不同邮票;班委成立一个评比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得奖的学生谈设计思路;最后在特色栏中展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三、制订班级制度文化,让学生接受帮助
(一)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正能量的流动过程,能量的传播主要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鸿沟,切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传递途径,教、学两个主体的分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很透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我行我素的问题现象。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是极强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新观念领悟能力,而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以单纯理论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接受能力需求,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科学价值观念,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状况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实践性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定位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主导的文化生态定位就注定教师不能够将课堂建立成“一言堂”,相反应该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姿态对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平民化”的诠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找准自己引导者的定位,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生态需求,从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切入,以满足学生对价值观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价值体系,结合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满足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需求,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位置
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定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单纯的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置确定,学生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当成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需求实际,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问题上缺陷,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对自己价值观体系进行完善的最佳机遇,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实际需求、实际状况和特殊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
(三)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激发和培育情感上下功夫,使情感升华成为意志,实现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完美过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