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
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学与不学无关紧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趋向于能力的提升而不再强调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致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一知半解。再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笔者在所任教的七年四班的学生中就历史学习兴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基本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空洞,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少,在课堂上很少与教师互动;教师教法传统,基本上是一言堂。
二、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针对调查问卷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笔者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主动掌握历史知识。如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敦煌等地)再附上重要的图片资料;另外,让学生观看“张骞通西域的视频”来体会张骞的爱国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开发激趣
依据课程标准,取舍、拓宽教材内容。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补充和舍弃一些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进行学科渗透,将地理、音乐、诗歌和典故等引入课堂,使历史课堂趣味盎然,充满生机。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进行导入,既烘托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信息展示教学激趣
在讲授历史知识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和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讲到唐代的曲辕犁时,我根据教材的图片自制了曲辕犁的模型在讲课时进行了展示,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下有的学生也试着做,并把做好的模型拿给我看,我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越来越高。
(四)多种教学活动激趣
我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举办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让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和出处。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探索,我最终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实验的影响
通过一年的积累和探索,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充满了学习兴趣。在多媒体课上,学生对课件内的图片、视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将地理、音乐、诗歌、典故等引入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指鹿为马”的典故,七年三班的***同学讲得有声有色,一些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抢着讲,这样就把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寻找历史”活动中,我让学生收集古钱币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把家中的旧币带来,有带“秦方孔”(仿制)的、袁大头的,还有同学带来了民国纸币和旧版人民币,我与学生一一甄别讲解,通过信息展示教学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排演历史剧在课堂表演,引起学生极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面与面的相互传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堂提问则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问方法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到极致又能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掌握老师传授的精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把握好提问问题的度,又要适时的将要表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问题反馈给学生,这既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的学习,又需要教师简单精炼的语言。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既需要教师个人能力的加强又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多且密,学习高中历史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高中历史本身的特点造成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应有以下问题
1.1 学生课堂上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对课堂提问丝毫不感兴趣。从事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反应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上的提问也毫不关心。造成学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的提问毫不关心的原因是多方面。
1.2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杂且重点不突出。由于高中学习的任务繁重,学生一般习惯于对于系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对于零散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高中历史正属于整体框架明显,零散知识较多。由于这些缺陷,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多、问题杂。这样的教学失误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漏掌握。
1.3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缺乏和学生互动,缺乏对于学生的鼓励。由于教学方式的弊端,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教师会遗漏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对于有发散性的问题的知识点教学可能缺乏引申;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教师可能会忽略鼓励。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的有效性不足。
2.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对策
为提高课堂的效率,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2.1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足自己的"课下功"。课堂学习的效率高或者低,最主要的是受教学人员的影响。老师在这个过程里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全面准确的掌握教材,能够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将教材上所描述的重点问题复述。另外要有引申的知识来拓展自己并且启发学生。
2.2 有效提问应该掌握好"度"。由于高中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对于设计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的提问应该抓住知识点的点和精髓来提问。由于提问的精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更加全面和具体,力求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大纲,设计的问题力求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思考。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中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就不仅应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应用来归纳出影响,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对待网络的态度。
2.3 有效提问应该把握好"机"。"机"是指在有效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时机。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需要教师切实的观察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需要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还需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教学重点是的历史意义,这也就必然要在讲述完过程后设计问题探究:是成功还是失败?
把握时机的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
2.4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好语言功,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育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能够清晰、准确、简练的将问题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课堂学习的重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假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复杂,不仅会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的问题理解模糊而且会造成学生抓不住所学的重点。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简单精炼的语言将会给课堂的有效提问加上有效的一笔。
2.5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知识的把握上还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上面。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教师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影响。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氛围。
一、历史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来确定,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成长的需要。相关的教学理论表明,学生有学习的内在潜力,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潜能的存在将成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潜力,而且还要预测学习这部分知识会遇到什么困惑和障碍,思考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和对策。根据学生的现状和预测学生的潜力来设计教学目标,以更具针对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有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才可以建立准确、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
1.历史融入音乐氛围法。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感到快乐,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历史教学中,导入音乐,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歌曲,特别是要满足学生的喜好,最好是学生不仅会唱这些歌曲,而且还了解歌曲的内涵。
2.历史图片展示法。
图片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标志以一张图片的形式显示,令人印象深刻,帮助学生重现历史的现象,让学生能轻松理解;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图片要少而精,大量图片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教学强国、民族危机的深化时,通过划分示意图来代表权力在中国的影响范围,这是明确的,能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历史场景的影视再现法。
虽然历史不能复制,但人们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恢复其真正的色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就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愿望。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直观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历史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阶段的基本要求。它提供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并对教学和评价提出了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总体规划,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程度确定单元模块和教学目标,最后,确定各班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预测学生可达到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4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97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和教师把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优化教学目标,确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准确而具体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总的目标,又有教学课时目标,如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恰当、完整,要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益与公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真正确立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到既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注重教师的适时点拔、引领、拓展、提升。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指标。当然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教学过程应该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新颖独特,经常给学生新鲜感。教学方式上,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实效的历史课堂。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中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去对比讨论新旧的异同,另一方面我也借助其他辅手段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段历史。课下我们播放了影片《》,比较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革命党人为了争取和捍卫民主共和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更好地感受其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其不足之处,深刻地领悟了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多种手段的配合下,使学生更能直面历史,感同身受,把理论与史实结合,更好地理解的内涵和价值。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将图片声音影像资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多媒体的使用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所以恰到好处的运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借鉴使用,比如辩论的形式,学生自己分组讲述都是可以调动学生热情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跳一跳”够得着。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思有所进,同步发展。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课后布置作业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有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有效经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翻转课堂;微视频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对教师制作的相关视频进行重复观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进行应用
1.制作微视频
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是否合理对翻转课堂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前需要根据讲述的立体几何知识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制成微视频,在课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对立体几何进行观看和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时根据相关内容需要制作如下几个微视频:其一,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进行表示;其二,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其三,使用空间向量空间角和距离进行表示;其四,如何使用向量方法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课前数学教师将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向量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者共享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进行上传,让学生在课下或者回家自行观看。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对立体几何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全班32名学生平均分成8组,每个小组4人,将相同的立体几何分发给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其三视图进行观察,并且将其三视图画出,小组内的学生将各自的答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唯一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三视图进行展示和说明,在8个小组说明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正确的三视图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会使学生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使其对于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夸赞或者奖励,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
为了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下对下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设置一些课前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寻找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提前预习,并且为学生设置“不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的问题,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复述相关公式,为这节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4.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研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增加提问的次数,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观点进行讲述,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使课堂氛围具有轻松和和谐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上文就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提出了制作微视频、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以及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措施,希望高中学校可以借鉴文中内容对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弦.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1):234.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间音乐;音乐鉴赏;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1;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35-01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大,每天需要上的课程多、强度大,导致他们往往精神高度紧张。而课间音乐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使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欣赏课间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动、思维活跃的时期。在这一A段,学生往往不喜欢拘泥于课堂所学,而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学习知识。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接受的音乐教育较为有限,他们对于课上讲解的枯燥的乐理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音乐教育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对音乐的感悟和鉴赏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每周一到两次的音乐课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利用课间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在课间放松的过程中思维能够从上一堂课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因此,课间音乐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间音乐的播放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受一首乐曲的情感。而且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自由交谈、相互讨论。对于同一首曲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听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良好同学关系的建立。虽然每次课间只有10分钟,但是每天有6个课间,一周有5天需要上课,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长期的音乐熏陶对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播放。如对于小学生,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基础性的、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的课间音乐,如《小燕子》《欢乐颂》等。而对于中学生,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夜的钢琴曲》《黄河大合唱》等内容更加丰富的歌曲作为课间音乐。教师只有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欣赏课间音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无国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音乐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长期欣赏课间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学生从歌词中也能够体会到一个国家的人文历史、习俗文化,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其他地域、国家的认识。如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当学生沉醉于悠扬的旋律时,教师再介绍这首歌源自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辞藻华丽、韵调优美,表达了游子的思乡盼归之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在欣赏课间音乐的同时了解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人文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还可以播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歌曲,如日本民谣歌曲《樱花》。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这首歌曲历史悠久,产生于江户时代,描写的是日本美丽的春天景色。同时,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是扎根于日本文化深处的民族情结。“花如云海似彩霞,芬芳无比美如画。”在优美的旋律和教师的解说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樱花,感受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三、欣赏课间音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右脑掌控着人类对图形、音乐、空间等思维的活动。在传统的教育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抽象符号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右脑的训练较为缺乏。而欣赏音乐能够开发人类的右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课间欣赏音乐还能够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从而为下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可以在课间适当播放一些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歌曲,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水手》《相信自己》等歌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有些学生甚至会一蹶不振,丧失学习的信心。在课间播放一些励志歌曲能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精神得到鼓舞,从而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迎接更大的挑战。
四、结束语
总之,课间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将课间音乐纳入管理的重要部分,挑选一些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歌曲在课间进行播放,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生学习 评价体系 学科构建
通过新课程的推行,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领域有一些成就被我们所取得,但是相对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对于其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仍然是比较或缺的。而学习的评价就是依据国家的教育以及教学的目标,其过程之中的途径以及工具应该是有效和恰当的,将学生的自学以及对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其所发生变化认知行为的证据以及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还需要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知识水平这样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之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之表现性评价
关于表现性的评价,其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之中有着较少的关注,因此对于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其就不容被忽视。所谓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其内容有三方面:其一是描述表现的行为,就是通过在那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之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其活动之中的表现的行为;其二是描述评价范例,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对其教师以及同学将展开的具有表现性的活动进行介绍,其中包含有具有学生典型的作品、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的计划;其三就是描述表现水平,因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维、知识的储备、性格以及积极性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使得在相同的活动之中,学生的表现有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就需要依照等级对他们进行评价,等级是关于学生的表现所评定的。关于其评价的范例,其要求如下:
(1)历史活动种类,确定任务目标
也就是要通过多种类的历史的活动,将其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目标进行确定。现如今关于我国历史教学的学习活动包含有历史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报刊的编辑以及历史话剧的创作表演和历史美术作品的绘制等等,从而在其中将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目标得以提炼。
(2)内容要求,紧扣课程标准
关于表现性评价,其就是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手段的实现,其内容在课表的基础之上进行,但是其方法具有差异性。
2.评价标准之价值观评价
对于价值观的评价,首先就应该将其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价值观进行确认,其次其价值观的应该寻找与历史的课程之中,最后就应该寻找于课改之后的历年高考的历史试题之中,从而在其中将体现价值观的内容等进行价值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之行为标准评价
行为认知的层次以及行为认知的种类作为行为标准的评价和界定而存在。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目标的制定,第一就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依靠,要将思维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能力进行侧重的把握;第二就是要对行为认知的层次进行确定,将学生历史学科的认识水平进行判定,不仅需要划分其某一种理论,还需要进行一些实践调查,判断某一年龄段或者是某一阶段的学生所应该达到的思维能力的水平。
二、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之评价模型
1.评价模型之基本思路构建
关于其思路的构建,就是尽量的将其评价的模式由之前的测量的教育发展为评价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测量就是依照程序以及教育的法则,将教育现象的量进行规定通过数字的形式,对其进行描述以及确定这样的过程;教育的评价,就是依据特定的教育目标以及价值的标准,通过非测量以及测量这样的方法对资料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价值分析和判断影响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各个要素,并且提供依据于其教育决策的过程。所以对于具有意义性的评价,应是非测量以及测量这样的手段,之后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价。
2.评价模型之基本方式构建
关于其基本方式的构建,终结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作为其基本的评价方式而存在。过程性评价,就是在其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有些学习成果没有办法通过纸笔对其进行检验,或者是非智力的因素与学习相关的,又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同于总结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其某种活动结束的时候所进行的总体的评价的行为。
3.评价模型之基本层次构建
在高中历史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之中,毕业水平考试以及模块的学习评价作为基本的层次而存在。毕业水平考试就是当其学生将高中阶段的必修或者是选修的课程学习以及修完之后,需要对其高中阶段所进行的课程学习的一种总体的水平的测试和评价;而模块学习评价就是学生将一个历史模块学完之后,其学习的取得就是通过模块评价的形式所决定的。
结语
在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于评价标准的完善以及对于基本模型的表述,所以就应该将其二者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进行分析,还需要具实例论证,使得其有理有据,就像所提到的对历史绘画作品的绘制,应该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将其任务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盛刚. 略谈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J]. 考试研究,2016(03):68-72.
[2] 黄牧航. 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0):65-70.
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字:启发式; 教学;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斯大林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根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发现,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
“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
二、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有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各种情境来化解难点,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规律、加深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趣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习《漫反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有一个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y幕上的画面?
学生任意发表见解。
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准备好小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双面胶等实验仪器。预先把小平面镜粘贴到白纸中央,再把白纸和小平面镜粘贴到黑板中央。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小平面镜。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
生:小平面镜更亮。
生:白纸更亮。
师: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我们得到的结果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吧?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师让得到的结果不同的两名学生互换位置再进行观察。
师:现在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小平面镜和白纸的亮度也不同。
师:这种现象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41页的内容,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对漫反射知识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电影院里看电影就是漫反射的一种现象。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和比较“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等问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较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得”的境界。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总想寻根问底,必然会产生“我要亲手
试一试”的需求,以此验证或帮助自己发现的观点,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给予满足。在学习《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我通过以下的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的思维是从实践开始的。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反射问题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动境”,将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动手操作。通过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并进行归类总结,逐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物理实验经验,经历了由观察现象到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倡导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拉近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实验课上我十分注重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实用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
生活化情境教学根植于丰富的生活,而生活正是各门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教学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物理实验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主动参与,勇于表达。
三、架发展支架,启发思维,提高学生科学建模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效的。课堂中我努力在情境中蕴藏着引发思考的物理信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物理规律,作为物理探索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搭建的 “脚手架”的自然状态下从情境向理论过渡,为有效的物理科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建模能力正是在教学中将多种情境融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不同情况下形成的,让学生在经历“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恰到好处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地创造各种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承载学科的教学任务,才能让教学的难点得到巧妙的化解,进而让物理实验课堂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 廖兰兰. 初中物理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师 新课改 能力 角色转变
1.引言
当前,高中生物新课改对“实验操作、生物技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学习”、“发展探究性学习”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对教师的能力、职责进行了设定。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并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生物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的网站网址和发电子邮件的方法;能够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其他知识[1]。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科学进步,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子。然而,人才培养往往离不开教师的知识传授。我国自建国以来,历经了多次生物新课改阶段,这次的生物新课改与以往不同的是,理念更时代化,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内容更新颖,更有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优化显得格外重要。
2.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根本职责
2.1教师是教材知识的灌输者。
生物新课改的基础就是教材的改变。在日常的素质教学中,教师是以教材为基础,并不断深入开展教学的。
生物新课改以后,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上下功夫,要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实际开展教学,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2深入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素材。
生物新课改以后,知识量的增长可能超出了生物教师所能涉及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应当积极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存量,有意识地搜集和储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材料,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2.3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增强教学能力。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科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已然走进了生物教学的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素质教学的情况下,运用教学器材,利用图片、颜色、声音、形状感染等方式,可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研究蛋白质合成、基因工程、细胞分裂等课题时,可以借助科学仪器,对发展过程进行观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动画技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直观的描述。
3.生物教师在教育模式中角色的转变
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生物教师的教育活动仅仅被定义为一门教育技术,往往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灵魂塑造意义。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从塑造学生的灵魂,转变为激发、升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角色任务的大转型。
3.1教育理念更新换代,教学方法追求创新。
3.1.1在新课改形势下,确实更新生物教学理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文化教育的教学错误地认为是“搬运”、“捆绑”下的记忆、理解、应付考试的强迫性、选择性活动。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模式下,生物教学追求“小组活动、互动学习、情感牵引、全面提升”,既要抓好知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科学学习和教学创新。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之一,而且实验、观察又是生物研究的教育基础,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抓好生物教学的理念创新,进一步加强探究性教育是非常可行的。
3.1.2提倡自主、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极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生物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多新课题、新模式都超出了教师的知识能力范围,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并加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供给来源。教师应当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平等互助的状态与学生一同研究新的课题教育,把“知识传授”转变为“课题探讨”,在参与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将只是一味地“学会”升华为一种“会学”的自主创新能力[2]。比如细菌病毒的形状、来源、结构、传播方式等,对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基因遗传、新陈代谢等生理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新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学习模式,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吸收知识量的同时,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欢腾。
3.2创新实验模式,提高学习质量。
3.2.1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大胆创新实践,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高中生物新教材首先引出了叶绿体的形态、细胞质等相关内容,随后加以实验观察。教师们可颠倒思维,先指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实验研究,在观察中发现叶绿体的形态特征,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巩固。虽然在形式上来看,这只是将学习过程进行颠倒,实质上这是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的自主创新型学习模式。
3.2.2自主学习,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中,可以在知识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加强知识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先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农业上运用怎样的方法对农作物进行增产”等光合作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知识来源社会,也要报答于社会
生物新课改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技术社会化、知识社会化是当前社会的生活特征,知识来源于社会、报答于社会成为一种知识学习的再升华,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方式。在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要歧视艾滋病人;在学习生态学以后,要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生态危机的实例,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污染检测和原因调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的知识,运用于社会,解决社会的问题,在知识运用中服务于社会,使学生感受到热爱生活,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5.结语
生物新课改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转变和改进的一场大革命。在新课改的带动下,教师要彻底地完成好角色职责的转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领者,在学习当中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能力,增加知识储存量,脚踏实地地在这次新课改的春风中,与学生共同探寻,不断创新,成功地走出一条高中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邓卫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