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1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的基本认识中几个概念的情境教学给予分析.

概念1:力的产生和消失是瞬时的(时间)

情境设计:取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橡皮和乒乓球.

步骤1:将乒乓球放在桌上,用手指轻弹,乒乓球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步骤2:将橡皮放在桌上,用手指推动一段时间后停下.

思考:1.手指在弹开乒乓球的一瞬间,对球有力的作用,乒乓球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惯性的原因,而最后停止运动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

2.相对于乒乓球而言,橡皮的运动是一个力持续作用的过程,是手指一直推动的原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手随时拿掉,由于摩擦力的关系,橡皮也会停止运动,并且,随着橡皮的停住,摩擦力也会即时消失.

3.步骤2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也是无数个瞬间的叠加,两个看似不同的过程,都体现了力的产生和消失是瞬时的这样一个概念.

概念2:要产生力物体可以不接触(空间)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可以接着概念1进行.在概念1的两个步骤中,手指和橡皮、乒乓球接触而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是否产生力一定需要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接触呢?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概念1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接触才会产生力.当教师引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秋天的一个黄昏,牛顿正坐在果园里深思着,突然间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了牛顿的头上,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触动了牛顿的思绪,最后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由这个小现象的启发创立了一大定律,而同学们能不能由此现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呢?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启示,苹果悬在树上,并没有和地面接触,但是也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掉了下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领悟到,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的事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有时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都会对学习有帮助.

概念3: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而存在

教师:人用拳头击打墙壁时,为什么自己也会觉得疼呢?

学生1:是被墙壁“撞”的.

教师:当一个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被水桶拉得弯下了腰呢?

学生2:因为水桶有重力.

教师:很好.但是水桶的重力是地球对它的吸引,人为什么会被往下拉呢?

学生3:因为人要去提它.

教师:对.因为人对水桶有向上提的作用,所以桶的重力对人就有了向下拉的作用.拳头击打墙壁的时候,墙壁也在“击打”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

为了更直观一些,教师放一段士兵用步枪射击的录像:步枪架在肩膀上,子弹射出的瞬间,枪支很明显对肩膀有向后的推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坐力”.通过这段录像,教师可以解释:枪支将子弹射出的瞬间,即对子弹施加了向前的推力,而子弹对枪支有相反的作用力,所以产生了“后坐”现象.如何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同呢?接着,让学生甲、乙、丙三人做个实验,学生甲和乙手中各拿一个弹簧秤,将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第一步,学生甲不动,学生乙用力拉手中的秤;第二步,学生乙不动,学生甲用力拉手中的秤;第三步,学生甲、乙同时拉秤,并不断变化拉的“力气”.在三个步骤中,学生丙一直站在中间观察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丙发现,不管是什么情况,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始终是一样的.

概念4: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空间和运动)

第2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需原理 基本概念 法学重构 供给需求 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的意义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是经济学的法律分析诞生的基础。经济学家推开“科斯之门”走进了法学之后,却随手关上了门。法学家如何走进经济学?法学能否分析经济学?经济学家用科斯定理告诉法学家们,效率是一种公平,法学家们是否能提出逆向“类科斯定理”从而告诉经济学家,公平是一种效率?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皆离不开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法学理解。美国著名法学家理查德・波斯纳大法官以整个法学为研究对象撰写了鸿篇巨制《法律的经济分析》,实现了经济学对法学的深度交流。然则何时可见以整个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的法律分析》呢?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是法学视野拓宽的必经之路。法学界已对部分原本专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进行了重构,比如公司、股票、银行、垄断、倾销以及补贴等。这种对经济学专属概念的重构无疑为法律的调整范围和法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包括商法、经济法在内的诸多法律部门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善、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得以发展。但以垄断为例,垄断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问题中不完全竞争范畴里的一种极端形式,①法学界重构了垄断的概念却至今未能以法学视角审视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微观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概念进行法学重构并非无意义之事。笔者认为,对经济学概念的法学重构是将经济现象纳入到法律调整和法学研究的第一步,法学视野的拓宽非经此路不可。诸如失业、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等问题至今仍不被法学界认为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对其法学重构也被法学家们认为是旁门左道。令人不禁感叹相较于开放的经济学帝国,德沃金的法律帝国是否真的已经是封闭的“老大帝国”。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固然离不开对原有理论的持续深入研究,也同样离不开新研究领域的开辟。对经济学中尚未成为法学研究对象的领域进行法学重构具有相当的潜力,而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重构将加快这一进程的速度。

经济学中的供需基本原理

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维模式,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可以说,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对法学有多大意义,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对经济学就有多么重要。为了能够清楚地阐释供需原理中基本概念,有必要先简单梳理一下供需原理在经济学体系中的逻辑位置。

由于任何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穷性都是稀缺的,所以社会和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所以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又因为所谓“选择”所要决定的是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统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又是研究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科学。正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写道的:“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在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问题也即经济制度选择上,主要有政府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指令经济或称为计划经济、以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以及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适当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三种模式。其中混合经济模式由于兼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势,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所采用。②

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依靠“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市场的运行离不开价格机制,但价格的决定因素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单一要素说”到《人口论》的作者马尔萨斯所秉持的“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即“两要素说”,而后又经历了无数经济学家的执着探索,在“边际革命”后由梅纳德・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将价格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供给与边际效用即需求。

总而言之,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都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市场经济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③

法学视角下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法学视角下的需求是行使请求权的意思表示,请求权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权利体系中居于枢纽之地位,④包括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谓需求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种价格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⑤在这一概念中,“商品”应做广义理解,既包括狭义商品即有体物,又包括服务。虽然每个人需求的种类与数目各不相同,但是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需求应当具有四个特征即:需求的主体必然是特定的,需求必有确定而具体的内容,需求必向特定主体提出,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这与合同法中的要约极为类似。作为合同订立之必需部分的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需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必须向相对人发出,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⑥在合同法中,虽然在合同订立的过程可能出现要约的撤回与撤销、反要约或者新要约等反复缔约过程,但在合同成立之时的要约内容必然是确定的,而要约之内容即为要约方行使请求权的依据。

总之,因为需求的内容等于合同订立时要约人的要约内容,又因为合同订立时要约人的要约内容也即债务标的乃合同履行时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内容,所以需求等于行使请求权。换而言之,需求即一方当事人请求合同相对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的意思表示。

供给。法学视角下的供给是履行特定义务。与需求对应,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种价格时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某种商品量。与需求不同,在经济学上需求只是主观愿望,而供给则是供给愿望和供给能力统一的结果,相较于供给愿望而言,供给能力更为重要,供给的范畴小于需求的范畴。而以法学为视角对供求原理的研究有必要将供给限定在供给能力与供给愿望同时具备的前提下。其意义在于需求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意思表示,而供给是意思表示与履行行为的主客观统一,这将体现在供给在法律概念上与需求的差异。

尽管需求与供给在客观性上有本质不同,但对其研究却不能分离。正如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一样,供给方也不能脱离需求方而存在。如前所述,需求即行使请求权,请求合同相对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需求方实为请求权人。供给可以被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供给方实为义务人。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中活跃着无数笔交易。以最基本的买卖行为为例,消费者去商场购买电脑则消费者是需求方,销售者是供给方。在经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买卖合同得以订立时。买卖合同订立时消费者是请求权人,销售者是义务人,消费者得依据买卖合同请求销售者转移电脑所有权而销售者负有交付电脑之义务,买卖合同因消费者支付价款而销售者转移财产权而履行完毕,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因销售者的供给而满足。在上述过程中,电脑的销售者作为供给方实际提供的是义务,即转移电脑的财产权。由上述实例可知,供给即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相对人的请求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的意思表示与行为。

法学视角下的价格变化

价格。法学视角下的价格是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现代经济学认为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价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⑦换而言之,价格是一种比率,是买卖双方就商品的买卖而确定的交换比率。在前文提及买卖电脑的案例中,假设电脑的标价是5000元。由于电脑买卖合同属于双务合同,消费者与销售者互为权利人和义务人,消费者负有支付对价的义务,销售者负有转移电脑财产权的义务。消费者为了满足购买电脑的需求,也即为了履行支付对价义务,也即为了得到购买电脑所需的5000元而可能通过付出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的方式,且无论具体方式如何,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都必然付出了价值5000元的劳动。这价值5000元的劳动就是消费者作为买卖合同中义务人履行给付价款义务的难度。同理可知,销售者为了满足出卖电脑赚取利润的需求,也即为了履行转移电脑财产权的义务也同样付出了价值5000元的劳动。首先是销售者的进货成本如果是4000元,为了进货则预先付出了价值4000元的劳动,而后为了赚取1000元利润则又付出了进修销售学习班、购买相关书籍以及最重要的时间成本。所以,以价格为媒介,买卖双方为了履行各自特定义务或者说支配了对方一定数量的劳动而付出了相应的成本。付出的成本越高,说明义务越难履行。

均衡价格即合同成立的货币表现形式。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指的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⑧如前所述,电脑是货架上陈列之商品,在大陆法系中视为要约⑨,而买卖双方对商品的评价可能并不相同所以消费者可能讲价从而产生新要约。但无论合同订立过程如何曲折,假设消费者同意在5000元的价位购买这台电脑,则5000元即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价格。同时,5000元即是买卖合同成立的货币表现形式。

供需原理。在以法学的视角重新界定需求、供给以及价格这三个经济学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审视供需原理。供需原理分为三个部分,需求定理、供给定理以及市场均衡。

需求定理。经济学中所谓的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将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上升。⑩而法学视角下的需求定理可以概括为:如果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上升,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意愿将下降;如果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下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意愿将上升。

由于买卖行为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商业活动,以前文买卖电脑为例仍不失代表性。在前文买卖电脑的案例中,如果电脑的价格从5000元提升至10000元,则可以视为销售商作为买卖合同中负有交付财产义务的义务人其履行义务的难度提升。也就是说销售者在卖出更高价的商品之前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正是包括但不限于这更多的劳动使得销售者履行给付义务时变得更加困难。而根据合同正义原则,在双务合同中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应具有等值性,且这种等值性是主观上的等值,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所以当销售方履行义务的难度提升时,消费者作为双务合同的请求权人同时也是货币给付义务人也要付出更高难度的给付,也就是在购买行为发生前付出更多的劳动换取货币价值。又因为消费者作为的请求权与给付义务是等值的,给付义务的难度提升意味着请求权更难行使,从而导致行使请求权的意愿下降。

供给定理。经济学中所谓的供给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应量下降;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则法学视角下的供给定理可以概括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义务的履行难度上升,该义务的履行可能性降低;一种义务的履行难度下降,该义务的履行可能性上升。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生活的场域里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市场均衡。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会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数量,即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在这一均衡点上,价格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点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也即市场出清价格。这意味着所有供给和需求的订单都已完成,账面上已经出清,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得到了满足。法学视角下市场均衡指的是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由于市场均衡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均衡状态,而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供给是个人供给的总和,在探讨市场均衡之前有必要引入两个概念,权利群和义务群。所谓权利群,指的是不同民事主体在标的相同或相关的合同中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所享有的请求权之总和。所谓义务群,指的是不同民事主体在标的相同或相关的合同中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得履行的义务之总和。权利群和义务群的范围随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其构成中的主体皆具有不特定性,合同标的皆相同或相关的。

在引入权利群和义务群概念之后,法学视角下的市场均衡很容易理解。如前所述,由于需求即行使请求权的意思表示,且市场需求乃个人需求之和,所以法学视角下的需求量或称需求总量等于权利群。同理,供给量为或称供给总量等于义务群。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也就是说市场均衡发生在权利群与义务群相等的义务履行难度上。在一次具体的交易中,均衡表现为合同当事人双方对于合同所确定的彼此权利义务规定的接受从而订立合同。在不特定主体对相同或相关合同标的的多次交易中,均衡表现为在义务人相同履行难度的情况下无数合同得以订立。而均衡的实现,即前述合同内容的完全实现,也即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

综上,法学视角下的需求是行使请求权,供给是履行特定义务,价格是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市场均衡则是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对经济学概念的法学重构无疑将为法律调整范围和法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基础,使得更多的法律部门之理论体系得以完善、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得以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注释】

①②⑦⑧[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第7页,第23页,第47页,第46~47页。

③⑩[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3页,第73页,第79页。

④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⑤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⑥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⑨陈自强:《民法讲义・I・契约之成立与生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第3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管理学院中开设西方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增进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的理解。由于我国政府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已经基本上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对学生今后把握自己的工作、生活有重要帮助。但这门经济学基础课程只针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窄,造成了其他学院如临床学院、药学院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调整自己的专攻方向,使一些学生在进校时选择了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各专业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一批既懂医,又有经营理念的学生。

1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性

40余年来,高等中医教育造就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对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及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按传统的纯医学课程培养出的高级中医人才,已暴露出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这些只学好所谓技术知识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中医院校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人才设置,增加国际经贸知识等课程,让各学院的学生都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医药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了解到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有所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学校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研究生阶段应培养精英人才,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因此,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也是有益处的。

2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途径

2.1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初级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各种流派和分支、前沿问题,可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做简单介绍,有正确的理解,能够对基本概念做出正确解释,并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政府政策。

2.2 考虑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接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实例教学。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运用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现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说明,并根据专业不同,调整课时数。

2.3 培训教师,至少每年1次让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参加经济方面和医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这让老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

2.4 面向全校的学生开设经济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结合时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第4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第5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Abstract: As a new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in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it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P键词: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economics;curriculum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56-03

0 引言

职教本科生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本科生群体,他们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经过单独对口统一考试合格后,进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西方经济学作为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技能相对强的职教本科生的这一最大实际,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设计,或者在职教专科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简单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职教本科的培养目标。

1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定位

1.1 职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但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生源不一样,而且在于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本科是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迫切问题。职教本科教育则区别于过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之时即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毕业生以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和劳动力上独树一帜。而我国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培养目标上,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实践和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过多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与经济实践的融合讲解、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等。

1.2 职教本科不同于职教专科

从上述也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既重视理论塑造又重视实践训练,一方面通过扩大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培育严谨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持续的操作能力及创新素质。而职教专科主则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面向车间及生产线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职教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专科课程技术性、实操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在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具备强适应性,避免因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维局限,从而在毕业之时,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与职教专科相比,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而在于经济学范畴的较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掌握专科阶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从而既避免职教专科生单一的模仿执行状态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可能脱节的现象发生。

2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知识水平底,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职教本科生在中职院校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但西方经济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大一第一学期都学过“微积分”这门课,但到第二学期问他们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很多同学都说不上来了,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职教本科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对职教本科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补缺补差。

2.2 对大学教学方式变换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许多知识点教师反复精讲,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教学进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对大学一二年级的职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仍然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均已根深蒂固,故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很不容易适应,也不愿主动改变。

2.3 对西方经济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实很抽象,与经济实践并不直接“融会贯通”,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因此多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西方经济学如此抽象、晦涩难懂,与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与我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也不影响我今后的生活,所以听不懂就听不懂,顺其自然吧。也有的职教本科生,囿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局限,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就足够了。

3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

3.1 对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职教本科生来源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经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课程,作为对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经历与经验,无疑有助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说,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本科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其它财经类课程,在可接受性这一点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3.2 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同样源于他们的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较之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较少经受应试教育的训练,虽然在基础理论以及数学训练上逊色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正由于较少经受应试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显得较为沉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于自己出身(学校)的自卑心理。而实际上,当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形成更贴近他们的教学氛围时,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感觉”就会被适时激发出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4.1 因人制宜,改进教学手段

职教本科生虽然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但具体来自技校(技工学校)还是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或者是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开展课堂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如果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发挥作用后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一次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后,与职教本科生交谈时得知,他们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经济学考得较差,固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呆板――先讲概念,再展开原理,接着画出图形,最后进入课后练习(有的甚至连课后练习都没有),套路固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热情。

4.2 发挥经济学的实践性,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类,其中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所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经济政策等知识,职教本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知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认为以上相关章节内容,他们较为感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教材编写过于抽象,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开场白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辩论,再开始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和急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变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以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微课、MOOC、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各种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渴望现代教学手段能对他们的专I或非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在面向职教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学教师应结合职教本科生兴趣广泛、喜欢寻求变化的特点,及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的时代机遇。

笔者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发现利用了互联网视频和音频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加林,王晓军,周发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五个三”教学改革体系创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2]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3]彭现堂. 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第6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 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 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第7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景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541004;黄涛,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6-0003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注重学生坚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学基础》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也称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体系并无区别。《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是后续课程学习中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在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必须突出经济学的应用性,力求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分析工具,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后续课程学习中与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价值取向, 才能凸显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课程学习应围绕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实施等内容展开。

经济学本身具有复杂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各环节的理论之间既略显松散又不乏逻辑上的严谨性,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初级经济学教学也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内容。同时,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最优化原则等,不但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还被许多学者应用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再加上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经济分析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使得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应定位于: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分析一般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并根据学校发展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笔者尝试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的培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完《经济学基础》课程后,只能记住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但对其内在联系理解不深,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而很多毕业生更觉得经济学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很少。这说明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有限的《经济学基础》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应只重视基本经济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让学生在遇到经济问题时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和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从根本上重视实践教学。从目前来看,高校中《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不可否认,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本身偏重理论;同时由于经济学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像自然学科在实验室中验证各种经济理论。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经济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例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实验、热点追踪等课堂教学手段,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开展辩论会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寻找解决思路和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经济思想。因此,应用型本科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时间中,要合理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查阅与组织资料的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创新精神和胆识。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实例到理论,即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解读中去寻找知识的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从理论到实例,即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除了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所学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选取容易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同时,选择的案例既要有正例也要有反例,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分析、归纳和总结。

2. 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

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课堂教学由教师构建模拟实践场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模拟情景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实践内容的设计和模拟情景的构建,使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 多媒体教学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大量图表、图形,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不但浪费时间,使得授课信息量小,而且单一的展示手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可以与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去。

但是,从教学实践中看,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限,这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1)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文字表述与各种图形、图表的展示比例要合理,不能都是文字表述,把多媒体课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黑板。(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对授课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逻辑性与学生学习的逻辑性。(3)必要的公式推导仍需要黑板板书的配合。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演示与讲授的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气氛等因素来进行动态调整。

(四)适当强化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论证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经常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分析各种经济问题,《经济学基础》中的教学内容也有许多建立数学模型的内容。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理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和观念。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理论。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因此要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学工具,同时也不可过分使用数学推导论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许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灵活调整其授课内容。同时,在案例的选择、情景模拟设计等方面也应尽可能选用相应专业领域特点的案例和情景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校中专业归属于不同的教学院系,应由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机制来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性与适用性。另外,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也应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金丽,张守风.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关海玲,金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

[3]王洪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

第8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一、引言

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运用数学思维推理论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能使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数学对研究经济学理论起着框架支撑作用。经济学背景下的《微积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关系到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基于此,通过数学概念与经济类专业教学融合,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数学概念融入经济类专业进行探究。

二、数学概念与经济类专业教学相辅相成

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科学,经济学数学是将数学引入经济分析活动中,并逐步扩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它的含义体现在经济学中引进量的概念与定量分析。在经济活动中,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善于借助于数学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论证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经济类专业需要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从经济学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和数学是难以割舍的共同体。数学是经济学表达数量关系的工具,数学概念是准确理解经济学概念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得出概念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同时又能较快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不是擅长逻辑推理的数学家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数学本身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个强大的语言表述工具,能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数学概念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类专业类教学引入数学概念的意义。善于应用数学概念解决经济学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在解决经济学领域内问题时应用数学思维,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述经济类课程时,不仅需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引入数学概念,能够让学生对于经济学的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置于实际的经济学应用场景之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融入经济类专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确定研究的概念。微积分概念在经济学中应用实例有很多,在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实际应用有:函数在经济学应用方面有单利、复利、多次付息、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入函数等;导数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边际需求等;最值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有最大利润问题、最大收益问题、经济批量、最大税收等;积分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有利用变上限函数讨论总经济量函数等;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方面,有利用微分方程分析商品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预测商品销售量,成本分析等。提出这些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得出概念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同时又能较快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概念的梳理、溯源及应用。确定需要引入的数学概念以后,深入剖析概念形成过程,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经济学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引入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经济学应用例子,使学生在对经济学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理解数学概念在经济中的??际意义,除此,还要明确数学概念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加深理解。从经济学专业角度上把握所学到的诸多数学概念,做到与经济学的有效融合。并且尽可能给出几何解释、经济解释以及其他联系实际问题的解释。要认真地选择若干个典型题目按照概念去解答,让学生掌握数学对经济学的工具性作用,促进对经济学专业课的学习。

3.运用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套学院招收的经济类专业学生普遍是文理兼收,这样的招生背景下决定了同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些文科生甚至对数学存在心理障碍,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消除对于数学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实际案例问题来培养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重燃对于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将数学概念融入到经济学学科背景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5.通过课后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必要的课后案例习题,是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培养学生通过数学思维解决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采用综合开放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地去应用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持续性的专业训练才能够真正培养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9篇: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然而,在建筑业工作实际中,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既掌握技术,又要懂经济,还要会管理。这一现实要求也体现在建筑业执业资格考试的命题中。在建筑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参加的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知识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考核题目灵活,难度较高,考核侧重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与执业资格考试相比,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这门课程考核无论是试题题型,还是考核的侧重方向都存在偏差。由此也反映出,该课程的高校教学环节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距。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教师总结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进行考试改革是现实的要求。

笔者于2006年开始尝试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考试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考核方式由闭卷笔试改为开卷笔试

与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方式相比,开卷考试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根据开卷考试命题的有关规定,试题的答案不能在教材或笔记中直接找到。因此,学生要答对这样的试题,就必须现行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此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认真分析和思考来作答;若像应对传统闭卷考试那样,通过机械地记忆教材或笔记中的答案来答题是行不通的。开卷考核方式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开卷考试试题往往比较灵活,作答这类试题时,需要学生将教材、笔记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整合,再答到试卷上,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下,需要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仅凭考前突击复习、考试现场翻看资料是没有用的。

三是有利于改善考试秩序,减少考试作弊。开卷考试试题答案一般在教材和笔记上找不到,学生又不必担心记不住相关公式、参数,也就没有必要夹带小条作弊;同时,开卷考试的题量较大、时间紧,学生只顾忙着答试题、找资料,因此铤而走险考试作弊的价值不大。

四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采取开卷笔试的方式,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参考资料,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背记原理、概念的时间,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把复习的侧重点转移到原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上,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在教学课时较少的条件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试题型向执业资格考试题型靠拢

传统考试的题型通常有名称解释、填空、简答、论述等。这些题型具有考核知识点明确、出题比较简单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试题不灵活、知识点少、不利于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不足。

建筑业执业资格考试多采用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和案例题。选择题的特点是单题分值低,题量大,考核点多,知识覆盖面广,可以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作答时要读懂题干、动脑思考,才能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而非依靠知识机械记忆。案例题的特点是可以对学生的相关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观点组织与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解答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出上述类型试题的工作量大、难度高,除了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知识点设计试题外,还要进行试题创新,要根据与工程经济学有关的时事新闻和学生身边的经济问题设计试题。例如,可以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教育基金理财品种等实例编制资金等值计算的案例题。

3.注重平时测试,不搞“一考定乾坤”

在高校,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核多采取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来给定总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占的权重小,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权重大;因此有人戏称这种考核方式是“一考定乾坤”。其弊端在于,学生平时不用心学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期末考试能拿到60分就万事大吉;而考试之后,临时记忆的知识会迅速遗忘。这样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很多学生感觉没有学到什么知识。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笔者尝试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由20%提高至30~40%,规定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小测验三部分构成,其中作业的比重较大。因为,只有学生平时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才有可能形成日常的知识积累,夯实基础。同时,还有防止学生做作业时相互抄袭应付了事,推出了“自我约束,独立完成”的约束措施,即要求每一位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在作业的空白处做出标注,表明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而抄袭或借鉴他人者无需标注。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超出预期,经查实每一位标注独立完成作业标记的同学确实没有抄袭他人,学习态度非常端正,有的同学对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心怀内心充满“成就感”,特别注明“绝对原创”字样。即使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抄袭了作业,也会坦诚地注明。

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是抄还是独立完成,一均坦诚相告;第二,作业的完成效果提高,独立完成率由过去的50~60%,提升至80~90%;第三,解题方法丰富,做作业时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很多解题方法,有的问题解题方法由以前的3~4种,增加到7~8种,甚至更多。

4.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学、进行自我测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只要他们知道哪些知识有实用价值,通常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时间努力学习。所以,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堂讲授概念、原理、方法的同时,提示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怎样考核,特别是在建筑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如何进行考核。笔者将监理工程师、造价师、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工程经济学知识的真题按教材知识结构分章节整理,上传至学校网络的公共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测试,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已经达到建筑业对从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为鼓励学生自学,利用课余时间下载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并作答的同学,可获得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笔者在所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008级和2009级两届两个专业方向学生中进行了对比试验,所得数据见表1。

2008级房屋建筑专业方向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没有实行自测鼓励计划,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平均成绩低于当年实行自测鼓励计划的2008级给排水专业方向的学生。实行自测鼓励计划后,2009级房屋建筑专业方向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提高,且两个专业方向学生的平均成绩趋于一致。另外,在两届参加自测鼓励计划的学生中,均没有出现抄袭自测的情况。

5.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

尽管大学生多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是,若让他们准确把握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还是有难度的;此外,对基本原理理解深度也显不足。由于笔者考试题的难度接近执业资格考试,如果不经过充分训练,学生难以适应,更谈不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协助学生抓好期末复习,使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出真正水平,也是任课教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公布公布工程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难点、重点,以便学生抓住学习的关键;第二,公布模拟试题及答案,其试题的题型、题量、难易程度与期末考试相似,以供学生检验复习的效果;第三,考试后,及时公布试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总结考试经验,分析得失,使学习过程得以延伸到教学学时以外,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