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

第1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一、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灯具的基础知识,灯具的安全规范,灯具的分类和采用光照技术的特点,灯具的结构,灯具设计的历史与发展,中外灯具设计的比较,灯具造型的方法,灯具设计与环境,灯具设计与材料,灯具的光影效果,以及灯具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很快明确自己设计的定位。比如吊灯的设计,学生就应了解吊灯使用的场所、吊灯采用何种基本造型、吊灯使用何种材料、吊灯营造何种氛围、吊灯的光影效果等,在有了明确的设计定位以后,学生再进行创新,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灯具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灯具的造型设计基础,主要包括结构基础和材料基础以及灯具设计的安全规范。学生应用灯具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灯具造型的设计,比如从外观的细节变化进行设计,从使用方式的变化进行设计,利用仿生、移植、借用等设计的方法进行灯具造型设计。重点让学生能够合理的进行装饰类灯具和功能性灯具的造型设计,以及室内灯具和室外灯具的造型设计。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灯具的风格,能够敏感地根据使用场所、使用人群、使用的时间的不同进行灯具设计。

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思路。

艺术设计专业的灯具造型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绝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到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设计出实用、美观的灯具。作为艺术生,学生的长处在于思维的活跃性和对形态美的良好感觉,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理性因素。比如拿灯具的结构来说,完整的灯具应该至少包括灯罩、灯头、灯泡、(灯座)、开关这些关键部件,有的学生的设计却往往只设计了一个部位,你很难分辨他设计的是灯罩、灯座还是灯泡?在进行造型变化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学生常常只设计灯泡的造型,而忽略了和灯泡配对的部件比如灯头、灯座以及灯罩的设计。因此,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灯具的结构,在设计的时候能进行整体性设计,保证灯具设计的完整性。再比如,拿灯具的发光方式来说,很多学生对发光的方式、发光的位置、灯光照射的位置都很模糊,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他的灯会发光,至于光线照射的范围、光线的分布、光影效果都非常模糊。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灯具采用的光照技术,了解不同材料的灯具发光的区别,了解遮光器等部件对光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实地观察不同灯具的发光方式、发光范围以及灯具的光影效果。这样设计的灯具才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点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起到一个答疑解惑的作用。而要避免老师填鸭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机械性地记忆,但学生真正掌握能够运用自如的知识却很少。灯具造型设计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进行草图的绘制、效果图表现、电脑三维模型的建立之外,还要让学生动手做出真实的灯具,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依靠自己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灯具造型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一套完整的流程来进行。比如,老师拟定一个以材料为中心的灯具设计题目,让学生选取某一或几种材料进行灯具造型设计,完成从草图绘制、效果图表现、电脑三维模型建立直到实物的完整设计流程。学生自然会去了解金属、塑料、玻璃、纺织品、复合材料、木材等材料的特点以及在灯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非常牢靠的。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忙学生解决在整个设计流程中遇到的困难,等设计作品完成后让学生点评他人的设计作品,互相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然后对设计作品进行再完善。最终老师对学生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和建议。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灯具设计的知识,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在相互的学习和批评中得到提升。

第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灯具造型能力。在教学中做到横向上有广度,纵向上有深度。通过对几类灯具的深入设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讲,灯具是一个范围非常大的概念,详细来分的话,灯具的种类是非常多的。那么,就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某几类灯具来进行设计,比如选取室内灯具来进行设计,因为室内灯具和我们接触的最为密切,而且应用的范围也最广。室内灯具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吸顶灯、吊灯、落地灯、壁灯、台灯、筒灯、射灯等,要根据室内不同类型灯具的特点,并与环境相融合进行形体设计,尤其要注意的是室内环境和灯具的用途。再比如选取装饰性灯具来进行设计,首先要把握装饰性灯具的特点,因为装饰性灯具更强调装饰功能,设计就要不拘泥于形式,以美观和创新为设计原则。除了基本的造型、材质、色彩的处理,还要考虑灯具使用的场合以及用户对灯具的个性化需求。

第2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1.1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相对片面

目前,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标准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发展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形成性特征的关照,忽略了艺术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性。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通常由一两件实践作品或命题作品得出。在艺术设计这样一个以感性认识和感性表达为本体的视觉艺术中,仅凭一两件作品并不能真正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做出质与量的精确判断,从而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此外,成绩评价普遍以班级单位范围内的学生整体水平作为参照基准,这种类似于常模参照的方式,虽能对本系或本班范围内学生的水平进行划分,用以实现成绩评价的发现与选拔功能,却因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而不能实现成绩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诊断、引导的功能。

1.2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结果模糊、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绩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以分值的形式予以公布,从而导致成绩的分值无法在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构建起可以交互的交流平台,学生更无法从中解读出自己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中的优点与不足。公布时间上明显滞后的评价结果错过了目标导向与反馈调节的最佳时机,也剥夺了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改进、完善的机会。

2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研究目标

建立成绩评价内容多元、成绩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改进教学实践的成绩评价体系,正是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宏观目标。为了避免用总结性的成绩评价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新模式使用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学过程。从中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简言之,使用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目的是使成绩评价的结果能够充分反映成绩评价的发展性形成过程。

3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

新模式的研究内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参照历史沿革和国内外成绩评价体系的横向比较研究,成绩评价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3.1成绩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成绩评价中单一的量化方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质化评价方法可以给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但这种评价方法对评价者的要求相当高。同时由于评价者的主观性较强,其效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将量化与质化的评价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机的结合。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成绩评价实践中,要从认知的角度、艺术的规律、创新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艺术的管理能力、创意的执行能力、作品的实施效果等等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3.2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成绩评价往往用课程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学习的过程,成绩的评价也仅仅是结论性的。艺术设计的成绩评价不仅是学习结束后的分数,而应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成绩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因此,课程成绩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这些成绩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用准确、公正地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成绩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3成绩评价者的多元化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成绩评价中,一般由教师担当成绩评价者。这当然有其自己的优势,但如果局限于此,那么就有失偏颇。因为教师的成绩评价只能代表教师一方的意见,而不能完全代表直接或间接参与课程的人和受到课程影响的人的意见。那些课程参与者和课程影响接受者的意见对一个精确的成绩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成绩评价者多元化主要体现于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设计机构、设计师、设计消费者代表、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中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作一个自我评价,这不仅是给学生一个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申诉,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

4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实施步骤

4.1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制定

通过对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及相关人员根据前期的理论研究制定出初步成绩评价体系,这个成绩评价体系可分阶段实施,并且有明确的阶段性的目标及详细的实施计划。

4.2具体计划实施前的基础调研

对教师和学生分别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设计能力、学习态度等。了解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专业水平,可以为计划实施后的效果作比较研究。

4.3将明确的成绩评价标准告知学生

在上课之前,把根据教学目的制定的相应的成绩评价标准和策略明确地告知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成绩评价标准清楚地了解预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所指引地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使学生也成为改革的主体,增加成绩评价体系研究的参与性。

4.4成绩评价标准的实施

成绩评价标准的实施者是专业课老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成绩评价标准的细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创作等学习活动。课程的成绩评价,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能力作为基本框架。一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具体评价分值详见表(1),各个评价项在成绩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各有侧重。成绩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成绩评价也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4.5成绩评价标准实施后的反馈

选择最佳的反馈时机与反馈方式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诠释,成绩评价结果反馈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成绩评价结果及时、分阶段地进行反馈。在专业课学习的初始阶段、中间阶段、3/4阶段和终结阶段,分别对学生的成绩予以反馈,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在课程的下一阶段加以完善。艺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艺术学习没有单一的答案,换言之,学生的学习结果无对错可言。因此,由全体任课教师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通过沟通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由陈述,教师通过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教师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评价结果,并将其反馈给学生,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5结果分析

通过课前和课后以及参与和未参与成绩评价新模式应用实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较大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执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6结论

第3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2-03

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新事物不断出现,而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媒介作用的高职设计专业更是要能顺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人才必需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研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设计元素的表达。还要注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关注市场经济和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新态势,构建以社会总体发展为导向,具备学习、继承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才能培养一批优秀的高职设计人才,并让高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以职业为导向的特征,即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工作协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是综合了学科特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它决定了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课程方案、教学实践、课程评价等活动所要达到的可以显示的、可以观测的标准。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不仅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是课程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制约着全部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

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逐渐具备设计师的综合素质,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这种定位和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也就是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为了使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成为技术与艺术并用、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符合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现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为培养学生技能,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我国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几点意见》中规定“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的50%左右”,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基本任务还是主要内容,实习实践都占有一大比例,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60%左右为好。理论教学的“必需”和“够用”的确定,应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的操作能力来确定。当然,理论知识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从职业出发,来选取讲课的内容。如:

根据这份装饰专业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到总课时834,理论课350(占41.9%),实践课484,(58%),符合国家要求,顺应市场主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加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担当设计任务,确保把学生打造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是实践必不可少的指导依据,作为以技能为主导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更要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当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最重要还要偏重于技,尤其是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实践操作型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目标。对于中国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我们国家的设计教育讲究“由技入道”,加强实践课程比例,重视理论课程将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技术性、应用性的教育,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快速增长,而学历教育的学习时间、学习周期却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能力又表现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不同的课程结构,以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

1.横向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学科综合性。分析培养目标,为了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具有完整基础理论基本系统,形成较为宽广的艺术设计综合知识面。把课程内容的实行横向整合,主要是跨专业的整合,即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例如,艺术设计大体分二维设计、三维设计。而产品设计属于三维设计,同样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属于三维设计,那么作为大家拥有共同设计特性的专业,其课程必然有可整合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整合,可以把专业基础课整合到一起,既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资源,又可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并能充分体现出学科的综合性。

2.纵向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学科专业性。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学习的基本内容,如何在学科的综合性中体现专业性,并能在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提升设计意识,把知识内容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学习一个课程可达到两个效果。这就要注重对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其直接目的是避免课程内容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精简课程内容,提升学习的档次。如果说课程内容的横向整合,是学科综合性的体现,那么课程内容的纵向整合,就是进行课程内容的相对单向的选择与精简[2]。设计专业涉及的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但综观其课程,同一专业所学的内容总有重叠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纵向整合,以突出学科的专业性。以室内装饰专业为例,如:《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家具陈设设计》是室内装饰专业主干课程。然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广泛,其核心内容包括了设计简史、居住空间设计、家具陈设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内容。那么就应该把《居住空间设计》、《家具陈设设计》课程进行精简合并到《室内设计原理》中,实现课程的纵向整合,使学科更显专业性,又避免了交叉重复。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几个原则出发,提出优化整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9

第4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室内设计课程 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杨广荣(1978—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 镇江 2124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38—02

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在专业就业内容上一般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块,室内设计既是一个专业方向,也是一门专业课程,国内室内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四个专业的基础课。以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施工、陈设设计与相关配套等,而室内设计课程是专业方向的核心与基础,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国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更多地倾向于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与国内高职教育的现状差异性较大,可参照性较小。因此,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对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帮助。

一、高职高专环艺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室内设计通常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第二、三学期,约90~120学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室内设计史论、室内空间划分、室内界面设计、设计色彩、风格、不同性质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室内陈设等。室内设计课程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美术、建筑基础、工艺装饰、人体工程学、材料学、色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室内空间并进行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五个学期,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结合生源素质和教学模式,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的基础能力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艺考热”,高职高专艺术类在校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高考考试内容一般为基础的美术加试,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认识,对室内设计专业缺乏了解。室内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美术和设计基础外,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这恰恰是高职高专学生的薄弱点。

2.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一些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够明确,室内设计方面的课程教师引导的多点,学生就以室内设计专业自居,相反学生就以景观设计专业自居,弱化了“一个界面两个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各大院校室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很多学校相互模仿,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处理不当。其次,各大学校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导致毕业生缺乏相对突出的竞争力。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强,在常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否则会使学生学完课程印象不深。从企业回馈信息反映,学生在进行相关室内设计项目时,往往不知如何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操作。

3.课程教学方法定位不准确。当下,各大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数专业课程都在推进项目化教学、工作室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而相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室内设计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课程性质,而对于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的学生而言,根本不具备室内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配以相应的案例分析,才能不断积累实践项目操作能力,因此过多地模仿项目化、工作室化等教学模式,不依据自身专业体系的个性化特征,往往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惘。

4.课程实践环节的缺乏。室内设计课程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的综合体,要求学生除具备一定的造型、色彩等能力基础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体验。而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体现为实践教学学时、“双师型”专业指导教师、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短缺,使得常规理论教学成为“纸上谈兵”。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这种实践方式在时间上不连续,学生难以获得对室内设计系统的认识;校外企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无法跟踪指导,企业没有接纳和指导学生的义务,部分学生甚至找不到实习机会,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这一举措往往效果不够理想。

5.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较“独立”,缺乏相互贯通。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室内设计课程开设前,一般辅以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制图、造型基础、建筑理论等,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大环境为主,缺乏对专业的考虑,不能顾及后续课程的教学需求,使得各课程相互孤立,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此外,环境艺术专业在开设室内设计课程时,还开设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设计、观赏植物等相对于户外的课程,但在教学和实践上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导致同一时间内,学生专业学习丧失方向,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1.找准课程定位。在找准室内设计课程定位前,必须对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讨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终是面向人居环境的艺术设计与技术实施,人居环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室内和室外,因此,室内设计课程是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往往能够引导学生往具体的职业方向发展。课程应在相应基础课程开设后进行,如设计制图、设计基础、建筑理论等,使得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时,能有一定的专业设计思想和基础性知识。

2.依据特色,合理安排课时分配。除艺术类高职高专外,普通高职高专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时,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因此,课程教学必须因地制宜,在具体室内设计的课程安排与课时分配方面有以下考虑:

一是室内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安排。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就业方向来看,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室内设计基础理论,同时具备系统室内设计的技能,因此,在室内设计课程定位方面,应将室内设计课程分成夯实基础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分解成室内设计原理和室内空间专项设计两门课程,前者室内设计原理在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为专业基础课程,重点以室内设计基础理论为主,配以专题设计训练,提升学生对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后者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化或者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团队形式完成不同专题的综合设计项目,系统运用所学各课程知识完成不同性质、功能的室内空间设计。

二是室内设计课程的具体课时规划。以普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从室内设计基础原理的性质考虑,室内设计课程每周4课时,总计90学时左右,在课时分配上采用“1/2学期的理论讲授+1/2的理实一体讲授+1周的课程设计环节”的形式。第一部分的理论讲授旨在让学生较好地认识室内设计,了解室内设计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第二部分的理实一体讲授主要依据相应的专业知识,设计一些室内空间的局部环节,如背景墙设计、顶棚设计等;最后在课程内容结束后,通过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完成教师制定的空间设计,一般以某一性质、功能的室内空间为设计平台,全面地完成某一空间设计,包括室内界面、装饰造型、照明设计等,最终完成平面、顶面、侧立面的设计,以及主背景的设计图纸和相应的空间装饰透视效果图。从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角度出发,在大三上学期之前,基本上完成了与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的专业支撑课程,包括装饰材料与构造、家具设计、陈设设计等,通过结合前面所学课程,融会贯通,开设室内空间专项设计,一般考虑课时90~100学时。在这个环节里,宜采用项目化、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上课过程中,以“案例分析+命题”的方式,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包括全面系统的设计图纸,最后模拟项目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方案评讲,模拟公司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以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期末再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由专业教师命题,学生单独系统地完成全套设计及图纸。

3.合理使用教学方法。(1)理论内容“实务化”。在室内设计原理基础教学内容方面,以实际工作中的目标任务为行动导向,讲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比较有用的专业理论或者实务知识,应由市场为导向,配以相关设计理论,达到“教而不空,学而不乏”,不空放理论的教学效果。(2)专题内容“模块化”。无论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还是室内空间专项设计的教学过程,都要将教学内容按照专题分成若干模块,在一些概念性、规则性理论方面,以专题模块化形式的教学,让学生重点认识、掌握相对应知识点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配套训练更加紧密,具有实际生产性意义。(3)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适合于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室内空间专项设计内容一般包括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旅游空间、医疗空间、餐饮空间等不同性质、功能空间的系统设计方法和实践,因此要以项目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如主题别墅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地铁站或火车站大厅设计项目、某中型主题商业广场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企业写字楼设计项目、主题酒店设计项目、某美容院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主题酒楼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等,对给定空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设计,通过课堂的案例分析,学生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并结合自主创新,较好地完成相关设计。(4)工作组模式实训教学。 在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中,进行项目操作时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以工作组为实践单位;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方案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绘制、技术图纸、设计方案投标解说等一系列过程,教师予以指导,实现课堂项目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无缝接轨,达到较好的团队训练、团队合作效果。

三、结语

室内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室内设计行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征以及办学优势、特色,进行合理调整和布局。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市场规则,如招投标的运作、项目操作实务、工程施工实务方面的具体方法与规则等,使课堂项目紧紧围绕企业实践开展。在室内设计课程艺术性设计方面,必须加大学生对文化、民俗、材料工艺、宅配等的认识,提高其对室内设计项目内容的认识,从而系统地学好室内设计课程,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第5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民俗采风 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第一门具有“游学”性质的艺术实践课程,最直接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最易使学生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感受。其包含有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美学、民俗等众多内容,因此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强调培养学生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与体会以及表达的能力,但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了应试型的高考模式,并未有更深刻而敏锐的艺术感觉,尤其缺乏这种游学方式的学习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会出现盲目学习的现象。另外,由于现在艺术教育中师生配比率低,在民俗采风中往往一个教师需要带10—20多个学生,而在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特征的表达,每个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点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能以一种“大锅饭”的模式来教学,要在阐述艺术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关注和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和扩展。任课教师要有效地安排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注重环环相扣,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有序的思路独立思考,深入研究。

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民俗采风教学而言,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授课内容与学科性质脱节,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大量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在民俗采风课程教学中重心偏向写生,甚至于将民俗采风课程等同于风景写生课程,这种完全倾向于绘画的教学内容与国油版等纯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差无几,丝毫不能凸显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非常不利于学生在采风过程中理解本专业性质和建构未来专业学习目标,完全处于纯技巧的盲目练习状态中。笔者教授民俗采风课多年,每次在民俗采风基地都会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艺术院校,发现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写生基地的训练内容都是以速写、素描、色彩建筑或风景习作为主,很难发现具有设计性表达的训练内容,即便是绘画习作,也不注重形式感和设计意味。所以常常会出现满目皆是常规意义的写生习作,根本分辨不出那些学生是学什么专业的。

其次,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教学效率偏低。由于民俗采风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浓郁的地方进行实地和现场考察和学习,这远比书本上和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更具直观性。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别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讲授方式是不足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现场的经验的。而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仅限于绘画原理和技巧的范畴,还要注重在美学、民俗学、工艺美术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民俗采风课程实地考察的价值。另外,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多反映为不能合理安排好整个授课计划,教学目的不明确。民俗采风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长一般为三周,在百余课时内如何让学生掌握上述的综合性内容是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整体课程解决什么问题、课程的阶段性训练的分配、阶段之间的衔接,都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相关改革方案。

一、做好前期课程的衔接工作

首先,作为造型基础内容的课程,可以在民俗采风课之前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景写生课程,让学生提早进入能熟练表达风景对象的状态,避免占用采风过程中大量时间解决造型基础问题。大部分院校将民俗采风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甚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这些经历着应试高考学习模式成长起来的学生少有涉及风景写生的经验,很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无法适应风景写生的训练模式,甚至于出现采风过程中学生用大量时间临摹的方法解决写生技巧和方法的现象,这实在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且学生因为技巧的不熟练必然占用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技巧,根本无暇顾及这门课所涵盖的其他内容和知识点,最终就会将一门多彩的民俗采风课学成了一门风景写生课。如果前期开设一些风景写生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且使学生保持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也有利

激发兴趣,更好地发挥细致观察研究的能力和创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安排相关地域的工艺美术史论课程和相应地域的民间艺术理论课程。作为民俗采风,民间文化和艺术形态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如果不做足相关的功课,对当地文化和艺术形态一无所知,无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形成巨大的障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民俗采风前穿插民间艺术类课程或者工艺美术史论课程,这样既能解决民俗采风课的理论背景缺失问题,又能避免民间美术和工艺史论课程中学生无法获得直观感受而导致纸上谈兵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二、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工作

首先,一定要改变和扩宽教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教学思路要改革必须打破“采风等于写生”的观念。这是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通病。长久以来,这种“白天学生画,晚上教师讲,从头画到尾”的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开设的初衷。作为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收获绘画技巧,或是完成一幅好的风景作品,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民间艺术形态,如何挖掘民间艺术语言,如何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研究工艺美术,以及如何从传统民间的艺术形态中来了解设计、感知设计,这门课程最终是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素材储备和灵感之源,绝不是枯燥无味的技巧训练。

其次,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游学”的优势。民俗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置身于美之中,这是游学式的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防止“学而不游”和“游而不学”的现象。所谓“学而不游”是学生单纯依赖既有的书本知识,不进行实践性的细致考察。“游而不学”指学生缺乏对考察内容和目标的了解,不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白这门课最终要完成什么,重点是什么;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形象、深刻地接受知识点;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共性教学和个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理论讲授之后适当安排实践性的小课题,让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深入考察地点进行各自兴趣点的研究。

再次,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力。民俗采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更要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

三、将民俗采风后期的展览汇报作为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大部分院校在民俗采风课程完毕之后会进行相关的作品展示和汇报工作,大家都是以橱窗展示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这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意训练的一个大好机会。众所周知,作品最终效果的呈现与展示的效果息息相关,且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才真正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的结束。所以在民俗采风过程中,应该将自主设计作品展示形式作为课程的内容之一,而不应该将这部分内容割裂出去。在展示形式上,应该鼓励学生以新颖且具有设计感的展示方式来进行,避免常规传统的橱窗展示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将更深化自己对于课程的认知理解和表达,并能综合运用形式与构成、材料与施工工艺、展示设计、版式设计等诸多知识点进行综合型的创造,而且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设计专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中的综合素质。

第6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设计;教学;造型基础;传统艺术

无论是艺术学院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学院,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来看,都意味着对所处艺术史的高度评判和集中继承。在这种评判和继承过程中,具体的风格手法、创作观念、价值形态、鉴赏旨趣等要素逐步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学院教学相对固定的课程内容。所以,确定当代中国文化形态中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内容,就必然要作如下追问:其自身所处的艺术史实际状况如何,又如何对其评判和继承?

深入阐述这一追问并非本文任务,这里所关心的,只在于借此引出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一,当前国内设计学院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其所处的艺术史传承形态互为割裂;其二,多数设计学院教学从观念到方法的指导层面都停留于设计领域内部的借鉴参考层面,因此其创新评价和应用评价都比较低。

目前,中国设计学院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都十分庞大,专业方向种类区分极为多元,早已突破传统的建筑、产品、环境、服装和视传等几个有限门类,几乎渗透到每一个新兴产业领域。而在国内如此庞大和多元的设计学院教学现状中,其教学内容设置模式乃至教学内容本身却有着惊人的趋同性。首先,在大纲的主干课程分布上,主要包括造型与色彩基础教学、设计史论、设计实践教学、软件教学四个部分。其中,造型与色彩的基础教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高考美术中素描与色彩临摹写生,最重视学生造型能力训练,其目的主要在于设计意图的手上表达;另一方面,基础课又借助包豪斯确立的平面、色彩、立体的三大“构成”理论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上的知性意识。设计史论方面,毋庸讳言,实际教学重点主要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设计史、设计潮流以及作品案例等方面的讲解。设计实践课则侧重于设计方法的选择、造型与功能方案的确立、用户的操作评价等方面,具体策略就是对国外设计的经典案例进行经验借鉴和直接模仿。根据上述分析,国内设计教学中主干课程的设置模式基本上是照搬西方历史语境中的设计学院,中国自身的社会情境、文化状况对于设计的介入处于极为次生甚至缺失的状态。这一不足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中都有鲜明的表现。特别突出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深刻的价值文化理念与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仅仅沦为一种元素符号化的点缀,此外再无其他深掘和应用。

首先,近年来频繁提到的所谓“中国元素”设计,一方面可看做是设计领域民族意识的觉醒,但这一提法的出现和流行却更加暴露了一个问题,所谓“中国元素”的实质乃是基于“他者”,亦即西方话语权之下的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说,在西方设计体系的范畴中,有限融入中国民族或民俗文化中的某些个别的、具有特别装饰意味的因素加以点缀,以使得国内的设计在西方设计思维形态中具有相对独特的趣味而已。这种创新思维仍然植根于西方,只是在极为有限的层面作出某种“媚他”色彩的调整。这种“元素”仅仅限于设计风格的趣味层面,远非一种自信自足的民族文化本位设计思维。因此,所谓的“中国元素”,不过是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同于西方的水墨艺术、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或者瓷器艺术的符号,作为一种趣味风格的改造,以此唤起西方设计领域的新奇感。一旦这种中国设计元素超出西方设计思维先行设定的视域,这种“中国元素”就立刻会被视为无稽之谈。当我们在很多场合使用水墨或者篆刻等艺术语言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仅仅是袭取其躯壳形式,其内在文化传统思维并没有进入东方精神价值这个更加本质的层面。进一步值得追问的问题是,为何水墨等艺术形式在中国会具有长达数千年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设计者的营造思维与水墨思维模式到底有何共通之处?它们共同的哲学思维基础又是什么?

这一系列的设问涉及的是极为庞大而深刻的东西方文化比较问题,前贤多有精论。择其要者,中国古人在观察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上与西方传统有着根本的差异,因而生活理想与器物态度也就有了本质的不同。

这种本质的不同将在哪一个关键点上集中体现?从艺术品鉴的角度而言,东西方艺术的差异在于精神价值的认定。西方的文明形态,不管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甚或是19世纪下半叶以前,其哲学思维都是基于一种主客二分法的模式,客观器物一直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不容置疑地存在。因而探讨器物本身与在世之人的价值经验是相对隔离的。在西方现代哲学看来,这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导致了客观知识与主体审美体验的对立形态。但是对于传统中国哲思而言,这种对立形态并不存在。中国先秦时期即已盛行的“元气论”哲学与俟后的庄禅哲学、新儒家哲学,无不强调心物一体、民胞物与的主客同一思维。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一个器物本身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器物所体现的人伦价值与精神体验才是在世之人所关注的核心所在。正是如此,儒家思想才会处处流露出一种“君子不器”的价值态度。

这就是说,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营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出发点,这就是人在世之中的精神价值体验。这一点与现代设计中重视物质感官体验的倾向有着本质的差异。在物欲纷扰的现代社会里,重新审视精神价值的设计并非矫情,实为社会深层次的需求。这与欧洲拉斯金、莫里斯等人发起工艺美术运动的初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时,生存价值设计的导向也会为设计带来一种更为精雅、更富深沉品味的时尚趣味。实际上,在当下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社会中,这种更加高级的趣味已经逐步成为设计与生产的一股潮流。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给当代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启发。

与这种社会需求与潮流趋势相比,中国当下的美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显然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之处。从今日设计专业的高考专业加试和本科教学的基础课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素描造型与水粉色彩长期居于唯一的绝对统治地位。本文无意于否定素描和水粉对于设计者的重要意义,而是想说,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水墨画、书法以及篆刻,对于设计者来说,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民族传统艺术对于民族本位设计产生的引领作用远远没有在当下高校的设计教学中产生应有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缺乏对传统艺术的认知理解,美术史或中外美术欣赏课程中,带给学生的仅仅是传统美术的书面知识,而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理解,只能靠临摹创作的实践才有可能把握。

第7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摘要]从艺术实践课程汇报作品的角度探讨艺术考察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在分析考察类课程问题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实的作品图例说明“教、学”问题的新探索。

[关键词]艺术实践; 教学相长 ;再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写生考察、实习等多门课程,写生考察是最具有专业特征的实践课程之一。它同其他专业的实践课相比,写生考察类课程具有更大的主观性、自由性、随意性。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我们也一定要从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力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所进行的民族艺术考察为例,探讨教师应当如何“教”学生进行艺术考察,让学生如何去“学”艺术考察。

就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考察的经验来看,要想使艺术考察达到一定的深度,一定要首先确定考察的任务。在很多艺术院校,考察的任务就是在考察途中沿途用绘画、拍照、日记的形式对考察地点进行记录,而这样的方式往往流于表面,也并没有从特定专业的角度去挖掘所应该考察的内容。所以在正式外出考察前,可以给学生下达一个任务书,上面写清楚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考察,最终考察的结果要怎样从设计的角度加以诠释。在最近一次的民族艺术考察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拟定了这样一个任务书:在所考察的民族文化艺术中选取一个切入点(如造型、图案、颜色、文化表达等),从这个切入点进行延伸,从多角度,多纬度对其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努力达到从设计原点到立体构架的综合设计体。作品表现方式和完成手法不限。在任务书下达之后,许多同学就开始有了紧张感,于是在出发前,查阅相应的资料,对所要进行考察的地点有大致的了解。

在完成了考察前准备之后,就要开始正式的考察行程了。本次考察地点是贵州的几个地区,这些地区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非常感兴趣。而作为我们带队的教师,不能仅仅是安排行程,而是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察指导。我们知道,民族艺术考察和写生实践不同,用绘画的手法记录考察内容只是考察方式中的一种,而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为深入的对挖掘地点的文化历史,艺术形态,精神特征才是关键所在。于是,晚上的讨论会成为考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用讨论会的方式让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考察内容和收获。虽然考察地点相同,但是每个同学的考察角度却都是不一样的,这让我们教师感到非常的惊喜。例如同样是考察苗族的服装,有的同学从服装的构件来考察,而有的同学却是从颜色来考察,还有同学是从不同年龄的苗族人的服装特征来考察。而且,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考察成果都能发表一些独自的看法。在讨论会中,由于每个同学的考察角度和观点都不一样,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考察成果交流,甚至有些提出来的问题在当场就可以解决。所以,这样的讨论会的形式可以使得我们的艺术考察向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

在考察结束之后,检验考察成果的时刻才真正开始。当学生完成了考察行程回到学校之后,还应该有后续的教学环节。在我所带领的这次民族艺术考察中,出发前的准备和返校后的成果完成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外出的考察行程。由于在考察出发前已经向学生布置了考察任务书,所以返校之后,每个同学都应当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我们要求学生从设计的角度对所考察到的民族艺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应当用新的语言,新的表现手法去诠释民族的艺术特性。下面,我们从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如图1这副作品,学生考察了贵州苗族的在扎染和刺绣上的特征,将扎染中的图案提炼出来,用现代设计的方式将其进行重新组合。同时,又在苗族刺绣上找到了图形与颜色的拼接方式,将其用概括的手法将其本质特征提炼出来。而单纯的形式组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亲自进行了实地的考察,所以对贵州苗族的精神层面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于是在她的画面中,用一种类似于细胞重构的方式再现了苗族人的团结与开放的个性。

第8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作业展示 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 推动

作业展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最后一个环节。所有专业的课程都有相关实训内容,有作业成果,自然就有作业展示,因为专业自身的差异,不同专业对作业展示的程度和要求自然有所不同;有些专业和课程的作业成果是文字、或是某项大型事物的一部分,欣赏价值有限,通常可不作单独展示。但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业展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其所需解决的问题大都是通过策划和构思、经绘图和制作表现所呈现出的具有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作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作品自然是服饰、视觉传播设计的作品自然是平面设计和品牌形象类作品、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作品自然是产品造型等等,这些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作品是学生们在课堂实训中的作业,当被集中展示或择其优部分展示时,都是对学生们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能树立榜样,激励更多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进取,因此,作业展示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具有积极和重要推动作用的。笔者所供职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一所纯艺术设计类的高职学院,所有专业和专业课程都力求在有限课堂时间里培养学生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能力,不论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主干专业课程都是如此,都着力培养学生创作完成具有艺术美感的各类作品;故笔者以自己教学和组织课程作业展示的经验,将作业展示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动作用进行浅要评析。

一、作业展示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肯定,其激励作用不可小视

通过作业展示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师在结课时可以选择全体学生作业展示或部分作业择优展示,根据专业和作业的形式又可以选择橱窗展示、展厅展台展示、公共场所展示等,有些课程还可以运用投影、大屏幕或新媒体平台展示等;不论何种展示形式,都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和激睿作业被择优展示的学生,也于无形中被教师树立了榜样,对己对同学都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激励与军人立功、佩戴奖章的意义是等同的。教师在选择学生作业进行展示时,还需撰写作品评语、展览前言,带领学生装裱作品、合理摆放作品和布局等,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作业展示所引发的积极效应,对相关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一种肯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作业展示的形式、数量、布局等往往也是教师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体现。在笔者工作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每门专业课程都被要求进行作业展示,校方还根据展示效果进行评选,对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客观上也激励了教师尽力将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成果以最好的面貌呈现给公众。

二、作业展示能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因为专业差异、课程差异、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异,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作业展示,其整体外观和展示效果会有很大区别,因此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为了让自己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具有较好的效果,都会尽量扬长避短,教师们也能通过作业展示而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以指导学生们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公众。同时,由于每门课程间的固有差异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所限,决定了教师即使尽心尽力,学生也未必能做出具有较好效果和水平的作业,因此教师惟有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方可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效果。以基础素描课程为例,其作业均为黑白铅笔表现,需要长期练习方可认真打好造型基础,故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贪多图快,不妨以较少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再从中择优重点指导,如此方可容易获得较好的学生作业。同时,本着对学生和公众负责的态度,专业课程的作业展示当宁缺毋滥,宁可展示的作业相对少一点,也要保证质量和展示的整体效果。

三、作业展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亦有所协助

作为一所专业众多的学院,以院方教学管理部门有限的精力和人手,很难做到对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一一考核到位,因此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示活动,就成为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重要参考依据。故作业展示对教学管理工作亦有所协助,而反过来,良好的学院氛围和教学管理工作,又可以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作业展示,既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和激励,也能帮助教师通过展示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可协助校方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作用不可小视。同时,在展示作业过程中教师还要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作业装裱、摆放、布局和整体构图、撰写展示说明等附属工作,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因此,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应当重视作业展示,重视作业展示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榜样激励,也重视展示作业过程对后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本文对作业展示之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浅要评析,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和意义,以期提升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类;网页设计;对策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对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出分析与研究[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网页设计与制作不仅成为热门课程,而且也成为现代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技术手段。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网络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社会上对网页设计与制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行业中自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本身而言,它不仅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更要有专业的美工基础和艺术素养。因此作为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要想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众所周知,网页浏览时,带给浏览者的不仅仅是信息盛宴,同时也是视觉盛宴,视觉传达系统设计也是网页界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适合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性,才能培养出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技术型人才。

一、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分析与解读

1.高职艺术类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大都是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高职艺术类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因此不少人理解和接受能力弱,专业课理论知识难理解,实训课接受能力也差,学得慢。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实践操作上又不肯下工夫。特别是英语基础很差,专业上有关英语的知识接受起来就更加难,更不用说是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了。

3.高职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功底较好,绘画基础比较强,对艺术有一定的赏析能力。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在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色彩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在视觉传达系统设计上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是,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对电脑的操作不熟练,这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对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知识面的剖析与解读

1.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应以Dreamweaver为基础辐射相关知识面

众所周知,Dreamweaver是在网页设计与制作领域中用户最多、应用最广、功能最强的软件,随着Dreamweaver MX2004的,更坚定了Dreamweaver在该领域的地位,它集网页设计、网站开发和站点管理于一身,具有可视化、支持多平台和跨浏览器的特性,是目前网站设计、开发、制作的首要工具。因此,把这个时代最前端的软件教给学生,既不落后也不俗。以此为基础,辐射相关知识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2]。

2.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应以项目驱动教学为重点

在教材中,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要转化成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以项目驱动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例如,网站站点规划与设计就可以拿个人网站作为项目,怎么建个人站点,网站设计与规划中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何要这样做,不这样有何不当之处等,边上机操作边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剖,知识自然就明白了,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即使有不清楚的地方,也不要紧,后面再通过进一步完成,直到把整个网站全部做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要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

3.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应以平面设计为难点,侧重于界面设计

网页设计中不仅有动态网页也有静态网页,那么对于高职艺术类学生来说,如果把ASP、JAVA拿出来讲,可以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课程必须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高职艺术类学生他们学习的是与艺术相关的知识,如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因此把界面设计作为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侧重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术有专攻。否则知识面的笼统与全面化,必然会造就学生的一知半解,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适得其反。

三、对高职高专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以及教材现状的分析

1.开课率比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

基于网络目前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基于网络在将来的无限潜力,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网站来彰显个性、展示自我,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也成为许多专业非常热门的必修课程,不用说计算机方面的相关专业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就连艺术类的很多专业如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以及印刷技术专业的网络出版物设计等等,都通过网页设计课程搭建了与时代并进的桥梁。看到网上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是相当地高。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上网进行寓教于乐,因此网络带给学生的是一举两得的事。不仅如此,网页设计在网络越来越流行的社会里,所需求的岗位和招聘的人员也是相当热门的。如网页设计师、网络编辑师、网管等,这让许多青年学生特别是热衷于网络的学生树立起进军IT行业的信心与雄心。开课率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教材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没有针对性

目前高职艺术类使用的教材可以说种类很多,既有沿用的本科教材,也有新编的教材;既有工科的教材,也有非工科的教材。如由周立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由陈强主编的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网页设计教程》,由鲍嘉、卢坚主编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完美网页设计》等等。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网页设计知识的需要,但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要想入门,并熟练掌握网页设计的各种技巧与方法,灵活处理网页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元素,设计出一个完美网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教材理论多,项目式教学少

高职培养的学生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走上社会后能马上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除老师传授知识外,所发的教材就成为学生自学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工具手段。如果教材实践动手内容太少,纯理论知识大多,势必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与反感。

(2)教材没有针对性

目前的教材大多数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杂而不精,多而不实。有的教材就软件而讲软件,从不谈设计。有的教材把HTML代码长篇幅大讲特讲,弄得艺术类学生们晕头转向。有的教材把软件讲三四个,结果弄得学生学得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教材设计没有针对性,就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四、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1.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艺术类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来进行。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应围绕“实用型”这一目标进行[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要削弱难于理解的编程语言,注重应用,增强网页界面设计在网络领域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网页界面设计的重要性,并加强图形图像处理的能力,加强网页界面色彩的设计与运用,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

2.改变教学方法

高职艺术类学生是高职高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思想观念和文化基础,其约束性和自觉性,与其他高职学生有共性也有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要倡导手把手教学方法。要把教学内容置于项目或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在实训中掌握,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要提倡分组教学法,更要加强项目实训法。

3.改变考试模式

课程学完后,结业考试要把以往传统的试卷模式,改成上机操作考试。具体操作:课程结束后一个星期内,让每个学生开始搜集自己个人信息资料,并酝酿制作个人网站,网页中文字元素必须是自己写的,图片也是自己加工处理的,版面设计不得侵犯版权。一个星期之后,每个学生交个人网站,并评定成绩,合格后给予结业。通过这种方式,既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温故,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杨连焕.浅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00.

[2] 鲍嘉,卢坚.完美好网页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