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素养;教育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对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一些体会。
一、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资源,而且包括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它们为课内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培养学生具有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进一步巩固传统课程资源基础地位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除了重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更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利用学校人文环境,孕育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捕捉课堂动态资源,随机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将有利于拓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渠道。
2.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家庭延伸
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家里所进行的科学探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居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向社会延伸
很多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思考、去实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绿化示范学校,并且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教学资源,我经常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感受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认识形态各异的各种校园生物,同时我好经常把学生带到池塘、森林、猪场、田野之中,与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近距离接触,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特长,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科学探索、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来说,不断地充电,就是“利其器”。充电,主要是不断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领会了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教师才能够站在理论的前沿,去审视、思考、实践新课程;只有形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才能够达到“善其事”,也就是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犹如一块可持续充电的电池,要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学校就要不断对其加以激励和引导、唤醒和鼓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自己购买的书籍杂志毕竟是有限的,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有了学习资源,教师即使是随便地翻一翻、看一看,也是受益匪浅的。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是引导教师充电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读取、消化其中的精华。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就必须勤于学习,这样才能在各种学习资源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推荐给相关学科的教师。这种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择优推荐阅读的方法,对教师的学习和进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尤其是农村教师,生活的本身就已经背负了一定的压力,还要不断地学习,他们很难愉快地接受。对于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性的业务学习,教师往往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和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可以开展教学反思,叙事研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和探索,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从而使教师由被动地充电转变为乐于充电、主动充电。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正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倡导以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校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致力于自主学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
2.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的共同学习,是所有参与者为了实现全组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行动上是合作;其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课教学,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大量增加探究性实验,指导学生科学设计,积极动手、动脑,开展多样的生物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不仅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开展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生物探究活动,还鼓励学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课外生物学探究。我们大力加强生物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应用,在校内加强实验室、生物园的建设,在校外与附近种植园建立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这样的生物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沈.实施生物实验多元教学,提升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科教导刊,2012(12):99-100.
[2]马婷婷.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49.
[3]李能国.从无偿献血谈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1,27(6):20-21.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江西省高安二中,作为一名教师,以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了比较深刻地体会,我总结:在学习生物课程的内容时,特别是在学习生物科学前沿的时候,学生听得比以前更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是我都没有想到的,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些课程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渡过。所以我认为在教育中适当的增加科学前沿知识是有一定必要的。
生物科学前沿知识要尽可能的和学生所学的知识有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比如他们的课本在讲解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就是从克隆羊多利引入,其中讲到了将融合的细胞在另外的母羊代孕,不是很明白,如讲解动物胚胎工程技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代孕的含义。在讲解基因是DNA上的有效遗传片段,讲解转基因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基因就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如人的高矮,头发的卷直。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因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是微生物,这时候就可以讲解微生物发酵,让学生明白大多数物质的分解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分解的。
下面我以《基因工程》为案例,阐述怎么利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吸引学生积极学习。
资料准备:基因工程(DNA重组及转基因技术)——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叫作重组体或重组子。DNA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或克隆)纯化、处理和使用遗传材料的技术总和。这些技术主要基于对从细菌和动物细胞里纯化出的酶的使用,使得DNA复制、转化为RNA、转译为蛋白质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这些步骤包括在DNA特异位点切割,连接和切断DN段和很多其它修饰直至对单个碱基对的处理。这些技术使得DNA的处理、在细菌和酵母体内将这些基因通过表达转化成蛋白质、病毒生物工程等生物工程产物、基于DNA的法庭诊断测试的发展成为可能。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主要介绍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抗病毒转基因植物、抗虫转基因植物、抗逆境转基因植物等。
导入:大家都看过鲤鱼和鲫鱼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都知道鲤鱼比鲫鱼大,但是鲫鱼味道鲜美,如果有一种鱼既有鲤鱼的大个头,又有鲫鱼的美味这样就很完美了。有这种可能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转基因技术。
基因:DNA上的有效遗传片段,代表生物的性状,如人的高矮,胖瘦。
根据基因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鲤鱼的大个头由基因控制,鲫鱼的美味也有基因控制,当我们把鲤鱼和鲫鱼的基因整合到一起,这时的鱼就表现出鲤鱼大个头和鲫鱼的美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转基因鲤鱼,像这样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技术,那么它有什么作用,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我们开始讲的转基因鲤鱼就是转基因动物,还有植物方面的应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抗虫性 将具有杀虫活性产物的基因导入植物后, 其表达产物可以影响取食害虫的消化功能, 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害虫, 从而使植物获得对取食害虫的耐性, 减少或替代农药的使用,如棉花的棉铃虫,当棉花导入此基因就可以减少棉铃虫的危害,提高产量。
2.抗逆性 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 研究具有抗旱、抗盐碱、抗重金属污染的或自身有生物固氮等特性的以及高光合效率的植物品种。在干旱地区的水稻导入抗旱基因就可以减少因干旱使水稻减产。
一、充分倾听学生,让学生乐于发表观点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过去的教育注重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传授的知识,现今的教育则更加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否受到老师的重视将决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有时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叫学生回答,老师仿佛对学生的回答了如指掌,不是专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而是板书教学内容,或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使用的教具等,这样的提问形同虚设。只有关注学生的及时表现、个人观点和发言,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也要到各组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的疑惑、理解的偏差等,确定哪些内容学生能自己掌握,哪些内容需重点讲解,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补充。当教师耐心倾听学生之时,学生才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即时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主要起反馈、鼓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课堂上运用好即时评价,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者。
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当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时,他们会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例如,有一堂生物课上,学习《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班里的一个较调皮的同学随口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先有鸡还是有先蛋?”其他同学被他的问题逗乐了,看着老师怎么批评他,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爱思考,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提示他课下可以阅读书上生物进化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孩子开始有些后悔,担心老师责怪他,发现老师对他的行为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脸上露出了笑容,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他就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真诚地表扬,恰如其分地肯定,让孩子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育资源的种类很多,而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不同的学生群体,就是我们身边极其宝贵的生物资源。例如,在学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一节时,有的学生对“动物与仿生”的知识积累的很多,此时的老师“退居二线”,适时地把讲台让给那些知识丰富的学生,讲台上同学的博学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并用掌声给予鼓励。像这样的教学内容还很多,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做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来讲,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组织合作学习,使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的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小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参与面小的弊端,小组成员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产生接纳感、认同感,“但求人人进步”。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生物小组,开展“兵教兵”的活动,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探究,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素养。
作为生物课教师,我们应结合生物课的特点,抓住机会,通过多种方法,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
1.1流于形式,脱离课堂教学
一些生物教师的教案中根本没有教学目标。他们认为:写教学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用;有时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实际教学中没有作用。最近,在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遇到了此类情况:《光合作用》的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
(2)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
(3)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讲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并没有讲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在评课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释是,一开始设计时想把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都讲完,但后来试了一次来不及,所以把这部分容去掉了,教学目标忘记修改了。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1.2目标过多,难以一一实现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知识方面以外,还有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所写的教学目标过多,在一堂生物课中根本无法一一实现。下面是一个优秀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2)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
(3)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及所需工具。
2.能力方面
(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巩固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对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通过讨论“基因工程”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1.3目标模糊,难以具体测评
上一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是:“掌握”、“理解”等词作为目标动词,概念模糊,难以检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难把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2.1目标明确指导教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生物课堂中采用接受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还是其他。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探索知识的过程,宜选择发现式教学。教学目标还可以指导教师选择需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等。
2.2目标明确指引学
学生学习是有目标指引的学习,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注意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有了目标,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图画,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于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
2.3目标明确利于评
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应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如果试卷上的试题没有针对目标,则测量缺乏效度。当教师或学校领导听完教师一节课后,会对所听的课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目标的测量。
三、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3.1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3.2依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内容
生物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生物学科的性质及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中学生物学科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6个模块,即:必修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四、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4.1全面落实,重点突出
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同样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反映出课程总目标的目标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包含多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代表一种学习结果。但课堂目标授课时和教学内容限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目标任务,只能有所侧重。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各个子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4.2因生而宜,难易适中
不同的生物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因生而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目标过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容易产生畏学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目标定得过低,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判断。
4.3表述简洁,便于检测
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利于观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地用简洁明了的陈述方式和准确、清晰、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加以具体表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制定与每一个子目标有对应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而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
1.1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1.2以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1.3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基本程序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在开始实施阶段,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2 课题探究,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认知欲后,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诱导自己主动提出探究课题.在接受性学习中,由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而“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按照课程研究活动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小组合作形式就将“学生――教师”之间的单向反馈变为“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反馈.学生不仅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与同学间的讨论,能让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和提升.此外,小组合作形式的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通过组际间交流,综合集体意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使他们始终处于一定的激奋状态,互助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例如,“有人说成熟的瓜果汁液很甜是因为它含有蔗糖,也有人说是它含有果糖,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两种说法哪个正确.”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我紧接着要求小组讨论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3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 对待学生应学会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2 对待教学应注重帮助和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超越自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3 对待自己应注重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3.4对待其他的教师应注意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 生物新课程标准内容浅析
4.1 物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新课标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现行的教学大纲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4.2 新课程内容的整体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4.3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 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物课堂教学法实践
5.1 从生物教师的教学位置创造课堂生机与活力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造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教师允许敢私自走上讲台的。课堂上教师的站位是焕发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始终站位在讲台是讲解,走到学生中间是交流;定点站位是说教,动态走位是合作。因此,课堂上教师站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师长时间站在某一固定位置,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学习动机,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必须仰视,这无疑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会使他们产生压抑感,因而使课堂失去活力。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重心下降,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屏障,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探讨,学习气氛就会更加热烈,课堂便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我曾在一所中学听过一节初中生物课,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出示人体大脑模型,模型不大,坐在教室后面委实看不清大脑的沟、回等结构,但听说自己的大脑就是如此的结构,学生们都非常渴望有个直观的认识。此时,授课老师拿着模型走下讲台,慢步穿行于同学之间,让他们近距离观察,甚至让学生触摸。原来枯燥的课堂马上变得生机盎然,气氛良好。
5.2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课堂生机与活力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辅助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点内容滞空时间短、页面更新快、学习再现效果差等不足,但它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功能,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课件中的内容会给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清新的画面和准确的动态过程,这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听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学生难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理解,如果在讲解过程中能结合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进程。再比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即使通过静态的图示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动画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课堂活力显然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贵红.创设愉快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物教学,2006,7:25-2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课堂 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探究实验,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高中生物中的许多知识点是非常抽象的,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许多生理过程也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的看法,甚至对于生物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促使学生对于不可见的生物现象产生具体而直观的印象,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课前精心选择的、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视频片段:美国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画家杰克,很想乘泰坦尼克号游轮从英国回到美国老家去,可苦于没有买船票的钱。但在泰坦尼克号起航之前的五分钟,他幸运地得到船票,登上这艘当时在世界上最豪华、最大的游轮,在航行途中,他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贵族小姐露丝相遇相恋,并演绎了一场浪漫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看完视频片断,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从美国大片的故事情节中找出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之间的相同点。”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愣一下,然后都不由地笑了。我继续发问:“同学们,再好好想想,《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过程与杰克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的过程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们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并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部分学生率先找到了答案:“大西洋相当于膜,轮船相于主动运输的载体,而昂贵的船票则相当于能量……”通过如此类比,学生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不再觉得抽象和难懂,而是产生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感。然后,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进一步分析了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动运输”的过程与特点,并教会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技巧,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是否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思考潜能,在学生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获取新知,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这是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与讲解,学生默默无声地被动听讲与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做“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与该实验有关的内容作详细、全面和透彻的讲解,而是只给同学们说明科学家在做此实验时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做适当的提示,暗示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以鼓励的语气发动学生:“同学们,谁能最先发现问题,马上说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在第一个实验中,离心分离后的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在其之后的实验中,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为什么在第一个实验当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的?而其后的实验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却是蓝红兼备的?……为什么离心分离后的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后的大肠杆菌却是比较重?……”等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然后,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上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释疑解惑”,使学生一方面初步地学习和掌握了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所应具备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以及根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确保在课堂上彰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生物学史;生物教学;生物学史教育;整合;生物学素养
一、 前 言
(一)问题的提出
1. 国内外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大力提倡进行“科学的历史、哲学和科学教育”(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HPS),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提出:“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科学素养是针对所有的人,不是针对少数对科学感兴趣或有学习潜能的学生。科学素养包括按照文化和智能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 [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许多个人对科学传统做出了贡献。学习其中的某些典范人物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理解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随科学史的足迹可以发现,科学创新人物要打破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得出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是多么的困难。科学解释的历史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而且几乎始终是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2]。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的生物教材,穿插了大量科学史的资料,对生物学思想史、科学家探究过程进行了描述,学习科学史不仅是对科学思想本身的学习,也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3]。
:26000多字
有中英文摘要、图、表、参考文献
400元
另:
附录1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前测测试题
附录3
后测测试题
附录4
案例:光合作用的发现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才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并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认识基础科学概念与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态度。探究包括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六个步骤。探究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交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二、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
(1)确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目标。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知识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转化变为自己的知识,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际中去应用;②能力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能力,能对各种已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能力,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能力;③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与人交往和团队协作精神,探索和创造精神,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2)选择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内容。生物课程中,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①生物学基本概念,②生物学探究性实验,③自然现象中的生物学问题,④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⑤人体健康中的生物学问题,⑥科学前沿中的生物学问题,⑦与生物学有关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⑧与技术、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等。总之,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有规定的相关内容的,在实施教学中应选择具有可教育价值的探究题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到探究的思想,体验探究的方法,同时主动积极地获得相应的知识。
(3)建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模式。根据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建构与科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和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形成结论——评价和讨论。
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可分为:①生物学相关概念模式:提出问题——认识材料——探究问题——形成概念——深化概念。②生物学原理探究模式: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提出假设——探究与验证——总结结论——实际运用。③综合性问题探究模式:提出问题——制订探究方案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深化理解。④生物学实验探究模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⑤复习模式:提出问题——合作整理——汇报评价——总结构建——练习拓展。⑥生物科学史渗透模式:背景——思想——实验——归纳总结。
三、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可称为是一种表现体现式评价,也就是学生实际操作探究性的课题任务来体现其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度进行客观真实评价。生物课程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评价目标具有过程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把整个探究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而不是将最后结果只纳入评价。②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即参与评价者应包括教师、探究者本人和探究小组的其他组员等共同参与。③评价方法的结合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时,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在一起,其具体操作时有提问口头回答评价、作业书面评价等。④评价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除达到知识目标外,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很重要。⑤评价标准的灵活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时,不能单纯用单一的是非对错,而重点强调其探究的最终作用,以促进学生发展。⑥评价对象的差异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性质及学生个体间差异,有弹性地调整评价标准。
四、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生物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生物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探究的主体。设计探究过程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能适时发挥指导作用,从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予以适当帮助,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第二,问题性原则。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开展探究准备工作,即寻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这是由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第三,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着探究的方式、问题的提出、内容和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还有结论评价有着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第四,创造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作为手段,来挖掘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探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丹,张颖之.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1).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目前,多数生物学教育专家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自然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科学探究技能不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本领,也是对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探究”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的原则,还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提出问题、合理推理、实验取证、全面分析四个步骤基本可以概括探究过程。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为例,本节课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为什么没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长也不弯曲?等等。然后进行一定的推理。学生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问题相互整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现象可能与尖端和单侧光有关。有了合理的推理,学生才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试验设计,将胚芽鞘在单侧光和均匀光照下的生长进行比较;将胚芽鞘有尖端和无尖端时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合理的试验就可带来有用的试验结果。对于试验时间跨度很长的,教师通过课堂素材的积累,可进行动画模拟,直观且有说服力。最后学生通过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与单侧光的有无有关。此时学生又可提出新的问题,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存在怎样的关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长的?学生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轮的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确立课程和单元课题探究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中适合教师探究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每一个探究内容所侧重的探究环节,如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全程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课下的自主探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有目标、有计划,而不是盲目而无序,热闹而无获。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通过多种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既要把探究作为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又要把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互为补充,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科学史教学——领悟科学的过程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历史,生命科学史的每一个篇章闪烁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呕心沥血的探索,峰回路转的曲折,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理论思维的哺育,它所蕴含的教育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为科学活动中的直觉、想象、怀疑、创造性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的能力尽在其中。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到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激动和喜悦之情,将持久地拨动于他的脑海之中。追寻科学研究发现的历史,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思维的过程,领悟科学精神,则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遗传定律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科学史的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呈现和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科学史所富含的教育营养、理性的光辉,滋润、照耀学生的心灵。
三、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并记录现象,把这些问题和现象积累起来作为课堂的素材,让课堂变得生动且真切,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分享发现和释疑的快乐,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体稳态”一节课中就可以联系生活来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杏成熟的季节,大家吃过杏吗?”学生答:“吃过。”“那我们吃了杏之后,人体血液中的PH值会不会降低呢?”然后又问:“听说今天早晨的馒头碱大了,是不是?”学生回答:“是。”“那我们吃了碱大的馒头后,人体血液的PH值会不会升高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