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范文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范文

关键词:兰考县;小康社会;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1

一、兰考县概况

兰考县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东北部,西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汴京(东京)城开封府,东连豫东重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商丘,北临菏泽,是通往鲁西南的重要门户。

根据2010年12月份完成的《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规划”),结合兰考实情, 规划县域城镇布局为“一心、两点、两线、四区”。中心城区按照“西进、南拓、北展、东控、中优”的空间发展取向和“一环(城市环路)、一带(兰商干渠绿化休闲景观带)、一线(城市中部穿过的陇海铁路线)、三区(兰商干渠和陇海铁路线分割而成的北中南三个城市组团)”的空间结构进行建设。

二、兰考县建设成果

从兰考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示的2012年的建设成果来看,在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成果颇丰: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0.7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5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6亿元,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6亿元,增长1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7亿元,增长30.6%。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简而言之,就是涉及了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

(一)产业集聚进程持续加快,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了集聚区道路、电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了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聚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民增收能力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认真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连续12年荣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7%,粮食总产量达到50.5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九年增收。

(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统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00多万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四)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整顿干部作风,树正气、树典型”活动,严格实施效能问责,着力整治“庸懒散软”等问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兰考县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进行了“老十字街”改造任务、“方圆商场”改造任务。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兰考县政府同时注重了和谐发展,对一些行政村和乡镇居民点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对城市与郊区相连的地区进行了“城中村”项目改造。

三、郭铎寨新型社区建设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兰考县在创新城市发展,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同时从中也可以分享兰考县在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现的问题。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位于兰考县城西部,北临中山路,东临国道310线,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在建设条件上,该项目建在距离连霍高速公路和日南高速公路入口处4公里左右。地势平坦,非文物保护区。

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交通优势明显,该项目位于连霍高速与日南高速的连接处,同时距陇海铁路兰考火车站3公里左右。并且与开封等城市距离较近。该项目建设周围,有中国航油加油站,教育资源丰富,距离创新中学、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市郜小学较近。

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郭铎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关于关注民生、维护和谐的政策。无论从改善兰考市容市貌,还是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角度,都是及时见效的。

在调查过程中,村民对于开发商所进行的开发工作是持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于改善自身生活的一种殷切希望,但是我们也看出一部分的村民对于开发项目是持反对的意见的,对此我认为是开发商和政府有关单位并没有完全的和这一部分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商谈。

从村民对于开发商拆迁补偿的问题上来看,较多数村民对于政府的拆迁补偿是持不满意态度的,这也体现了开发过程中要照顾群众的意见。同时,开发方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的和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最多数村民的要求,解决村民的关心的问题有利于加快开发进程。

多数村民在交谈过程中强调的最多是如何解决临时住房的问题,并且关注工程进度。对此,政府相关单位以及开发商有关部门向大家解答了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进度充分考虑群众对于入住的渴望,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加快工程进度,并且在村民入住新房之前由开发商负责居民的临时住房问题,并且提供租房补助款。这一政策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但还有一部分村民对该政策的实施进度持怀疑态度。但总体上消除了村民的疑虑。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案例范文

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GDP、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一名……

发展势头强劲,用地空间趋紧,江苏省江阴市坚持以用地方式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性地探索出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助力“破两难”、“促转变”。6月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江阴调研时,对这一探索予以高度肯定。

无奈的选择:三个“难以为继”,“十八法”应运而生

对于GDP已经突破2000亿元而人均耕地只有0.67亩的江阴来说,对土地的需求,比任何地方都更为迫切;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也比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

7月16日,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干部整训班上,徐绍史提出,旧有的发展模式,面临三个“难以为继”:过度消耗、粗放利用资源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不能平等对待城乡土地主体权利的方式,难以为继;耕地要依赖大规模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的模式,难以为继。

其实,在江阴,三个“难以为继”的局面,比别处来得更早一些。过度消耗、粗放利用资源的增长模式,在江阴早已“难以为继”――2000年以来,江阴对沿江地带实施立体开发,2002年底,35公里的长江岸线利用已接近饱和。

在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中,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应运而生――隔江借地、科技管地、集中生地、“三强”盘地、门槛限地、论证核地、差别定地、二次用地、分期供地、合并省地、“回头”找地、区域控地、履约取地、宕口垦地、向天要地、置换增地、点供奖地、考核节地。

江阴国土人坦承,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是无奈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阴面临的土地制约越来越突出,项目多、土地少,集约用地、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苏士虎表示。

可贵的觉醒:“快发展不等于多用地”,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

“要加快发展,就要多用地。”这一观念,在江阴,曾一度很有市场。

可喜的是,江阴大地及早迎来了“可贵的觉醒”。觉醒背后,凝聚着江阴国土人的艰辛和汗水。20世纪80年代起,富裕起来的华西人开始建别墅,从2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不等。虽然当时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但江阴国土人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华西宣传节约用地的观念。

如今,“快发展不等于多用地”的理念,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企业老板们的共识。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从三个层面.发力,谱写了管地创新“三部曲”。

第一部:拓展用地空间,以隔江借地、宕口垦地等为代表。2003年,江阴市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在长江对岸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4年以来,江阴先后关闭91家矿山和71家砖瓦窑场,复垦土地超过2万亩。

第二部:挖掘节地潜力。以集中生地、“三强”盘地等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江阴就率先在全省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地向规模集中”的“三集中”战略;2006年,江阴提出强势分割、强力征收和强制收回,对企业存在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强势分割;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强力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土地,坚决依法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部:引导产业升级。以门槛限地、点供奖地等为代表。2004年以来,江阴连续出台五个文件,四次提高用地门槛,引导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企业落户,以土地调控促进产业升级;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新项目,采用争取点供指标的办法予以保障,并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项目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促进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

如今,江阴大地,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已渗入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运用“十八法”节地挖潜、保障发展的案例,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兴澄特钢是中信集团公司投资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全国特钢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需要新上4300mm宽厚板项目。开发区国土分局与开发区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通过“二次用地”,将开发区一家金属制品企业的近400亩低效用地,转让给兴澄特钢下属的江阴兴澄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既保障了企业发展,又盘活了低效土地。

位于新桥镇的海澜集团,在发展中不断拆建改造,“向天要地”,先后建造了7万余平方米的10层科技服装大楼、1.85万平方米的三层立体式仓库、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就餐的多层职工食堂等。集团在250亩土地上建起了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容积率达2.4,亩均投入近千万元,亩均产出达2750万元。

为解决企业不按时开竣工和囤积土地的难题,江阴市对企业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工业用地,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对经营性用地,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交市财政,并按合同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十八法”的有效实施,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不可或缺。“土地执法需要共同责任机制,节约集约用地同样需要部门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赵晓敏强调。

华丽的转身:“节约集约用地,最大空间在产业升级”

江阴开始谋求华丽转身。“传统产业的节地潜力,已经接近上限,”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局长赵建明指出,“节约集约用地,最大空间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

“不开发区”、“未充分利用地”……来到江阴市国土资源局,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词汇,生动诠释了江阴国土人的创新实践。“十八法”从完善准入机制、规范审批机制、创新查处机制着手,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8年9月,江阴市提出“不开发区”战略,逐步摆脱依靠土地供应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不开发”谋求集约式发展路径,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江阴市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把占全市五分之一面积的南部六镇约200平方公里土地,列为禁止建设区域,以万顷良mT程为抓手,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迁入其他工业园区。

不开发区域并不是不开发、不建设,而是用于高效益的农业开发、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以禁止开发倒逼全市产业升级;以万顷良田为依托,推进农业节约集约用地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单产效益。

2009年底,江阴提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利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和现代物流“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未充分利用地”,成为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开发区国土分局在与相关部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将开发区分为产业提升区、产业转型区、产业发展区。其中,产业提升区要求以“零增地”为前提,以“凤凰涅”、“华丽转身”为重点,在现有用地基础上扩大投资,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打造企业品牌,向产业链高端切入,实现二次腾飞。

从“亩均产出”到“米均产出”(每平方米产出),成为江阴人的新追求。开发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集约用地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促进,江阴扬子江科技企业加速器――创智产业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