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

第1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主管护师;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2-01

手术室质量控制是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主管护师既有较强的护理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管护师参加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对手术室质量控制提供指导。

1 促进制定并完善手术室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标准

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标准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主管护师经验丰富,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及缺陷了如指掌,让主管护师参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能够制定并完善手术室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标准,既可以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依据,又可以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质量控制,消灭隐患于萌芽状态。同时,主管护师还要带头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标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主动进入到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奠定基础1。

2 促进院感监测工作

院感监测工作是手术室无菌操作的重要保证。主管护师能够促进院感监测员的工作,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各重要环节、流程以及危险因素。定时、及时使用动态杀菌机对手术室的空气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并对手术室的空气、物表以及护理人员实施生物监测,保证消毒杀菌的质量。每周更换1次戊二醇消毒液,对各类储槽、容器每天至少灭菌一次,每日监测含氯消毒液一次。每天检查灭菌包,保证灭菌包的使用期限在有效期内,且及时发现有效期内存在质量问题的灭菌包。

3 促进手术器械以及相关仪器的保养与管理工作

手术器械以及相关仪器的质量是保证手术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要条件。在手术器械和仪器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主管护师要认真严格对手术器械和相关仪器进行登记,为相关仪器制作专门的操作程序卡,将其挂在仪器旁边,以避免错误操作。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相关措施,确保手术器械以及相关仪器有专人管理,专人保养,使用有登记,维修保养有记录2。

4 促进敷料制作以及相关物品的准备工作

在手术正常进行过程中,敷料以及其他必不可收的手术物品不但要供应充足,而且要有质量保证,切忌敷衍了事,制作简单,不达标的敷料以及相关物品进入手术操作流程。在敷料制作以及相关物品的准备工作中,主管护师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准备,确保敷料以及相关物品质量达标,供应充足。平时,主管护师还要及时对敷料以及相关物品进行清点与整理,发现不足,及时添置,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敷料以及相关物品,要坚决杜绝进入手术操作流程之中,确保手术质量。

5 促进术前、术后访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为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使其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更好地配合,主管护师要要坚持和其他护理人员一道在手术进行前一天对将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解释和安慰,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中必须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及疾病的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在让患者对手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解除患者恐慌不安的心理。在手术成功完成后的第二天,主管护师还要组织相关护理人员一道对患者进行术后访视,询问患者术中、术后感受,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并督促检查手术护理记录,及时发现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手术护理记录的完整与规范3。

6 开展手术室护理知识培训

主管护师定时开展手术室护理知识培训,讲授手术室专科护理知识,特别是针对重点和难点,更要做到认真细致。在讲授过程中,主管护师要认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逐步提高护理人员解决手术室护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主管护师还要认真组织考核,通过考核发现知识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主管护师还要积极组织并参与急救工作,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提高一线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两年来,我院充分发挥主管护师主管护师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大幅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由两年前的78.89%提高到98.64%,手术医生满意度由两年前的90.32%提高到99.21%,手术器械消毒合格率由两年前的97.6%提高到100%,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由两年前的1.02%下降为0.01%,患者的投诉率下降为0%。

总之,主管护师参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有效解决问题,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有利于协调手术室人员展开急救工作,提高医护间、护患间的沟通能力,增强患者与其家属的安全感。充分发挥主管护师的责任感,挖掘其工作潜力,带头参加工作,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人力资源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主管护师在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一线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手术中的配合质量。通过主管护师参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还可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为打造一支具有集体精神,作风技术均过硬的手术室护理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忠才,彭刚艺,蔡艳芳,等.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2:26-28.

第2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组;管理;手术室;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1]。质量控制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因素[2]。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体系,有效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活动均能符合规范,按计划达标,2012年起根据等级医院的要求我科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分组管理,通过实施开展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1方法

1.1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的建立 针对手术室工作的特点成立了:①手术区域管理组,②消毒隔离组,③临床教学组,④仪器安全管理组,⑤风险管理组,⑥后勤管理组,⑦文件书写组7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设立组长1名,根据工作量配备组员2~3名,组长由中职以上的护理骨干担任,组员具有5年以上的手术室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

1.2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责的制定 根据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及手术室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各小组职责:①手术区域管理小组:负责检查手术区域以及各类辅助房间:如规范物品的放置,一次性物品有的效期、清洁卫生、手术护理质量等工作检查落实;②消毒隔离组:负责手术室消毒质量控制与感染监控等工作检查落实;;③仪器安全管理组:负责手术室仪器、电器及日常用电电路的安全检查及保修,并定期清点登记,确保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值班安全的检查;④临床教学组:负责进修护士、实习护士、新分护士的带教计划制定与实习管理,负责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的组织和安排、考核,负责各级人员的操作训练和理论考核;⑤风险管理组:负责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药品及急救车的检查工作及整改落实,⑥后勤管理组;负责后勤物资、手术器械清洗、保洁员、工勤人员的工作检查落实⑦文件书写组:负责手术室所有手术记录单、各类记录本的检查落实及月报表的上报工作;每月负责召集各质量小组进行检查结果的反馈并进行讲评记录。

1.3实施 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本月科室工作重点和上月存在的问题,制定检查计划,除常规检查的内容外,再进行由针对性的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落实,并把检查结果在每月的质量反馈会上进行反馈,针对出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将切实有效的发放上升为操作标准和工作规范,逐步达到改进工作流程的目的。

1.4考核 设立以护士长负责的各组组长为成员的考核小组,每周进行护理行政查房,各组根据计划进行检查,月底各小组对所检查的情况进行反馈、讲评。对工作完成得好、措施落实的给予表扬及奖励,以提高小组的积极性;对不按要求检查落实、不公正、管理能力弱的成员随时进行更换或给予一定的处罚。

2讨论

自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分组管理以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更加细化、规范化,各项管理措施更加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做到事事有人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也普遍提高。

分组管理是为了不断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重视个质量小组的培训 质量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显著与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在实施前要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才能最大范围内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自觉性、自主地参与配合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人人关心科室的发展,人人学会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护士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2.2循环管理程序是质量管理的保证 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每周的质量检查督察,每月的护理质量考核讲评总结,完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使全科护理人员个人目标与护理管理目标一致,通过对整体护理服务过程的监控,保证分组管理工作切实可行,避免发生偏差,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2.3完善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体制是质量小组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小组体制是质量质量管理小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各质量小组要建立各组的活动计划,按时如实、认真记录活动内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反馈,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对好的改进措施进行推广,客观全面评价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建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确保质量小组成员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4创立手术团队精神,实现个人和集体双赢 质量小组通过平时检查、观察、分析和调研,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各组的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规范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增加了广大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护士长将质量的权利授予各质量小组,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其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多方面的建议,从培养团队精神方面获得收益充分发挥集体潜能作用。

3结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协作性非常强,是富有团队的集体劳动,质量小组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让全科的护士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科室的集体分工与管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可以缩短手术室护士长的管理上所需的大量时间,使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及时全面的掌握手术室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并经过调研、分析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达到有效地控制,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护理安全;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科学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1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源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2次管理革命。以业务流程为改造中心、以关心病人的需求和安全为目标,找出原有流程不完善环节,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以扁平化过程组织结构替换传统的金字塔职能型结构,达到产生更有价值效果的一种方法,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机构的竞争力[4]。有研究通过流程改进,完善了医院手术室术前安全核查、手术部位标识核查和术前暂停,达到了保障病人安全的目的[5]。严菁等[6]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手术室高值耗材申请模块,实施了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流程再造。刁晓兰等[7]通过对心脏介入手术室工作流程的分析,去掉了流程中浪费活动环节,绘制了流程图,使流程再造后每日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提前,接台手术等待时间缩短,每日完成手术量增加。张莉[8]应用流程再造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手术室医院感染进行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室感染率。可见,在手术室进行流程再造可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围术期各工作流程间的无缝衔接,有效避免在关键环节出现差错。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医院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护理管理者更应该拓展思路多考虑跨学科合作,利用医院信息化的优势,将流程再造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时应注意尽管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在效力,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会限制其潜力,必须建立起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数据深入分析手术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以保障围术期的手术安全。

1.2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又名“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没有及时修复被破坏掉的玻璃产生的公众麻木感会形成错误的导向,指的是环境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9]。Boquet等[10]研究了美国佛罗里达州34所二级创伤中心的手术室,观察手术病人在麻醉复苏过程中护理中断的情况,发现共发生576次护理中断,该研究认为在护理管理中不仅要发现错误和不良事件,更应该着眼于预防,应用破窗理论可以分析护理中断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以保障护理过程的完整性。王红亚[11]将破窗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护理中,改善了手术室环境,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和病人投诉率。王秀娟[12]应用破窗理论,加强了手术室薄弱环节的管理,实施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葛方英等[13]组织手术室护士学习“破窗理论”知识,建立手术配合流程档案,鼓励手术室护士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作为手术室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学会运用破窗理论防微杜渐,避免不良暗示或细节对手术结局的影响。管理者更要意识到个别工作人员轻微的失范行为能够引起群体更普遍、更严重的失范行为,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和考核中,应从制度和人员观念上预防“破窗”的出现,杜绝“破窗”进一步发展,建立奖惩分明、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预防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牢固树立“病人安全第一”的观念,不做“破窗”第一人,结合良好的监管体系,护士长、质控护士、手术室安全管理小组的三级质控模式不定期进行安全自查,及时“补窗”。

1.3SHEL模型

SHEL模型于20世纪末由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提出,包含4方面:L(liveware)即当事人、其他医务人员和病人,人是决定系统能否有效安全运转的关键因素;E(environment)即临床工作环境;H(hardware)指医疗设备、工作场所或设施;S(software)指程序、对不良事件的认知、训练[14]。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医院病房、手术室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SHEL模型重点关注模型中心的人为因素,意味着要达到良好系统的最优运转,其他组件必须与人相适应并和谐互动,当各组件不相匹配时,有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15]。包安竹等[16]应用SHEL模式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当事人个体原因,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管理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良事件分析时,SHEL模型常与Reason法则互补,从而判断一个差错或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当事人的行为或技术问题还是由系统造成的,这种模式能让个人事件从系统事件中分离出来,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护理人员更加勇于报告不良事件。同时在运用SHEL模型进行不良事件分析时,除了分析发生原因,还应重视后续的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避免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1.4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Healthcare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HFMEA)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系统及前瞻性的风险分析系统,评估预测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为干预风险提供建议和制定措施,干预之后还需再次进行评估,确定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是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17]。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2002年将HFMEA正式应用于医疗机构,以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18]。黄海香等[19]运用HFMEA降低了俯卧位手术Ⅰ度、Ⅱ度压疮及外周神经损伤发生率。张丽等[20]成立了手术室电外科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小组,成员进行HFMEA相关知识的培训,对电外科设备使用风险发生的严重度、发生概率及检测的难易度进行评价打分,控制潜在的风险,保障了病人安全。侯晓敏等[21]运用HFMEA分析出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如字迹不清、信息不全、标本遗漏等,通过改进降低了送检病理标本的不合格率。护理管理者可以运用HFMEA理论对高复杂性的作业、未标准化的作业、高度依赖人员的判断和决定的作业进行分析。HFMEA的成功运用得力于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HFMEA中的风险优先指数是通过该团队成员达成共识进行赋值所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针对一些高风险流程的改进,管理者最好成立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团队,避免单纯由护理人员组成,同时获得领导的支持及参与,充分发挥团队运作的实际功能。

1.5精益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Womark教授提出了精益管理理论,“精”是指资源浪费少,降低成本、时间与空间利用合理达到高效、高质量;“益”是指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富有竞争力[22]。其核心思维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多的价值产出。精益管理通过现场行走示意图、全方位价值转移图、5S法等核心管理工具和循环不断地改善来实现精益求精[23]。华靖等[24-25]采用精益管理理论应用于手术室腹腔镜设备的管理,减少了腔镜设备器械的故障率,避免了术中等待,有利于实现安全、默契、全方位的手术配合,在保障病人利益的同时也节约了医疗成本。精益管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医院,通过合理配置医院的人力、资金、设备、时间与空间,实现浪费程度最小化,为病人提供满意、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未来手术室的精益管理应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使手术室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大化,以达到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科学管理方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1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

随着手术室护理模式向围术期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模式的方向发展,单纯依靠护士长个人的能力无法进行高效安全的质量管理。安莉[26]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作用,护理管理资源得到了丰富利用,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护理不良事件明显下降,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有所提高。吴娟娟[27]运用三级质控体系,成立了由护士长、质控员、专科护士长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实施该模式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让护士长有更多时间加入高层管理的讨论中。护理管理者可运用该模式,将手术室质量管理内容划分为护理文件书写、临床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急救技能、仪器设备管理等质量控制小组,需要注意的是要制定出小组质量控制标准和工作职责,由质控小组成员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定期汇总检查结果至护士长,护士长要及时反馈并发挥监督机制。

2.2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

持续质量改进是由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而来,通过全员参与,人人树立质量意识,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28]。常用的管理工具有品管圈(QCC)、PDCA循环、追踪检查法、根因分析(RCA)等[29]。张艳莉[30]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手术室器械管理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减少。2015年美国病人安全基金会(NationalPatientSafetyFoundation,NPSF)对RCA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根本原因分析及行动法(RootCauseAnalysisandActions,RCA2),RCA2是在RCA后增加一个行动的步骤,并明确指出这是质量改进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行动”这一步中,应有简单具体、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指标对改进措施落实的每一步进行评价和测量,以判断整改活动是否成功,同时强调领导层应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尤其是团队组成和具体行动落实必须有领导层的支持,以避免不良事件或侥幸事件的再次发生[31]。管理者可考虑将RCA2运用到手术室的持续质量改进中,确保改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3分层管理模式

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更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已陆续设置护士等级制,按等级分配护理职责[3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护士应参加专科护理岗位培训,管理者按照护理岗位工作职责、能力、技术要求与护士分层次管理相结合,做到能级对称,各尽其能,促进人才梯次的培养和发展[33]。王曾妍等[34]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了“一站式”的分层培训与考核,手术室护理质量、护士及医师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均有提高,保障了手术室的安全运作。护士分层管理是护士岗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5]。护理管理者依据护理人员的职务、职称及业务能力等条件分为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应做好分层培训和层级晋升考核。

2.4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密不可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传统医疗行业的渗透不断深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科学安排工作流程[36],统计手术台次、手术时间、周转时间,对手术间优先使用率和人力、物力资源调配进行合理的安排,提高工作效率。运用手术示教观摩系统、手术设备集中控制系统、手术区域出入管理系统、手术服监管系统等可有效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风险;信息化医学资料的保存可满足医学研究和医疗举证[37]。同济医院设计了手术器械全程追溯管理流程、术中压疮防护管理流程、病理标本处理及监管流程、手术节点控制流程,并在关键环节增设风险预警提示,同时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手术仪器设备贴上射频标签(RFID),追踪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器械管理,通过手术室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手术室全程监管,保障了病人的医疗安全[38]。

3我国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改进效果的追踪和评价

手术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专业性强,手术室的安全不仅体现在护理安全上,还依托于医疗、护理、麻醉和后勤的团队协作,然而目前的手术室安全管理小组大部分由护理人员组成,缺乏手术室相关其他专科的配合,难以保障病人在围术期的全程护理安全。同时已有较多的安全管理方法运用于手术室的安全管理,但在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未能及时调整管理方案、保证改进措施有效落实的现象,也未能及时监测新的管理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依然存在手术室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安全隐患。

3.2手术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手术室信息化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各医院根据自身需求开发了不同的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多建立在传统的HIS系统的基础上,部分手术室HIS系统与现有工作流程不匹配,且对于新兴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不足,大部分医疗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全国医疗信息未共享,无法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临床决策。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美国曾召回一家公司的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因其导致了一起系统内的病人信息与病人本人不匹配的事件,同样也存在因信息系统与工作流程不匹配产生的新的安全隐患。我国目前尚缺乏类似的对医疗信息系统的监管制度,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第4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方法:通过成立专项管理小组,按照物资类别不同分为器械敷料管理组、仪器设备管理组、耗材管理组,明确各组职责,从各个环节管理手术室物资。

结果:实施专项管理后,手术器械准备合格率及耗材准备合格率提高,器械故障率降低。

结论:专项管理活动以小组形式参与科室管理,提高了护理安全,减少了物品浪费,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手术室物资管理模式。

关键词:专项管理手术室物资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2-02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一次性医用材料在手术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各类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及手术方式的改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为手术室物资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为了解决在物资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保障手术室物品、器械、设备供应的及时性、有效性,我科从2010年1月份开始,成立了护士长为中心的专项管理小组,全面监管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器械、敷料、一次性耗材等各类物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设有洁净手术室共8间,至2011年手术量达5000多台。现已拥有关节镜、显微外科镜、等离子刀等多种精密仪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C型透视机等高值医疗器材,高频电刀、电子止血仪等常规电仪器,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准备的各种医用耗材超过五十种,各种仪器、器械、敷料、耗材等相关登记本达三十种以上,要做好上述物品、耗材的管理工作,以往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我科于2010年初成立专项管理小组目的在于在能系统性的管理手术室物资,保障设备设施的良好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耗材的合理购置,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以减低手术室运行成本,同时提高手术安全。

2方法

2.1工作方式。护士长在科室年计划工作讨论中成立专项管理小组,组织选取管理小组成员,确定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和考核标准,并针对小组成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设备的正确检查、维护、保养、登记、报修及维修中的应急警示方法和维修后的反馈流程;耗材的科学购置计划等。护士长及组长定期监控各组成员工作情况,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中,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挖掘其管理才能,使其能全力投入到专项活动中。这样不但形成了层层监控,强化了下级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和执行力。护士长予以专项小组成员一定的管理和调整权限,将专项管理小组分为以下三组:器械敷料管理组、仪器设备管理组、耗材管理组。小组每月进行一次质量控制工作会议,讨论、分析、记录各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整改计划,监督落实情况。各小组针对新购器械、仪器自行安排面向全科室的培训课程,申请及培训结果向护士长书面汇报,以培养护士正确、熟练掌握器械、仪器的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损耗。

2.2各小组成员的组成及工作内容。

2.2.1器械敷料管理组。组长一名,组员两名,主要负责管理手术器械及监控手术器械的使用情况,填写与器械相关记录表。组长每日保证手术间内手术器械准时完好提供;每日负责清洗、消毒各类精密仪器,例如:关节镜器械;每日与供应室人员进行手术使用后器械的交接。两名成员每日清点灭菌后的手术器械、敷料包的种类与数量,检查无菌包的打包及灭菌情况,如遇未灭菌合格包及时上报组长处理;每日清点近效期的无菌物品,定点放置,提前使用,杜绝了过期包存放在无菌间的现象。小组每周整理器械存放柜一次,核对损坏器械与新器械出入柜情况并记录。组内成员每月与供应室互相沟通所遇问题,在质量控制会议上提出整改意见并记录。组长每年初提出新器械采购计划,通过护士长审核后上报设备科;年底报废损坏器械,添置新增器械包。

2.2.2仪器设备管理组。组长一名,组员两名,主要负责监督手术室人员正确使用仪器情况和手术间内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记录。小组每日负责检查手术间内巡回护士对手术床、无影灯、中心负压吸引及氧气装置等手术间内常规设施有无违规使用情况;组长保障每日手术间内各种仪器设备损坏时及时上报维修,以防延误手术。小组每周检查C臂机、高频电刀仪、电动止血仪等高危仪器的安全使用情况,及时督促有关厂家进行定期保养维护;组长检查巡回护士使用完仪器设备后的登记情况,防止漏项。组内成员每月对手术间内各种器械车、圆凳、架等常规物品进行一次保养;在质量控制会议上将本月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护士长及设备科。组长每年底统计仪器维修次数,整理设备资料,例如使用年限,便于当年管理,负责报废损坏仪器设备。这种方法的使用对各类仪器和配件的使用寿命和质量起到了动态监护的作用。

2.2.3耗材管理组。组长一名,组员两名,主要负责高值、低值耗材的领购和管理。组员每日清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及使用情况,对近效期物品定点放置,标识明显,以便尽快使用避免浪费。组长负责每日各种耗材的入手术室登记,特别是高值耗材入库、发放及使用情况记录,例如:高值缝线由巡回护士每日到组长处领取,未使用完者当日返还于组长处,做到了专人发放。小组每周补充一次性物品数量,清点各种溶液、消毒液的使用情况和有效期,及时补充数量。组长每月底清点耗材剩余量,根据“量出为入”的原则合理制定下月的领购计划。

3结果

在实行专项管理以来,在手术量上升的情况下,仪器故障率下降,器械准备合格率和耗材准备合格率上升。

4讨论

4.1各组职责分工明确,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对手术室物资进行整理后再进行分组管理,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负担,且能在护士长外出情况下,对于出现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后再上报护士长,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开展。也加强了与供应室、设备科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减少了因器械、设备异常情况而延误手术的情况。而且通过每月例会,护士长能统筹管理手术室物资,了解整体情况,并能及时根据整改建议提出相应的措施,达到了质量控制要求。

4.2保障了护理安全,减少了物资浪费。各小组成员每日对各个环节的监控,保证了各类无菌物品的正常提供和各类医疗器材的安全使用。通过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合理采购和近效期包定点放置尽早使用的方法,杜绝了过期、变质、污染、空缺现象[2],大大减少了物品浪费和无菌包的重复消毒使用次数,减少了资源浪费,控制了手术室运行成本。而对各类电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情况的监控措施,保护了病人的人身安全,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4.3培养管理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每年轮换参与手术物品管理,达到了人人参与科室管理,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小组成员经过自我总结与他人建议等方式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了管理意识,有效地协助了护士长完成工作。同时,也促使其小组成员不断汲取新知识来运用到本职工作中,为手术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术前访视; 效果;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26-02

手术患者在手术室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段经历,患者手术前大都对麻醉和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1]。术前访视可以增进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接触、了解,进一步增强对护士的信任,减轻患者对手术顾虑,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2]。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3]。由此可见,术前访视正逐渐成为我们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手术室自2004年9月开始对择期的三类手术及全麻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访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使术前访视更好的深入开展下去,现将影响其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原因分析

1.1人员编制缺少我院属二甲医院但手术室护士在编人员包括护士长只有十人,护士严重缺乏,平日工作量大,手术一台接一台无法安排人员去做术前防视。

1.2观念未转变护理人员由于受传统手术室护理观念的影响,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尚未完全接受,没有真正认识到术前访视的重要性;甚至以工作量大、护士缺编、时间不充足为由,不认真实施术前访视;或以书写术前访视记录单代替术前访视,致使术前访视效果不满意。

1.3术前访视内容不规范 我院术前访视主要是依据表的形式,里面内容较少且不规范,主要包括调查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和有无焦虑心理,手术前需做的准备,手术室环境的介绍及健康宣教。

1.4术前访视内容缺乏针对性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室,每日手术包括了外科,妇科,眼科等。每个护士面对不同专科的不同病人,而访视内容是按表上统一的固定内容进行,没有针对性。

1.5缺乏经验及理论指导由于手术室术前访视开展历史短暂,形式不一,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模式;理论方面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较少;加之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少,缺乏交流技巧,从而影响了术前访视的效果及进展。

2对策

2.1对手术室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应向护理部反映,要求增加人员补足缺少人员。还可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术前访视,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和人力作保证。下班后实施术前访视所用时间按加班时间累计,给予补假或经济补偿[4]。

2.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开展术前访视的关键,尤其是护理管理者及护师以上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2.2.1创造有利条件,开展术前访视。护理工作量大、护士缺编、时间不充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实施术前访视,对国际、国内手术护理而言,都势在必行,大势所趋[5],所以任何原因都不能阻止术前访视的开展。通过采取简化术前访视记录单,简化护理工作流程,采取弹性排班制,增加护理人员等措施,使大家有更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术前访视工作中去,从而保证其效果。

2.2.2定期学习, 充分认识。我院手术室主管护士2人,护师4护士4人,平均年龄三十岁,工龄长则二十余年,少则一年,本科一人,在读四人,大专三人,中专二人。护理人员结构层次,业务水平尚可,主要是没有正确的术前访视观念。通过外出会议交流,进修学习,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术前访视相关知识,科室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术前访视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从而转变观念,认真实施术前访视。

2.2.3正确处理术前访视记录单与病人沟通的关系,使大家对记录术前访视记录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术前访视重点在于将手术患者看作一个整体的人进行护理,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处于手术治疗的最佳状态,而不是通过记录术前访视单所能代替的。

2.3按照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加强继续教育学习。科室统一计划,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现代护理新概念护理程疗、沟通技巧、护理礼仪、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及支持大家参加各种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学习,并在科室里建立了小书柜放置相关书籍,以便大家随时翻阅及学习,从而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增加术前访视的主动性。

2.4规范术前访视内容对术前访视内容进行规范化,并使内容具体化。无论何种手术,对患者都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心理应激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制定具体的内容,如制定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详细了解的内容,向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详细信息的内容。术前访视时使用规范化语言,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行规范,这样可使患者感到可亲可信[6]。

2.5加强术前访视效果评价及质量控制

2.5.1建立反馈机制按护理程序方法工作,随时对术前访视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使大家既看到了工作成绩,增强开展术前访视的信心,又及时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予以改正。如在术前一天,实施术前访视后,向手术患者提相关问题,了解其掌握情况,对患者疑惑的地方予以解答;术日根据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的心理、生理状态及术前访视相关内容的实施情况评价术前访视的效果。

2.5.2 术前访视质量控制护理管理者随时深入病房,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手术患者满意率进行调查,并采取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以及行为激励的方法[7],调动其开展术前访视的主动性;提高术前访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术前访视的质量。

2.6加强术前访视的内容的针对性 我院进行术前访视主要是由巡回护士完成。术前一天,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了解患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并深入病房,运用护理评估的方法,收集掌握病人的相关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社会状况及心理状况等,全面评估手术患者的心理需求,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形成具有个体差异及针对性的术前访视的内容。

总之,通过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既可以消除手术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观念,减轻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治疗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度过手术期,而且为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机会,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成长创造了条件。使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因此,我们有信心而且有能力使它更好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袁风銮,徐芳萍,郑映红.试述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6(3):338-339.

[2] 吴金兰,陈静,王华云.手术室术前访视的重要性.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102.

[3]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的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7-18.

[4] 戴红霞.109所医院手术室开展术前访视的现状调查.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Oct,2005,20(20):58-60.

[5] 陈翠屏,高红梅.术前访视的现状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5.

第6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服务质量。

二、参考往年的工作总量做好棉球、纱布、手术缝线等敷料的准备工作。

三、消毒室建立回收、发出物品登记制度,做好各种器械检查、保管的登记工作。

四、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的性能及安全性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护设备的完好及各种抢救设备、药品等的齐全,确保临床正常运转。

五、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的规定,防止站内感染,确保无菌切口感染率≤0。5%。

六、拟申请增购紫外线消毒机、高压锅,以保证消毒效果。

七、加强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学习,以便更好地服务计生对象。

第7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 预防;手术室;护理差错;干预

    手术室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步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的感染,为医护人员的创造最有利于工作的舒适、安全的环境[1,2]。但是手术室也是一个充满高度挑战的工作场所,超负荷的工作量、高度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工作要求为手术室护理及工作人员交织成了一幅幅紧张的画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加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外在与内涵以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差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我院手术室在预防护理缺陷、差错、医疗事故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有效措施,现汇报如下。

    1  术前访视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Engel G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强化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在这思想的指导下,护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所以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也从相对封闭的手术室走到了患者的床前。(1)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之一[4]。据调查98%以上的患者需要手术室护士术前探望并指导,其中30%~32%的患者迫切需要[5]。(2)术前患者对手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神经体液调节亦出现变化,入手术室后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潜在的危险更大[6]。因此,术前有效的心理访视,解除患者顾虑,对安全过渡手术有一定的意义[6]。(3)访视后的次日晨会及时对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神志不清的患者进行交班,以引起相应手术房间工作人员、排班护士长及领导的重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4)术前访视与进入手术室后的宣教和健康指导可以有效的解除患者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从而使患者较为平静地接受、配合麻醉及手术,减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减少了摩擦,增强了互信,减少了医疗纠纷的一个根源。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责任分明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1.1  术前  将病历首页与柜台手术程序单核对;手术患者核对: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禁食、过敏史、血型和术前用药;查核病历牌仔细核对患者的各种信息:查验患者备皮情况、首饰、活动性义齿等禁带的物品、全身有无感染症状;检查手术房间准备情况,各种设备是否处于功能状态,一般器械、特殊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材是否完备。

    2.1.2  术中  术前、关胸腹腔前、关胸腹腔后、缝合皮肤后分别查核器械、缝针、纱布数并做好记录及签名。术中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血按照常规由辅助护士和麻醉师两人核对之后签名记录。

    2.1.3  术后  将患者送回病房前,要查对带回的物品,如:剩余的药物、X光摄片、取出的结石并通知所在的病区及家属。如送往苏醒室则应与麻醉师核对之后详细交班。

    2.1.4  规范病理标本的保存  建立病理标本管理“四查四对”制度,规范病理标本的保存与使用。临床科室、手术室、病理科对于科研、鉴定、保管职责明确。

    2.2  洗手护士与辅助护士职责分明  细化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各自职能,强化各自的本职工作技能与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

    3  质量控制

    3.1  手术室环境质量

    3.1.1  手术室分区  手术室须严格划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无菌手术间、洗手间、无菌室、贮药室等。半限制区包括急诊手术间、器械敷料准备室、麻醉准备室、消毒室。非限制区设更衣室、石膏室、标本间、污物处理间、麻醉复苏室和护士办公室、医护人员休息室、餐厅等[7]。

    3.1.2  手术房间的要求  温度须维持在22 ℃~25 ℃,湿度须维持在50%~60%。主要设置和配备有手术台、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输液架、踏脚蹬、中心供气系统与中心负压吸引、各种监护仪、X线读片机、显微外科及微创外科系统和闭路电视等。

    3.1.3  手术房间的层流设备  手术房间须有净化空气的层流设施,以确保手术房间空气的洁净,从空气源头上杜绝手术切口的感染。

    3.2  消毒灭菌质量

    3.2.1  手术器械  永久性手术器械须经过清洁、消毒、灭菌三个步骤,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要求分别采用高压蒸汽、药液浸泡、环氧乙烷等不同的灭菌方法。

第8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283-02

手术是抢救、治疗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术室是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励,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安全质量成为所有医院服务质量的主旋律[1],代表着医院的服务水平,这就更加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不断提高手术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配合着医生成功完成手术。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1手术室常见问题分析

(1)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违规操作,工作粗心大意,无菌操作观念淡薄。(2)手术室护理工作繁重,精神压力较大,工作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精力与体力极易被透支,造成不良心理行为,影响技能水平的发挥,甚至导致差错的出现。(3)手术室器械护士要注意准备充足的器械并且每样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眼疾手快,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4)手术室护士在接送或护送患者时要注意防止接送错误或护送不当,保证没有接错患者或接错手术间。

2手术室制度管理

手术室制度是手术室管理规范化的保障,每个医院都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每位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以上规章制度,切实从患者的生命利益出发,防止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帮助患者顺利通过手术关。

3护理人员的管理

3.1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手术室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而且要有高质量的服务水准,这就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要不断到高一级医院进修学习, 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和参与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院内还要定期组织开展质量分析会,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意见。

3.2改善服务态度,规范行为准则

细节决定成败,护理工作十分注重细节,要始终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2],坚守各项服务制度,从细节出发,规范自己的行医行为。我院护理部对100名术后手患者进行了手术室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满意度测量包括八个方面:①手术室护士态度②手术室护士业务水平③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④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关怀⑤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⑥手术室护士满足患者需求情况⑦手术室护士为患者提供的手术氛围⑧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总体评价。问卷答案分三个项目: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各方面满意率95%以上。结果如下:

4手术室无菌管理

无菌管理是手术护理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预防感染、保证切口良好愈合及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3]。手术室无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菌操作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即从进入手术室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个操作都必须保证手没有被感染,这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完成。(2)手术室环境质量控制:护士必须每个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和物品培养,并记录结果。每天进行紫外照射消毒,感染性的手术结束后,手术间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因空气传播或器械污染而导致的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结核绿脓杆菌等感染的患者使用的手术器械必须先进行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4]。(3)手术物品质量管理:手术物品的质量保证,关系到手术能否安全进行及其质量。对于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要清整一次,过期的器械、辅料要重新进行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应由器械班每天检查、添加或更换、制订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并落实执行者。

5药品、仪器管理

手术室药品可分三类:常用药品、品、急救药品。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放在手术室内,二者要分类存放,用后注意补给。品要重点保管,专柜上锁存放,使用后注意登记。

6手术质量管理

6.1术前准备与访视

手术前护士应该配合器械班共同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确保各种手术器械及手术物品齐全、可用、符合要求。除此之外,手术室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解。

6.2术中配合

手术进行时,护士要根据手术的各项流程、要点配合医生。护士的操作要轻、快、巧、稳,尽量避免额外的噪音。不讨论和手术无关的事情,不便议论患者的病情,讲话注意言词,避免损其自尊心。对于手术中输血、输液、用药及过敏性试验,要严格查对,并认真进行无菌操作,预防手术室内感染。

6.3术后处理与访视

我院从2010年开展术后访视工作,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访视体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护理部选取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期间100名患者进行调查,将患者随机分两组,访视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做常规术前准备,访视组提前要求护士一天进行访视。

7结束语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进行手术治疗并担负抢救工作的场所,有手术量大、疾病种类多、病情重,护理工作重的特点[6]。手术室护理与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粗心大意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手术室护士是在这样的特殊的环境中从事这特殊的护理工作。面对这样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手术室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掌握好专业技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还要有一个较高的思想素质,严格坚守“患者是上帝”的信念,甘愿奉献。同时院方也应加强对护士的关怀,多了解护士的家庭状况和最近的身体情况,予以关心帮助,这样才能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切实的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宝修,浅谈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9

[2] 曹慧,薛静,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563

[3] 李小莉,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J].中外医疗,2009,5:104

[4] 董艳芹,万会明,如何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探讨管理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9(13):356

第9篇: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总结范文

一、重管理,建立健全质控体系

各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及中心卫生院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医疗质量控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7个质控专业学组(内儿科、外科、妇产科、医技科、护理、药学、中医科),详细制定了医疗质量控制领导小组职责,对各质控小组提出了工作要求,以达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的最终目的。

二、抓质量,注重核心制度建设

要求全县各医疗机构要在以往制度基础上,建立院长查房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业务院长坐班制、医疗质量督查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医疗质量考评制、质效挂钩制等制度,推行全面、全程质量管理,狠抓“四个重点”(即: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科室、重点时段)的质控工作,尤其要加强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妇(产)科、血液净化室、药剂科、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特别是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质量建设,同时要严格处方、门诊日志、病历、医患沟通记录等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要突出环节和过程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四个减少”(即: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医疗风险、减少医疗投诉、减少并发症和院感的发生)的目标。

三、强过程,定期开展质量督查

卫生局将不断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指导职能,采取医疗机构自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和质控小组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的双结合方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要求各质控小组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开展质控活动。各质控小组要运用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方法,积极推进我县医疗质控体系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控制协调发展。

四、严把关,严格质量考核和评估

医疗质量控制领导小组针对核心制度,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考核小组严格按照标准,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结果折算分数,计入年终绩效考评,与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以经济促发展,以质量提效益。

五、达目的,四升四降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