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兰亭序字帖范文

兰亭序字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兰亭序字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王羲之草书笔画入门字帖代表:草书《十七贴》。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会稽内史(世称“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负的书体。钟繇创造由隶入楷的新貌,但尚未摆脱隶书的影子。王羲之楷书不仅跳出隶书的影响,而且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上升至一个全新的鼎盛境界。代表作: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行书:《姨母贴》《快雪时晴贴》《丧乱贴》《兰亭集序》等。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父亲每天坐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那些肥皂剧,百无聊赖。我觉得这不是养生之道,于是对父亲说,人老了就得想法子安度晚年,必须得找点兴趣爱好,不然一天的时间怎么打发。可是干什么好呢,父亲喜欢安静,喜欢读书写字,在医院办公室干了几十年,经常在单位上写标语,是医院公认的“书法家”,那就接着练书法好啦!

父亲说,他也正有此意,因为练书法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延年益寿。古今许多书法家都能长寿,这就是练书法有好处的明证。于是我们就把书房收拾出来,摆上笔墨纸砚,又买来字帖让父亲练习。父亲以前喜欢汉隶,蚕头燕尾,一笔一划皆有章法。现在父亲打算练习行书,于是我就推荐他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可是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入门者的首选法帖。

父亲练书法,全部用的是宣纸和墨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天天这样,母亲就有点意见了,她抱怨说:“你的退休金只有那么多,一半都用来练毛笔字了,家里还生活不?我们总得先把肚子吃饱吧!”母亲的埋怨也是有道理的,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何来精神享受呢?

我们正为这事犯愁呢,正巧那天父亲同事王叔过来串门,一看父亲临写的《兰亭序》,赞不绝口,说父亲的书法已经得到了王羲之的神韵。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不过父亲听了确实很高兴,但是他为难地说:“你还夸奖我呢?眼看就要写不成了。这练书法开销大得很,笔墨纸砚都得花钱,我都快承受不起了。”王叔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有何难?我现在也在和一帮朋友练书法,只不过是蘸清水在广场的青砖上面写,我们称之为‘地书’。有兴趣的话,今天傍晚来观摩一下吧,既经济又环保,还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父亲高兴地答应了。

吃过晚饭,我和父亲来到王叔所说的公园广场里,果然有五六位老人正拿着大斗笔在地上写字,很多人在那里围观。斗笔笔杆有1米多长,经过改装,可以储存水。广场旁边有座喷水池,在地上写一会儿,老人们就用笔杆在水池里装些水,调整好后又回到广场。随着他们逐渐后退,笔走龙蛇,青砖格子上就留下了一行行风格各异的大字,两三分钟之后,那些水印就消失了,真是环保低碳。不愿意在水池里取水的,身边都有个小塑料桶,里面装着清水,随用随装,也很方便。

王叔正在地上写诗词。对于毛体字看来王叔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那些草书的结构,他都记下来了,写得相当流畅、美观,一些人禁不住鼓起掌来。见我们来了,王叔就让父亲露两手。父亲也不推辞,把《兰亭序》在青砖上面写了一段,博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从此以后,父亲也爱上了“地书”,每天早晚两次。如果遇上下雨,父亲就用斗笔在家里的地砖上面写,写完后再用拖布清理下,真是一举数得,连母亲都说“地书”好!

第3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关键词]少儿 行书教学 临摹

行书是一种受众面最广的书体,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千百年来行书大家层出不穷,行书名作浩如烟海,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蜀素帖》……一串串响亮的名字,一幅幅绝世的名篇,绘就了书法艺术殿堂里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一、教前的准备

苏轼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自古未有不能立而能行,不能行而能走者。”可见,学写行书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一般来说,少年儿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楷书或篆、隶训练之后,有了较强的书写技巧和理解能力,则可进入行书阶段的学习。

由楷入行或由隶入行,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变。他们习惯了楷、隶的书写方式和书写节奏,一下子转换成行书,会无所适从。最好的办法是先找一座过渡的桥梁,先学一段时间的行楷,再转移到行书,则相对比较容易入门。我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或赵孟的《胆巴碑》,让学生寻找与楷、隶不一样的感觉,强调学生在书写意识上的理解和转变,再逐步进入正式的行书教学。

二、教学的实施

1.选帖

首先是选取合适的字帖。历代书家书作灿若星辰,老师要从初学者角度,按照“取法乎上”的原则,选取相对经典的、又较易上手的法帖。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北宋米芾的《蜀素帖》和《苕溪诗》作为范本,因为它既是二王一脉的作品,又较王字容易上手,且是墨迹本,起收、转折、提按交待清晰、丝丝入扣。临习一段时间后,为加强对王字一路字形结构的理解和把握,选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结合米帖,对帖中选字的结构作比较分析、强化训练。最后,再选取王羲之和米芾的其他法帖如《丧乱帖》、《孔侍中帖》、《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进行章法的解析,体会行书整体的行气、节奏、开合、虚实等。

2.读帖

选帖之后,临习之前,先要对字帖有个初步的了解,因此,我鼓励他们学会读帖。首先,了解作者背景。如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世称“米南宫”,北宋时期的著名书家,宋四家之一,因举止癫狂,人称“米癫”等。然后,熟悉字帖的书写内容。如《蜀素帖》是因友人出所藏的蜀素向米芾求书,书写的是他自己的八首诗作。最后,大致了解一下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他人的评介。如苏轼评米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等。

3.临摹

有了前面的铺垫,正式的临摹便就事半功倍了。临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摹,一种是临。具体教学中通常采取后一种方法,有时为了加快加强对字形的熟悉或准确把握也采用摹写方法。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有选临、节临、通临,对临、意临、背临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刚开始时,选取字帖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字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对临,再到背临。要求结构准确、笔势连贯、用笔沉着,体会米字“刷字”的意味。基本笔法掌握之后,进入节临阶段,每次半首或一首诗不等,临熟之后,进行默写。注意欹侧变化、大小错落、轻重徐疾、干湿浓淡等环节。全部临过之后,要求对整本字帖作通临,个别尖子生有条件的在给出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背临。初学阶段,一般不提倡意临。

前两本帖有一定基础后,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丧乱帖》、《孔侍中帖》、《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前者着重结构的把握,后者强调整体气息和章法的模拟。

4.创作

临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临摹到创作更是一个艰难的蜕变。一般少年儿童,经过一段时间地刻苦训练,要临得比较像还可以,但要进行创作,则往往勉为其难了。我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采用集字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训练。现今集字字帖充斥坊间,看似省了很多时间精力,效果也好,但对学生的锻炼程度减弱了。我对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则鼓励他们自己集字,根据字帖或字典,自己设计作品,然后创作,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这样经过自己摸索的学生的创作能力较一般学生大大地提高。相信,从这里起步,经模拟创作而至自由创作,终有一天会达到真正的自由王国,畅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

5.欣赏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一个手的问题,其实,在练手的同时,千万不能被忽视的就是练眼。所谓“眼高手低”,没有高明的眼光,决不可能有高超的手段。因此,技法教学的同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代行书名作的欣赏探析,以及各种书法报刊、展赛中的作品的评析研究,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点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单纯的写几个字,搞几幅作品。生活中处处都有书法的影子,处处都有影响书法的事物,给我们带来启迪。王羲之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颜真卿的“屋漏痕”,米芾的“狮子搏象”,“臣书刷字”,坡的“石压蛤蟆”,黄山谷的“树挂长蛇”等等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领悟的。在勤练的基础上多看多思,才是学习的不二法门,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所以我经常指导他们在课堂外观察小鱼游水的律动、骑车人转弯的调整、甚至体操运动员单臂大回环的节奏等等,来感悟行书的状态,体会行书的自然之姿。

行书因其轻松自然、美观实用而又富有艺术情趣,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样,在各种书体当中,也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员的最爱。如何善于引导他们踏入这扇艺术之门,是我们每个书法教师必需不断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4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关键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写字(书法) 课程标准

从一些文章、材料来看,目前在讨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写字(书法)教育时,思想认识比较混乱,本文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写字(书法)的连贯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关于写字(书法)的解读入手,厘清思路,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写字(书法)教育这项工作。这里我用教育而未用教学一词,是在说明,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写得好,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更要让学生注入情感因素,这也是教育部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的旨要。

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要求,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初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加强书写训练,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部分,在课程结构中关于初中阶段一段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点明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2011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1)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2)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中涉及两方面:对开设书法课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明确了对书法教学的要求,明确了写字的基本要求,即课标要求;增加了在毛笔书写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⑶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前两个是纲领性的,具有指导意义,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具体操作中就要解读课标。后两个意见带有强调、督促、落实性。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对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把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放在第一位,作为基础的基础,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写字能力被弱化了,甚至没完成。下面具体看看课标对写字(书法)提出的目标要求。

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分阶段提出写字(书法)的目标要求,具体为: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对教学的建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评价上的建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写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对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内容,只给了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一句话,没有进行一定的阐释和要求。

对应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涉及写字(书法)的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人教版小学语文未附硬笔手写楷字,每课生字都是用电脑打印的楷体,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让学生对着电脑体练习楷书,有的版本教材干脆用电脑体打出几个土红色样字,让学生先描一描,再写一写。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未附硬笔字的原因是以防天下一支笔,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对没有开设写字(书法)课的地区和学校,据我所知,1—4年级语文教师会督促学生自己练习写字,5—6年级教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好,没有专项练习,所以学生小学毕业,写字还停留在四年级的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书法的素材如下:七年级语文上册P202附录丁永康硬笔楷书书写的李白《静夜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唐诗“锄禾日当午”三首。P203选取司马彦节录书写的朱自清《春》文后面三小自然段的行书。P204—205配有郑红《写好硬笔行楷字》文,简单地从四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写好行楷字”,①多看一些好的行楷字作品,②先把楷字写好,③注意笔画之间的连带,④注意笔画的“借代”。七年级语文下册P262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一文,介绍临摹的两层含义,临和摹的长处和不足,建议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P263—65提出欣赏的意义,简要介绍颜真卿点画和结构特点,借古人语指出颜字的不足和优点,列出颜的楷书、行书代表作。以《颜勤礼碑》为例,截取国、司、楚、嶺四字,从结构、笔画简谈临摹。P265—267又从笔画、结构、章法上欣赏了《祭侄文稿》。P268—269附两帧《颜勤礼碑》局部碑文。八年级语文上册附录P255—259,附有《欣赏王羲之书法》一文,简介王羲之和他的主要作品,简介《兰亭序》的创作情况和下落。又从笔画、章法上欣赏《兰亭序》。再从笔画、结体、章法上欣赏《丧乱帖》。P264—265是《丧乱帖》图片。八年级语文下册前配图介绍郭沫若时,有郭沫若硬笔书《雷电颂》手稿一页,的毛笔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名句,梁鼎光毛笔楷书的苏轼《水调歌头》作品。P241—245附录《欣赏唐人草书》,简介草书的发展,从汉代张芝“草圣”今草开始,到唐代名家孙过庭、张旭、怀素。用米芾语“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介绍孙过庭《书谱》。引韩愈“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介绍张旭,旭是“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流传下来的作品多,草书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然后对《古诗四帖》进行了介绍。附录图《书谱》一帧,《古诗四帖》二帧。九年级语文上册前配图有书《沁园春·雪》,傅雷家书墨迹,岳飞书《前出师表》,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后面至九下无涉及书法的附图。

通过解读,我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

课本中让学生练习的字是电脑楷体,这种电脑楷体如果不重笔描画,就是拔尖高手也很难写好,让学生怎么练?所以在小学毕业的学生中,就是字写得好的,也只能把字的间架结构摆匀、摆正,基本笔画的起止笔无从学到,加上目前学生写字主要用笔是圆珠笔和签字笔,线条细弱,写出的字所有笔画都变成了线,如同电脑中的黑体字线条。

写字教材要丰富多彩,应防天下一支笔,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配套教材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如果任课教师、学校为学生再配写字教材,就需要学生家长掏钱,如何协调解决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做的事。有人会说,政府直接配套一本习字帖给学生不就完事了吗?我的意见是不可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是省配这样的教材,就是在培养全省一支笔,如果是全区统一,就在培养区一支笔。为了体现学生书写的多样性,选择的教材种类越多越好。但为了便于实施和教师交流,最好是一所学校配备同一书写者的字帖,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努力练习下,六年的练习,学生的硬笔书写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的毛笔练习也可参照上述思路。其实针对教材开发的好的硬笔字帖很多,如:田英章、邹慕白、李放鸣等,已做完了这项工作。

如果小学正常开设了写字(书法)课,那么七年级上册所附的丁永康楷书就多余了。从课标来看,进入初中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练习写行楷,何必在课本中浪费一页纸呢?

初中语文课本中附录的书法图文信息怎么处理?当然不应该丢弃不管,在写字(书法)课的教学中应恰当地加以利用,使有限资源不至于遭到浪费。

毛笔书法的练习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的,到初中没有毛笔书法课时要求,如何衔接?我觉得为了满足部分特长生的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兴趣小组,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学校和上级各教育部门开展的书法比赛。

第5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为了丰富、美化报刊出版物的版面,上海字模一厂邀请上海书法家创写新的印刷字体,其中就有行书字体。那时上海的书法家任政、胡问遂、单晓天、周慧B、周志高、刘小晴、张晓明等各写了代表自己风格的行书字样(200个单字,内容统一),然后把它缩小印样,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评选。最终雅俗共赏的任政行书得票最高,被厂方选中。

1978年的任政先生正处在老当益壮的艺术巅峰,但要在方格中写出既能直排又能横排,还要字字呼应、行气连贯的字,可以想象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要反复写上好几个。老先生白天在四川路办公室应酬各方求字,晚上还要在电风扇下,伏在案上艰苦地书写6196个通用印刷字表的行书字稿。

说到稿酬,那时结束刚开始恢复,标准是极低的。任政先生辛勤劳作得到的报酬,可以说是出乎意料、难以想象的少,仅仅每字一毛钱,共619.6元!

本人参加工作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就有专门研究设计印刷字体的研究室。由于工作需要学习书法,我于1962年参加了上海青年宫举办的书法学习班,班主任就是任政老师。

记得任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发给供学生临习用的课徒样张,每次发三四张一人,其中有他用元书纸临写的褚遂良《倪宽赞》、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隶书有《史晨》《礼器》等等。一个班级二三十人,每次要写很多作准备,可见他对学生教书是非常“任政”的。

1963年春,号召“问雷锋同志学习”,那时正好教隶书。他就在家用隶书写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几个字,用的是邮局工作用的印刷报表,每张纸写一个字,约十六开大小。上课前一早他就贴在教室黑板上,学生一进教室就看到这条标语。这情景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当然标语课后被我收藏。

也许他知道我们几个学生是搞报纸、书刊印刷字体设计的,对我们特别眷顾。记得生平第一次去南京路朵云轩花上三角七分买了一张宣纸,就是为了求先生写字。说实话心中还是比较忐忑的,我把宣纸横竖一开三,一张二尺用红粉事先画好格子,另二张对开裁成三尺大小,就这样冒昧地向先生求字,想不到他竟一口答应。在下一节上课时,我一进教室就看到写好的三张宣纸,张挂在黑板上了。

二尺宣写的是隶书《蝶恋花》,三尺宣用行书一横一直写了《满江红》、节临《兰亭序》。任老师在三张落款中都把我称谓“研弟”,一开始还真不懂。任老师长我二十六岁,“研弟”即砚弟,其意味深长的。既是长辈的谦虚,又寓意希望小辈在同道学习中快速的成长。这三件墨宝是先生留给我的珍贵礼物,至今我一直珍藏着,已快一个甲子了!

我初学书法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代书家字帖很少见到。仅上海教育出版社出了沈尹默、胡问遂的大楷习字帖很受欢迎。其余则找旧时书坊出的《九成宫》《麻姑仙坛》《玄秘塔》等黑白碑刻字帖学。如自学,无人指点收获很少,写了一段时间,不觉进步,反感枯燥乏味,不想再写。但当我一旦进入青年宫受教于任老师,就进步飞快了,信心也培增。

记得每次上课讲解,任老师都站着用大号狼毫笔,醮着清水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笔法要领,学生在下面看得非常清楚。还对大家说可以行书、楷书交叉进行学习。那时他教行书《快雪时晴帖》,就是那样站着一笔笔交待如何写“羲、顿首”等等字的。课后回去再临写,效果很好。也就是在那时才懂得古人写信用“顿首”是什么含义。

初学书法,以临墨迹上手比学碑帖容易入门,书法老师用笔醮水,黑板上示范书写,这都是任老师那时上课教授书法的经验,现在我写出来,一定可以给今后书法老师上课有点启发帮助。

在青年宫学书法,有一次任老师教我们写隶书。我就举手问任老师,如何看待目前《文汇报》上新出现的隶书标题字?任老师接口就用他那略带黄岩口音的方言说:“那是没有学过汉碑的‘烂石书’。”真是一针见血指出弊病。

自此,我方知隶书笔法虽简,初学易上手,但汉碑是非学不可的。那笔画间出现的上下起伏的抖动痕迹,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笔法功力的呈现,需日常苦练、时间积累方成,容不得半点虚假做作。

任老师平时也关心报上出现的新字体,曾向我们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自荐书写隶书样张。那是1963年书写的诗词。七十年代他被上海字模一厂通过竞选,书写了6196个通用印刷字模,即现在电脑中的行书字库。八十年代其书写的隶书字样,在文化部举办的《印刷新字体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如今可惜的是未能以《任政行书体》名字在电脑字库中命名,这对任老是不公的。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当今社会,有关部门应还其应有的署名权――我在此呼吁!

到了1983年我调入上海书店出版社当书画编辑,同任老师的关系就转成编辑与作者关系了,自然也到了学生向老师回报教导的感恩时侯了。

当我社有书号,可以出当代人的作品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任老师。当时要编辑出版一套各种书体技法指南丛书,例如《楷书技法指南》《小楷技法指南》《篆书技法指南》《草书技法指南》等等,那隶书当然也应称《隶书技法指南》。

当我向任老师组稿时,很顺利就拿到现成的书稿。原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答应出版该书稿,后因搁下未出。我心中自是高兴,但一看书名与我们不符,细看方知此稿曾经沈尹默过目并获好评。沈老亲题书名《隶书写法指南》并题词;“向来学习隶书无通俗教本,初学往往不易入门。任君此著可弥补此种缺陷,善读之者自可开凿通津,悟入胜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后来这书名当然不改就用沈老的。

在编辑该书过程中,有一重要章“隶书的变化写法”在送总编审读时没有通过。原来任老师把所收集的每字各种变化写法,按笔划多少来编,花了不少心血,一一书写归类制作。由于不符合正规出版要求,要重写进行整理。而每字的字头,原是任老书写的很小正楷字,每个只四毫米大小,现在要他老人家重写显然不现实。后来就由我书写,还一个一个按顺序重新剪贴整理。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实难限时完成,只能抽掉,择时另行单独出版一本。

第6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一、范本的选择应注意典范性与具体的操作性

经过二至三年的写字课教学,部分中小学生已能初步了解书法的特点。他们中的一部分已开始不满足于仅能写几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书法作为一种兴趣与追求,开始在他们头脑中扎根下来,书法选修课势在必行。此时,头等重要的事便是如何帮助学生确定所学范本。

在这方面,《中国书法》刊授中心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选取范本注意经典性与可学性并重,艺术性与趣味性共存。楷书选学褚遂良《圣教序》、行书选学王羲之《圣教序》,米芾《蜀素帖》,魏碑取法《张猛龙》。相比较而言,我们如果让学生一下手去学《兰亭序》《祭侄稿》却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常在暗地里羡慕古人有成就,面对他们的经典之作,我们惶恐。事实上——他们已在少年甚至童年时期解决了书法的最初步要求——写字训练。与古人相比,我们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完成从写字训练过渡到有意味形式的书法学习,确非易事,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凭着性情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里进行挑选。为了整体教学的需要,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指定与限制。当我们很自豪地奉行取法乎上的古诫时,我们应更冷静地考虑“乎上”的具体操作性,有时来个背道而驰溯流而上却可获得意外的惊喜。学二王的,先从王铎的临王范本或现代白蕉的行书去体味;学《张猛龙碑》的,先取明清及近代诸家的临本;学米芾的,选取信扎或吴筠的、或现代学米书高手的。学书须寻找最佳切入口,选择范本的经典性,更须注意可行性与具体操作性,这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多种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艺素质

(1)观察能力训练。文艺心理学上所说的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与积极的思维相联系,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主动形式。观察就其形态有两类:强调内心体验的观察,重视外在形式比较的观察。选修课,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手上功夫的不足,更主要的在于观察能力的不足。让学生观察时,保持一种积极而敏锐的心理状态,强调内心的感悟,至关重要。心昏手滞,信笔为体,在于观察的片面随意;心手双畅,敏于心、达于手,在于观察的精致入微。同一个范本,有的人感觉到范字不过如此;有的人能透过点线的形状,空间的疏密,用笔的多变感受作者挥毫落笔的情状,这是观察深浅层次不同。

(2)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就是对观察到的物象特征进行完美再现。模仿有多种形式,写实模仿是追求形似,细致入微、纤毫毕肖是写实的最高境界;意象的模仿是追求神似,抓住最有特征最具典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笔画进行强调与突出,追求的是一种似曾相识、雾里观花的效果。一个单字,一组片段,可采取扩大地写、缩小地临,截取某个局部或者全面铺开,观察、比较、理解、临摹反复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十年如一日地惯性临作,熟视无睹、严谨刻板、粗糙随意是初学者常见的毛病。对字帖要保持有适当距离,能入能出,在模仿中分析归纳,领悟总结,在模仿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表现能力的训练。表现能力是临帖能力的高级阶段,是创作的前奏。学生经过眼睛的观察,手的技巧运作,过渡到对范本的整体感悟,对范本进行有选择的个性表现,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规范动作。这种规范动作有的符合书法的审美要求,应加以肯定,而不应横加指责其对范帖的不忠与歪曲。比如学习《张猛龙碑》,有的喜欢点画的爽朗典雅,而参以帖的用笔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选取不同风格的临本,如赵之谦、陆维钊、弘一法师、胡小石、张大千等人临本给予参考,强化某特征。在学书过程中,能完美再现原帖的风神面貌,固令我们惊喜;但具有个性特征的表现,则更令我们称赞。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习书兴趣

范本为习书者提供了一套既成的技巧动作,其点画线条的变化是丰富多变的,也是精彩迷人的。但在这多变的点画后面一招一式都有相当明确的规范,来不得随心所欲放任自由。在日复一日的“依葫芦画瓢”进程中,熟视无睹,厌烦等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深入。因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各个不同习书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习书兴趣。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视觉艺术,历代在对这种抽象艺术进行描述时往往加入具象的内容,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却是束缚限制习书者的想象与体悟。而想象在书法艺术中至为重要的。比如,在学习颜楷时,对“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初学者无论如何是难以理解与接受的,教师如何通过分解笔画动作,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又如,横的训练,怎样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表现横的弹性力量,避免写出一味地僵平呆滞?“横如千里阵云”描述得固然生动别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还是茫然无知的,它需要的更是一种想象与感悟。启发式教学适合于各个阶段的学习,贯穿在学书的整个过程,它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直观的教学方法。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视觉艺术,因而眼睛的看是第一位,这就决定了教师须以形象化教学进行,也即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当你面对一群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兰亭序》如何精妙时,远不如拿出一份故宫精美的《兰亭序》仿真本;当你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描述《丧乱帖》用笔如何多变时,远不及操起毛笔进行一个瞬间的动作演示。课本上理论上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让你迷迷糊糊,如坠云山雾海;也可把精致复杂的东西蜻蜓点水一语带过,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因而,直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它最容易收到速度快、效率高、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便于记忆的教学效果。

(3)实践与欣赏的教学方法。实践性极强是书法的另一特征,我们平时所进行的书法学都是技巧的训练与初步的创作训练,实践的最终要求是技巧的系统掌握。每一个理论讲授的内容都必须转变成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书法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才有办法完成对技巧的训练与提高。“眼高”与“手高”是相互转换的。欣赏书法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历代作品懂得欣赏,同时也就具备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因而,欣赏是兴趣的动力,是学习的指导。

第7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受访人:王忠勇

到访:傅志伟 车帝麟

春在君 野狐禅

整理:野狐禅

王忠勇,又名无逸,1972年5月生,河南陕县人,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

书法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八届中青展三等奖。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展。

2004年5月在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出版有《王忠勇书法集》。

听王忠勇一席谈,实在适合像我这样口舌懒惰的人。只要大致问一句,或提示半句,他便侃侃而谈,汩汩而出,能坦荡,能深刻。

主人迅疾用母指一弹,烟灰震落,开侃。

王羲之挑拨颜真卿逆顶

我的字里有颜字的成分,是因为我发现了颜字的外形有小王外拓的笔势,而不是大王的内。那更适合我。颜真卿是“二王”之后学王的一个最好的学生,《祭侄文稿》处处都是按照王字的游戏规则来书写的,但他又处处都能把自家的东西灌注进里边。

想对笔法进行梳理,最好学王字,王字更多的是用手指的拨挑,用笔手段多样,变幻莫测,空间也更复杂一些,结体的多边形出现率要比颜字多得多。颜字就用一招:逆顶。大家看何绍基的字,对那线条喜欢得不得了,其实他就是学了颜字的这一招。但是王字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做不到了。现在的材料、包括书写的姿势都不一样了。不过我觉得也不一定要那样做。就像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讲的一样,她把很多道理摆在那里,告诉你有那么一回事,并没有要求你也那么做,包括她自己也不全那样做。只是你最起码要知道王字原本的面貌,你现在写的时候才不至于太离谱。包括你现在的创新,新要和古人接得上,就像接力赛一样,人人都要接住那个棒才能继续往前跑。这不像前几年流行用碑的概念去分析王字,那样就过了。王字的核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在自然书写当中把一种风流倜傥的、复杂的笔法融在里面,而不是把它解构了再生搬硬套地去解释它的字形,因为帖学讲究字形随势生出,如果单个字形拆开后分析,就错了。

陆俨少融会王羲之和颜真卿

我的字前几年确实有陆俨少的感觉。对陆的研究缘于教学的需要,是我对古人和今人进行筛选时的一个发现。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王字和颜字是两条河流,也即长江和黄河!这是两条主动脉,我现在绝不愿意随随便便地抛弃其中一个。王字里可以学到挑拨笔法,颜字里能够领略、渗透一些篆隶书的笔意:金石气说白了就是毛涩感,打官腔就是屋漏痕。当我将王和颜齐头并进的时候,我发现当代的陆俨少能把帖写得很拙朴,是融会王和颜的好手。我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研究他,临摹他,拿他各个时期的字来对比。他又是画山水画的,用的皱法比较多,运用到书法上,字就显得更朴。单学王字很容易写流,可能是缺少陆俨少表现涩性线质这样的办法。

裹锋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毛笔入纸的是中间的笔毫,然后周围的辅毫辅助摆动,随笔势而扭转,这就是所谓的裹锋。裹锋形象点说,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面走了后面推着往前冲,表面上是主毫起作用,而真正发力则是辅毫。这要求毛笔的质量要好,质量差了跟不上。所以卖毛笔的人最怕行家用绞转(裹锋)的方法去试他的笔。而平动时笔笔都能出尖。这些书上并不这么写,是我自己的体会。

笔笔中锋毫无意义,也不可能

多写篆隶可以弄清楚中锋的概念。因为篆隶在书写的过程中要不停地调整笔锋。比如逆锋,平白无故地你干吗要把笔那么逆一下呢?我不管书法史上怎么说,我感觉逆锋的道理有两层意思。一、逆锋本身就是一个笔势的承接关系,第一笔的收笔就是第二笔的起笔,比如写个“三”字,你这个横到头了之后,为了下一笔的承接,你自然在收笔的时候做个那么压一下的动作,这是一种笔势的关系。注意了这层关系的话,那你就有意无意地用都可以了,你有那个意思就行了。二、逆锋是毛笔蓄势待发的关系。要想行笔发上力,你的笔就要先蹲下去入纸,入纸后笔毛的弹性就聚积到那里,笔毛一受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抗争,就是毛笔与纸面形成了一种对抗,如果压下去了不提起来,直接走,笔尖就有入木三分的感觉。经验告诉我,如果点画力度不够,是因为在书写时提按太快,提多按少,毛笔在纸上没有停留。行草书难就难在处处走处处留,这要求非十年以上之功不能为之。如果只有流自然就留不住笔了。

事实上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不可能是笔笔中锋的,通过我多年的实践,觉得一方面是毫无意义,一方面是不可能。居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裹锋。我刚才说了裹锋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你如果写一横一逆锋,没有蓄势的动作,就顺着平铺出去,我觉得那样毫无意义。因为从表面上看笔锋虽然居中了,但是笔毛铺开了之后,笔尖是在上面,平拖出去,出不来力感。应该是蹲下去之后,笔毛转换一个方向逆行,笔尖这时候被紧紧地裹在中间,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所谓的转指就是为了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孙晓云老师说的书法有法一方面强调手势生笔势,一方面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一直能保持笔毫在瞬间的书写过程中直接通过手指去调锋。所以我现在教学生更直观,比如第一节课教他们拉线条,我就叫他们先把笔像排笔一样拉看是什么感觉,然后再像刚才那样压重一下再逆行的方法是什么感觉。

不懂隶书,写草书便没有根据

我最反对以楷书加快速度去写行草,那是已经错得不能原谅了。因为从古人的字体、笔法演变来说,是先篆后隶。从隶书变到其他书体,许多人的概念比较模糊,老是想着楷行草隶篆,不知道倒过来是篆隶草行真,隶书分支时,是先生草,生草的同时,楷书和行书是互相之间都在萌芽,然后基本上同时产生,然后是草书这么一搅和,隶书发展到那个阶段就基本上生出了三种字体:草书在头,行书楷书次之。所以说如果不懂隶书,写草书是没有根据的。现在一些写草书的人往往写弧形线条,都是很丑的,因为他们绕不准,而且越绕越夸张变形,隶书变成草书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懂。我们可以在汉代民间书手那里锤炼笔法的那种简、准、狠!你要是忽略了那些,你的眼睛就只盯着一个王铎或者张瑞图等等,那么越写就很快真正变成野狐禅了。都走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自己还以为是在创新呢。

偷偷地观望形式构成

对于形式构成,我一直都在偷偷地观望。但没有勇气去做。因为那跟我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我觉得那套东西要做的话我从小就得生活在西方。我天天吃中国饭长到现在觉得那个太前卫,很陌生,做起来连个小学生都不如。我自己也能凭一些感觉,把一些矛盾对比下意识地去做。今后还得加强关注。张羽翔作为一个老师,他的字跟我写的是两个路子,他带的学生不是死气沉沉的样子,而是耳目一新的。他的理论是带有一定科学性的。只要是有悟性的人跟他学一定会成才,平庸的人跟他学可能会越写越差。所以我觉得他的教学方法适合高级班。另外沃兴华我觉得他是一位写字很有些思想的人,令人尊敬,他能把传统解释得很好,又有革新精神,比现在一些自称传统的人更有意义。

我重时间性,张羽翔重空间性

我侧重于传统的自然书写,张羽翔侧重于空间感,也即我重时间性,张羽翔重空间性。以我的理解,自然书写可以随机应变,重形式重空间偏于理性。张羽翔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东西,在教学上为人称道,但是在创作上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同样也处于这个阶段。汪永江则保留了张旭、怀素的绞转笔法,以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打,用一些现念去破坏。

模拟古人的书写状态

要知道古人的书写状态,得先了解那个人。如王羲之是一位感情很丰富的人,能解衣盘礴、生性风流的人,所以随着心性的发挥,字的大小、章法等都是随机应变的。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写成刻本《圣教序》那种形式就是王羲之,我以为不是那样。非但《圣教序》不能,《兰亭序》也不能!《圣教序》提示了王字的结体规律,但刻帖所传达的是集字的刻意和板正,性情不彰;《兰亭序》是唐人在描手画足。其实大家早都觉悟了。君不见从民国到现在有一个写《兰亭序》成为大家的吗?但话说回来,我们所见到的《兰亭序》,都出自高手所摹,可以学到其他的东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兰亭序》里难学到真正的“二王”笔法!真正的王羲之我觉得在阁帖里、在《丧乱帖》等手札、尺牍里才有很好的体现。所以想追求王字,可推测王字可能没有米字的窈窕和妖娆,但也不会是像文彰髂茄中规中矩,他是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洒脱,这样你写王字时不就有根据了嘛。

又比如米字,很多人都盯着《苕溪帖》和《蜀素》,其实由于《蜀素》的用料精良,米芾写的时候还是有压力,想每个字都写好,失去了随意和散淡,没有他平时札发挥得好,一看还是有很多刻意的成分在里边。他随手拈来的如《珊瑚帖》等多精彩,那才是真正洒脱、豪迈不羁的米芾。米芾34岁时写的《吴江州中诗》才气逼人,大小错落,不拘一格,有金戈铁马的气派,可以看出他一边骂颜真卿一边在偷偷地学颜真卿。但到40多岁时,随着笔法的丰富,越来越精致,远没有那种放大之后的气度了。米芾是一个很入世的人,性情上属于鬼精灵那种。

几乎不写米字

我说实话,对米字我基本就没有好好写过,我几乎不写米字,因为当我真正懂得“二王”是一个高度的时候,对米字就基本不关注了。有人说我的字像米,可能是笔性与手性和米字吻合。

当代老一辈写米字的高手:魏启后

真正的米字是不好找规律的,以米芾不寻故常的性格,很多字都感觉是胡来,越胡来你却越觉得神采飞扬。当代老一辈写米字的高手是魏启后。我对他真是顶礼膜拜!他首先艺术思想就比别人高,他以米为本,然后上溯王、隶、汉简,那么大的年纪了还写得风流非常。我敢断言,魏启后先生在后世定被写入史册,虽然当代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好像已经淡忘,但真正能入古出新、得魏晋风流者,当代恐怕还算他了。

当代中青年一辈写隶书高手:徐利明、鲍贤伦

写隶书不能失去古味、失去自然状态下的质朴。当代隶书写得好的,老一辈的有沙曼翁,中青年一辈有徐利明、鲍贤伦。你再怎么说人家思路高远,人家的想法就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去写,而不是做隶书。现在你再哆哆嗦嗦、故做金石气去写隶书那真是太落后了。隶书在明清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快、光、古,现在是一个方向。但我做不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隶书学《礼器》学《曹全》最难,相当于行草书里的《圣教序》,一不留神就写俗,你稍微加一点自己的小聪明又巧了。不像《张迁碑》那样可以装点傻、装糊涂,能遮丑。像《石门颂》那样可以伸胳膊撂腿。隶书的气格,多参汉碑;隶书的书写状态,多参汉简。你在汉人上面有加有减是知己知彼,你在明清人上面有加有减是越走越远。不能再沿着邓石如、吴昌硕那条路走下去了。否则那可能是当代隶书的一个误区。应该把一切的东西都抛开,然后站在一个点上、源头上去深入。

说说白蕉

白蕉的字我很喜欢,看得多。但白蕉的声名,现在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故人的一种迷。这个迷应该把它拨开。白蕉的字得在哪?得在笔势上,包括那种淡淡的风流,那种自然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风姿绰约,非常吻合《丧乱帖》和王字手札等的书写状态。就是那么一种状态很让人迷恋。但他对当代书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大都把白蕉作为进入“二王”门径的参考。因为他在集成王字方面是一个名家,在破坏王字方面却是个堡垒户。破坏能力超群的康有为,即便我不是很喜欢,但人家确实是开宗立派的。写书法史你没法把康有为抹掉,但如果有沈尹默,你完全可以把白蕉抹掉。论基本功的扎实程度,白远赶不上沈,就连潘伯鹰他也赶不上。只是沈比较入世,没有白的意境,没有白的散闲,没有白的气韵。

近几年的获奖作品大多畏畏缩缩

近几年展览推出的如李双阳、陈海良、王金泉,包括前几年推出的薛养贤、刘彦湖水平都不错,这都是积极的一面。凡是连续获奖的作者你都不得不对他们关注。偶尔获一次奖的现在太泛滥了,那包含着一种运气,获奖以后,也许以后几年的状态都差了,这都有可能。当代获奖作品与这几年的导向有关,前几年写碑获奖的多,现在跟前几年比恰恰相反。前几年是在考你的想法,你只要有创新精神,有新面目,哪怕离传统很远都有可能获奖。现在的展览是考你的作品内在的含金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进步了。当然优点是耐看,缺点是畏畏缩缩的多了,没有一件让人觉得是彻头彻尾的震撼。包括我在内,我这些年的获奖作品都是经心打扮过的,度数、味道都精打细算,怎能风流?况且有那样的作品我也不会送,因为风险太大。我不否认评委有很高的眼光,但现在的展览众口难调,就像做菜一样,你最起码得不咸不淡,过于咸过于淡你的危险都很大。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家里尝试各种类型的创作,适不适合自己的都尝试,而参加展览就必需去猜当代展览的机制,如估计得到多少评委的票数,用什么形式如纸张、书体等,都要算过的。我行草展为什么都写横的?跟你说我就是分析。尽管现在展览横幅的展厅里很难挂,同时还有很多册页,但你都写成竖的和册页的就显不出来了,我曾经得过奖我就没有压力了。兰亭奖那么重要的展览吗送白纸?也是算来算去决定的。现在色纸太多了,都是色纸你就跳不出来。这次我是算准了。当然也有算错的时候。

辛酸史

说起学书经历,我还真很少跟别人提起过。我是真正走了一条艺术人生的道路。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8岁就接触书法,模仿能力特强,村里的老先生知道了,就提供一本集柳体的《为人民服务》(“”时印的),内容大概是重于泰山啊轻于鸿毛什么的,但我一看就不喜欢,觉得太刻意。我叔叔又找来颜真卿的字帖,说人家都说这个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但我也不喜欢。我最喜欢褚遂良。现在得到验证:你小时候在哪本帖上用功最深,可能一辈子跟它也脱不了干系。就像我现在的字中仍有褚的成分一样。到十三四岁时接触了《兰亭五种》,纳闷一代宗师怎么都写得那么“不漂亮”?看不懂。《祭侄文稿》觉得更丑了,更看不懂。天下第一的都看不懂了,天下第二的自然更看不懂。书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把人都搞糊涂了,很痛苦。所以现在我觉得从事艺术的人,见巧望朴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人都是喜欢漂亮的靓仔的,等到你对于朴的东西发自内心地接纳了,那么你就进门了。这是一个坎。我学行草书是先学颜,颜能脱俗。但用颜的笔法一写“二王”,而用笔又跟不上“二王”的时候,就俗,特别是一写圣教就俗。这也是许多朋友喜欢“二王”但一直写不进去的一个原因。这跟学别的不同,你学康有为可能一两天就惟妙惟肖,而一写《圣教序》可能就恨不得把笔扔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觉得就是积累。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书法就很狂热,觉得上天让自己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书法,特有抱负。当时我的文化课很棒,可是后来全让给书法害了。我把毛笔后边的一端削了,就拿着这么长的一个笔头,上课时在前面摞这么高的一桌书,把大衣往头一包,就在那里临《兰亭序》。而我父亲呢也很喜欢看我写字,他在家是一边看一边喝彩,搞得我真是神魂颠倒!现在我回忆那种状况,真的是不寒而栗。我跟你说我现在只会一些加减乘除,其他的都不会。就算是后来认真学了一两年,但天生反感,全忘光了。结果后来,我就从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变成了全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记得当时首届神龙书法大赛,张小弟得了全能一等奖,我得的是少年组一等奖,但没有老师理我,因为他们痛惜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全给书法毁了。到初二下半学期,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自己跑回家待了两个月。那两个月,我母亲成天哭哭啼啼的,校长也来找我做工作,我才又下决心再回学校,复读初一。那时的毛笔全不知道给搁哪了,全力学习。结果初中毕业报考师范还是差12分,后来批卷的老师发觉有那么一个学生,试卷里面的字写得真漂亮,就反映给校长,校长一看是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回几次到豫西师范反映情况,让我在豫西师范当场写字,就破格通过了。这是我首次用书法敲开了大门!后来豫西师范给我机会深造,就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分到徐利明老师一班。徐利明老师又高又瘦又不笑,他把凡汉以前的隶书都示范一下我们就跟着过一遍,我开始感觉完了。头一个月,感觉很痛苦,我当时的篆隶书是一片空白。但我一看人家整天板着脸,就怕了,咬着牙挺过去。不过还好,我后来交的几张作业得到了系里面一些老师的表扬。从那个时候起,徐老师也对我更好了点,觉得我这个孩子心性好,跟别人不一样。在他和南艺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稳稳当当地走到了今天。如今回想起来,徐利明老师真正算是我的恩师。我现在的学书理念皆来源于他。他正直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态度、洒脱的书风至今影响着我,会影响我一辈子。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对形式感、技法的训练比南艺细致得多,而在创作时易失去一种自然书写的感觉,流于造作。南京艺术学院强调学生变通能力的培养,强调自然书写、反对造作,我也认为老祖宗都做了这么多年了,你不应该背叛。

篆隶放大写

南艺主张把篆隶书放大写。放大写容易学到丰富的笔法,而且放大了之后你不得不考虑笔纸之间的摩擦关系和笔墨相互生发的那种书写感觉。多那样练习你的笔就留得住了,同时隶书的结体和笔势又给行草书的突破埋下了基础。比如我现在没法不关注汉代的草简,没法不关注楼兰残纸,隶书发展到后来,手写体越写越快,变成符号化,一加快,就成了草书的源头。你看章草那个浓浓的隶意,其实章草的那个尾巴是很装饰性的一个东西,你把那个尾巴按掉,它还是章草,原因是它还保留着隶书的横势,就和隶书瓦解了篆书同理。

一比一临摹

手札等最好是一比一临摹。主要是能锻炼手指细腻的动作变化、笔锋方向的变化,包括体会一些流畅的和涩性的线条都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只有一比一才能做到细致。你要是放大了就不是用手指,而是用腕和臂,跟原作是两码事了。

不一定小笔写小字

所谓的小笔写小字,我不习惯,笔小发不上力。大笔只要你根据笔锋因势利导,就能出来好效果。就算笔是秃的,我也会动脑筋把它写得有锋芒。

张旭和怀素

旭、素都高,高下分不出。以我的分析,从当前的书写工具的改变以及展览需要来看,写张旭将来的路子比较宽,因为张的用笔使转比较丰富,特别是绞转。这非常吻合羊毫以及较差的毛笔。学怀素容易俗,那么干净的线条你很容易写流滑,要写不滑得用半生心血。

外拓和内

外拓、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势,一方面是形态。古人太厉害了,仿佛能在字里发现一个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动的那么一种感觉。外形上如欧体就是内,好像肚子吸进去了的一种很紧张的感觉。它的流弊(欧是源,张瑞图、沈曾植等算是流)是失去自然书写的状态。例如沈曾植的字我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别扭。当然,现在什么时代了,不要太局限。或者是颜或者是柳或者是碑是帖,口口声声地分得那么清楚,没那个必要了!现在只要是好东西我们都要时不时地在手下自然泛出来。沈说“古今杂糅,异体同势”。你是写行草的,就要吸取篆隶的营养,写篆隶就要吸取行草的流动,篆隶跟楷书也存在血脉关系。你写行草书,稍微向隶书上偏一点,你的手性就能偏到隶书。稍微向楷书上偏一点,立马就变成楷书。所以说我的艺术人生最好是能把五体打通。这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一个追求。

古人的法帖能笔笔拆开分析学习

我一直在思考:在帖学里应该怎样来树立一面旗帜?现在我做不到。古人的法帖能笔笔拆开,让人去分析学习,但当代某某的字你能拆开吗?他的字更多的是意象和感觉,不属于古典体系的要求。包括林散之先生也只提供了线条的感觉,你拆开了,单个字很多结体比较俗气,比如“山”字拖个长长的尾巴,这样并不美。因为草书有一个篆隶演变的痕迹,如果把那一笔拖下来就是流弊,是沿着明清人写草书的做法。王铎、徐渭偶尔有一两笔可以允许,你把它强化成一种个性符号始终是不高明的。你看,大师都那样,何况当代人!

第8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时代的进步使我们与电脑为友,但同时我们也深受其害。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尤其是小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字写得越来越差了。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有理由继承下来,更有理由让我们的下一代把它发扬光大。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通过写字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他们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电脑时代,写字教学不仅不容忽视,而且还要加强,让我们的孩子人人写好字、做好人,做好中国人,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写字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演变到今天,历经沧桑巨变,凝结着历史的精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了,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因此,即使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也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一中国人必备的基本功,让学生在练字炼心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我们教育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完成好这一关乎传承民族精神的任务,把书法这一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写字教学的过程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不光是写字过程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还有更重要的情感融入其中,那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1.获得“美”感体验

学生在练字过程中会接触很多名家字帖,接触老师和同学的作品,会为汉字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和“颠张醉素”、“颜筋柳骨”等风格所陶醉,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接触汉字时,学到的不光是文字,而更重要的是语言,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家撰写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带来了美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在练字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对学生的身心有极大的益处,对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身素养有极大的益处,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获得艺术体验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源远流长,书法作品承载的内容也底蕴厚重。书法艺术是一面镜子,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可从中窥见。因此,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人文精神浓厚的表现。

二、写字教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学业成绩的必备前提,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好习惯的培养和做人的品德教育。

1.培养学生“静心”习惯

写字是一件“细活”,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往往会戒除浮躁,并且会静心于“点、横、竖、撇、捺”之中去,这就是“书法能使人致静”的效果。而浮躁、好动是当今青少年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写字训练,学生会逐步体会到“宁静致远”的意境。

2.培养学生“认真”习惯

通过写字不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使他们养成做事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要利用写字教学培养孩子用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字,进而用心、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里还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写每一笔一画的时候都有强烈的意识:别人能不能看懂?我是否已尽心尽力?学生为了把字练好,为了使自己的书写整洁美观,就必须要求自己自觉地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字的结构特点。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自然会形成一种做事认真、力求完美的好习惯好作风。

3.培养学生“刻苦”习惯

学生学习刻苦往往是其意志品质坚韧性强的表现。许多学生对于学是浅尝辄止,而练字过程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从而培养起有韧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写字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字和阅读、写作一样,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写字教学以汉字为依托,汉字是汉语的符号标记,写字需要接触语言,因而写字过程自然也是思维过程,写字能力提高的过程自然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汉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方块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一个直观的图形。在描摹临写字帖的活动中,分析汉字的形态、结构,再对它们综合、概括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书法家写字与画家画画、工程师设计建筑物一样,培养的主要是概括形象思维。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写字过程中要去分辨字的读音、结构,要按音近、形近、意近等不同标准在脑中归类,要对词义、语句的出处和语句的含义等进行判断、分析、概括,这些都是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就为我们训练抽象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写字的过程本身就不是简单的描形过程,而是对语言文字的整理、判断、概括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把字写得美观、有艺术性,就需要学生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古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张旭、柳公权、苏轼、米芾等人的书法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悟性”,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学生在练字过程中,自然会接触不少名家作品,自然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去尝试创造,从而培养起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写字教学是现实生活中表达情感的需要

写字教学的意义远不止以上几点。写好汉字,也源于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汉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有一句话说得好:“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可是电脑打字却千人一面,表达不了个性。书写的文字则不同,它就可以表达心意,传递感情。在记忆里,每逢佳节总会收到亲朋好友的书信或贺卡,那泛着淡淡墨香的字迹曾给我们多少祝福和祈祷。

第9篇:兰亭序字帖范文

关键词 书法教育 课型改革 实践教学 书法修养

近年来,小学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有许多中小学将书法课列入校本课程,许多地方更出现了以书法为办学特色的书法实验学校。就中小学生书法学习的形式来看,则不仅有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和课外兴趣小组,也有诸如少年宫、个人书画培训班以及单独上门家教等多种形式。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就书法教学来说,不可讳言,还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管是大课堂授课还是单独辅导都存在着授受方式和内容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所存在的课型弊端作一些初步的改革设想。

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据笔者调查了解,当下不管是学校书法课还是个人培训机构,实践教学课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在绝大多数中小学书法课程中,教学的第一步骤便是教师写好范字,接着将信息植入学生脑海,并督其机械地模仿,这种像机器般的毫无效率的重复运动,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进度,精心设计些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观察,仔细读帖,其中包括字帖中的文字内容、字的笔画和笔顺以及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加以揣摩为什么会这样下笔,或者将帖中的几个字相互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性所在,再开始临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揣摩、临写,主动探索书写中的笔法规律和结字规律。

学生们通过自主性摸索临习,不可能就马上完全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需要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流程――交流和点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在临帖中的见解。当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采取以鼓励、表扬为基调的评价策略。如果学生见解中有明显的片面性和错误时,可引导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或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调控。作为实践课的学习,仅仅点拨自然是不够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准确示范。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复杂的书写动作进行分解,如在示范单个笔画时,可将完整笔画的写法分解成起、行、收笔三个局部动作来演示;在笔画与笔画的起承转合之际,放慢运笔速度,放大运笔过程,做到笔画脉络的清晰。在解决好笔法的同时强调字形结构的排布规律,比如点画呼应、向背分明、疏密匀称、参差有致、开合有度等。对于字与字之间摆布,须向学生澄清并不是状如算自似的排列,还必须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结构上的正错落、墨色的浓湿枯淡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达到总体的和谐统一。在边示范边讲解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规律性认识,使他们逐渐形成书法艺术思维。

教师的示范只是起到引导、参照的作用,并不能要求学生把老师的示范当作摹本,还是要遵循法帖练习。这一阶段的临习可以练、评结合,即每练习一张后,都能对照法帖进行自我批评,从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批评来提高写字质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浏览式辅导,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别指导,如果发现当个别问题成为共同问题时,还要求学生停下手中的笔进行集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还可以传授一些方法和经验给学生,如在练习中采用各个字击破法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通过和字帖范字对比,采用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笔画的形态和结构的规律,逐步培养他们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和审美判断能力。也许在这个阶段,有的同学领悟和实践能力较差,作为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一方面多加辅导,另外要提升他的自信心,告诉他写字是个长期艰苦磨练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定会攻克难关。

在临近课程尾声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自我小结评定练习的效果,把今天所学内容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对整个授课过程作点评与总结,并且激励所有的学生,表扬写的好的学生,鼓励有困难的学生。

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个性化的产物,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遵循书法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和提倡学生的自我解读,避免程式化。然而在学校和一些书法培训机构,学生们的作品,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居然写得一模一样,犹如复制品,如此教学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和独具的创造力。在笔者看来,即便是基础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引导学生创作出各自风貌的书法作品。我们鼓励学生在规规矩矩临摹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可以阶段性的让学生们试图根据自己的喜好大胆创作,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创作的成功感。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最好充当参谋而不是统帅的角色,尽量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避免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无形的压力,产生负面影响。

书法学习,尤其是临帖,是比较单调乏味的,特别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尤其如此。那么怎样“寓教于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质,采取浅显明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诱导、启发学生观察细节、掌握要领、发展潜质、培养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实践操作强化认知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示范法、临摹法等;另一类是激发兴趣、情感、意志等属于动力方面的教学法,如竞赛法、评价法、情境法等,两类方法可以同步进行,不仅让学生学有所获,也使每一位教师领略了教育的趣味。

二、书法欣赏课的构建

现如今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主要还是写字课,但在练“书技”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对“书道”认识和理解。而在这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自身认识以及专业书法教师的匮乏,在培养学生书法艺术修养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

要真正写好字,自然要对书法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分辨不出美与丑,雅与俗,高与低之时,又怎么能在技法上有大的突破,真正把字写好。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碑帖,在日积月累的观摩下,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鉴赏作品时,不能就字论字,要结合作品产生的情境、作者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作品。书法艺术修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审美活动中逐步养成,是一个长期认识的过程,同时又不是仅靠说教和知识的灌输能达到的,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地审美欣赏反复领略,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的书法风格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审美感受。如,有的作品隽秀、飘逸;有的庄重、严谨;有的含蓄、和美;有的苍茫、稚拙;有的险劲、挺拔等等,通过对各种书法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享受书法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的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书法艺术修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书法艺术审美判断。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能带动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

书法作品中的内容与用笔、结构、章法、墨色的搭配,构成了书法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具有充分的审美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蕴含在作品中幽远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意境。如通过对王羲之《兰亭序》的欣赏,可以感到萧散简远的晋人之美;透过《寄侄文稿》可以领略到颜鲁公的悲怆、愤慨的悲壮美;从苏轼的《寒食诗帖》中感受到东坡人生如寄、笑谈人生的洒脱美;观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虽说是狂草,但点画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平和清淡、不食人间烟火的禅意……如此等等。长期的熏陶,必然能让学生们对具有东方神韵的书法艺术有更深的认识。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中国,书法虽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必须,但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推崇,上好欣赏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逐步感受到书法艺术之美,并在欣赏中认知和理解书法,从而提高书法艺术审美鉴赏力,同时更能让学生在心灵愉悦中,养成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书法学习相得益彰。

以上是笔者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课程的一点初步设想,力图避免书法课堂教学中单一的临习方式和对技能的片面强调,以及将欣赏课变成书法知识灌输课的弊端,注重知识、能力、技法、想象力、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中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动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技法的练习和作品的欣赏,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修养和基础的书法技能,不仅能够加深高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因此,搞好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艺术审美力和创造力提高,更关乎着书法艺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