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智慧科学与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科学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科学与技术

第1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和思考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学隶属于中职德育教育范畴,《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经历了最新一次的改革,内容和题材都比较新颖,教师没有多余的经验可以借鉴,往往沿用过去保守的教学方式即通篇宣读或者反复宣导等填鸭式教学方式。但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会让教材内容变得乏味枯燥并不适合应用于当前的中专《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教学。此外,那些勇于创新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有些过程繁杂,不易被学生接受,理解。

2.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内容无疑是新颖别致且注重于现实相呼应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时事内容滞后以及教材知识挖掘不全面等方面。

3.侧重点倾斜的教学态度。目前全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对德育教育非常重视,是以大方向上并不存在对德育教育的轻视问题。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教材自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重视的方向和角度倾斜的问题。比如,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涵,重书面内容轻现实题材等。还有在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时注重对真善美的宣扬却忽视了学生对假恶丑认知的教导。如此教学极易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希望却又经不起诱惑。

4.效果不佳的教学水平。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不佳并非特例,究其原因与以上三点息息相关,若以上缺陷迟迟得不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逐步衰减。而且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牢固的固定思维,却很容易受到外物所扰乱,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思考

根据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来看,这门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持续发展,中职教师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1.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正视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从全局上把控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学要求,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保持教学方式多样性也有助于弥补当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借鉴经验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仅需要将“寓教于乐”、“情境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融入课堂教学范畴,还要灵活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之中。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版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因为教材局限,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最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增强的内容

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意在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避免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心生厌恶。而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让老师教学语言更加风趣幽默或者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等。

2.增强教学双方互动。任何情况下,良好的互动参与都是最容易让人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增强教学互动不仅是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需求也是新时代环境下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做到的。一般认为,教学互动可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等。

第2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政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往往忽略对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不能有正确的认识。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被不良情绪所左右,消极对待。政治课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心态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而教学,一节课应安排几分种时间对他们进行心态教育。

1.积极的心态。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积极的人、乐观的人。因为“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要让学生学会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建议他们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三分钟,这样可以使一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告诉他们为什么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的微笑是“价值百万美元的微笑”;鼓励他们多想积极的事,多说积极的话,多做积极的事。学会做做生活的智者、强者。告诉他们“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的道理;只有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2.付出的心态。“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可见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先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职高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名职高的政治教师应尽的义务。教育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教育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跟他们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故事。因为只有付出,才会得到;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受人重视。

3.感恩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家庭对孩子从小就比较迁就,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没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来之不易,导致很多孩子认为父母、长辈的疼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理解和宽容。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告诉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懂得感恩,才会懂得理解与宽容;懂得珍惜学习、珍惜生活,才会懂得珍惜自己未来的职业。

4.坚持的心态。世间没有“失败”二字,只有放弃。告诉学生“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成功和失败之间最主要区别是有没有坚持到底,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一旦选定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信念。

二、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才华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要让学生乐学、学好,真正成才成人,就要对他们进行千锤百炼,把他们打造成为一块好“钢”。因此,我尽可能采取比较直观、感性、形象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举办招聘会、知识竞赛,或让他们上课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譬如,为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培养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锻炼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让他们上台讲课。每节让三五名学生上台,每人讲三至五分钟,让他们体会上台的感觉、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以人格、教育机智、亲和力影响课堂上的所有活动。因此,信任的眼神、鼓励的眼光、灿烂的微笑、幽默机智的引导都会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松中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种激励作用调动起来的无限积极性以及所产生的精神动力,远比分值本身价值高,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

三、学会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结合实际择业

要让职高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解决与自我有关的适应问题,重要的是要学会正视自己、面对现实,对变化了的“我”、对新环境中实际的“我”要有客观的估量,特别是要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

第3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室;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运行策略

G623.5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要求教学理论不断更新,促进教学模式转变,不断提升课题教学效果。目前,翻转课堂理论逐渐运用到我国课堂教学中,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翻转课堂理念在我国教育起步较晚,其运行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一、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一些教师甚至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应用翻转课堂之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合理转变,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只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会遇到阻碍。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应用翻转课堂之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角色也会发生改变。在翻转课堂的应用背景之下,学生可以独立对学习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进行相应的选择,还可以自行控制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等。翻转课堂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三)分配时间

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很多原本应当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被转移到了课下进行,增加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的弊端。另外,翻转课堂在对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之后,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交互性,使教学时间得以延长,保证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行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基于教材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重难点进行总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对学生需课前自主观看和学习的视频等方面资料进行层次化的设计,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以便其在视频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指向性地进行探索、思考,更好地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圆柱体及圆锥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视频中录入现实生活中圆柱或者是圆锥形建筑体等其他物体,引发学生对其的形象感知认识,之后再引出其体积、表面积的测量或者是计算公式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垂线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教学内容。根据翻转课堂提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收获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翻转课堂的开展有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预习。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和学习。使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等。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垂线、怎么画垂线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2.课堂学习。这是学习画垂线的关键教学步骤。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想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着在作业纸上进行试画。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老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按照各自的想法画出垂线,再请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不同的画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做法进行知识的讲解。由此,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归纳出正确的垂线画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垂线是点与线的一种关系,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画出垂线的正确做法是先重合,再移动三角尺,最后画线。重合是指使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已知的直线相重合,接着进行直线移动,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出的点重合,然后沿三角尺的另外一条直线画出垂线。老师给出正确的画法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之前所画的垂线,看看有哪些错误和不足,并再次动手画线、纠正问题。

3.课后巩固。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老师要在课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以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课堂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利用技术设备收集学生常常做错的题目,集中进行课后辅导。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在网上搜索更多的扩展知识,以供学生进行发散性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优化课堂环境,加强师生交流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成功应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以更好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完成答疑解惑任务,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成立合作性学习小组,留给学生充足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探讨环境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往往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既要确保课堂师生交流间关系的平等性,亦要善于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打破其思维的局限性,主动、详细地讲解疑难点,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三是验收课后反馈,总结课堂收获,即在阶段性课堂学习结束后,教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并对阶段性知识结构进行更加完善的总结和补充,更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改变。将教学方式与现如今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拓展了教学的内容与途径,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整体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推动了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育的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永.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浅议[J].中国培训,2015 (8).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第4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及体会。方法:分析182例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观察。结果: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nalysis of 182 cases of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observation.Results:meticulous care,medication guidance accuracy,functional exercis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Conclusion:through targeted to develop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ke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科术后长时间卧床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2。为此在优质化整体护理中对此类DVT高危患者采取正确评估,心理护理,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2例,男142例,女4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58例,脊柱手术1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住院时间14~35天,平均17天。

方法:综合评估患者,加强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 果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仅5例发生有典型症状的DVT,5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讨 论

第5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唐山学院计算系科学与技术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前很多的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是多媒体数字校园的新模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模式。该智慧校园可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服务的平台。

关键词 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校园;智能感知

作者简介:王永强,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1智慧校园的现状

智慧校园是在多媒体数字校园之后提出的高校信息化全新概念,也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的产物。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智慧校园的概念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该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正式提出。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大描绘了这样一个智慧校园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现在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

2智慧校园支撑技术

物联网[2](IOT),是指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按照相应协议,将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连,从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视频监控,流媒体共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校园中的物联网技术,最明显的是使用智能感知技术,可以对校园环境、各种教学和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学校相关工作等进行科学统一管理。比如说基于RFID的校园交通管理、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宿舍管理,教工管理;基于ZigBee的校园监控管理,基于WIFI的移动教学;基于二维码的图书管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绿色、环保,智能的校园环境。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将会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影响到互联网的产业格局,被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3]。

对于硬件层,目前,各高校硬件环境有了十足发展,但存在利用低,管理复杂等缺点。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云计算架构,整合学校的各种硬件资源,形成公共资源池,应用虚拟化操作,自动为各种任务分配资源。对于系统层,各高校使用着诸如学生管理、教工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大量系统,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系统间通信困难,很难实现智慧校园。但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整合成“云”,科学的为用户服务。所以云计算是智慧校园实现的关键技术支持。

3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在智慧校园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依照确定的角色权限, 个性化地定制信息服务;各类应用系统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融合服务, 以支持单点接入的、安全的服务方式。[4]用户可以使用传统互联网设备,也可以使用物联网设备进行登录,登录后由云计算框架技术统一分配用户权限,来使用由云计算技术整合的系统。

3.1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框架结构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进行总体设计后的框架结构可以分为自顶向下模式的四层,包括综合云管理平台层,管理子系统层,云计算数据整合层,网络层。其中综合云管理平台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登录入口;云计算数据整合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类数据通过虚拟池形式科学存储;网络层,包含了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也引入了基于射频技术的物联网技术。

3.2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5]在智慧环境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智慧生活、智慧就业推荐等方面。

智慧环境感知,是对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进行温湿度检测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预警。智慧管理,是通过物联网对摄像头节点、红外节点、烟雾节点进行智能监控;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各管理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智能组织教学资料,以及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智能推荐。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智能分析,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等。智慧生活,使用者各项身体体征的监测,购物、旅游的推荐,基于爱好兴趣等的智慧交友,社团活动的智慧组织等。智慧就业推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情况,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智能分析推荐。

3.3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使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里,对于终端用户,只需将银行卡、校园一卡通,手机卡集成到手机中。即使用射频识别卡,也俗称为“黑卡”,可以进行移动支付,比如食堂、开水房、超市等;也可以涉及门禁、图书借阅,考勤等。

由于物联网集成到智慧校园的各个方面,而且物联网由于分布发散、终端设备量大、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传输等特殊原因,所以智慧校园数据及网络安全也是智慧校园亟待解决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较为成熟和可靠地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器及终端设备监管,提升防御策略等保障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4结束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运转效率。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应用,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尽管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实践探索刚刚起步,智慧校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但智慧校园是建设校园的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质的变化,像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会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38-39.

[2]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 IT. ITU Internet Re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1-28.

[3]张文川.云计算与智慧校园的建设[J].电子商务,2012(5):11-14.

[4]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第6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经济

一、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1.智慧城市的内涵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另一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广义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业城市、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城市展现出绿色和谐、赏心悦目、市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分类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以狭义的形式进行定义。即智慧城市是伴随着物联网、元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涵盖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统构成

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过绿色、高效、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争夺资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进入的阶段,对于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包含经济、科技、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

(1)智慧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和职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的经济方面应当体现为智慧的经济结构和高水准的经济产出,通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经济水平的稳健增长。

智慧经济系统依赖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即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及时回收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活动,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统通过对城市内各个感应装置和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水源、排污系统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时智能识别和分析处理感知到的数据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将城市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充分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帮助市民从更高的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运作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发掘城市运作存在的缺陷,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协同运作能力,同时让市民“智慧”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提升系统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进而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与市民之间和谐高效的运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高学g水平、高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和运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简单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市民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汇聚公众的智慧,激发用户开放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智慧生活方面应当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医疗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环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处,且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将发过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视频、RFID、红外设备、卫星等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气、饮用水源、森林生态补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利用生态分析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云计算等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理,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同时,绿色科技和相关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节能减排,城市低碳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二、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从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出发,准确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发展状况。指标的分类、数据的采集、指标权重的确立、指数的计算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准确,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

2.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智慧化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发展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要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尽量做到指标全面而不冗余。

3.层次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每层分别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层次性原则体现了指标体系由整体局部,由具体到详细的递进关系。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也是由最底层统计指标演化而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层次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在现实当中很难找到数据进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另外指标的数据应尽量采用国家统计年鉴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数据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先系统分析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将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诸多指标列出,将其划分层次,逐层分解,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在分解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指标逐个列出,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尽可能降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使其涵盖的范围相互独立。并且在不断地对指标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后,最终得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框架与内容

依据智慧城市的具体内涵与相关系统构成,结合国家政策,联系城市现实状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构建出涵盖的三类指标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于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如下:

智慧基础维度的分解:智慧基础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设备两大关键要素,考虑参与要素的重要性,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非物质类因素)和设备类(物质类因素),构成指标为技术基础特征指标和设施特征指标。智慧目标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为主导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以及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管理指标,为了保证智慧服务维度下的指标不存在交叉,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智慧服务维度拆分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智慧保障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完成阶段以及最后的运营阶段,都离不开智慧保障维度内指标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维度包括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保障特征指标、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维护保障特征指标。

至此,我们构建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中,智慧基础类指标由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两类指标构成;智慧管理类指标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类指标构成,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四类指标构成;智慧保障类指标由参

与保障和维护保障两类指标构成。

参考文献:

[1]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2] 毛艳华.基于S0P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11-16+74.

第7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新城市发展模式、争夺城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在各城市推进这项创新性事业中,一方面认识到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建设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也感到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度复杂性,实际推进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着力打破因循守旧、照搬照套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创新的理念贯彻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表现在单个城市层面上,而且还出现了以城市群为特征的更大范围的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群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区域智慧一体化和单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领会“群”概念

智慧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依托现代化交通设施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由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驱动,共同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组群。对智慧城市群的科学认识是启动建设工程的前提。对于智慧城市群应从科学、技术、应用、建设等四个层面认清和把握其内涵,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其作为完整的城市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科学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对多个关联城市“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获取、智能识别、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分析应用和决策支持,它既能虚拟现实又能参与管理服务,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城市综合应用系统。

在技术层面上,智慧城市群以物联网、云计算、空间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为核心,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在应用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在城市群自然、社会、经济等构件组成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通过对“现实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促进城际间和城市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换和综合,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建设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各地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统一决策、系统规划、总体部署的情况下,由政府、企业、公众、大学、研究机构、使用者、生产者等城市主体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构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形成有效机制,整体协调推进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在建设主体和客体方面均要求有较强的协同性。

务实推进“群”建设

——明确建设目的,达成建设共识

建设智慧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应牢固树立“建”为“用”的思想。智慧城市群建设,在政府层面上应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施政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在产业层面上应以推动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新业态,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在公众层面上应以服务于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全面提高公众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在城市间和城乡层面上应以服务于城市群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的进程,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城乡统筹水平为目的。当前应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目标性、应用性管理,广泛宣传形成建设共识,形成各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群建设的良好局面。

——制定长远规划,统一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持续发展性决定了需要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统一的总体建设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智慧城市群建设。坚持着眼大系统,充分认识智慧城市群总体框架中任何一个层次都是复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各个层次和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分别在纵向和横向都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部门的智慧应用系统都是完整的智慧城市群智慧应用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烟囱”;智慧产业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是完整的智慧城市群内相应智慧产业链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孤岛”。应重视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特殊条件找准切入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特色式建设的道路。把各个城市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建设方案内,做好单体规划,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确保日后推广和系统对接。

——强化政策标准,突出资源共享

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和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实施智慧城市群战略至关重要。要研究制定与智慧城市群建设相适应的各类政策,建立满足智慧城市群建设需要的政策体系,包括人才引进与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投融资、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市场培育与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与智慧城市群建设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制体系,加强信息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工作。突出城市资源共享建设,建立包括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智力资源在内的大资源共享体系,创新城市群资源共享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流程整合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的资源集成与应用。

——重视人才培养,实现持续发展

第8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管”;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3

一、“智慧城管”研究综述

“智慧城管”是基于“智慧城市”发展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要了解“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就要先知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IBM公司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美国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本学者则建立“指数测评法”,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行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则联合测评,最早欧洲各城市的“智慧”程度排名。这一系列研究都旨在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慧城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发展也较迅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上都有了较多突破,对于如何衡量“智慧城管”建设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典型的是李胜权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基础,包括设备和设施等;网络层是运营,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换等;应用层是平台,主要涉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开发和维护。吴坚也认为,“智慧城管”可以让“小城管”发展成为“大城管”,这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慧城管”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由技术上的突破带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张才明教授则认为“智慧城管”的兴起源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革的主体是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技术手段仅是“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变化之一,对象、理念、主体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才是更为核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有关“智慧城管”的发展理念,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都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而作为“智慧城管”发展前提的智慧城市而言,其绩效测评体系却较为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在解读“智慧城管”发展理念的同时,综合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将两者结合,整理出一套依附于“智慧城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一)“智慧城管”的界定

“智慧城管”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城管,拥有新一代时时通信技术的支撑,将对知识社会的演进、民主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的发展,新一代管理模式也将反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2.0的推动产生一定影响。

(二)“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监测;第二,智能融合的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互联、互动都得以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为城市管理的实时应用提供了可行基础。第三,宽带泛在的互联。由于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信息的者,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量,使城市管理成为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最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重新解读用户、应用与协作,重新评估群众的力量,技术社会重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产生人本理念。

(三)“智慧城市”的驱动力

“智慧城管”的驱动力有二,一是城市创新生态下的知识社会,既当前政府所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另一个则是以与计算、移动互联和实时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既政府所推行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共同促使“智慧城管”的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三、我国“智慧城管”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管”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难题,但离真正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因而有必要借助于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快速自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真正构造“数字城管”、“自动城管”、“智慧城管”。

(二)“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有关“智慧城管”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有关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很多还不适合发展“智慧城管”的城市开始盲目启动相关项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在缺乏监督与测评的情况下,多数项目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管”的相关解读加以理解,融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经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步骤包括:

(一)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文将“智慧城管”的基础维度划分为:体制顺畅、机制高效、社会认同、服务过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型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定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服务质量四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相对应。其中,管理体制包括:体制健全、责任落实、基层建设3个指标;运行机制包括:法治化、高效率、可持续3个指标;社会认同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2个指标;服务质量包括:便民性、创新性、公正性3个指标。总的二级指标共有11个。具体指标如下:

(二)指标选取原则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客观评价“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效果,城管的智慧化程度较为清晰,并且能够简练地表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体系还应该体现“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足,以便为期之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根据以上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构建指标体系的经验,确立一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普适性原则。③可获取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三)确定指标选取范围

该研究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智慧城管”的资料,从城市管理和市民感知的角度出发,确立出指标选取的范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先后颁布了各自的“智慧城管”建设规划纲要,这对于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计划的开局阶段,相关规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数字城管”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指标初选。由于缺乏“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本文只能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成果,将已有的指标按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提出,同时也融合重复或者相近的指标,最终完成数据库的构建。②指标精选。同过实际调研与专家沟通,将初选指标进一步精华,最终获得24个三级指标。

表二、“智慧城管”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管理体制 体制健全 在线服务机构的建设与运作

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落实 对横向上责任到位的推进

对纵向上有机衔接的推进

基层建设 基层街居终端建设

基层管理机构建设

运行机制 法治化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程度

对专业规划的宣传效果

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

高效率 时效性

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可持续 资金人才保障

“智慧城管”能力建设水平

社会认同 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度

公众参与率

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水平

绩效评估与奖罚机制

服务质量 便民性 为弱势群体服务水平

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建设水平

创新性 更新速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革新

公正性 执法规范程度

监管的有效程度

廉洁勤政提升程度

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解释

(一)管理体制

1.体制健全

市委市政府有高层次的城市综合协调机构、在线服务平台和网络保障体系,并长期规范的运作;有科学合理的在线城市管理体系,与“智慧城管”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的单位性质、规格级别、人员编制与“智慧城管”的工作任务基本适应。

2.责任落实

纵向上,城市居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门店和街道的管理得以落实之余,使“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得到完善和拓展;横向上,明确“智慧城管”服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城市管理任务,积极高效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3.基层建设

城市基层街居能够且拥有有效的在线终端,基层居民积极的在上面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基层管理机构对上对下都可以方便联络,工作效果显著。

(二)运行机制

1.法治化

完善与“智慧城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在民众可见的平台上;此外,还应积极宣传这些规范标准,多维度地开展普法活动,运用各项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实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提供法律援助。

2.高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能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能解决问,自动进行任务分配、评估和其他及时有效的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案件调查、新闻宣传、社会活动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践、修改和测试,及时锁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及时地做出响应。

3.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有明确规划,在合理运作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引进齐全、先进的的设备,并及时更新,做到最低损耗,最大回报。改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和其他机制使“智慧城管”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智慧城管”各职能部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认同

1.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水平高。“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动沟通的态度上。在这方面,城市管理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为百姓提供各类简洁有效的沟通方法。此外,还应对这群众的诉求做出及时反馈,营造良好的“政府―群众”关系,让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对其未来的发展谏言献策。

2.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全程监督。借助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主动公开各项城市管理活动,尤其是并联审批、行政程序、法务活动及案件处理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做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及人员调整安排等。召开经常性的群众座谈会、听证会,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智慧城管”工作进展,主动和外部对接。

(四)服务质量

1.便民性

真正为人民群众考虑,以人为本,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真正发挥出“智慧城管”的便民效果。此外,更应该就爱强队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让“智慧城管”体系为群众办实事,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最后,还需要主动探索服务新模式、便民新方法,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2.创新性

主动探索新型电子政务模式,结合“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上门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以自身为案例,资助“智慧城管”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方案有理论,有理念有创新”。最后,加强各类宣传,树立典型,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发展造势。

3.公正性

公平、公正、公开,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一视同仁,对各类焦点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公正处置,保证公民的心态平和及利益安全。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错的事,主动公开相关细节,承认错误,保证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六、结语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管”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上日程。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体现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当前政府职能发展的方向是扩展公共服务职能,而“智慧城管”的建设恰恰有利于拓展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与此相对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应加快脚步,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城市综合治理的不足,也能根据评价体系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操作的“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城市指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各地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做出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本)DanKoh.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3]荣文戈,熊璋,COOPERDave,李超,盛浩.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设计挑战(英文)[J].中国通信,2014(03).

[4]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5]沈健等.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圣权,齐韬河江.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探究[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3(9).

[8]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2014(1).

[9]陈观林.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浙江省智慧城管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

第9篇: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

前言:“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是由智能图书馆逐渐演变而成的,在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前,国外就有很多图书馆在使用智能图书馆的概念。智能图书馆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独具特色,科学整合人、图书资源、空间之间的关联,全面满足读者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智慧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智慧图书馆为传统图书馆注射的全新的活力,丰富了服务手段,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智慧图书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在智能惠民、服务管理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着眼,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合理转型和科学持续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全新理念,有助于建设更加广阔的信息共享空间,以及充满魅力的公共文化环境。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更加灵活、高效、便捷、绿色环保,更加的数字惠民、以及深入的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全面转型:首先,由数量向内涵质量方向的转型;其次,由硬件的投入向提升读者素质、深化管理模式、以及引入科技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再次,由分散独立的图书馆向协调规范的科学发展方向转型;最后,由过于浪费资源成本向安全保障和节约资源方面转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正是上述四点内容,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1.资源丰富

智慧图书馆主要包含两种存在形式,传统纸质资源和现代数字化资源。纸质资源有书籍、杂志、报纸、刊物等等,而数字资源有电子书籍、电子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等。两种形式组成的书籍,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智慧图书馆中,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在线阅读所需信息,例如知网、万方、龙源期刊网以及维普网,都包含大量且种类丰富的书籍资料。在增加传统书籍的基础上,网络资源的采用更加扩充了图书馆的知识储备。

2.读者互动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智慧图书馆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质量更高,能够做到读者之间的互相沟通,通过运用馆内通讯技术,读者可以沟通心得,互换意见;也可以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在线交流,对图书馆的想法意见,或者图书所读心得体会,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实现对书籍的查找,以避免浪费时间;通过网上订阅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图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

3.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智慧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智慧图书馆没有闭馆时间,提供了无限延伸的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读书阅读。在未来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图书馆进行虚拟图书馆模式建设,全天开放,就类似笔记本电脑一样,读者能够实现任意时间地点的阅读。而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在丰富图书资源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更加充足、更加自由的选择。

4.阅读方式多样化

智慧图书馆在书籍阅读的方式也迈出了巨大进步,实现阅读形态的多样化。读者在阅读图书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阅读,阅读模式选择上更加丰富,有形图书和有声图书的全新新颖阅读模式,实现了用眼看书向用耳听书模式的转变。同时,智慧图书馆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读者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进行图书阅读,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5.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节省书籍查找时间。传统的模式中,读者要想查找一本书,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并且不一定能够找到具体书籍,浪费了非常多的不必要时间。在智慧图书馆中,通过在线查找功能,能够直接搜索出图书所在位置,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更加方便读者阅读书籍。此外,智慧图书馆科学将所有图书馆网络连接起来,建立一体化平台服务,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三、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措施

1.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

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在购买各项设备或者物联网系统时,由于图书馆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源,因此花费巨大。而在软件设施的建设上,同样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系统的组建,此外在后期的维护费也相当巨大。由此看出资金对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程度。

2.提高智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引用,最重要的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优质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必须尊重每一位读者,平等对待,解决所有读者所需。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加强科研水平的学习,能够为读者主动提供服务。此外,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注重对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关注知识动态信息,吸取新的知识,全面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3.加强宣传推广

智慧图书馆只有拥用了大量的读者,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提升使用效率。图书馆有必要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度。特别注重手机图书馆和图书馆网站方面的建设,尽可能的扩大读者范围和服务领域,进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体验。

4.注重对读者隐私信息的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