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
近年来,智慧教育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借由“信息化”的翅膀,凭借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开始直飞云霄。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从IT(信息技术)时代向DT(数据技术)时代的快速跨越。
“云” 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内容、数据的存储空间和内容及数据服务,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基础;“网”是“云”与“端”之间的渠道,它使得校园内人人、人物、物物的广泛连接、交互成为可能。不止包括互联网,还包括未来的物联网;“端”即指各类终端设备,是各类教育服务数据的来源,也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的界面。
在现在这个阶段,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智慧校园旨在打造一个通道无障碍、平台多元化;知识云存储、交互人性化;自主自觉学、评价智能化;成长求个性、发展多元化。
一、交互性、多元化、智能化云端服务
在家庭,打开手机、平板电脑和家庭ITV,轻轻一触,每一个学生的平时表现、运动情况、学科情况自动呈现,同时给出科学化的改善建议,针对每个学生不足之处的海量的教育资源便会通过推送、点播、直播等方式,从指间瞬间“涌出”;
课堂上,老师所有的教学方式将被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复习每天的课程,预习下一次上课的内容;
体育场上,学生的所有运动、心律和轨迹将被记录下来,在配比每天的膳食摄取和睡眠情况进行合理化建议,学生立体化的健康指数将直观得呈现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
办公室里,校方领导打开微信,直接跟教师和家长近期的工作通知和重要活动。同时也可以直接调看校园每一处的平安情况和上课情况。
二、全光速、会思考、智安全的网络服务
漫步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无缝覆盖wifi网络,教师的终端在每一个区域都可以一点登陆,自动漫游;班级里,所有的教学终端都可以单独享有高速光网服务,开展异地网络互动毫无压力;在家庭,学生调用学校的高清视频资源,跟教师进行一对一视频答疑,如同当面交流。同时具备自动安全防御和监测功能,智能省心。
三、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可交互、可穿戴、数据化终端服务
学生端,仅仅通过一个小小的手环就可以进行活动记录,考勤、消费、餐饮、安全、运动等全方位记录;学习过程中,通过可管可控的绿色手机实现在指定的时间使用指定的应用(在线作业、作业试卷拍照、课堂互动、错题本、微课学习。);教师端,可以随时收发作业,批改试卷,收发校内信息,也可以进行远程授课;学校内,可以通过各种智能物联化感知终端,采集学生学习,运动,饮食,健康等各种数据。
通过 “云、网、端”的智慧校园建设,真正实现处处可以学,人人可学,时时可学,打造一个快乐,健康,活力,个性化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费,袁晓斌.“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10).
[2]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
尽管本年度“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重点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变革教与学的实践经验与做法,但编辑部尽量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这样的人”等立意出发策划选题,因此站在时代前沿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教育有识之士都成为了我们的约稿对象。回望这一系列的专题文章,不乏充盈教育智慧的观点与思想在熠熠发光。本文撷取的这些思维火花,在不同的专题中或交相辉映,或碰撞融合,共同映照出在理念与思想层面的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翻转学习与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前不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在《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一文中谈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
这一动向已为许多国家所关注,而最早预见这一动向的是美国2010年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在该计划中,美国政府指出,“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要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而要实现这种“结构性变革”,破题之举是“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以便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来提高学习成果,使时间、金钱和人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平板电脑教学、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中,我们或许已能窥见“教育结构性变革”的端倪。
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为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总会受到干扰或影响,从而生成许多新的问题。不少人发现,实践翻转课堂似乎并不像预想中那么顺畅。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⑨——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中,我们聚焦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与困惑,并给出了一些理性的分析与建议。其实,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就已经提到,翻转课堂的先锋——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贝格曼和萨姆斯意识到大家对翻转课堂的一些误解并作了澄清。他们指出,“课前看教学视频,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是翻转课堂1.0版本,教学视频并不是翻转课堂的全部。进而,他们将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为翻转学习:“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直接教学的行为从小组学习空间转移到了私人学习空间,而小组讨论空间变成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学员们将概念应用于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主题,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
这个定义更加明确地阐明,翻转课堂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翻转了教学的流程这么简单,它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完成知识的简单传递这个过程,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师生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开展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
当然,翻转学习的实施一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试想,既然学生在接受知识传递之外的时间增加了,那接下来,原本不受重视的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校可不可以多开几门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节课必须40分钟吗,可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得更有弹性?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必须得到教室里进行吗,可不可以到实验室或者博物馆,甚至是咖啡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是不是也该相应地做出调整了?翻转学习对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还刚刚开始,它将成为一个有力的支点,撬动起来的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的变革、学校管理的变革,甚至于整个学校形态的改变。
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接下来的“双11”,天猫商城更是创下571亿元的交易天量。马云在电子商务上的成功,吸引了人们对互联网变革教育关注的目光。
来势汹汹的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随着2013年C20慕课联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其对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教育系统内外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在线教育。那么,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走势如何?在线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⑩——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中,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指出,线上线下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线教育在知识的获取、简单技能的训练上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学校教育除了教学,还有育人功能、人的社会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深化以及其他能力的成长,不太可能被在线教育替代。
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教育体制内外所有人士的共识。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同样指出,翻转课堂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模式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2014年10月举办的“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也在大谈教育之“道”,即“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给出了对教育之“道”的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不仅中国,近年来新加坡、法国、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关注和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已成为各国发展教育的共同之举。这也是本刊策划《来自实践的报告⑥——家校合力构筑健康网络生态培养未来数字公民》和《来自实践的报告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的初衷。
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方向
在翻转学习中,教师们发现,如果能将讲授的内容录下来,他就不必在不同的班级重复讲授同一内容,从而将自己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用于设计精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互动、深入思考和深度体验。这种“把计算机能做的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做,而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必须由人来做”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明智而高效的。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⑤——走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再出发》中,华东师范大学王荣良教授在分析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指导性理论——计算思维时,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更多的是因为教育教学过程涉及人的学习机理等心理、教育学科,还不能被抽象为可计算的模型。
王荣良指出,目前的机器计算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基于一种构造性的可计算模型。如果学生通过受教育能够知道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就可以清楚什么工作是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什么工作必须由人完成。因此,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对未来的每一位社会公民有所助益。
他还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人靠拢,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基于操作技能教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因而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引入计算机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引入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引进学科思想,需要依据计算机学科的层次结构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科核心概念、学习要求做出慎重的研究,从而通过使用和解剖计算机来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学科思维和方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在本期也撰文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而改变的,来源于图书馆系统的信息素养难以承载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要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字文化生活。江南大学刘向永博士则在综述了国际上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给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重新确立计算机科学课程独立的地位与体系”的建议。
信息技术从促进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与质量提升
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新要求。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勾勒出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也推动着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进一步发展演化。当多样化智能学习终端日益普及、可租用的网络环境能够轻易获得、师生在网络互动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已逐渐成为师生外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数字校园的内涵与任务将发生哪些变化?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①——寻找“北京经验”》中,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委员从公平与质量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数字校园发展内涵与趋势的思考。他认为,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将由社会性公共服务平台来提供,而在学校层面,数字校园建设的焦点应从提供教育机会均等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转变。
李奕认为,数字校园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因而,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旨,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直面用户的需求,用为优先,建为选择,实实在在地提升教育质量,为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应成为下一阶段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特征。其中,应关注三种理念:一是新型的环境观。数字校园的硬件环境可以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建设。二是新型的资源观。资源是生成性的、个性化的,资源汇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困难,生成性的资源成为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三是新型的应用观。应用是一种高水平的服务的实现,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过程。
最好的公平是教育结果的公平,即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者的梦想。班级授课制度解决了让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等提供了可能。这实际上是更大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之举。
面向21世纪,培养数字时代的创造者
对于物联网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经常会听到“环境越智能,人越傻瓜”的质疑声。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如此。华东师范大学蒋鸣和教授曾指出:智慧教育不仅关乎技术的智能化,也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智慧起来,教育也不可能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孙众老师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也发出过同样的感喟。她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要为教育服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而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为教育带来新的达成方式。如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多种数字故事创造工具、音视频创意工具、思维表达工具、合作交流工具,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时代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她指出,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且人的发展是从知识的积累到情感的参与到价值观的养成的一个长期的、累积性的过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技术的应用真的是在帮助学生考试升学,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视野和领导能力?她希冀人们将信息技术不仅用于变革教学模式,还应有力地触动教育模式。
无独有偶。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⑤——走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再出发》中提到,学生由于“被推送”而使用越来越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时,会丧失选用者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不只是获得方便层次上的满足感,成为“被推送”的人,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去选择、去驾驭,从而获得个人实现层面的满足感。他倡导并践行创客教育,在中小学掀起了一股“创客热”。
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招生覆盖四村一社区。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346名,幼儿班2个,学生57名。80载沧桑岁月,厚重了学校的文化。培养出了一大批诸如艾道淳主任等在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区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文明单位标兵”“特色教育学校”等殊荣,办学水平多次被评为区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但狠抓了学校内部管理,而且在硬件设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校舍改造工程同步推进的班班通设备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下面我将这项工作的具体情况给领导们做个汇报:
一、关于设施的配备情况
近两年里,在区教委、区技装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高标准的完成了智慧校园的建设。
1. 学校所有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及投影仪,投入资金39万元。
2. 学校所有的教室和功能教室安装知识点测评与学习系统(畅言智慧课堂系统),投入资金20万元。
3.学校所有学科教师配备教学平板电脑,投入资金15万元。
4. 学校微机室完成了英语听说模拟考试系统的建设,同学们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完成在线的英语考试,投入资金2.5万元。
以上四项,总计投入资金76.5万元。
二、关于设施的使用情况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各种信息同城区比较,相对闭塞,但智慧平台的建设,将学校各自独立的资源及服务系统进行了统一,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但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实现了平台软件和学校硬件之间的无缝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1. 落实主体责任,实行专人管理
我校自智慧平台建立后,为了高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明确了一名副校长分管智慧平台工作,由教导主任主抓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主抓技术支撑和平台维护,后勤主任负责资产管理和设备送修。
2.创新培训方式,教师学有所得
智慧校园设施刚一到位,我校及时与区技装中心和科大讯飞公司一道,就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多次交流。对教师在智慧平台的使用上,进行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教师在使用中的情况及培训需求,既有教师面上的全员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共性的需求;也有某个方面的具体指导,满足教师的操作实际,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
3.明确使用目标,人人参与应用
学校对全校34名教师明确了使用目标,全体教师在临空智慧教育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进行了网上的研修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在平台上下载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学校也要求凡在教室、功能室上课,均要使用智慧平台,同时做好班班通使用登记。教师的“教、学、考、评、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均要求在平台上完成,学校进行的定期检查。
4.有效利用科研,提高课堂效益
为更有效的提高智慧平台使用效果,学校专门申报了区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教学研究》,把研、训、教融为一体,最大程度的提高运用水平及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全体教师都能利用教师机上课,教师能在教室的任意角落控制教学,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在讲台上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的不利因素。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5. 充分整合资源,做到共建共享
智慧平台实现了教学、教研资源的汇聚共享。学校有计划的将教学课件、课程设计、一师一优课、微课等资源充实完善,教师将优选后的课件、资源为己所用,避免了教师们重复制作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并让老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还通过空间将自己的资源进行分享。不仅能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与讨论,还可以汇聚到校本资源库或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辐射。
6. 加大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尽力用好智慧平台的同时,学校还将智慧平台向部分有条件的家长进行开放,家长通过平台账号,与教师、孩子互动,实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接收学校通知信息。通过此种方式,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三、对智慧校园工作的一些建议
1.增加网络的带宽。学校现在使用的城域网由于建设年代较远,带宽只有10M,只能满足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网点。现在每个教师都需要平板下载资源,再加上教室、微机室的几十台电脑同时上课,网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下个资源往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为确保使用效果,现在急需加大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对校园的覆盖范围,教室要有网点,办公室每个老师要有网点,并保障有足够的带宽进行支撑。
2.加强设备间的技术融合,促进设备的高效使用。我们要打破各种设备之间的各自为主的现象,加强各种设备的技术融合与支持,让老师们更加方便、高效地使用一体机、投影仪、平板电脑等设备来为教学服务。
3.建立设施设备的使用保障体系。当设施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提高设备使用效果。如果一旦出现故障,迟迟没法处理,很容易造成设备的闲置。
南岗区区属67所中小学校,公民办幼儿园112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170家,在职教师 7430人,离退休教师4500人,在校学生10余万人,教育资源富集,大校名校云集,各种矛盾交集。如何突出重围,艰难中谋发展,传播正能量,探索做党和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有效途径,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破解的课题。现将南岗教育人的思考和校长教师们的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规划引领,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盘”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统一思想,目标驱动。2014年9月9日,南岗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对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布局谋篇。南岗区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岗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三年计划(2014―2016)》和《现代化评估细则》。会议确定了: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强区。《实施意见》确定推进九项重点工程,将师德师风的塑造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作为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实施推进中各校征询老师意见,制定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并通过教代会通过实施。让每位教师参与其中,理解其意,乐于其行。
目标宏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明确区域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办学方向,明确队伍建设的要求。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国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来激励教师,用每所学校实实在在的规划和发展愿景来鼓舞教师。教育局引导校长、教师和机关干部传递正能量,调整消极心态,把关注点、兴奋点调整到区域的教育事业发展上来,将聪明才智贡献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工作实践中。校长、教师的心中目标清、方向明,落实中找到人生定位,找到成就感,找到幸福感,找到集体荣誉感。
二、集团互动,启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
全区的64所中小学校组建了20个教育集团,仅本学期以来,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就达百余次。幼小、小小、小初、初初、初高,整建制捆绑推进,一体化立标发展,横纵互联互通。彻底打通幼小初高衔接的任督二脉,定制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好学校”标配版,助推固化人员交流、教研互动的硬机制。教师队伍智慧的传输、精神的碰撞、学术的交流是集团合作提升的根本所在,关键是开眼界、开校门、开心门。通过实践,各集团合作学校撂下脸,打开门,贴上心,握紧手,找到路。到邻家串门,打扮打扮;贵客临门,打扫打扫。校长教师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业务能力的提高日新月异。集团活动、校际互动此起彼伏;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异彩纷呈。校长、教师们感慨道:“远亲不如近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教研集成,架设教师队伍建设的“立交桥”
放大国家省市培训成果,传经送宝辐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推动项目教研制,梳理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和突出问题,专题立项,专题到校,专题到人,专款保障,合力攻关。拓展名师工作室效能,真正成为名师的孵化器、教师的体验场和成长的风向标,与名师对话,跟高手过招,将智慧的“终点”转变为合作的“起点”,通过分享智慧、合作研究,带动着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系统编制校本研修规划,厘清工作思路,分期分段实施;量身订制教师成长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分科分人突破。坚持百花奖常态化,持之以恒三十年,与教师节同龄,成为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成为岗位练兵的宽阔平台,成为全省独树一帜的教学品牌载体。强化教师进修学校职能,让进修校的日子比教育局过得好,让教研员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局长,打造教研指挥中心。架设立体交互的教研立交桥,推动教研现代化,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
四、师德重筑,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防火墙”
面对没有待遇、没有福利、没有奖金的新常态,号召全区教师,筑牢道德底线,坚守“春蚕、蜡烛”般的人生观、价值观,靠业务行走,靠精神站立(下转34页)(上接15页)要求教师做到“三带头、三增强”: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带头坚守职业操守,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带头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严格执行教师执业的各项规定规章,铁纪律、铁面孔处理违纪事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当成眼珠子、脸蛋子、命根子,敬畏教师的道德尊严,树立教师的职业威望,捍卫教师的集体荣誉。
将“做党和人民的好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建立教师人文成长、健康成长、幸福成长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六个“结合”。
五、信息互联,引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裂变”
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南岗区加快建设教育信息现代化的步伐,在2015年,完成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实现校校有录播教室、班班有电子白板、人人有电脑、区域教育云覆盖,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教育理念、模式、管理、评价的根本转变。我们定制研发了局校、校校、班班、家校、师生、师师、生生互联互通平台,定制研发了学校分成、教师获益的应用系统。定制了师德建设为牵引,以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为着力点的“一体两翼”应用模块。通过“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和载体,实现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网上教学观摩、翻转课堂等功能,建成网上评价学校、网上评价教师、网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网上教育评价平台,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健康、科学发展。
我们将整合南岗区名师资源优势,与兄弟区县共享,跨区域实现教师的智慧碰撞,在碰撞中铸师德、促师能,真正实现南岗教育和南岗教师品牌的“核裂变”。
六、温暖激励,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幸福港”
南岗区实施了旨在提高教育幸福指数的四项工程:
激励工程:激励工程实现了“四给”,青年教师给培训,骨干教师给空间,名优教师给项目,获奖教师给荣誉。开展区域名师评选,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搭建成长展示平台,完善自我激励体系。
暖心工程:暖心工程实施了“五有”,做到思想有人谈、建议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成长有人帮、困难有人管。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午餐,暖心从暖胃开始;学校为教师过生日送上班子集体签名贺卡,暖心从暖情开始。实现了暖师心,顺师意,解师忧,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智慧工程:提倡做智慧校长、智慧教师,培养教师六种智慧。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和治学态度,培养人格智慧;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培养课程智慧;转变教学方式,培养教学智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管理智慧;专业成长变为自主行动,培养成长智慧;自我研究、自我反思中,培养实践智慧。
联动工程:联动工程做到了“四交给”,教育局提出了教育局机关、进修学校的直属单位把服务交给基层,校长把心交给学校,教师把爱交给学生,学校把办学评价交给社会,局长、校长、家长、教师、学生要一同成长。政府要为学校传播正能量,校长要为教师成长造势,教师要为学生发展指导引路,学生要为健康成长打牢基础,家长要为教育发展给予监督。
(一)电大网上教学面临挑战1999年秋,广州电大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对电大的面授教学、电视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州电大不遗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校园网站、双向视频系统、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推进网上教学的实践。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少、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学校。鉴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新、高”②,涉及面广,教育用户多,科技含量高,对技术的依赖比较强,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都较多的特点,广州电大决定另辟蹊径,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公司运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方式,确保技术力量到位,加快推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二)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酝酿论证(2001)、务实开创(2002-2003)、稳步推进(2004-2006)、飞速发展(2007-2009)、全面覆盖(2010年以来)五个阶段。在酝酿论证阶段,广州电大多次研讨校企合作建设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③。2001年1月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④,2002年4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运营机构正式运作。在务实开创阶段,初步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为广州电大7万余名开放教育师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撑平台服务。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首创国内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新模式。开通国内同行业首个教育服务中心———969300教育热线服务。在稳步推进阶段,以承担建设、运营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为契机,逐步拓展应用服务项目,相继开展了“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普法网”“、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项目,为驻穗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公职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在飞速发展阶段,启动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和“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广州市各区县和市直机关公务员提供远程继续教育服务。开通广州教育宽带网,为中小学生家庭提供教育主题宽带服务。成立数字化教育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数字化教育研究所、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在全面覆盖阶段,参与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全市企业职工、工会干部以及全体市民提供远程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相继启动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广东省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网”、“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等10多个应用项目。并与杭州电大就“构建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依照清晰的思路加以实施,从而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以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为建设理念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地区,为各行各业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远程数字化教育和公共服务。践行“有教无类”的终身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教育,广泛深入学校、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真正实现教育零距离,让学习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⑤。并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全面教育、数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均衡教育、绿色教育的理念。
(二)以构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目标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广州终身学习体系为发展方向,配合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覆盖广州地区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服务中心、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基础教育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远程教育中心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服务广州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功能定位以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为电大和网络学院提供教育项目运营及网络平台支撑服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以及网上个性化辅导服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适应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所需要的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社区教育领域,为相关机构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撑服务。
(四)以校企合作、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机制为运营模式与高科技IT企业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主办、牵头单位是广州电大,具体运营由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承担。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独立的、面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机构,依照教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扩展为实施步骤建设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从技术环境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到运营方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首个项目投入运营,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扩展,探索数字化学习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广州电大积极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大力拓展数字化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满足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实现了对学习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学习者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教学通道。建成了具有自主版权的、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有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组建了专业化的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整合建设了面向职业教育、政府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生活能力教育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到10TB,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拓展教育项目及应用服务范围数字化教育项目及其推广应用,是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调研广州市场需求,主动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为社会各类人群搭建起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在高等教育领域,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终端一体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整合,实现学校教学的移动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正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教育云服务,为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提供合作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政府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提供服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企业职工、旅游从业人员、部队官兵等政府、行业各类人群的数字化学习。截止2012年,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培训110多万人次,广州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共培训150万人次,广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共培训32750人次,广州普法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248672人次,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累计访问量达215273人次,广州旅游从业人员网服务于全省130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领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求,打造“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建设了包括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各行各业的“进阶式”职业教育项目体系。实施职业导向式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随报随学随考。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用心建设了“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项目,搭建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通过向中小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提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中小学生专属的“教育宽带”,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广州千万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了“ee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等一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让区域内的中小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接受名师教育,体验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三)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学习者特征与网上学习特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整合利用电大和社会优质师资,积累了2800余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高效的网上教学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满足教学组织需要的“教学教务支持系统”、支撑学习用户服务管理的“客服管理系统”、面向学习用户的“互联客户帮助中心”及客服专线系统“969300教育服务热线”,具备大规模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营能力,实现对学习者的随时、随需、个性化服务。三是健全网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对学习用户的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网络督学、网络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流程与服务规范,并强化了网络督学机制。网上教学模式及其成效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习者对网上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普遍接受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平均达80%以上。
(四)创建“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力组织和智慧,也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电大牵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运营、学习中心服务,形成四维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主导行政力量,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教育项目的开展。如广州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专项资金,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建立了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广州电大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依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负责平台硬件环境建设、学习平台规划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项目整合、国有资产管理与维护等。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推广工作,负责网络运营环境建设,为网络教育项目提供运营管理和远程教学在线支持服务,拓展网络教育项目业务。学习中心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推广和教学支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
慕课(MOOCs),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从2011年底开始风靡全球,世界各大高等院校纷纷投入其中,迎接“未来教育”的曙光。北京数字学校(BDS)作为打造北京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模式的载体,要顺应大势、立足基本、谋求发展。
从基础教育视角来看慕课
2013年,一些中小学校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慕课,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慕课,来发展基础教育界的慕课呢?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慕课从草根开始,从细微的教育技术开始,引起教学模式、学校形态、教育形态的连锁反应,进而倒逼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交互技术,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慕课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模式。
但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慕课学院2013年10月份调研的数据:参与慕课学习的人群8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生很少,初中以下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在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学习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或社会教育,课程形态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中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师生在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中不断碰撞火花,不断潜移默化,不能放弃课堂这个教育的主渠道,而采取自主网络学习。第三,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在集体生活中不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生活中实现情感生成,慕课在这些方面是不具备条件的。
所以,对于慕课,我觉得要用扬弃的态度去看待,既不要追随资本,跟风式强行将慕课大规模在基础教育推行,也不要对慕课置之不理,不去接受其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在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要改变金融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在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爆发式投资,用互联网包围基础教育的时候,你是否有兵临城下的感觉?我们这些基础教育人,作为信息时代的“移民”,要向信息时代的“土著民”学习,要以主动变革者的姿态去接受新技术、新媒体,充分理解互联网变革的内涵,培养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学习慕课在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多渠道互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专题教育、个性化评价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点。
北京数字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为进一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改善和丰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发展模式,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思路,是构建北京(世界城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模式的中坚,以“融合创新”的思路积极深入研究,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背景下“实际获得公平”的理念,推动从机会均等向实际获得均等迈进。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际获得的均等,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无需时间等待、无需自身能动就能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构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2012年,北京市教委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北京数字学校,依托教育信息化,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北京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实质性地推进“实际获得”公平,打造首都教育的新品牌,在建设世界城市和智慧城市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两年的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初具规模,在电视和网络两个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一是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在校园网络环境,家庭电视、网络环境,公共场所歌华飞视、WiFi环境下,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访问数字学校网站、电视平台,数字学校APP、微信公众账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登录数字学校学习和参与活动。
二是提供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以“用户参与和个性化应用”为核心的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生和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关注社区活动,参与群组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撰写便笺、日志、微博等进行社区交流,可以看到数字学校为其提供的个性化推荐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数字学校拥有实名学生用户120多万人,经常参加活动的60万中小学生建立了个人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教师用户8.8万人。月浏览量保持在300万次以上,其中郊区县的访问量占了六成。
三是提供丰富、多元、精品的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字化名师课程。目前,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上已经有27个学科14000多节数字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在北京市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名校、名师课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链接一些来京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省市的课程,方便在北京接受基础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回原籍进一步学习时,可以跟得上当地的教育进度,也帮助外地转学而来的学生,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扭转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提供网络英语口语和听力自主学习平台;为远在国外的北京学生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弥补中文教育的不足。
四是提供家庭教育、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每周为学生和家长的手机终端推送彩信、微信信息,为中小学生提供与学生课堂学习同步的学法指导,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提供“伴随成长 家长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为学龄前家长提供“伴随成长每周一信”的育儿指导。社区学前儿童早期家庭育儿指导信息共汇集了0岁~6岁学前儿童早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5000余个知识点,按照“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护理保健”、“营养饮食”、“合格家长”等8个类别进行分类,按照一年52周,6年312周对应年龄阶段。形成了每期3000字~5000字,多张配图,共计312期彩信,120余万字,2300余张图片的完整指导内容系统。每周一,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对应年龄段发送,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会收到一条与自己的孩子成长年龄完全同步的教育指导建议。目前,已覆盖北京市多个区县近20万学龄前儿童家庭,并取得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和赞誉。
五是选择112所中小学校,开展基于区域和学校的深度应用,从七个方面开展应用模式研究。城里名校和郊区县学校结成协作共同体,探索利用北京数字学校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协作,开展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试点。
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基于名师同步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形式(如翻转式课堂、问题解决型课堂、研究型课堂、思维发展型课堂、学习能力提升型课堂)。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升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对12所实验校共351名教师进行了教师学习力测评分析,找出了教师自身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欠缺。实验校教师在语文、科学等14个学科开展了教学应用探索,形成了60多个教学应用案例(含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评价分析报告),其中案例资源视频超过100G。教师们感受到名师同步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很强的支撑性作用。
数字教研研究:16所试点学校参与,探索名师同步课程在学科教研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开展了集体听课、评课,提交60节教学应用案例,137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对学科(教研)应用实践的反馈和评价(包括观看名师同步课程节数、观看频率、观看途径、观看时间;集体评课频率;观看视频后修改原有教案的比例;专业水平提高;个人教学的收获;参与学科教研的态度;建议等)。调研结果获得了试点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以名师同步课程作为一个重要资源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同步课程开展了学科教学应用实践。
校际合作研究:16对城乡合作学校,依托北京数字学校网上学习平台,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多元化学习体验方面充分应用数字小学平台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与应用活动;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全国性的校际协作与研讨活动,与来自上海、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网上互动与协作,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与学方式变化方面有了深刻认识和实践体验。
北京数字学校未来发展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数字学校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承担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责任,在信息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勇敢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框架。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字化教育品牌。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让广大受众可以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优质的教材教辅、作业、考试评价系统,促进减负增效。建设开放、多元、高效的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个性化高端教育服务融合运行,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发展框架,总体来说是一套机构(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两个平台(网络平台、电视平台),三种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虚拟课堂模式、个人自主学习模式),四个机制(系统建设合作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市场运营机制、评价考核机制),五类服务(为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五个群体服务)。
在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决定e-Learning发展的现在,我们要学会向市场学习发展模式、向用户学习发展内容、向社会学习合作方式,找到关键环节和切入点,在转型中实现创新,在开放中获得动力,在融合中凝聚力量。
1. 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三爱教育活动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将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北京数字学校就顺应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新的形势,进一步转型,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拓展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容。
(1)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拓展性课程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全面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在学科知识内容全面丰富的同时,开发、引进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艺术、体育等课程和资源。
(2)课程形态更加丰富和精细化,朝向深度学习迈进。结合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课程形态更加多元。比如混合式教学,课前提供给学生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学并按照设定问题进行思考,搜索资料,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上研讨、合作、解决问题。
正如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在谈到慕课时提到:慕课,改变清华附中教育。他认为慕课之后,教什么、何时何地教、谁来教、如何教都发生了改变。结合学校实践的翻转课堂,他提出“课堂,重在启发,走向深度学习”,翻转回来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一般性知识的传授(侧重记忆与理解),而在于质疑、表达、合作、实践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重组,形成分难度的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学科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以微课作为基本学习单元,按学业标准等级,开发相当难度的微视频、微作业、微教案等资源,建立1-4-N(1个知识点,4个学习程度等级,每个等级配套N种学习资源)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研究主题资源网络体系,建立跨学科、跨学段、跨系统,具有相同主题的资源。比如,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既可以有文学对生命的描述, 也有生物对于生命孕育过程的介绍,还有地理、历史、化学、物理、体育等对于生命不同角度的阐述,更有学习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其中产生的思考、启迪和感情升华生成的教育资源。
2. 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还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北京市早于2012年就已经提前进行试点,北京数字学校已经进入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入大规模服务阶段。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开放,是这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北京数字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1)进行北京数字学校顶层设计,做好区域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中小学校开放,实现中小学校与北京数字学校的有机衔接。启动建设17个区县数字学校分校、100所名校课堂建设。
建立“市、区、校”三级打通和“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的课程开发模式,实现课程相互流通和共享共建。市级负责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化课程建设,区级负责本区域网上课程建设和运维管理,学校负责本学校网上课程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给社会开放接口。
为个人、学校搭建发展的平台,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教师乃至有专长的学生可以自由开设课程,分享学习成果,浏览者重点关注课程质量、互动讨论、体验、答疑等服务,以追随者、粉丝关注人数、评价鲜花数、参与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设置“最受欢迎的网络教师”、“最勤奋的网络学习者”等荣誉,提供展示的舞台,引导课程建设向“高质量、优服务、强互动”方向发展,打破传统权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的“市级课程资源共享、个人二次开发创新、试点应用后再开放共享”的课程建设机制。
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提出的,希望北京数字学校给予学校网络空间和发展空间(管理的自主权),学校建立优秀团队,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开设专题课程、选修课,通过市级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核,可以作为区域或者全市学生都可以选修的课程,学生在线学习并通过测试和认定,可以获得市级认定的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申报、评审通过后可以承担开设选修课的任务。
(2) 建立开放的活动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和应用管理体系。
为市区教委、中小学校、校外单位等部门提供开放的接口,在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辟区县分校和学校子站点,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理念的宣传,中高考的考前辅导宣传,区县和学校办学特色宣传等信息。建立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信息库,汇聚区县和学校的基本信息、政策、办学特色、宣传片、特色活动视频等信息。
(3)建立开放的运行服务、系统合作、评价考核机制。
考虑绩效评价制度,按目标要求建设,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试点推行市场运营机制,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免费,个性化的定制需求等增值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开放的网络对课程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
3. 融合
201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强劲发展,形成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数字学校也将吸引多方跨界的优质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1)实施“合纵连横”发展战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纵向打通学段和科层的壁垒,实现学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衔接,市、区、校三级课程和教育资源扁平化管理;横向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在系统、区域、部门和学校间传播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横向流动和融通。
积极与国内外参与慕课的大学联络,力争能够实现北京数字学校与大学慕课平台强强联手,在大学先修课程、科普课程、拓展性课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让学生们直接从北京数字学校网站就可以学习国内外大学课程。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与北京数字学校联手,在“翱翔计划”上进行合作,将科研重点、难点、突破点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共享给更多的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的“可降解塑料”研究中,东直门中学校长薛丽霞和几所协作体中小学校谈到了融合,协作体学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团队,有从物理领域研究,有从化学领域研究、有从环境保护课程深入,有在班会深入讨论,协作体整体以融合的方式渗透了三爱教育、德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
(2)实现课程与活动的融合。将课程融入活动,将知识融入生活,将德育、美育和体育消融在日常活动组织中。例如:最近北京数字学校组织的“数字寒假,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就将阅读经典著作、吟诵古典诗词,亲子共同品味书香,与动手实践写对联、剪窗花、捏面人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动手中传承传统文化;将走出北京游学写游记,与英语口语阅读提高听说能力相结合,培养有知识、有胸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视野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中小学;财产物资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财产物资管理对提升办学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的日常运行需要成本的消耗,做好财产管理可以更好的发挥财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运行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学校财产物资如何使用,关系到这些财物内在价值的发挥,强化物资管理,可以充分的发挥物资本身的功能,从而将物资的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小学校物资配置呈现
新情况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各中小学校不仅校舍焕然一新,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教育教学装备也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特别是2016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6]3号文件),各校纷纷将“智慧校园”建设列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大目标,中小学校物资配置出现了新的情况,具体有三个“新”。1.学校硬件设施换新貌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学校已经没有破旧校舍,更没有什么危旧房子,每一所学校里里外外,面貌一新,都是红墙粉瓦,窗橱明净;绿荫婆娑,鲜花四季;鲜亮的跑道,碧绿的草坪,学校更像一座座漂亮的花园。教工之家里面的高档健身器材超过一般的健身房。教室里的课桌椅都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身高量身定做,并随时可以调整。2.大量电教设备展新姿校长们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加快教育装备的更新换代,有利于占据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据我们的调查,到“十二五”末,余姚市中小学校都成为现代化达纲学校。目前,各校又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开始新一轮的投入,对现有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按照标准建设实验教学和音体美装备和场所,还建设和改造综合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学科功能教室、教育创客空间等教育环境。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电子图书阅览室、微格教室正在逐步普及,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办学方式的转变。3.学校安保设施上新台阶学校把校园安全工作放到首要位置,防火防灾防盗等必须的设施设备配置齐全,高清探头遍布校园的各个重要部位,一键式报警装置都安装到位。学校门卫上班时间穿戴九件套上岗,师生的活动全在监控范围,连食堂炊事人员的工作情况也一目了然。
二、目前中小学财产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们都十分重视教育现代化装备与资源的配置,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现阶段中小学财产物资管理方面,从监管和使用层面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1.学校层面重购置添置轻管理使用。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带来契机,添置了大量的设施设备,而且数量多、金额大。但是,一些学校领导财务观念淡薄,重教学管理、轻财物管理,对财物工作不够重视。学校的民主理财小组只在年末时理财,也仅仅是看看账本,从不检查学校物品使用情况。2.管理人员重设施达标轻登记管理。学校为迎接各级各类检查和达标验收,应急添置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但由于具体负责财产物资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基本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对学校种类繁多又变动频繁的财产物资疏于登记管理,往往出现严重的混乱状态。由于配套的培训管理没有跟上,学校又缺少相应的技术和人才,致使许多添置的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没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象;多数后勤人员不懂得常见设备设施的维修和保养,连多媒体的灯泡更换、灭火器过期检验都不会。3.监管部门重采购监管轻使用监督。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等监管部门对学校申请的财产物资所需资金的审核、审批等程序把关十分严格,特别是对物资物品的采购环节,都通过招投标中心进行了全程监督和控制,而且效果也比较显著,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腐败现象,但物资物品进了学校后就不闻不问了,缺乏有效的售后监管和使用监管。究其原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1.学校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脱节”目前许多学校的制度建设落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原有资产管理制度,不适应现代化、智能化的学校资产管理,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常常会发生对象遗漏或是细节缺失的现象,比如一些学校领导重金钱管理,轻财物管理,许多学校没有创新实验室、微格教室等专门教室和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其设备使用的效率和寿命。2.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缺失”学校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一般都归总务处,但是,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从教学一线退下来的中老年教师,对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不懂行,即使是一些任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教育装备也未能轻易驾驭,更不用说其他教师了,这类专业培训也很少,这样就导致一些先进的装备进了学校,却一直搁置没人使用,或使用率很低。投入几十万的设备就这样“摆摆样子”。3.监管方法比较“蹩脚”在中小学校财产管理中,监督机制的建立目的是强化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但是,目前对学校的财产物资管理中,从政府到学校,再到具体责任人,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方法很传统、很笼统,缺乏必要的考核督查机制。监查的方法往往是巡查,上级领导到现场检查,用手摸一下设备,灰尘蒙面,就说“这些实验设备好久没用了?”鲜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监管,这样就无法保证在每个层面、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应的责任人,更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现代教育装备和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监管的及时性、实效性并不显著。
三、中小学学校财产物资管理解决的对策针对上述中小学校财产物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设完备的学校财产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要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对体现全面性和时代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建设。1.建立完善的验收制度。验收制度的建设也是日常财产物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验收流程的构建。从目前的验收工作来看,流程主要分为四步,分别是财产物资清单与实物的对应、实物检验、登记造册和实物入库。这四个步骤是验收的基本流程,在强化验收管理的时候,步骤要在此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第二是进行验收标准的确定。建立详细的验收标准可以保证验收工作的质量达标,所以,根据实物自身特点建立统一的标准非常重要。2.建立完善的使用及维护保养制度。就使用而言,第一是建立登记制度,这样,物资使用的详细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把握,也让学校领导知道各类物品器具的使用率。第二是进行使用损毁的报备统计,通过此项制度的建设,物资利用的综合效率更容易进行计算,是维修和再添置的重要依据。就物资维护保养制度而言,一要确定维护保养的标准。二要做好维护保养流程以及费用的报备,以促进财产以及物资管理维护的效能。维护保养制度的建立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规范了物资保养的流程和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保养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第二可以促进财产物资利用的周期,延长使用寿命,老师们喜欢使用惯了器具物品,从而大幅提升使用效率。3.建立完善的盘点及清查制度。学校财物的盘点和清查制度,目的是明确财产物资的去向和用途,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不仅要理财,而且要理物。从管理实践来看,建立完善的盘点和清查制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定期对学校财物进行盘点和清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管理漏洞,进而进行补充和改善;二是对财产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握,这样,对后续的购置更新提供充分的参考,后勤保障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二)进行明晰的管用职责划分
最好的制度也要有人去执行,在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职责分工必须十分明确,做到物资使用流程优化,操作规范,效率优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1.明确管理者职责。管理职责划分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延伸,这样,责任范围的确定会更加的明显,管理实效会大大提升。第一是进行垂直责任的结构建设。落实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校长———总务主任———财物保管员,层层有责,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通过垂直责任结构建设,可以将责任彻底细化,这样,财物的控制效果会更好。第二是进行横向管理责任的确定。在垂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责任扩展,分别落实到各个职能科室、各个教研组和班级等,可以将整个学校财物管理的责任进行全面划分,这样,责任遗漏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2.落实使用者责任。学校的教具、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功能教室等等,凡需要使用的专任教师都有权使用,但是,使用者必须遵守使用规则,先登记,再使用,不得转借或带出校外;操作规范,正常损耗要记录报备;用后及时归还,故意损坏或失窃,须追究责任。
(三)建立智能化的监督机制
1.进一步强化完善采购制度。在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当中,采购制度的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制定采购计划和分析论证。采购计划关系着物资针对性的情况,所以在进行采购的时候,要进行详细的财产物资管理分析论证,这样可以制定出有效的采购计划。第二是进行采购工作的落实,一定要有懂行的人来办理。第三是进行采购申报。通过这样的流程,采购工作规范有序,实现“物有所需、物有所值”。最后还要做好采购工作总结。2.建立智能化监管和考评机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校财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各校财物使用情况。地方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盘点,清理在建工程,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通过监督机构以及监督人员的强化,使得监督的效果得到提升,这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就会得到加强。通过新建立的国有资产网上管理系统,实现对各校现有财产物资及其变化的网上操作管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和学校之间的申报、审核互动控制监督机制,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财产物资管理目标,更好地发挥管理监督的作用。中小学财务物资管理是学校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分析当前物资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管理制度和内部责任机制,进一步严肃财物管理纪律,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中小学财产物资管理的实效性,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伟莲.新形势下中小学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5:97-98.
[2]冯乐坤.论中央与地方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财产的分级所有[J].时代法学,2016,02:29-38.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微课;运用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出发,记录教师针对课程中某一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讲解过程或者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一般将视频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是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一、微课的特点及优势
微课主要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炼、资源容量小、容易开发、成果易于转化等特点。目前,微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最具应用价值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之一。
关于运用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国内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学者肖安庆详细地阐述了微课的优势,具体如下:一是教师人人均可进行微课研究和开发,获得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高回报;二是不受人员、时间和地点的控制;三是思考更充分、反思更有效;四是有助于拓宽交流与研讨范围;五是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
二、微课的运用
1.组织微课培训,开展微课评选活动
由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师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首先,建设院校微课专题网站或网页,主要针对微课理念、微课的制作方法等进行展示,同时提供制作微课的相关软件,让教师自己动手尝试录制和制作微课。
其次,组织教师参加微课制作培训。在教师自主尝试制作微课基础上,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微课主题培训,通过现场培训使教师掌握微课制作技术。实践证明,定期开展微课培训,教师的积极性普遍得到调动,微课制作热情也日渐高涨,实实在在的微课制作讲授等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定期开展优质微课评选活动。将微课评选与职称评聘等相关联,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微课制作学习和录制活动的积极性。针对校内教师进行优质微课评选,择优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重点通报鼓励。同时,加强与区域内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区域间微课制作、录制与应用的研讨,并组织优质微课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建立微课资源库,创造智慧学习环境
高校通过建立微课资源网和微课资源数据库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基础和资源支持。微课资源网主要提供微课相关信息、更新微课资源、在线浏览以及下载等服务。微课资源数据库应全面包含在线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件资源、教学反思等。构建微课资源库,为教师提升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以微课资源网为载体,为教师智慧学习、智慧发展以及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应充分整合微课件、微教案、微评价、微论坛、微反思以及情景化的实践资源,形成高互动性的合作学习网络,使教师通过微课实践获得自身智慧能力的提升,进而再将智慧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教育智慧。汇集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实现对微课资源的再次开发,不断地优化文微课资源库中的资源。同时,应积极推动微课资源库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评价、合作反思,最终促进教师的智慧性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3.建立微课学习共同体,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可分别建立校内微课共同体、区域性微课共同体和网络微课共同体。具体如下:
(1)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参与其中,在共同体交互中获得对微课的正确认识,提升微课开发能力,最终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奠定基础。而在共同体反思中,实现知识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由外在体悟向内在感悟的转换,最终能丰富教师的知识,使之积累更多实践智慧。
(2)区域性微课学习共同体。它是对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的升华和突破,为教师提供整体化、系统化的微课资源,增强教师的认同感,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实现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开发、自主创造,促进教师智慧性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3)网络微课学习共同体。通过流动的、新鲜的、多元化的微课资源,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入交互,为教师提供学习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上传微作品,实现多元主体微点评,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自己在反思、反馈过程中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