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办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快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没有认识到现场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场教学一般情况下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现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学生对现场教学不适应
学生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现场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互动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是搞形式,应多留点时间给其他课程。一些学生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当作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比较普遍。"[1]
(三)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由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2]开展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场教学效果的取得。
2抓好现场教学,加强民办高校育人主阵地建设
(一)转观念,促改革
民办高校的直属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督导,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现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应建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为组长,社科部(学院)、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由社科部(学院)牵头制定现场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配备、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经费的划拨及使用、安全保卫、学生社团活动与现场教学的学分制认定制度等,为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从形成现场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立规矩,保效果
在实施现场教学前,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考核细则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明确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和意义。辅导员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消除学生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误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务处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情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促进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体作用,确保现场教学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三)建团队,提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我国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首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实效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即“德育优先”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规定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靠人才来推动的。对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人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很显然,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基础,其他素质无从谈起。
最后,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不得不对其人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时展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张改凤,林彦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阻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智分析其原因所在,以便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1.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信息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相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实际需求的及时性这一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削弱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期作用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第二,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多种样式。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价值观的评价也呈现多样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也面临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出现了许多充满矛盾的困惑和冲突:是非、利弊、得失、善恶等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使许多原来认为神圣无比、正常合理的观点,现在却变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尚的看法;原来被认为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主张,现在却变成了荒谬的、可笑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应该弘扬和倡导的事情,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是应该鞭挞和抛弃的东西等等。” \[3\]94 而当高校学生把思想又回归到校园内部、回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时,会发现课本中一些价值观总是与现实有一些不适应。于是他们的思想开始产生困惑甚至是动摇,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有效解决的。
第三,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色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高校聚集着大批有自己独特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思想活跃,批判性较强。这就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难以与实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4\]7这门学科在承担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任务。因此,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把社会实际现象与统治阶级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高校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而考试制度是很难有效评价出学生对所教理论的真正内化的。再之,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难以避免一部分品行一般的学生却拿高分的现象。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很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
2.高校教育主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教育主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教育主体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不佳,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第一,个别教师自身修养不佳成为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思想政治意识淡薄,理论修养不扎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功利思想较重;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精神;缺乏合作精神,常常自以为是等等。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又决定了其示范性是很强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影响性更大),学生常常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这就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的有效内化。
第二,教育主体的教学能力是吸引学生对所教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优良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避免“茶壶里的水饺倒不出”的尴尬局面。而当前高校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高校教师具备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却缺乏教学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互动性,不能很好应用现代信息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第三,不少教师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化倾向处理不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用来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思想来影响广大的教育对象,从而把它们引向执政阶级所要求的方向。”\[4\]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免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宣传的方式解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并往往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就使本应是深入细致地探究人的观念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科学理论变得表面化、政治化。”\[3\]95这种对政治倾向化处理不当的实践行为使得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空、过大,学生难以真正的接受教师所教内容。
3.高校教育客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近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考政策,高考不再受年龄等因素限制,开始大量扩招。这在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放宽和扩招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学习,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3\]94这种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校教师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度。教学理论讲的深了,不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发展;讲的浅显了,又不能吸引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性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一定挑战。
第二,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在高校学生中开始显现,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新意识与投机化倾向。”\[5\]这些价值取向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上进。另一方面使他们的思想带有功利性,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国家规定各大高校公共课中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高校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修学分为目的。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在考试前为追求高分而只顾短期“突击”,这种错误思想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载体,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否以及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否等方面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科目繁多且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有8门(后来又进行了一些整合)左右,各门课程之间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重复性,甚至一些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和《思想概论》以及中学《中国近现代史》重复性较多。这种重复在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不乏对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加之有的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不佳,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好的教材不仅要兼顾到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还要考虑到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性、针对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易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现实针对性较差。往往是空话、大话、套话内容较多,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对过多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严重厌倦情绪。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而及时改变。教材编写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进教材以武装大学生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教材很少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教材内容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而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6\]115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与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间的矛盾。通常,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借助于单一的媒体、教材等载体传播。不难看出,这些载体在传播时其效果是很受限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学生不仅借助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来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获得信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不再只是单一的信奉于课本,而是把教材内容、教师所讲内容更多地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比较。高校学生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在网络等方面所获知识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辨别,阻碍了他们对正确信息和知识的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对策进行有效解决。
1.优化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最新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鼓励教师勇于突破教材,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讲解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并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
其次,针对高校学生自身特色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各高校要科学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引导学生用“扬弃”的辩证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既不盲目信奉,也不随意否定。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要时刻关注当前社会最新发展思潮,严厉打击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腐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国家和各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制度,不能以单一的考试制度来衡量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不仅积极鼓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内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综合考评,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能得到有效践行。
2.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风范好、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首先,坚持从自身修养和制度约束两方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各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扎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使其人格魅力更具吸引力。同时,国家和各高校要科学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职业规范制度来约束高校教师行为,从制度方面严格要求教师自身行为。
其次,注重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各高校教师要防止“茶壶中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在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师生活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教学能力。在具体教学方面,坚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采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电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实施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等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防止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倾向化不当现象的出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具体的实际事件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理论,使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教学中要对一些社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杜绝沉迷于负面效应中不能自拔甚至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整体素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多方面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整体发展。
首先,各高校可尝试采取分班的形式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班,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同时,各高校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校本课程,根据地方历史和特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国家和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严厉抨击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加强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引导和理性教育。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其能更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进行考评,具体而言,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从原来的纯理论考试转换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除闭卷考试外,可灵活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讨论式评比等实践性、思维性、情感性更强的考试方式,从而更加科学地凸显真正的考评效果。
4.创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首先,科学制定教材,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在制定教材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效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得到不断更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6\]精简教材过空、过大、过套话的内容,使教材能真正简练实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能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同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教学要相结合。信息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和因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的挑战而回避,要直面这一现实,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把网络资源合理地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全球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合理评价。要达到学生对网络信息科学的评价,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受到网络中多元信息挑战时能及时、准确辨别是非,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2).
[2]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01).
[3] 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4]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班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探究
大班教学指高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一个以上的班级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扩招后解决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专业的明显区分,而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班上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家常便饭。大班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班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低
大班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学习功利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没有帮助等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2.课堂纪律差
教室大,人数多是大班教学的特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班教学人数一般都在100人左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兼顾到后排的学生,而后排的学生也很难听清楚教师授课内容。大班上课较小班上课的课堂纪律要差得多,有些学生虽然到教室上课,但无视教师的存在,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大班课堂环境的限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大班教学使用的大多是阶梯教室,具有桌椅固定,学生座位流动性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互动如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讲究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与行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满堂灌的照本宣科,只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成效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辅结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工作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统一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大班教学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排课时尽可能安排同一名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一起上课,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通过教辅结合,辅导员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调查反馈等工作,共同解决大班教学背景下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选配一些具备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辅导员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具体案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更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了大班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难以因材施教的矛盾,也有利解决大班教学教师任务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2.化大班为小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成绩紧密结合。分组后,就变成了面对几个或者十几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生确定选题,明确成员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参与教学,并将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课件讲解、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由小组代表和任课教师对小组汇报成果进行打分,小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和专题教学模式的融合,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三、贴近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主要在教师,关键在教学方法。大班教学采用的是单一的教授法,课堂氛围沉闷而枯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填鸭”模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的目的,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热点以及大学生面临困惑和矛盾等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和生动的例子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外,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5-126.
一、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研究具体教学法的基础是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性质。思政课首先是育人教育,思政育人需要达到最低标准,追求最高目标,思政育人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和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把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健全人格与完美人格教育二者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回归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由于思政课的目标重点在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因而思想性要引领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由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分化的状态,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更加多样化、碎片化的状态,比如团体取向、先赋取向(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及社会关系)、特殊性标准;个人利益取向、普遍性标准、成就取向等因素的文化价值冲突成为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高校教育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是最强有力的手段。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缺乏相应的观念自觉,需要抓住大学教育这段关键时期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回归(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大学生被过度角色化
在我校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如何上?”的调查问卷中,有20%的同学对“是否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学习态度模糊,15%的同学对政治理论的论断、灌输式说教,缺乏兴趣。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感性视域中成了高大上的政治说教,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生觉得自身发展未被满足反而“被过度角色化”。社会将青年顺应角色规范视为压倒一切的内容,从社会心理、情感、性格、权利意识等观念方面和制度方面的现代化转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格发展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压力的显性化(竞争、就业),疏解渠道的形式化。“革命青年”的教化式教育制度的失效,“公民”教育制度的缺失。
(二)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
大学生在社会评价选择上的灵活性。为了获得可能的社会良性评价,他们会不断否定、审视自身的愿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顺应支配者和评价者(国家、社会、学校、家族)的意志。在考核中没有突出是否学会了把个人追求、个人抱负和个人的想法放在国家、学校、公众利益之后。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结果的应用方面权重不高。
(三)课堂教学手段碎片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技信息爆炸时代,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与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为此,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使主动探索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实施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上课只注重操作课件对学生进行“机灌”,不重视师生与人机的互补和交流,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思维的拓展。
(四)课堂教育目的偏失
教师在教学中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引导功能。课堂变成单纯的知识灌输基地,同时教学内容在小学、中学、大学中的重复性较高,应试教育和压缩饼干式的教材普遍存在。没有及时吸收社会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义务教育,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无法采集鲜活案例,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飘忽离地的现象,通“人气”、接“地气”不足,没有形成高校、社会力量和社会正能量人员现身说法的鲜活性,从而来形成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目的是为了把课程的准度和深度透彻和灵活体现出来,从而整体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念的“拨正”,释放正能量
在经济环境的激烈冲击下,可以用“风险社会”来定位当前世界,这种风险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而减弱,而有可能恰恰相反。现代社会的有些人会被物质力量打倒了精神力量,亟待倡导价值引导功能作用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归到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并要联系实际回答现实问题,使信仰观念意识适应当前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和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需要得到高校的各级领导的重视,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教师为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真心教,学生在学习中完善自我真心学。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通“人气”、接“地气”
主动通“人气”: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的教师和吸收“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及政府的高管人员融合在一起来共同教课,“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是与我们学校主导专业有紧密联系的各有关行业成功和先进代表人物(即吸收的社会力量方面具有正能量的人投身义务教育),政府高管人员(城市、地区的最高领导)。高校以请进来的方式,让这些社会教员讲授理论政策落实中的实践故事,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做实,这是通“人气”。主动接“地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采集鲜活案例,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更深更透,并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实现校地双赢的目标,这是接“地气”。
(三)以“问题式”为教学方法研究进路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式导入,专题讲解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教师设计最佳的问题情境,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的适当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级的感知向高级的认知发展,完成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获新知。同时,综合创设“思政课”氛围。充分开展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培养、学术活动月等社会多因素联动,让理论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向上向善的理想信念,释放正能量。
(四)夯实教师跨学科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真正信、真心学和真心讲。其次,队伍建设上需要有一支知识面宽、学养较好的教师队伍,拓展视角,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联系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宽度,还要了解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再次,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学养素质,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理论立场,站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教师讲授方式应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激情,运用哲学的思辨灵气开拓学生的智慧。最后,教师应在学术研究上下苦功,应以科研促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微时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价值引领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2018年以来,大批“00”后涌入高校校园,开始作为崭新血液注入高校大学生群体,“00”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而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代人从出生起就被标签为“千禧宝宝”,他们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起进步和成长,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包容、接受和捕捉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同时也更加注重自我体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00后”大学生更青睐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积极参与探讨社会热点和校园焦点问题,甚至容易引起带有个人倾向和政治导向的网络舆情。如何有效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和网络安全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也是网络人口大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排名世界第一。在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在10亿网民大军中,6—19岁网民规模达到1.58亿,占网民整体比重的15.7%;20—29岁网民规模达到1.76亿,占网民整体比重的17.4%,而“00后”大学生介于16—21岁之间,就是这其中的“生力军”。
1.“0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追求更加个性化
“00后”大学生出生于21世纪之初,这代青年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迈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互联网从搜索到社交文化网络转型期;当他们从小学、初中迈入到高中的成长期时,又经历了互联网发展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时期,互联网发展由“广”至“深”,网民生活全面“互联网化”,几乎所有“00后”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互联网,加之大多数“00后”大学生拥有“70后”父母的强大经济支持,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高科技信息设备和资源更易获得,使得他们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任何代沟,所以更注重自我感情的表达。“0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将个人社交、学习、娱乐、消费与互联网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网络热词,在日常话语体系中经常出现“躺平”“佛系”“内卷”“后浪”“尬聊”等网络语言。由于其经济背景较为优越,到大学报到几乎都是乘飞机、高铁甚至私家车来回接送,收快递、定外卖几乎成为他们在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显然,“00后”大学生更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2.“0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的发言更有主动性
“00后”大学生自出生起就与互联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代人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起成长,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移动互联一代”[2]。一方面,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高,从生活起居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创意也不断丰富着互联网,推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迭代更新。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普及,他们网络技能也不断提升,“00”后大学生已成为学习和接触网络媒介最频繁的一代人,他们不但具有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而且也占据了较大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微博”“微信”“知乎”“腾讯QQ”等社交软件中,他们的话语权一直在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势,同时他们也是自媒体的输出者,“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网站中,“00后”大学生的作品也不断上升,他们将个人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与互联网无缝连接。与此同时,他们在网络社交中也暴露出来一系列网络意识形态薄弱问题,部分“00后”大学生不能自觉节制自己的上网时间,经常浏览一些没有营养的页面,参与很多没有意义的话题,对于网络平台推送的内容缺乏深度思考,养成了从众心理和惰性思维,甚至很多“00后”大学生悖离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利用互联网随意发泄个人情绪,在网络上匿名发言、传播谣言、语言攻击、抨击学校和社会等,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0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更多元化
“0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他们擅长运用信息化平台和移动互联设备辅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主要体现在网络工具的运用和网络信息的捕捉等方面。在网络上,“00后”大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软件、搜索引擎、论坛、社区和相关学术网站等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只要能满足自己获取知识和服务的即时性,便不会吝惜有偿服务的价值;在现实中,“00后”大学生也能有效利用“线上”功能满足“线下”需求,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喜欢参与线上互动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辅助自己完成各种作业,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00后”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依赖父母和请教师长,他们在移动互联时代变得相对独立,可以从“百度”“知乎”“微博”“高德”等信息时代的新型媒介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新型媒体是多维和立体的,让“00后”既可以作为输入者也可以作为输出者,从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方面去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同时互联网媒介还具备即时性、准确性、交互性、便捷性、简约性等特征,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独立而不孤单。互联网媒介的迅速扩张已覆盖“00后”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他们可以从多种渠道、途径、平台获得多元化信息,并随时传播扩散自己的情绪和言论,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天航,靳振华,林波.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艺术化”;艺术思维;精神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51-0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很长时间以来具有较浓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色彩,其理论以认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标准、规范的思政教育语言,普遍、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既定、明确的思政教育目的等。这些特点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如此,如果一味这样做,思政教育就会走向唯理性。如何让思政教育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真正让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欣然接受”且“入脑入心”,一直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目标。思政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寻求一种更好的教学途径从而改进思政理论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艺术总是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艺术讲究“美”,而“美”和“善”是相通的。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多数人认为它是人格修养的三个阶段。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则认为,这“是一个以艺术的作用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审美实践过程”。[1]而这个审美实践过程的最终实现便在于最后的“成于乐”。关于“乐”,熊十力认为“乐”的本质便在“和”。徐复观说:“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1]他认为乐与仁在基础上和最高境界上都是相通的。艺术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而当下思政教育中普遍缺少丰富的艺术因素,难免显得有点枯燥,似乎与人们的生活不是那么息息相关,因此,受教育者经常会埋怨思政教育“乏味”和“脱离生活”。其实,艺术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中包含了道德的因素,道德的培养可以借鉴艺术的方法。
正因为艺术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艺术又是大家所乐于接受的,那么倘若能将艺术和思政课教学紧密联系,势必会改善目前这种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将“艺术”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艺术化”便不难成为思政理论教学的一种改革。
二、“艺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讨
要使思政教育成为艺术化的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应当重视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艺术的思维,二是注重艺术的精神交流方式。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的思维。
艺术的思维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自己直观感觉的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可以说,传统的教育,主要指唯理性教育,过于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思政理论教学的方法往往是注重课堂的说教,将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理性的思维去判断,从而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这样,思政教育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然而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和单一,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思政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艺术的审美思维。一个只具有理性思维而缺乏艺术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和人生的。
要让学生能够艺术地生活,将人生艺术化,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席勒说过:“直观的知性和思辨的知性现在敌对地占据着各自不同的领地,互相猜忌地守卫着各自的领域。人们的活动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样人们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支配者,他往往把人们其余的素质都压制了下去。不是这一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2]这两个领域的对立,造成的结果便是培养出来的人都是片面的。任何一个领域均不应该独占统治地位。教育能够做到的是使这两个领域逐渐走向融合,即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想象力等直观、感性的思维也应得到重视。“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它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2]可以看出,倘若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理性的分析,人的想象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会忽视生活中很多感受。这样的生活是枯燥单调的。甚至在这种片面的发展中,人的生活还会出现许多危机。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和烦恼。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要求人们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领域非常狭小,只有那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他们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若涉及其他领域就会束手无策。只有具备了艺术的思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不至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生活、丰富生活,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了解生活的价值。倘若仅仅具备理性的思维,又如何能将生活看成是一件艺术品,用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欣赏生活呢?
因此,思政理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让学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思政教育最关注的便是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的生活脱离枯燥和乏味,开拓学生的生活眼界,领悟生活的真实内涵。要让学生知道,生活除了每天繁重的课业以外,还有很多的内容。当面对嬉闹的孩子时,可以联想到,在自己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正是有了父母的辛劳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我们应该加倍地孝敬父母;面对自然的安宁,便会联想到今天安静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和平;春天郊游时,看到美丽的花朵,想象自己也是花丛中的一员,感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自己便也像花儿一样微笑起来;看到天空中的小鸟,感受它的自由和欢快,想到自己也像它一样自由快乐地成长,也就不再计较课业压力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生活不再枯燥和乏味,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学生的身心也就愉悦起来。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从对生活冷漠转变为对生活充满热爱,学会自己去主动地丰富自己的情感,让生活丰富而充实。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中艺术的精神交流方式。
所谓艺术的精神交流,指的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交流,是指彼此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彼此之间通过心领神会产生思想的共鸣,彼此的精神得到交流和影响,完全是彼此之间思想的碰撞。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精神交流主要是因为这种精神交流方式借鉴了艺术品的欣赏方式。在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艺术品实现了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间接的。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艺术家的精神理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在领略艺术家精神时,反观自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两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胜过语言的表达,它是一种心领神会,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这种精神交流就是艺术的精神交流。
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精神交流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受教育者和教育素材之间的交流,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艺术的形式进行。这种交流没有强加的标准和模式,完全基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条件,进行完全的交流。思政教学中的交流可以在一种完全开放和自由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借鉴这样的交流方式:比如,面对一片竹林,老师无须说出自己的用意,也无须太多的教导,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每根竹子的特点再吟上一句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便可以去领悟老师的用意,知道老师想要传达的是竹子的坚韧不屈的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虽然没有进行比如问答、教导之类的交流,但是就已经完成了彼此精神的交流。在学生和教材的交流中,也可以运用艺术的交流方式。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虽然没有与作者直接见面,直接对话,却可以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领会,认可作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这些精神交流的方式,便是思政理论课堂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
艺术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借鉴席勒的“游戏”理论。席勒的“游戏”理论,可以理解为主要侧重的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的精神交流。这里的游戏是指在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状态中,所有个体都是游戏的参与者。游戏的法则就是个体之间在自由状态中完全展示自己,个体只不过都是一个个的形式而已。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就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席勒说:“在审美的国度中,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现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2]也就是说,在这种游戏的过程中,人都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完全开放的,是自由平等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中,个体之间才能忘记彼此的差异,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忽视彼此身份的差异,完成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在这种平等的状态下,师生进行精神交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交流才是完全、彻底的。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人,人与人或者人与万物之间都没有相异性,他们共同构成游戏。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人们才可以进行精神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忘我,这种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是外在强加的、强迫性的。
思政课教学中的交流,特别是精神交流,可以运用艺术的交流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均以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展示自己的精神,讲究心灵的碰撞所产生的共鸣。精神层面的交流在思政课教学中至关重要,这种艺术的交流方式,给人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还要给学生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显示出了正能量。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参与家务事等劳动,对劳动观念有些淡漠,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统筹兼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统筹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学习,还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统筹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持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可持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也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教学内容有重复,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虽说各门课程功能定位,讲授角度不同,但这种角度和定位点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我们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本课程则重点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理论等内容。对与前面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个别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之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已涉及,那我们就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自学,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只着重讲2-3个案例。比如第八章第三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涉及,那我们就从当代大学生中找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讲解。此外,本课程自身内部的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取舍,重点讲授。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授课方式,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控制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专题式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把它分为八个专题,由八个教师各自讲授一个专题。由于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个专题,他(她)就有时间精心设计这个专题的教案和PPT,保证了教学质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专题式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二是讨论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可以安排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体收集资料,展开调查,先是小组讨论,做一个讨论提纲的PPT,然后再选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三是案例式教学。教师事先要选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是经典案例,从教育部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材中选取;可以是新闻案例,选取及时的新闻资料,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可以是同龄人案例,对同龄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是反面案例,不过,反面案例要慎重选择,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正面的引导。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四是网络资源教学。高校校园网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栏,把教师的优秀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经典视频挂在网上,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另外我们每个老师还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每个任课教师可以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件等,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评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五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有声有色,提高了课堂控制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书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六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统筹,各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不要重复。对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建立有利于教学的稳定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的发展等,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结束语
关键词:合班制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的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各大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采取小班教学确有一定困难,固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都采用合班制教学模式。所谓合班制教学,就是将几个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的教学单位。授课教师面临百人左右的大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时,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大大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找寻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总体上讲,目前高校思政课合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不好控制课堂。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把握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据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有效地把握。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1而目前大多数课堂学生人数超出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台下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读小说、讲话甚至是趴在座位上睡觉。对这一情况,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和控制,学生的从众心理又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2、学生人数多,被关注的份额减少,致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扩大。
由于课堂大,学生人数多,不仅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空间距离拉大,而且由于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逐渐扩大。我们看到在目前的课堂上,授课教师面临偌大的课堂,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去维护课堂秩序,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关心不够,这无形中拉开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他们的关注感、归属感日益减少,甚至让很多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3、课堂大,学生人数多,师生互动难以“一对一”的展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与学生探讨很多的人生问题,本是一门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这势必要求课程讲授要能够解答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开展课堂互动,鼓励他们思考和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由于课堂较大,学生人数多,课堂互动参与的学生数有限,致使学生在发言,探讨有关问题时,其他的学生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认真、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甚至讲话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
4、学生人数多,难以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影响教师的因材施教。
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都是以书面开卷考试为主,很多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翻书或是手机上网一抄,虽得不到高分,也能及格。这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校为了防止“一考定音”,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时成绩则由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三部分所构成。但由于合班教学中,课时数量有限,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详细掌握学生平时出勤情况,也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还是很难给每个学生打出一个公正的平时成绩。而且,在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证明,“每个学生的真正独特发展需要在个别化教学中实现。合班教学受班级规模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大都是面向一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过于强调共性,强调整齐划一的态度和行为,极易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需求。因而不便于因材施教就成了合班教学的最大缺陷和弊端。2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背景下的实效性问题。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对此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能有效改善当前的思政课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 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张教师的首要职责在于“传道”,故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当着主体的角色,而学生是受教者,其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随着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个人意识的增强,这一观念很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它由教学主体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就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展开。教学主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特别是教学主体,我们认为它不仅包括教师,也应包括学生,这是与传统的教学观最大的不同之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分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分页标题#e#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应成为引导学生的成功导师。3教师不仅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好思、善问、求疑、探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把责任、信念、希望、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其职业热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责任心,并认真地教学。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心理、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启发学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合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全面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主阵地,主渠道,结合《基础课》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1、深入、扎实备课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对于合班教学的备课要求更为严格。备课不仅要做到深入、扎实,而且要做到兼收并蓄。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教材,把握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其次做好课堂设计,找准讲解的切入点,处理好内容之间的衔接。然后针对课堂讲授内容,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充实授课素材。特别是选用的教学材料,要把握贴近性、新颖性和典型性特征。比如在讲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时,通过徐本禹、马加爵和陈果三个大学生的例子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理想、信念,而且还要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不仅能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使授课非常生动,引起学生共鸣。教学材料除了贴近性要求,还要注重新颖性。不仅观点要新颖,能及时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分析要新颖,注重从多角度分析材料。最后教学材料要有时效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的材料、案例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经典的除外),让学生感到陈旧、缺乏时代感。如果引用材料是最近的、最新的,能使教学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合班教学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主要是课堂讲授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满堂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当然不受学生欢迎。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为了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爱国之情,结合《基础课》针对的是大一新生的特点,从爱家乡作为切入点,采用“引、讲、议、评”四位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讲自己的家乡,如何讲,引导他们积极地准备材料,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上讲台讲自己的家乡;接着由同学们进行评议,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亮点和不足;最后由老师就学生的讲和评议进行点评。同学们热情很高,从不同的视角介绍自己的家乡,课堂非常活跃,也实现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3、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保障
由于学生人数多,课堂大,教师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根据教师的视野有效控制范围界限,课堂规模不能太大,应控制在百人以内,这与教育部所指定的思政课教学规模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针对影响合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来看,教学硬件设施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室设备老化,投影仪灯光亮度不够,还不断地闪烁,有的扩音器不能很清晰、真实的传递声音。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表现。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有机结合起来,能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对思想观点的认同。但是如果如果教学硬件设施老化,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补充
合班教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班干部成员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在其位谋其政,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比如班长要组织本班学生按自然班就坐,全方位管理课堂秩序。纪律委员则要负责学生考勤,为老师服务。学习委员负责学生学习方面的工作,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记载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情况。
(四)课后延伸与实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虽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在合班教学模式下还是不可能做到与每个学生“一对一”的互动,还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通讯技术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公布手机号码、QQ、E—mail邮箱和办公室地址,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讨论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以弥补合班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情等,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办法。
(五)完善考核办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都是以书面开卷考试为主,为了防止 “一考定音”,我校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三十。笔者认为还应严格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提升平时考核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有助于把学生更好的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加大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参与性,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更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理解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而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而言,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4:一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强化学习纪律的要求;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三是加强理论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考核,强调理论学习的实践运用性。这几方面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以及课下与老师就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探讨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甚至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成的一些成果,比如课件、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都可以作为总评成绩的一个计算部分,突出的成果甚至可以申请免考。这样就能既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共性,又能兼顾到部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杨胜松.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2(03)
2.王德才.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学研究与试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