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社团管理办法

第1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1.培养艺术兴趣的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社团的性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参加的一种组织。比如,有些初进社团的学生兴趣并不高,但一旦进入一个特殊的氛围后,很容易被环境感染,慢慢就有了兴趣,有些学生本来对某方面就有兴趣,经过跟大家的接触和交流,兴趣也更浓。有了兴趣,艺术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有了兴趣,艺术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提供了环境,使他们的艺术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2.发展艺术特长的功能。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本身就有特长,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就学习了某种艺术,在学校,他们往往感觉到展现和表现才能的机会远远不够,但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舞台,因为在这里可以互相切磋,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可以如鱼得水地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3.推进艺术活动的功能。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形式。有些教师没活动时没事做,而一遇到活动就累得趴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长远计划,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建设学生社团。有了社团,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社团每天在活动,每天都处于“战备”状态,也就不怕为了一个活动而赶时间排练了。以我校的话剧社为例,我校话剧社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年,剧社每周都有学习,每次学习都有练习和排练,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活动和任务,话剧社随时都能拿得起,走得出,其他诸如舞蹈社、美术社等别的社团也是如此。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些学生社团,学校的各种活动才得以更顺利地开展。

二、学校社团促进艺术教育的办法

1.制度先行,规范管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组织,只是一个涣散的组织,最终结局只能是解散。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其详尽地规定了学生社团的性质,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学生社团的考评及奖惩办法,等等。通过制度管理和指导社团工作,每个社团都有本社团的管理办法及考评制度。有了这些制度,学校社团活动可说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2.注重引导,有序发展。学生社团不应只是一个兴趣班,一个训练场,而应是学生身心、艺术发展的摇篮,话剧社每天排练的剧本宣扬的是什么思想?同学们在一起都在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那么这些问题还真没有确切答案,但有了老师的引导,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他们排练的作品不仅感动了别人,更教育了自己。3.借力登高,整合资源。以普通高中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艺术有十二个模块,从理论上讲,这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的帮助很大,但现实中很少有学校开齐这么多门课。学生社团恰恰可以成为这个缺憾的有益补充。学生社团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这一纲领为支持,而课程标准可以凭借学生社团弥补自己的不足,二者结合,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艺术教育之路。4.突出特色,办出风格。什么是特色社团?就是人庸我精、人无我有。个别实力很强的社团可以做到人庸我精,而对大多学生社团或学生来说这一要求似乎有点高,因为学生社团毕竟是以兴趣为主、大众参与的组织,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精英,成员的能力良莠不齐,但他们可以走“人无我有”的路线,这是一大特色,在注重特色的今天,开展社团亦如此。

三、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不足。大多数指导教师主要是因为自己热爱这门艺术,才参与学生社团指导的,但热情不等于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教师需要资金。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活动场地不够。学校除了教室外,空余的场地不多,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增加,活动场地也越来越不够用,诸如舞蹈教室、排练厅等专业场地就更少了,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社团发展。3.活动经费进展。一般的学校内活动的开展是不需要经费的,但有些艺术社团是需要的,比如美术社的外出写生,文艺类的服装、道具的制作和购买,有些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聘任指导教师的补贴等都需要经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社团的发展。

四、构建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机制

1.领导重视,在政策上鼓励指导教师参与。我是一名音乐教师,近些年一直担任学校的团委工作,对此我深有体会:开展学生社团,不仅要在制度上管理学生,更需要在制度上支持指导教师,这需要让领导了解和清楚学生社团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制定出完善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考核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2.组建更多的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爱好。组建更多的学生社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我更相信,学生社团里多一些学生,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就会少一些孩子,因为艺术教育是最好的心灵良药。3.进一步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是青少年学生自愿加入、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团体,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我们在管理上规范有序。社团的管理离不开制度,但制度总是落后于实际需求,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社团永远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2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随着社团的蓬勃发展,社团人数的与日俱增,如何有效管理社团被迫提上议事日程。从13年年初开始,校团委开始着手制订社团管理制度。并结合社团建设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社团建设与管理办法》已基本定稿,对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和复核,学生社团负责人、社团会员,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社团的考核与奖惩,学生社团的变更和注销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制订了《学生社团考核办法》、《学生社团校外活动管理细则》等14个社团管理制度的修订,有效的规范了社团的运作流程,节省了管理成本,规避了管理风险,使得社团开始向良性发展,并使得管理有据可查、有的放矢。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明显。

2、加强学生社团内涵建设之现状调查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社团的参与热情和汲取宝贵意见,使社团更好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更好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团委在学校12级和13级学生中做了校园社团建设现状情况调查,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从而更好的举办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以社团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本次调查总人数为1131人,其中20.87%的同学参加过社团,15.74%的同学现在是社团成员。29.44%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的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30.42%的学生的目的为提高社交能力。学生愿意参加社团比例最多的为文艺类为44.03%,乐器类27.32%,公益类21.84%,就业创业类15.38%。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识到由于社团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因而不能有太多的说教与约束,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自主能力,尽情创意,尽心组织,尽力参与,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学生社团内涵建设之激励模式研究

虽然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民间兴趣团体,但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鼓励。为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校团委在取得学校其他部门的支持下,做了以下的实践与探索:

3.1鼓励各社团多开展活动和积极参加各类社团评优,并加大评优力度,将每学年评优一次的模式改为每学期评优一次。

3.2社团指导教师的评优结果与绩效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3.3学生社团活动经费除自筹外,学校根据活动质量给予资金和物质上支持,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帮助社团提高学员素质,确保社团活动质量。

4、社团内涵建设之展望篇

4.1社团星火,可以燎原。社团建设必须解决源头问题,也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这场盛宴。由于功课的压力和各类考级考证的干扰,很多社团成员无法全身心投入社团活动,甚至由于考试在即出现退会情况。校团委在下一阶段主要是要找到平衡点,扩大社团吸引力,将社团建设与学生的成长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社团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让社团的星星之火燎原,形成社团发展的惯性和良性循环。

4.2量和质的辩证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无法保证质量,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社团。总体来讲,我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还不够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社团的数量如雨后春笋拔节而起,精品社团层出不穷,社团建设才算初步成功。

第3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法律地位 法律关系 法律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方面,高校社团数量和种类在迅速增长,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种类社团,社团成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部分社团都渴望通过扩大规模,借助规模效益,为今后发展积累一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实现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随着现阶段大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法律问题。

1 明确高校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

在讨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其法律地位。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定义社会团体为:“中国公民自愿组成,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中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学生都有组建社团的合法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是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法律基础。

由于在高校内部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属于非法人类社团,学生社团在经单位批准成立时,就无需按《民法通则》的要求履行法人成立时必须的登记、具有一定数目合法资产、经营场所和经费来源的义务,因而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对内、对外关系,尤其财产关系在理论上也就不能适用民法中的法人的规定。这类无民事权利能力社团经高校批准成立,接受本学校的管理,但并非本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其为开展活动而发生的合同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均与学校无关,这些民事关系应当适用关于民法中有关合伙的规定。

2 目前学生社团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建立起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社团发展太快,管理机构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因此,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社团对成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成员流动性大,也影响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2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高校社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蓬勃快速的发展,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校对于社团的引导和指导显然还不够。通常会把社团活动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补充,缺乏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即便意识到社团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使得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活动盲目、重复性强,很难打造精品。这些都需要对社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3 学生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社团干部对于社团发展起关键作用,当前社团干部的选拔有较好的机制,能够推选出社团中积极优秀的分子担任,但是缺乏后期培养,尤其是法律意识方面。首先是学校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专业系统的培训。其次是虽然高校都设有法律基础的课程,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上对这方面没有予以重视,多半都是应付了事,社团日常活动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运用法律予以解决。

3 解决学生社团有关法律问题的实施意见

3.1 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工作创新,制度先行。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学生社团制度,通过制度确定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学校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在学生社团的成立条件上予以宏观调控,设立一定的“入门”条件,使学生社团的成立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社团的成立属于学校要求成立的和学生自愿成立的两种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学校要求成立的,由要求成立的学校部门和学院承担管理、服务和指导职能,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每年要对全校社团进行年度审查,要对工作优秀的社团、社团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予经费的资助,对于不符合年度审核合格标准的,要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 高校要根据法律的授权明确管理与服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章程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那么,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实际,学校团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3.3 在社团管理中培养和提高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3.1 权利观念。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义务本质”反思的结果,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社团会员的权益得以真正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享受权利,才能为社团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

3.3.2 法律契约观念。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连接起来的,契约具有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树立契约观念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社团相关各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3.3.3 正确的程序观念。程序法是对实体法的保护手段,诉讼是适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曾经在某高校就发生过一个由于活动场地没能及时解决,该蓝球协会召集众人举行游行示威的情况。这一事例中的社团就是不具有正确程序观的典型,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懂得诉诸于正确的部门和寻求正当途径,反而闹得有可能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处罚的结果;不仅维权失败,而且在寻求了法律法规以外的解决方式时,破坏了校园的正当秩序。可见,在社团运行中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如果通过非正当途径解决,往往会造成对正常校园秩序的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需要。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借助高校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法律价值功能,使大学生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上学会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合法维权,进而促进其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总之,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身制定章程、民主选举、自主治理等方式治理社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高校通过放宽政策,扶持和培养社团逐步实现自治,让社团逐步介入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去,介入到学校自治中去,培育了社团参与学校自治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学校、社会、社团三方共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实现梦想的兴趣舞台。据此,我们也坚信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通过社团自治以及在社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专项(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252xs417)

参考文献

第4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 综合素养培养

学生社团指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搞好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校园文化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状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中职学校教育在课堂内外能有机结合。学生社团在自发开展文化娱乐、志愿服务、体育运动、艺术节等活动中,表现得思想活跃,表达了真实的想法,通过自行组织、亲自参与、自我创造发挥,不仅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发展校园和谐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增强集体荣誉观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促进学校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

(二)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离不开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当今社会要求中职生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思维方式、身心健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这些综合素养往往是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达到的,需要更多的平台实现目标。学生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载体之一。社团成员通过社团及活动,能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探讨中提高思想境界和水平,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进取的团队精神。通过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可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口头表达等综合素养,而且可以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今后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师风和学风。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产物,有人说学生社团是中职学校里的一面镜子,它集中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建的,成员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彼此之间重私人友情,而在组织形式、社团成员和活动管理上难免产生流动现象,表现出会员或社员组织纪律性不高,主要靠成员自我约束,社团的管理比较松散,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社团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社团开展的活动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指导教师配备不足,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缺少正确的指导,是影响中职学校社团发展的首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决定了社团组织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若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社团就会渐渐失去活力,会员积极性降低。另外,对社团负责人的选拔、社团动态的考察等工作缺乏关注和重视,易造成社团活动停滞不前,很难持续发展。

(二)自我管理欠缺,社团凝聚力不足。

据调查学生社团成立时都有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具体社团工作中的规章制度没有几个社团有,即使有也不是很完善。由于规章制度缺乏或不完善,管理无章可循,社团管理就出现了一人说了算的现象,社团管理者很难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出发主持工作,主观臆断往往高于规章制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会长”、“社长”等主要负责人的兴趣和新鲜劲支撑。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总是重复以前的活动,会员在活动中水平提高不明显,很难长期吸引广大学生,久而久之会员就会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大大削弱社团的凝聚力。

(三)活动经费、设备不足,社团在发展中陷入困境。

社团要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经费的保障,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在社团成员同意和可能承受的前提下,定期缴纳少量会费。二是争取团委、学生处的支持,申请专项活动经费。三是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筹集经费。活动经费往往很维持社团日常开支,社团的日常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严重打击社团积极分子的积极性。社团设备缺乏主要指社团没有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和工具等。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生社团只有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严格把关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和程序,规范学生社团活动审批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硬件投资和软件管理,积极探索社团发展新机制。

(一)建立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

在各中职学校形成规范社团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中职学校明星社团”的评比表彰机制,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职学校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与中职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建设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

(二)加大对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投入。

要对中职学校明星社团直接予以重点扶持,每年投入固定的经费。中职学校应对学生社团加大投入,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为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5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15-02

在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知识获取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来获得;而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团结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面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逐渐成为高校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的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能够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在这类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第二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学校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1 两个概念

1.1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本文所指“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专门学术型人才概念提出的。专门学术型人才以寻求知识为目的,对真理的追求是其驱动力,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知识做出批判性思考,并检验知识的真伪。而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及其它非专业素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岗位的技术型人才,其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者,更是技术的创新人才。

1.2 “第二课堂”的概念

本文所指“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常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外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以课外活动为主的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素质的所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课堂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第二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教与学互动的广阔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中培养意志力、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非专业素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具有机动灵活性、实践性、内容新颖性、参与者自愿自主性等特点。

2 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2.1 第二课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与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较少,活动内容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延伸,学校、院系可以在不同时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组织、安排各种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水平测试、资格认证等等。另一方面,第二课堂受活动规模、场所、参与人数的限制较少,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课堂教学也丰富得许多。例如文化类类活动可以跨年级、跨专业;也可以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有特殊意思的日子成为开展纪念活动的重点,如“五・四、一二・九”等;活动的组织方也并非一定要老师,各类学生社团根据社团宗旨与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等等。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特长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泛,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局限性,因此,相较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2 第二课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课堂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往往滞后于该专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现状下,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开拓学生的视野。应用型人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第一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而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活动很丰富,除了上面提及的讲座类、社团类等活动外,还包括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以及各种专业竞赛,层次多样,内容广泛,方法灵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在参与各类竞赛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实践运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6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特拟定出今年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为基本理论,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思想,以服务学生素质拓展、服务校园文化繁荣为目标,以实现服务青年,服务大局,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促进西部发展为行动指南,以打造精品社团为重点,兼顾其他学生社团,一手抓社团活动开展,一手抓社团规范建设,将一个体系化,规范化,品牌化,网络化的社联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最终达到服务学生第二课堂的目的。

二、奋斗目标

1、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社团管理,完善社团联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为基础,树立良好的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形象。

2、加强与各部门及学校社团的联系,提升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3、提高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战斗力强,业务精通,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队伍;

三、具体计划和任务

为了结合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协调配合好社团联各部门的工作,使办公中心的工作有序的进行,我们做了以下安排:

1、加强干部教育。

社团干部是社团工作的主体,只有保证了社团干部队伍的先进性,才可能有社团工作的先进性。因此,开学初,我们将要把对干部的教育当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其成员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主动性、工作积极性、工作为了谁、干部的形象以及对社团和干部的正确定位上进行教育;

2)进行相关工作上的指导教育,以保证在工作上熟练,提高其效率。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办公中心作为一个组织部门,必须要有组织、有纪律。办公中心在很多方面都还不完善,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总结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对部分没有健全的规章要健全,对不完善的制度要补充,对不合适的规定进行修改。使社团联和办公中心的管理更规范、有序。

3、加强学习与交流,创新工作思路

加强与社团联各部门之间,以及与校级、院系的社团联系;加强与团委办公室的交流,使办公中心不断进步,并健康有序的发展壮大。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1、做好今年的工作计划

2、做好第四届社团文化活动节的闭幕式

四月:1、内部进行换届选举,调整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队伍。

2、整理各社团资料,使其完善,完善社团联规章制度

五月:1、指定内部管理办法,并严格实施;

2、协助搞好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同时加强内部组织建设。

七月:1、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

2、统筹各个社团的“三下乡”活动

九月:1、拟好招新计划,完成招新工作;

2、完成各社团新同学的注册

3、制定出下学期详细计划。

十月:1、总结招新工作

2、对新社团联合会的成员进行干部培训;

十一月:1、完成第五节社团文化活动节的策划;

2、配合各部门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节;

十二月:1、整理各个社团文化活动节的总结;

第7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文化建设;途径

一、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体性活动,在现在的高校中很是盛行,很多学生愿意加入进来,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特长、个人思想加入到自己喜欢的社团中,和有共同爱好、共同思想、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进行社团活动。高校社团就相当于学校的小社会,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些能力的锻炼。所以要强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加强社团的建设方面,使学生的行为得到锻炼,逐渐规范化,从而开始一些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进程,高校社团的发展也是在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二、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概要

高校学生社团所指的是在学校的学生会、共青团等的组织下经过学校的审核批准所成立的群众性的一个群体。社会的进步,校园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很是迅速,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在不断增多,社团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多,各种类别,各种形式,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除了经学校批准的社团外,还有很多学生自发建立的同乡会、同城会等,由此可见社团文化发展得如此迅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管理上就会比较难统一,未经批准的社团为校园文化带来的除了新鲜感外还有一些新的问题,这让学校在对校园社团的管理上要进行创新,规范社团管理,让学生在健康有趣的社团环境中度过高校生活。

(二)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成分

高校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思想文化的建设,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思想文化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社团文化,从而影响到社会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起者与推动着,所以社团的文化精神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发展迅速,年轻人快速地将网络作为社交的一个大的平台,推动了社交软件的发展,是推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高校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生活,让他们在社团中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社团的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锻炼团队意识,这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享受社团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强自我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发展的推进。

(三)高校社团多元化

在种类繁多的社团中,还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方面的社团居多,以喜好、兴趣、特长等为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社团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人与人的思想不同、观念不同、爱好不同,所以可以和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或者思想在同一高度的人们一起活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社团中学生的自身发展,价值观的取向与国家的政治无关,体现出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高校学生社团在如今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形态,可是高校学生的文化建设其中思想文化建设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不可少的。不然的话,高校社团及其文化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道路脱轨,所以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出现的同时,加强规范社团的管理,是必要的。

三、规范社团机制,推动社团发展

(一)强化管理机制

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完善建立社团的审批制度,将申报的条件逐渐严格化,完善内部的机构,“五个一”的标准,需要社团首先遵守,就是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社团管理办法,有一个严格的管理部门,有一位可以做指导的老师,有一批积极组织活动的骨干,最后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社团活动的开销。除此之外,就是要针对社团的章程以及内部的建设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力求建立一套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有着关系的管理体系。

(二)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推进依法管理

如今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社团行为,推动社团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规范学生社团的行为,首先要重视社团的建立,从开始的社团发起着,社团的名称以及社团的内部章程等,都要进行逐级的审核备案,通过一系列的审核后才可以成为规范的学校认可的高校学生社团,这也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思想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没有经过审批组成的社团,是不符合规定的,应该予以取消,而且要让组织者解除社团,撤销广告,不得再进行任何聚会、社团活动。只有让社团规范化,才能让高校社团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不断地发展,实现文明校园,构建文明社会,让学生在依法依规的环境中学习,这对他们的思想建设、价值观的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四、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社团活动在高校中又是培养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所以社团的存在是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而且社团为社会培养着有思想、有能力、有组织性、有责任心的一批人才,这也是社团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强化社团管理,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

参考文献:

[1]田钰莹.以规范求发展,以发展求规范———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第8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陕西省 高职院校 学生 体育社团 发展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9

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纷纷成立学生体育社团,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较本科院校慢,在运行模式和管理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情况,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添砖加瓦。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随机抽取陕西省10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被调查的10所院校中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82份,回收率98.2%,有效问卷975份,问卷有效率99.2%。

2.2 实地考察法

本研究采用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实地考察,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其问题所在。

3 现状分析

3.1 体育社团数量统计

表1 学生体育社团数量统计表(n=10)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0所院校中,体育社团数量在5个以上的有3所,2个及2个以下的有4所,从体育社团存在的数量来看。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数量并不多,平均3个,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只有一个体育社团的学校有3所,这说明在一些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有一所学校出现了7个体育社团,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体育社团在陕西省一些高职院校得到了重视和快速的发展。体育社团在陕西省高职院校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社团的时间较晚,查阅资料显示,2005年才出现对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其次,部分学校对体育社团的发展不够重视,在经费上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再次,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只是觉得好奇,而对社团本身的功能和价值没有深入的了解。最后,部分社团发展方向和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盈利性,这给社团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3.2 社团组织活动的频率

[表2 社团组织活动频率调查表(n=30)

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频数不是很乐观,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有待提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如下: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有限,部分学校对一些场地采用收费的管理办法,社团活动经费有限,阻碍了其活动的开展。第二,社团活动缺少经费,学校没有专门的社团活动经费,部分社团只是依靠社团成员的团费。第三,社团缺少组织管理人员,许多社团在建立初期存在管理人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管理人员或多或少离开社团组织,使社团组织处于无序状态。

3.3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

[表3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表(n=975)

从统计结果看,许多同学参加了体育社团,但是不参加社团活动。这些同学有124人,占调查人数的12.7%。出现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首先,学生在对健康的认识上不够,对体育锻炼缺少积极性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较差,对健康的认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不明确,有些学校在管理社团时,把社团纳入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学分,学生只是为了拿到这个学分,而不是为了锻炼。再次,社团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许多社团成员只局限于本班级的几位同学在一起活动,如果其中一位不来,其他几位也不来。最后,社团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发现,没有指导教师的社团还很多,许多体育社团即使有专业指导教师,但是对指导教师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指导的次数也非常有限,甚至不指导。

4 结论

第一,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数量不足,说明高职院校在体育社团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组织社团活动方面,活动频率较低,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学生活动时间较短,对社团的认识程度不够,社团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无法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第三,学校对体育社团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社团活动经费,导致了许多社团处于瘫痪状态。

5 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体育社团,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兴趣。

第二,学校需高度重视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阳光体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有利资源,在政策上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适当给予体育社团资金协助,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加强社团管理,建立社团章程和合理的管理制度,实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卫.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2):76-77.

[2]任远金,陈双.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结构特征及特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249-250.

[3]向剑文,辛静.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4):91-93.

作者简介:崔吉洋(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第9篇: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 发展 医学院校 创新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41-02

一 学生社团组织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更客观地体现当前温州医学院的学生社团的一些问题,针对现有56个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0份问卷,53份为有效问卷)及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以下问题。

1.从社团的组织建设来看

第一,缺乏完善的内部规章和管理制度。大部分学生社团组织都是自发组建,可能有着同样的目标与热情,但是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学生社团中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占71.4%,还有28.6%的社团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更没有相应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学生社团组织在决策、执行和管理控制这些环节中非常的混乱和松散,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制约了社团组织的长远性发展。缺乏规章制度的另一个结果是组织架构不完整,从而导致日常工作集中在社长或个别社团负责人身上。通常一个社团的常设岗位有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网络编辑部部长等职位,但事实上这些职位实际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统计数据显示,46.9% 的社长承担社团活动的通知工作,20.4% 的社长自己申请活动场地,30.6%的社长需要整理活动之后的照片及文字。由此可见,很多社长未将任务进行合理地安排与分工,以致一人身兼数职,懈怠与压力感逐渐取代了起初的热情和责任感,久而久之也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

第二,缺乏传承发展意识。很多学生社团组织曾经拥有一时的辉煌,可是负责人换届之后却逐渐走下坡路,失去了原先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学生社团组织交接时没有做好传承工作,使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失去了系统性和连贯性,甚至偏离了社团组织原有的宗旨和目标。在与一些社团的负责人以及会员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社团面临两种问题:一是现任社长有意识地指定下一任接班人,有“内定”的意向,从与社长们的交流谈话中得知,现任社长中有近20名是由原社团负责人指定担任的;二是现任社长责任心意识过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培养接班人意识较弱,未能为下一任提供展现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和平台。以某体育竞技性质的社团为例,社长非常优秀,整个社团在其带领下非常有凝聚力,但社长也非常辛苦,因为他不放心将社团事务交给干事或其他会员去完成,从而导致出现断层现象,直到社团换届还没有培养出很好的社长候选人。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导致一个社团组织在

日后的发展中缺乏一种组织文化传承,也会导致负责人在能力以及责任意识上的欠缺,妨碍了社团组织的长期健康良好,一些社团组织甚至在新一任负责人接手后不久就解散或瓦解了。

2.从社团活动的开展频率来看

社团活动开展方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少,据统计数据,有将近20%的社团2周才开展1次活动,甚至还有6.1%是1个月1次活动,尽管存在学校场地限制或社团经费不足等因素,但足以反映社团活动不经常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性。很多社团活动虽然不少,但真正有影响力、有特色从而形成精品的却很少。如当前的一些学术性、公益性社团,例如文学社、民俗协会、多媒体协会等,一般都以授课和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调,涉及内容浅显。并且在一届届的传承中,活动内容只是效仿和重复前任的内容,没有进步,缺乏创新。

社团开展活动频率图

3.从学校的领导和支持力度来看

第一,对指导老师缺乏引导和激励机制。学校主张学生社团组织发挥主体性作用,社团组织很多时候都是自主地开展活动,但一个热心的并且能在相关领域作出专业指导的老师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指导老师的作用发挥不显著。许多社团虽说在建立时明确拥有指导老师,但在日常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指导老师为数不多,个别社团的指导老师1学期也只出现1到2次,更有甚者,有些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另一方面,学校方面对指导老师缺乏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使学生在邀请指导老师上面临困难,而指导老师也不够尽心尽责。某些学生社团长期需要老师授课指导,一些文娱艺术性质的社团如交谊舞协会、笛音协会、吉他协会,以及体育竞技性质的社团等,指导老师的授课对社团活动非常重

要。但指导老师的课时费是明码标价的,有名气的老师一节课的费用之高让规模较小、经费不足的社团难以负担,学生社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其他活动支出以满足日常授课老师的费用。为了社团活动的进一步繁荣,学校应出台一套合理的奖励机制或考核机制,以激励老师为社团组织花更多心思与时间进行指导。

第二,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缺乏激励机制。学校方面虽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但学校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依然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调查显示,60%左右的社团负责人认为会员积极性逐渐下降都与同学注重课业学习直接相关。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医学院校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有些同学只好放弃课余爱好。

二 学生社团组织创新、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思考

基于医学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阶段的特点、性质及面临的困境,为促进学生社团组织能更创新地、持续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深化组织文化传承

学生社团虽是自发建立,即使个别团体规模较小,也应有完善的内部组织规章与管理机制。

一方面,社团在建立、活动运行以及社团发展传承过程中,都应有章程规范。学校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可根据现社团发展的特点,制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筹办审核、年度考核评级、重点活动的申报审批以及指导的聘请及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社团内部也应建立管理制度,例如:社团的章程、业务范围、社员考核制度、财务管理条例、负责人管理条例、会员管理办法等,这样社团才能长久有序地发展。

另一方面,社团内部必须要有合理的分工与安排,不同的社团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组织的文化,以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社团的负责人对于社团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除了在选拔机制上必须要有相应规范外,更要在培训上下工夫。学校方面可推动学生社团有计划地定期举办社团干事、干部培训班,提高社团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只有这样,社团组织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社团的精英才能得以保留,为社团的长久性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为了激励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学校可以在评奖评优以及入党推优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倾斜,让会员更有竞争意识,让社长更有动力。

2.将社团活动与教学特色、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增强社团的活力与创新性

许多社团现在都面临一个转型期,如何提升社团的竞争力和创新性成为现阶段社团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实社团活动可以与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灸协会,把“急救知识竞赛”作为社团的特色活动,全校同学都可以参加,经过初选、集训以及最终的决赛比拼环节,对于有临床医学课程的同学们来说不仅深入理解了平时课本中抽象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医学知识学习的同学们来说,活动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医学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这非常符合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特色。再以创业协会为例,利用假期到校外实践,与校外的团队和企业人士作交流,收获颇多。通过这些与教学特色、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活动,不仅能增强社团的活力、创新与趣味性,更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明确指导老师的权责义务,出台并不断完善对社团指导老师的奖励及考核制度

社团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上,指导老师也应发挥重要作用。而规范社团指导老师奖励及考核制度更是重要一环。只有做到合理的激励才能使导师更有动力去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赋予导师职责义务与权力:导师应有检查社团开展工作的情况、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与质量、指导参与社团重大活动的开展以及对社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以解决的职责,同时导师也应拥有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审批社团活动、参与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等权力。

在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和考核制度方面,可以每年进行一次指导老师考核评定,并且将考核结果计入教师的教学业绩、津贴补助与职称评定。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一次“我最喜爱的指导老师”评选活动,让全校的学生社团组织成员对导师进行投票,获奖的老师则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学校在嘉奖“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同时,对这些社团的导师给予资金和荣誉上的鼓励。相信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指导老师对社团也会更用心,而社团在导师带领下也能更健康向上地发展。

4.学校应在政策上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给予支持

从现阶段学生社团组织的地位来看,很多学生只是把社团活动看作大学课余生活的点缀,从重视程度上根本不能与课堂学习相提并论。这种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的学风有利也有弊,事实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同学的课业学习成绩,更应提高同学的社会交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而学生社团组织恰恰是同学们学习和提升这些能力的主要阵地。

对医学院校的同学而言,就业、竞争促使他们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学习上,现在许多高校的评奖评优、入党、毕业推荐等都与考试成绩和学分挂钩,所以同学们对学分的敏感度非常高,一般不与学分或素质加分相关的活动都不会主动参加。所以学校如何利用政策引导机制鼓励同学更多地参加社团活动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