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激励理论;护理教学;应用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自信心是关键。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我们任何护理操作的成败,大则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小则关系到病人的痛若。所以刚学习护理课程的护生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如何帮助护生尽快渡过最初的这段时期,我认为激励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护生自信心的关键。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实施的整体护理,以系统地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护理老师不但要培养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意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即要培养护生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又要培养护生面临这份职业所必须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并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对于整体的护理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缺的主体,对于学习实践而言,学生是唯一的主体,知识经验的内化、吸收是任何别人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相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注意激励理论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某卫校护理大专班,2009级学生280人为实验组,2008级学生32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情况调查结果(表一)。两组学生原来的学历、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无差别,学习动机基本一是为了获得学历,找到一份工作,故具有可比性。教材:《护理学基础》(李小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教学总时数为160学时。表1 护生情况调查分析表
1.2 方法:在教学目的的指引下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原有状况,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备好教材,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备学生:重在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强化工作。
1.3 实施:对照组以讲授为主,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渗透激励理论的应用。
1.3.1 首先培养护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愿望。护理老师必须帮助护生树立信心,作为老师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就会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良好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如果老师相信学生,学生反过来会认为,既然你认为我会做得好,那么我就会努力地去做好。但光有期待和心理支持不行,还要从护理实践操作中培养信心。俗话: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第一次成功了,那么恐惧心理也就消除了。如何培养护生的操作能力呢?学生在学校都是先在模型上进行的操作,有些护理操作如注射、输液等在练习的基础上再在真人身上进行实践。就拿静脉输液来说吧,首先在护生进行独立操作之前,让她们反复多次跟随自己熟悉操作环节,并强调她们注意的关键性地方,如无菌技术、三查七对、一次性排气成功的方法、血管的选择、进针角度、部位。然后,同学互相扮演病人护士角色,护理老师帮助护生选择静脉好的穿刺部位进针,争取一针见血,这样护生就有了成就感,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在此基础上,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强化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容易得多。
1.3.2 鼓励护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地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完善的,护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对于护生来说,学习《护理学基础》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的过程。在学习护理实践操作中,深化她们的技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多给她们直接的操作训练,并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课堂练习、课外练习、操作考试及操作达标考试等使她们的操作水平不断地提高,也就提高了护生的自信心。
1.3.3 护理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做护生的楷模:护理老师作为护生的角色榜样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掌握护生的共同的心理及个体心理差异,了解不同学习阶段护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如使用积极的体态语言,用鼓励的眼光、点头、微笑、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2 教学效果评价
2.1 评价方式 《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是二学期时间,每学期均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把其中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成绩化为百分制,分别占总评成绩的70%和30%。
2.2 评价结果:
表2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综合成绩的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综合理论成绩、综合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优良率三方面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从表1可见,两组学生水平相当,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没什么差别.入学的动机是为了在医院找一份护理工作.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1。通过运用赏识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见表二。
3.2 干护士这一行,我个人认为,人格魅力很重要,无论是与护生、与医生、与病人之间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病人就会很信赖她。而作为护生,她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护理教师,美好的护士形象,良好的护理语言,宽恕的心态,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护生。总之,我们每一位护理老师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好护生,正确引导她们认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使人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管理激励理论;高职高专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17-02
0 引言
随着高职高专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素质水平相对偏低,家庭背景,民族状况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相当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配备基本保持原样,旧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工作发展的新需求。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住宿分散,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控能力有所下降,而且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有父母包办的生活和老师的指挥棒,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普遍缺失,升入大学后,脱离各方面的监护,就无法管理好自己,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所以学校要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达到“以学治学”的目的[1]。
1 管理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各门学科在具体研究的路径上有较大不同,经济学的着眼点是制度关系,采取的是问题导向。管理激励理论的着眼点是人的需求动机,采取的是方法导向。对于人类普遍存在的激励问题,自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开创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一直是管理学的研究主题。它经历了由单一的“胡萝卜加大棒”金钱和惩罚刺激来满足人们的多层级的需要,其激励条件由过去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索。
管理激励理论按照研究激励的侧重点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将管理激励理论划分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四大类型[2]。①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人的需要与行为动机的对应关系,目的是通过满足个体的需要来激发相应的行为动机,使其为组织目标服务。它着重研究激励诱因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其代表理论主要有: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麦克利兰(D.C.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人的行为动机产生到行为的产生,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其目的是通过对员工的目标行为选择过程施加纠偏影响,使员工在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集中选择组织预期的行为。这一类理论包括:弗鲁姆(V.H.Vroom,)的期望效价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洛克(E.A.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以斯金纳的强化反射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与客观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探索改造人的行为的方法,而不是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这一理论的代表有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和凯利(Kelley.HH,)的归因理论。④综合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将上述三大类型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部激励因素都进行考虑,系统地描述激励全过程,以便对人的行为作出更为全面的解释,克服单个激励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一理论的代表有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的激励力量理论、布朗(R.A.Baron,1986)的VIE(绩效、手段、期望)理论、波特(L.Porter)和劳勒(E.Lawler)的期望论模型。
2 管理激励理论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地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而激励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恰巧可以为此提供借鉴。激励理论强调管理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规律,知道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以后会发生何种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和条件有何特点等等。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管理措施,帮助其改正消极、不合理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1 期望效价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于1964年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激励与效价和期望值有关。效价是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价值的评价,即达到目标对个人的好处大小;期望值则是个人根据以前的经验判定完成这项工作的可能性大小。期望效价理论的基础是人是经济的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职高专学生也是如此。学校希望学生的努力学习,自我管理好自己的同时,学生也期盼学校的认可和奖励。弗鲁姆认为,激励=效价×期望值。学校在运用这一激励措施时,一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多数大学生认为的效价上,且效价越大越好,即他们最渴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会怎么进行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高校确立教学活动或校园学生活动的目标,需要注意的因素。而正确运用期望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望值过低学生就会减少激励力量,但是过高的期望值没有实现时,又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最终可能许多学生放弃。学校的实际期望值应该使大部分学生获益,这样学生学习和活动有积极性,自觉遵守学校校纪校规,达成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3]。
2.2 公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J.s.AdⅢ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个人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公平性对其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根据公平理论,当个人获得回报时,他们并不只是关心所得回报的量的大小,还会将自己所获得的回报与所付出的努力之比值与其他人相比来判断其所获回报是否公平或公正[4]。在高职高专学生管理中,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学生干部的评选、班级评优及教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等都可以借鉴公平理论。学生选择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物有本校或本系的学生,若学生觉得自己处在的环境较为公平,就会产生满意感,就会倍加努力学习;反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存在消极怠慢,甚至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
在组织内部进行比较,则是看管理者是否一视同仁,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患多少患不公”;与组织外部相比较,若感受不公平待遇时,就会导致整个组织成员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强调分配公平制,这样程序公平就会更加影响内部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而且分配公平一般都会直接影响到量的变化,决定着质的变化。一旦学生认为自己得到公平机会,他会努力争取,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目的。
2.3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激励强化理论,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也称为奖惩激励,也就是俗话说的“胡萝卜加大棒”。所谓正激励就是个体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为了使这种行为再次出现或更多出现而进行奖励,达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的效果。所谓负激励就是个体的行为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在高职高专学生工作中,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学生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事例,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无形中还会产生正面的行为规范,比枯燥的纯教学更加有效,这样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2.4 双因素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匹兹堡地区的工商业机构中,向近20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一些外在因素,如公司政策、工作条件等,他将这些称为保健因素。而与之相反的,那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它们被称为激励因素。可见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保健因素,②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要依靠工作本身,也就是要注意激励因素,但是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保健因素,以防止产生不满的情绪[5]。高职高专学生都是较高学历的人才,双因素理论在他们的自我管理中就尤为重要,他们在校园学习、工作中大胆创新、敢于挑战、大胆创新,这些都不是保健因素所能解决的,这些都是激励因素,只有满足了他们的激励因素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根据其双因素理论,激励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分为两步走。①学校确保满足其保健因素,应该来说各个高职高专学校都比较容易满足,这样能消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但是保健因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②学校要尽可能创造产生激励因素的条件,如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即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在高职高专学生自我管理中,通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相互作用,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2.5 综合运用各类激励方法 我们在高职高专学生自我管理中不难看出,每个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一些激励理论,但是其效果不同。因此在管理上也各不相同,管理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都是呈现正比关系的,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激励方法,关键就是处理好已有的问题就行。为了建立科学评价、效果与奖励挂钩相结合的双效激励机制,就需要把绩效考核科学的引入到激励机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绩效与学生实际的奖惩挂钩,以此更好地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目的。
3 结语
学生管理工作无小事,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工作更加复杂而繁琐,这就要求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充分认识高职高职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对象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激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更好地实施自我管理,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成.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机制[J].技术监督教学学刊,2007(1).
[2]王圆.基于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科研工作探索[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5).
[3]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仿真实验教学;价值链;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24-02
一、引言
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当前,各高等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通过各类的教学实践与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然而,在实验教学实践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不稳定,实验形式较为单一、实验内容比较简单等等。本文考虑到当前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的思路。
二、仿真实验教学创新
(一)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要以本科教育自身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要满足现实的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上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认为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专业级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就业创业实践三方面。该实验教学体系,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从企业工作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复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本文所探讨的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环节来实现。
(二)实验教学环境
在多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借鉴价值链理论,建设实验教学环境的思路是:把握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经济管理结构变动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一个仿真的经济社会中企业运行环境,重点建设“四项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个环境是指建立企业经营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商务服务环境、公共服务中心等仿真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四项内容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实习基地与跨专业或跨学科实习建设。
为了实现上述仿真实验环境,各高校需要根据各自实验室硬件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基于价值链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具有广泛受益面的经管类综合实习平台。平台揽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供应链过程中的政务服务、外包服务、生产、公共服务几大类服务,可以虚拟多个制造企业、服务机构, 几百个角色, 上千的训练任务。
(三)实验教学流程
实验教学的流程对于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及达到预期目标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实训准备、企业创立、互动经营、业务招投标、研讨总结。实训准备阶段,主要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教学的总体情况,并组建各自的团队;企业创立阶段,各实训团队根据自身所在实训平台的位置创建相应的企业,并确定最初的战略和组织结构等;互动经营阶段,需要各实训团队分析市场,制定自身的策略,与其他团队进行对抗,也是运用不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业务招投标阶段,模拟现代企业的招投标活动,包括设计方案、唱标答辩、签订合同等环节;研讨总结阶段,既是对各团队经营业绩的总结,也是对个人体验与收获的总结。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相对应。结合上述实验教学的体系、环境和流程的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价值链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设立实习训练;企业经营实习训练;业务运营技能训练;业务专项技能训练;IT服务企业协同训练;软性能力提升训练等六部分。基于价值链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实现,除了要求专门的实验基地环境外,还需要专业的教学软件的支持。学生对于相应技能的学习既可以通过网络软件的操作完成,也可以通过线下的交互沟通实现,并且线下的交互沟通更符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三、仿真实验教学保障
上述实验教学创新思路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实验教学保障措施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组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
以往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团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要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必须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并通过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采取专、兼职的形式,从各个学院选拔人员来组建。对于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改进实验教学的待遇,提高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2)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充实实验师资队伍;(3)制定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教学团队激励机制;(4)实行“核心团队”+“流动团队”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协作能力。
(二)构建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对跨专业实验教学的制约,使得现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非常薄弱,要巩固现有实验教学成果,开展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必须强化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结合基于价值链的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明确学校层面、实验中心层面的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实验教学各组织成员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实现实验教学管理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得实验教学管理有章可循。(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涉及实验课程的规划,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明晰成绩评定的标准,以及做好实验档案的管理工作等。(3)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过程中,跨专业学生管理、跨专业成绩管理等工作的进行耗时耗力,而手工操作的方式成为教学规模扩大和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瓶颈。因此,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势在必行。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是借助教学软件进行的,这也为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2] 高小强,王庆.创新实践教育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这些年来一直在向前推进,但是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白淑杰认为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从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形式的角度出发,以“整合”为核心来探究一种更科学、更符合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他认为“整合式”教学实践需要解决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课程评价体系问题。高丽、张凤艳、李见恩提出要在“政治学原理”授课中运用动态教学法,所谓动态教学法是指在讲授过程中,运用的辩证的发展变化的眼光和思维方法,把教科书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求更具体、生动、真实地加以阐发。张荆红提出教师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应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落实到政治学原理教学的每一环节,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陈莉莉认为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郭淑清、范丽娟提出教师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生态教学模式是提高“政治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陈红、宋强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认为该模式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创新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付金柱认为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读写议”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研究成果是对“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富有重要启示意义,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但是前人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方法都是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讲授法在目前仍然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所以仅仅将其作为批判的对象也是非理性的。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仅仅为了方法而研究方法。除了方法研究,还要探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什么?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政治学原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概念多、理论性强。例如,、政治、国家、权力等概念均是对人类政治社会中某些共同特征的归纳,在现实中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的对应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时就容易感到空洞,兴趣寥寥。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洗耳恭听”,是机械的记忆和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好像平行的两个世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
2.以现实为依托,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对原理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政治认同感和政治信任感;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政治生态的了解,提高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必要的。然而纯理论的教学会比较枯燥并且容易和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及时关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实际问题,要密切地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政治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使“政治学原理”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
3.以发散思维为主,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思维总是同人们的认识过程相联系,它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和推理的认识过程。发散思维是人们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摆脱传统的知识或经验的束缚,开拓新的知识。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散思维鼓励人们不要墨守成规、由此及彼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可说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必经途径和特征。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也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必要原理、具体的专业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模式训练。一些具体的知识学生可能没出校门就忘记了,但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可能会对其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大学生要学会思考、敢于思考,要培养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漏斗”型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政治学原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突出政治问题不要做预设性的结论,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最后再运用知识去分析。此所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4.以角色转变为切入点,培育多元互动的课堂。
角色一词原来是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社会心理学家把它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特征。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状况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和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相似,人的社会角色受到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影响。同时角色理论也说明,一旦所处的环境或者影响的条件发生改变就需要及时改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下教师应当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组织行为学认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由动机驱使的。其中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没有需要一定不会产生动机。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只有教师有了改革的需要并有意识地去研究时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当然,这种需要不是外力强加给教师的,而是教师内在的激励所形成的。此外,一旦教师有了这样的角色需要,那么其自身的行为也就有了一定的目标指向。为了实现这种目标,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将如何去行动,应该承担和扮演怎样的角色。
三、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1.课程教学改革要有激发性。
所谓激发性就是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就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育学生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性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的兴趣,挖掘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实现此目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采用、问题的设计、考核的方式等环节均需要认真思考、精雕细琢。
2.课程教学改革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譬如对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课程教学改革要突出应用性。其次要针对课程的性质“,政治学原理”毕竟是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中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最后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教师在授课及课余应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偏好,根据学生的一些不良思维定式和对政治课的偏见,有针对性地逐步转变学生的观念。要解决学生轻视课程的心态,培植他们对专业的兴趣。
3.课程教学改革要有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中心模式为以学生、同事、督导等参与的多中心模式。在“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中要欢迎其他教学主体的参与,集思广益,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取得好的改革思路。笔者以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尝试转化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平等沟通和切磋。利用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遇有争议性的问题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自己不先做预设性的结论,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讨论,互相交流。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教师要有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识。
改革的意识就是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它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具有指引作用。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最主要的主体,必须要有改革意识,这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
2.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他们做事技巧、与人沟通合作、生存的技能。为实现此目标,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质和量上都要不断提升。就“政治学原理”而言,该课程难度系数很大。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自身的阅读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期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3.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尝试任务驱动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该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其次,合理使用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通过讨论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使用讨论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和掌握讨论的时机,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合理地设计讨论程序。最后,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把具体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政治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选取适当的案例、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可辩论性、教师要恰当进行角色定位并且做好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
4.完善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19-02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时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间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出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提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对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出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自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一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生命因疾病而终止。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
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目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最终大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自信心来缓解压力。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
4.群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942)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理论。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P E)
其中,B:Behavior 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 环境;f: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目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廉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一、整合理论: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交互研究
(一)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关于组织模式的理论,与其相适应的组织具有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信息的开放化、员工关系的伙伴化等一系列的特征,归根到底,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组织,组织的员工具有开放的思维,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的共享最终形成员工共同的进步和思维方式的革新。从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对于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集中于学习型组织中员工的学习,对于此派德勒、加尔文等人都提出了自身的意见,其共同点在与他们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于培育一种适合员工学习的环境,促使其思维的开放。而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因素,对此罗宾斯、沃特金斯等人都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与要打破组织的沟通壁垒。
(二)财务战略相关理论 企业的财务战略作为支撑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企业资金流动这一方面,体现出战略性的特点。目前,对于财务战略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必须认识到财务战略不是一个短期的战略,而是在很长一段之间之内,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综合评价之后制定的;财务战略是一个包含了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最后的分配全过程的一个资金管理方案;同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基于整合理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相互作用 整合理论即系统整合,本身是一个哲学概念,目前被管理学的普遍应用,在学习型组织理论和财务战略理论中,都有很多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些因素能够得到整合,最终发挥出对于整个组织而言最大的效益,就需要我们用整体的思维来研究如何在学习型组织的情况之下构建财务战略。
二、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生成机理
(一)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整体战略统筹下,以财务战略愿景为驱动力,充分发挥财务战略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灵活应对理财环境变化,不断促使财务知识、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及其与环境的协同,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及控制活动。对于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特征主要有:系统性,财务战略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与外部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系统本身也是相互独立的。依存性,学习型组织财务战略依存性表现为对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依存,稳定时期,需要其按照原有方案循序渐进,但是当企业经营出现机遇或者其他波动时,其战略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导向性,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组织成员在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其和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全面性,其全面性主要是其战略制定的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的。
(二)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就发现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也就是组织内部的因素必然会对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的构建产生影响。其因素包括:财务战略愿景,愿景表现为组织员工共同意愿的表达,最终为形成组织成员的文化和行为的驱动力,而财务愿景则是指企业成员在财务方面的共同愿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的是那些会直接影响人的行动的根植与内部的假设、成见。主要表现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心智模式主要是指固定的思维习惯模式和认知结构,一种固定的财务思维。财务战略资源,财务战略资源主要是指会对企业的战略形成影响的各种硬性和软性资源。财务知识,学习型组织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那么组织成员特为是组织中财务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知识共享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战略构建。
(三)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外部理财环境分析 不仅组织内部的因素会对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带来影响,组织外部的环境也会对其带来影响。外部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运行状态。经济环境,相对于外部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更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战略活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多维动态系统。金融环境,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要求,促使资金的有效和合理流动。技术因素,包括财务信息产生及披露因素、内部控制因素、资本市场交易技术,这些都会对财务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四)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生成机理模式――动态一体化 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是一个系统,但不是各个要素的随机组合,而是各个因素相互适应的动态统一体。在这个动态统一的过程,外部的理财环境是基础条件,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所在。财务战略愿景则是形成的驱动力,而知识、资源和能力则是战略生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些因素的相互统一,以及动态变化和匹配过程,最终促使学习型财务战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基本内容
(一)完善财务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价值不会因为享用人数的增多而减少,相反会因为思维的碰撞而产生价值的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络,建立高效的知识数据库,做到财务知识的共享。企业可以随时监控财务战略的落地情况,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财务战略决策。同时在进行知识共享体制建设时,不能只关注硬件,也要关注战略主体的培训,提高其能力。
(二)提升学习力机制 学习力的提升也是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其有利于对信息的及时认知,同时对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要提升组织的学习力,必须加强个体的学习,要使企业的员工认识到财务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加强团队学习,个体的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团队的学习才有利于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预算管理机制 企业的财务战略关注资金流动的每一个过程,预算管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机制,同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战略预算管理。并在之后的资金运行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评价。
(四)相机治理机制 相机治理机制是相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危机时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出资者、经营者、员工以及债券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权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相机治理。
四、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分析
(一)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区别 企业的传统模式是以资源和能力为本的,其资源是指企业中所具有对客户来说具有吸引力,而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资源,其给企业带来了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的管理意识之余,也存在一些问题,技术的交流和扩散使得内部资源很容易在短时间之内得到模仿;顾客的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单纯的资源优势可能不能满足其需求;企业内部的资源在流向市场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外部性,从而对企业和整个经济环境都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维导向之上的。企业要想摆脱生命周期规律的束缚,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适合于企业本身的整合,形成财务战略,并保证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学习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学习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全面学习的模式,在当前的时代,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管理模式则必须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全面学习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是指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全面的战略学习,持续地培育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全面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财务战略是发散式的、立体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这就要求,组织的员工必须学会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要对包括财务知识能、财务知识力、财务战略知识、财务战略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财务战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战略学习一直贯穿在整个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战略学习,判定战略的可行性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要关注财务战略的实施和落地,如果财务战略一直停留在构思阶段,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要关注其实施的过程,同时落地的过程之中,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调整。要培育员工的财务战略主体思维,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不再单单是由领导的思维决定的上至公司的总经理下到公司的员工都会对战略形成带来影响,要善于发展其知识能力以及心智模式。应该对公司财务建立以财权为主的配置方式,学习型组织的财务战略应该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逻辑,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才调控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行为,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力获得的最大化。
(二)战略学习在学习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的效用分析
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落地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带来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战略学习.战略学习不同于只能存在于理论中的完美的战略设计,也区别于最终的战略实现过程。战略学习的参与需要公司全体员工,需要员工站在组织层次上考虑问题。当员工对企业的战略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就会进而影响组织未来的战略制定和选择,并同时影响组织的基本战略观。组织学习的本质目的依然是为了改善组织绩效,这一过程需要员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获得知识,并在公司层面上使知识得以共享。战略学习正是通过员工的战略学习最终实现财务战略的突破。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战略学习与财务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
战略学习的过程也是财务战略心智模式得以完善的过程,也就表明其必然是一个动态和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战略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的知识存量加以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之中,也包含在战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在最初的分析环节,心智模式、知识的结构和能力是最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因为这回最终影响公司的财务战略;在选择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内外部的学习,对于外部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认知,从而实现最佳的匹配,建构最佳财务战略。在最为重要的实施环节,员工则必须学习对于环境的监控和实时把握,从而做到财务战略的最佳调整。在最后的评估过程中,学习型组织的员工需要学习利用不断反馈而来的信息将目前的组织财务战略做好监控。总而言之,战略学习是一个伴随战略管理的全过程的学习过程。
当前,知识和能力是应对外在复杂环境,保持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企业要想获得知识和能力就必须构建学习型组织,同时,对于财务的管理,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暂时的选择性问题,而需要构建起财务战略,从长期对其进行规划和落实,从而服务于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彩华、王新锁:《关于创建学习型财务组织的思考》,《农业经济》2005年第7期。
[2]蒋佐斌:《建立学习型财务组织探究》,《冶金财会》2007年第4期。
关键词:餐饮运行与管理; 项目化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28-002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教学项目成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好坏对课程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与当前世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相一致。
一、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餐饮运行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酒店餐饮部及餐饮企业的业务流程有系统的认识,具备从事酒店餐饮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因为属于管理类课程,所以理论性相对很强,它沿用了过去纯理论性的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章节讲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从而造成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状,学生根本不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形势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这门课程不但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而且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可能。因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把餐饮管理知识运用到餐饮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餐饮管理的技能培养不可能单纯从课程教授中获得的,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企业实际相联系的项目教学,通过教学做合一,加强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避免了过去讲授知识和实践操作相分离的局面,从而满足餐饮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餐饮人才需求数量的急剧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开拓,为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使其项目化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二、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充分体现项目化教学理念,本课程以餐饮企业的管理作业程序为依据,以餐饮真实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教学。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计。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7个项目、每个项目划分为2-3个学习任务,紧密围绕“新建深海渔港连锁餐厅”这个主题,运用管理学、食品营养学、财务会计知识、营销学等相关知识进行餐饮机构设置、设计菜单、策划餐饮促销活动、设计原料采购验收体系、制定厨房生产与卫生安全标准、初步设计餐厅各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核算餐饮成本等任务的学习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实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餐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并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本课程学习成绩的检验采用全程形成性考核,促使学生在课程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
三、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项目教学中,通过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每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方法,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丰富了学生学习途径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以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围绕餐饮企业管理工作项目(任务)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餐饮管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管理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做学一体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且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后,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大大拓宽,教师渐成“导师”,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菜单设计学习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稍作指导之后,小组集体分工负责,每人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发现问题,集体评议,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老师答疑。整个步骤轻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采用项目教学,贯穿始终的“做中学”,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易于感知与接受。增强学习自信心,再加上过程激励措施,给学生技能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潜能。
参考文献:
[1]徐峰.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2011,(04)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理论;运用探讨
激励理论是一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法,能够使人的行为动机以及创造性得以激发,使人的自立效应以及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工作失去了热情以及兴趣。而这时,假如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资金投入方面,高校明显投入不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没有过多的扶助。经济发展会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一些影响,再加上政府还要在多方面投入资金,包括农业和医疗方面,因此在教育方面投入资金较少。第二,教学管理本身需要很多资金,由于其涉及多个方面,所以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三,高校没有均衡投入比例。很多高校会在一些硬件设施当中投放较多资金,比方说,修建建筑物和安装空调等等,因此在其他的方面,资金投入较少。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方说,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另外,也没有完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而这样,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
(三)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
很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只重视学生最终学习的成果,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另外,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长此以往,会背离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发性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成功的教育。
二、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单一的激励方式以及手段
在高校管理中,可用到多种多样的激烈手段以及方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激励理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使员工的绩效水平得以提高。但由于我国很晚才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再加上,激励手段一般用于单一的激励对象,比方说高校教师团队,因此管理团队很难细分激励对象,不能够依照激励对象的需求以及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位教师的需求都不同,在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在管理中也应重视个性化的需求。[1]例如有些教师想要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而得到的是名誉,那么很可能会打击到其积极性。有些教师想要得到精神激励,而得到的是奖品或者奖金,那么也会令其丧失工作的热情。所以,要针对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对的激励方式,这样才不会对激励的效果产生影响。[2]
(二)无法平衡精神激烈以及物质激励
激励分为两种,包括外在激励以及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即物质层面激励,内在激励即意识形态的激励以及精神层面激励。假如只进行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无法平衡两个层面,那么很难得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对激励方式都有不同的需求,就如自助餐模式一样。所以,在应用激励理论时,也应按照激励对象的特点,对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进行选择,并使这两者保持一定平衡。通过物质激励,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工作成绩得以提高。而应用精神激励,能够给激励对象带来精神上的刺激,让其有愉悦的心情,从而实现激励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很多高校并没有平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只有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没有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高校都是事业型单位,相比于其他的行业,行政管理行业同教师行业没有激烈的竞争,也没有冲突的利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很难保障其的教学成果。在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只重视最终的成效,因此有极大的功利性掺杂其中,而这样很难使员工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以及积极的状态。因此,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激励理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在高校中,院校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不可分割。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除了要在学生当中得以应用,还要应用到教师中去,只有结合两者,才能够使高校管理得以完善,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学生的权益
各大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方面,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他们能够直接对院校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以及心理,同时,要主动地同他们沟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尊重,维护每个人的权益。[4]另外,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方说,可先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使教学管理的发展。[5]
(二)对科学的工资制度进行制定
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群体的稳定收入即基本工资,但是这笔固定的收入只能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没有什么灵活性。[6]所以,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制定科学的工资激励制度上。只有合理的工资制度,才能够让管理者有正确的工作动机,才能够让其满意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另外,科学的工作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发管理者的创造力。[7]
(三)结合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
针对高校教师,实施教学管理时,管理者应结合精神激励以及物质激励,但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激励上,虽然物质激励能够使教师一时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但是,并不能时刻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精神激励能够使教师的荣誉感以及自尊心得以激发。当受到驱动作用时,教师就会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的工作当中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8]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
不管是什么理论的应用,都应有一个好的应用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这种理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很多高校在应用激烈理论时,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也没有为实施激励理论创建好的环境。为了保障激励理论的应用效果,应创建好的环境,除了要对外在环境进行创建,与此同时,还要对人文环境进行创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
(五)对合理的考评系统进行完善
针对院校各个级别的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评定以及考核即考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评制度并没有针对管理群体的水平进行考核,也没有重视考核其品德和才能。并且,不管是同行互评还是学生评价,都难以找到教育管理群体存在的差距,不能对那些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起到一定激励的作用。因此,需要以完善标准、程序公开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公正且客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群体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得以调动。另外,针对考评结果,要确保优胜劣汰以及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其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才能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六)激励理论要同教师群体特点相适应
第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及地位。同时,要合理地维护教师正当的权益。第二,要对教师的尊严和人格以及威信进行维护,不可当面对其挖苦和指责。在实际的考评中,不能用学生的名次和分数对教师工作进行衡量,甚至把名次当作重要的考评依据,这样会打击到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工作出现的失误,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同时,应给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当教师或者管理者收到不错的管理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时,应给其一定形式的奖励或表彰。第四,要协调各个部分的资源,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总而言之,要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比方说,强化竞争方面,提高意志力方面,但不管采用什么激励方法,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师团队的实力得以提高,从而保障绩效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群体以及教学群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要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建激励的机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蔡婷婷.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策略———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30.
[2]俞师,韦霄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4,37(8):171-174.
[3]杨希葳.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工作任务及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9):247-248.
[4]林超.高校教学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5):165-167.
[5]刘腾飞.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的有效实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139-140.
[6]刘桢.高校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的改革思路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6):117-118.
[7]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143+145.
1. 冷却制动
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比较混乱。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在说话,有的还在吃东西,有的还在打电话等等。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因为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
2. 以情唤情和旁敲侧击
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甚至玩弄手机等在所难免,这是学生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师授课,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另一方面,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上学生出现违纪现象[2],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3. 行为矫正[3]
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平时成绩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1)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2)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3)写一份道歉信。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4. 动作指引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 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5. 自我管理[4]
当课堂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教学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不断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习惯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6. 维持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