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工智能;转型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客观层面
(1)社会面。当前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期,高职教育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思想中,家长学生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给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很多高薪岗位,部分学生主动选择高职院校进修学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2)政策面。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极大的推动了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主观层面
(1)教学理念。高职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重视成绩和理论知识,亟需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自身转型创新的必要性,正积极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2)教学方式。高职教育逐渐创新教学方式,将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等应用在常规教学中,适应时展,彰显职教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理念未发生变化,能力无法满足新型教学方式需求,存在亟需改进优化的地方。(3)教学体系。只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依据参考。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中含有诸多不足,如学科单一、理论与实践比重不协调、知识内容陈旧等。高职教育要想适应新时展趋势,应积极完善教学体系。
二、人工智能现状
(1)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提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提倡积极构建全新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的目标,推动智能经济的发展。各部委也积极颁布一系列政策,如《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2]。可见,国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产业发展。多年的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明显提升,在问题求解、泛逻辑理论、不确定推理、拓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方面有了显著研究成果,一部分成果甚至领先世界水平。例如我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文字识别、语言识别、虹膜识别都取得优异成果,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药、机器人视觉研究、卫星遥感、自主导航、军事等领域。企业十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像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研究,使应用和商业价值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创造700亿元市场价值,预计在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
三、人工智能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逐渐形成了“机器换人”的局面。企业中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都由智能机器人予以代替。例如在京东电商的物流中,出现无人机配送方式,直接冲击了传统人工物流配送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智能机器人走向物流配送的工作岗位,形成全新的工作体系。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质检环节,由于传统人工监测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应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动态检测。可见,人工智能时代会有大批岗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机器人。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顺应时展趋势,结合社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高职教育方向,实现高职教育价值。
(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往的发展致力于“中国制造”,但新时代“中国制造”已无法提升综合国力,国家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人工智能时代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变,能看出先进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了2025年实现“中国智造”的目标,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同时,高职教育转型过程中,转变以往以理论、成绩为主的思想观念,对人才进行更加系统的培养,调整理论知识、实习实践之间的关系比例。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转变与创新,可以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使人才综合素养得到更好提升,满足“中国创造”的需求。
(三)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使高职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传统的高职教育虽能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但并不满足当前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曾经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得过且过”等不良思想。新时代,高职学生逐渐认清自身地位,意识到自己与国家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转型创新,根据时展要求、学生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与计划。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教育;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18
“人工智能”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又同时包含了很多领域的不同学科,例如生物信息学、机械理论学、数理推论、语言文化等,它的研究领域非常的广泛,包括机器翻译研究、智能控制研究、专家系统学、机器人研究、语言和图像理解研究、遗传编程研究、自动程序设计研究、航天科学与应用、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管理研究。此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研究机构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索尼公司等,中国的先进研究机构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紫光优蓝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几十家机构。
目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网络教育中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先进的成果,但是在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研究人员进行解决并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教育的现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提出了做好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措施,最后对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网络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以及接受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教育文化”日趋成熟。网络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它除了将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显著不足进行了改变以外,同时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生气,吸引更多的人愿意到Internet教学中来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到这个虚拟的课堂来进行“充电”。但在当前,网络教育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网络远程教育的过程中,支持学习的服务系统没有很好的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引导学习者学习的手段和给学习者答疑的方法都比较落后,服务的方式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
(2)网络实验教学中有很的问题存在,例如空间的分散性差,时间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差,除此之外,便携性也比较差等;
(3)目前,虽然网络教育中进行的考试具有开放性,但是考试的公平公正性、考试类型的科学性、出题的权威性都很难保证;
(4)目前来看,网络系统本身具有了信息查询能力,但这种查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2 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在1980年左右由美国的研究大师波恩切克提出来的,是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由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网络教育的应用和研究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例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数字和移动图书馆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系统能够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帮助他们明确决策和管理的目标,通过建立决策模型并加以修改或完善,为数字图书馆正确、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2.2 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是在1970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智能的授课环境,它将计算机的模拟功能来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共同形成一个交互式的开放的教学系统,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学生可以主动的获取学习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人情况来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教学,以达到最佳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智能导学系统
支持服务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灵活、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子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实施计算机网络教育项目的保证。智能导学系统可以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以获得学习的成功。
2.4 智能硬件网络
智能网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研究课题。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仅要求多媒体综合化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要求网络能够提供高级信息处理能力。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育网络赋予其一定的“智能”,从硬件性能本身加以提升是一种不乏远见的选择。
3 做好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资金的支持
对于做好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工作,绝对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的预算,落实好国家对于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政策,对于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支持这些企业、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促进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3.2 加快人员培训工作,建立技术研究团队
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工作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强等很多特征,因此,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使得这些人员既要懂管理,又要精通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通过全面的业务培训和人才引进,建立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团队,使得这些人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创新,保证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3.3 加强和先进研究机构的合作
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能力较低,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实现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更好的应用,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这些国家的先进研究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借鉴其先进的研究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一些实际的合作。
4 结束语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也会不断地进行发展而趋于成熟,这将极大地改善并且优化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网络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并有望增强网络教育的全面开放性。为了做好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加快人员培训工作,建立技术研究团队,加强和先进研究机构的合作,使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更加人性化和拟人化,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
参考文献:
[1]吕生荣.浅谈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01):198.
[2]张园.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34):108-109.
[3]陆志一,吴学庆.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4).
[4]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5]何月瑶.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05).
关键词:高校;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44-02
一、人工智能课程伦理考虑的基本内涵
人工智能课程中进行伦理考虑,是在人工智能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道德教育的元素。在方式上,可以借用西方的“隐形教育”方式。在内容上,必须符合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更要受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课程,过度偏向于技术性。尤其是许多社会机构提供的课程,更是偏向于功利性,目的在于让学习课程的学习者快速获得工作。因此,必须从源头入手,对这些社会机构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的架构。
二、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中伦理考虑的必要性
(一)我国对于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首先,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一靠法治,二靠德治。中国正聚焦力量加强自主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就至关重要。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责任应该有着充分的理解,在科研活动中既要着眼于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新成果,同时也要强调在伦理道德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从长期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利于国家科技的发展,利于促进科技难题的解决。发展是连续和间断的同一,科技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在面临科技瓶颈问题时,就更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社会角色中必不可少的特质。
最后,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奋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技工作者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奉献自我才能成就事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受西方“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科技工作者只有更加坚守自我、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具有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
(二)对解决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源头性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广泛化,以及应用群体的普及化,难以避免的带来一些伦理问题上的困境。例如伦理学中经典的“电车难题”,在当代科技发展中也出现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无人车难题”。无人车产生事故的责任归属与分配就是目前很多学者在关注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当前的法律规制,还有现存的人伦规范都产生了挑战。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操作性上要避免技术鸿沟,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算法公开化、透明化,并且在出现数据漏洞时应尽快地进行自我修复。这对于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素质与知识能力过硬,而且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严于律己,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科技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理性的态度,坚持为国为民。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都体现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与机器产生的情感迷思。作为科技工作者,在设计与调整过程中都应保持情感中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尚不能拥有自主意识,人工智能的行为责任必须要找到其背后的拥有自主意识的人。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未来,作为人工智能产品开发者与设计者的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层次与道德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的起点。因此,对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持续的道德教育,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对于解决许多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都具有源头性、基础性的作用。
三、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与伦理道德教育的结合方式探索
(一)高校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与更新
从资源形态上看,实物化资源与虚拟化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都应充分运用。随着智能校园的普及,有基础条件的地区与校园可以充分运用好身边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内容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除了对于学术资源的运用,也应当结合实体的人工智能产品进行学习。但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还没有普及化,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远没有达到触手可及的程度。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行结合是可以尝试的路径。VR技术在网络设备硬件教学中可以节约成本,便于人工智能课堂的普及化。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与虚拟机器人的交互增强趣味性。VR技术有3个最突出的特点: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课程设置者可以充分借助VR的沉浸性设置相应的场景,让课程学习者通过对特定道德场景的判断引出思考。这种新媒体手段既可以更新原有课堂知识的教学教法,更适合作为伦理教育走入人工智能课堂的重要媒介。
从资源时态上看,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必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现实角度来看,最初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时,其教学目标还是相对简单的——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知识能力。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产生了许多人工智能语境下的道德困境。从指导思想来看,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随着实力增强指导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会提出新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程内容的丰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人工智能课程若要符合时代需要,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资源。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是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与之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问题都需要结合相应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内容的合理架构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必须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教育规律。提出合理的教育目标,用不同群体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我国人工智能课程目前的课程架构中,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分年龄层次的研究。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规划为专业性逐渐增强的、从边缘到中心的课程层级系统。对于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内容必须具有专业性。在上文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添加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内容,其中包含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思考与认识。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青年的社会价值观就代表了未来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架构与实施,国家应加以引导和监督。一方面需要建立统一标准的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應对课程具体内容的落实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监督。
(三)在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
首先应充分运用学术案例,例如度量学习,在其基础上的迁移学习,以及发表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使课堂具有含金量,可以说这也是国家发展与关注的重点。通过学术性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拥有不一样的视角,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次应充分运用具体案例。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对于许多道德问题,不应抽象地去讨论,而应该具体地去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与AI系统进行直接的问答,如:我们能保证它们稳定可靠吗?我们应该如何去测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堂中既要包容学生多元化的答案,不压抑创造性又要对于错误的思想进行思想转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了。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学习心理;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2-02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只有五十余年,但它已经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图像处理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人工智能课程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独有的专业课程,国内外很多高校在自动化、智能交通等专业都开设了选修课,甚至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在推广设置。吉林大学硕士专业“模式识别”将《人工智能》设为专业学位课程,同时也将其设为汽车、机械等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由于研究生相关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内容又比较抽象、生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在教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智能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并编程实现的能力,为后期的论文研究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教学改革受到了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一、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交叉关系,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庞大。人工智能学科知识的繁多与授课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国内模式识别专业的领军院校,如中科院智能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他们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学时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参考了上述院校的授课内容,同时考虑到本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精心归纳、优化教学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系统、精炼和实用。目前,我们讲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化智能体系统、盲目搜索方法、启发式搜索方法、局部搜索方法、约束满足问题、博弈树搜索方法、知识表示方法、不确定知识与推理、规划与机器学习等,共40学时。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中新问题、新理论交错涌现,这就要求教学大纲要定期修订,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便提高硕士课程的研究性内涵。
二、教材选用
要搞好课程建设,教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广泛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我们选用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所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首先,选用国外教材能够更快地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该教材已经被世界上900多所大学采用,符合促进高校的教学内容向国际水准靠拢、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另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2年曾经出版该书的英文版的第一版,双语学习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后续的查阅英文文献,甚至发表英文文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南大学以蔡自兴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该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1]。2007年该课程又开始进行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成绩斐然[2]。多年来,我们不断汲取同行的成功教学经验[3],结合本学科的硕士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断改革和尝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感兴趣,保持兴趣,到收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并进一步增强投身于科研论文研究的热情。
课程伊始,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列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最新研究的热点问题,课上再组织学生做报告。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任意选择问题实例,利用每节课学习的理论、算法不断地更新该实例的解决方案,评价性能优劣。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科研协作的精神。另外,课堂上每组轮流做报告阐述各自的研究进展,演示编程效果。其他同学或给出修改意见,或提出个人观点。最后老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充分的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学间的这种学术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彼此的学习状况与能力,促进学生展开良性的学习竞赛,也为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最后给出的课程成绩做了心理铺垫。老师总结时要对学生的努力多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四、考核方式
实践表明笔试测验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本课程尝试采取自选实验设计题目,根据实验报告、上机演示结果和口试等方式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详细介绍设计思路,阐述编程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口试是老师当场就报告中的问题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课程成绩中,实验报告设计分析占60%,上机成果演示占30%,口试占10%。
通过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知识综合应用技能。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式不像笔试那么客观,学生的成绩容易受教师的主观性影响。另外,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位课,其成绩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学生和相关领导对成绩的评定原则十分关心和重视。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干扰,避免师生因课程成绩产生分歧,我们规定了完善的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发给同学,作为实验报告的首页,方便记录每一个环节上学生的得分情况,做到成绩评定有据可查。
非笔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教师团队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师工作守则。首先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报告得分,并准备口试时提问的问题,得分和问题都要在实验报告的首页做好记录。询问每个同学的问题都不能重复,上机演示和口试环节都是公开的。问题可以是设计不合理的思路,或是阐述不清的步骤等,教师要注意掌握问题的数量,尽量做到均衡。上机演示时,学生经常因为紧张而漏掉部分功能的演示,因此,教师要跟学生加强沟通。口试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可以给予适当启发,但要在成绩评定上做出相应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上机演示按照实验报告成绩的倒序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在口试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有效避免重复。教师评价时应严格缜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设计水平,对课程成绩的认定跟老师达成一致。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模式识别”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学实践表明教改措施已见成效,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珏,陈白帆,王勇,余伶俐,蔡自兴.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J].计算机教育,2009,(17):69-71.
[关键词] 中等职业 数学教育 人文功能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7到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借着职业教育的春风,我们应该明确: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二等学生,而是时代的幸运儿,中职学校的教师也应该鼓励的帮助中专生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专业技能,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作为中职教育中的基础学科的数学教育,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也具有人文功能。因此,做数学、教数学也就有依托于数学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和信仰;也就有贯穿于数学研究活动的数学精神和数学的审美能力;也就有与之相关的数学伦理准则。所以,数学教师除传授数学概念体系、数学计算技能外,还应注重数学教育的人文功能,使数学学习内化为中专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加强中专生的文化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终身内在的品质。
1.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执着探索、勇于发现、百折不挠和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和增强求异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命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根据实验结果用归纳的办法猜想的。他于1742年6月7日写信给欧拉,希望欧拉能帮助他作出证明。欧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但他不能证明。欧拉是当代首屈一指的数学家,这个问题叙述如此简单,而欧拉却不能证明,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托夫证明了“充分大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之和”,由此推出每一个充分大的整数都是四个质数之和。1938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全部偶数都能表成两个质数之和。”换句话说,任取一个偶数,它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概率是1.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陈景润的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至今,这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
远在5000多年前,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的人民,在测量土地、疏通河道、制造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农牧业的实践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得出了计算面积、容积、测量距离等的方法产生了几何学。公元前7世纪,几何学从埃及传到希腊,并逐步演变为几何原理之间的逻辑推理,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又将几何上升为系统的数学理论。15、16世纪,特别是17世纪,生产实践向自然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于是有了“笛卡儿坐标”,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这些数学科学的取得,经历了封建迷信、宗教统治时期、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直至当代,每一次的进步无不是一次创新革命的成果。
又如,我国在前未能采用国际通用的符号体系;在1906年京师大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上就用“天”、“地”、“元”等来表示未知数,用符号“”、“”等来表示加、减,分数则自上往下读,这样式子就被写成:,这是及不方便的。还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向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发出质疑,由次而来“无理数”;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等人为提倡阿拉伯数这种优越记数法,自己忍受了讽刺和挖苦。
回顾数学发展史,刘徽与“割圆术”、祖冲之与“缀术”、李冶与“天元术”、秦九韶与“大衍求一术”、欧拉与“七桥问题”、古里斯与“四色猜想”、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吴文俊的“吴方法”都是具有国际声誉的成就。这些数学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中外学者为了数学的不断完美呕心沥血写下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在课堂教学,结合数学应用性问题加强人文教育。
例2.1 某顾客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台售价为5000元的电脑时,与商店约定,在一年内分6次将款全部付清,即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问该顾客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规定月利率为0.8%,每月利率按复利计算。)
例2.2 某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同时生产纳米洗衣机和智能DVD,由于这种产品需求量大,有多少就能卖多少,因此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劳动力)确定日生产量,以获得总利润最大。已知对这两种产品有直接限制的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通过调查得到关于这两种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
试问:怎样确定这两种产品的日生产量,才能获得总利润量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些例题很好的联系了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懂得生活、会生活。
例2.3 某人听到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两个不知道这则谣言的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吗?[1]
这一例题,起先大家认为办不到,经过计算,发现却能传遍,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鲁迅先生说“众口烁金,积毁消骨”确实可怕。这既训练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受到思想教育,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影响及坏,传谣可耻。
从上面的例子,富含文化教育价值的数学应用题在对人的教育感化方面的作用是非凡的。
3.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科的价值,从而孕育创新的潜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数学的美随处可见,有外在的形式美、内在的结构美;有简明美、对比美、对称美、序列美、节奏美、奇异美、滑稽美等,这些美在教材中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如,罗宾逊引入了作为数的无穷小,它比任何正数小,比任何负数大,但又不是零,这是什么样的数呢?在传统的和直观的范围里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何等奇妙!但他引入了,而且建立了非标准分析,用崭新的方法重建了微积分学。
4.结束语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从上文,我们体会了数学的魅力,也体会到加强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孕育出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中专学生更好通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中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 化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增加文化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化人"功能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存在与发展既要受到文化的"化",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育人"和"化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从性质来考察,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从内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功能主要有:保证功能,也有称保障功能,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保障、政治统治的保障、思想上统一的保障、行动上统一的保障、社会管理的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导向功能,也称导航功能,包括对经济的导航、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导航、对理想信念的导航、对人们行为的导航等。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育人功能,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认识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另外还有开发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社会、个体等等。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宏观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除以上功能以外,学者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进行了研究。比如社会化功能、个体享用功能、自然、建构精神家园的功能、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为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唯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首要的、最基本的价值功能,其他功能都是通过这一基本功能而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与"化人"的对立统一
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地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本质上有必然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化人"的区别
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外延、内涵及对人的影响方向和方式上区别很大。
就范围而言,文化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相对狭窄。在作用的方式上,文化的"化人"是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对人进行教育,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的"化人"是隐性的渗透、浸润、熏陶、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灌输、系统的教育、明确的引导。文化侧重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自觉的系统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思想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文化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化人","育人"的过程也是"化人"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首先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使人们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掌握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而思想理论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传播科学的理论,实现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先进文化"化人"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还体现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育人、激励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的"化人",注意教育活动的艺术性、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特征。
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思政课要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有帮助,这就要求要了解教育对象,理论结合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佳载体,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思政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努力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政课具有"化人"优势,首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课中不管是哪门具体课程, 虽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有着区别,有的侧重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有的偏重于历史与理论。虽然内容不同, 但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思政课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背景是我国几千年的灿烂的历史,历史教育始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使思政课的"化人"功能充分地发挥。首先, 需改变观念。政治教师不是单纯的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 育人更为重要。利用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书育人,并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其次,需创新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结合具体学校的情况, 实施有效性教学。采用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活跃课堂。最后, 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对课堂上各种教学形式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主导的教师除了课堂上, 在课外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
2,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结合国情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思政理论课较多的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恋爱观、幸福观、法制观等,思政课堂上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和具体国情、学校的党建团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必须结合校情加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求实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根据学校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特色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中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建保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
[2] 焦成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论》,载《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3] 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载《求实》2011年第8期。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在此基础上,卡梅伦建构了隐喻的应用框架:1)理论层面;2)加工层面;3)神经层面(Cameron, 1999)。近年来,第一层面主要研究隐喻的认定和分类,第二层面主要指隐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用和解释,第三层面研究处理隐喻时的神经活动。国外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Gwyn(1999)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医疗中的应用研究,Clarke (1999)对儿童话语中隐喻的分析,Forceville(2000)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要少得多,仅有零星的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庞继贤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卡梅伦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2005)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但是隐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亦很少,且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对英语国家课堂中出现的隐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对本族语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隐喻性理解和表达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也都没有直接探讨外语教学和隐喻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9-02
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影响重大。探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的路径,对于培育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认知、思想情感、行为习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所谓校风,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和追求的思想行为规范、教育原则、精神风貌等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象征和标志,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校风是无形的,是广大师生的一种心理环境,具有全局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校风对全校成员特别是学生发挥着教育、陶冶、激励和规范等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滋养学生,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1.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感染功能。优良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感染熏陶的积极作用,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产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心理感染,就是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情绪和行为受到别人情感传播的感染。优良校风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新的集体心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改变或消除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系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适应校风的要求。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优良的校风能够对其心理构建一种对学校认同服膺的集体归属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
2.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群体规范效应。优良的校风在感染、陶冶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校风的基本要求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中,使校训逐步成为学生人人遵守的群体规范,成为约束学校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反观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平时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所致。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来说至关重要。制定优良的校风,能够形成一定的“磁场”,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从个人的散漫无序向集体的有序规范状态的转变。
3.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构建。优良的学风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结构以后,必然要外化成行为习惯。“人的个别行为只有变成经常,成为一种习惯,行为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才能最终成为行为主体的内在自觉追求,也就意味着这一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2]优良的校风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所有学校成员集体追求的基本价值要求。稳固的、正确的行为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甚至错误思想的抵抗力。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优良的校风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予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曾经说过:“只有你给它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3]在良好校园氛围的熏染下,学生能够有意或无意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纠正错误思想,克服不良习惯,构筑正确的心理和行为。
二、实施人文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文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就是涵养人文精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授业解惑、培育美德。现今,在校学生弃学、厌学甚至辍学现象的大量出现,暴露出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缺失。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亟须转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彰显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回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
1.发挥德育本位功能。德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当今社会,许多学校仍然在实行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的状况。使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过早流入社会,很容易在被引诱、挑唆和胁迫下违法犯罪。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应当发挥德育本位功能。德育本位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到学校育人功能的首位。发挥德育本位功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组织实施德育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2.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理念就是人文教育要覆盖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联合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大格局。全方位教育理念要求把青少年工作学习、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最大化地发挥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坚持人文教育理念,就要树立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防止在某一方面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
3.讲究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总结规律得出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文教育也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增强教育的科学性。苏联学者В.В姆什韦尼耶拉泽说过:“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年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4]增强教育的科学技术含量,将人文教育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彰显了人文素质教育中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的建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开展校园活动,搭建自我展示平台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和热情,追求个性张扬和独立自主,希望在学校活动中展示自我。因此,开展校园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环境育人的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使参与的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在活动中产生认同,不仅使青学生在活动中施展了才华,也实现了对学生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有效地发挥校园活动应有的功效,需要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1.全面性与特色性结合。校园活动的开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位同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展示每一位学生不同方面的才华。坚持全面性和特色性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和进步。全面性与特色性校园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勇敢和自信,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品行。
2.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校园活动的开展要有教育性,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情感和行为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的最终价值诉求。校园活动还要求具有趣味性,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以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要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受启发,引导他们在校园活动中汲取知识,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校园活动寓教于乐的目的。
3.综合性与针对性结合。校园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不同的对象、时机和阶段,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把学校活动切实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综合性与针对性的结合,要求校园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又要体现活动中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地考察,从而使组织者牢牢把握住学生每个时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因人、因事、因时施教。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缓解生活带给他们的烦恼和抑郁,提高他们的生活热情,还可以提升的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活动中得到升华。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最终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平章起,梁禹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64.
[关键词] 护理;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后认知;术前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135-03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rontal glioma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LI Y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rontal glioma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Met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routine care,such as general car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drug treatment,health educ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are methods,then Hamilton Anxiety Scale Anxiety patient ca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and sense - memory - Attention Test (IMCT) were evaluated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statisticall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ed after intervention with Hamilton Anxiety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e-intervention (P
[Key words] Care;Frontal;Glioma patients;Postoperative cognitive;Preoperative anxiety
额叶作为人体大脑皮质中最重要的智能中枢之一,主要支配人体的语言、计算、情感和人格等最高级的人类智力活动[1]。额叶胶质瘤手术患者术后大多合并有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出现注意力、记忆力的减退,部分存在定向功能障碍,大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许多患者家庭中,其成员对此种病理生理改变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对患者进行埋怨、讥讽、逃避等,甚至将患者人为的与外界进行隔离,限制其人生自由,此种做法对患者的病情十分不利[2]。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在额叶胶质瘤术后心理护理方面的价值及实施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额叶胶质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1~66岁,平均(41.4±3.5)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1例,高中以下者2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0~66岁,平均(41.5±3.6)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2例,高中以下者28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后的神经心理评分,并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相关知识认知度的确认及矫正,通过合适的机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其主要家属进行手术后患者可能留下情感、心理方面障碍的解释,正确引导患者了解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和过激行为的来源所在,解除患者焦虑和急躁心理,开导患者,并辅助其完善和建立术后人生规划,适应术后环境,并寻找不能适应术后环境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干预治疗,更好的帮助患者发现并认识问题根源,改变适应不良认知行为,其次可以通过操作塑造、强化或示范、信息反馈等干预方式,对存在心理和情绪障碍的患者表现出的认知功能不良进行强化检测、反驳及诘难,为患者提供所遇问题的正确解释,通过肢体及语言双重方式进行生动有力的说服教育,提高患者建立积极生活态度的能力,同时还要正确的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尤其是家庭支持情况,为患者家属详细讲解额叶所发生的胶质瘤在手术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以及人格方面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建立和谐的家庭及社会氛围,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和治疗疾病的信心,最后针对患者认知改变还要做到为患者进行言传身教的护理干预方法,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功能锻炼计划,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定家庭康复计划,为患者布置相应的家庭任务或作业,鼓励患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功能康复,做好定期随工作。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一般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护理方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况进行评价,使用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IMCT)对患者智力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优、良、一般和差四个档次,由患者及其家属在出院时进行随机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和0.416,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t=18.949,P
表1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比较()
组别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
观察组 干预前 18.5±1.6 19.2±2.1
干预后 13.4±0.9 23.1±3.5
对照组 干预前 19.1±1.7 19.4±2.2
干预后 18.9±1.6 19.6±2.3
2.2 两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x2=4.781,P=0.029)。见表2。
3 讨论
额叶作为支配人体高级智能中枢,此部分出现的胶质瘤
表2 两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优 良 一般 差
观察组 23 13 3 1
对照组 9 18 5 8
术后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促进患者更好的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出现,提高治疗效果[3]。术后心身康复与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呈线性相关的关系,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对术后的心身康复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4]。在对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首先是要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这也是改善患者日常状态的一个前提,同时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让患者能够对疾病正确认识[5]。
认知治疗理论提示人类的认知过程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及行为,其中情绪及行为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人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及解释的过程,这些评价主要受个体的信念、假设、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的影响[6]。本研究观察组重点针对患者主要采用心理干预且重点在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上,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认知功能障碍直接影响额叶胶质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应在治疗护理前后进行详细的包括认知功能在内的神经功能评价,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兼顾生存期和生活质量[7]。因为绝大多数患者在围术期内对额叶所发生的胶质瘤缺乏相应的认识,容易出现对疾病预后的过分担心,导致患者身心承受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的降低,而影响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生存时间[8]。以及自身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如住院费用、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干预,提高配合依从性,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9]。
额叶胶质瘤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最担心的问题是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正确性、医师的技术、自身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等。外科手术治疗是关键,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额叶是人体司理认知功能主要区域,许多患者术后虽然不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是情感方面的障碍同样对其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认知功能,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冷腊梅.探讨60例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神经心理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1(29):23.
[2] 吴景梅.额叶胶质瘤并发癫痫发作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51-652.
[3] 吴景梅,贾胜欣.个体化心理干预对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14-1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沈晓红,姜乾金.术前焦虑与术后心身康复相关性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3):200-201.
[5] 姜洋.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5(12):336.
[6] 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158.
[7] 吴景梅,贾胜欣,李清敏.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神经心理研究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1):152-153.
[8] 涂利丽,鲍靖,李源丽.额叶损伤的临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