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

第1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1234”目标导学问题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高中语文古诗词翻转课堂有四个特点:“1”,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2”,关注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阶段的学习;“3”,强化教师备课的三个步骤――教学设计、制作微视频、编制学案;“4”,以一个主目标串联四种学习课型,即课前自学A1、A2课型和课堂学习B1、B2课型(课前自学A1、A2课型,分别指课前自学文本课型和课前观看微课检测课型;课堂学习B1、B2课型,分别指课堂交流释疑课型和课后反馈拓展课型)。而“目标导向”指每首诗歌围绕一个专题目标学习,主题明确、一诗一得,每节课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问题推动”指所有课型都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本模式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二者都强调针对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本模式不管是课前学习课型还是课堂教学课型都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强调了自主合作学习,强调了形成适合自己节奏的学习方式。所有学案、微视频和进阶练习都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微视频短小精炼,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微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的重点、要点;除此之外,微视频画面只出现教师结合讲解的幻灯片、动画或纸上的书写,没有课堂实录的嘈杂,不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前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不懂时可以暂停或后退,理解快时可以快放甚至跳过不学,满足差异化明显的学生学习需求;课前教师通过网络上学生的及时反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课堂上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和交流辅导;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

多年以来,高中语文无论是从平时的阅读积累还是从考场上的阅读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反观我们平时的古诗词教学,大多围绕释题、翻译、赏析语言、理解情感、明了手法五步骤进行。诗歌教学满足于学一首懂一首,教学呈现碎片化状态;而在高三阶段进行诗词复习时,多数教师会结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从怎样读懂诗歌、怎样鉴赏诗歌语言、怎样鉴赏诗歌情感、怎样鉴赏诗歌手法等方面系统复习,工程巨大,耗时颇长;而且这两个阶段在学习上也显现出了语文学习交叉重复和系统性不强的弱点。怎样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诗歌学习从高一古诗词学习开始就系统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知识和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能,这个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教读怀古诗的实践说说具体做法。

一、教师课前要做的工作

1.整合教学内容和目标

由于诗歌是表意的艺术,所以,任何诗歌的鉴赏都离不开“情感”。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虽然是现代诗词,由于它和古诗词的鉴赏是相通的,所以我把它定位为“意象”“意境”和“情感”。而在必修二中,由于诗词的内容相对较长,我把它定位为“表现手法”和“情感”。在必修三诗歌单元集中欣赏的是唐诗,而必修四诗歌单元集中欣赏的是宋词,我把这两个单元进行整合,整合发现,必修三、四中的怀古诗有四首,分别是必修三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的《马嵬》以及必修四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我把它们整合为咏史诗怀古诗专题。

2.确定翻转内容

在各个学科里,语文是最难翻转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语文翻转是把教师上课应讲的内容都放在微课里讲解了;课堂上纯粹以“练”和“写”来强化巩固教师所讲内容。阅读欣赏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师生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点,不能因为微课就抹杀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和碰撞,所以我把翻转的内容定位为怎样鉴赏咏史怀古诗方法的讲解和引导。

3.编制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和《 马嵬》。

学习目标:

①了解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

②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③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个特征。

④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①杜甫和李商隐相关知识(略)。

②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略)。

学习任务:

①依据课下注释写出应知应会的关键词并解释。

②思考探究诗中写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有何用意?

③你总结的咏史怀古诗的一个特征是什么 ?

自学质疑(写出个人在自学本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设计课件(下面为幻灯片要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第2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问题 策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比重也加大了,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任务也随之加重,提高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一、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不高

W生把学习古诗词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学习主动性不足。目前积累50首古诗词的学生占多数,但大多数诗词都是课本中接触到的、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很少主动背诵课外篇目。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处于半自觉状态,主要靠教师的督促,学生诵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主。

学习鉴赏诗词态度被动,学生没有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理科班的132名学生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107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学生古诗词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对高中三年级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不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不能区分律诗与绝句,包括部分高三的学生。一提到古代诗歌就只知道唐诗,提到唐诗就只知李白、杜甫,提到李白就只知《静夜思》,能背诵出的课外古诗非常少。

(三)鉴赏方法缺乏,过于僵化

很多学生缺少正确、科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对古诗词的理解肤浅、表面化,甚至僵化。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按时间顺序共选入了23首古典诗歌。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生在学完5本必修教材之后,鉴赏水平还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领略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易懂的诗歌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很浅薄。

(四)学生古诗鉴赏水平不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水平仍停留在初中水平,认为古诗鉴赏就是背诵诗歌、默写诗歌、答诗歌鉴赏题,缺乏对古诗意象、情感、意境的赏析,缺乏对古诗的审美体验,感受不到古诗的美,整体古诗鉴赏水平不高。

二、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1.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践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教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教师个人的体会认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可自主理解感悟、生生可合作探究、师生可互动交流的有序、和谐、宽容的教学环境,而不能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2.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古典诗词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但无论怎样,抓住诗词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抓住诗歌内涵的关键所在。这种感情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形成感人肺腑、摄人心魄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启发学生透过字面挖掘这些情感的引导者。在讲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深刻地体味这些感情,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角色,必须把自己置身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含蓄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开放,易于理解。

3.转变高考功利化的思想

受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大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追求一种功利化的教育。这种思想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这种功利化的思想,真正把我们的古诗鉴赏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是高考的“战场”。

(二)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诗歌诵读教学

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可齐读、自由读、个体读、分组读等,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朗读时要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教师可讲解诗词节奏的知识;三是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另外,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或默读,或轻吟,或朗读,或齐读,或独咏,通过读来达到背的目的。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读得广,读得到位,那鉴赏时就能触类旁通了。

2.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有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地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给予赞扬与肯定。所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很重要。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可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这样,学生赛得开心,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效果也就明显。

3.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

诗歌与很多艺术形式之间都有相通之处。我国古代诗歌一致追求诤情画意。根据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为一首诗配一幅画,配一段背景音乐,或谱上曲吟唱,或根据音乐和诗的意境编一段舞蹈;还可以让喜欢书法的学生把古诗写成书法作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录制电视短片或制作电脑动画。如,可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画一幅画,可唱李煜的《虞美人》并编舞蹈。总之,可以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品味到古诗词的美。

4.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h,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教师可推荐经典诗歌,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并时行交流;校园宣传栏、教室墙壁应定期更新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可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总之,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5.培养学生模拟再创造的能力

第3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性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的必修内容之一。然而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记诵为主,忽略了让学生感受诗词深处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这种单纯为了考试而记诵诗歌的教学方法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加以突破,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诗词的意象美,增强情感体验。

一、品诗作画,感受意境

古诗词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一些具有画面感的诗歌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借助具体物象,通过不同形式来感悟诗词意境。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诗词,教师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即兴作画,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不必在意画技的高低,只要能画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就可以了。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向学生提出:“这首词上半阕主要是写景物,下半阕主要是抒情,整首词情景交融。作者用绚丽的笔墨写了碧云、黄叶、芳草、翠烟等场景。大家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来尝试画出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所看到的场景。”有的学生画出了“碧云天,黄叶地”的唯美场景,展现了清秋的原野那宁静而辽远的一面;有的学生不仅画出了自然景观,而且还画出了诗人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作画,在绘画的同时对诗词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尝试画出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联想,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辨析和理解来剖析诗歌作品中的特殊意蕴,从而更好地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来感受其深层意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诗词。

二、知识竞赛,巧学典故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记诵诗词外,诗词中渗透的浓浓人文情韵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诗词中有很多历史典故、背景知识,阅读时要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等来理解,这才能更好地感受诗词。与其通过直接灌输的方法来教授,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在学习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诗词的意蕴及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全方位地自主学习,从不同方面了解诗词。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创作背景、他人的赏析等方面来全面了解诗歌。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可以围绕诗歌中的词句展开提问,如:“‘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指的是什么人?作者借用他的什么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封狼居胥’又有着怎样的典故?作者用这个典故起到了怎样的隐射作用?”教师也可以围绕诗词的创作背景来提问:“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当时宋朝处于怎样的境地?”教师也可以围绕后人对辛弃疾这首词的评价来提问:“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是否同意杨慎的看法?为什么?”在那些丰富多彩的题目中,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巧妙地学习并记忆各种典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会因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而产生腻烦心理,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穿越扮演,领悟情怀

如果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法来学习诗词,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穿越故事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进行“穿越成为古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来演绎诗词故事,在扮演诗人或者诗词中主人公的过程中领悟诗词情怀。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代著名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角色和诗人自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处所蕴藏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演“穿越剧”,围绕《琵琶行》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大家除了可以展现琵琶女悲凉的身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诗歌的情怀,那就是白居易本人,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的人生处于怎样的境遇之中?为什么他觉得琵琶女的曲子和她的故事能让自己感同身受?大家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小品剧中将这些内容展现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对“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问题的思索,除了音乐感动人外,与白居易的境遇也有关。在进行小品剧表演时,学生能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很好地演绎了《琵琶行》。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或清淡高远,或胸怀大志的不同意趣,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各种艺术形象。

四、实践创作,写出新意

尝试进行实践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实践创作并非是指单纯尝试创作古典诗词,它不是一种简单仿写,而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创意的创作。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诗词改编成散文、小说等形式,从而写出新意。

《声声慢》是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名篇,是她晚年时期的作品。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极其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凄凉,体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写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有人赞叹她的这句词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声声慢》进行创意写作,李清照的作品描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用散文形式写出深秋的景色,但要注意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围绕《声声慢》的叠字名句入手,让学生尝试模仿用叠句写出各种不同心情的句子,如欢乐之情、愤怒之情、悲哀之情等。在这样的创意写作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索,写出内心感想,提高写作水平。

尝试实践创作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人文情怀,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将简单的阅读行为变成了形式多样的创造行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要在考虑到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的情况下,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记诵式诗词教学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知识竞赛、品诗作画、穿越扮演、实践创作等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词情韵,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爱国.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J].中学语文,2012(4).

第4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一.关于高中古诗文教材的是与非

1.科学拷问教材编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来倍受关注。刘笑天在《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例谈》(《山东教育》(中学刊),2013.1/2)中,对人教、苏教、粤教、鲁人四种版本高中文言文篇目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苏教、粤教等版本极少数篇目外,四种版本选文极其相似,几乎没有脱离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范围。文章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辨意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选文准则进行了探讨,认为教材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存有问题,选文偏重儒家文化,重教化、训导和励志,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思想滞后,充斥正统观念,思辨性不足,提出对教材选文典范性内涵的界定需要重新定位,认为选文一要向思想层面倾斜,从更多向度、维度选取具有更多人生范式意义的经典佳作,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二要适度增加必修选文篇目,注释更加详细,便于学生自学;三要引导学生综合提升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肖建云在《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中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太大,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小,白话凌驾文言,这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导并期盼对语文教育来一场革命,让古诗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主体,把积累知识和背诵诗文作为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改革高考内容和形式,看重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经验,慎取外国的做法,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效率。

严寅贤撰写《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语文教材古典作品编写管见》(山东教育(中学刊),2012.7/8),认为中国古典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节选”、“单薄”等几十年如一日的问题,而升入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导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局限在高初中语文教材所接触到的“支离破碎”和“一鳞半爪”,不能全方位、立体性地了解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于隔膜、过于陌生,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编写,主张在理念上应旗帜鲜明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应动大手术,使之成为“大部头”,做到文言教材独立化,选文系列化、单元化、“详释”化,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

2.关注研究具体文本

熊言安、姜若虚的《〈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3.3),从《木兰诗》的版本和年代、文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处理等方面,将前贤和今人对该文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层进性和生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的教学建议。

就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林忠港在《〈《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3)中,认为教师应突破国学教育瓶颈,不断丰富国学知识,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不断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联系后世言论以反哺《论语》。这样才能教好《〈论语〉选读》。而刘保华在《寻求〈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5)中,认为追求《论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功利的角度看可能不难,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可能很难,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崇圣效应,去追求《论语》教学的时尚效应、共鸣效应、通关效应和内化效应,努力让学生从《论语》阅读教学中读出趣味,读出意味,读出回味。

3.积极探索教材体系

针对现行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的问题,语文界纷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吉林大学的崔燕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豆丁网:2012.2)中,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第1版和2007年第2版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在选文上存在着篇幅冗长、内容与初中阶段衔接不紧密、主体与当代社会缺少契合点等不足,并提出了选文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改进策略。

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暴露出的弊端,陈相元、程国洁积极开展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歌鉴赏(实验教材)》(现代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力图构建适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实际的教材体系。该书依据课程标准,吸取单元和专题教学的思想,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而现行教材遗漏的篇目,如李煜的《虞美人》,舍弃了现行教材中有而不宜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篇目,如屈原的《湘夫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以史为序,按照作家或朝代与体裁设置课程,组合教学单元,按一定体例组编成册。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可贵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该书2014年荣获安徽省池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目前,该书正在安徽省东至县5所普通高中进行实验推广与应用教学之中。

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育教学的对与错

1.深入探讨教育理念

“互文性”原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互文性解读古诗文已经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孙东香、胡奎平在《互文性阅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4)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主张采用互文性阅读理论来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论述了互文性阅读的必备要素(操作思维的前瞻性、文本选择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高效性)以及求证式、烛影式、链接式和应用式等具体操作形式。

王建稳在《互文性视域下〈氓〉的解读与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4A)中,以《氓》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互文性理论作为阅读教学策略,基本解决了学生前认知中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种种困惑,由原来最初的感性意识顺利走向了对文本、对形象、对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既丰富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更扩充了个人感情的文化容量。孙婷撰写《古典诗歌的互文性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文学教育,2012.2)一文,尝试将互文性阅读理论引入《武陵春》教学。

冯现冬、张伟忠撰写《古诗文教学中的唤醒方略》(《课程・教材・教法》,2013.4),主张把唤醒教育的理念引入古诗文教学,可以考虑从语言文字、主题意蕴和审美体验等三个层面入手实施唤醒教育。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溯源性解读,唤醒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魅力,要唤醒旧知,补充新知,在语言文字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兴趣,丰富积累,理解文本;其次,要还原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要重视并唤醒学生,引发学生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共鸣,自主感悟并理解主题意蕴,把握创作意图;再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感,在探究中体悟美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对世界、自然、人生的欣赏与探究。

2.深入研究教育问题

冯为民在《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9上)中,认为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文言文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也许语文教师会有一大堆主客观原因,但文言文教学的畸轻畸重却是难辞其咎的首要原因。认为只重“言”而忽视“文”或只重“文”而忽视“言”的文言文教学都事倍功半,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并且指出,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张君平的《关注文体特征 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宫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2014.1),也指出当前“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认为文言教学“文”“言”应该并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妙的文言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文、言、艺术表现手法、作者之情志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文章赞同周振甫先生所提出的文言教学须追求“立体的懂”,即要解决一个字在不同文本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变化,并且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要“关注文体特征――文与质之契合”,充分认识文体特征,挖掘文体的突出特点,从而体悟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二是要“感受文言之美――文与言之契合”,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言语句的背后深义,理解文言作品之意境。

冯善亮在《入境,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语文教学通讯》,2012.6B)中,针对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缺乏诗意的现状,提出把“入境”作为教学落点的策略,即把“入境”作为重要内容、教学指向和调控教学的准则。

3.讨论交流教学方法

王夫成在《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语文建设》,2013.7)中,将“属对”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属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从景情入手,或从对比点入笔,或从情节、环境和人物落墨,“撮合语言,配对眷属”;将文言文中的“宽对”改为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同时开展对句比赛、有奖征对、集句成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傅惠钧在《略说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语文学习》,2013.1)中,认为“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运用中综合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得到思维训练。

针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放弃对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弊端,黄春来在《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0》中,提出必须重视对古诗文诵读水平的培养,论述了“因声求气”对于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因声而通其文法、句法、修辞,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通过“因声求气”,可以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可以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可以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从中获得美感教育,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何耀东在《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1)中,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分为“梦幻之境、预期之境、联想之境、遥想之境和暗写之境”等五类,并举例分析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妙处,认为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以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所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手法,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以虚实结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胜,从而丰富诗歌形象、升华作品主旨、强化感情宣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

第5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文学之上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粉呈。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她语言凝练,意蕴丰厚,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她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对高中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澡雪、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等诸方面,均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徜徉于繁花似锦、精品众多的古诗词百花园,如何才能使诗词教学花费时间少而俾学生获益多,从而使高中生含英咀华,满载而归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就教于万家。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越俎代庖”解析式教学。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味追求讲深讲透,对每首诗词都逐字逐句串讲,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的体验与解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缺乏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自己体验的时间极少,无法独立自主地阅读与鉴赏,以致于索然寡味,收效甚微。

2.“现代技术”放影式教学。有的教师单纯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得很精巧、全面,音像文字俱全,在课堂上一路放来,热闹非凡,省时省力;从学生角度来看,缺乏应有的记诵、思考、品味、体验、感悟、鉴赏,只是与看电影一般成了过眼云烟,几无斩获。

3.“以练代读”应考式教学。有些教师将古诗词的阅读方法与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一首首优美的诗词设计成了一道道冰冷的训练题目,用繁复的训练代替阅读、鉴赏。就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此望而生畏,但为了在高考中尽量少失分或不失分,他们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这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可真是害莫大焉!

4.“自主阅读”放羊式教学。教师对诗词阅读教学缺乏规划与预设,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加以评价。单纯地鼓励学生个性化鉴赏,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出现了“伪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从上述四个突出的的问题来看,第一、二种现象是典型的“多教少学”型教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悟的少;第二、三个问题是“伪少教多学型”,看似老师少教,但却以牺牲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为前提的“少教”,或以学生无指向、低效的学习为结果的“少教”。这都是有悖于高中课改要求与“少教多学”理念的,是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坚决摒弃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高,在教材中占的比重大,在选修及诵读篇目中占的数量多,在高考中占的比分重。面对卷帙浩繁的古诗词,我们如何着手教学,才能激发高中生阅读鉴赏的兴趣,从精挑细选的范例中学习语言技巧、增进文学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情感世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养成审美情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呢?依笔者愚见,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探索运用正确的策略,才是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省时增效,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少教多学”的理念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十九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数,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再到二十世纪叶圣陶“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再到当下的“自主、全作探究”,无不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确立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策略,方有可能收到以少胜多之效。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整体性规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少教多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以充分发挥,从宏观上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以避免学生盲人骑瞎马。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高一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鉴赏古诗阋的基本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更准确地把握诗词,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发展史,以“知人论世。”同时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高二注重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除完成“诵读篇目”和《读本》上的篇目外,还应自主选择古诗词作品,可按时代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搜集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及其他资料中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

高一、高二应注重拓展活动课的多样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如举办诵读会;背诵比赛;开展专题搜集活动,如寻找节日诗情,李白与“酒”,李清照的“愁”;进行专题研究,如黄州对苏轼诗词的影响,辛弃疾的英雄情结,陆游的爱国情怀;再如举办诗词名句默写竞赛、名句改编歌词等活动。

高三强化古诗词鉴赏的操练,特别注重“授之以渔,”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手法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古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达。

策略之二:灵活性操作

一目诵读涵泳。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开启培养语感、鉴赏诗词的金钥匙。从本体论意义上看,通过诵读感知诗词的节奏,感知诗词的形式与内容谐和之处;从思维角度看,诵读过程就是“悟”的过程,是记忆的酵母,表象的突触,创造的媒介。诵读涵咏本质上就是悟诗词的形式、诗的意义。它在时空上不拘泥于课堂,具有开放性,在形式上可以是朗读、默读、对读、齐读、自读。教师角色定位之一便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涵咏环境,使学生口诵心惟,跃跃欲试。

二曰感受鉴赏。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逐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古诗词感受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这里的感受鉴赏是指“阅读过程中把握形式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介绍有关文体知识、写作背景、语义理解等,意在强调接通学生的主体注意力和观察力并使之高度集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感受鉴赏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要把阿尔卑斯山的景区的引导牌上“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刻在自己和学生的心坎上。

三曰思考领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阅读古诗词,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思考”阶段要突出美感接受的审美特性,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只要有审美意味,能让学生体验审美愉悦,获得一种满足、喜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领悟阶段的教学目标就已达到。“领悟”阶段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已是外化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审美体会体验的交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从而相应作出合理的批评。

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诗词鉴赏辞典较为普及、诗词集解的著作较为易得的条件,把古今学人对某首诗某首词所作的解读择其有代表性的若干种汇集在一起,让学生充当“裁判”。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踵武前贤,加深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相形见出自身的长与短,激励学生今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些直观的材料向学生昭示:诗词鉴赏带给人的是智慧与情感的愉悦。

四日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诗词语言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对优秀古诗词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审美观点审视诗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可以说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发现创新的典范,他就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来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非常形象贴切,还有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等自然科学家,他们都以诗词名句描述美丽的物理、数学世界,展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策略之三:拓展性运用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以致用,以语言交流,作文为指向,把古诗词中的精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来才是终极目的,这才可以使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中有了充足的文化底蕴作为核燃料燃烧终生。

一是情境再现。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每当身处异地逢年过节时,就会自然去吟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乡的月明之夜,就会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你郁郁不得志时,你心中便会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此情此境了。

二是恰当引用。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我们在平时的言谈中、在写作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名句,定可使语言顿然生色。还可以诗词名句作为开头,亦可移用为作文的标题。凡此种种,均可看出作者的文学素养,收到极好的效果。

三是化用写作。“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当代流行歌坛上有一道奇特的景观,即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诗词原有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别开生面。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当》就分别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蒹葭》、汉乐府《上邪》,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在运用古诗词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在伟人中做得最好的非、莫属,他俩堪称典范。在现当代还有不少作者据此写了许多佳作。作为高中生,不妨偶一为之,或自娱自乐,或为时而著,或为事而作。

第6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选修;诗歌教学;特色

高二,我们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何使其中的诗歌教学更有效,我有以下肤浅的体会。

一、寻觅文言――联系必修教学

这本书,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选修课程,是在完成了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因此,选修课教学要注意与必修课相衔接,体现基础性,继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中,可继续运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入手,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中国古代诗歌。比如《湘夫人》,文中有很多的生僻字,在备课前就要估量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可以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读懂诗歌,积累一些诗歌赏析的常识。

二、各具特色――注意选修特性

选修课有选修的特性,有着自主性和选择性,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较必修有明显的扩展。选修教材有弹性,不需要每首诗都教。一个单元有多首诗,就示例教学;一个单元有多种诗体,就选典型篇章教学;一首诗歌有多个探究任务,就集中突破一两点。

这本书有三个单元的诗歌,在每一单元中都会有不同的作家作品,不同单元中又会反复出现同一位作家。比如说李白,三个单元都选入他的作品,依次为《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在经过整体的、系统的备课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自己的教学特点等,来个重新组织,将他们的诗合成一组,系统讲一下李白的为人、轶事、浪漫主义诗风及对《庄子》《离骚》的传承。

三、贴近高考――结合专题复习

这本书,虽然只作为选考科目,但它对诗歌知识和赏析方法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学时,可以将之跟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第一单元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教学时,可以结合诗人的身世、时代,增加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心灵历程、精神世界、所处时代背景会影响到他的诗作,使诗人有独特的风格。但同一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又可能呈现不同的风格。如,上陆游的《书愤》时,结合他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悲情。再补充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让学生为诗人的爱情悲剧叹惜。又如,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感受到女词人的那番闲愁,这时引导学生回忆《如梦令》和《声声慢》,感受这几首词里词人截然不一的情感,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人生经历对诗人创作的深远影响。

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系统知识,以教材为例,“推导”方法,总结规律,教给学生共性的东西。

如,第一单元中,《蜀相》《武侯庙》《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都

属于咏史怀古诗,教学时,不妨将这几首咏史怀古诗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特点和赏析方法。

第7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生

真挚的情愫、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使得中国古诗千年不衰。面对这样一件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我们应该怎样去研读和教学呢?

一、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很好地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是教授古诗文时最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让他们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节奏。古诗文教学必须要遵循现阶段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先要开发记忆、大量积累和诵读,然后指引学生品味和理解,最后使学生真正悟出含义。当然,提倡诵读,并不是排斥讲解。尤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太少,需要进行重点字词的落实和必要的串讲。在讲解文章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害怕漏讲知识,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大胆地进行质疑和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面对古诗文的生涩,学生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间接的学习兴趣。现在初中生爱玩、好玩、天真烂漫,不妨利用这一点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比如说,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一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故事,燃起学生对于真爱的向往和渴望,进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女词人的《醉花阴》到底写了哪些内容。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音频和视频软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

三、扩大学生的古诗典籍阅读面,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由于初中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名篇都收录在内。但是,中考出题会有一部分的课外阅读题目。比如说,在教学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节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讲辛弃疾的生平,让学生对辛弃疾一生的波折点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就可以真正地走到作者的心中,领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再带领学生欣赏一首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时,登赏心亭,面对中华的大好河山,担忧收复中原,却又百感交集、一筹莫展而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还可以将辛弃疾年老时被重新启用,但是认识到北伐的无所作为,“壮志难酬”之时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拿来比较。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和把握,还能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面对陌生的古诗文时,不至于紧张、恐惧、无从下手,可以从容不迫地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应战。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从“重视诵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古诗典籍阅读面”等三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1).

[2]蒋明松.在自主合作中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J].成才之路,2008(02).

第8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词新唱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01-02

古词,本文专指古典诗词中的词;古词新唱,即在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谱曲,配上今人(指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所作的曲形成的艺术歌曲,既迎合现代中学生的口味,又意韵深邃。

在古代,诗词大多都是可以演唱的,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朦胧的意境,不知打动了多少骚人墨客、文人雅士的心。两千多年前,孔子因陶醉于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卓文君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而不惜放弃富贵生活与之私奔;俞伯牙因一曲《高山流水》结识钟子期;白居易因水上琵琶声湿透青衫,留下千古名篇;先天性愚型儿胡一舟,当音乐声响起时,居然能气定神闲地指挥大乐队演奏出完美的乐曲……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古词新唱的内容

仔细搜集,发现古词新唱的内容很多,演唱者以邓丽君为主。有高中语文中的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歌名为《相看泪眼》;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歌名为《但愿人长久》;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选修)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歌名为《胭脂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欧阳修的《生查子》,歌名为《人约黄昏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歌名为《独上西楼》;辛弃疾的《丑奴儿》,歌名为《欲说还休》;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中采莲演唱的歌名为《物是人非》;宋代陆游和唐婉合作的《钗头凤》原创曲见高一语文必修1宋词鉴赏,也为风中采莲演唱。这些古词的演唱,有多个版本,教师在下载时可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

二 古词新唱体现的教学艺术效果

语文课堂是进行文化积累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教材中的古词占一定比重,内容丰富,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观、价值观,能给学生良好的文化熏陶。而高中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积累、感悟的一种积极引导。教师积累古典诗词,既丰厚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又提高了个人的魅力和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1.深化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就是一种底蕴,一种最终的呈现,一种通过积累、感悟才会出现的“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所教古词有关的歌词(歌曲),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内容,在欣赏古词、品味古韵的过程中享受古典诗词带来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获得美的熏陶,深化教师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实际就是一种文化、思想底蕴的呈现,同样需要“有”(积累、感悟)这种“厚积”之后“薄发”的途径。学生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生活经验比较肤浅,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往往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难以上升为明晰的认识,鉴赏能力落不到实处。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时,可先作表率。我在教授《满江红》这一词牌时,以我校60周年华诞为背景,先行模仿《满江红》填词,并给予展示,在师生交流中,相互提高。

满江红・黄浦龙川

――贺楚雄医专60周年华诞

黄浦龙川,江长流,六十春秋。

雄风存,砺志笃行,大医精诚。

寻医问药苦难诉,青山四合掩绿处。

远志勤业,厚德济世,淡名利。

杏林露,济苍生。天使爱,百病怯。

妙手牵纤脉,枯木逢春。

博学善导声声切,敬业求真望月歇。

虚心好学善思勤勉,更须搏!

词中传承了《满江红》的风格:古朴、大气、激昂。其中“砺志笃行,大医精诚”为校训;“远志勤业,厚德济世”为校风;“博学善导,敬业求真”为教风;“虚心好学,善思勤勉”为学风。融合了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实例,了解并掌握填词的初步方法,实现“厚积”之后的“薄发”。

2.开辟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新领域

在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古典诗词鉴赏接受缺失,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下埠镇中的一位老师曾在《浅析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中引入“兴趣引路法、创设意境法、深入内心法、类比迁移法”四种教学方法,为了古典诗词教学可谓用心良苦。

当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教师可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采用适合师生的教学方法。歌词的古典韵味丰富了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将音乐和古词有机结合,利用情感交融的特性,激活古典文化,降低了古典文化的门槛。龚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采用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杨慎的《临江仙》全词。利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古词的兴趣,能对古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使古词新唱开辟了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新领域。

3.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与人的视听器官的先天敏锐程度有关,而后天各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对感官的培养、锻炼的不同,使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长河中,古人曾留下无数经典名篇、绝词佳句。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古典诗词的鉴赏,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和发展学生对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感知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部分的审美人格教育就是将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古典诗词的精神结构相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如果将其放在古词里,效果会明显一些。如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歌词采用高中语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发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渗透着作者伟大悲壮的人格精神。配曲体现的是中国摇滚民族化的风格,喜爱摇滚音乐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并识记歌词。歌曲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一句词为开头,引出全词内容,其中歌词“人道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多加“人道是”三字,其余内容与全词相同,在歌唱中作了些重复演唱处理。学生通过跟唱歌曲,接受摇滚民族化音乐的熏陶,可以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优秀的古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新词作者,将古词重新谱曲,巧妙地运用古词的意境或意象,将古词的精华融入歌中。通过“音乐化”,使古词既有歌曲的明白晓畅,又有词的含蓄隽永;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与品格,又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有古典的语言内蕴,又有当代的音乐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另辟蹊径,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检测,采用古词新唱进行辅教学,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记忆深刻,比较突出的有《虞美人》、《水调歌头》、《一剪梅》、《武陵春》、《相见欢》、《雨霖铃》等,说明利用古词新唱进行语文古词教学已取得实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灵动、活跃。教师必须灵活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了解学生所做所想所爱,才能有效达到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诗词欣赏品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9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