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数字化施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施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施工方案

第1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2015 年6 月16 日~ 19 日,在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期间,新松工业机器人结合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物流装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打造出了涵盖仓储、物流、上下料、点焊和激光焊等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本次展出的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工厂分为焊接装配及物流仓储两部分,其中焊接装配环节包括2 台负责上下料工作的20kg 六轴工业机器人,一台负责激光焊接的50kg 六轴工业机器人和一台210kg 点焊六轴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工厂物流仓储部分,则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轻型堆垛机和智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

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核心系统是制造执行系统(MES),是新松机器人为企业量身打造的MES 系统,可与erp、CRM 或MIS 系统实现完美对接,通过信息传递对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从而优化企业生产制造管理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控制,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

第2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BIM的定义

BIM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期中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应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BIM的作用

可视化作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可视,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

协调性。各专业项目信息出现“不兼容”现象,使用有效BIM软件协调流程进行协调综合,减少不合理变更方案或问题变更方案。

3、模拟性。能够实现3D工况展示、4D虚拟建造、能效、日照和热能传导等的模拟。

4、优化性: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能对项目进行可能的优化处理。

可出图性。建筑设计图+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综合设计施工图。

BIM的应用领域

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价值

BIM完善了整个建筑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环节,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BIM将引起行业行为模式的系列的变革。

1)市场的优胜劣汰将产生一批已经掌握BIM并能够有效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的公司,它们基于以往成功经验来参与竞争,赢得新的工程 ;

2)尽管当前BIM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具备创新意识的公司正将其应用于大土木的工程项目中;

3)业主能够更早地了解成本、进度计划以及质量;

4)新的承包方式将出现,以支持一体化项目交付;

5)BIM应用将有力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

6)随着更加完备的建筑信息模型融入现有业务,一种全新内置式高性能数据仪在不久即可用于建筑系统及产品。

BIM在勘察设计阶段的应用分析

设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提出性能、品质最优的方案。

设计建模。三维模型展示与漫游体验,很直观;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协同建模;参数化建模技术实现一处修改,相关联内容智能变更;避免错、漏、碰、缺发生。

能耗分析。通过IFC或gbxml格式输出能耗分析模型;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评估,进而开展能耗性能优化;能耗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结构分析。通过IFC或Structure ModelCenter数据计算模型;开展抗震、抗风、抗火等结构性能设计; 结构计算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光照分析。建筑、小区日照性能分析;室内光源、采光、景观可视度分析;光照计算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设备分析。管道、通风、负荷等机电设计中的计算分析模型输出;冷、热负荷计算分析;舒适度模拟;气流组织模拟;设备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7)绿色评估。通过IFC或gbxml格式输出绿色评估模型;建筑绿色性能分析,其中包括:规划设计方案分析与优化;节能设计与数据分析;建筑遮阳与太阳能利用;建筑采光与照明分析;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分析;建筑室外绿化环境分析;建筑小区雨水采集和利用;

8)工程量统计。BIM模型输出土建、设备统计报表;输出工程量统计,与概预算专业软件集成计算;概预算分析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

其他性能分析。建筑表面参数化设计;建筑曲面幕墙参数化分格、优化与统计;

管线综合。各专业模型碰撞检测,提前发现错、漏、碰、缺等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和浪费。

规范验证。BIM模型与规范、经验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的设计,减少错误,提高设计便利性和效率。

12)设计文件编制。从BIM模型中出版二维图纸、计算书、统计表单,特别是详图和表达,可以提高施工图的出图效率,并能有效减少二维施工图中的错误。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支撑施工投标的BIM应用。3D施工工况展示;4D虚拟建造。

支撑施工管理和工艺改进的单项功能BIM应用。设计图纸审查和深化设计; 4D虚拟建造,工程可建性模拟(样板对象);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讨论和简单协同; 施工方案论证、优化、展示以及技术交底; 工程量自动计算; 消除现场施工过程干扰或施工工艺冲突;施工场地科学布置和管理; 有助于构配件预制生产、加工及安装。

支撑项目、企业和行业管理集成与提升的综合BIM应。4D计划管理和进度监控;施工方案验证和优化;施工资源管理和协调;施工预算和成本核算;质量安全管理;绿色施工;总承包、分包管理协同工作平台;施工企业服务功能和质量的拓展、提升。

支撑基于模型的工程档案数字化和项目运维的BIM应用。施工资料数字化管理;工程数字化交付、验收和竣工资料数字化归档; 业主项目运维服务;

第3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安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推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电网智能化管理,以能够充分满足日益提升的电能需求量。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变电站所使用的设备以自我描述,根据描述情况建模,与此同时,智能化设备、间隔设备以及电子式互感器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就通过通信光纤来完成,使得智能变电站运行发挥着多种优势,诸如传统变电站所遭遇的长电缆问题、二次电缆接线问题、直流接地故障的发生率降低并实施可靠保护。

变电站运行中,对二次回路的运行状况可以实时监视,但并不是采用可视化的监视,而是通过二次回路运行现场所发回的信息,据此而判断二次回路的运行是否安全。但由于不是采用直接可见的监视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二次回路运行判断失误的现象而导致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风险安全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特征

(一)智能变电站实现了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一次设备是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基础设备。变电站智能化运行,一次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但是从目前的智能变电站运行情况来看,一次设备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实现智能化运行,而是采用了设备组合的方式,将智能组件,诸如智能化的变压器、智能化的断路器等等连接到一次设备上。智能变电站所使用的是光线网络连接,采用数字化电子式的互感器,一次设备与继电保护器之间采用数字化技术连接并实现了数字交换。

(二)智能变电站实现了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的各项资源实现了共享,主要在于变电站采用高速光线网络对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一次设备的信息传递连接。数字化网络所采用采用的是电缆和导线的连接方式,使得电缆、连接导体、端子等数量都大大地降低,变电站对电网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

(三)智能变电站实现了智能化信息控制

智能变电站大量使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了智能化决策系统,使得变电站的运行质量逐渐提升。从变电站维护的角度而言,智能变电站而对各个电气设备运行中所产生的数据采用了统一标准方式,与其他设备都具有兼容性。因此,电气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而通过插口连接,而不需要考虑设备之间的安装、检修以及调试问题,由此而使得智能变电站的安装效率有所提高,设备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护。

智能变电站运行中采用了智能决策系统,使得变电站的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电气设备的运行实时监测,并对所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做出评估结果传送到总调度中心。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识别

智能变电站所采用的是新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标准,但是这些新技术都被用于传统变电站中,对传统变电站技术改造而成。所以,智能变电站所使用的设备智能化的,并建立了统一运行模式,使得变电站的运行得到了改善。与智能变电站相比,传统变电站采用长电缆,很容易引起对地电容电磁干扰。智能化变电站是将一次设备连接在智能互感器上,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得直流接地的故障发生了有所降低,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更具有安全可靠性。智能变电站中,二次回路在设置上更为完善,使得继电保护装置成为具有可视功能的一次设备。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人员在对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修的时候,可以利用一次设备的可视功能对变电设备的运行风险进行识别。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检修操作经验,才能够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风险识别,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根据研究表明,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作业环境、作业内容、作业规模以及设备健康运行等因素的影响。

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控制对策

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就要组建精干的作业团队,以能够对作业现场的风险因素实施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智能变电站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建继电保护检修团队。并从工作现场的角度出发对作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检查,包括检修作业的工序、勘察工程现场、编制检修施工方案、并对检修作业以技术指导,同时,还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监督工作以及工程竣工后的复查工作,以保证检修作业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现场踏勘

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现场踏勘,是将工程现场情况与设计图纸核对,对工程内容详细了解,之后将勘察中所存在的与设计图纸不符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同时还请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针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做出评价。工程现场勘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勘察现场的危险点。当工程现场的勘察工作完成后,就将所勘察的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工作总结,并做出评价。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施工方案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通常规模较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工艺上相对复杂,因此而需要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将施工方案制定出来。施工方案要细化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做到经济化检修。对施工的开展进行方案制定,可以确保分配组织以及施工技术充分地发挥出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切合实际地将施工方案制定出来,可以简化工作方法,优化施工资源。在施工方案具体实施中,还要对每一个环节的施工措施都要审批,以保证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安全管理质量。

(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风险评价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单位要对各项检修严格要求。现场勘察报告是检修作业的参考项,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并据此而做出风险评价报告。检修方案的落实,还要根据检修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施工现场的情况,将所编制的方案诸如落实到检修作业中,以确保风险管理到位。

(四)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过程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的实际操作中,要确保检修安全,以此为前提将每一项检修工作方案都落实到位,主要的目的是针对检修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并制定出风险预防措施和应急解决措施,以对检修作业的安全风险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为了确保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以及施工现场的勘察报告执行。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能源单位,其运行质量直接关乎到生产生活用电。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推进了智能化电网建设。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行中很有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检修施工勘察现场情况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具体运行状况编制风险控制方案,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志鹏.智能变电站安全措施及其可视化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4:26-32.

[2]童洁,陈晓刚,侯伟宏.智能变电站不停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校验技术[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07):218-121.

[3]马小芸.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安全风险管控策略探析[J].通讯世界,2014,8(12):100-101.

第4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钢结构工程;设计制造

1 BIM技术基本特征

BIM技术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简称,该技术通过数字化3D技术对建筑工程中涉及的多种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实现了工程数据模型的构建。该技术综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全过程中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诸多环节的相关内容,将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与管理的纸质文件转化为数字化文件,并以3D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展示,提升了工程设计与管理人员提取与处理建筑工程信息的准确性与效率性。

1.1 参数化3D模型

BIM技术建模过程中应用的数据信息直接来源于建筑设计参数,通过参数化建模的形式直接将方案设计信息转化为3D模型,以此实现了建筑设计方案2D向3D的转换。参数化的3D模型完全与设计方案向契合,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通过参数的调整直接进行建筑结构智能化设计,保证建筑设计整体的合理性。

1.2 可视化技术

BIM技术的应用其主要特点在于设计方案与施工管理过程的可视化,以往的2D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案转变为3D可视化模型,设计与施工人员能够通过直接的观察,实现设计与施工管理判断识别,进而完成相应工作的管理与优化。现阶段,建筑工程的体量不断增大,施工工艺应用也相对复杂,仅仅依据传统的方案数据往往难以从整体上对设计与施工工作进行把控,应用BIM技术在实现方案可视化的基础上,结合工期管理、造价管理等诸多因素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工作。

1.3 统一化的信息标准

当前,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不同软件平台或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标准的衔接问题。当前,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中应用的BIM软件执行的是IFC标准,也是众多信息处理软件的执行标准,因此BIM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录入与数据输出,统一化的信息标准有效提升了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案使用的便捷性。

2 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2.1 高度直观的可视设计

在应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3D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建筑设计理解度的提升,能够方便的进行设计方案共享交流,数字化的信息载体有效提升了方案处理效率。同时,高度直观的设计结果为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2.2 高度统一的关联设计

BIM的3D设计结果其基础是设计方案的数据支撑,相应的模型与数据是一一对应的,这种高度统一的关联设计保证了设计方案与实际成果的一致性,同时也有效实现了设计方案调整优化过程的统一性,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对设计结果的不利影响。

2.3 高效精确的自动统计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形成的信息对于工程整体质量与成本造价等要点环节有着直接的影响。借助BIM技术,设计人员能够将工程设计的全部信息录入系统形成工程数据库,借助自动统计功能实现数据的全面收集整理,从而实现全过程施工质量与成本造价控制,获得理想的设计结果。

2.4 高效严谨的协同设计

BIM技术的应用是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优化整合,通过数据信息可视化的形式为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协同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能够通过BIM技术提供的共享途径,不同部位的设计人员能够进行配合工作,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设计偏差,维持设计方案的一致性。

2.5 快速及时的计算模拟

BIM技术应用优于传统建设设计方法的要点在于信息处理效率的提升,通过BIM软件内置的统计、计算、分析等系列功能模块,能够保证设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现设计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对设计方案与思路进行控制,同时对设计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估。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钢结构建筑工程占地面积5680O,总建筑面积118725O,总建筑高度为95.28m。该建筑顶端钢结构由钢桁架及连系梁构件组成,钢结构连接体系部分总高度25.5m,最大跨度55m,最小跨度是25m。该钢结构共有75个水平、斜向杆件安装连接构成。下图1为该建筑钢结构示意图。

3.2 BIM设计分析

本建筑工程钢结构部分设计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结合TERLA进行BIM三维放样,从而实现可视化工程设计。

(1)连体钢结构施工虚拟仿真技术

根据本工程实际设计参数通过BIM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导出CAD文件,形成TEKLA模型,结合该模型进行本建筑钢结构的整体分析,对施工节点进行细化,确定构件尺寸,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处理。

同时,应用BIM技术对TEKLA模型进行模拟施工,对构件提升、安装等施工工序进行模拟施工,通过可视化功能实现制造安装虚拟仿真,对体积碰撞等情况进行预估,为精确定位与顺利安装制定标准化流程。下图2为连体钢结构提升部分设计尺寸。

(2)复杂节点设计分析

作为钢结构体系中重要的载荷部位,梁柱连接点的应力较为集中,设计过程中应以此部位为设计重点。本建筑钢结构体系节点位置的构建类型主要包括梁、柱、斜撑、侧向连接杆等类型,具体设计尺寸为:钢梁截面700mm×300mm,柱和斜撑截面500mm×400mm,节点部位钢板设计为加强板厚度60mm。

根据结构节点应力特性与制作安装施工流程进行节点位置的设计,其基本要点为:(1)桁架平面内部载荷设计标准应强于平面外部设计标准:(2)主桁架载荷设计标准应强于次桁架设计标准;(3)桁架单元载荷设计标准应强于联系杆件设计标准;(4)钢结构体系中的各构件设计应保证结构体系中得整体协调性与稳定。

同时,为了保证各节点施工质量,节点部位在钢结构制作车间内用大型机械制做成整体节点,由于构件截面比较大,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杆件进行精准定位后安装,本工程采用TEKLA进行深化设计,优化节点设

计,达到精确放样,从而保证了节点制作、安装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BIM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其突出的参数3D化、模型可视化以及信息标准化在建筑工程实际使用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成为了行业工作者们关注与研究应用的热点内容之一。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保证建筑实际使用性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模板工程,高层建筑,施工效率,重复使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模板工程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分项工程,它不仅是现浇混凝土的成型工序,而且是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直接相关。在目前建筑领域中,用于混凝土现场浇筑的模板支撑,通常采用钢管支架和木方组合的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的支撑系统,操作较为烦琐,拼装和搭建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需用较多的人工费用;并需用大量的木材、铁丝、铁钉,而且重复使用率低。

采用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系统作为模板支撑,操作简单,安装拆卸及高度调整灵活方便,适用范围广,省时、省工、省料,可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木材、铁丝、铁钉,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等高层建筑模板支撑体系施工。

3 工艺原理

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系统的施工工艺,是在建、构筑物的施工图设计时即考虑施工效率和重复使用率问题,采用数字化钢性建筑模板支撑组合系统,可任意调整距离和高度,主龙脊和支杆之间的连接靠半旋转形锁扣,操作简单不易脱扣,利用锁母、鹰嘴卡、梯形拉条等专用部件增加结构的牢固性。

4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施工工艺流程

4.1.1顶板安装流程:

4.1.2梁安装流程:

4.1.3剪力墙、柱安装流程:

4.2 操作要点

4.2.1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系统方案设计

顶板模板支撑组合系统在砖混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可不做水平支撑(标高在3500mm以下);在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中使用,就需要做水平支撑。

4.2.2安装主、副龙骨

1按房间净宽度将主龙骨长度调节好,用两根支撑顶杆上端凸出锁片分别装在主龙骨两端向内30mm处的卡槽内,将两根支撑顶杆旋转90度,使两根支撑顶杆与主龙骨相接并与主梁的安装槽相接,两个工人同时架起第一根主龙骨。

2按同样方法架起第二根主龙骨,然后用二根副龙骨分别在第二根与第三根主龙骨两端各挂一根副龙骨,以后每根主龙骨依此类推。到最后一空时,根据剩余尺寸安排副龙骨规格。

3将全部的主龙骨和两端副龙骨架起后,把剩余的副龙骨由两端向中间挂满。

4.2.3 搭设支撑顶杆

五根副龙骨(四个空)之间用一根支撑顶杆,依此类推,将所有的支撑顶杆支好。

4.2.4 铺设模板

顺主龙骨方向将所有的支撑顶杆调节到施工要求标高,一定要于地面平行垂直。顺主龙骨外套的一端向活节端方向铺,铺到主龙骨活节后,调节能活动的活节位置,将副龙骨搭在两个板相接的对缝上,如果板需要固定,用水泥钉固定在副龙骨上。

4.2.5 模板靠墙(柱)

在墙体内外两侧(柱子四面)同时竖起两(四)块模板,模板的立边分别固定两根竖梁和以后的模板固定连接,经过预制和穿紧穿墙螺杆,穿墙螺杆套上PVC管,在竖梁的外侧分别经过穿墙螺杆装配一道横梁,横梁外侧经过穿墙螺杆扣上弓型配件,将内外大板固定连接。第一块大板固定连接第二块大板的对缝处放一根竖梁,用普通钉定好,两个螺杆横向间距是600mm,第三块模板以后,依此类推,把整个房间的模板立起,并用穿墙螺杆固定好。

4.2.6固定竖梁

将竖梁抽到墙体净高度,在大板剩余空间对缝处的那根竖梁为基准每隔200mm放一根竖梁,用普通钉固定好后,将所有竖梁布满,依此类推,将整个房间的竖梁安装完。

4.2.7固定横梁和穿墙螺杆

1第一道横梁距地面200mm,固定在穿墙螺杆上,用弓型扣件卡好,内外墙同时进行,并用螺母固定,双管横梁与双管横梁之间对接用对接接头,单管横梁与双管横梁之间用抄手连接。横梁与横梁的间距是600mm,同样的方法第三根、第四根固定好,依此类推,最上面的一根横梁与墙体的净尺寸也是留出200mm。把整个房间的横梁全部安装固定。

2每600mm固定一根穿墙螺杆,将每道横梁上穿上穿墙螺杆,用弓型扣件卡住,并用螺母固定(内外对称)。

4.2.8细部固定

1内墙在横梁与横梁之间固定时遇到拐角时用阴角相接。阴角与双管横梁之间直接相接。双管横梁与双管横梁之间也可以直接相接。

2外墙在横梁与横梁之间固定时遇到拐角时用阳角锁件相接。

注:阴角与阳角锁件是同时进行安装的。

3过口卡:当墙出现断面时(门口时),用过口卡连接在横梁上,用穿墙锣杆卡紧,并用锣母固定。门口卡外侧用固定锁件加固。

4弓形扣件 :使用在穿墙锣杆上的,当横梁固定在穿墙锣杆上之后,内外墙用弓形扣件卡住,并用锣母固定(内外对称)。

4.2.9安装斜拉杆

首先调整好斜拉杆的长度用销子固定好,其次上端用卡扣固定在横梁上,下端与地面的1.5米处左右安装预制件,将斜拉杆上下端固定,斜拉杆与斜拉杆之间间距2m左右。将所有的斜拉杆安装完毕后,校直、校正,并锁紧每根斜拉杆上端和下端的锁母。

5 材料与设备

除了常规的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机械以外,本工艺施工还需要主要机械设备见表5-1。

表5-1 主要材料及机具设备

6 质量控制

6.1 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模板安装完成后,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下表执行:

6.2 质量控制要点

6.2.1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6.2.2 采用剪力墙支撑施工方案时,内墙在横梁与横梁之间固定时遇到拐角时用阴角相接。阴角与双管横梁之间直接相接。双管横梁与双管横梁之间也可以直接相接。外墙在横梁与横梁之间固定时遇到拐角时用阳角锁件相接。

6.2.3 当墙出现断面时(门口时),用过口卡连接在横梁上,用穿墙锣杆卡紧,并用锣母固定。门口卡外侧用固定锁件加固。

6.2.4使用在穿墙锣杆上的,当横梁固定在穿墙锣杆上之后,内外墙用弓形扣件卡住,并用锣母固定(内外对称)。

6.2.5 铺设顶板模板时,注意要用水准仪抄平,严格控制标高;固定完柱、墙模板后,注意要用吊坠控制垂直度。

7 安全措施

7.1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条例,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具体特点,组成专职安全员和班组兼职安全员以及工地安全用电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抓好工程的安全生产。 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检查,确保作业标准化、规范化。

7.2 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雷、防洪、防触电等安全规定及安全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布置各种安全标识。

7.3 各类房屋、车库、料场等的消防安全距离做到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室内不堆放易燃品;施工现场严禁吸烟;随时清除现场的易燃杂物;不在有火种的场所或其近旁堆放生产物资。

7.4 氧气瓶与乙炔瓶隔离存放,严格保证氧气瓶不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

7.5 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7.6 电缆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临时用电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一机一闸一保护。

8 环保措施

8.1 成立相应的施工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下发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8.2 将施工场地和作业限制在工程建设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布置、规范围挡,做到标牌清楚、齐全,各种标识醒目,施工场地整洁文明。

8.3 对施工中可能影响到的各种公共设施制定可靠的预防措施,加强实施中的检测、应对和验证。同时,将相关方案和要求向全体施工人员详细交底。

8.4 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均要加强和提高成品保护意识,现场已完成的成品、半成品设专人看管,防止损坏与污染;另外现场制定节能措施,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9 效益分析

9.1在设计阶段就为模板支撑施工考虑,采用数字化钢性建筑模板支撑组合系统形式,不用一根圆钉、铁丝、木材,降低了施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重复使用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9.2采用预先设计,半旋转形锁扣、鹰嘴卡、梯形拉条等专用部件以及有效安全控制等工艺,从而有效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加快施工进度,使用效果良好。施工效率提高300%,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大量木材。

9.3本工法适用于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等高层建筑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解决了传统模板支撑操作繁琐、施工效率低、重复使用率低、大量耗费木材等难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0 应用情况及推广应用前景

第6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数字化

1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概述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为建设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工程发承包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1],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即项目需要按照一定的建设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其造价是多次形成、逐步深化、细化和逐步接近实际造价的过程,随着市场机制及法律的完善,目前主要通过竞价方式来形成,作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从施工承包投标开始到项目结算阶段,贯穿于全过程。从目前的阶段看,我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单薄,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思维,即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各自为政,技术管理和物资管理各自为政,数字化手段滞后,各种信息传导不畅,风险管理系统信息没有形成,根本上对造价的风险管理缺乏控制力,导致了目前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片面化、碎片化、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提高和加强造价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盈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分析

在对工程造价风险管控的过程中,首先需对造价风险进行识别,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其风险产生的原因。工程造价风险伴随工程项目的实践过程,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很多,从施工单位角度来说,可以按照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角度来分析。

2.1技术风险

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是设计技术风险,例如设计内容不全,设计深度不够,设计采用过期的规范,因为勘查地质不详细而导致的设计模型及受力计算错误,因为设计未考虑目前施工水平而导致施工不可行等等需要重新设计或修正设计而导致的造价风险;其次是施工技术风险,例如因施工方案不合理而导致的返工或重复施工,应用不成熟的新技术新方案失败,施工安全措施不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因工期紧张而不顾及工艺流程的盲目抢工等等而导致的造价风险。

2.2非技术风险

从非技术角度来说,有自然与环境方面的风险,例如恶劣的气候,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等;有政治法律方面的风险,例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工人罢工,战争及骚乱等,有经济方面的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或紧缩而导致的人工、材料及设备价格大幅波动,有组织协调方面的风险,例如参与各方协调不力而导致的信息沟通不畅、施工项目管理机构散乱导致效率不高而导致的管理费用高风险,有合同方面的风险,总包合同内条款遗漏或明显对施工单位不利的条款约定的风险,劳务和专业分包合同合同模式不当、计价方式与业主支付不相符等等导致的风险,索赔管理混乱而导致的合同纠纷等等,有参与人员方面的风险,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风险,技术水平不能胜任技术工作等等导致的造价风险。有材料设备方面的风险,例如材料供应不及时而拖延工期,材料供应质量有问题导致的质量问题造成的造价风险,施工设备与设计不相匹配、安装失误而导致的风险,材料管理不善造成过度损耗和浪费的风险等等。

3控制工程造价风险对策探讨

3.1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造价风险的控制

工程建设具有不可逆转性,作为特殊的不动产商品,工程建设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决定了任何错误都是额外增加的造价风险,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即BIM技术应用逐步推广开来,基于BIM的5D(3D实体、时间、WBS)特性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具有先天的优势,利用BIM的3D特性,可以将设计阶段的风险提前发现,进而优化设计方案,因设计方面的技术风险降到最低,可以利用BIM技术虚拟施工,验证施工方案是否可行,进而优化施工方案进行,可以将技术风险导致的造价风险进行排除与管控,利用5D技术可以从立体维度分解工程,倒排工期,提前进行优化工期,达到工期合理,避免了因工期超期而增加的工期索赔和管理费用增加的造价风险,合理的利用BIM的5D技术,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工程数据建立与成本相关数据的时间、空间、维度关系,数据粒度处理能力精确到各个单体构件,使实际的成本精确分析和控制具有了可操作性。

3.2通过合理的风险回避与转移机制来实现造价的风险控制

风险具有相对性,有些风险对于自己是风险,但是对于其他人(或组织)不一定就是风险,在施工项目时,要充分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对于有些风险无法回避,而自身不能有效地承担时,风险转移就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例如可以进行保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比如建设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等将本应该自己承担的项目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损失。对于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可以进行合理的风险回避,例如通过期货合同可以与材料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可以将材料涨价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回避,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工程而自己缺乏相应技术的项目分包给专业分包商,可以合理的回避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质量、技术和管理上的风险,例如专业的设备安装和维修等等,从而减轻自己的造价管理风险。

3.3通过工程组织手段和管理方法来实现造价风险的控制

一个项目能否盈利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组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保证,组织的好与劣是衡量造价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项目团队的建设上,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效、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配置必要的专业人员,例如有经验的技术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和组织机构导致的管理失控、混乱和低效带来的造价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管理中利用精细化管理方法能够避免在程序上和过程中犯错,所谓的精细化就是在程序上必须合规、过程中必须规范,时间上必须及时,从而减少工作方法方面的造价风险,达到风险管理可控。

4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了,已经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如何合理的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金融业高度市场化的发展,适当、合理的引入金融手段,将风险合理的转移,精细化管理已经在制造业应用成熟,对于提高风险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合理的组织手段及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是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通过以上科学的造价风险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的同时,使建筑施工的工期、安全与质量同步得到保障,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目标。

作者:冯小朋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第7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 创新技术 措施

一、引言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私家车的增加,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实用是建筑物的灵魂,每个环节度需要精益求精,兼顾外观和实用性,但是我国与美国和西欧等国家相比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建筑行业相关人才不断的结合我国实际特点,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施工创新施工技术。

二、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的创新技术是通过现代先进的技术对施工的内容和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传播,通过分析和处理,通过量化的方式,应用数据资料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基础,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能够为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促进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因此需要对要通过数字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准确的表达,同时还要根据预定目标,将工程的施工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存在的弊端

1、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影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因素较多,人、环境、原材料等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人的因素是主观因素,决定着安全管理的质量,目前我国现有的施工人员多数是农民工,他们业务素质较低,流动性大,缺少安全技能和安全施工知识,同时监督和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低,通常只会对工程的表面进行管理和检查,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理论知识虽然较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弱,无法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

2.施工图审查环节问题

施工图的审查时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很注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且不断完善事前审查制度,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审图机构架构不合理,建筑工程的人才短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没有系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办法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在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建筑施工图审查机构没有完全按照施工图审查制度执行,导致施工图审查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3.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国内很对建筑企业采用内部项目承包制度,公司收向项目部收取管理费,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低劣;甚至有的施工单位违法分包、转包、借资质投标,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的资金有限,施工技术薄弱,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不到位,不按设计图施工、擅自更改设计方案,监管体系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监理机构监督不力

监理、监督工作的职能是否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责,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监理单位是为提高建设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保障施工过程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而建立的,监管单位的概念要求监理人员工作要更加认真负责。除了工作认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在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单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素质水平有限,必然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监管水平,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建筑工程项目需要提高监理水平和质量。

四、如何创新施工技术

1.完善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制度

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不断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和责任追究机制,细化项目法人、施工、监管等单位质量管理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全力保质量的工作格局。建立建筑施工质量监管例会和专家咨询制,定期召开监管例会,与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商讨解决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发挥专家作用,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工程现场质量管理人员责任到位,避免工程纠纷。

2.严格审核建筑施工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建筑物质量的保障,因此在施工前要严格审核施工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建设的要求,确保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质量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原材料的采购量、工程期限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获得,因此首先,要求建筑方案设计人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设计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确保建筑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符合实际情况,其次要保证建筑设计方案没有不正确的内容,面面俱到,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提前预警,做出解决方案;最后设计方案的审核人员要严格审核,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避免因方案不完善所造成的建筑质量出现问题,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方案程序进行。

3.协调建筑施工现场各方力量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施工施工方与设计方案有差别的问题,这些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与设计人员之间沟通不畅出现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两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明确要求和设计理念,以便及时调整。施工人员不能盲目的全盘按照施工方案进行,以免造成质量隐患和纠纷;另外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既要有一定水平的技师,还要有操作能力的基建工人,按照施工犯案要求合理分配工作,是施工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工艺,提高施工单位的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施工单位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4.优化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技术施工管理包含了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要降低或者消除施工过程中各要素的风险性,降低事故发生率,避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规范建筑施工中的具体行为,使建筑工程项目正规化;同时还要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了解,明确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优化建筑施工技术。

5.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实行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建筑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相关人员素质的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培训,对于设备操作人员要加大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熟练度和安全性;对于现场施工人员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应急水平;最后国家要增加专业设计人员,完善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最后,由于建筑工程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重要措施,是一个城市的市貌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施工单位更要把好建筑的质量关和设计关,通过强化施工图审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人员素质、发挥监督作用等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技术创新,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使我国建筑工程取得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元生.建筑工程技术创新方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

[2]但文莉.浅谈工程技术创新方法.四川建筑,2007.

第8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招投标阶段;风险因素;风险管理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至关重要,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力工程施工的选择不仅影响了电力行业的进步和完善,还有影响了电力生产的质量和水平。现阶段,在进行电力生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合不合理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入发展,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日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

1.1施工方案风险

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之前应该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且还要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进行施工事实的核对,保证施工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施工的具体情况关系着施工的合理进行,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那么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就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施工。因此,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之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的盲目性以及一些不能控制的风险的出现,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掌控,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而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促进电力行业日后的发展和进步。

1.2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风险

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入发展,其发展内容和形式以及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得变化,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目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是实现来看,在进行使用的过程工程报价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方面:首先,在电力工程的施工招标的过程中,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进行招标和同签订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不确定的因素,涵盖在招中的清单之种,否则就会造成工程在进行结算的过程中难进行,并且还存在严重的风险,面临施工方进行高价的赔偿;其次,对于招标方而言,对招文的理解不准确,并且对于缺少经验的招标方会出现自主报价不精确的现象,在进行报价的过程中,报价的高低,严重的后果会导致竞标无法进行或者面临结算的大幅度亏损的现象。部分的电力施工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定额,这样就导致了在进行报价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影响了报价的顺利进行。

1.3招投标合同风险

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招标合同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标合同即使进行招标的主要的依据,也是处理招标过程中发生矛盾后双方进行调节的重要的依据。从不同的因素进行考虑,研究电力工程项目不同的施工技巧和施工的各项挑款,防止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合同规定不周或者没有进行措施的采取而造成工程项目不必要的损失。

2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因此,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选择的过程中,对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是我国主要的措施,也是保证电力行业进步和完善的重要保证。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来临,电力行业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电力的需要,积极的解决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1客观分析工程招标文件,掌握各种各样风险因素

在工程施工投标时投标企业不应该盲目进行投标,在投标前期应充分了解招标项目的有关情况,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踏勘,掌握现场的第一手实际资料;还应对招标单位的实际状况及合作方进行必要的了解,对自身资金投入计划及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工程项目投资渠道的合理性。

2.2合理转移与分散风险

针对风险较大的海外电力工程项目,大多数投标企业转移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向保险公司投保,将投标中存在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付出少量的保险费,却可以规避或者减少风险,对投标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

2.3风险损失控制

若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及施工阶段发生风险,不论风险是大是小,都会给电力工程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力工程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控制风险损失,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实时管理,若在管理中发现施工问题或者风险隐患,应根据风险类型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降低风险给电力工程企业带来的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是我国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现阶段,电力施工招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和完善。

作者:于世海 徐广铭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哈尔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向兵.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和管理[J].价值工程,2012,7(25):203.

第9篇:数字化施工方案范文

现在我们国家飞快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发展,计算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计算机发展的非常之快,这样就使CAD这种比较传统的技术的设计的想法和方式改变了,使一些部分的相关技术人人员改变了手写画图的方式,从而走向了电子化,从而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可以说CAD技术的应用是建筑工程领域的第一次革命。BIM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项数字化新技术,为建筑工程领域带来了第二次变革,实现了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变。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BIM正引领着建筑业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它的全面广泛应用将对建筑工程领域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使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然而BIM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但会逐步推广和深入到建筑行业各个领域,从全球化的视角看,BIM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对其应用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

1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在介绍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及应用之前,应该首先了解下什么上建筑信息模型,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应用这个模型到实际生活中。所谓的建筑信息模型,就是在现在比较自由的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下,在建筑施工时,其的物理性质、所具有的功能性质和与之一切相关的有关这个工程的施工终止日期的是否可以算出来或者可以运算出阿里的一种形式,它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一个共同的标准(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集成的建设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是对工程项目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参数化的表达,可以持续、及时地提供有关项目的各种实时数据,且完整可靠,是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对各种建筑信息,实现协同工作的基础。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采用AutoCAD等设计软件进行二维图形的设计,然而这种工作模式与传统手工绘图方法类似,只是利用了计算机作为绘图工具,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绘图精度,并未从根本上将设计师从繁重的绘图任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为了推敲细节与最终设计效果,设计师们虽然可以在3dsMax等三维设计软件中制作效果图,然而此类三维模型并未集成建设工程所用的材料、材质及其他相关信息,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三维动画或效果图;此外,传统设计软件无法将平面、立面、剖面与三维模型统一关联,某一图纸作了变动,其它图纸并不随之改变,因此往往出现各种图纸表达互相矛盾的现象。以上是目前CAD设计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因此通过计算机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各软件厂家竞相研究的对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它根据设计图纸将整个建筑在电子三维环境中完整的表现出来,模型中蕴含了完整的实际信息,包括材料、材质、规格、型号、尺寸、构造及其他各种相关信息,从而把整个建筑模型化、数字化。在机电的工程中可以应用这个建筑信息模型。我们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在进行有关机电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BIM这项技术,BIM里的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碰撞检查、施工模拟及工程量统计,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场工作,达到节约材料、控制成本、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期目标的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借助于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预先进行模拟,对建筑材料的堆放位置、方法和建筑设备的位置、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提出最优施工方案,合理调配人员数量、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建设资源。对于重难点施工部位,还可以通过精确预演模拟现场施工过程,减少因施工顺序,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造成的返工和浪费。通过BIM技术相关软件建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在施工深化阶段对建筑、结构及机电专业管线进行综合碰撞检查,是BIM技术较为直观、突出的功能之一。由于BIM软件所搭建的数学模型是带有材料材质、规格、型号及尺寸信息的数字模型,因此在信息量足够的条件下,可以对现场施工所用建筑材料的数量进行准确计量和预算,同时,可以准确测量预制构件的尺寸,从而避免预制构件的尺寸错误。它可以将发生冲突的管线以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从而使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发现冲突,并在施工深化阶段对管线布局进行合理优化,避免因后期返工带来工程费用的增加及建设工期的延长。

2BIM技术在模拟施工中的应用

在四维环境中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流程进行仿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分析项目活动,减少工期延误和施工工序中的其它问题。利用AutodeskNavisworksSimulate进行四维仿真的具体步骤如下:将模型几何图形与时间、日期相关联制定施工顺序;从项目管理软件导入时间、日期和其它任务数据,以此在明细表和项目模型之间创建动态链接;制定预计时间和实际时间,以及可视化的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偏差。AutodeskNavis-worksSimulate软件,有很多优秀的工具供我们使用,这里面给我们准备了很详细的关于4D的动画的模拟演示和如何制作一个动画的步骤,如果我们想对我们的想法进行实践,这也是可以允许的,对施工流程进行模拟仿真,从而帮助加深项目理解,提高可预测性。为了验证该软件在模拟施工中的可行性,我们建立了仿真模型,并根据样板间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进行了仿真分析,期间通过改变某些工作间的衔接关系、缩短某些工序的持续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计划工期的顺利实现。通过仿真分析,BIM技术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对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进行模拟,可以对施工难度大及重点施工部位进行精确预演,从而减少因施工顺序、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返工和浪费。

3BIM技术在机电工程材料数量统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除了能在上面所介绍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对于材料的统计就是其中之一。AutodeskRevitMEP里含有很多内容而且对于这些内容都有很细的描述,可以对很多方面所涉及的材料的数量、型号等进行统计计数。从长远利益看,BIM技术得到的效益已经超越了设计和施工阶段,并将惠及整个建筑物的运行、维护和设施管理。并可以对统计结果计算求和。BIM技术是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产物,对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建筑工程更快、省、更精确,各工种相互配合更协调、更方便。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