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描写人物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人物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人物的成语

第1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1、壮士解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2、招权纳贿:招权:弄权,揽权;纳贿:接受赂。抓权力,受赂。

3、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4、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5、朝气蓬勃: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6、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7、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8、真心实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9、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10、正大光明: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11、铜筋铁骨: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12、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13、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14、咂嘴弄舌:形容贪馋的样子。

15、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17、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18、指名道姓:明确指出姓和名。

19、志大才疏: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20、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21、粉白黛黑: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

22、贼人胆虚: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23、朝令夕改:早晨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24、大腹便便: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25、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26、真伪莫辨: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27、真心诚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28、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29、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3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31、忠心耿耿: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32、众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33、执而不化: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34、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5、肠肥脑满: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36、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37、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38、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39、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40、臧否人物: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41、倾城倾国:倾:倾复;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42、趾高气扬: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43、在所不惜: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44、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45、转悲为喜:转悲哀为喜悦。

46、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47、珠围翠绕:珠:珍珠;翠:翡翠。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

48、朝乾夕惕: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第2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2、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3、指天画地。形容说话没有顾忌,目中无人。

4、装神弄鬼。比喻玩弄手段蒙骗人。

5、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6、贼头鼠脑。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7、札手舞脚。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8、招摇过市。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9、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给人看。

第3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出 处:元·李真夫《合同文字》:“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2、明眸皓齿 [ míng móu hào chǐ ]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出 处:唐·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3、眉目如画 [ méi mù rú huà ] 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出 处:《后汉书·马援传》:“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4、尖嘴猴腮 [ jiān zuǐ hóu sāi ] 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第4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炯炯有神、心旷神怡。

3、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一身正气、临危不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大智大勇。

4、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明眸皓齿、美如冠玉。

第5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要多读书读课外书 读书时要积累词语 成语好句

那样你语文很快就会学好的 记住 学语文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要多积累啊

基本功

材料:1.材料包括语言材料.生活材料以及历史材料。

(语言的基本材料是字、词、句;生活材料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历史材料是从书籍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2.材料在于积累。

审题:1.审题就是弄清题目的意思,琢磨关键词。

2.从题目中找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心。

3.辨别清楚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包括议论、想象、抒情、应用文、读/观后感)

立意:1.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3.中心一定要健康。

4.提高确定中心的能力,贵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选材:1.选材要围绕中心。

2.选材要典型、有代表性。

3.选材要新颖,有时代感。

构思:一、想好再写。

1.先根据题目确定中心。

2.其次考虑为表现中心,挑选恰当的材料。

3.要想如何组织、安排、挑选的材料。

二、编写提纲。

1.先确定中心思想。

2.然后明确段落大意。

3.最后确定详略主次。

技巧:一、开头的办法。

1.提出问题开门见山。

2.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描写环境。

二、结尾的办法。

1.自然结尾或照应前文。

2.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希望。

三、过渡的方法。

1.语言过渡或时间过渡。

四、照应的方法。

1.首尾呼应或开头和中间照应。

五、详略的写作。

1.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详写。

2.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

六、描写的写作。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和景物的特征与状态。

2.写具体些可以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形象。

七、动静的写作。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修改: 一、中心的修改。

1.通过对材料和详略的调换,使中心更完美。

二、结构的修改。

1.通过对逻辑和层次的调整是使结构更合理。

三、语言的修改。

1.通过改错补漏,增删调换,使语言更准确。

四、标点的修改。

1.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记事

写一件事:1.遵循记事作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掌握记叙的方法。(顺序、倒叙、插叙)

写几件事:1.弄清楚究竟要写几件事。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3.拟定提纲,突出详略。

4.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活动:1.写活动也是记事,遵循六要素原则。

2.要突出活动的特点。

3.要积极参加活动,了解活动的目的、安排等。

4.安排好表达顺序,选择纵向或横向的安排。

5.点面结合,将活动局部和全局结合起来写。

场面:1.围绕文章的中心。

2.概括写具体写相结合。

3.观察的顺序有定点观察,由主到次和移步换景。

4.景物和人物活动相结合。

5.表达要有条理。

写人

外貌:1.抓住人物的特点。

2.有重点的写外貌。

3.有顺序的写外貌。

4.灵活的描写外貌。

行动:1.写好连续动作。

2.间隔的写连续动作,中间穿插其他内容。

3.具体写出动作的特点。

4.精选动词,描写准确。

5.写好动作细节。

语言:1.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反映人物职业、性格。

2.语言要简洁、实在。

3.语言要符合生活实际。

4.语言有四种书面形式。(a.小敏说:“????”b.“????”小敏说。c.“??”小敏说:“??”d.“????”)

5.注意语言形式和变化。

心理活动:1.写清产生心理活动的起因。

2.注意些心理活动的层次。

3.通过幻觉和梦境描写心理活动。

4.注意写心理活动的人称。

写景

观察:1.确定观察目的。

2.直接目的和间见目的。

3.选择观察角度。(环视、仰视、俯视、透视??)

4.掌握观察方法。(顺序法、连续法、比较法??)

5.积累素材。

抓住特征:1.抓住景物最突出的地方。

2.根据中心需要描写景物。

3.写景的文章写景是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4.写人记事的文章写景是为人物或事件服务。

5.抓住最突出的景物特征。

描写顺序:1.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2.按空间关系描写景物。

3.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相结合描写景物。

4.以景物的内容为序。

描写方法:1.对比描写法是将同一景物前后对比或不同景物相比较。

2.粗笔描写法重在描写景物轮廓。

第6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理解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利用这一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

小学生积累很少,缺少生活经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学生在学完课本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课外教学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和互相研究中,学生才会闪现创造的火花,不但可以迅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可能发现许多新知识,有许多意外收获。这样不但使教师的教学得到有益的补充,更主要的是这也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放手之后,学生就会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走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之路。在这个自主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自身朗读水平,重视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练习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难以达到语文教育资源的信息传递效果。只有加强老师的朗读教学,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才能恰到好处再现语言、节奏、格调乃至文翰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各方面的示范。

同时,重视练习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1)说。在写作文前,让学生先用口说出自己写的作文内容,然后再写。

(2)写。让学生抄写要求背诵的课文,做到一举多得,一是写字工整,二是写字正确,三是可以训练写作的分段,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四是词类的积累。

(3)积。积累词汇和佳句。

(4)改。形成自改、互改的习惯。大家读自己的文章,易于找到错别字,病句,以及文章的不连贯,互改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拓展视野,并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三、分类练习写作

(1)写人。①外貌描写要努力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充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要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描写角度有三: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观察来写,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②语言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对话形式要灵活,要符合人物的原生态。③动作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能显示人物的神态,精选词句,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④心理描写,常见的有:人物的内心独白,第一人称常用;直接刻画,常用“想”、“觉得”、“认为”等词语来引述;借幻觉梦境反映心理。

方法有:①记叙一件事写人;②记叙几件事写人;③记一件大事为主,再选一两个片段作补充来写人。

(2)记事。做到写作的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

(3)活动。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注重场面描写,必须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气氛。要把活动在这个场面的人物和要写的事融为一体。注意面与点的描写,面概括写,点细致的描写。场面气氛应始终一致。

(4)议论(读后感),可以先叙述后议论,先议论后记叙,夹叙夹议。

(5)看图作文。步骤有四:①审图:总看,分看,再总看;②联想:与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补充。单幅图以图画为重点详写补充开头结尾,多幅图,弄清开头,,结尾,并把图画连接起来;③口述故事,调整思路,抓住重点,照图对讲;④文字再现。

四、注重写作技巧传授

(1)审题。①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如文题中有“记”字的提示词,确定是写人记事文。从文题中涉及的记叙要素来确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文题的特点来确定。②审清题目中的关键词,即抓住“题眼”。③审题方法:a分析法审题,题目中包含几个词语,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搞清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句;b比较法审题;c补充法审题。

(2)选材注重一个“新”字。

(3)开头。要做到:要统领全文,开头要引人入胜、简洁。常见方法:自然式、直接式、抒情式、写景式、引用式、特写式、设问式、设疑式。

(4)结尾。要做到:收束全篇,完成主体,简洁有力,自然新颖,留有余味,令人深思。常见方法:自然式、点睛式、抒情式、写景式、引用式、鼓动式、照应式。

(5)过渡。①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②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接触;③由叙入议或由议到叙的变换处;④倒叙、插叙、分叙的起止点。常见方法:自然过渡;用表示关联、转折的语句过渡;运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6)照应。常见法:开头与标题照应;开头与结尾照应;上下文照应。

五、作文的技巧指导

(1)习作先审题,材料在自己过去积累的习作材料中去找,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错别字,文字也很流畅,卷面也整洁。

(2)给习作拟题目时,做到耳目一新,且简单明了,推测别人拟的题目,尽量不与别人相同。

(3)立意新颖,写出个性,教师平时要容忍学生各种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挖掘题目的内涵,提炼出正确深刻的观点,放飞想象,用灵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7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策略

一、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对于作文的认知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引导决定的,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感觉到作文教学比较困难,那么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也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而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予以引导,相信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笔者就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认识: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而是为了自己的水平提升,同时也是一个表现自己语文综合能力的机会;让你们写作文也不是为了让你们随便应付,而是通过作文可以留下你成长的印记,等到若干年后你再回头看看你写下的作文,就会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此外,通过作文也可以将身边的一些事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体会,或者通过这些事情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可以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卷面教学引导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作文的卷面其实关系着一个人的颜面,每篇作文都是你们的作品,通过卷面的干净、整洁程度也可以看出你们的作文态度,每一次的作文都是一次记录,如果随便应付的话,那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每次都有新的进步哦!”通过正面引导教育来让学生对作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需要教师进行准确的规划,打好学生知识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只有足够的素材积累,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才能在作文中运用好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1.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词汇量的积累

词汇是进行作文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搭配、运用,才能更好地进行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多进行词汇量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额外的积累,比如,安排学生每天在黑板一侧写下几个成语或者词汇,这样在进行正常的学习之余,学生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素材,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写作材料的积累

很多学生感觉作文难,是因为他们感觉没什么可写,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材料、写作内容的积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身边事件的记叙,或者身边朋友的描述,也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作文进行表达,当然也可以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等,只要是能够成文的知识,都可以进行写作,以便丰富学生的写作范围。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思想的积累

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需要围绕中心思想进行的,所以对学生进行作文思想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对于发生的事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能够通过事件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者本质。此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仅仅是写人、记事那么简单,还要丰富他们的作文思维。

三、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

比如,写人主要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几方面进行写作,需要学生认真把握。外貌描写要努力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语言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对话形式要灵活,要符合人物的原生态。动作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能显示人物的神态,精选词句,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心理描写要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另外,在写事的时候要注重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保证事件的完整性。写景的时候要注重写作的顺序,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在写状物的时候,要抓住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动态的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融入作者的情感。在写活动的时候,如,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要注重场面描写,必须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气氛。要把活动在这个场面的人物和要写的事融为一体。注意面与点的描写,面概括写,点细致的描写。场面气氛应始终一致。看图作文要注重写作的步骤:先审图(总看—分看—再总看);再联想(与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补充)。单幅图以图画为重点详写,补充开头结尾;多幅图,首先弄清开头、、结尾,并把图画连接起来;其次可以口述故事,调整思路,抓住重点,照图对讲;最后进行文字再现。

第8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天气:阴

我的收获总结

时间如流水,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也收获了许多,硕果累累。

第9篇:描写人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语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8-02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以下,笔者谈谈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提问,在听记中积累语感

学习材料是学生积累语感的基础,包括语言材料和文字材料。对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记来理解和记忆。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而另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从这一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理应成为小学生吸收、积累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问状态下的听记,是在教师问答状态下,教师与学生成为对话的双方,教师通过问题把信息“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言语材料浓厚的兴趣,在大脑中形成记忆。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提问让学生“听得准”,从而准确理解和评判对方所表述的语言,以及积累语感。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你能找出几处?2.对于嘎羧行为的具体描写,你有什么看法?3.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在听记过程中主动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和识记,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深刻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获得语感。此外,要想让学生真正通过课堂提问的“听”来积累语感,还需要教师熟悉文本及相关知识,并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听”的兴趣的问题,以此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听”和“记”的训练,从而积累语感。

二、通过提问,在比较中习得语感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提问状态下的比较,就是对言语形式进行比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如何设计比较问题,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知道该“怎么说”。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学会激活思维比较结果,并在比较中形成语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教师统领整册课文,提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的问题:1.你能把这一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类吗?请你尝试分类。2.你在归类整理学过的同类词时,有没有对比过各类词之间的异同和写法之妙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3.你能把整理好的成果在小组内分享和在组间分享吗?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基本都能把本册的好词佳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并且归类整理出诸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等状物类好词佳句,还有“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等写人的好词佳句……最后,学生通过分享好词佳句的比较经验,很快掌握了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的运用,建构了丰富的语言系统,学生们从中发现了更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开阔了视野,自然而然习得语感。

三、通过提问,在联想中丰富语感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对学生语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感本身具有联想功能,丰富的联想又为发展语感创造了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联想是大脑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可见,联想反映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它由“刺激”引发。因此,教师也可以设计能“刺激”学生形成语感的提问,通过提问将言语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所体验的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眼前的文字,拓展到丰富的生活阅历,扩大语言感知面,进而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如何精心设计能“刺激”学生想象的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或事来设计问题。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一揭开课题即可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尽情想象:“作者将要拜访的朋友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想知道作者和这位朋友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吗?”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学生也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乐于发挥想象去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拓展生活阅历,扩大语言感知面,最终提升语感。

四、通过提问,在思考中强化语感

在语文课堂中,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追问,让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穷追不舍,直到能正确地理解内容为止。追问表现为提问的内容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深化认识和增强语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这一课所在的专题是“初识鲁迅”,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照应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强化语感,如设计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本课中含义最深刻的句子有哪些?2.你是如何看待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3.你认为鲁迅塑造的闰土形象最成功之处是什么?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类似闰土的人物原型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些指向教材内容的层层追问,促使学生急切想了解故事的结局,也正是这种急盼、渴求的心理,促使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以求寻得答案。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对言语材料理解深化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语言知识,其语感自然得到强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