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第1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目标;导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主体

长久以来,高中历史课堂和生物、地理一样都被当做是“豆芽课”,尴尬的地位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重视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多样化的历史课堂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多样化课堂的构建进行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要达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对教材价值能否最大化实现起着指导性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观念,将单一的教学目标向三维目标进行转变,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这三个教学目标分别对应着学会、会学和乐学,不仅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本节课的价值,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掌握日本在我国犯下的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理解全面抗战的意义;掌握全面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搜集资料,了解日本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罪行;并自主探究学习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使命感。

从上述的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三个目标的有效设计,基本上就是整个课堂的缩影,对课堂价值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入方式的多样化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多样化的导入形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开门见山”或者是“复习旧知”的方式,要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来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历史课堂活动当中,同时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例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考虑到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古装电视剧,尤其是近年来,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清朝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课环节,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在乾隆年间,和和纪晓岚分别是什么官职?”“思考:在清朝军机处是做什么的?”借助学生熟悉的人物进行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同时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历史课堂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变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以生为本”的多样教学方法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为了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我选择了“对比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并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分析,比如:不同点:发明者不同、发源地不同、突破口不同;相同点: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变、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比较、整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历史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又如:在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质量相当。接着,引导小组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的形成等等。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合理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组织生生之间的评价和生师之间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以饱满的信心去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多样化的,其中不仅包括教学目标、导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主体,还包括备课形式、反思形式、作业形式、试卷讲评形式等等都应该向多样化发展,进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第2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 探究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教材编排、教学大纲设计和课程设置上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仍有不少现象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适应。

(一)把历史课作为副科看待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家长依然认为历史是“副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干脆让其他“主科”占用了历史课时间,因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不活跃,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非常不利。众所周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对历史学科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历史学科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历史,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历史课只要记忆就行

历史学习中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的年代及地点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记起来也极易发生混淆,因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有些学生便在考前搞突击,对考试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尽管突击性背诵能记住一些知识点,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那在考试中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命题也不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历史也并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得高分,它还需要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做题少,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积累,不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思考。

总的来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整天与历史事件、人物打交道,感觉没意思;二是认为学好历史课也没什么用,对自己没什么帮助,不像数理化等科目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得到,最多只是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而已,因此对历史课引不起重视,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的甚至存在畏难情绪。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和波动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改变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上,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而自己在教学中只需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对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要辩证地看待,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很多都是结论性内容,是定论,容不得商量和更改。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历史课没什么可讲的内容,只要学生能记住课本内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其实不然,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背过课本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历史课涉及面很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物、事件无所不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并逐渐失去兴趣。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博学多才,要广泛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知识,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题外话”,从此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历史课讲述的都是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感兴趣的特点,把目前发生的时事与历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历史为现实,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在娱乐性的讲课氛围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把现实生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3(2).

第3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第4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为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⑴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⑵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其改善之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即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举行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3、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5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一、在新课改中不断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而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粉笔”的模式,而是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现行版的历史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案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这一节,新版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把答案报给学生记下来完事,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教学过程、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其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我认为就是有意的探索和尝试。当然还可以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去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辩论、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学科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飞跃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为此,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

要达此目标,我认为:首先,作为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对历史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畏权威;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去处理教材、教学大纲。其次,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历史本位的回归,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主义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

第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上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应为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老师把教学过多的放在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方式,这无疑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且课外的空间资源及灵活性特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的。那如何来实施课外教学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专题辩论、专题讲座、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当然,我们在强调课外教学作用时,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相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课外教学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三、深挖教材,变“教书”为“铸魂”

传统的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以“教书”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科后备人才为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有违教育的本质,也使的中学历史教学丧失了其生命力。随着新课改进行,新《历史课程标准》已把思想教育目标修订为较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目标更明确,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第6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 问题 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指通过对课程的改变完成教育方式及方法的变革,以更适应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增强国家的教育水平。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也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教与学,教师教,学生学,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充当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充当客体,是单一而且固定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出现的将是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单一、直接地讲授知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颁布了新教材后,许多教师没有跟上教学任务,原因都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一种情况是由于新课程改革,新的教科书内容较多,而大部分教师还是在吃老本,对新的教材没有过多研究,导致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沿用过去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由于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在面对新课程教学时严重短缺,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2.对课堂的把握不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倡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这里所说的多种教学方式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用而且好用的方式,而不是一些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的的方式。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情况,看似课堂里很热闹或者很安静,学生都很投入的学习,实际效果却微之甚微。例如,《伟大的》、《》,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在教学中往往会沿用过去的观点和教法,从而落入课时不足的怪圈。

3.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方式,充分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很多学生的自学方法都是教师提出而非自己摸索得到,这样的自学方式是没有效果的,学生只有在自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自学方法,才是真正对学习有提高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正确的引导。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针对上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摆正心态,增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1)摆正心态,很多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心态没有放正是重点。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不可骄傲自满,认真学习新知识,可以将自己当成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去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无疑会促进学习。

(2)增强理论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熟读教材,丰富课外知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来自于教材,无论是简单的常识,还是是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都在教材里,教师需要透彻了解教材里的任何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对教材的内容分类,进而把这些知识更好的教给学生。

(3)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掌握教材后,还需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抛锚式教学等,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一个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的教师才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能把教材里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而又生动有趣,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效用,加强课堂学习氛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解的风趣幽默。比如,清朝时期的道光可以谐音为“倒光”,因为道光执政时期,中国人的银子已经被外国列强的鸦片倒光了。这样做可以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用。其次,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增强分组讨论的价值:我们要合理分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好小组的成员、讨论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合理选择讨论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拿来做讨论话题,另外,也要合理选择讨论时机,不能太频繁,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让讨论的意义不会流失。最后,要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只有积极的课堂环境才有助于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其实是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宽容的、彼此舒适的学习场所,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收集学习资料,这样课堂的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才会融洽。

3.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改变观念,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忽视,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导致课堂毫无生气,那么,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在推出新课程改革后,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师的理性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统一。

(2)欣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是赞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学生无疑是希望自己被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组织,还要采用很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后清政府赔偿日本军方白银2亿两,一般学生无法理解2亿两的概念,教师采用数学介入的方法,告诉学生一两白银折合37.87克,那么,学生就会自己计算2亿两是多少吨。如此,学生才会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凝重,教师再通过引导,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一定削弱,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无与伦比的,没有教师教,哪来学生学。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克服各种困难,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莲英.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要关注探究性题目[J].高考导向,2008,(4).

第7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心得

2008年的秋季,对新疆这片教育的土地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通过前期的种种培训,理论的学习、探讨,新课改是纸上谈兵的说法早已打消!教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心情是忐忑的,因为它要求教师、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注重探究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送走了第一批课改的学生,现在说来又是庆幸的。站在课改的第四个年头,我感触深深!

一、《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的职责要更多的激励思考;要更多开展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新课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大方面。

新课改的变化要求:

1. 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合作等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一变化源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 落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3. 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学生地位的转变、注重教学手段的转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课堂展示教师的配角。而教师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导演的功力是在课前对课程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评价要全面,不要单一,要注重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二、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在亲身经历实践高中新课改的四年里,我知道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必须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再是单调的教材教案。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听了黄恕伯老师的示范课,使我感触颇深!我深刻的认识到优质的物理情景的呈现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物理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探究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第8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教学 角色转变 教学模式 知识结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高中地理新课程不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理念,而是强调实现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由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与以往的教学理念都大有不同,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如何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教师,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次大考验。

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被动地等待和应付,而应主动出击,主动地调整与新课程教学不相适应的理念和行为,主动适应新课程发展对于教师的各项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理解对以上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

1.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高中生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摒弃过去单纯强调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不良倾向。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到实处。并且创造条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成长。

2.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3.教师是高中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强调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不再以主导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进而真正形成能力。

二、加强继续教育,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内容在不断变化,地理知识在不断更新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不把精力只专注在课本内容上,还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掌握科技的发展,了解地理研究的动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预示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高中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以适应新课程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不同的课程,我们提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合理的探究方案,由学生分组针对探究主题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学习,经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再把结果拿到班上进行小组间讨论,得出令人信服的探究结果。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他们是整个课堂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学习结论获得的全过程。学生之间采用分组的学习形式,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探究结果,而且体验了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和讨论,真正把高中生的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第9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通识;学习;课程改革

2010年3月16日至18日,甘肃省政府主持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大会暨首期管理者通识培训会。启动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省高中课改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从今年秋季开始,甘肃省高一年级的新生将在未来3年的高中生活中接受大学般的学习模式。高中英语也是这次要改革的重要课目之一,作为高中的英语教师,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改革浪潮的洗礼,每位英语教师都不可能是伫立海岸、襟袖飘飘的观海者,而要成为立于潮头把旗而舞的弄潮者。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应该树立以下五种意识,才能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要树立学习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英语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点。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可以自己购买资料充电提高。其次我们应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刻苦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把握其脉络和思路。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研读教学论文,吸取他人的经验。

二、要树立实践的意识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一般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良,而是在新的教育观下课程标准的改变,是课程实施及管理领域的深层次震荡,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选择、转换和塑造。慌乱、迷惘、徘徊,还是喜悦、振奋、勇往直前,这都是感觉上的必然,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勇敢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探索去完成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地说,在教学总体目标上,要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在课程实施上,要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要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在教学评价上,要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

三、要树立借鉴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走过了九个年头。在甘肃省今年秋季进入高中课改以前,相继有24个省市的一线老师已经参与了实验。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实验报告和教育教学论文见诸报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聆听他们的心声,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缩短实验的周期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尽快实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转型转轨,使高中英语新课改由低

层次的操作尽快转向高层次的实践。

四、要树立反思的意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一套教学方法,教材要生存下去,要站得住脚,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它是否是“最新”的,而是决定于它在实践中是否是合理的,有效的,要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例如在高中英语新课程实验中,很多教师凭着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知半解,推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只注意了教学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仅在直观兴趣和表演上下工夫,但却没能设法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学到英语。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结束,傻眼了,教学质量下滑了。

五、要树立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前途;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前进的希望。高中英语新课改倡导英语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方法,但并非最新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中许多理念和方法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究和论证。像前几年有些地方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全身反应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途径等就很受专家、学者、老师们的质疑,这些教学方法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实际,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上面谈到的五种意识中,学习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了解了新课改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措施,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课改的进程。实践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才能够践行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地完成各项实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