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刘峻岭,刘丽丽,等.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3(20):54-57.
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技术比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信息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德国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纪,在土地整治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统(LE-GIS),将土地整治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技术可追溯到15世纪,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Caya等将模糊专家系统模型(FuzzyEx-pertSystem)应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权属分配得到更多农户满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块总价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须要对地块的价值进行评估,GIS技术在价值评估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有关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技术支撑。我国急需从土地整治技术的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等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是景观设计与生态化整治技术。胡静等为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三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王金满等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软件的统计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为测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叶艳妹等设计了农地整治中急需解决的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和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技术。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了首个土地工程研究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这也充分说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近三年来,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扶持产业化项目10个,争取贷款贴息项目6个,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了一批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杭锦旗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项目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一)准确选择项目,严把立项设计关。我办在项目区的选择上一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不好,农业增产的潜力大不大;二看乡镇领导班子有没有开发积极性;三看群众有没有积极性;四看项目区内是否有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区确定后,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以水利工程配套为重点,以道路和林网为框架,水田林路统筹安排,实行综合治理,严格按照自治区、市投资定额等规定的要求,多方征求意见,编制出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设计方案,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遵守财务制度,严控资金使用。在资金管理上,一是严格按照《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旗区级报账实施细则》执行,实行“专户、专账、专人”三专管理,推行了县级报账制,严格履行报账程序,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二是邀请会计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对年度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项目库管理。一是重视入库项目的选择,我办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库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选择镇乡和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领导班子有力的地方入库,同时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需求,优先考虑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入库,给予重点扶持,项目按每年2万亩的规模,已确定三年的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入库时注重选择相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能带动周边农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就业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社,已入库的项目财政补助项目22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都是我旗近年优先发展的产业化项目。二是项目库的管理上,切实加强对项目库的动态管理,确保储备库的不断充实更新,对已实施、已建成的项目要及时注销,入库项目在三年内仍不具备立项条件,则从项目库内清除,对入库的项目要定期清查,对已不满足当时申报条件的项目要及时清理或变更,每年上报的项目需要从项目库中择优确定。
(四)加大信息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我们在每年年初制定了本年度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下达了具体的宣传调研内容,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奖罚措施,为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对在重点新闻媒件采用且稿件内容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有关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通过深入实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出《杭锦旗现代农业的思考与建议》《注重各个环节确保土地治理工程质量》《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努力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
二、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6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3万亩,年节约水1122.94万立方米。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基本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开挖疏浚渠道108.88公里,衬砌渠道113.24公里,建渠系建筑物617座,修筑机耕路248.77公里,通过项目建设,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渠系完整配套,使项目区农田灌溉时间缩短,灌溉所用人工也明显减少,农作物的有效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提高了农田机械作业程度,方便了农业生产。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项目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以优质玉米、油料为示范农作物,选用经鉴定、注册适合当地生产的玉米、油料新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并聘请农业专家进行全程生产指导、咨询;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对区内种植户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培训630人次。通过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示范和引领作用得到发挥。
近年来,农八师148团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创新思路举措,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有力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设计,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飞跃。
一、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充分调动项目职工区群众的积极性
始终坚持“围绕开发抓宣传、搞好宣传促开发”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整体工作之中。通过宣传积极争取职工群众参与、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干部职工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为营造良好的农业综合开发环境,同时强化宣传载体的作用,在宣传的主体、方法、手段上求创新,着力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社会影响,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开发政策,大造舆论声势,充分调动项目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二、加强项目库管理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搞好项目建设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项目工程,项目库的建立结合团场连队的现状,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使每个项目区之间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提高机耕路的通达率和防护林的覆盖率。同时由于项目要求上报的时间相对较短,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完成高水平的现场踏勘,避免临时拼凑项目,减少和避免由于前期工作仓促所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短时间内高质量上报项目的有效办法,就是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作为满足农业综合开发连续不断进行选项而设立的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做好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择优储备项目,择优筛选,使申报立项工作规范化、经常化。
三、科学布局,认真规划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功能和作用,以高标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为切入点,按照有利生产、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原则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行的目的,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工作。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质量第一,规范施工,力争质量管理创优,工程施工创优”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做到程序清晰,有章可循。工程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是否按图施工,是否按规范施工,为此,农发办的工程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在工地,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使各施工单位真正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程序清楚、组织合理。各施工单位均配备了现场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检员,切实履行好自检自查的职责。此外,按照“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原则,授权监理公司,全权委托监理公司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监理公司派出了一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常驻工地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基础处理等关键隐蔽工程实行旁站监督施工。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督促监理、施工各方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我们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工程进度的快慢与施工、监理单位的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使得利益与风险同存,从而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如期进行。
五、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田、林、路、水、村综合开发,实施工程、科技、生物、服务综合配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基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最富最美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一万亩土地治理项目
完成投资9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55万元、省财政180万元、市财政配套4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筹资投劳)22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涉及坡头镇栗树沟、左山、白道河、佛涧、店留5个行政村。
1.水利措施:投资771万元,建设小型蓄水池9座、5800立方米,铺设地埋管道53000米、出水口900个,新安装变压器2台、架设农电线路1000米。
2.农业措施:投资60万元,新开机耕路5000米。
3.林业措施:投资13万元,栽植农田防护林5000株。
4.科技措施:投资38万元,实施3个科技项目。
5.其他措施:投资27万元,用于管理、资产管护等。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1.国家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年产12万吨家兔专用饲料加工新建项目,总投资93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元、省级财政56万元、市财政配套14万元,企业自筹723.9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年产12万吨全价颗粒饲料自动化控制生产设备一套,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并完善附属设施。
2.省级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6000头祖代原种猪场扩建项目,总投资390.7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万元、省级财政28万元、市财政配套7万元,企业自筹285.7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猪舍15栋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3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
3.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成市年出栏4万只父母代伊拉种兔繁育新建项目,总投资260.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万元、省级财政32万元、市财政配套8万元,企业自筹140.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标准化兔舍2栋31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购置养殖设备500件(套)。
三、工作重点
(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开发方针,在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优势基地,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水、林、路、田、村综合治理,桥、涵、闸、井、泵综合配套,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综合应用,全面打造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林业和农业措施,搞好林网建设和土壤肥力保护,为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奠定基础。
(二)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重点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大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主,重点培植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放大开发效应,使项目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
(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发展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产业,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外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内涵;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现代经营体制为关键,以实现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行绿色安全、循环生态、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服务、保障就业、观光旅游、生态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服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快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带动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水、电、路、村庄等设施建设和治理,着力改善村容村貌;要带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沼气等新能源;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带动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四、强化管理
(一)严格工程招投标制
土地治理项目中财政资金建设部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开办)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机构进行招投标活动,招投标过程在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监察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项目所在镇等有关单位的监督下进行,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标准、条件和规定,确定施工企业。
(二)强化资金报帐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无偿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报帐制。按照合同约定工程实行阶段性报帐,报帐的程序是:施工单位提出申请,以施工合同、监理签证及工程建设投入费用单据为依据,填写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度表和提款报帐申请书,经市农开办、市财政局签字同意,方可拨付。工程竣工后,市农开办、财政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工程决算及审核工作,通过对项目计划、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验收表、提款申请书和工程进度表、税务发票、工程决算书、施工记录八项内容进行审核后,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其余工程价款直接拨付到施工企业。质量保证金期限为1年。
(三)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
按照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在项目申报前、实施中和竣工后三个阶段,通过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数量、资金使用计划、投资完成情况、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向项目区农民公示,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接受农民监督。
(四)坚持工程建设监理制
市农开办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理,按照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监理单位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的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工程建设施工材料、设备质量及工艺流程;组织工程建设质量综合评定等。同时,在工程保修阶段,还要负责检查工程质量状况,承担质量责任,督促施工单位保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参照执行。
(五)完善项目竣工验收制
项目竣工后,市农开办组织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发改委、政府投资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及项目所在镇、村组成联合验收组,重点对工程的数量、质量、布局、工程管护、开发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与帐目、实地察看、走访询问、反馈意见等步骤,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与使用、工程管护、开发效益、开发措施和经验等内容,进行市级自验,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下旬。省级验收时间安排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六)健全项目后期管护制
坚持建管并重,在工程移交后,项目所在镇村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期管护的要求,定人员、定报酬、定制度、定奖罚,严格责任,与市公安、水利、林业等部门配合,依法管理,严管重罚,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2010—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林网产权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切实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保全增值、滚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项目所在镇及村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取得预期效益。
(二)严格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工程建设质量,严格工程建后管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成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尽管高材,但还需实践检验。检验的最好场所就是田间地头。在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培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了,他坚持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经常购买农业科技书籍,争取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论和知识水平。与此同时,他参加云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班学习,顺利通过了18门课程的考试,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赵炳华的首要工作,就是武装农民的头脑。
在担任昌宁县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期间,赵炳华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根据农民的需求组织举办了各类科技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2006年调任县农科所所长后,赵炳华组织农科所通过召开农业科技培训会、现场培训会和品种观摩会,进行以水稻旱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水稻、大麦、小麦、玉米、洋芋等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
2008年,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组织农科所科技人员,深入20个行政村,举办培训班100次,授课1800学时,现场操作指导323次,培训内容涵盖水稻、玉米、甘蔗、茶叶、核桃、水果、反季节蔬菜、畜牧养殖和生产管理、农产品包装以及市场营销等。
常年扎根基层,赵炳华对经济作物和相关前沿课题进行了研究。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下达的试验、示范课题及国家糖料基地建设项目,在研究方法、试验设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均处于省内甘蔗施肥技术研究的先进水平,填补了保山市甘蔗施肥技术研究的一项空白。许多技术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2006年开始,赵炳华主持完成了水稻育种工作,育成推广水稻新品种10多个。昌宁海拔差异大、山脉走向不同、立体气候明显,稻瘟病容易发生且生理小种多,毒性较强,省内很多抗性好的品种在昌宁很难过关。赵炳华组织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育成了“昌粳8号”、“昌粳9号”两个抗性较好的水稻新品种,通过在保山腾冲、施甸及凤庆县的习谦、勐佑等地示范推广应用,深受欢迎。到201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为我省1400―1900米海拔稻区高产水稻种植闯出了新路。
县农科所还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科技推广项目”,两年来已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培训科技人员4000人次。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增产200公斤以上,大麦平均亩产增产70公斤以上,洋芋平均亩产增产500公斤以上。
针对昌宁县热区出现的辣椒、苦瓜等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土壤板结、病害增多、落花落果、授粉不良等现象,赵炳华带领农科人员深入调查,反复跟踪试验,研究出了“稻菜轮作”、“深沟养水”两项核心技术,杜绝了上述现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土地治理;项目;质量
一、存在的几点问题
1.设计尺度模糊,方案粗糙。一部分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意愿,或部分干部群众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有的农民甚至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更有甚者在方案遵循意见后遇到干部更替,人为再次干预调整变更,设计无一个规定的尺度,难以形成一个切合实际的经得住推敲的方案,再加上部分设计人员未深入实地进行细致勘测,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犹如“纸上谈兵”,群众认可度不高,施工图样无法实施。
2.土地项目众多,资金分散。一个土地治理类项目多个部门实施,而各部门条线的年度考核和工作业绩规定,又促使地方各部门对项目区选择捉襟见肘,甚至出现重叠,尤其对矛盾小的、配合度高的乡镇,多个部门或多年的项目都投放到此,甚至出现同个项目区不同部门项目轮流做的现象,而且各个部门项目名称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雷同,如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农业部门的高产创建项目;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此类项目大同小异,基本就是渠道、沟闸新建完善,供水、生产道路优化等等,但资金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形成合力,更多地造成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资源重复滥用,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3.招投标准较低,质量堪忧。土地整理项目的招标公告一般规定施工单位的资质达到三级(含三级)以上均可。由于对资质限制较为宽松,借资质、项目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有的新建机站配套设施不到位,不能正常运转,无法抽水,有的新修建渠道达不到质量要求,无法排放水源,导致部分田块。而相关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把关形同虚设,不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极易滋生腐败问题。
4.维护主体不清,实效难现。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特别是苏北贫困县大部分乡镇、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两至三年时间,建好的设备、设施,破损严重,当地后续维护经费无从生根,再加上本身群众素质局限对公共财产爱护程度不足,建设初期的良好愿景,往往达不到长期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设计方案良性互动机制。设计方案制定结合当地情况,并注意和项目区所在乡镇、村民互动。土地整理项目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在项目申报立项方面,设计人员不仅要通过审阅项目申报立项、规划设计、概算、合同和设计图等资料,实地查看项目现场的地形地貌,审查申报立项是否真实合规、项目设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还要走访群众,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设计方案应反馈给所在乡镇、村,酌请乡镇、村组织相关人员、村民开会研讨、修改、协调部分矛盾,最终设计方案添设乡镇、村审核意见同意后非影响工程实施方案不得变更,即使变更也需履行乡镇、村民开会研究通过后按规定申请变更,减少人为干预。
2.整合涉农资金部门多头乱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有限的,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综合效益,就必须做好涉农资金的整合,集中资金办大事,省、市、县农发机构要在整合和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上,提高认识、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及时调整农发项目库,主动与当地的统筹规划相衔接。建议在不改变资金投向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农业、水利、国土、林业等相关项目资金的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共同考核新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工程重复建设,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分散等问题。
3.强化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制,维护招投标工作的正常有序合理进行,首先是对不同类型的土建工程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招投标方法。对一般农田水利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这些工程一般矛盾较小,便于操作,外来工程队施工问题不大。对需要调田、毁绿等骨干工程或较大的的工程,主要以议标的形式,由乡镇水利站实施,有利于矛盾的协调,更有利于提高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项目完成后工程的正常维护。项目工程招投标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招投标的监管工作,建设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做到科学合理的定标,遏制不正当的投标,禁止转包已中标的项目工程,建立健康有序的招投标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一、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功绩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张桌子、三把椅子”组成的滦平县农开办,经过领导的呕心沥血的筹谋,经过全体员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绩。在2005获得河北省坝上土地治理项目“先进县”称号,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土地治理项目“创业杯”称号,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曾多次获县委县政府 “实绩突出单位”“特殊贡献奖”等奖励,并且在档案内业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事实证明,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县的服务“三农”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工作业绩
农开办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滦平大地上的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农业开发业绩。尽十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诸如金沟屯、张百湾、小营、红旗和虎什哈等五个强乡重镇镇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滦、潮河干流区完成26个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滦平县长山峪维祥香瓜基地、王家沟农场日光温室园区、张百湾河北徐国友蔬菜示范园区、偏桥日光温室采摘园区、两间房和偏桥食用菌示范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2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生态治理项目10个,科技推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90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333.0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33.02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14万亩,人工造林16.38万亩,科技推广3.5万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旧井81眼,配套336台套,修防渗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29.85km,架设农电线路39.94km,修农田路61.3km。
经调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亩年增产粮食200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70万kg,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440万kg。森林覆盖率提高3.66个百分点。年节省水资源780万m3。治理后的项目区达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连,地下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电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成绩显著。
三、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农业功能区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先后实施坝上生态农业项目、土地沙化治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几类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县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滦潮河干流区和滦潮河川沟区。
1.滦潮河干流区
包括金沟屯、大屯、张百湾、虎什哈、红旗、小营等六个镇,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干流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经济比较发达。在治理过程中,以大力发展防渗渠系配套为主线,以新打浅井、维修旧井、地下输水管道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树造林,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瓜、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在农业措施上加大农田路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亮点工程,使其成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示范窗口。
2.滦潮河川沟区
包括安纯沟门、巴克什营、平坊、滦平镇、长山峪等的5个乡镇。该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力条件差,在治理过程中兴建一批蓄、引、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地下输水管道、扬水管道,推广先进的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灌沟排。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四、农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县人均耕地仅1.03亩。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也影响到干群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农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2.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从2011年起,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为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中的筹资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农民投工投劳不但工程质量难以统一,而且效率较低。而用专业的机械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还容易在农民自筹上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3.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农田道路、防渗管道出水口、水闸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村级经济薄弱使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体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管护意识差。例如,有些机井、农田道路、农电线路、防渗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管理拖拉;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二是公安机关对损坏行为缺少惩治力度。由于对工程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因而难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变压器、农电线路、启闭机、闸板、泵房门窗等野外工程丢失;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冻融损坏严重,致使部分工程报废。
4.单位投资标准、质量标准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质量层次不齐
1999年平均亩投资10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的不断提高,发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资标准偏低,当时国家只对工程材料费进行补助,且由村级组织出农建工施工,施工标准低,致使工程质量不高。虽然现在提高了标准,但材料费和人工费的迅猛增长,项目自筹又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地块所需工程建设内容不能一次性解决。
四、今后我县农业开发工作发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项目建设布局如何?项目发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即应该回顾以往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开拓更新思路,使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需要。
按照国家农开办的要求大力实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完善提高滦潮河流干流区骨干粮区工程建设以外,注重县周边小乡小镇建设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扬水蓄水工程、风能提水等形式满足偏远山区耕地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板栗山楂等林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加大经济欠发达周边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镇之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1)金沟屯镇梁后村——张百湾五道岭村的滦河干流区和虎什哈镇大河北村——虎什哈镇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区,实施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高产高效。
(2)巴克什营镇、长山峪镇、付营子乡发展以果品、瓜果为主的御路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实施喷灌、微灌技术。
(3)付家店乡、马营子乡、邓厂乡、虎什哈金台子川、五道营乡、西沟乡、平房乡、安纯沟门乡等地段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山地林果产业,推广集雨蓄水、截潜流蓄水等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实施节打蓄引工程。
(4)大屯乡、滦平镇主要发展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推广新品种、提高蔬菜品质以发展微灌为主,提高品牌战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下工作:
1.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化解工程建设中各种矛盾,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耕地一经流转后,首先解决工程规划散乱局面,统一种了植结构,打破组户界限,使工程规划布局趋于合理。其次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让流转经营大户出工、出资,补充了项目自筹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工程占地问题易解决,因为农民将延包期内耕地流转出去,本身已获利,自己又打工挣钱,对工程占地问题意见相对减少,为项目区高标准设计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区耕地流转后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五,有利于项目管护,土地流转后,落实了管护主体,工程由经营大户看管,有人维修,并能落实管护资金。我县2011年项目区规模5000亩,共流转耕地4400亩,占建设规模的88%,建设占地1000余亩高标准温室园区一处,占地400亩科技含量高的喷灌园区一个,占地600亩高标准园林园区一处,占地500亩的乳牛、肉牛青储饲料基地一个。且项目区统一平整后经营户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农用机械耕作与运输,使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得以普遍应用。使2011年项目区结构调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区上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记其功”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统一考评”等原则,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资金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是:各部门相互协调项目申报时间,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项目申报内容重复,工程重复建设,有的无法实施,还容易产生借用工程现象。只有统一申报时间,各方项目管理单位共同商议区域项目整体规划,按计划分工设计自己项目,才可能达到资金合理整合。整合资金有利于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等分散的资金统一聚集,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推进互补,推进项目区档次的提升。
3.降低农民自筹比例或取消农民自筹,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和适宜的补偿标准,解决部分农民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各乡镇对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比例已降为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换言之,亩均自筹资金额度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一样重。因此,建议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硬性规定,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乡村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可优先立项。
4.搞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自身结合,发挥农业开发自身“综合”优势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应逐步提高,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使工程建设——基地——产业三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链条效应,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到哪里,结构调整就跟进到哪里,以开发带动产业,以产业放大效益。重点围绕高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产业特色,发挥农业开发自身合力效应,促进项目发展。
5.完善先建后补机制,加快工程进度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一轮绿色南通建设(20__~2018年)的意见》(通办发〔20__〕85号)精神,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大美海安”,现就2014年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两沿三园”建设为主体(即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村家园绿化),以“三增”目标为核心(即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综合效益增强),坚持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依靠创新,进一步拓展植树造林空间,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切实改善我县生态和人居环境。
县城区城东、海安两个镇按照创建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的要求,积极开展绿化达标活动,在大力拓展公共绿地小区绿化的同时,继续做好机关、学校、医院、厂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绿化,努力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已达20%以上的雅周、曲塘、大公三个镇要完善巩固提高,打造高标准绿化示范镇,确保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以上;林木覆盖率未达20%的李堡、角斜、白甸、墩头、南莫五个镇要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2014年林木覆盖率基本实现20%。
二、目标任务
20__年我县林木覆盖率为22.24%,距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林木覆盖率达24%还差1.76个百分点,还需净增林木面积3万亩左右。根据市政府绿化要求,结合海安县城乡一体化林木覆盖率规划,2014年规划成片造林2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5万亩、完善提高68个村庄绿化。
三、建设重点
1.河堤绿化。全县境内有一级河7条197公里,二级河19条302公里,三四级河1700多公里。一、二级河道绿化是全县农村绿化主攻目标,冬春着重抓好栟茶河15公里(角斜、李堡、城东西场段)、北凌河16.5公里(角斜、李堡、大公段)和通榆河12公里(海安镇、大公镇段)两侧河堤绿化,力争单侧绿化宽度20米植树3-5行,建设生态防护林带,面积1200多亩;同时各区(镇)每年要有计划地整体推进1-2公里河堤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河堤绿化样板工程,面积180亩。(由水利局牵头负责,相关区镇实施)
2.圩堤绿化。结合退圩工程,退圩与绿化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主要是在南莫、白甸、墩头三个镇退圩堤25公里左右,按照要求整体实施到位,面积550亩。尚有未绿化的圩堤约1500亩,亦绿化到位。同时对往年实施的圩堤林带缺株断垄的地段结合森林抚育项目,按标准进行补植,形成完整林带。(由水利局牵头负责,相关区镇实施)
3.滩涂绿化。20__年我县新围滩涂约3万亩,开发潜力较大,亦是全县绿化的重点之一,按照一次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的要求,今冬明春滩涂成片造林面积700亩。(由滨海新区负责)
4.道路绿化。为提升绿化形象,县境内新328国道(含东沿至临海高等级公路)62公里,新204国道33.65公里,按每侧向外各扩30米的要求,整体推进,按可绿化总长度55%计算,绿化面积3000多亩(由农委牵头,相关区镇实施)。新建农村四级公路100公里左右,按每侧各栽植1~2行乔木树的标准进行绿化,绿化面积1200亩(由交通局牵头负责,相关区镇实施)。同时相关区镇要做好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缺株、枯死地段补植工作,配套沟系,严禁林下种植高杆作物。(由农委、水利局牵头,相关区镇实施)
5.城区绿化建设工程。围绕创建园林城市的要求,重点抓好东洲公园一期、凤山路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840亩。同时对20__-2013年完成的10大道口,缺株、枯死地段在2013年12月份前全部补植到位,确保绿化效果。(由住建局负责)
6.农业园区绿化。在推进“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各区、镇要按照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加强园区现有道路和河流的绿化,加大园区农田林网的建设力度,达到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对因园区、万顷良田建设、拆迁减少的面积,要通过加大新建园区道路、河道、成片林的绿化,来弥补损失掉的绿化面积。重点做好雅周现代农业园区和苏台现代农业设施园区绿化,绿化面积1500亩。(由农委牵头、相关区镇实施)
7.工业园区绿化。加大全县工业园区的绿化力度,重点做好工业园区道路的绿化,同时所有的厂区,闲置未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厂区空地,要宜栽则栽,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化造林,通过近三年的绿化造林,使工业园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今年计划绿化面积1500亩。(由住建局、发改委牵头负责, 开发区、高新区实施)
8.村庄绿化。全县210个村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已有50%左右的村达绿化合格村建设标准。今冬明春重点完善68个绿化合格村的建设,每户拥有乔木树20株以上(由农委牵头负责,相关区镇实施)。县内新开发的小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要求其建成后绿化率达35%以上,着力培养洋蛮河小区、银杏花园、平桥村、胡集村等居民小区建设水平(由开发区、高新区负责)。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区(镇)各部门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明确责任,落实举措,及时解决造林绿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县下达的绿化任务。
绿化委员会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农林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绿化规划、检查、验收、汇总上报,具体负责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住建局负责城区绿化。农发局负责农业开发项目绿化。水利局负责新疏浚河道、圩堤绿化。交通局负责道路绿化。发改委、教育局、卫生局、机关党工委分别牵头负责厂区、学校、医院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绿化考核,开展绿化达标竞赛活动。宣传部门搞好绿化宣传,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纪检部门负责造林进度和质量督查。县级机关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好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庭院绿化,组织干群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形成绿化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造林绿化是一项投入大,生态效益明显的公益性事业。凡是公益性林地,绿化以县镇两级政府为投入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化由单位承担;商品林以收益者投入为主。新建生态防护林:连片面积5亩以上,苗木规格达标,每亩株数不少于34株的,每亩以奖代补400元;新扩经济林:连续面积5亩以上的,每亩以奖代补150元;村庄绿化达标:根据20__和2013年验收确定的村庄做好完善补缺,通过验收的拨付剩余的40%资金。列入县重点绿化工程,另行下发实施方案和补助办法,其他的由乡镇配套。整合国家、省项目资金,用于全县绿化建设。
(三)落实树木管护责任。新建成片林第一年验收实绩列入考核,拨付资金50%,第二年按保存实绩结算补助资金,提高树木保存率。
对新造林,必须按要求明晰树木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凡符合林权发证的单位和个人,林业部门积极服务做好确权发证工作,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所有绿化实行工程化造林,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招投标。中标单位落实管护期为2~3年,养护期满后按树木保存情况支付资金。
农村四级路、河道等绿化,落实“四位一体”管护机制,做到绿化管护,道路养护,河道清理,环境整治相结合。对20__、20__、20__年列入国债防护林项目以及20__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造林,要跟踪服务,加强树木管护,保证保存率达95%以上,确保栽一片、绿一片。
县公安、交通、工商、林业监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严厉查处未经批准,未办理砍伐证、运输证,擅自砍伐、采挖树木的单位或个人,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