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学科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第1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第2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53

初中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每一个初中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学好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来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研究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一种观念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要求为学习的准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一定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把教师所讲的一切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被当成知识的容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毫无体现,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而另一种教学观念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多数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积极地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热烈气氛,这种想法本来四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而完全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的历史知识相对零散,系统性不够,知识面窄小等不良现象,这样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也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缺乏历史课程的专业教师

初中历史课一直都被学生、家长认为是和语文、数学、英语完全不同的副科,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的学校和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在历史课上加强背诵,学生就能够取得高分。于是,历史课要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被安排在了上午的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的第一节课,这些时间都是学生学习状态不够好的时间段。很多历史教师也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年轻力壮的主力教师都在主科上奋力拼搏,年龄较大的教师只好半路出家改教历史,这些教师转专业度不够,自己对历史学科就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地方自己都弄不明白,所以,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只能照着课本念,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教学毫无趣味性,学生当然不会满意,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我国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虽然我国已经倡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来开展教学。虽然考试作为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的特点,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单纯靠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掌握和强化,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学生也总是围绕着考试的重点来死记硬背,反复做题,沉浸在题海当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我们想要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深入研究教材,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新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先进理念,并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工作,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盲目模仿,杜绝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同时,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历史考试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过去的死记硬背变成学生能力的测试。但是教师始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管是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都要以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这就跟建造高楼大厦是一个道理,不管你要多高的楼层,打下坚实的地基是第一步。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去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第3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 问题式教学法 运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主题的作用性。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也是研究型的教学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的不同,问题式教学法是由教学老师通过对问题的情景创设和问题的设定,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问题是教学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影响。以下是对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作用

历史教学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一定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另外,教学老师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应该对课程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历史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只有启发了学生了问题的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问答,问题式教育是所有科目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引导,从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掌握问题式教育的模式。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法运用的时要注意学生平时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设定才可对学生进行提问,经过设定的历史问题会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回答,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把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例子相结合,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熟悉感,对问题不再存在陌生感,使平时不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当中,此外,历史教学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一)怎样对问题进行设计。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的提出问题,应该加入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历史情境当中,从而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思考,并向老师反问。因初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幼小,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能用太过于严肃的语气向学生提问,而是应该采用较为亲切的语气向学生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回答、大胆反问,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由较浅的问题慢慢将问题进行深入,而问题的答案不能只设定成一个标准的答案,因历史属于文科,所以会存在很多不同答案的描述方式,从而同一个问题就拥有了多种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原意接近即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使学生对历史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怎样对问题进行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师是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辅助语言的分析,教师对问题进行辅导语言的分析之后,会对学生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15至20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思考时间当中会自己把学过的知识主动进行回忆然后与问题相互结合,从而对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探究。

怎样对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3至5人的一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问题答案的讨论和分析,而教师在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的时候可以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讨论小组充满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没有拘束性的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观点,并发挥出每个学生自身的才智以及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

(四)怎样对问题进行解释。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首先由各个小组选出发言代表,然后再由各讨论小组的发言人和历史教师进行对问题分析、探讨和总结,最后得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各小组的发言代表一定要积极主动发言,当小组发言代表发完言之后,历史教师不管答案对与否都应该给学生正面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发言人和发言人所在谈论小组语言的鼓励,如果给了学生负面的评价就会减少学生以后在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主动性。当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发完言之后,教师应再次给予各讨论小组语言和掌声鼓励,最后再给出正确并完整的答案。

(五)怎样创设学习情景。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教育关节就是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创设包括了4部分:①情景创设所需的问题分类,②对情景问题的创设设计问题,③对情景问题的分析,④情景问题的组成和探究。另外,初中历史课堂情景创设的引导需要辅助语言、图片、模型,情景,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大胆的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再通过问题的假设对问题进行认知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模式,问题式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问题式教育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式教育法的时候要注意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堂中要把学生作为主导,对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问题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能有打击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语言并和学生融为一体,另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特长发挥加以重视,教师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真正发挥出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J]

[2]韩丽华.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研究[D]

第4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 历史 问题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68-01

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是建构于精心设计的问题解决之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用问题引入历史课题

1. 从现实着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观点。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2. 从历史事物本质着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这就使他们对本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实践证明,创造条件演示好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延长。

3. 从历史知识关联着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适时适当地运用史料,生动讲述历史学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方法。

二、用问题建立历史概念

1. 利用问答式提问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初中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2. 利用研究现象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

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实施“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从图书馆、从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从科技史研究文献,从模拟史学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用问题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根本要求,就是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当前历史考试的特点和新动向,师生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无论考试方式怎样变化,都要真正重视历史课。近年的中考试题逐步呈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因此,师生要时刻关注中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及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潮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好题型。要注重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该记的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但决不能死记硬背,要跳出以往的旧框框。

第5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命题 存在问题 命题要点 提升策略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之一,核心部分在于考试命题范围和深度掌控,关系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度,关系教师作业布置的合理性,关系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命题能力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因为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而且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对学生学习的了解程度。日前,嘉兴市初中语文学科组织了一次全市性命题比赛,从结果看,教师的命题能力普遍不强。因此,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命题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一、明确初中语文阅读命题存在的问题

1.脱离文本,无效拓展。对现代文阅读中探究、拓展能力的考查应结合文本内容,这是命题的一个原则。如果命题者抛开文本,让学生依据生活进行无限制探究和拓展,那么文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阅读就失去意义。所以,命题涉及的问题应该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拓展,以科学保障阅读行为和阅读结果的有效性。

2.脱离实际,刻意拔高。初中语文阅读命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科学常识解决相关问题。语文知识学习以实际运用为目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命题不能有效体现知识的运用功能。所以基于生活实际的阅读命题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激情。

3.指向不明,情感错位。语文是一门兼具知识与内涵的学科,其内涵是通过情感传递达到共鸣,从而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在阅读材料中,应充分明确表达情感态度,谨慎处理具有两面性解释的命题,防止学生情感领悟错位。比如,在以“挫折”为话题的阅读材料中,可作者明确表达的是挫折使自己成长这一积极情感方向,但是在阅读命题中却是表达的消极情感等。所以,在阅读命题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指向,强化个人的思想内涵。

4.角度单一、缺少关联。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很多阅读试题中,试题考查目的较单一,缺少阅读材料与试题之间的有效关联。如需要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和科学推理时,侧重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筛查,使题目的存在失去本身的考查意义和价值。

二、准确把握初中语文阅读命题的要点

1.符合新课标要求。试题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时,要有效强化知识要点,将重要内容列入考试范畴,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更有根据性和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命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的结果,如阅读试题不是简单地在材料中找答案,需要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在文字基础上准确理解思维,科学把握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的命题要充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既牢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强化学生的能力拓展。

2.体现阅读特质。初中语文阅读的特质在于理解,通过作者文字的表面意思进行科学深化,挖掘字里行间隐藏的真正含义。所以,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学生对阅读材料中心思想的把握;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情感态度的把握,包括一个语气词和一个标点符号传递的情感态度;写作结构、手法和遣词造句能力的把握;写作素材的积累,等等。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命题中要在阅读材料中充分体现以上特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3.凸显试题的新颖性。试题的新颖性是教师命题的关键,有利于打破学生常态化的思维习惯,从另一个视角切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份有价值的试卷既要充分融入知识要点,又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创新性试题,而且这些创新性试题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探究等能力的考查,若一味沿用他人现成试题,不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性和能力的层次性。命题的新颖性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硬性要求,试题的新颖之处在于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考查。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命题中要充分凸显试题的新颖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深入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语文学习成果需要在生活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教师在初中语文命题中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内容展开命题,使学生充分明确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欲望,树立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基础的主观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命题时要科学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三、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命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1.把握选择材料的鉴赏性原则。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表面文字下蕴含着唯美的意境和情感,具有深层次的鉴赏性,所以阅读教学并非浅显的表面文字阅读,阅读教学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浅阅读时代、娱乐致死)有所区别,强调的是深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文字的魅力与情感的互动是文学类阅读材料的重要特征,其测试目的不仅聚焦于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鉴赏与评价文本与自我、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有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强化意境分析和情感体验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感悟到其中蕴藏的“美”,在鉴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所以,教师选文时要选择具有鉴赏价值的文本内容,包括其中经典的名著节选内容,或者情感和意境都非常浓烈的材料,或者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名篇等,准确抓住其中点睛之笔进行内容深化和情感渲染。这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所以选择具有鉴赏的阅读材料,是有效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方向之一。

2.把握题目编制的整体性原则。在初中语文阅读试题的编制中,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材料囊括的知识要点,以及传递的情感态度,遵循整体性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问题,深度剖析阅读材料,也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方面考查。《2015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目标指向有“倾听理解”能力和“感悟评析”能力。其中“倾听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理解主旨等;“感悟评析”能力包括:赏析语言、品析写法、拓展探究、质疑探讨等。所以,一般在阅读试题中会注重对学生如下几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直接推论的能力,四是考查学生评价篇章内容的能力,五是考查学生整合与解释的能力,而且这五个方面涉及读出作品(从人物形象、关键语段和重点语句中读出作品内容)、读出作者(从感情基调和文眼中读出作者情感)和读出自我(从与作品人物的对话中读出自我的感悟)等角度,充分体现题目编制的整体性、全面性。

3.把握问题设置的序列性原则。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命题中要充分把握问题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不能因果颠倒、主次不分。教师在命题时把握序列性原则是对学生阅读思维的有序引导,从初读感知到细读品析再到连读发现,题目难度逐渐增加,既体现感知以读“通”,理解以读“懂”,迁移以读“活”的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又是一个从文本理解到适度拓展再到辩证思维的螺旋上升的问题设置过程。

4.把握评分答案的多元性原则。以往教师大多采用采点评分这种只关注结果的评分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在日益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自主阅读的今天,教师越来越需要一种更科学的关注过程的评分方式,于是SOLO分层评价理论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将SOLO分层评价理论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把握评分答案的多元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突破规则和界限,积极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的命题能力不但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分类,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有效发挥考试对学生的能力拓展作用,提高学生文化内涵和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鲍志伸.研究命题,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和命题研究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2.10.

第6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主打方向,各门课程都在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通过这门课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他们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结构。比如,问题意识的养成。一个只有真正懂得问为什么的学生才说明他真正地学会了知识。有胆量在课堂上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佼佼者。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也将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生转变,当他们在面对一个新鲜事物时,往往不是思考这个新事物的价值,而是思考这个新事物是如何来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本文所探究的是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出分析。

一、中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虽然说近年来教育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即使在课堂中融入了素质教育,多半教师都会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一环节。初中历史课堂,多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模式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十分枯燥,而有些时候教师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但往往故事结束学生的兴趣亦停止,可以说历史课堂没有任何色彩而言。这种课堂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注重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消极思想就更使得历史课堂的问题意识培养很难被建立起来。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自由、和谐的课堂是指学生与教师同样都有提问的自由权利,

同时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很多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有些学生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碍于自己是学生,反对教师是相当不正确的做法,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消磨,慢慢失去提问的兴趣。因此,自由、和谐的课堂很重要。

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使用机器的创新者,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在各门课程中都要融入素质教育。本文所探究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问题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会提问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学生学会提问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2]龙德奎.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第7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属于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历史发展规律、了解民族兴衰与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丰富学生智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现实性问题,这种“困境”的存在,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偏低。基于此,在认知其困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备发展性的应对策略,以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实困境的理性分析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科重视程度低。无论是学生或老师,其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没有真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教师在教师中重点介绍易考内容,缺乏对历史学科本身的介绍与梳理,没有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多认为历史学科不重要,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其二,应试教育影响仍较为突出。虽然当前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体制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影响仍十分突出。而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只能针对课本内相关知识作介绍,缺乏拓展与延伸,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第一要务;其三,教学与实际脱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仅对教材内容作相关介绍,没有将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四,教学方式落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教学活动不具备差异性与针对性。且教学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突破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发展性策略路径分析

在理性分析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基础上,为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理念,完善学科体系

初中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史实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了解民族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思维,从而完善学生历史观。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历史学科不重要的思维,积极做好课程内容安排与设计。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历史学科体系,打破以课本为局限的教学安排,提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如在讲述三国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引入语文课程中的《赤壁赋》,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完善学科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2.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应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极大提高课程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因历史学科存在着大量知识需要记忆,但分散的知识点与发展轴线很难被学生掌握,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增加学生知识印象,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在讲述《中日》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应用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切感知历史,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媒体应用需要与历史课程进行充分结合,把握历史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其学习效率。

3.创新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此,教师需要切实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师方式,并充分调查与分析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具备针对性与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以互补性为原则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也可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调查相关历史文献等,突破教室空间局限。也可采取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来学习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应创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摒弃唯成绩论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与课堂表现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历史观塑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理性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着较多困境性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为实现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出转变教学理念,完善学科体系,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策略等发展性对策,以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琳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6,(6):168-168.

[2]官雄文.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需要[J].新课程・中旬,2015,(6):212-212.

第8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创新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向在课堂中把创新教育的精神进行有效的贯彻,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要与新的方法,就像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以及问题式教学法等等。本文以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了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在历史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起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把教学效果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现象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一个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以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以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是空想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这里历史的哲学角度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的设置

设置疑问的这一过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针对课本的内容设计好若干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把这些问题穿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问题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的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列强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入手,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上一节课中的《》的危害是什么吗?并循序渐进,再提出之后,清政府向列强大肆的借款,这一借款和如今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借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帝国主义的真正 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借款的本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瓜分时的情况怎么样?美国有没有参与到这一瓜分中来,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对门户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激烈的研究讨论过后,学生就会一步步的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讨论能力得到了提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问题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并且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问题的思考

在教师提出问题过后,学生就进入到了自学探究的阶段,这时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要把学习、思考、查询以及提问相结合起来,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起自己的手上的教材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过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在这时只要教师交易正确的点化,学生就能子啊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

(三)问题的讨论

在学生思考过后,学生就进入了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和合作,教师在这时充当的角色是巡回指导,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就是要把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激发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的把问题进行解决。其实,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课堂气氛要尽可能的热烈。

(四)问题的解释

这一过程就是让各小组进行发言,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正面的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予以批评,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他们的敢于创新进行肯定,并用比较柔和的语言恰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激烈的发言过后,教师完整的给出正确的答案。

结语: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地方法,也是教育本质得以体现的极其有效地一种手段。但是,在问题是教学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对所探究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要正确把握;要注意探究气氛的热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挫伤和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或举动;要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式教学法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承菊.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2008.

第9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 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 分析研讨

一、引言

文本研究,务于解读,以得文本之意为旨归。文本解读的根本在察文章之本,明文章真意。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由此及彼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可以更加深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的综合素质,对历史产生深刻感悟及共鸣。以下将对初中历史“文本解读”研训进行问题和实践的探究。

二、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初中的历史学科相对数理化来说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其中的故事情节、历史典故和深刻意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认知的最基本方法,是人类获取并传承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代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读者必须通过对全文语篇的信息阅读来了解知识框架,在此期间,教学者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挖掘其中内涵,对人物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提高学科整体素质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根据内容对文本进行详细和粗略的解读以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深刻的目的,通过预测、推理、归纳、概括、联想、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思想文化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思想逐渐超前的现代初中生了,必须通过新的教育革新和教学手段创新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这个时候,加强“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研训可谓迫在眉睫。

三、对初中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研训的重要性思考

1.文本解读的研修,使历史教学从“教”转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下教学所极力提倡的,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开展可以使教学者深刻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效果和效率都不是最佳。文本解读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不会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明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教什么,要怎么教,并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在文本理解蕴含的内容和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真正从“教”向“学”转变。

2.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重课堂的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研修至关重要,文本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课文大意,分清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在教师教学中可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标准,实现历史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力求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准。

3.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使地区指导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开展要从区域来开展,因此区域教研组从策划到实施都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导,同时引导备课组和教学者参照既定模板逐步进行文本解读,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教参等都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请专家进行文本解读的目标设定方面的指导等,充分发挥地区指导工作的深度。

4.文本解读使教研组和教学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

文本解读使得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学工作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对目标的设定更加重视,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在教学行为上也产生了变化。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学者通过文本解读研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教学反思,在历史教学上有所突破,达到新的水平。

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探究

1.组本研修,连接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纽带。

文本解读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文本解读而解读。在初中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者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解读的知识点和有用的东西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实际教学相联系,体现其最终价值。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解读,同时教学者在解读过程中也要有所感悟和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文本解读的学科素养提升的基本点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校组本研修的质量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个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大多是以“三段五步”模式进行组本研修,其具体流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备课组的集体研讨,参考其他文献或教育网上的专业单元文本解读,然后根据备课组和教学者的分析理解,以本校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完善和改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教材。第二阶段,历史学科教学者根据现下已经完善的文本解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完善教学的内容,多加入新鲜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典故。第三阶段,历史学科的所有教学工作者集体探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了解文本解读教材,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充分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对成效进行检验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

2.资源共享,分任务驱动,体验文本解读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文本解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的“三段五步”的组本研修只是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到良好的历史文本解读教学,需要教学者去亲自实践和体验其中带来的成效和产生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解读培训使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细致且深刻的解读,并要付诸手稿。发挥区域优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动员地区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参与文本解读,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实现自愿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文本解读”研训让每位教学者都能参与研究和探讨,将最终的定稿上交研训员,通过严格审核后上传校内网,以便教师备课下载。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质量。

五、结束语

文本解读既是历史等阅读教学的观察点,又是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预测能力、概括能力和文化意识,通过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并进行研究,使之在教学者的教学意识中根深蒂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敬芳,顾维坚. 教研互见 行知相长――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文本解读”系列教研活动回顾[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7)

[2] 王桂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成功解读文本[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6)

[3] 游泽生.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0(32)

[4] 黄明坤. 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来自课改一线的实践[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