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

[3]江建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106-109.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历史课改的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与核心素养、统编历史教材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对浙江省的历史课改和统编教材使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李卿研究员从统编历史教科书的背景、指导原则、体系框架、主题教育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五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审余桂元研究员聚焦“变化”和“特点”两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进行了仔细分析;金亚素、许婉英等浙江省教研、教学专家对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改革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要求。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创新策略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当前广大教师正在逐步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开展教学,既快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又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对教学进行有效变革,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历史教学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

1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历史课程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而且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历史教师正在致力于采取有效措施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于历史知识的高效认知。当前,历史教师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力变革。然而,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接受。具体而言,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处于一种偏离学习目的的状态。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是作为应试教育下不甚重要的科目存在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明显的差距,学生将历史科目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影响而难以产生教学动力,教学效率低下。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及深入性的讲解。学生过分注重对于历史知识的硬性记忆,而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解及思考。这就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历史知识的脉络时,遭到了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的阻碍,不仅学生的接受效率低,教师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最后,由于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师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主要依靠黑板、粉笔和口述进行,学生不能形成对历史知识形象、直观的认知。由于不能以高效的手段展开教学,因此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展现出知识的有效收益,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历史知识并不重要,这极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历史眼光,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感及历史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推动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创新历史教学的策略。

2.1 以教师自身的魅力带动学生的学习。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要促进历史教学的创新变革,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魅力来实现。历史教师应该加强对于现代化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历史知识素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要努力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以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指点远古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知识渊博。

2.2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开展教育。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历史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指导,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善教学状况,必须创新历史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应当意识到历史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理念开展教学。而且,教师必须明确当前国家教育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此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淡化历史教学应试的功利性,使历史知识转变为一种新时代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

2.3 以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真正地接受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要构建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应用多媒体和创设历史情境等方式,把历史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从而将学生引入到逼真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比如,在讲述“中华民族的”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视频和图片来拉近学生与当时历史环境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勇于拼搏奋斗的爱国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国情感。

2.4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创新教学。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历史教师应该跟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不同学习喜好、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学习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对于那些喜欢从理论知识的细节方面对知识进行记忆的学生,应当着力帮助他们疏通知识脉络,以引导他们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关于国外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俄、美、英、法等国家的发展建立时间和事件的联系,使学生解各个国家的发展顺序,从而高效地学习。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存在问题;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大潮中,怎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更深厚历史素养,是教师目前的主要职责之一。本文依据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阶段,历史学科常常被忽略。也就被学生甚至老师认为是一门“副科、小学科”,许多学校历史课时间所占课的时间比例往往很少,而且许多课程都被迫安排在学生精神状态比较低迷的下午。在这种被迫的安排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渐渐放松了对历史课程进行相关的课堂研究。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通常都是在课时的时间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剩下的时间就由学生自行分配。有的学生甚至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消遣的时间,把其他各科的学习资料都放到历史课上来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休息的时间。长期这样就会渐渐消磨掉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热情,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过分注重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忽略对学生真实能力的考查

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真实能力进行实在的考查,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学习的一大弊端。尤其是教师,只会注意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上所强调的重点是否背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越来越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进而造成学生只会把历史当成一门临时抱佛脚的学科,经常不听课,在即将考试的时候就把重点背好,考试一完,所有的历史知识就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结束了。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根本就在于教会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的实际意义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进时今天,我们就要勇于摒弃旧有落后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转变教学模式,增加更多关于历史方面的趣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面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办法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1.提高课堂上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把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国家的历史知识的时候,就先可以通过幻灯片让学生对该国家目前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让学生对其感到好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方法探索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基于以上认识,它可以理解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过程。具体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素质的养成,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三、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教育观念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课改的主旋律,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正确处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酌问题,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认真研究课标及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有效的根据教学目标挖掘其他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无法将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实现有效的结合。不少数教师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忽视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在教学中仍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

(二)历史教学中不注意体现学科特点,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前后衔接问题、知识体系构建问题、古今中外知识的结合对比问题、与现实与时事的联系问题以及历史学科的趣味特点等。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一些知识的获得与结论的形成,不能积极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感悟,获取知识,而是单纯的照抄照搬,死记硬背。

(三)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方面,显得薄弱。

历史材料的阐释教学还不够科学,还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辅助教学。活动探究课不能正确对待及不开展的问题。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够普遍。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不够充分。教师重视的不够。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一)教育观念要创新。

从教育和心理学来看,“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实和未来都会成为历史。历史学习之所以要创新,就在于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我们正处在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时代,其核心是创新,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无暇顾及“问”和“疑”,历史对人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怎么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其结果只会使人“沦为一个心灵飘泊的精神放逐者,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可能使学生“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溶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这样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人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没有任何创新,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二)教学模式要创新。

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施展灵性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倾听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欣赏其独到见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大胆使用历史假设。战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为让学生体验都江堰修建的艰难,感受李冰为首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你是李冰,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材料、设施的条件下,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岷江中流作堰?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元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四)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五)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