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品行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

第1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而目前,价格虚高正逐渐成为影响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使整个保健品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并没有真正繁荣起来。笔者认为,在目前保健品市场环境影响下,采取适当合理的价格竞争应是其谋求出路的有效途径。

1 保健品行业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1.1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近 10年来,在我国已获批准 的 4 000多种保健食品中,功能却只限于22种 ,2003年才调整到27种。功能限制可能是制约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 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条规定:“拟申请的功能在 SFDA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应当向认定的检验机构提品研发报告;拟申请的功能不在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还应当自行进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并向确定的检验机构提供功能研发报告。”也就是说,保健食品的功能可以是 SFDA规定范 围以外的,前提是相关的试验和报告必须能够证明产品声明的功能。功能放开是此次保健食品管理改革中的重大的变化之一,这意味着今后的保健食品的产品功能可能会有所拓展。这将会有利于刺激研发投入,对整个保健食品市场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保健品种类的日趋多元化必然会导致保健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1.2 《直销管理条例》

中国保健品行业已初步完成启蒙化教育,消费者已经越来越重视保健品的作用,单纯以药店为销售终端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人们的意识里保健食品总归是食品而不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因而保健品销售越来越从药店向大卖场、超市集中,这就促使保健品销售渠道日趋专业化。在一段时期内,以会议营销为代表的“准直销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从 2005年 12月 1日起实施的《直销管理条例》却对保健品企业热衷的这种销售方式当头棒喝。新规定要求从事直销的企业必须获得直销执照,而执照的含金量却是让众多保健品企业遥不可及的保证金 2 000万元,注册金8 000万元。国内众多保健品企业都将面临规模小、资金不够、无法申领到直销执照甚至退市的困局。更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不能够申领执照,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准直销模式”就难以摆脱政策风险。在如此情况下 ,掀起保健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将会给保健品的营销困境带来一丝曙光 。

2 行业竞争环境有利于低价手段实施

自199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 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后,从 1998年开始保健品行业逐渐走出低谷起保健品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到2000年,生产厂家恢复到3 0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从2000年的3 000多家保健品企业来 看,投 资总额 在 1亿元 以上的大型企业 只 占1.45%;投资总额在 1亿元以下 5 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 38%;投资在 5 000万元以下 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在 100万元 以下 10万元 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 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 12.5%。2001年脑白金仅 1月份单品销量就高达 2亿多元,创下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单品单月的销售新纪录,同年前 6个月实现产值 4.1亿元,利润 1.05亿元。

2003年到 2005年:非典过后的中国保健品市场开始复苏,如脑自金的营销战如火如荼,太太口服液市场占有率仍然居高不下。跨国保健品企业也开始瞄准中国并大规模挺进中国市场。2005年 8月,美国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丹尼尔 ·史密斯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公司,计划投资5 000万美元 ,在未来几年内向中国市场投放不少于 4 000个 品种的保健品和日化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健品市场将迎来一个跨国企业竞相进入的。这些巨头的进入势必引起中国保健品行业和市场格局的巨变。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价格竞争必然会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武器并使其作用得到发挥。

3 价格虚高是行业瓶颈

影响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最主要的则是价格虚高。经过长达20年的“科普教育”,老百姓的保健意识和需求已经明显增强。保健品业的问题根源不在需求上,而是缺乏有效供给。供给不足的症结不在生产,不在产品,而是价格太高。不是老百姓不想保健,而是保健不起。保健品购买的主力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这个群体普遍积蓄不多,即使购买了高价保健品,但要长期循环购买,还是支付不起。目前会议营销渠道的月均消费金额在每人400元左右,同样的产品在直销渠道 的售价 为 500~600元,真正能负担起的只是收入较高的少数人。保健的需求虽然势不可挡 ,但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低零售价格,放低门槛让更多消费者进来,中国保健品市场就会一直在低迷中徘徊,没有真实的购买力作支撑,偶尔的虚假繁荣便不能持久。

价格虚高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企业夸大宣传、过度包装,因为不如此便难以达成最终销售;另一方面,因为价格过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就强,一旦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很多人把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症结归为诚信危机,于是大搞企业诚信宣言等等,结果并没有实质性好转,反而使得各种评比助长了企业浮夸,增加了企业成本,最终又转嫁到产品上,价格更高。价格奇高的虚火下不来,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中国保健行业的信誉危机便难以解除。因此,只有真正把保健品价格的虚高部分降下来,让利于民,才能带动保健品市场的繁荣。

4 保健品低价格竞争策略是有效的

从保健品本身的性质来分析,它不属于生命健康急救品,而只是调理身体机能的产品,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价格便宜仍是其主导需求,因此低价格对消费者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目前保健品市场上来看,生产企业对保健品的虚高定价导致消费者对保健品价格的信任危机并产生强烈的降价心理预期。

第2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采购;管理模式;模式建立

一、对重点部门与重点岗位的分析

药品管理任务开展阶段要协调好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分配任务时考虑全面因素。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对药品的采购环节进行监管,保障医疗服务的完成质量。药品采购监管部门与岗位职责如下。

1、对管理部门和岗位的分析

管理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工作期间对药品的采购现状会有初步了解,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所制定的管理计划更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管理部门工作体系完善的方法。会针对药品的质量与生产日期进行重点管理,新类型的药品在采购环节中要充分考虑是否能够达到建设目标,采购会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业务科室有私自采购药品现象,存在采购审批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对新药采购申请资料的审核不够严格,药品采购计划审核不够严格。再次是对药品采购与使用情况也没能进行定期的检查、考核和督察,对药品采购发票缺乏准确审核,有提前或拖后支付货款现象。

2、对采购部门和岗位的分析

药品采购部门没能对药品采购情况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拟订的采购计划不合理,存在私自采购药品或超计划采购药品的现象。药品采购目录拟订缺乏合理性,对新品种药物的采购申请资料查询和初审不够严格;药品采购发票核对不准确,没能按物价政策及时调整药品零售价格,故意拖延验收;药品库存报表不准确,未能及时准确上报、反馈药品采购、验收情况等。

3、对使用部门和岗位的分析

在药品使用方面,处方医师没能自觉遵守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规定、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规范使用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开具处方时存在超范围、超剂量开方等不合理用药行为。各科主任未能按规定程序进行新药申请,优化新药引进,保证临床用药的先进性,防止出现药品临床非法促销现象和有处方权的医师接受药品经销商回扣的行为。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

有关于药品采购的相关制度要及时完善,以采购阶段常见的问题为改进依据,完善并补充现有的管理体系。药品管理是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的,由管理部门负责向基层落实,开展时如果遇到不合理的情况,也要及时改进,以免影响到药品行业发展。医院单位也要加快管理制度的完善速度,在各科室确定管理形式,并指派负责人对药品的采购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为工作任务进行打下坚实基础。工作任务的划分要科学合理,观察是否会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严格控制控制药品采购对实现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有很大的帮助。各部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也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工作上的交流沟通,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制度落实不彻底的现象。

2、建立合理的采购流程规范采购管理

确定采购计划后首先要与管理部门相互沟通,确定最佳的采购方案,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进行接下来的采购计划。采购数量要结合使用消耗量来进行计算,采购后进行对账处理,这样更有助于节省资金使用,使采购环节更合理的进行。采购过程中执行采购目录,公开采购流程,限制采购权限,进一步理顺药品采购、验收、使用、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实行逐级审批。制定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台帐,确定各项工作责任人。采购有审批,论证有记录,管理有分析,并把药品的采购与使用与考核挂钩。

3、建立监管机制促进药品合理使用

通过监管体系完善来促进药品的使用更科学合理,采购管理模式要根据药品行业发展现状及时的更新进步,为接下来所进行的药品使用管理计划创造有利条件。需要使用药品时要严格的填写记录表,以免影响到后续的审核,对于药品的使用监管要定期进行,观察资料中所记录的内容是否符合使用标注,发现不合理的现象更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避免问题在药品采购与使用环节再次发生。药剂科每月统计金额排序前15位的药品和使用该药品排序前15位的科室、医师;每月还在门诊随机抽取500张处方,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评价。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标准,并对照患者的临床诊断进行分析评价,在院内通报不合理处方和评价结果,对用药不合理的科室、个人及时进行干预。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与行风建设,与奖金发放挂钩。

4、加大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印发法律法规手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培养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对采购和使用等重点岗位,明确纪律要求,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廉洁意识。建立医德医风档案,纳入年终考核,纪检人员参加与药品目录修订和引进新药的讨论,并定期对讨论,审批等资料进行抽查,针对异常用药情况,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通过讨论及时解决,保障真正实现有效、安全、经济、合理用药。

三、对违反规定的处置

在药品采购、使用过程中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初犯者由本院纪检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第二次违反者写出书面检查并扣除其奖金;第三次违反者对责任人进行院内通报批评,并对其进行一次申告待岗。超过三次者责令其待岗学习,延迟该医师的职称晋升和进修,并不得参与评优。还要参加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教育,期满须经考核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岗;情节严重的移交监察机关处理。

四、新模式运行后的成效

1、药品采购更规范

以前药品采购是由药剂科制订计划经领导审批后直接向定点供应的医药公司购买。现在实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通过卫生采购中心平台进行招标,再由协管公司供货,接受中心监督,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直接采购的弊端。更换新品种时每一个品种均在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上讨论投票,避免了盲目追求高、新、贵的问题,确保质优价廉的药品进入医院,切实降低了药品的成本,降低了药品消费比例,减轻患者的负担。

2、药品使用更合理

制度完善后,明确了奖惩办法,避免了临床非法促销和不合理用药。临床医师用药谨慎了,各科室严格按制度执行,特别是在抗菌药物应用上,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规范使用实施细则,严格按照三级管理使用。全面规范了临床用药秩序,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操作、优化流程、加强管理,药品结构趋于合理。临床用药合理规范,一些不良反应多,临床长期不用的药品品种被淘汰,临床需要疗效确切的专科用药被引进。

结语: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应用新的管理模式,避免了药品采购、使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提高了用药质量,保障了用药安全,降低了药品成本,在药品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第3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相对于纸质或电视媒体,网络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代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半年新增网民25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去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达到39.9%。

面对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各行各业广告主都认识到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也悄然将目光盯上了互联网,加大了在网络营销上的投放,意图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宣传自己,在激烈的行业中占据有利位置。

与食品饮料、服装、汽车、数码产品等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却显得有些缓慢。据了解,目前,药品行业主要的推广战线仍然集中在传统媒体,在整体的广告投放中,互联网投放占比非常微小,初步估算不到5%。但令人欣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医药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上迈出了强健的脚步。马应龙药业、葵花药业、武汉健民、中美史克、滇虹药业、西安杨森、盘龙云海、修正药业等品牌药企先后进行了网络营销上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营销效果。

马应龙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马应龙药业集团销售中心营销副总经理王春猛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马应龙药业集团在医药行业进行网络营销算是比较早的。因为网民几乎都是马应龙的潜在消费群体,而且马应龙这个四百年传统品牌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同年轻消费者加强沟通和互动。

据了解,近年来,马应龙加大了网络营销力度,博客、微博、网络视频、微电影等各种方式都率先进行了尝试。针对网络视频深受网民欢迎的趋势,马应龙与土豆网合作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量身打造了“叫兽不得不说的秘密”、“nono小剧场:马应龙特别篇”、“地雷战被删减片段”等共计6支幽默诙谐的搞笑病毒视频,视频刚一上线就引爆了十几万的播放量。这些视频在逗乐网友的同时,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四百年好配方”、见效快、价格低等产品特性也深入人心。

据王春猛透漏,目前马应龙药业网络营销上的投放比例已经占到公司广告投放的20%—30%左右,而且这个比重可能还会不断优化和增加。他认为,今后媒体发展趋势呈现四化:碎片化、社会化、内容化和移动化,这些趋势在网络媒体上得到了充分体验,因此网络营销必然是个趋势。

武汉健民药业网络推广部部长李楠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也给予了大致相同的回应。他表示,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也会改变企业的营销推广方式,网络营销将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手段。武汉健民从2008年便开始网络营销的尝试,还成立了全国药企的首个网络推广部。武汉健民目前还是以传统广告投放为主,网络营销整体占比不大,但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李楠表示,健民药业在网络营销上主要是基于营销型网站的搜索引擎营销,也有垂直门户精准投放和视频广告。龙牡儿童健康网运营4年来,日独立访客超过1万人,累计回答13万用户在线咨询。健民药业对搜索引擎营销十分重视,不光要做好搜索引擎优化排名,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用什么引发用户的搜索行为。“我认为传统企业网络营销应把握两点,一是有效的曝光,二是有效的沉淀。前者是品牌传播,但八成靠花钱;后者是口碑传播,八成靠积累。”李楠如是说。

医药电商曲折中前进

除了传统医药企业开始利用网络展开营销外,医药电商也在政策的夹层中不断发展壮大。

据了解,在国际上,医药领域已具有明显的电子商务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欧洲,药剂师协会下属的药店,90%以上都开展网上药品预订服务;美国有1000多家网上药店,市场规模将近170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医药B2C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购用户总规模达1.94亿人,网购市场中B2C交易规模达1797.1亿元,而医药B2C规模仅在4亿元左右,因此医药电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网上药店批准环节多、时间长、进入成本高,要获得网上交易执照十分不容易。目前,进行网络医药经营的药店,必须是连锁经店,同时需要具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质”和“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

京卫药房网副总经理马小纲表示,因药品的特殊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国家对网上药店资格执照批准的十分严格。京卫药房网是最早获得网上药店资格执照的,2005年底,京卫药房网成为首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

金象网合伙创始人、副总经理罗玲认为,目前,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相对滞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监管部门对此十分谨慎,监管严格。另一方面,所有取得牌照的企业都是传统连锁药店,这些企业都有一个业务模式转变的过程。

医药电商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是一片有待开拓的蓝海,正日益引起外资与国内制药企业的关注。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报告预测:2012年医药B2C的规模将达到15亿,将会出现4~5家过亿的网上药店。按照每年2~3倍递增的速度,预计2015年医药B2C规模将达到150个亿。

2012年3月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高药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经营规范的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在医药领域,未来电商的市场潜力在300亿元至500亿元,因此,发展医药流通工作不能忽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他鼓励更多的实体药店“触网”。这对医药电商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信号。

第4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检测 偏离 检测结果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42-02

药品主要是用以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有针对性地调节患者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以及用法、用量的物品。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药品对人类身体健康而言极为重要。药品z测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规定,所有出厂药品必须经过GMP认证之后方能流入市场销售。其目的是提高药品的质量,以免存在问题的药物流入市场,进而对部分患者构成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就目前而言,药品检测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较为常见的问题便是检验偏离。故而,如何降低检验偏离现象出现的概率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1 影响药品检测结果偏离的主要原因

1.1 人为方面的因素

现代化药品检测工作中,导致检验偏离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可能是由于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偶然因素,使得检验工作部分环节发生问题,导致检验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阻碍,进而令检验程序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流程产生偏离。此时,药物的检测结果必然难以达到指定要求,但偶然因素相对较少,检验偏离多为人为因素造成。检验人员是检验工作的主体,大部分工作均为检验人员完成。因此,药品检验时,若要确保检验工作按照标准流程,科学地进行,便需要确保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巧,方能确保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部分检验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对部分仪器以及设备的操作不熟悉,在检验工作中容易发生失误,进而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问题。不仅如此,部分检验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个人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工作中,缺岗以及代岗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检验工作难以及时完成,且代岗工作人员水平高低难以预测,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从而也会引发检验偏离的问题。

1.2 设备方面的因素

药品检测工作中,检验人员必定需要借助部分机械设备完成检验工作,且机械设备的精度以及质量直接关系着检验结果。实际检测过程中,若检验人员所用设备发生故障,或是设备质量并不符合要求,均有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出现一定偏离。不仅如此,部分检验单位限于资金不足,在购买机械设备时,所选用的设备并非目前水平先进的设备,或是为购置完整的设备,导致检验结果精确度相对较低,结果不具备参考价值。

2 药品检验偏离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

(1)药品检验偏离纠正措施:凡是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以及出现同管理系统或是有关程序偏离的现象,检验人员均须在短时间内予以纠正。据此确保检测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建议检验人员按照如下方式纠正已然偏离的检验流程:第一,建立并持续完善纠错程序,同时根据检验工作的实况严格实施,以此降低或者消除检验偏离出现的几率。第二,药品检测时,检验人员一旦发现不符合项,且此不符合项对检验质量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关质量负责人员必须依照《内部审核程序》相关规定,对此检验实施附加审核,据此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度。第三,针对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或是延期完成的纠错方式,必须在之后的内审工作或是检查工作中进行跟踪验证,确保检验人员所有药品检验环节均按照指定顺序科学地进行。

(2)药品检验偏离预防措施:药品检验偏离预防措施的目的是提前消除检验工作中潜藏的问题或是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故而,需要检验人员重视药品检验偏离预防措施。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关注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该环节工作可借助如下途径实现:内部审核与管理审核、评估检验流程、分析检验潜藏风险以及客户提供的反馈意见。第二,提前对药品流程进行检测、研究以及分析,分析所有可能对检验工作构成影响的因素,并选择一定方式予以控制。

3 药品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方式

(1)质量控制程序检测:药品检验报告往往受到多方面影响,因此检验质量并非是稳定不变的。实际检测工作中,检验质量存在发生渐变或是突变的问题,若质量的变化量超过相关标准的规定,便有可能形成一定检验风险。检验结果也必然受到相应影响。因此,监控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控制质量下降的主要方式并确保药品检测程序一直处于可控状态。建议检验人员按照如下方式对检验程序实施控制:第一,监控技术方式。检验人员可从如下方式入手:①定期应用有证标准物质对监控检验程序进行监控,或是应用次级标准物质实现对内部质量的控制。②建议检验人员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方式再次进行检测,或是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其进行重复检测。对比检测结果是否相同,以此确认检验结果的精确度。③检验人员不可一次性使用所有药品,需要预留部分样品作为备用。检验完成之后,再次对样品进行检验,确认两次检验结果是否相同。其四,使用PDCA循环监控等技术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流程予以监控,确保检验结果的精确度。第二,监控数据。统计技术是用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以及控制数据突变的主要方式。应用统计技术对检验效果进行评价,并确保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药品检测过程中,建议检验人员灵活运用统计技术或是利用有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借此提升检验工作的水平以及合理程度。第三,监控计划。检验人员对药品检验工作质量进行控制时,必须结合工艺实际情况,按照年度、分项目建立监控方案,并保证监控方案的落实。第四,评审汇报工作。检验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项目的运行进度以及效果实施评价,并将所得评审报告提交至上层领导,不同岗位负责人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环节进行调整,确保各个环节的稳定运行。

(2)强化培训力度:药品检测工作中,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具体的检验流程,能够保证检验工作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因此,企业在完成招聘环节之后,应及时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职业道德,强化他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定期组织检验人员交流经验,或是模拟检验偏离案例实际场景,要求实习生分析解决,以此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3)增加资金的投入:随着药品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场上流通的药物数量以及种类也急剧上升,加之国家对药品质量要求和监管力度的增强,使得药品检验人员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大。对此,企业也应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积极寻找机会获取国家或者有关方面对药品行业发展的支持,积蓄充足的资金购买足量的先进设备,改良办公环境,激发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检验工作质量,让检验工作不断适应市场和国人的新要求、新期待。

4 结语

事实上,我国药品检验工作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果检验工作出现偏离现象,就会使部分检验报告失去参考价值,也有可能使部分问题药物流入市场。

参考文献

第5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课题3组组长:杜国清 邵华冬

课题组成员:高洁 刘杰 陈怡易交红

回顾2006,金融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金融业成为06广告市场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随着国家对小排量车的部分解禁,交通行业走出低谷,为汽车产业广告投放活动提供了良好动力;人民币升值和银行利率调高刺激消费市场升级扩容,旅游、教育、航空等行业快速发展,广告投放额度不断攀升。然而,在跃进与发展背后,仍有诸多的问题与困惑困扰着广告主,制约着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的有效开展。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多年来针对业界营销传播实践开展实证研究,本文从行业角度入手,检视06年度最为活跃的七大行业广告主营销传播实践现状,探讨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并提出了策略性意见建议。

行业聚焦篇

一、药品:回归品牌建设,面临差异化破局挑战

营销传播现状

1、药品行业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预期2010年中国医药市场总量将达到4800亿人民币,同时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五大处方药市场4。

2、06年市场上中成药一片繁荣;藏药以黑马之姿闯入;中老年用药、儿童用药等细分产品纷纷亮相。药品广告主品牌建设需求持续升温,部分单纯依靠渠道推广策略的广告主也开始回归品牌建设。

3、媒体选择上专业行业媒体仍被倚重,除央视高端平台之外,终端媒体、区域媒体受到关注,新兴媒体的开发利用提上日程。

问题和机遇

1、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政府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广告主在产品生产、渠道建设、营销活动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药品市场传播环境亦日益严峻。

2、有限的传播手段加重了同质化现象,企业需要通过营销传播完成品牌差异化建设。

3、随着“健康产业”的兴起,抓住历史契机,以关注人类健康为主题引领营销传播活动,关注公益事业,为严管下的药品行业开辟更广阔的营销传播空间。

案例:某知名药品企业。该企业广告科经理表示,对于一个欲谋求全国市场和长远发展的企业而言,在遇到发展瓶颈时最忌讳的是缺乏战略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最后只能是手忙脚乱,永远也建立不起“品牌”这座大厦。该企业在详实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整体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规划中具体有两点:品牌扩张和差异化战略。在品牌扩张方面,一是运用整合营销的形式,扩大品牌覆盖和辐射范围,让品牌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二是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挖掘老字号品牌中的新元素,并赋予新的内涵,以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差异化战略方面,确立专业化发展道路,将所有力量集中到一个“拳头”,专攻止咳化痰领域,做行业的专家,做出无人可比的市场影响力。

二、食品饮料:品牌格局稳中有变,营销传播全线出击

营销传播现状

1、食品饮料行业各子行业相继进入寡头垄断竞争并呈现出胶着态势,广告投放高速增长。2006年上半年,饮料行业以55%的增长率成为全媒体广告投放量增长最快的行业。

2、行业新军频频出现,央视成为品牌成长的有力跳板。06年众多制药业“新军”加入饮料行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鲜力量。07年央视招标,王老吉大手笔广告投放高调向饮料业龙头宣战;伊利、蒙牛、光明中标额均过亿元大关。

3、除了大众媒体,体育营销、娱乐营销、网络营销各种新型营销传播也成为食品饮料行业活跃的领域。

存在问题及挑战

1、消费者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渐成熟,安全和健康成为食品行业的两大主题。由食品安全引发的危机频频出现,食品饮料行业危机公关运作能力受到挑战。

2、竞争白热化,企业利润一再摊薄,营销推广费用有限,如何分配营销推广费用?如何进行差异化营销传播组合提升企业营销传播投资回报率?

案例――北京地区某著名食品企业。该企业市场部经理谈到在前几年树品牌时期,主要依靠大众媒体进行广告投放,如虽然知道央视在华南、东南地区收视率差,但为树立品牌依然会在央视投放广告。但目前在以市场占有率为主要营销目标的情况下,该企业即相应减少了大众媒体的广告费用,增加了线下广告费用。该被访者表示当未来几年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定时,还会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品牌修护上来,增加大众媒体的广告投放。企业有很多事情需要作,但是营销推广费用有限,只能从最紧迫的当前目标考虑。

三、房地产:行业发展重心转移,营销传播方式生变

营销传播现状

200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提高个人贷款利率等措施,调控房地产消费,冷却整个行业的投资热度。商业地产抓住此机遇,快速发展,2006年下半年,商业地产投资稳步增长。总体来看房地产行业广告传播活动稳中有升,2006年1-7月,报刊房地产广告累计投放672447.8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5% ,报纸房地产广告投放同比增长了7.79%。

存在问题及对策

1、2007年房地产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各类型地产将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房地产行业重心将转向中低档房产,高档地产开发热度下降。

2、营销推广策略也将有所变化,除了加大传统的报纸媒体,线下活动将成为房地产广告主新的宣传手段,创新运用传统媒体广告形式也是房地产业广告主的新趋势。

案例――杭州某房地产公司。该企业推广部门经理认为现在房地产行业整个产业面临升级,感觉到广告效果越来越有限,因此日益重视公关活动的不断支持。该企业开展的公关活动包括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山区农村孩子上学、教师节和护士节给教师、护士送健康等公益活动;也包括定期与项目公司、分公司、客户俱乐部举办的自驾车旅游、登山、客户生日小型party等活动;该企业每年年末还会举行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公司自己和演艺公司合作,邀请客户和老业主,在杭州大剧院进行文艺演出。

四、化妆品:跨国、本土品牌正面交锋,危机频发挑战企业危机公关能力

营销传播现状

1、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欧莱雅、宝洁等企业开始向中、低端市场渗透。本土企业也不再安于在低端市场的优势,逐步向上延伸市场。跨国企业、本土企业在各级市场正面交锋展开。各大化妆品企业积极开拓行业蓝海,谋求发展。男士护肤、儿童护肤、彩妆品都是化妆品行业新的热点。

2、在媒体选择上,传统媒体仍是广告主的首选,电视是其中选择率最高的媒体类型。一向依赖高端杂志的顶级化妆品也逐渐转向电视。广告主也将开始逐渐尝试使用新媒体,以实现细分产品的精准到达。

存在问题及挑战

2006年对于中国市场中的化妆品企业算得上是多事之秋,行业知名品牌频上“黑榜”,四大顶级品牌均遭遇危机,SK-II甚至走到下架的末路。随着整个行业危机事件频发,化妆品安全不断受到媒体关注,整体行业形象受到影响,遭遇危机的企业品牌修复工作更是遭遇了较大挑战。如何加强危机管理、开展有效的危机公关将是化妆品行业广告主必须面对并有效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金融业:内忧外患,竞争升级,品牌传播面临挑战

营销传播现状

1、纵观06年金融市场,广告主在竞争压力下逐渐发挥企业竞争优势,细分产品定位,延伸业务类型,加强品牌建设,传播手段整合运用,各种手段百花齐放。

2、在广告投放上,对传统媒体依赖较大,电视媒体占据绝对比重;区域投放特征明显,北、上、广三地遥遥领先。同时,广告主加大了单业务宣传力度,在费用分配上与企业形象平分秋色。

存在问题、挑战和应战

1、2006年12月11日,中国将允许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中国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中定位不明、包袱过重、巨额不良资产、行政体制和思维主导营销传播等隐患再度显现。面向大众市场的竞争将短兵相接,愈演愈烈,竞争升级导致本土品牌的传播需求看涨。

2、针对银行业服务行业特点,体验营销将成为新的传播热点。媒体选择上,传统媒体仍将发挥品牌建设重要作用。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针对服务体系完善在内的品牌建设工作将陆续启动,金融业内部营销广告决策系统的调整也将陆续开展。

案例――某股份制银行。该企业办公室主任表示,这两年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了,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广告,各个银行市场推广的费用、形式都是越来越多。广告成为金融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四大国有银行也都开始大做广告。客观的讲,广告对企业服务形象的提升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虽然各个银行都意识到了广告传播对品牌宣传和业务开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和如何打造这个形象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传播手段的运用也都比较粗放,没有非常科学严谨的依据,也没有完善的效果检测的意识。

六、招生招聘:区域性广告主诸侯纷争,全国性广告主力搏出位

营销传播现状

1、2005年中国招生招聘广告投放额为208956万元,较上年增长43.91%,其广告投放排名为第14位5。艾瑞市场咨询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招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06年中国招聘市场规模将达到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8%,至2010年达到101.6亿6。

2、因为行业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媒体选择上,多以地方媒体为主,当地报纸、杂志、电视是其首选,户外广告份额较重,同时新媒体形式如互联网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3、全国性广告主为从行业纷争中脱颖而出,建立龙头地位,积极与权威媒体合作,扩大影响力。

存在问题、挑战和应战

1、总体来看,广告投放仍显粗糙,企业形象、品牌打造力度不足。

2、招生招聘行业广告主广告投放面临从散兵游勇式的广告战过渡到系统性策略战的挑战。

3、摆脱传统信息传达式广告形式,注重广告传播战略规划,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是招生招聘行业走出迷局的法宝。

案例――中华英才网。2006年3月该企业以千万级的大手笔与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成为该节目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唯一指定报名海选网站。该举措是中华英才网在市场竞争中推出品牌塑造战略的重要一步。4月,中华英才网再次重拳出击,在第一时间购买了央视《世界杯晚间专题独家特约播出》广告项目。2006年世界杯期间,中华英才网成为CCTV-1“欢乐世界杯”,CCTV-5 “豪门盛宴”两档王牌体育节目的独家特约赞助商,并在CCTV-5、CCTV-1、CCTV-2、CCTV-高清电视、CCTV-风云足球共5个频道上百次的直播节目中频频亮相。同时,在2006年度同时进行了户外广告、网络广告的大力投放,积极开展品牌传播。

七、农资:广告主品牌意识勃发,营销传播活动尚须规划和支持

营销传播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资行业竞争升级,国家政策对于农资的鼓励,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农资行业广告主品牌意识萌发,加大品牌建设力度。2005年中国农资广告投放额为77462万元,较上年增长63.97%,是各行业广告投放增幅最大的行业,其广告投放排名占到第17位。2006年3月,农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07年央视招标会,多家农资企业参与竞标。

存在问题

1、农资行业广告主品牌意识尚不成熟,媒体运作缺乏技巧、策略混乱的弱点。

2、针对农民特定群体的传播渠道缺乏,直接影响农资行业广告主营销传播效果。

3、熟悉农村消费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了解农资行业市场动态的广告公司缺位,农资企业只能独自蹒跚而行。

案例:山东省临沭县化肥基地投放央视5秒标版广告。2006年3月份,山东省临沭县化肥基地的5秒标版广告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临沭县目前有23家化肥生产企业,为了将“化肥基地”打造成 “化肥品牌基地”,临沭县人民政府今年开始出资在央视招标段投放广告,3月投放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下半年9月开始连续几个月加大了招标段广告投放。

问题与挑战篇

透视06年上述七大热点行业营销传播活动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从广告主总体视角来看,以下五大问题值将是2007年所有广告主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值得警醒:

一、内忧外患,自主品牌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加入WTO已满五周年,各个行业逐一全面开放,一方面推动了整个中国市场的规范、成熟;另一方面愈发激烈的竞争,加速了行业内品牌的洗牌进程。对许多行业刚刚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广东某知名日化企业广告部经理谈到:“2005年底我们推出了一个彩妆品牌,目前主要是在二、三线市场进行销售和推广。彩妆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所控制,优势是中高端市场几乎没有一个本土品牌。我们推彩妆也是因为第一市场需求开始出现,第二因为我们有做洗涤产品的资源和经验,部分商超渠道可以共享。低端的彩妆其实利润比较低,要想品牌长期存活,必须具有加高的附加价值,进入高端市场,但是以我们的实力很难打入彩妆高端市场。回顾我们企业洗涤和彩妆产品的发展,我们也在考虑对于我们这些成长中的本土企业到底什么样的品牌策略和传播方式更加适合长远的发展。”

对汽车、化妆品等行业而言,面对外来竞争者强势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质找到市场立基点,灵活利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法在逆流中构筑品牌形象,在新一轮品牌淘洗中脱颖而出?本土企业的自主品牌升级之路充满了挑战。

二、部分政策挚肘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展开

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的开展与广告主所处行业产业发展及媒体广告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及媒体广告经营方面政策出台都会对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产生直接影响。2006年部分出台政策虽然主观上或出于宏观调控或出于行业规范等目的,但客观上却为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平添了不小障碍。

案例1:媒体禁播令引发遭禁产品媒体组合策略调整。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自8月1日起,所有广电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电视广告遭到禁播,直接导致部分行业营销传播渠道受阻,为了减轻禁播带来的影响,遭禁产品广告主可能调整媒体分配,侧重选择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其它媒体。

案例2:大连市户外广告“一刀切”,广告主广告投放遭受损失。2006年9月2日,大连市政府《关于开展城市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活动的通告》。清理范围既包括各类违章广告牌匾,也包括之前已经获得行政审批许可的广告,全部户外广告均在拆除之列。使得相当数量广告主及广告公司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

三、传播资源广泛激活,同质化迷局挑战企业营销传播能力

2006年是丰富的传播资源被激活的一年,一方面是以企业开发体育赛事、娱乐资源为代表的事件营销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以媒体主动搭台,企业策划,受众唱戏模式频频推出的主题活动营销日益活跃。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传播资源遭遇活跃开发的背后,企业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很多企业自身营销传播战略缺失,传播目标不明晰、对众多的传播手段运作不熟练、对传播资源的甄别和开发能力尚显薄弱。最终导致广告主盲目跟风,同质化活动营销传播现象严重。

案例:媒体选秀节目同质化,广告主广告投放效果下降。2006年在电视上出现的选秀活动包括《梦想中国》、《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天使行动》、《红楼梦中人》等等。各省级卫视都以各种形式挤进活动的热潮中求得一杯羹。但从收视率上看,《超级女声》从去年的平均7-8%的收视率到今年的平均1.1%,可谓大幅滑坡,就算是号称选秀类节目收视冠军的《加油,好男儿》也不过平均2.0的收视率。即使是最高的一次上海地区的7.5%也不过是一部中等电视剧的收视水平。依托央视雄厚资源的《梦想中国》也仍然没有因为资源的优势而突围,收视率不到0.1%。

四、良性危机公关机制尚未形成,企业面临多方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媒体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企业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也日益严峻,广告主危机事件频频爆发,部分企业未雨绸缪也开始纷纷设立危机处理部门。然而,危机操控,知易行难。目前的广告主危机操控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企业对于危机的认识尚不成熟,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危机,认为低调做人是避免危机风险的最好方法。其二,虽然很多企业设立了危机处理机制,但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和实际演练的经验,危机处理系统仍然形同虚设。其三,一些外资在华企业由于本土化程度较低,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其多层级上报审批的机制,导致错过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部分企业还存在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的心态,所以在危机操控中表现出被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案例:某知名纸制品企业企划科经理表示: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粗放而嘈杂,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没发展到需要考虑企业或品牌声誉的阶段。更多的企业开展公共活动是出于被动的应付,它们能认识到建立良好社会关系,不要让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但是没有发展到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品牌价值的阶段。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健全、商业运作的成熟和规范,消费者日益理性,企业的公共活动会更加宽泛和深入。

五、广告公司等支持机构难当重任

目前,被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合作周期较短,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67.1%的被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合作时间在1-2年。广告主频繁更换广告公司现象背后,折射出目前广告公司等支持机构的尴尬境地,市场知识更新频繁,面对快速成长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只有不断增加自身在消费者洞察及品牌传播等等诸多方面的学习能力,跑得比广告主快的广告公司才有发言权,才有生存的可能。

数据来源:2006―2007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研-广告主专项调查7

策略建议篇

针对目前各行业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们就与业界一线沟通的经验教训及捕捉到的机会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住时机,巧借外力开拓营销传播新领域

2006年中国已然入世五周年,行业逐一开放,外资品牌的进入一方面导致了新一轮竞争升级甚至行业洗牌,但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新农村”政策的全面启动逐渐激活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市场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块大蛋糕,尤其对本土企业来说在这场战役可能具有天然“地利”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保持并扩大?尚须企业巧妙借力,借助本土广告公司等深谙中国市场特色的支持机构将本土化优势联合并放大,二者共同成长,共同开拓新的领域。

二、营销传播回归消费者洞察

消费者需求形成市场,广告主营销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征服消费者,实现品牌的建立和销售促进。虽然市场竞争节节升级,媒体传播环境纷繁复杂,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媒体接触习惯,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研发、渠道选择和营销传播组合策略的制定。找到消费者、锁定消费者、洞察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传播才能建立起强势的品牌,永葆市场活力的品牌。

三、全方位营销传播强化投资回报

广告投资回报一直备受广告主关注,而且随着媒体环境日趋复杂,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媒体接触习惯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的增强,单一传播手段效率的提高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广告主营销推广费用压力持续加大带来的传播难题。全方位、整体性的强化营销传播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投资回报率。

案例: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动感地带针对年轻人的爱好和媒体接触习惯,不仅在传统的媒体进行广告投放,还注重多元媒体的拓展,例如在校园和青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设置广告看板;通过手机上网抽奖赢取年末贺岁大片电影票的方式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传播。推广成本并不高,但是形式新颖,多角度进行渗透式传播,效果明显。

四、营销传播创新突围同质化困局

市场竞争的升级,行业营销传播日趋成熟,企业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传播困局。营销传播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成为企业将长期面临的挑战。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助媒体传播形式的创新,如手机广告、植入广告;可以开发新的传播资源和载体,如商业文化活动的开发。创新将体现在传播的各个环节,不仅有表现形式的创新,还有传播内容的创新,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

五、策略性选择专业支持机构

近年来,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企业营销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其自身营销传播需求也往往需追随市场的快速变化而频繁改变。而另一方面,广告公司近年呈现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也为广告主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支持机构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已有广告主在选择合作伙伴的决策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策略性选择。如企业市场部门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不同类型公司的服务价值做出甄别,找到各类型广告公司的优势所在,并结合自身的传播需求加以组合。而在企业市场部门能力稍弱的情况下,就可以尝试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公司,将营销传播的业务主要交与对方,企业市场部门主要起到引导、管理作用即可。

案例:杭州某著名食品饮料集团。该集团市场部副部长表示:我们几乎所有的广告活动都是自己在做,包括媒体投放、报纸广告设计。主要原因是广告主的广告运作日益成熟,而且广告主自己完成广告活动有两大优势:一是快速反应;二就是对产品线的了解。企业的产品线长,变化也比较快,靠自己做效率更高。国内和国外的广告环境不同,国外专业化分工明确,但国内媒体环境就比较没有规则,只有靠自己做更可靠。

1为保证行业选取的典型性和前沿性,课题组参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2005年广告投放行业分布情况,选取广告投放额最大的四个行业和投放额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2若无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数据和案例均出自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案例库。

3 该课题亦是中国广告主协会2006-2007广告主营销传播活动研究课题(课题委托方:中国广告主协会 课题承担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课题负责人:黄升民)的子课题。

4 美国4660亿美元、日本810美元、德国370亿美元、法国280亿美元、中国280亿美元。数据来源:波士顿顾问公司。

5 《2005年中国广告业统计数据报告》 广宣 《现代广告》2006年第四期 p40

第6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为了给中药饮片制定一个较为统一的参考标准,9月22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和国家出口商品医药技术服务中心联合企业启动制定“中药饮片出口产品行业技术要求”标准,而冬虫夏草质量技术要求已形成草案。这次产品出口行业标准的公布标志着中药饮片在行业标准建设上的突破,也为中药饮片的国际化进程和饮片企业战略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饮片出口标准开道

“中药饮片技术标准模糊,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中药饮片出口的重要因素。”医保商会有关人士说。目前许多国家对于中药材进口标准并不统一,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低于我国标准,而如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对于药材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却有更严格的要求。由于各个国家对于中药饮片进口标准不一,使得我国中药饮片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退货或被封杀的状况。

不久前,越南方面的媒体就报道了当地卫生管理部门查处了不少我国出口的中药材消息。此前,英国方面也曾对中国的传统中药启动了严厉的“有毒性”调查。

如何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美国天然植物药申报指南》、《韩国生药重金属许可标准与检测方法》等相关进口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比如金属含量问题,中药出口时,有些客户会要求提交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的数据。但一旦遇到客户没有此要求,企业很少会主动去做相关含量的测试,这也就让部分含量超过当地标准的中药流入市场。”上海一家医药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蒋震伟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指出,中药饮片行业是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战略环节,中药饮片炮制是中医药安全用药的基础保障。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的加大,各部门对中药产业逐步重视和加强,中药饮片行业迎来了恢复性的增长,但中药饮片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和行业标准不统一、中药炮制基础研究不够、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市场秩序还需进一步规范、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行业利润增长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和制约了中药饮片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用药安全矛盾十分突出,国内外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他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与医保商会、协会、企业共同探索研究对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中药饮片的发展。

医保商会人士表示,此次启动的行业技术要求参考了国际通行的市场准入标准,然后由行业内龙头企业提交相关品种标准,再由专家进行评议审定产生。笔者已拿到的冬虫夏草行业技术标准草案,其中分别对药材的抽样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据医保商会方面透露,此次行业技术要求将涉及20多个品种,目前白芍、牡丹皮、人参等品种的标准制定都已经逐步启动,预计到明年全部标准都将出台。

市场治乱标准先行

出口行业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万里迈出的第一步,制定统一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业内不少企业都是一等饮片出口、二等饮片进药店、三等饮片进医院,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变?”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世林的一番话,引来业内的激烈讨论。

据悉,中药饮片的出口价远远高于国内价格,这是产生一等饮片出口、二等饮片进药店、三等饮片进医院格局的最关键因素。由于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饮片市场上“以花粉当山药、川椒不去目、麻黄常带根”等以假乱真、以劣充优的现象屡禁不止,混乱不规范的市场日益成为困扰中药饮片产销的难题。

据了解,中药需特殊炮制的品种有400多种,其中毒性品种有28种,需加入辅料炮制的有100余种。特别是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增强疗效或改变疗效,而一些具有毒性、刺激性的中药材必须要通过加工来减弱其毒性、刺激性,才能达到安全使用的效果。未经炮制的饮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肖永庆介绍,目前中药饮片的质量主要是靠经验进行鉴别。他说:“中药饮片工艺上进行规范比较难,比如炒制的温度就是一个难题。”正是由于其特殊性,他认为,什么时候能够正式颁布质量标准真的是很难预测。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但中药饮片的生产并非没有规范。业内专家介绍,中药材经过特定的炮制工序生产后才能叫做中药饮片,符合国家《中国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的要求才能进入药店。《药品管理法》第十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通过严格执行地方炮制规范,对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进行生产过程的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药炮制科学研究会会长王孝涛表示,由于目前各地没有统一法规,《中国药典》收录的饮片不全,所以实行两级标准。国家标准是《中国药典》,地方标准是各省市的炮制规范。但是,不管《中国药典》有没有收录,中医都在使用。同时,中医用药的标准其实就是饮片的标准,饮片乱了,中医临床作用就没了。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中药饮片生产标准。

中药饮片目前还存在检验标准不统一,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未规定的,按地方制定的规范炮制。但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之间、地方标准与地方标准之间在基源、名称、炮制规格及炮制方法等方面差别甚大,矛盾之处较多,“一药数法”、“各地各法”的现象普遍。

在中药饮片生产标准缺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参照西药的生产标准对中药饮片生产进行的规范值得参考。日前,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召开推进中药饮片GMP认证会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马光瑜表示,中药饮片GMP认证不会延期,而且认证标准不会降低。

针对一些企业心存侥幸或持观望的态度,马光瑜重申:GMP认证标准不会降低,最后期限不会延长。按照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

产业升级标准导航

中药饮片长期处于行业集中度低、基础研究不深、创新能力薄弱的境地,行业标准模糊不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

德权指出,中药炮制技术的运用和中药用药安全息息相关,中药炮制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应对中药饮片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投入,促进中药炮制技术发展,保障中药用药安全。

目前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缺乏量化指标,多数仅停留在感官和经验鉴别的水平上。《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534种药材及其制品中,绝大多数品种炮制项下未规定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等测定指标。在170个对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规定的药材中,只有15个药材的炮制品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标,仅占8.8%。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专家办主任李磊指出,随着国家对保健食品的重视,为中药饮片企业赢来了战略转型的良机。他说,中药和西药生物制剂相比,优势在于养生保健。国家科技部、发改委都对保健食品或者功能性食品给与支持,饮片企业要积极利用自身资源,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保健食品,实现战略转型提升。

一位饮片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家对药品标准和门槛的提高,饮片企业向生产药品转型的风险大、周期长。但是近几年来,不断有中药以功能性食品等形式进入欧美市场,中药保健食品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对于饮片企业如何向保健食品方向战略转型,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新标准缺位成为行业转型的一种桎梏。对于《中国药典》中没有规定的中药饮片品种,各地区一般都有各自的地方标准。由于这些标准基本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量化指标缺乏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第7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民以食为天,14亿中国人“一天不吃就饿得慌”,因此餐饮业仍是在2007年最被看好的大众化创业行业。另外餐饮业因投资门坎最低、爆发力最强,也一直大受创业人士的欢迎。

餐饮行业专家分析,现阶段做餐饮最具赚钱潜力的项目,当属早餐店、休闲饮品店和中式特色小吃店。

早餐店与休闲饮品店具有本低利丰、回收快的优势,平均投资成本在2-10万元,平均净利25%-35%,一般6-9月可收回投资,因此是许多创业者首先应考虑的选择。

行业专家建议,现阶段这两类店的单店形式已不太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业绩,甚至在一些竞争特别激烈的地段已不太容易生存,所以创业者不妨考虑以加盟知名品牌的方式创业,但在挑选真正有竞争力的加盟总部时,一定要格外用心。

另外随着中国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近年逐渐成形,创业者在经营思路上要改变过去以经营“过路客”为主的思维,而应以培养“熟客、回头客”、创造顾客忠诚度为主。

中式地方特色小吃,一直被看好。另有专家特别推荐:随着各地百姓生活档次的提高,相较于锅贴、粥品等传统中式小吃,2007年可能会兴起沿海风味的“平价海鲜快炒店”。

平价海鲜快炒店,每盘海鲜只要三四十元的价格,能被城市居民普遍接受,据说目前已在一些城市生意兴隆。但其开店成本相对较高,约20万元左右,但如能以连锁加盟方式经营,可以通过压低海鲜进价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毛利和增大赢利空间。

平价海鲜快炒店,一般适合开在夜市或是人潮较多的住商混合区。

服务多元化的城市便利店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我国的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少数发达都市中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行业已发展迅速,甚至一些便利店日营业额已高达万元以上。

但纵观中国的整个便利店行业,目前仍只处于起飞阶段。种种迹象表明,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将是中国大多数地区下一阶段零售业发展的重心。

根据国外的便利店行业发展经验,便利店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地区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口数超过500万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以及二线城市深圳、苏州、无锡、杭州等,人均GDP均已超过了3000美元。这就是说,上述城市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大环境,并且市场空间非常大。

便利店行业规模,目前在中国还远未饱和。就以经济发达城市北京为例: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以北京城区人口800万计算,北京至少需要2000家便利店,而据北京市商委统计,目前全北京的便利店仅为300多家,便利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或日杂小店的重要区别,是其服务多元化。行业人士建议:在目前整体商业零售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统便利店或日杂小店仅靠出售商品已无法取得“异业竞争”优势,所以创业者应在自己的店中扩展其服务功能。比如全球知名的便利店“7-11”,多年来根据顾客要求不断补充服务内容,利用其店铺网络之便,扩展了包括速递、存取款、发传真、代收公用事业费、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有关的多项24小时便民服务。

药品店和健康食品店等健康服务行业。

随着中国人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大家都对健康概念越来越关注,因此与人们健康紧密相关的药品店和健康食品店,都是钱景不错的创业方向。

从投资门坎来看,综合药品店或中药店的投资门坎,平均都在50万元以上,毛利约35%,投资回收期较长,适合资金较充足的创业者长期发展。

健康食品店,则分成天然健康饮品店和讲求养生、食疗的健康食品餐饮店,后者开店成本较高,平均约在40-60万元间。而健康饮品店的投资门坎则相对较低,开店成本平均约10―15万元,不仅较易入行,且目前毛利可高达60%,一旦成功将是健康概念行业中赚钱速度最快的。

加工、批发及零售等服饰行业。

服装与纺织是每年为中国提供9%以上GDP和25%以上外汇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5。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今天的中国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全国各城市服饰行业里都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以童装市场为例。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0到16岁儿童有3.8亿,年童装消费需求量在8亿件左右。权威机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童装市场每年仍将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是中国最有增长性的市场之一。

从个人投资创业的角度而言,在服饰行业创业,一是可以办服饰加工厂或工作室,进行服装加工。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设计必须要能跟上潮流,否则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二是可以做服装的市场销售,批发或零售皆可。

对于资金少的创业者而言,开家服装零售店以完成原始资金的积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有一定资金量的创业者,可以开销售小公司做服装生产商的销售,或进入服装批发市场。

投资服装批发市场的摊位有以下几个优势:1.批发市场的摊位是固定的,省去了创业者的装修投资;2.服装摊位聚集,客源丰富,也容易从其他摊位的同行身上学习经验,总结教训。但是竞争是必然存在的,所以销售压力也是在批发市场投资摊位的最大难点。

化妆护理、瘦身减肥等美容行业。

以往想创业的多为男性,但从近期加盟创业展的调查中发现,女性与男性想创业的比例已跃升为1:1。

女性创业意愿提高,除了其他因素,也是因为近年很多女性都看到了“化妆护理”、“瘦身美容”等专门针对她们同性的商机钱景。

女人的“美丽产业”大有赚钱机会。买菜时可能会为了一两块钱计较的女性,为了让自己更美,却是花钱毫不手软,尤其近年化妆护理、瘦身美容等观念不断通过大众媒体的猛烈宣传攻势,几乎激起了每个女人爱美的天望,也因此拉动了女性美容产业的兴起。

据行业协会统计,中国目前美容行业市场每年约3000亿元,美容经济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递长率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率。

高额利润、庞大市场和每年都有难以计数的美容新产品、高科技护理仪器、高科技瘦身设备等问世,为美容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指出:中国“美容经济”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信、旅游之后的中国居民“第五大消费热点”。

专卖店形式的婴幼儿用品行业。

婴幼儿用品市场到底有多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公告,中国大陆每年新生婴儿1600万,0~3岁的婴幼儿约6900万,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超过1000万,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

从市场资料分析得知:我国城市新生儿用品的家庭月平均消费达900元。再加上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婴幼儿消费,中国大陆的婴幼儿用品市场每年将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消费的轴心,且家长们在为婴幼儿选择衣物、玩具等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安全性、教育性和个性化,这就使得家长们把目光自然盯在了婴幼儿用品的专卖店或其大商场的专柜上。

因此,一些品质优良、价位适中的品牌儿童用品的专卖店经营形式,将成为未来婴幼儿用品市场的主流。

目前投资国内品牌婴幼儿用品专卖店的起点已较高,一般应在15-25万左右。但由于采取的是品牌专卖经营形式,货品质量能得到严格保证,且利润较丰厚。

但创业者必须注意:品牌婴幼儿用品专卖店中产品价格较高,易受区域消费水平的限制,所以在选址时应特别小心,一般应选在高档或成熟社区附近。

儿童早期教育行业。

超过半数的中国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

以北京一个城市为例:月收入在1500元的家庭,孩子月消费额为532元;月收入达到5000元的家庭,每月用于孩子的消费额则是1135元。如果按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计算,北京一个城市的儿童早教市场每年就高达数百亿元。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为了孩子出人头地,很多家长认为“花再多精力与金钱都值”。所以,儿童早教正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热潮,各地纷纷办起了美术班、舞蹈班、钢琴班,生意十分兴隆。

投资儿童早教机构的门坎,平均约10-20万元,选址较适合在少年宫、儿童游艺场所及学校附近。选择熟悉儿童心理、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是在此行业竞争中致胜的关键。

然而只要生意走上了正轨,未来的生源根本不用愁,1年半内完全可以收回投入。

成人在职教育行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在职上班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寻找或保持一份好工作或一份好薪水,越来越多的中国成年人加入到在职教育中,周末培训班、夜校“充电班”等成人教育行业正日益壮大。

成人教育可以分成两个概念,一是上班族培养第二专长的补习班,如英语、计算机知识或创业知识等补习班;二是利用双休日,针对成年人的个人兴趣的进修班,如插花艺术班、交际舞培训班等。

前者目前商机较大,投资门坎平均10万元,较适合开在办公商务区等商圈。

师资是致胜关键,只要打出了口碑,生意就会源源不绝。

老年用品和服务行业。

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为每年6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有服务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

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当可观。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60岁至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45%的人还在就业;而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另外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老年消费市场应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巨大市场。

目前我国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在各方面的专项产品及服务都还亟待开发。

汽车后续服务行业。

汽车后续服务市场,是指消费者自购车之日起至若干年后报废之日止,期间若干年之内在该车上的所有花费所引发的商机,称之为汽车后市场。

专家预测,在近20年左右汽车产业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将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虽然整车销售利润将呈现下滑趋势,但与汽车相关的售后服务市场却将是上升势头。

许多创业者认为搞汽车服务,必须庞大投资。其实汽车服务业的资金起点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独立投资一家汽车服务企业,启动资金在10-50万元之间皆可。

另据了解,我国汽车美容养护连锁企业如驰耐普等,其加盟店中投资要求最少的基础店,启动资金为7万左右;投资要求最高的旗舰店,启动资金为80万元左右。

第8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在这5家公司中,既有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有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材料和中间体行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市值中等偏小、近期业绩不甚理想,且被明星基金连续看好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季度。

浙江众成:宝盈系的最爱

截至二季度末,所有基金中只有宝盈系的2只基金重仓持有浙江众成(002522.SZ),其中宝盈资源优选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二季度该基金持有浙江众成的数量增加493.61万股(其中128.68万股为红股),加仓幅度(扣除红股后实际增持股数/上季度末持股数量)283.6%,持股总量升至622.28万股,占浙江众成流通股本的2.79%。二季度,浙江众成开于6.11元(前复权,下同),收于7.27元,最高7.36元,最低6.1元,均价6.71元。

浙江众成主营产品为用作包装材料的POF热收缩膜,下游为食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近六成收入来自国外。二季度浙江众成平均市值为29.63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8%至5.0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8.27%至7323.68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6.5%,较2012年下滑2.4个百分点。

浙江众成于2010年12月上市,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94%和15.74%,净利润分别增长51.74%和38.79%。2012年,公司收入和盈利出现双下滑,其中收入下滑1.24%,净利润下滑1.05%。浙江众成在2012年的年报中对此解释称,下滑原因为产能规模受限:“近两年公司一直维持15条2.4米聚烯烃热收缩膜生产线,年产能2.27万吨的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已基本饱和。”

2013年年报显示,浙江众成的几个募投项目已经陆续完工并进入生产线调试阶段。不过公司2014年一季度报告中预计,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仍将下降0-40%(半年报预计披露时间为8月28日),原因包括募投产能项目转固投产后折旧费用增加、募投项目设备调试磨合期较长导致成品率下降等。

浙江众成管理层认为,“POF热收缩膜作为一种环保型包装材料,其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无污染,单位面积原料消耗少,应用领域广泛,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环保型热收缩包装材料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现有应用领域高速发展、新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以及对其他热收缩膜产品逐步替代的背景下,中国POF热收缩膜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浙江众成的基金数量分别为7只和10只,虽然略有增加,但浙江众成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这些基金中大部分持有量都很少,仓位在20万股以下。

从目前浙江众成的行情走势来看,宝盈资源优选的押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8月1日,浙江众成放量涨停,突破整理了逾13个月的平台,并于随后持续上涨,在8月20日创下逾3年新高9.66元,较二季度的均价6.71元上涨了43.96%。

复旦复华:传统行业龙头

截至二季度末,有3只基金持有复旦复华(600624.SH),宝盈资源优选再次出现,二季度该基金买入复旦复华69.99万股,加仓幅度38.58%,持股总量升至251.41万股,占复旦复华流通股本的0.73%。二季度复旦复华开于11.6元,收于11.43元,最高12.73元,最低9.32元,均价11.27元。

复旦复华主营业务为医药、软件和园区房产等,约两成至三成收入来自国外。二季度复旦复华平均市值为45.66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3%至9.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12%至3371.22万元,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34.16%至3889.1万元,净利润得以继续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期收到政府补助1903.91万元。

从单季度数据看,2013年,复旦复华营业利润下滑主要源于第二和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不佳。万得资讯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为714.74万元,较2012年同期的1910.22万元下滑62.58%;四季度营业利润为1151.72万元,较2012年同期的2564.81万元下滑55.10%。

2013年年报显示,复旦复华子公司复华药业营业收入增长耗用原料相应增长、结算模式变更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医药工业原材料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至4.72亿元,从而推高了营业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医药卫生改革推进,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复旦复华营业成本增长了28.8%,远超营业收入增速,导致了营业利润下滑。

公司管理层表示,“近几年来,药业公司每年都面临国家发改委行政性降价及药品招标降价带来的影响,药业公司通过调整销售结构,聚焦重点品种,提升药品销量来增加营业收入。对于新进基药目录的重点品种,尽管价格有所降低,但药业公司也能抓住向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发展的有利机遇,通过扩大基层医疗市场的产品销量,力求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与此同时,药业公司还将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各类能源、资源,通过降本增效来减缓药品降价带来的影响。”

进入201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仍同比下滑,但幅度已经放缓至7.24%。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复旦复华的基金数量分别为4只和6只,且这些基金中持有量最多的也仅为22万股,复旦复华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8月6日,复旦复华股价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13.5元,较于二季度出现的底部9.32元上涨44.85%,与二季度的均价11.27元相比,也上涨了19.79%。

绿盟科技:国家安全概念股

截至二季度末,有3只基金重仓持有绿盟科技(300369.SZ),其中嘉实增长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二季度该基金持有绿盟科技股票数量增加68.53万股(其中20.86万股为红股),加仓幅度91.4%,持股总量升至120.68万股,占绿盟科技流通股本的3.57%。二季度绿盟科技开于51.73元,因重大事项停牌前收于61.27元,最高62.58元,最低42.50元,均价54.52元。

绿盟科技主营网络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主要服务于政府、电信运营商、金融、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级用户,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内。二季度,绿盟科技平均市值为73.80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8%至6.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63%至1.11亿元,但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31.76%至5465.98万元,净利润得以继续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期收到政府补助6375.85万元。

从单季度数据看,2013年绿盟科技营业利润下滑主要源于第四季度业绩不振,当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较2012年四季度的2.71亿元下滑5.08%;营业利润4970.04万元,较2012年四季度的1.13亿元下滑55.86%。进入2014年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恢复15.11%的增速,但营业利润继续同比下滑17.09%。

在2013年的年报中,绿盟科技对此解释称,“公司为了保持高增长,必须不断提升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吸引和保留管理、科研和技术人才,导致公司期间费用大幅增加,对短期利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绿盟科技还提到,“公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销售特征,即公司在每年上半年新增订单、销售收入实现较少,订单从7月、8月份开始明显增加,全年的销售业绩集中体现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由于费用在年度内较为均衡地发生,而收入主要在第四季度实现,因而可能会造成公司第一季度、半年度或第三季度出现季节性亏损,投资者不宜以半年度或季度的数据推测全年盈利状况。”

对于未来行业前景,绿盟科技管理层充满信心:“受到‘棱镜门’事件的影响,信息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领导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更体现了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同时,“随着中国的IT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中国信息安全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2014年一季末,持有绿盟科技的基金数量为8只,绿盟科技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6月26日,绿盟科技宣布因重大事项停牌,7月3日确定为重大资产重组,原计划于8月1日之前披露重组预案或报告书,后又将重组细节披露截止期限推迟至9月1日,截至发稿时仍未复牌。

当升科技:锂电概念股

截至二季度末,有5只基金重仓持有当升科技(300073.SZ),其中银河行业优选和嘉实策略增长均为银河三年五星基金(截至6月30日评级)。二季度,银河行业优选买入当升科技147.04万股,加仓幅度43.77%,持股总量升至483.01万股,占当升科技总股本的3.16%(全流通);嘉实策略增长新买入当升科技719.99万股,占当升科技总股本的4.72%。二季度,当升科技开于15.37元,收于18.80元,最高18.80元,最低12.33元,均价16.33元。

当升科技主营产品为钴酸锂、多元材料等锂电正极材料,客户包括三星SDI、LG化学、三洋能源、深圳比克和比亚迪等锂电巨头,原先四至五成左右收入来自国外,2013年该比重下降至两成。二季度,当升科技平均市值26.13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61%至6.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4.76%至970.3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36%,较2012年下滑0.06个百分点。

当升科技管理层在2013年年报中对此解释,“报告期内,在智能终端产品和锂电池的成本下降及原材料金属钴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公司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公司虽然销量稳步增长,但销售收入增长较小。同时,人工辅料等加工成本不断上升,公司的毛利率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

另外,根据8月份当升科技的定增预案,“公司原有的终端客户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市场由于受到苹果等热门品牌智能手机的冲击出现较大萎缩,直接导致公司客户订单的减少。”

与此同时,锂电正极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局面,“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统计,2012-2015年,全国正极材料规划投资产能分别达到8万吨、13.5万吨、19万吨和26.8万吨。国内正极材料行业现有产能已超过10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50%,行业间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大量新建的产能仍在不断上马,2015年,全国新增锂电正极材料产能将超过25万吨,而届时全球锂电市场总体需求预计也不会超过15万吨。”

对此,当升科技管理层表示,“不断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2014年公司将积极开展产业链整合,尝试向其他业务领域延伸,适时开展投资并购,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为公司未来的业务转型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研究,寻求下游大型动力电池领域参与性合作,形成产业联盟,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2013年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持有当升科技的基金数量分别为3只和1只,且这些基金中持有量最多的也仅为21万股,当升科技的受关注度与绝大部分明星基金重仓股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8月20日,当升科技股价创下3年4个月的新高21.30元,较二季度出现的底部12.33元上涨72.75%,与二季度的均价16.33元相比也上涨了30.43%。

福瑞股份:豪赌产品提价

截至二季度末,有6只基金持有福瑞股份(300049.SZ),其中兴全社会责任为银河三年五星、五年五星基金(截至6月30日评级),二季度该基金买入福瑞股份203.58万股,加仓幅度72.34%,持有总量升至484.98万股,占福瑞股份流通股本的4.43%。二季度福瑞股份开于25.81元,收于28.80元,最高33.74元,最低23.70元,均价28.01元。

福瑞股份主营用于“肝纤维化诊断治疗”的药品和仪器等产品,原先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内,近几年来自国外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占比达四成。二季度,福瑞股份平均市值为36.36亿元。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42%至5.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8.08%至490.54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1%,较2012年下滑5.07个百分点。福瑞股份管理层在2013年年报中对此解释称,“主导药品复方鳖甲软肝片的主要原材料冬虫夏草采购价格全年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药品业务的毛利率”。

关于如何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管理层表示,“在虫草采购价格大幅飙升后,公司已向内蒙自治区发改委上报了软肝片价格调整申请,内蒙自治区发改委和价格评估机构已对公司虫草原料成本上涨进行了现场核查,认为公司申请价格调整合理,并形成专项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公司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关于软肝片价格调整的批复。”

与此同时,公司正在推进软肝片以虫草菌丝体代替冬虫夏草的临床试验工作,力争“在保证临床试验效果的前提下加快审批进度”,“尽早取得替代报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

2014年一季度,福瑞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4%,净利润同比增长77.22%。公司预计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0%-210%(半年报预计披露时间为8月26日)。

第9篇: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中国加入WTO已经两年半了。我在2001年10月12日所作的《入世首三年,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竞争态势演化分析》报告所析趋势,大多已经或正在得到应验。主要有:

1. 由于市场容量大、市场成长快、进入门坎低等原因,导致进入美容化妆品市场企业不断增加,也由于对市场认识不足,导致退出者不断,表现如“前赴后继”般;

2. 欧美国际品牌购买国内现有化妆品企业和品牌的情况表现突出;

3. 美容化妆品企业外聘的高层管理人员(指非老板兼任的总经理、总监级)发生人化的,已经达到半数左右;

4. 技术有一定进步,在专业美容用品的功能、外观、使用方法、使用感受等方面的细分化,显得较为突出;

5. 与90年代初期的品牌关注“期”至90年后期的“低潮”相比,对品牌运作的关注,正在进一步被唤起;

6. 在市场的竞争中,以护肤品为代表的化妆品民族品牌,正在从高端市场逐步被逼至中、低端市场;

7. 在中、低端市场的日用化妆品专业店、专营店得到进一步发展;“前店后院”模式的发展相对突出,其内涵进一步演绎、丰富;

8. 对以洗净类为代表的品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有所提高,价格竞争最为突出,但相对恶性化的价格竞争,却表现在以小资本经营为主体的美发、美容院终端,也使其成为本行业中市场秩序最混乱的一个层面;

9. 具有工艺技术特色、民族传统中药特色的美容化妆品,在出口方面仍然受到欢迎,如:普蓝娜、片仔癀。但销售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变化,是相对缓和的。博雅美容化妆品业咨询机构认为:本行业中更尖锐的一些变化,将在加入WTO后的第四年至第六年内发生。

今年年下半年至明年年上半年这一阶段,将是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变化从缓和状态趋于尖锐情态的一个转折时期。所以,博雅美容化妆品业咨询机构认为这是“大浪前夜的波涛”。

本“简析”将仍以护肤品为代表进行分析。报告化妆品行业和市场的主要变化趋势及基本特征。

二、致变要因简析

由于篇幅有限,在对一些致变的因素进行分析中,无法全部呈现调查资料,只能对主要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视情况作出一些相应的结论。

1.法规方面

① 新“化妆品标签法”颁布后,化妆品行业的新利好和新风险

“化妆品标签法”是对描述名称或说明产品性质、用途的文字编写原则进行强制性界定的法规,使消费者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UDC658.62.004.2CB5296.3-87于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由于化妆品行业发展迅速,加入WTO后也要与“国际接轨”,更新“化妆品标签法”理所当然。据悉新“化妆品标签法”将有两大新调整:

第一是再次修订化妆品定义,将“口腔清洁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

第二是在化妆品标签或外包装上,采用法定的成分名称标明其原料成分,并按含量百分比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序标注清楚。

新的“化妆品标签法”颁布后,将制约某些对牙膏功能进行过度诉求,超出化妆品定义者;更将制约某些对化妆品虚拟成分、功能概念进行商业性炒作者。化妆品就是化妆品,不是药,更不是灵丹妙药。

相信新“化妆品标签法”将采取措施,限制在标签、说明和广告中,以图形或其他形式使用一些措辞、名称、商标或形象,暗示化妆品本身并不具备的特征行为。

对于一些宣称“中药成分”,如人参、芦荟、沙棘等,进行化妆品功能诉求者,需要警惕了?虽然用的是中药成分的法定名称,但却不是国际上广泛遵循的“国际专业命名(INCI)法”的法定名称。

企业决策者们在大量进购原、辅、包装材料前、在制作适宜长期使用的传播物料前,要多思考一下,以免导致浪费。

前段时期曾被某些商业炒作淹没的,但却一直按照国际规范踏踏实实运作的企业,浪过石出的机会来了。

② CEPA后,化妆品行业的新利好和新风险。

2003年6月29日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将逐步减少或取消香港与内地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CEPA,不仅令第一批273个税目的香港产4000多种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实行零关税(其中香水类、唇、眼、甲用化妆品及其它美容化妆品等六项,从原关税18.3%至22.3%减为零关税),也为香港公司在内地以独资身份从事进口贸易、批发、零售和特许经营开了绿灯。

香港对美容化妆品流通的作用,主要是转口内地销售。现在香港产的美容化妆品,虽然在内地受到一定欢迎,但品牌和品种均较单薄,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力,且零关税产品需要一个认证过程,即使零关税产品发展成熟,切割的也将主要是中、高端的消费群及市场层面。

内地的民族化妆品品牌,已经普遍被外资、合资品牌从中、高端市场挤往了中、低端市场。香港产的美容化妆品进入内地市场后,前期将主要在中、高端市场层面争夺市场,其中主对手将是外资、合资品牌。

当然,欧美化妆品品牌也会搭乘CEPA顺风车,更多地经香港进入内地。随后,他们还可能收购符合条件的香港公司或来港投资生产,避开股权、开店数量、开店地域的限制,从而在CEPA条例下拥有进入内地的特权,以获得比WTO承诺的关税降低更优的价格竞争优势,进一步挤兑内地民族化妆品品牌。这一过程将在二至三年内发生。

在流通和零售领域,CEPA的冲击可能来得更有力一些。各地正在踊跃建设“港货一条街”、“香港城”、“香港零关税商品专卖城”等。在亚洲拥有近60家化妆品零售店的香港化妆品零售专卖店老大莎莎(SaSa),正在上海筹备连锁店开业。由于税收优惠等原因,莎莎在化妆品的销售上几乎拥有绝对优势。以伊莉莎白・雅顿30ml装的Green Tea香水为例,香港大型百货商场零售价150港元左右,内地大型百货商场专柜零售价320元人民币左右,而莎莎可以仅售100港元。在香港类似于莎莎的店铺还有:卓悦、彩虹、天使、亚施和龙城药店等等。他们都可能以自建渠道、终端的方式参与中、高端市场竞争。

香港零售超市场、超商的进入,在明年将可能以另一种方式争抢中、低端化妆品市场。如“香港吉之岛”有可能借助香港的“关税自由港”优势,进口一些不知名但质量可靠的中小厂商的货品,经贴牌后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向低端消费者提供“10元的进口化妆品”,进一步对逼至中、低端市场的民族化妆品品牌施加压力。

内地的民族品牌除进行自我调整、强化外,也应该看到CEPA的影响是双向的。内地化妆品品牌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利用香港成熟的运作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将香港作为走向国际的跳板,极有希望在世界化妆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③ “直销法”出台后,化妆品行业的新趋势

距离中国政府承诺“在加入WTO后的3年内,对中国直销市场无限制开放……”的限制只有半年了。

经过1998年《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国家对传、直销的“一刀切”全面暂停后,直销正再次成为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关注热点,无数人在疑惑地期盼着“直销法”的出台。若按“大放前必将大治”的常见颁政贯例,从国家近期加强对非法传销的严打力度判断,是在为颁布法规扫清障碍。事关国际声誉,言出必行,颁布“直销法”(用此名仅为界定该营销模式的法律规范)势在必然。

直销作为一种产品分销或零售的营销模式,已存在近半个多世纪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面导入,规范直销业的健康发展,势必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这里讲的“直销”,是指多层次直销。从1990年11月第一家正式以直销注册的公司在大陆成立起,直销正式进入中国已经13年了。其间,直销的异种非法传销,为该模式带来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由于其与非法传销具有相似的“外衣”和相同的“原理”,故在1998年“一刀切”前,未得要领,管而不治,治而愈乱。现在既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又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在制定“直销法”时,务求更加周全、也必颇费思量。

可以看出,区分直销与非法传销的分界线,不是奖金分配制度,不是是否开培训会议,不是是否有直接推荐或间接推荐,不是是否有部门、小组或网络……,而在于区别非法传销的基本特征:

A.诱导目标对象购买大批货或者相应物,以从传销公司获取尽量多的奖金;

B.利用集会,借人性的弱点和想暴富的心理,极力宣扬“快速致富”的人生道理,并营造某些让人激动的场景或场面,以达到令目标对象尽快加入的目的;

C.利润不是来源于把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后所计提的合法收入,而是来源于加入者缴纳的各种“高额的加入费用”。

这些非法传销特征的出现,并非靠直销公司的合法性、直销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就可以保障的,其重点在于对加入者(直销商)的教育和对其销售行为的管理。

由于直销这种个人创业模式的门槛低,加入者的素质必然高低不一。当加入者数量庞大时,要做好对直销商的教育和管理,难度非常大。由于某些人的贪婪以及从直销转向非法传销的操作便利,直销商越界搞非法传销的情况,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不断出现,治理和打击也将持续。这将使直销成为一个不太平的销售模式。要使这种先进的营销模式真正被理顺,兴许还得要几年时间。

受直销行业巨大市场空间吸引的民族美容化妆品企业,在“直销法”颁布前即迅速筹备直销公司的合法性申请,将可能获得相对更多的优势与便利。

2 .市场方面

① 开放零售业市场和服务业市场时的化妆品市场新趋势

距离中国政府承诺:“在加入WTO后的3年内,开放零售业和服务市场”的时间也很近了,内地民族化妆品品牌,将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开放中,真正感受WTO的“刺痛”。

博雅美容化妆品业咨询机构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加入WTO三年后,国际化妆品品牌将从工业及其品牌的资本运作、新增商业资本及其品牌运作的内容上,都可能以跟进大型商业资本和购买内地现有商业渠道、终端这两种形式,在化妆品通路和终端上,重重地“刺痛”内地民族化妆品品牌。

国际化妆品品牌普遍都有合作的大型商业资本。如:以沃尔玛等为代表的连锁超级大卖场的商业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将直接挤兑内地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主要挤占中、低端化妆品零售业市场份额的同时,某些连锁超级大卖场商业资本的进入,还将以“店中店”方式,携中、高端的国际化妆品品牌参与竞争。

例如2000年进驻厦门,在全球有近千家美容化妆品连锁零售店,占欧洲化妆品市场1/4份额的法国玛丽奥娜(MARIONNUA),以及前面提到的香港莎莎等等,他们将可能采取购买符合条件的现有日化专营店和自建专卖店并举的方式,直接挤兑中、高端化妆品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原来部分国内品牌通过“砍马蹄”方式进行终端拦截,在二级及以上市场层面获得的暂时优势,将丧失贻尽;被逼往二、三级甚至乡镇市场,寻求占领低端市场的国内品牌,也将遭遇“10元进口化妆品”的市场争抢。

国内化妆品品牌将可能出现高端难出头、终端进一步丧失、渠道被进一步挤占、中低市场遭遇掠夺交响曲、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兑,进退维艰守亦难的情形。

从近期全国性美容化妆品交易会的统计分析看出,以各种方式推出品牌专卖店的美容化妆品企业的比重正在快速增加,显示出部分企业已前瞻到一个解决之道:自建或自控渠道、终端。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资本进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在中国居住和从业的外国人将越来越多。服务业的开放,将在高端市场加剧美发、美容服务业的竞争。如上海中村美容城,从小工、大工到美容师,全部是日本人,除主要为居于上海的十余万日本人服务外,也欢迎有消费能力的中国新兴“贵族”们。

应开放之声快速跟进的将是东南亚的美容美发服务业,欧美美容美发服务业的进入速度与频率会相对慢一步。因为,欧美服务人员因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呆在中国内地的难度将会更大。

美容美发服务业的竞争因素中,国内品牌间直接或变相的恶性价格竞争,发生价格破坏,导致群体“受伤”,将重于其它竞争因素。

②中法进入“蜜月”期,法国及欧洲化妆品市场与中国化妆品市场关系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今年初,在法国开展的“中国文化节活动”期间,主席访法,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由于是“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今年10月至明年7月,法国也将在中国开展“法国文化年”活动,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地展开。

从中法互办文化年混合委员会得知,“法国文化年”活动由文物展、当代艺术展、摄影展、其它展览、时装、音乐与舞蹈、科学研究与教育七个方面的若干个展览交流组成。

由于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L′OREAL)在法国;前面提到占欧洲化妆品市场1/4份额,集香水、化妆品生产、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玛丽奥娜(MARIONNUA)也是法国公司;1999年,以产品年销量为标准统计的全球100家最大的美容化妆品和香水品牌中,法国居第二位,拥有18个;法国是化妆品工业化生产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国家,以香水为代表的化妆品,与汽车、航空航天一起成为法国三大支柱性产业;法国巴黎也是世界时尚的“源头”之一。

在全球化妆品界如此重要的角色,难道仅仅来中国“渡蜜月”而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不仅是中国的运作,也是一个通行的法则。在中法两国文化交好的氛围中,必定蕴含着重大的商业机会。

国内自称是法国公司、法国品牌的美容化妆品经常可见,某些低质廉价品,也冠以“法国”二字,相信通过“中法文化年”活动,这些情况将得到某种澄清。

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近20个法国主流化妆品品牌,几十个二、三流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大众了解“自由、平等、博爱、浪漫、时尚”的法国文化特色时,不会趟着睡大觉,必将加大在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的投入力度和速度。

③.OEM的快速发展,对化妆品行业的新利好和新风险

OEM是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缩写,指按原单位(品牌单位)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原单位商标,由原单位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OEM可简称为“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在国际上已运作多年并行之有效。

OEM能使希望拥有自己的美容化妆品品牌者降低门坎、减少风险。众多化妆品流通、零售、培训教育等相关领域的企业甚至个人,通过OEM代工,进入了自有品牌的美容化妆品经营阵营。

OEM在美容化妆品行业获得快速发展。这种“火热”,既带来了表面繁荣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一些市场秩序的混乱。主要表现在:通过OEM拥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者,由于对市场和品牌运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无生产设备投入,短期性市场行为普遍,一有风吹草动,或者遇到竞争障碍,就急于存货变现,恶性价格竞争明显增多,形成一定的价格破坏,导致品牌供应商扣减服务。

而代工者在委托方的价格要求中,产品同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发生采用同一配方、同一工艺来满足品种细分的情况,个别严重者扣减了产品质量。

同质化的美容化妆品,要在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从宣称产品功能、功能添加剂,迅速演变为全部虚拟产品概念的商业炒作。极端情况发展为荒唐欺骗,如“我的化妆品用的不是一般的芦荟,而是用月球土壤培养的芦荟……”、“我的化妆品是含有干细胞的……”。这类炒作如“石磨木炭,走一方,黑一方”。但由于成本低,又可按需订造,搞臭一个品牌,再重新注册一个新公司,注册一个新品牌,接着再“炒”。一些“注册”的中介公司应声而至,打出注册香港有限公司,只需港币5200元或人民币5600元;注册成立香港协会、研究中心,只需港币4600元或人民币4900元;注册香港商标,只需港币3900元或人民币4200元;注册美国公司,只需港币8800元或人民币9200元……一时间,羽化为“某国或某地公司的国际品牌”的化妆品,飞入内地市场,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逐步增强对OEM化妆品的管理也势在必行。庆幸新的“化妆品标签法”就要颁布了,它必将制约那些产品概念的商业炒作者。

④ 国际化妆品著名品牌新动向和化妆品市场新趋势

在加入TWO后,政府确实还存在一些非关税的壁垒,如我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对“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申报规定,但最终目的为了保护消费者。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十几个国际一线化妆品品牌,联名向商务部申请“免除非特殊化妆品的进口卫生许可批准制”。因为它们“是国际知名品牌,已经长期从事该类产品的全球性经营,验证其安全可靠遵循的是相对更高标准的FDA标准、欧盟标准、厚生省标准……”申请虽有一定道理,但我国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等,也明显没有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DCA)和《良好包装和标签法》(FPLA)等对进口化妆品许可制度的要求高。

在适宜的时候、符合一定的条件,逐步免除非关税壁垒自是必然。但近期是否时机已至?不该我等妄言。在对国际知名品牌免除了非特殊化妆品的进口卫生许可批准制后,其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将大大提高。如在年内免除,那将会使2005年开始的化妆品市场“风暴”来得更加猛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