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政策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
作为未来5年的开局年,2008年怎么干?“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
消费价格上涨幅度低于上年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幅度低于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700以内。
200亿元助民企淘金
报告:支持吉林银行增资扩股和股权多元化改造,继续办好农信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和村镇银行试点。引进2家域外金融机构,争取6户企业上市融资。启动东北区域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业务,筹建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
解读: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的金融环境日趋好转。去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在长春,今年即启动。200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足可以让创业者们冲破资金瓶颈,带着好项目到市场上淘金去,产业基金也正在申请中。
吉林产品可借路大连出海
报告:实施空港、陆港保税物流园区和汽车零部件国际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
解读:空港、陆港保税物流园区是指由长春市政府、大连市政府、沈阳铁路局和大连港集团共同筹建的内陆港,集保税、物流、港口、集装箱等功能为一体,主要承接大连港的部分功能,实现大连港的延伸,保税物流园区设在长春东站,规划20万平方米,投资3亿元左右。年吞吐集装箱20万TEU。按照每年15%的速度递增,可满足2020年前长春发展的需要。
政府机构运筹“瘦身”
报告:减少行政审批和年审年检项目各50%以上。同时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解读:国家将成立能源部,把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全部归口管理。将来的交通部,航空、公路、客运有望全在其管理之下。当然,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这个“瘦身”计划,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
行政公用经费“零增长”
报告: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监督。2008年,全省行政事业编制和行政公用经费都要力争做到“零增长”。
解读:建设数字化城市,首先要实现电子政务。财政经费“零增长”就是要节支,不管财政收入增加多少,都不再给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公用经费。把钱都用到“刀刃”上。
全省百姓都将有“五险”
支持创作国产动漫作品
报告: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剧创作、歌舞、动漫等优势文化产业。
解读:吉林省是知识密集型省份,发展创意产业有优势。十几个人在一个工作室里用知识和智慧创作的动漫作品,就有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产值。它可谓成本小,利润大,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很好载体。
全省百姓都将有“五险”
报告:全省新增财力70%用于改善民生。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建立以廉租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成农村泥草房和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适时启动林区棚户区改造,从今年起,再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解读:本届政府非常重视民生,新增财力70%全用于改善民生,百姓们的生活将更有保障!
建“长吉图”先导区打造全省发展引擎
在15个县启动农业机械化
报告:实施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全程农业机械化等工程。使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300亿公斤新的阶段水平。
解读: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部与吉林省共同建设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0.53万公顷。2007年,吉林省作为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在中部15个产粮大县启动了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轨道客车等在全国领先
报告:使吉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走机械制造业等在全国保持产业领先地位。
解读:到2011年,吉林省整车产量要实现200万辆,在“十一五”指标上再加码;“长客”未来总产值将达300亿元;未来吉林农机也将创造300亿元产值。实现这些目标,就实现了领先。投入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报告: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使一切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解读:吉林省将有配套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还将发展“风险投资”,这意味着将有一定资金支撑科研成果转化。
让长春有500万人的承载力
报告:实施城镇体系规划和中部城市群规划。
解读:这是为使城镇化建设更科学化。随着城镇空间布局要向中部集聚,长春市的城市承载力要利用20年到30年时间,达到500万人的承载力。
打造东北亚区域开放平台
报告:建设“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打造东北亚区域开放平台和全省发展引擎。
解读:被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会给这些区“特权”,还会给予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信号”,是块“吸铁石”,它会吸引来国际国内的外部资本。吉林省要积极推进东北亚规划和重大项目推进,以及“陆港区一体化”。
全省GDP翻一番 超过1万亿
在对今后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在“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后面增加了一句话:“重民生”!
解读:这一句话,说明政府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点抓民生,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落在民生上!
目标:跻身发达省份之列
报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解读:要实现!万亿元的生产总值,吉林省年平均增速不能低于15%。而在2007年吉林省生产总值的增速预计增长16%以上,高于15%。但吉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约7个百分点,为此,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增速需要更快一些。
把工业、服务业的腿“拉长”
报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0:47:43。
解读:这种调整不是把农业的腿“削短”,而是要把工业和服务业的腿“拉长”。
更多农民变市民
报告: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解读:吉林省的城镇化率在全国领先。目前,吉林省更需要注重的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尤其是要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让百姓腰包更鼓
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农业工作实际,制定了《县农业局2014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主要针对我局涉及的就业促进工程中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和扶贫解困工程中涉及的农牧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任务安排。
(一)就业促进工程
今年我局分别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度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县农业局关于全县农业系统开展“技术走基层服务进万家、田间大课堂”活动的通知》(松农业[2014]21号),要求全局职工分成三个片区5个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组深入到各乡镇田间地头、农资市场,开展好春耕备耕生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技术指导。截至目前,由我局组织实施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已分别完成了3240人次和85人。
(二)扶贫解困工程
我局涉及的农村扶贫解困工作就是如何解决“增收难”的问题,今年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目标是增加27%,达到8750元(同比增1860元)。截止一季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263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6元,增21%。具体工作落实情况: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今年我县将持续切实抓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工作,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玉米、青稞、马铃薯的单产,推进我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支持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定生猪生产,推进畜牧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四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助农增收。根据我县特有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在有机蔬菜、特色水果、中低温食用菌、道地中药材和林下产业、养殖业等方面发展,通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来引导农户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做大做亮特色品牌,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使农民增收工作取得实效。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助推产业发展。今年我县先后印发了《县2014年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实施方案》、《县2014年农牧民增收工作方案》、《县2014年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方案》,对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奖补,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户进行政策扶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大力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户的致富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六是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和加强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读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和惠农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在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加强责任和服务意识、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以及宣传贯彻落实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完善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我局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的要求,结合规划工作实际,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局长朱泽旺任组长,局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局科教股设在局局科教股,局科教股主任由曲登木副局长兼任,局科教股牵头并明确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为了把这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做好,便于网站的维护、信息内容的更新,我们安排局科教股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局局科教股股负责依申请公开的办理工作,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具体承办人员。从而使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到了有领导分管、有工作机构负责、有专人承办,切实保障了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考核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条例》,我局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加强监督制约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软环境建设日常考核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加强对单位处室及其工作人员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的要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严重侵犯群众民利和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所在单位处室主要领导的党纪政纪责任。
三、开展涉及民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民负担监管等涉及民生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一是积极加强惠农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监管力度,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县里连续第3年制定了专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政策,通过大力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直补、以奖代补等惠民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种田积极性,扶持培育壮大种植经营大户队伍;截止目前统计,今年已实施粮食直补10.71万亩,兑现粮食直补53.54万元、柴油和化肥等的综合补贴578.42万元,受益农牧民达10515户。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我局已分别与各乡镇、各种植专合社、龙头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按照国家、省、州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要求,定期在城区、川主寺、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进行农残速测抽检工作,保护了群众身体健康,同时深入开展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工作和农资打假、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管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我局坚持学习和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文件精神,加强了对全县农牧民负担监督工作,对全县涉及农民负担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清查,对涉及农业生产的各种收费项目实行公示制,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四是目前以对全县特色农牧业奖补进行验收工作,待完善后对付奖补资金。五是对全县涉及机耕道修建、维修进行实地验收。
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经历7个发展阶段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每年生产近20亿吨的农产品(不包括木材),我国是一个农产品贸易大国,每年进出口农产品贸易超过1800亿美元,我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13.7亿人口以及大量的境外游客,对农产品消费量巨大。
自199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发展经历了7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颁布后,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大数据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1994—1998年,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8—2005年,棉花、粮食两个品种先后在网上交易,当时叫“粮棉在网上流动起来”。1998年,郑州商品交易所集诚现货网成立(今中华粮网),2005年10月中央储备粮网上交易。1998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成立,通过竞卖交易方式采购和抛售国家政策性棉花。
第三阶段:2005—2012年,生鲜农产品开始在网上进行交易,2005年易果网成立,2008年和乐康、沱沱工社做生鲜农产品交易。2009—2012年之间,涌现了一大批生鲜电商,生鲜农产品能够在网上交易,在当时算是一个“革命”,改写了电子商务交易的客体定义和内容,但是,由于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很多企业倒闭。
第四阶段:2012—2013年,褚橙进京、荔枝大战两个重要事件在北京出现,使生鲜农产品电商品牌运营一时成为热点。许多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探索品牌运营,顺丰优选、一号店、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美味七七、甫田、菜管家获得资金注入,2013年初的北京“优菜网”曾寻求转让、上海“天鲜配”被“下线”。
第五阶段:2013—2014年,B2C、C2C、C2B、O2O等各种农产品电商模式竞相推出,宽带电信网、数字电视网、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大量先进信息技术被采用到农产品电商中来,2013年微博、微信等工具出现。永辉“半边天网”上线不足百日下线寻求微商模式等,同时90%的生鲜电商亏损倒闭。
第六阶段:2014年后,本来生活、美味七七、京东、我买网、宅急送、阿里、青年菜君、食行生鲜先后获得投融资,农产品电商进入融资高峰期。就电商产品热点而言,农产品是继图书、服装、3C三大电商热点之后的新热点,各路资本不断进入这一领域,但我国近4000家涉农交易类电商中,仅有1%盈利。
第七阶段:2015年至今,农村电商融资和兼并重组呈现。这一时期许多生鲜电商昙花一现,如2015年12月倒闭的水果营行,此外还有特土网、采购兄弟、后厨网、土鸡91等。同时,果菜市场告急:××喂鱼、××丰产滞销、××滞销、××价跌,凸显我国现有的果菜流通体系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引导生产、引导流通、引导消费方面存在许多的缺陷。
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诚信数据体系缺失,优质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卖不出好的价钱,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电子商务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如何种(养)得好,还要卖得好,卖逆风好价钱”,成为当前现代“三农”应该解决的问题。将农产品电商与农产品大数据体系应用联系起来,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
大数据为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奠定基础
农业大数据是指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它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农业大数据可以引导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业服务消费。
1.大数据引导农产品生产
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由6个子系统组成: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解决一个种地的科学性问题。
大数据以不同系统获取的庞大信息量为基础,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可以用于土壤肥力管理、农田边界图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精确定位病虫害控制方法和施肥决策管理等,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大数据以不同系统获取的庞大信息量为基础,可以有效的获取需求信息,生成准确的订单,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2.大数据引导农产品流通
大数据可以提供经系统整合的相关气候、农产品价格走势、农产品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信息、终端消费需求等相关数据,辅之以菜场超市摊位监测评估数据体系等,通过对这些专业数据的解读,可以判断农产品交易、质量、需求、价格变动等情况。近几年的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农产品电商奠定了基础。
一是商务部可追溯体系。2010年以来,商务部分四次在50个城市开展了肉菜可追溯体系建设,利用中央、省、市三级平台,覆盖批发、屠宰、零售、消费环节,利用IC卡、二维码、条码等信息技术,记录肉菜流通的各种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索证索票的方式进行查询,查询到上游产品的来源和产地。目前有1.2万家流通企业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平均每天有200多万条信息对3万多吨300多种肉类、蔬菜、中药材进行追溯,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到中药材、酒类、奶制品、水果及水产品。
二是农业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着力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全部纳入质量追溯试点的范围,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藏、保鲜、运输、销售和消费全链条可追溯。
三是国家粮食局重视智慧粮食建设,即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和遥感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粮情监测、预测预警和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其中库存粮食识别技术代码及电子标识、追溯技术和标准,已经在13个省区和3个央企单位施行。由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深圳粮食集团等部门和各单位承担的“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已经建成47个物联网技术应用库存点。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国家粮食局提出以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为技术载体,建立贯彻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山东、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库存识别代码的试点工作,其中国有企业151家,约占已备案的国有企业1/3,另有民营企业12家,山东省粮食局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系统平台已接收到各种试点企业上传的3474个货位的库存粮食识别码以及关联信息,涉及粮食367.7万吨。
四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近年来加大对可追溯体系建设,采取“以网管网“的办法,先后完善了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的措施,并建立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监管平台为中心,以各省级工商局平台为支撑的全国统一体、统分结合、功能齐全、上下联动的网络监管信息系统和平台。这种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最权威的资料,为可追溯市场主体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年8月颁布《食品召回管理办法》。201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出台了新的《食品召回管理办法》。
六是全国商品可追溯信息查验平台。其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若干意见》要求,以及中国诚信建设促进会的信用研究成果,由中国搜索和联合东方诚信(北京)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的国家级可追溯平台,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公用二维码系统平台上增加了cxbz的自有技术,对单个产品赋予唯一身份证,对产品的原料、生产及消费等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和跟踪,实现产品全链管理展示。全国商品可追溯信息查验平台经营两年来,在12个城市的500多家企业的2000多种产品中采用了可追溯技术。
七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6年1月出台《关于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记录重点包括原料验收信息、生产过程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销售信息、人员设备信息等。特别是针对食用植物油常见风险隐患和掺杂造假等,提出了黄曲霉毒素控制、物料平衡等信息记录要求。生产企业要对物料来源、加工过程和产品去向、数量等信息如实记录,以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所有环节可有效追溯。同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可通过模拟演练食品安全问题,检验追溯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完善,保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
3.大数据引导农产品和农业服务消费
一是农业气象预测。通过建立天气识别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与当前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再运用预测性分析进行天气预报。这种情况下,对气象的预测时间更长、准确度更高,有助于休闲观光电商发展。
二是环境预测。进行环境预测需要了解获得区域作物、土壤、水、动物、气候和天气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收集这些不同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整合提高不同地区的海量数据。
三是提升人类健康。通过对人和周围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包括生物群落的基因组、动物的营养、人类的营养状况数据,大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感。并通过对农作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改变农作物的质量,培育出营养价值更高的农作物,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大数据与农业电商融合8个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2012年仅为4.5亿元,主导厂商以外企居多,2015年我国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预计1500亿元,2020年将达到8000亿元。农业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值得认真分析和对待。需要不断地探索并创新模式,将农业大数据与农业电商相融合应注意8个关键点。
1.大数据采集
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采集制度,明确信息采集责任。要广泛采用分布式高速、高可靠数据爬取或采集高速数据全映像等大数据收集技术,广泛收集互联网数据。进一步优化涉农数据监测统计系统,完善统计指标,扩大采集监测范围,改进采集监测手段和方式,探索开展统计监测由抽样调查逐步向全样本、全数据过渡试点,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村级站的数据采集功能,完善相关数据采集共享功能。
2.大数据分析
建设国家级、省级的农业大数据交换中心,依托云计算技术,通过基础软硬件资源整合和架构重建,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综合利用。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农产品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开放获取、快速访问。
3.大数据应用
逐步开展农业智能化行动,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定期监测预报预警,避免问题农产品“断头案”现象频发。
4.大数据运营
完善大数据的服务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养大户、农产品网站为依托,实现对农产品产供销的“一站式”服务。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自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电视、电话、网络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多模式信息传播。加强与联通、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整合分布在不同地点、使用多个服务号码、由不同专家团队支撑的各类为农服务平台资源,建设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涉农网站、广播电视、APP技术等于一体、多功能并举、覆盖全省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系统。
5.大数据管理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和省农业大数据交换中心平台管理制度,包括应用准入、应用卸载、沙箱开发、安全事故、违规处罚等;建立平台运行制度,依据国家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对所有农业信息根据职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和完善平台安全保密制度。
6.大数据标准
重点围绕基础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产品和平台标准、数据应用和数据服务六大类,建立标准体系,并从元数据、数据库、数据建模、数据交换与管理等领域,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
7.大数据示范
围绕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线上营销等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集成应用、农产品高标准生产、优质品牌开发和产品网上销售等新途径、新模式。
8.大数据人才培养
一、“转型升级”――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张浦镇的工业企业从200多家发展到3000多家,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可谓是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出色的业绩,与张浦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所具有的放眼全球的开放思维、先人一步的超前思维是分不开的。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他们又及时转变思路,提出以“构筑发展平台”为重点,实现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张浦镇经济的再次腾飞夯实了基础。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科技创新是促转型、保增长的最有效办法。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张浦镇主动作为,及时调整思路,成立了新产业部和科技创新部,推动全镇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作。2008年,为打造动漫产业,张浦镇量身定做了一个孵化平台――N维空间站,一期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二期租用旧厂房近10000平方米,现已入驻企业8家,同时,镇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鼓励扎根张浦的动漫企业做大做强。优厚的待遇,在去年秋天举办的3G峰会上,吸引了日本光通讯株式会社、诺基亚、阿里巴巴等近百家知名企业,也得到了互联网及多家移动通讯运营商的关注。如今,创意产业已经在张浦生根开花,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多年来张浦镇始终重视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商标、专利等,充分挖掘企业科技创新的潜力。按照2007年制定实施的《关于张浦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扶优扶强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镇财政已兑付奖励资金175.5万元。2006年,昆山方圆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富士化研(昆山)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昆山方圆光电材料研发中心,其黄红蓝光中间体如芴类咔唑等产品在国内外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2008年,张浦民营龙头企业之一的沪光集团,成立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一沪光汽车电器联合研究所,组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专家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人员培训,同时还利用大学的资源并立足企业需求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证。这些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了产品的层次和内涵,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此外,张浦镇还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助推企业改制改造,实现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有序推进了管理转型。新宁现代物流于去年9月18日顺利通过证监会创业板发审会审核,成为中国电子保税仓库第一股、江苏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建昌与住友商事实行策略联盟,建立了海外销售网络,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处于破产边缘的得利塑胶公司,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被成功并购,转型为内资企业,通过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扩大内销业务等,上下游企业情况逐渐稳定,经营状况日趋好转,不但保障了千名员工就业,也使公司重新焕发活力。
提升招商引资层次。为加快产业升级,引进高质量的项目,张浦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行专业招商、委托招商、集中组团招商等新举措,多次组队或随团赴南方和境外招商。张浦镇招商引资的特点是年年有新意,次次有实效,他们也因此连年被昆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成果奖和最佳组织奖。目前,张浦镇已经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外资企业注册落户工业园区,投资总额达40亿美元,民营企业1995家,投资总额60.4亿元,形成了电子资讯、精密模具、新材料、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方面,他们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多种活动,以商引商。去年秋天,他们精心策划了以“小城市大境界缘启张浦”为主题的金秋经贸招商活动,联系、拜访了一大批新老客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成了一批项目的顺利签约。另一方面,针对项目多、土地少的现状,他们对全镇企业摸底排查,挖掘潜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存量厂房的新理念,鼓励新项目租房设厂,促成外企增资近亿美元,民企增资5亿多元,有效地推进了无地招商。此外,他们还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着力跟踪好重点服务业项目信息,亚港国际、丹桂园改造等项目正在有序筹建中,小可楼美食城、上港酒店等一批餐饮娱乐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将正式开业。
提高动态服务水平。张浦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坚持“服务重于招商”的理念,着力提高前期和后续服务水平。一是力促开工投产,及时掌握、跟踪好未开工企业的动态情况,协助企业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做好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现场解决问题的力度,集中力量为企业想办法出点子,从用地、规划报建、水、电、码头审批等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服务,为企业开工创造良好环境。二是营造亲商氛围,如梳理相关扶持政策汇编成册,加强政策解读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补助;定期举办座谈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面为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企业参加市外商投资企业沙龙,等等。这些举措,无一例外都受到企业的好评和欢迎。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对120家重点企业,实施领导班子挂钩服务制度、一站式首办结案制、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对台玻、海虹、天泰、建昌、新至升等骨干龙头外资企业,坚持一对一上门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难题;增设了南港联络处和大市联络处,服务企业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四是深化外向配套,积极为内外资企业牵线搭桥,扩大协作,促进外企生根、民企升级,加快融合发展,多家企业被评为“市重点外向配套单位”。
二、“农民增收”――打造农村工作新亮点
近年来,张浦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基地示范、干部带头、能人带动、载体建设、市场拉动、招商推动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有特色。“春赏花、夏尝瓜、秋摘果、冬品鲜”,是今天张浦农业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模式,对现有土地资源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从而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是张浦人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对建设布局进行调整,规划建设了二区三基地,即:农产品加工区和商秧湖生态区,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色果蔬种植基地、优质粮油基地;另一方面成立了龟鳖养殖合作社、商秧梨业合作社、农
机合作社和果蔬协会,通过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促进传统种养业的提档升级,从而推动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甲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早春红玉为代表的特色瓜果种植、蘑菇为主的特色食用菌种植、培育精品树种为目标的特色花卉苗木生产、青虾和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水产品养殖、优质无公害大米为主攻方向的粮油种植等六大特色种养业品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全镇经济作物面积24935亩,亩均净效益5378元,其中亩均效益超万元的有6200亩;水产养殖面积28785亩,亩均净效益2357元,其中亩均净效益超万元的有1866亩。
促进增收有实招。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张浦镇始终坚持“就业、创业、物业、产业”等“四业”并举。一是举办各类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规范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富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在拓宽经营范围和增股扩面上下功夫,深化物业富民;三是加快建设“三个中心”(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促进自主创业、自办企业;四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引导农户向规模经营转变,深化产业富民。
扶弱扶强有措施。结合城乡一体化推进,张浦镇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各村加快发展村级经济。支持强村用足用好预留地,整合优化存量资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并通过“农家乐”等项目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力争早日成为千万元村;鼓励薄弱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投资入股工业用房等方式,积极寻找经济发展项目,多途径多形式,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今年全镇各村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超过100万元。
三、“城乡一体化”――促进镇村统筹发展
为合理整合城乡发展资源,张浦镇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一体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扩张和功能提升,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镇带村、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张浦镇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了镇村统筹发展的规划,努力将张浦打造成昆山城市副中心。这个规划包括总体规划、新镇区控制性详规、镇村体系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五个部分,体现了合理、有序、集约、有效的特点。张浦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将很快形成1个镇中心、3个街道集住点、15个自然村落,到那时,每一位到张浦的客人既能欣赏到张浦特有的江南田园风貌,又能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文明气息。
人居环境城乡一体整治。张浦镇以改善城镇形象为抓手,以提高承载能力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大力实施“造城计划”。“西气东输”管道贯穿全镇15公里,设有供气门站,新建的住宅小区已经用上纯净的天然气;有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3座、3.5万千伏变电所2座,可以保证全镇供电充足。以镇区西扩为重点,投入资金10亿多元,延伸了花园路、新吴街、海虹路,建设了港浦路、俱进路、银河路,形成了完善的道路框架,实现了市镇主干道的互相沟通。同时,大力推进镇村绿化建设,全面实施“绿色家园”工程,近三年新增绿化面积760万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32.6%,滨江路、南北公路、银河路的绿化亮化以及彩华公园、亲和广场等绿地建设成为张浦的特色景观,在昆山各镇中率先被评为“江苏省绿化先进乡镇”。目前,益闵花园、银鹿新城、新悦花园、锦绣港湾、菁华时代等人性化高档生活小区已经建成;江南春堤、森隆・蓝波湾、上海星城・芝华士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楼盘也已投入使用;七桥现代化先行村、南港莲花苑、大市丽水湾等动迁生活小区的加快建设,推进了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进程,卓有成效地体现了农民的生活居住水平。
四、“关注民生”――让全面小康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近年来,张浦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惠民。坚持以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引导全镇协调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
注重保障惠民,大力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张浦镇的领导者保障惠民意识一直比较强,他们通过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职业介绍服务等手段推进就业,居民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农保人员进城保工作,城保补缴率和农保并转城保率提升明显;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到较高水平;全面落实低保、医疗、养老、救助等政策措施,规范“三无”对象供养工作,加大对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对象、困难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救助力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积极推行四级预警机制,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关系总体稳定。目前,张浦镇农保参保率达到99.02%,医保参保率达100%,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发放低保金,其最低标准为人均410元。
一、产业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以来,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使我市国民经济实现了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跨越。
1、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围绕壮大经济实力,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市依托矿产资源丰富优势,通过铁矿、石灰石等开发,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工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5.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4.4:62.6:3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9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8%,远远超过了一、三产业所占比重。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第三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增速快1.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双推动”格局,三次产业步入梯度发展的良性轨道,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采掘业向制造业延伸,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形成了以钢铁制造业为支柱,装备制造、焦化、轻工、建材等制造业为补充的制造业产业格局。到年底,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5%。其中钢铁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1%;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亿元;以焦炭生产为主的焦化及化工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服装、地毯、造纸包装为主的轻纺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以水泥、玻璃、新型墙材为主的建材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亿元。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努力推进服务业协调发展,物流业成为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商贸餐饮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旅游业等发展步伐加快,金融等社会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到年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63.4亿元,其中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0.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2.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十一五”以来,物流业年均增速达到21.2%,超过服务业增速2.6个百分点,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商贸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1.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1.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
4、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得到普遍应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60.6%。工业企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正元包装集团、弘业地毯公司等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1万元/人,比年增加19.7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408.2%,比年提高了136.9个百分点。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数1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数10个。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3.405吨标准煤,比年下降12.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5.908吨标准煤,比年下降22.3%。大力实施“百矿披绿工程”,扎实推进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产业集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全市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构建产业集群,产业空间集聚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1个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和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野鸡坨产业园区、杨店子产业园区和津唐铸造园区4个镇乡级工业园区,其它各镇乡也都按照企业集中建设、集聚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工业小区,其中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占地14平公里,已开发4平方公里,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较大项目入园建设,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载体。以建城区为主体的服务业中心和西部北部旅游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四大创业带为布局的现代农业经济正在加速建设。
6、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以建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迁曹铁路使间接拥有了出海港口,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沙河驿火车站集运能力不断增强,京秦高速公路支线、地方铁路即将建设,津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滦河站正在加紧施工,便捷的交通网络使直接融入了环渤海经济圈。境内拥有3座220KV变电站,北500KV和北营、扣庄、康官营220KV输变电工程即将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以及城市开发步伐的加快,必将极大地增强的经济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
(二)存在问题
虽然在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根据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达到60%以上。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三次产业之间还不够协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徘徊在32%左右,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增反降,年比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采选及钢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8.2%,且产品档次偏低。
2、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高新技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明显特征。而从产业发展情况看,工业经济仍主要以原料工业为主,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0.1%,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也不高;占服务业主体的物流业仍以传统物流为主,尚未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手段,从物流主体上看,第三方物流比重较低。
3、产业集群效应偏低。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域,但产业集群效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由于的产业链功能还不够完善,集聚区域内的企业生产并联较差,企业间配套协作机制仍不健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发挥还不够明显。
4、能源消耗依然偏高。我市正处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趋势明显,造成我市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资源、能源消耗较高。虽然我市万元生产总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大幅下降,但仍远远高于全国、省和市的水平。同时,受技术条件制约,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和广度有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足60%。此外,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土地、矿产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也提出了较大挑战。
5、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虽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4家,而高新技术企业仅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而且,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远远低于国家、省和市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产业体系向高端迈进的步伐。
6、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化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我市工业产品主要分布在采选、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产品档次偏低,名牌产品相对较少,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创建尚有较大欠缺,没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国名牌产品数仅有1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也不多,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业尚无一家有注册商标,与江、浙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产品附加值不高,有待于发展高端产品。
(三)面临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发达经济体向我国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北亚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以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链条化、品牌化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为产业结构实现高层次跃升提供了历史机遇,可充分发挥与欧美日等国家建立联系与合作的优势,大规模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内区域合作更加紧密,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全面深化,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持续向京津唐“金三角”地区集聚,处于“金三角”核心地带的我市,可以通过吸纳引进,承接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产业的高端化、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大城市成为了区域产业链发展的控制中心。在中小城市成为区域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趋势引领下,我市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型,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建立战略联盟,强化分工协作,找准产业定位,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参与全国和国际竞争。省、市也均做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这既给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政治保障,也要求我市必须构建特色突出的产业体系,支撑省、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缺乏具有创新型高端产业人才、国际国内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动力,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核心的主体产业群,把建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技术自主化、产业竞争力制高化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突出特色。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区位、资源、技术、人文等比较优势,强化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特色,积极融入区域、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发展之中。
改革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发展环境;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改造提升。抢占竞争制高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强增量、调优存量,把传统产业培育成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集聚集约。吸引、整合、集聚市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工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
开放合作。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内外资的利用水平,引导产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领域。
协调有序。正确理顺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现代产业与社会事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带动产业的全面振兴。
生态优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现代产业体系描述
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基本框架是体系与机制并重;对外表现在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上。
第一,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以技术、管理、质量、人才等因素为支撑的持续竞争优势。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寻求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这三个主导产业的技术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努力打造“三足鼎立,多业并举”的新型产业格局;通过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研发、生产、销售效率,形成效率优势;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结构优势,推进今后的三次产业沿着“二三一三二一”的轨迹升级,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推进外向化,充分利用国内乃至全球资源发展自己,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不断推进产业绿色化,寻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持久优势,让在多业并举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体系与机制并重。
主要包括:一是具有产业实力的产品结构,即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等各产业的大部分产品或服务均处于产业高端,并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二是体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力的三大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一起,形成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产业演进系统,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三是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包括各类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链条、产业联盟等,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四是搭建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包括区域创新网络支撑平台、企业融资支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平台等;五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所需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政府产业政策引导,遵循产业市场协调机制,形成产业自动快速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产业体系运行的方向。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架构。
第三,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外在表现在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上。
从最终结果看,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产品层面的精优和高附加值。
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包括:一是建设服务业发达、制造业先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二是三次产业内部产业向产业链条高端上移,大部分产品处在产业层次的中高端;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换,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后备产业等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产业发展系统。
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包括:一是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企业发挥着引领行业发展、分配资源、组织专业化生产、行业技术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龙头作用;二是形成有较强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链条、产业技术联盟,发挥聚集发展、组织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
产品层面的精优和高附加值包括:一是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支撑的产品群,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手段,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形成一批以精优产品为特征、以著名品牌(商标)为标志的产品群,既包括集中打造的名牌产品,也包括具有传统产业、特色的精优产品。三是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形成产品更新换代机制。
2、主要奋斗目标
到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改步伐加快,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到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模式明显转变,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趋于成熟。到年,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技术自主化、产业竞争力制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区域性现代产业示范区。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趋于成熟。到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61.5:35,其中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到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比年年均递增17%以上,其中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主要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家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
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到年,力争培育出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5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0个以上。到年,名优产品占全部产品品牌的50%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8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45个以上。
产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园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集约、集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达到3家以上,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达到5家以上,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成人类宜居的优美城市。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15%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2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立足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找准产业定位,积极培育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努力构建具有发展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精做优精品钢铁产业
立足建设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坚持“增高减低、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实现路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产经营集约化、主体装备现代化、主导产品精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为重点,推进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调整,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工艺先进、装备精良、品质卓越、高效环保的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力争到年,钢铁产业总体规模控制在3500万吨,钢铁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0%左右。
1、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钢铁企业重点向铁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区域转移、聚集,培育建设以西部“百里矿山”为基础的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和青龙河附近的东部精品钢材制造基地两大钢铁产业集群。其中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规模控制在2500万吨,东部精品钢材制造基地控制在1000万吨,除上述两个区域外,不再支持钢铁企业在其它区域布点建设。
2、推进产业内部重组。依托长城钢铁集团等骨干企业,推进境内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步伐,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民营钢铁企业与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鼓励长城钢铁集团与宝钢、首钢等企业联合,成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控股公司,提升今后发展空间。继续完善长城钢铁集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完成集团内“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一规范的实质性重组,努力培育规模在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支持首钢迁钢公司整合其它所有制企业。搞好轧一钢铁集团内部规范运作,尽快发展成为在产品细分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力争到年钢铁企业整合到2家,年钢铁企业整合到1家。
3、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按照“专、精、特”的思路和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钢铁品种,加强质量管理,注重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于推广自身品牌,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占有重要市场份额的特色、优质品牌产品,提升钢铁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机械装备、汽车、船舶等用钢市场对钢材品种质量的需求,加快推进首钢迁钢冷轧薄板、长城钢铁集团九江公司高强度螺纹钢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等级管线钢、冷轧硅钢、涂渡层钢板、高强度轿车用钢、H型钢、400MPa及以上高强度钢筋等关键钢材品种;鼓励长城钢铁集团子公司发展特色专用钢材以及专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施燕山公司卷板、荣信公司中厚板、鑫达公司型材、松汀公司线材、轧一公司板材、津安公司棒材等项目建设,与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错位竞争,满足下游用户对钢材品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力争到年,冷轧板、涂渡板等高档板材比占板材比例达到30%,400MPa以上高强度钢筋占建筑用钢比例达到40%。
4、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按照淘汰落后与装备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2010年底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2011年底前全部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同时,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快长城钢铁集团2000万吨技改提升和首钢迁钢基地填平补齐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轧一集团落后产能技改置换,用更加先进的装备替代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主体设备的大型化、连续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力争到年,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装备占主体装备的比例达到40%以上。
5、规范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加快矿山整合步伐,统一规划、统一开采,合理配置与开发有限资源,加快实施“百矿披绿”工程,促进铁矿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矿山采选业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鼓励支持企业利用外埠铁矿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铁矿资源,组建进口矿贸易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进口铁矿供应渠道。
(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抓住国家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机遇,以钢铁产业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和首钢配套产业搬迁为契机,按照“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依托钢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冶金矿山设备为核心,以工程装备、基础部件、电工电器为支撑,加紧发展和引进一批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龙头项目,加快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步伐,提高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集成度和产品成套能力,培育区域品牌,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打造成环渤海经济区域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倒逼钢铁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力争到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大力发展冶金矿山设备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首钢机械制造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品牌,带动全市冶金矿山设备制造的壮大。立足区域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放眼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市场需求,以现有产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现有冶金设备制造生产规模,积极研发大型球磨机、矿山自动控制系统、带式输送机等高科技含量的矿山采选设备和铁前成套设备、冷热连轧机、转炉托圈、混铁炉板坯连铸机等大型冶炼设备制造,把首钢设备结构公司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冶金设备生产企业,发挥出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对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2、发展壮大工程装备。加快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开发重型矿用汽车、载重车、地下铲运机、挖掘机、推土机等成套设备,发展重型工程设备制造,把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北方最大的矿用车生产企业。围绕国家重点项目设备需求和“三年大变样”、曹妃甸港区、京津唐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大型水轮机组铸锻件、大型船舶用铸锻件、大型压力机、大型锻钢件等重型装备配套产品。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我市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3、加强基础部件开发。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公司的密切合作,加快铸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铸件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份额,加强铸锻件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以铸铁件、铸钢件为主体的铸锻造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精密机加工设备和先进机加工技术,大力发展汽车轮毂、发动机部件、法兰、大型精密轴承、精密机加工等配套零部件生产,积极发展泵阀、风机、液压元器件、燃烧器、机械仪表等部件,为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夯实基础。抓好津唐10万吨汽车铸件、金沙工贸机加工、海钺精密铸件、卓越消失磨铸件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津唐铸造产业园发展壮大,提高零部件加工能力。
4、提升电工电器生产水平。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研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例。进一步巩固电线电缆市场规模,积极引进先进线缆生产技术,加大企业研发力度,重点发展耐高低温电缆、安全防火电缆、耐油防腐电缆、抗风阻水电缆、船用电缆、机车车辆电缆、核电站用电缆、计算机电缆、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以及高端连接电缆等中高端电线电缆和特种电缆产品。充分发挥“冀东牌”线缆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整合现有线缆企业,探索组建以冀东线缆公司为龙头的线缆集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
按照“产业互动、立足、辐射周边、融入京津”的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基地,整合物流资源,完善物流网络,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集聚发展,构建起国内外联通、第三方物流为骨干、钢铁物流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体系,把建设成为“冀东物流通道”上的物流节点城市。力争到年,现代物流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1、建设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集聚化发展,加快构建以“一个平台、三大基地”和曹妃甸物流中转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合理布局一个平台和三大基地,使各基地形成优势互补格局。现代物流环状产业带包括:一个平台、三大基地。一个平台建设是:在河东区建设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三大基地建设是:把河西区建设成为以钢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钢铁物流基地;把沙河驿建设成以煤炭、焦炭及钢铁制成品为主的钢铁物流基地;把上庄乡建设成为以煤炭储运、装备制造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带外向型体现在利用曹妃甸飞地政策,在曹妃甸建设物流对外中转基地。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钢铁物流品牌。依托钢铁产业优势和环渤海地区巨大的物流需求,按环状外向型物流产业整体布局,走专业化、集聚化发展道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打造区域钢铁物流品牌,增加物流服务半径,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原则是:以物流基地为平台,依托钢铁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当地物流企业发展,打造钢铁物流品牌。主要路径:一是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标准,引进一批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基于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新兴物流主体。力争到年,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40%以上。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二是积极发展专业化、品牌化物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培育发展钢铁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三大专业物流体系,打造钢铁物流品牌。加快中铁联合物流、顺天诚通物流、九江煤炭储运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华北、东北、内蒙等钢铁、煤炭中专配送、钢材精加工、原材料供应等物流业务,优化钢铁生产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的物流体系,努力打造区域性的现代化钢铁物流服务品牌;结合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等园区建设,积极建设以汽车零部件、通用机械零部件、整机配送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网络,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型物流。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物流建设,提高商贸物流规模和水平。加快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汽贸市场行业,发展综合型汽贸物流企业;推进邮政物流发展,支持中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开展各类快递业务;不断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改善农村物流交通环境。
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化进程,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障。优化和完善通信网络、宽带接入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着力加强广电、电信、移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网络通信速度。加快宽带接入网改造工程,形成满足数据及多媒体通讯需要的宽带化、数字化和综合化的接入网系统,为客户提供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全方位的网络增值服务。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形成规模”的思路,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构筑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到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取得明显成效。
1、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积极开发以医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脑心康系列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加快中药现代化;加快双歧因子产业化步伐,推进传统生物制药向高新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跨越;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有针对性地选择抗抑郁类、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等药品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原料药,最终形成以制剂、原料药深加工和现代中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格局。
2、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威豪镁粉有限公司,发挥拥有球型雾化镁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在巩固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上下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的配套完善,延伸产业链,开发无定型硼粉、无铅焊料、铝镁合金粉、轻烧镁粉、硫酸镁等新产品。以强韧化、轻量化、精密化、高效化为目标,大力发展铸造复合新材料、特种合金新材料、优质铝合金材料、新型压铸合金等铸铁新材料。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晒阳太阳能电池基板、力通磷酸铁锂电池等项目建设步伐,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加快实施永唐秦输气管道分输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培育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大型电子元器件、精密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积极引进一批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扶持金泽电子有限公司、踏是道工贸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新拓大型电子元器件等项目建设,研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石英晶片和晶体、大型LED显示屏等产品,扩大高新技术的发展领域。
5、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构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长城钢铁集团等企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力争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积极开发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在钢铁产业上,重点开发应用高效低成本纯净冶炼、大型板坯连铸、近终形连铸、连铸坯热送热装、无头或准无头轧制等提高流程连续水平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应用高效选矿技术、小球烧结和厚料层烧结技术、高效冶炼技术、高效连铸技术、高精度轧制等高效生产技术;重点支持高炉长寿等长寿技术。在化工产业上,推广应用炼焦节能与环保、干法熄焦(CDQ)等技术,提高焦炉的生产能力;引进、开发煤焦油深加工技术。在建材产业上,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研发新型高效水泥助磨剂、新型高效生料助磨剂、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
(五)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按照“增量调优、存量提升、名牌带动、做大做强”的思路,积极在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中推广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发展现代经营业态,优化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的集聚与转移,实现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提高煤化工加工深度。按照“清洁生产、降低污染、配套建设、链状发展”的思路,加强现有焦化企业节能减排治理力度,加快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200万吨焦化、宏奥110万吨焦化、中化煤化工三期等项目建设,在满足钢铁产业发展焦炭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新建单独炼焦项目;积极推进焦化企业与钢铁企业、焦化企业与玻璃企业联合与重组,实现焦化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焦化生产企业加工深度,加快化产步伐,积极打造煤气制甲醇、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加工、合成氨深加工等煤化工产业链,把打造成冀东地区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2、合理发展建材产业。按照“加强技改、调整产品、提高品质、循环利用”的思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充分利用钢铁、电力企业的矿渣、钢渣、粉煤灰、电石废弃物和铁矿企业的尾矿砂等工业固废,发展特种水泥、矿渣微粉、微晶玻璃、新型墙材等新型建材;加快润安优质浮法玻璃、耀华玻璃、明晶玻璃等项目建设,积极利用焦炉煤气的热能发展优质玻璃产业;进一步加强现有水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预制混凝士等水泥产品,适度控制利用石灰石等原始资源发展水泥生产,把建材业建设成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业。
3、加快发展特色轻纺工业。一是印刷包装业。发挥中国包装龙头企业—正元集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地位,大力推广印刷数字化和印刷新技术,积极发展瓦楞纸板浅盘、瓦楞纸板箱、复合纸板罐、可烘烤纸板容器包装、真空镀铝纸和纸板包装等纸和纸板包装产品,开发以镀锡薄钢板、铝合金板、铁皮等为原料的各种金属包装容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正元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彩印包装企业。二是做强地毯加工业。以弘业地毯集团为中心,全力抓好高档次的手工地毯生产,突出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提高附加价值;积极引进先进地毯编织技术,进一步扩大机织地毯生产规模,开发不同品种、规格、花色的系列地毯、挂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弘业牌”地毯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把“弘业牌”地毯打造成国际品牌,把弘业地毯公司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地毯出口基地。三是壮大纺织服装业。加快翔远帽业、弘业服装等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与北京以及国内品牌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克服服装业发展所面临的设计和品牌两大制约,从加工制造和贴牌生产起步,逐步发展到研发和产品设计,并创建自己的品牌。
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立足环渤海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努力将打造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民俗文化游为特色的中国北方著名的山水旅游城市。进一步搞好黄台湖景区、滦河休闲度假、龙山公园等城市景区开发,建设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游,打造成旅游的龙头;围绕明长城资源,积极推进白羊峪景区、红峪山庄景区开发,利用展现独特自然风光、体验农家风情等方式,建设北部民俗风景休闲度假区;搞好挂云山、五彩石峡谷等原始生态保护,突出绿色和原始特色,建设西部自然环境原生态体验旅游区;进一步加强上庄等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积极开发东北部农业观光度假游。在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购物的需要。
5、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商贸、餐饮等等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一是调整提高商贸服务业。按照“一个中心商业区、三大商业功能分区、四大小城镇商业区和三类批发市场”的要求,积极推行先进营销理念,改造现有商贸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性商场,培育大型综合性商场,推进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商贸服务水平。二是壮大餐饮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务酒店和特色餐饮,在市区商业中心区大力发展高档餐饮、酒店设施,在滦河生态观光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住宿,有步骤地发展河西河南住宿餐饮,积极发展旅游沿线农家餐饮建设。三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支持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吸引民间资本,探索组建市民营银行,增强金融对全市经济的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会计等经济鉴证服务行为,积极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商务营销服务、房地产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资信服务、咨询培训等咨询服务业。五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房产地投资,抑制投机,满足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强社区组织、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经营全产业链、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用流通带动模式,加快完善农副产品物流网络,打造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直至最终销售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一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耕作,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搞好土地整理,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增加名贵精细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抓好上庄、杨各庄等设施蔬菜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设施蔬果菜发展。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农业科研观光基地,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经济。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行生态养殖、循环养殖、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强化粪便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的“养殖—沼气—种植”综合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推进阳光农牧公司等农业循环经济示点建设,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全市农业循环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链条化”的思路,紧密依托“122”富民工程,以产业链发展为手段,加快奶(肉)牛、生猪、肉鸡、甘薯、特色杂粮、干鲜果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年,把建成北方最大的甘薯制品加工基地、省重要的乳制品基地、生猪供应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特色杂粮基地和干鲜果品基地。加强农业经合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积极推进奶(肉)牛、生猪、肉鸡等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奶粉、液态奶、乳饮料等乳制品业,积极发展粉丝粉条加工、玉米淀粉加工、特色杂粮加工等食品加工,加快发展以果蔬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和酒类制造,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
(六)大力推进产业绿色生产
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倒逼机制,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推进产业绿色生产。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广治金煤气回收利用、焦炉煤气回收利用、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梯级利用;加快首钢迁钢公司水渣综合利用、首钢迁钢公司含铁尘泥综合利用、长城钢铁集团九江公司矿渣微粉、燕山公司矿渣微粉、轧一钢铁集团矿渣微粉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冶金渣、粉煤灰、尾矿沙等固体废物再资源化进程,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式利用、企业的循环式生产和产业之间循环式组合,构建起循环经济网络。力争到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2、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工作,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标准的企业,污染物总量排放超标的企业,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超限额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和政府机构节能等国家确定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钢铁企业脱硫、电厂脱硫、中水回收利用、钢铁企业高炉转炉煤气发电、即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减排项目,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以上。
四、产业布局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下,依托重大项目,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形成“一区五带”产业空间结构,重点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四大产业基地”和“五大服务平台”,建成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
(一)打造一个服务核心区
充分发挥河东区的交通和人力资源等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服务、研发服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和和创新网络建设,把河东区打造成现代服务业基地和自主创新核心区,使河东区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和发展引擎。
(二)构建五大产业经济带
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布局、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建设五大产业经济产业带
1、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进一步协调河西区和马兰庄镇、蔡园镇、大五里乡、木厂口镇、赵店子镇、沙河驿等镇乡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长城钢铁集团、首钢迁钢公司、轧一钢铁集团发展步伐,推进杨店子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精品钢铁科技研发,积极发展精品钢铁项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协调推进钢铁物流建设,打造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带。积极推进太平庄乡、沙河驿镇、野鸡坨镇、夏官营镇和彭店子镇5个镇乡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野鸡坨产业园区、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加快沙河驿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建材、煤化工等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和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
3、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按照我市经济发展目标,围绕主要发展区域,积极推进一个平台、三大物流基地和曹妃甸物流中转基地建设,形成一个连接我市西部及北部、中部及东部、南部和曹妃甸港口的环状外向型物流发展带,培育钢铁物流服务品牌。
4、东北部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杨各庄镇为重点,辐射大崔庄、建昌营镇、上庄乡、扣庄乡和阎家店乡等农产品资源丰富的镇乡,在抓好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特色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艺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促进同类企业集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生产基地。
5、西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充分利用西北部山区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强化蔡园、大五里、五重安等镇乡的生态保护,整合现有旅游景点,充分挖掘原始生态景观、民俗景观等各种旅游资源,在积极建设民俗、风景休闲度假游和自然环境生态体验游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打造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经济带。
(三)培育四大产业园区
根据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深层次整合已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产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重点培育建设四大特色产业园,使其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1、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按照“一心、两轴、三区”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加快完善科技、物流、金融等服务平台,强化对外资和项目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打造成全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示范区。
2、杨店子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总体规划,围绕为全市钢铁产业服务,大力发展以钢铁产业设备检修服务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冶金机械零部件、钢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物流等产业,打造成现代物流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3、野鸡坨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重点发展专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钢铁物流结算中心、钢铁产品交易平台等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商贸仓储和钢铁物流配送中心。
4、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规模,依托海钺精密铸造公司,引进相关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耐磨零部件加工、大型锻铸件加工、合金铸件、金属结构制造等产业,打造成园区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的典范。
(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1、首钢精品板材生产基地。推进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积极开发生产冷轧硅钢片、高强度汽车板等高强度、高质量的精品板材,把首钢迁钢基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板材生产企业,提升我市板材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板材基地的集聚效应和技术辐射,带动市其他钢铁企业调整板材生产品种,实现板材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
2、长城钢铁集团长材生产基地。依托长城钢铁集团现有长材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九江线材、松汀线材、鑫达型材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普线、螺纹钢、400MPa及以上高强度钢筋、槽钢、角钢、型钢等长材,形成品种齐、规格全、规模大的系列化、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长材生产基地。
3、津唐铸造产业基地。改变粗放型生产企业集合方式,对铸造园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好津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铸造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精密铸造、精密机加工、泵阀等产业,实现园区内企业上下关联、污染物集中处理、资源相互利用,将津唐铸造园打造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基地。
4、沙河驿现代物流基地。依托沙河驿钢铁物流基地项目,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加快中铁联合物流等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入驻,建设集钢铁仓储、加工、销售、配送、结算于一体的贸易集群式区域性钢铁物流中心,承接华北、东北等地的钢铁原材料储运、钢材加工配送、钢铁仓储销售等业务,培育建成煤炭、焦炭及钢铁制成品物流基地和我国北方的“内陆无水港”。
(五)构筑五大服务平台
1、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平台。依托首钢设备结构有限公司、津唐铸造园、海钺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和省级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以冶金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搭建装备制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2、精品钢铁产业研发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钢铁研究总院的战略合作关系,适时在长城钢铁集团、首钢迁钢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中组建技术研发管理中心,积极开展钢铁冶炼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钢铁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其它钢铁企业的技术研发、人才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实现技术资源共享,提高我市钢铁冶炼技术水平。
3、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在河东区建设物流园区信息管理中心,包括货运交易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配载系统、疏运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全程信息服务,以增加货物流转过程中的透明性,提高运输和配送效率和安全性。以物流园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基础,组织实施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产业信息平台建设,以适应各类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多样化需求。
4、项目融资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建立分支机构,搭建银企对接、银行项目对接等服平台,发展金融资金的主渠道作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鼓励我市民营企业发挥资金充足的优势,组建民营银行、民间借贷公司等企业,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
5、农副产品流通服务平台。整合我市分散的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及加工资源,加强对各类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和指导,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创新流通模式,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按照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等已出台规划的实施,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各级各部门、各重点企业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超前规划和培育市域战略产业,继续强化精品钢铁、冶金矿山装备制造、现代钢铁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市域综合竞争能力。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发展步伐,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引擎。
(二)实施产业支撑项目
一是加快实施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紧推进现有精品钢铁项目、装备制造项目、现代物流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在未来七年,实施重大产业支撑项目300个以上,投资1000亿元以上,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二是加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加推进现有谋划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抓紧谋划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成长性能好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未来市场新增长极的高技术项目以及支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切实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三是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主导产业和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由市级领导带队,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产业支撑项目一套专门机构的办法,强力推进。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引导。制定和完善《市重点产业支持目录》,筛选以高端化、规模化、战略化为特征的重点产业和行业领域,将人财物等紧缺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严格落实争创名牌、科技进步、节能减排等现有奖励资金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市财政投入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导向基金,集中力量投向重点产业,尤其要加大对精品钢铁、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充分运用政府手中的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配置。对于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大项目,在电力供应上,优先跑办电力增容;在交通运输上,纳入交通建设规划,确保物流畅通;在环境容量上,优先给予配置;在淡水资源上,优先给予供应;在管网配套上,优先给予支持。
(四)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按照本规划要求,积极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留足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精品钢铁、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产业支撑项目、产业基地倾斜。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发展。三是调整生产业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标准。对现代物流项目在用地出让等方面与工业用地同等对待,适当提高现代物流项目规划中的建筑密度上限,提高容积率。四是加强用土管理。进一步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完善产业用地“绿色通道”,强化产业高端项目跟踪推进服务机制。制定低效和闲置产业用地加快流转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低效和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强化产业人才保障
一是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依据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制定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目录,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汇集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回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扶持和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建立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引进、企业挂职科研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大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加快理工学院和职教中心搬迁项目建设,开设与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积极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高技术工人。继续实施农民工免费培训和职业工人岗位培训工程,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四是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市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321”培育工程,锻炼和造就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培养200名职业经理人才和100名企业中高层后备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政策。研究制定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和全市统一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明确招商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聚集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咨询和推进公司,做到策划一批,推介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完善和落实我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三是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继续加强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国有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跟踪研究,积极寻找与我市产业的对接点,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转移。根据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变单个项目引进为产业集团引进,单个企业招商为产业链上下游组团式招商。四是进一步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地缘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加强与铁路、港口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利用周边资源市场。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指导功能,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实施行政服务提速工程,依托市政府网站建设,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对各类行政许可,开通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等通道,加快建立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行政体制。进一步改革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审批环节,简化固定资产投资许可流程,减少不同部门间的前置审批,实行联合审批,缩短审批周期。二是加大产业支撑项目和产业领军企业的保护力度。全力支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周边环境治理,努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严格查处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促进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步伐。筛选确定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重点支柱企业,进一步规范各执法机构进入企业执法行为,杜绝乱罚款、乱检查等现象发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积极支持各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使其在维护行业稳定、政府产业政策辅导与解读、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咨询评估、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一是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提升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领军企业。力争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5家以上。二是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把一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确定为培育壮大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上项目、搞技改,开发一批拳头产品,扩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产业延伸、产品配套、生产流通等方面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加大现有品牌的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现有企业品牌提升档次,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知名度高、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和拥有著名商标的企业利用品牌影响力,打造成知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方式,努力创建知名区域品牌。力争到年,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达到8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达到45个以上。
(九)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继续加强以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抓好地方高速公路、城市大外环等交通干线建设,在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增加村道密度,建设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的维护与升级,力争到2010年,主要干线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重点村通村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充分挖掘已有铁路站点的潜力,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做好津秦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服务工作,积极谋划实施地方铁路建设积极发展铁路运输,构筑公路、铁路联运网络。二是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布局、保障安全”的原则,不断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继续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鼓励大唐热电做大做强,谋划实施2×100万千瓦电厂项目,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加强电网建设,构建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以110KV变电站为骨架的电网结构,加快北500KV、北营220KV、扣庄220等输变电建设步伐,谋划实施康官营220KV、陈官营110KV、孟官营110KV、刘东庄110KV等输变电项目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和水平,力争到年实现市区配电网络自动化和双电源供电。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加强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建设,提高煤炭供应能力。三是建设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以节约保护、综合利用水资源和确保防洪安全为重点,稳步推进水利建设。继续加强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建设,谋划实施青龙河等较大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加强小流域的治理,加快北部山区集雨水窑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库、塘坝效益,遏制水土流失。加强与上级水利部门的联系,争取大黑汀、潘家口、桃林口水库用水指标。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注重开发空中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