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税法的思维导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法的思维导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税法的思维导图

第1篇: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 税收筹划;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税收作为一国公共财政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和形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愈加完善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税收筹划(tax-planning)的相关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并不断完善,涌现出大量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在内的专业咨询机构。随着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合理避税需求的不断高涨,目前《税收筹划》在我国已逐渐成为普通本科院校财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一、本科阶段《税收筹划》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校教学中,《税收筹划》课程通常出现于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之内。一般说来各高校虽然会依据院校不同以及各专业类别的差异,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会出现细微差别,但就宏观层面来说却大同小异。在我国,现行税制内可分为十七个税种,一方面,因为税种多而繁杂,要求学生对每个税种的相关知识都烂熟于胸并熟练运用,要求显得过高;另一方面,由于税法对于每个税种的规定都较为详备,实际的税收筹划空间较为有限,并非所有情形下都适用,所以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税收筹划》课程兼具培养综合能力与实践运用的特殊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便更需分清重点、划清主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际可行性,进而才能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有序推进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正确树立税收筹划的概念,明确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等概念的区别。有些学生对于上述概念存在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现象,实际上税收筹划作为合理避税,是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法法规的前提下,在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理财之前为使得税收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合理安排,这与避税、偷税等概念截然不同。然后,需要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的目标。现实中,对于税收筹划的目标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税负最低的层面,其实税收筹划的“税收利益最大化”不仅包括“实际税负最低”,还有“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内容,只有明晰这点,才能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的作用与风险。现实中不少学生由于初次接触该课程,凭借之前学到的《国家税收》、《国际税收》等税法知识,片面而又主观的认为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税收筹划。其实不然,税收筹划的市场在于它所依据的主要是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一些税收的选择性条款,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某些条款由于条件苛刻能实际运用的并不很多,加上一般税收筹划还受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税收筹划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片面的追求税收筹划有可能陷于税务风险的泥潭之中。最后才是税收筹划教学的实际运用,可以通过列举典型案例的形式以加深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实际生活中的感性认识。

二、当前《税收筹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得当,对课程教学质量能否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框架清晰、内容完备的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税收筹划》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等科目,它虽作为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只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实际开设此类课程的并不多,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受到资金支持较少、编纂组织力度不够、部分版次库存较多等现实困难的制约,《税收筹划》教材的更新速度一直就为缓慢。另一方面,该课程所依据的是我国现行税法,众所周知税法本身就处于不断修订与完善的过程之中,每年的政策条款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这就导致在现实教学中很难及时将改动部分添补进原有教材之中,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税法的变动速度,该课程教材完全做不到按时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需要及时关注税法动态,第一时间将有关调整体现于课件之中。而事实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此不够重视,加上自己缺乏对税法更新的关注,依旧沿用过去的教学课件,这样《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便可想而知。

(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是否具备强大的师资队伍是评价高校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税收筹划》教学不仅仅只是将税法知识进行简单的综合,还应该要教导学生进行灵活运用。此外,由于税收筹划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税收风险,种种特征决定了教师自身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如在税务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相关从业经历并能时时关注到最新的税法变动,掌握第一手的税法资料。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偏向税收理论部分,对于实务部分经验欠缺;此外随着老教师的不断退休,部分新教师刚刚离开校园走上讲台,对于部分教学内容自身尚有不清的同时还缺乏实际经验,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顶多达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实际运用便更无从谈起。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完善

《税收筹划》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中涉及到国家税收、国际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多半还是沿用“课上老师讲,下面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不能体现《税收筹划》课程本身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只注重知识灌输,而缺乏实践性教学。基于《税收筹划》有别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因此在现实教学中也不能向其他学科一样一味的传授知识点而缺乏实践性操作。作为刚刚从高中毕业步入大学课堂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纯粹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不能在该课程上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依旧停留在自己讲,学生听的境地,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高校虽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限于资金紧张、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配套教学设施落后不完善等因素,使得该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欠佳。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对于何为凭证、账簿、以及纳税申报表等基础物件缺乏感性的认识,不能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

第二,缺乏科学的案例教学,实际运用能力欠佳。该门课程的特点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一定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枯燥繁多的税法条款中,加入部分案例,在缓解课堂气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和运用能力。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灵活采用合适、科学的案例,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实际教学效果欠佳,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培养出的学生也只是知其大概,不能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

现实教学之中,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成绩考核方式均为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例如选取期末成绩的70%,期中成绩的20%,平时成绩的10%加权平均以得到最终成绩)。而《税收筹划》课程亦是如此,平时课上教师正常上课,期末结束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学生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相关实践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这种成绩考核模式下,平时成绩大多考察的为课堂出勤率,而期末则完全是卷面成绩,这样便助长了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进一步提高《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加快《税收筹划》课程教材建设

针对《税收筹划》课程在教材建设上的不足,为提高所选教材的质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税收筹划》的基本知识,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应该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选定合适教材。一方面综合各类教材选取修订时间较近的版本,尽量避免因时间跨度而导致教材内容与税法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另一方面,所选取的教材的内容与案例应与课堂内容相契合,在形象具体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

第二,提供专项资金,提高编纂组织力度。各高校由于课程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高校应足够重视教材建设,鉴于本校教师对于课程状况以及自己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都比较了解,故因加大组织力度,尽可能地做到本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自己选取案例进行教学。

(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税收筹划》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较高,这就要求教师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针对上述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税收筹划》的整体教学质量,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学校与税务局或大型税务师事务所的合作,建成税务研究科研基地,一方面加快对年轻教师的实务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进行课题、调研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税收筹划的理解。第二,加快人才的引进工作。高校可以针对课程设置适时合理地引进或外聘部分人才,开展实践性教学。第三,邀请外校知名教授或税务方面专家学者来本校为师生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举措。针对目前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其建设: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能力,而非简单传输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下的学生多数都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考试前再死记硬背,其实能力并未有多大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为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的境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第二,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税收筹划》知识的前提下,引入典型案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其中可采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已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大体的把握:首先,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税收筹划》知识点的介入,教授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其次,灵活选取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或分组讨论后再以课件形式上台自己讲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中去。最后,对案例部分进行总结,对其中所蕴含的税收筹划规律及时揭示,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入实验室教学。首先,高校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其次,要与税务部门以及税务师事务所展开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最后,高校还应特邀一些知名人士不定期进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通过以上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推进,可以显著改善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到企业税收筹划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中创立自己的感性认识,脱离枯燥无趣的纯理论教学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

(四)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税收筹划》的考核形式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而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一纸定胜负”。由于该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妨在通过卷面成绩评定的方式外在加上学生在平时案例教学中的表现来综合评定。具体的评定标准可以依据案例内容进行调整,大致可分为案例筹划的结果、各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以及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此外,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也较强,教师也可以在课程期间让学生依据所学自选一到两个税收筹划案例以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评定成绩,并最终加入该课程的整体成绩之中。这样的评定方式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下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习情况的弊端,还能在活跃平时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税务筹划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2(6),第22卷第三期.

[2]韩雪.税收筹划的教学探讨――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3]邹蓉.税收筹划案例课堂教学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第2篇: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结束,也是自己步入社会努力工作的开始。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上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取长补短,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我,在社会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请笑纳!

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1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实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获取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干。走进公司的那一时刻,我就感受到那种很强烈的工作氛围,无论是从墙上张贴的图片和标语以及各种报表和数据,都给我很大的新意,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一种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工作。

由于刚刚从学校来到公司,作为一名新人,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因为学校学的是书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但在平时的工作中,理论有时候是用不上的,所以处理好这样的转变是关键。

经过九天的实习,渐渐地我对公司运输生产的整个操作流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尽管岗位职能与所学专业仍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实习,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现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毕业实习,我领悟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硬道理”,掌握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实习中也暴露出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发展都是有较大限制的。人们常说,大学是个象牙塔。确实,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所以,不要老抱怨公司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有时候也得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而这次实习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接触到真实的职场,有了实习的经验,以后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完成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变。

在实习的那段时间,也让我体会到从工作中再拾起书本的困难性。每天较早就要上班工作,晚上按时下班回家,深感疲惫,很难再有精力静下心来看书。这让我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实习工作已经划上了句号,但留在心中的回忆与感受却是久久难以忘怀的。在这九天中,我紧张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进步,成长了许多,学到了一些在学校未曾学过的东西。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踏实勤奋地进入到自己的下一个角色,做好自己的阶段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2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大学生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 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 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 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以上也算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以及精心指导和鼓励我实习的马金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3一、实习目的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加深对税收政策的领悟,了解税务机关——税务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来到了__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7月——8月)的挂职实习。

二、实习成果

部主要业务是为企业做税务,其中主要包括:1、税务登记;2、税款计算和纳税审核;3、申报和缴纳税款并依法退税;4、申请减、免税;5、企业税收复议,提供涉税诉讼税法依据;6、制作涉税文书。

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获取了不少新知识也巩固了许多老知识。

首先,刚进公司的几天我就体会到了公司制度的严明,还有从事税务工作的同事的敬业与热情,他们具备专业素质,不惧日晒雨淋,

对客户体贴备至,只要客户有要求,不管再辛苦同事们也马上行动,最大限度为客户着想,例如:有一次我和同事到春熙宾馆拿报表,结果客户的税控专用发票快用完了,需要马上补充,并且由于税控收款机的限制,必须当天下午之前买到,同事对这额外的工作并没不悦,并承诺17点前一定送到。面对某些客户的故意刁难,同事不仅不恼,而且笑面相对耐心的解开他们的疑惑。例如:成都市政府就安置残疾人员下达了一号政令,这本一项是造福残疾人同志的很好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是,当同事们把文件和相关资料送达企业手中时,企业却认为,十分不理解,同事们面对企业的刁难,并不是一问三不知,也不是有意推卸,而是耐心的向企业解释,对企业做工作,使很多企业最终明白了政府的用心良苦。

其次,纳税的申报期决定了部业务期的特点。每月的1号到10号是企业纳税申报期,因此这段时间的部的业务也是最繁忙的,此后的一段时期,时间就相对宽松些,同事们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为自己“充电”,在所订的资料中,我能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成都税务公报》这份杂志是由成都市地方税务局主办的,其中,“在税法公告”栏中,我能了解到最新的税务政策,例如,《成都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检查的通知》“依法治税”栏中我能了解到不法企业为了偷逃纳税所采用的各式花招,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恢恢法网,总是能将其一网打尽;“征管天地”栏是我最喜欢的,它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一个税种的征管,并且对一些特例也有说明。比如,我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原来就只知道工资,薪金所得,税法规定以每月收入额除去费用800 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实际上考虑到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收入,不征税,要从个人所得税扣除,为便于计算,对不征税的项目从总的所得中扣除200元,加上税法规定扣除标准800元,故在实际操作中按1000元/月的定额标准进行扣除,所以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月收入额-10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三、评价小结

在短短一月的实习时间中,我体会最深的莫不是税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面对如此种种形形的大中小企业,诸多的税种加各种优惠政策,对我们的税务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企业——税务机构——税务机关,三者之间如何沟通以致达成默契,并传递出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我想寻求一种好的制度,把税务工作化繁为简,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才能创造出质量和效率.税控收款机的出现我想也是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产物,利用它税务部门就可以方便地取得纳税产每月的销售资料,并记录在税务部门的电脑中,供税务部门实施征收,统计,分析,稽查,为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准确和科学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它又能如实记录每一笔收入,业主不必亲自守在前台,既减轻了业主的管理负担,又担负起在前台监督经营的作用,帮助纳税人加强了企业管理,这样也有效的避免了偷逃税现象的发生.

这次实习是有益的,为我以后踏入社会工作准备了很多良好的知识与经验。 感触有很多,体会也有很多,收获更是不少,对于陌生的东西,不再陌生了,下次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去发现问题,去修理它。做人做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要胆大心细。敢于去实践,有困难的时候选也要向别人取取经验。毕竟团队的力量是很大的,是可以去依靠的。

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4珍贵的两年半的大专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专两年半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接近毕业,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两年半的大专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回顾两年半,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专业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学习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本人在大专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生活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两年半。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两年半的大专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便是这几年来的感悟、总结,希望对自己起到提醒、激励的作用,未来的路还很长 !

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5实习结束了,在这里首先感谢公司为我提供的这次宝贵实习机会,感谢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悉心教导,感谢同事的协作支持。

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接近尾声,实习时我走向社会的一个的一个热身运动。毕业后,我们又买入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旅程艰难而宽广,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通过此次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首先是个人角色的转换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从学校里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也变换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的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的融入这个环境,融入这个集体。

2.在心理上努力去适应全新环境的同时,最大的体会没过与实际工作方面的收获。

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工人和领导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对于我们这个养殖行业更是要多有一份细心和爱心,才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好。工作中有许多的困难,都是在领导的决策和工人的努力大家团结一致,把工作做的更好。让我看到了团结、智慧、爱心的伟大力量。

3.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不能把自己的期望要求的太高。

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可能会越大,但适当的期望与渴望还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认为我在学校里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字、听了多少课,自己就很了不起。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的社会新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比起工人经验差的很远,比起领导更是有很大的距离。告别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起步,应该在步入社会后,继续努力的学习,不断的增长和扩展知识面,才能使自己在社会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4.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要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关键在于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

态度对了,工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在大的优势也不会把工作做好。我们刚到这个环境,我们更应该多看别人怎么做,多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自己多想,工作中自己更要多做,少说一些没用的。因为做比说来的更实际吧。

5.少埋怨在我们这个工作环境,也许会有人觉得这里那里不好,同事的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我想了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

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所以对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的去解决适应,看到好的一面,这样才可以保持工作的激情。

6.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加强和同事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学校走到实习单位,一切都变换了,所以相处之道固然不比学校,所以要及时调整自己,但是与人为善,与他人和睦相处,多和同事交流,多和领导沟通。

我想这样会更好的让我们及时适应这个环境。

7.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第一次犯错了不要紧,大家会提出帮你纠正也可以原谅你,但是同样的错误再有下一次就说不过去了。

8.自己自重,尊重他人在新的环境,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要自重,尊重他人,这个很重要的。

第3篇: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会计又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高职教育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应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懂会计理论知识,又懂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大学专科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会计教学就必须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既传授给学生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技术、税法等财务及相关知识,又加强学生会计手工操作,使用、维护财务软件的能力培训。鉴于此,在会计学教学工作中,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你想要学生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就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学生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而且有想像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单纯强调知识传授,进行单向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则是单纯强调获取知识,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培养其专业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场合和机会,教师缺乏“引导”和“激发”学生关注自身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艺术,其结果是知识传授代替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了使高职学生成为《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急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全面推行启发式教学。目前,“复习一新课一作业”这种注入式教学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知识输出量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毕业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复习―新课―作业”的注入式教学改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性教学。教师从单纯地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即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全面推行启发式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备课,灵活教学,切忌固守一式,固守一方,生搬硬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表明:有部分学生懒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对待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上述情况,有目的地设“障”立“疑”,把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再设计许多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设计更小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开动脑筋,努力思考,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知识。课堂上,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不断的思考、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改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2、积极实施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自学之后对自学成果进行检验,使每个学生都在发表见解中得到锻炼。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教学中应积极实施。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围绕课堂上涉及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开始上《:基础会计》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会计是什么样的,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及时总结,引导学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不做假账,为企业理好财。

3、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使学生通过对来自实际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增进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各门专业课程中贯穿案例教学,即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若干案例,穿插在有关章节中讲授。

4、应用图示法教学。图示是用文字和各种符号组成的,它是表达科学概念、认识复杂问题时的一种辅助认识工具。人们通常所用的图示法是:运用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图形(箭头)等有机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展示“事物”的结构、层次、过程、结果以及展现“思维”的起点、脉络、走向等。可分为三类:(线框)图示、图表、图画(含简笔画)。将图示法按教材的内容来设计,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就是图示教学法。它具有直观性、易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示教学法有利于概括问题、牢固记忆、增强兴趣、培养能力,是提高预算会计教学质量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图示教学法用于讲授新课,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很快掌握这些知识。学生们在图示教学法下学习新课时,伴随着“视脑”反馈,不断使思维层层走向深入,引导“思维”走向更深、更广的“领地”,使“图式”起到“方向标”等作用,使抽象思维步步走向深入,左脑“分析”,右脑“图示”,左右脑协同作战(尤其是右脑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探究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即使有外界干扰或中途打断,当再次接着思考时,顺着“方向标”等又能迅速接上思路,继续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一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图示教学法用于复习课,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记忆。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数据表明,人脑接收的外界信息,90%以上来自眼睛;看一遍比听一遍的信息接受量要多1.66倍。由此可见,学生接受和感知信息时,看比听更重要。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于直观、形象来加强的。学生通过图示进行形象记忆,记得更牢、更准确。

二、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还存在“一支粉笔、一

本书、一块黑板擦”的状况,必须尽快改变,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进行多媒体教学。会计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技能。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通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失去兴趣,而教师则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表现得生动有趣,会计课程的基本理论可以通过声音、图形和文字显示等功能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并通过操作练习、对话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则可由计算机模拟来实现。通过动画、音乐、图像等手段的使用,打破传统课堂的压抑气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协作空间,形成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教学效率。条件许可的高职院校可以配备多媒体硬件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如摄像机、录像机、图像扫描与处理设备,以及大屏幕投影设备、音响设备等。将财会模拟室的一台台单个计算机连接成局域网,实现小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传递;将会计实验室局域网与校园网络连接,通过网络将教学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将作业发送给教师,教师和学生共享网络环境中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实现全院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传输。

2、强化模拟会计实践效果。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均建立了会计实验室(或中心),在实验室里,学生在模拟的会计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模拟处理各种会计事项,编制会计报表。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一种新模式,收到了一定的实习效果。但在会计实验中心内,由于缺乏真实的会计环境,所有学生使用的都是同一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相同的。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况且,会计上还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问题。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实际案例,供学生在实验室模拟,使学生在实验室实习具有较为实际的模拟环境。

第4篇: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法 教学方法 “做乐赛”模式

现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经济法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经济管理类高技能型操作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务必从注重理论教学,灌输理论知识,转变到注重实践,培养经济法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人结合自己切身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特提出专门针对经济法课程的“做乐赛”新型教学模式。

一、“做乐赛”新型教学模式简析

关于“做乐赛”,其是一种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的“听”变为在“做”中主动的“学”,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工作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发起和引导、教学的组织和为学生“做”与“学”提供指导和咨询。所谓“做”,也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享受体会学习、追求知识的乐趣,并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激励学生学习,“赛”也继而成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做”、“乐”、“赛”三者是同步的,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是使师生在欢乐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打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学懂,会用,并在竞赛中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枯燥的学习转化为一种快乐的过程。

为了使“做乐赛”突破传统教学,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本人对“做乐赛”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施初步探索出几种方法。如:案例分组讨论、任务设计法、问题分组辩论。从表面上看来,其类似过去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势必是不同于以往教学方法的,就可操作性,系统性,教学效果方面,都较之以前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下面我会以实践为例,阐述“做乐赛”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二、“做乐赛”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一)“做乐赛”模式的准备工作

首先,分组。将班级学生分组是“做乐赛”模式的首要步骤,分组的用意在于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有利于配合竞赛模式。因此要首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例如60人的班级,平均分为十组。根据每个班级具体情况,每组分配人数不宜过多,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其次,借助多媒体。在“做乐赛”过程中所需要呈现的一些文字、图表、影音资料信息,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二)“做乐赛”的具体操作方式

(1)案例分组讨论。案例分组讨论是“做乐赛”的首选方式,在每次课堂上都可以进行,案例分组讨论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每次课上,当教师将理论课讲授完毕,根据当次课的内容,设计相关案例。关于案例,首先,一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贴近工作生活。其次,将案例可以设定多个小问,布置给每个小组,再由组长带领,将问题分配给组员,分别解答;也可以集思广益,要求每个成员解答所有的问题,最后一起集合答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每个组最终统一一个答案,并做出书面答案,讨论作答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成员发言,可以将书面答案作进一步详解。

(2)任务设计式。任务设计式主要针对个别课程内容而设计,依然由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后,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

以学习《公司法》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模拟完成“申请设立一个公司”的任务,假设每一个学生为公司的发起人,为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依据所学知识主动去进行“市场调查”,选择确定设立哪一类型的公司,讨论确定公司名称,学习了解公司设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准备制作哪些申请文书、经过哪些程序等等,教师可以对各学习小组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引导、辅导、指导和教导;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进行相应任务分工、伙伴交流、资料查阅、教师咨询、文件制作、作品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每个学生亲历亲为,对工作印象极为深刻,做乐赛效果极佳。

(3)问题分组辩论。“问题分组辩论”在三种方式中,是最难操作的一种。尤其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扎实系统的掌握相关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高职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理论比较薄弱,能达到这种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验辩论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也积极反映希望能经常参与这种活动,这是令人倍感欣慰的。因此,该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以及教学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问题分组辩论”的选题依然要遵循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所选择的论题应与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已经达到的经济法律水平相一致。可以借助多媒体,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中的某些具有代表性、公众知晓的热点案例展开辩论,如涉及税法的辩题“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否能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就是一个比较适合会计专业学生辩论的题目。在组织辩论的时候,事先留给学生至少两周的准备时间,供其搜集资料或是对其进行辅导。学生在辩论的时候,要求也不宜过高,要求观点明确,能利用所学知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做乐赛”的评价、考核方式

“做乐赛”的评价、考核方式突出反映在“赛”中,既然是竞赛,那就有评价、奖惩,以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做”好,形成三者的有机统一。

对于“案例分组讨论”,在学生完成讨论、发言,教师对每个组的答案进行评价,打分,并将案例答案公布。这时候,学生关心的不仅是自己小组的分数,更会针对自己的答案提出疑问,“为什么自己会做错,错在那里?”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再对案例进行答疑解惑,解析总结,这样以来无形中使学生加深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更是印象深刻。

对于“任务设计式”,各组学生将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交,并由小组代表附发言说明,然后可以采用由各小组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评选出任务完成最优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定。

关于“问题分组辩论”,可以采用传统正规的辩论模式评出优胜组、最佳辩手;或者由其他组投票打分评出获胜组。

对于今后的经济法课程考核,笔者认为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传统的闭卷考试不一定是经济法课程的首选。以上“做乐赛”的成绩可以作为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与最后的期末成绩一起作为学生的经济法课程的总成绩。假如在过去平时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30%,那么实行“做乐赛”模式后,应该相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样更有利于“做乐赛”的推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分析能力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和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2009,(02).

第5篇:税法的思维导图范文

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我国会计人员应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标准却日趋简略,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向,也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向。因此,会计人员需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以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职业判断概念

判断就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任何事项只要具有不确定性,就需要判断。在人们的表述中,判断会因事项所涉及的职业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不确定性的病情需要医学职业判断、不确定性的诉讼需要法律职业判断,而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当然就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所谓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经济事项情况下,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等会计标准,合理考虑企业的会计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某一事项所做出的推定和判别。《企业会计制度》与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在许多会计业务的处理上(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上)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给企业放权,给财会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不同的涵义,但却常常被人们所混同。对此,作如下辨析:会计政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会计政策是指政府制定或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制定的所有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各会计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指导和约束下,制定和选择的具体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因为会计政策选择通常是从微观角度而言的,它与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相同之处,都需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结论,在内容上二者也有一定的重叠,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二者是同一个问题,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一)主体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即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厂长等;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适度独立地从事工作的会计人员。

(二)客体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准则、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内的各种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如各种允许的折旧方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环节,其范围要比会计政策选择广泛。

(三)立足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强调所选会计政策对各方利益的影响程度,认为它是相关利益者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行斗争的博弈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涉及一系列经济和管理问题。而会计职业判断更注重技术角度,强调会计人员知识和经验的运用,要求会计人员在判断时,应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中立,针对客观会计事项做出“无偏”反映,受外部干预而做出的选择行为不能称为会计职业判断。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主体因素。指会计人员自身方面的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主要包括:

1.知识和经验。知识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对整个世界的知识、一般会计知识和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更快更优的加以解决。

2.需要和动机。它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会计人员作为人,也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需要,包括经济利益、职业地位的追求等。有些需要往往是管理当局给予满足的,这使会计人员面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时,有可能在职业判断中屈从于管理当局的意愿,难以保持客观中立。动机也会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但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的会计人员就可能排除利益干扰。此外,动机还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有关法规的严格执行、职业道德的要求、社会舆论等等。

(二)客体因素。指由于会计事项具有的某些特点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问题的复杂性、重复性、规范程度、类型和要求的判断质量等方面,其中前两项最为重要。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可以将问题分为:

1.非结构化问题,即独特的、未被定义的问题,它很少有或没有现成的指南可遵循,解决它需要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2.半结构化问题,即重复的、合理定义的问题,它一般有指南可供使用,解决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

3.结构化的任务,即惯例以及能充分定义的问题,解决它只需很少的判断。

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上。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表的影响结果(收益或亏损)是否确定、金额是否需估计可以把经济业务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和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就越高,失误风险也就越大。

(三)环境因素。指除主体和客体因素之外,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其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

1.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观的进行判断。同时、会计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有关规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它主要用来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职业品格、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切实遵循这些规范应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特别是其中对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在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更有特殊的意义。

3.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存在众多利益主体,他们对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具体又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两类,前者主要是竞争市场对公司所实施的间接控制,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后者主要是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虽然会计活动本身并不属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很多契约的确立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又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会使权利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从而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当局的干预。从这个角度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

4.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包括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范围、产品结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状况、理财环境、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生产经营特点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必然存在差别,对会计信息的揭示范围和要求的程度也不同。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程序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很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与通常提到的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方面。从会计流程看,从识别会计凭证,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到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再到合理地设置账簿并登记;再到组织财产清查和账簿的核对;最后编制财务报告,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不过其中有很多属于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性的判断,如登记账簿、核对账簿等,这些判断会计人员在实务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大都能纯熟的运用。判断的难点主要在会计处理方面,特别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研究的关注点应主要在此。

从会计业务处理看,会计职业判断涉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确认主要是判定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能否进人及何时进入会计系统,并作为何种会计要素反映,且通过应予归属的具体会计科目加以明确认定。计量主要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判断,目前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而计量属性则主要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进行判断选择。记录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等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报告主要是判断在报表体系中应反映哪些会计要素,以何种方式披露,披露哪些信息等。

(一)需要职业判断的主要内容表现在:

1.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制度》在行业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要求企业可以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八项减值准备,并具体列示了各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会计人员在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处理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要对某项资产是否已出现减值的情况做出判断,而《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确认资产是否减值的判断标准又是原则的、粗线条的,需要会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来加以判断。如《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项目计提。”该规定是对会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确认资产是否减值,体现得最为典型的条款,其他各项资产是否减值的判断标准也无不体现着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其次,要对资产减值的程度做出判断。在认定了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的情况下,接下来就是要确认资产减值的数额。和以往的会计制度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按固定比例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代之以根据资产价值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资产减值额,并且引入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企业会计制度》的这一变化,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对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减值的计量时,必须具备必要的职业判断能力。2.固定资产折旧和长期费用摊销中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这一要求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残值以及计提折旧的方法,充分显示了其原则性和灵活性。折旧能否合理计提,能否正确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使用中转移的价值,并得到补偿,使固定资产较好地保持获取预期收益的属性,都取决于折旧政策、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残值等的确定和选用是否恰当。又如《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如何确定,受益期如何选用等。而这些“确定”和“选用”又是建立在会计人员依据其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所做出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

3.收入确认中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制度》的第八十五条对销售商品的收入,采用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一致的收入确认标准,这一标准强调交易的实质,规定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对售出的商品不再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等为标准来判断收入是否可以确认。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确认条件更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同时也体现了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4.借款费用资本化中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制度》第七十八条所称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指固定资产已达到购买方或建造方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认为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这一“条件”强调固定资产建造完工的实质,而不是是否办理有关竣工结算手续的形式,这也充分体现了对会计职业判断力的要求。

5.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的运用中所体现的会计职业判断

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运用中,《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会计政策变更、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但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对同时出现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应作何种变更;重大会计差错如何判断;在处理这些业务时,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还是未来适用法等等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程序

虽然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繁杂、复杂程度不同,但其判断过程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骤,包括:

1.理解问题。会计人员要对相关的事项和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了解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问题本身的信息、以及产生的前因后果方面的信息等。对于一些复杂事项,如复杂的租赁合同,复杂的促销方案等,由于其涉及多方面关系,有时还需借助图表等辅助方式,来描述事项中涉及的相关各方关系,以帮助全面理解问题。

2.确定目标。该目标是针对具体判断事项而言的,即明确是对什么做出判断、判断结果应实现什么目的等。如某电器销售企业将自己销售的电冰箱等商品暂时供员工休息室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其作为商品销售,那么该商品是应确认为固定资产还是存货:其应摊销的价值如何确定;并估计其摊销期限、方式等,都属于具体的判断目标。对于复杂事项,有时还需把整个问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子问题来分别解决。明确判断目标,可以指导会计人员围绕目标有效地搜集信息。

3.提出备选方案。即可能的判断结论。如前例中的确认问题,就可提出“该电器应确认为固定资产”和“该电器应确认为存货”两个备选方案。这一阶段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较大,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备选方案;同一个人随着信息的获得,对备选方案也可能会修改和补充;专家较新手更易提出恰当的备选方案。同时,对确定的、简单的问题比对不确定的、复杂的问题更易形成恰当的备选方案。

4.收集资料。首先,资料的来源依赖于选择什么标准来比较。可选择的标准包括既定的标准、该公司过去的情况、行业中其他公司的情况以及类似事件的结果等,其中既定的标准是最常用的。会计职业判断中的既定标准主要是指权威机构的专门规则和制度,在我国主要是各种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证券监管条例等。针对备选方案中涉及到的项目,会计人员应对这些专业文献进行搜索,收集与其有关的论述。但如果会计人员对判断标准所涉及到的文献非常熟悉,这一步也可能被省略。对于其他标准,会计人员则需要收集其他的相关资料。如要估计公司的坏账准备就需收集公司过去应收款项回收情况的资料;要对未来事项做出判断就需收集有关现实和未来可能情况的资料等。其次,收集信息还应具有导向性。如要判断一项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易,就要收集补价和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再次,收集信息还有一个量的问题,信息不充分和信息过度都会引起判断的偏误。信息收集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认识问题的过程,如果发现原备选方案或拟确定的标准并不恰当,就要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再补充收集信息。

5.确定标准。它是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评价后确定的具体适用标准,如会计准则中的某一具体论述。在没有明确的法规标准的情况下,行业惯例、事实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作为判断标准。有时判断标准也可能不太明确,如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判断,采用的标准就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值或估计值。确定恰当的标准非常重要,选择失当就可能导致判断的失误。

6.分析比较。即将判断标准和备选方案逆行分析和比较。使用的主要方法是识别衡量和序列衡量。识别衡量是指确定判断对象(某一备选方案)与判断标准相符合的程度。序列衡量是指把判断对象按一定标准排列起来后衡量其各自的优劣,它用于有多种方案均可选择时的最佳方案的确定。

7.得出结论。即做出最终的断定、估计或选择。

以上是会计职业判断过程的通用模式,它们总体而言保持上述的顺序,但有时也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复杂程度做适当的调整与省略,有时还会从后一阶段再返回到前一阶段而形成局部的循环。

四、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会计人员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历史、哲学、甚至包括美学、音乐等),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职业是一个人准备以它作为谋生手段以前需要多年学习和训练的一种事业。这个术语也包含献身于某一目标而不是为了谋生的意思。”如会计人员的价值观(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会计职业道德(如敬业、诚实、客观、公平、公共利益等),会计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等等。通过会计职业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这份职业的要求、意义,能珍惜并献身于该项事业,并为之精诚工作,为之奋斗一辈子。

(二)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在知识经济年代,由于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经济业务的大量涌现,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不进行知识的更新的话,不仅谈不上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恐怕连基本的会计处理也掌握不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