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大学化学反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化学反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化学反应

第1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1、晚会名称:“***之夜”商学院迎新大型文艺晚会

2、晚会主题:歌舞青春(待定)

3、晚会背景:他们带着青春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加入到我们学校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我们通过举办迎新文艺晚会,师生共聚一堂,欢迎他们的到来,向大一新生展现我们学校师生最热情活泼的一面,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开启崭新的乐章。

4、晚会目的及意义:这是一支为青春编排的舞蹈,这是一首为收获谱写的欢歌,这是一个展示大学生青春风采的舞台,这是一场欢迎2014新生的盛会。热烈欢迎新同学,活跃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商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大型毕业文艺晚会数届,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同学要求强烈。所以本次商学院将再次掀起校园娱乐狂潮,精英团队打造高品质迎新晚会!商学院这次融合了商学院全部的文艺精英和部分校园明星,以高品质的晚会内容,高素质的舞台监督,为全校同学献上一台视觉盛宴。

5、时 间: 11月21日

6、地 点:高职礼堂(容纳1400人)

7、主办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学生会

承办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学生会

协办单位:赞助商

8、晚会形式:以歌曲和舞蹈为主,其中穿插互动及曲艺、话剧类节目等等

9、面向对象:青岛大学商学院15级新生

二.幕前及幕后工作人员安排

1、策划组

人员构成:文艺部全体成员

主要工作:完成晚会的最终策划

2、节目组

前期阶段

人员构成:以文艺部全体成员为主

主要工作:①确定主持人

②完成节目的征集,评审,并确定最终节目名单。

后期阶段(5人)

人员构成:幕后催场人员2名

场下催场人员3名

主要工作:提前根据节目安排进行催场,让演出人员提前做好准备,保证晚会现场的流畅性

3、舞美组(8人左右)

人员构成:舞台设计6人

灯光操作1人

舞台效果操作1人

主要工作:①进行舞台设计

②配合演出人员完成灯光和舞台效果的操作、传达演出人员对灯光以及舞台效果的意见。

4、秩序组(16人)

人员构成:礼仪组8人

治安组8人

主要工作:①负责晚会现场的礼仪接待工作以及互动环节的颁奖工作

②现场秩序维护、治安疏导

5、剧务组(12人)需要策划

人员构成:话筒4人

麦架2人

开闭幕2人

道具4人

主要工作:①保证话筒分配到个人,做好与主持人及演出人员话筒的传递,

②闭幕要有1人引幕

③麦架和道具的搬运要及时

6、后勤组(6人)

主要工作:①工作人员工作餐、工作用水等物资的购买

②负责采购晚会现场所需的物品

③晚会服饰和道具的整理、看管

7、外联组(人数待定)

人员构成:学生会实践部全体成员

主要工作:①联系并确定晚会的赞助商,明确赞助商的要求。

②负责领导老师和其他嘉宾的联络邀请工作,发放请柬。

8、宣传组(人数待定)

人员构成:以宣传部和新闻部为主

主要工作:①绘制晚会的海报,制作横幅和宣传板,购买气球

②将海报、横幅、宣传板张贴和悬挂到合适的位置

③做好活动筹备及晚会当天的一系列新闻采访及跟踪报道工作

9、流动小组(5人)

主要工作:①协助人手不足的小组完成相应的工作

②晚会现场的突发应急工作

10、化妆组(5人)

主要工作:负责演出人员的化妆工作,熟悉晚会每个节目的具体出场顺序,方便出厂之前对演员进行补妆。

11、视频组(10人)

主要工作:负责晚会期间外景的采集和相关视频的制作。技术较为复杂的部分可以找专业人员来处理。

12、文案组

主要工作:①负责晚会期间文案的撰写,包括邀请函和主持人串词等

②收集晚会期间的发票和收据,并做好详细统计,上交主席团

三.各阶段任务及工作分配

(1)晚会策划及准备期:

本阶段主要完成宣传、节目收集、主持人确定。

Ⅰ、节目收集:

1、前期宣传及通知

第2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教学 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在英语课堂中也逐渐面临着跨文化和国际性问题。掌握英语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会遇到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相互碰撞,通过英汉互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他们的区别。

一、跨文化教学翻译策略的类型及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的翻译实践中,文学作品翻译一般都拥有传承文化的作用,学生在翻译中,要进行语篇翻译,掌握好衔接。衔接是组成语篇的基础,其主要类型有省略、指代、连接和词汇。在语篇的整体翻译中,衔接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非结构性衔接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阐述翻译策略的应用。

二、跨文化教学中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

(一)省略

在英语文化中,也存在省略这种结构。学生在翻译中,要明确省略的成分,掌握省略结构与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实现前后句的合理连接。在英汉翻译中,这种省略的结构,也被理解为是汉语的零主语,此时主语不具有突出地位,部分情况下无须出现。

例1:

《Gone with the wind》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love history novels. The novel is set in America civil war, and the main line is strong. That is the love and hate among Scarlett and several men,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al and history, with all the old familiar thing going. This novel is a song of human love and a reflection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ethic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the enormous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grand historical picture.

译文:《飘》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这部作品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例1中主要介绍了《飘》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以及其主要内容,在翻译中*位置省略了上一句的主语。如果没有省略这个内容,可能会增加句子的烦琐性,破坏整体的连贯性。

(二)替代

例2:

“Well, Prince, so Genoa and Lucca are now just family estates of the Buonapartes.But I warn you, if you don’t tell me that this means war, if you still try to defend the infamies and horrors perpetrated by that Antichrist- I really believe he is Antichrist- I will have nothing more to do with you and you are no longer my friend, no longer my ‘faithful slave’,as you call yourself! But how do you do? I see I have frightened you- sit down and tell me all the news.”

译文:“好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成为波拿巴家的地盘了。不过我要告诉您,如果您还对我说我们没有战争,如果您还护着这个敌人的任何卑鄙行为和他造成的惨祸,那么我就不再理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把您吓坏了,是吧?好了,我们坐下来谈谈吧。”

例2中的this,表示的是前文所述说的战争,代指了一个短句,“Genoa and Lucca are now just family estates of the Buonapartes”。汉语中与其相对应的替代用法为“这样”“如此”等,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是直接可以翻译成汉语中相对等的词,避免重复。

(三)连接

连接是通过一些连接词、副词或是词组等构成的,这种使用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句子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语境具体分析连接词的意义。如在例2中,最后一句的“but”并没有实际含义,主要起到的就是连接作用。在英汉翻译中,要将显性连接变为隐性连接。

三、结束语

通过省略、连接、替代三种英汉翻译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翻译的要点,全面理解语句想表述的内容,增加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丽,王丽波.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培养及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6):187-188.

第3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泛化现象以及网络语言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因其幽默风趣、简洁方便和能够突显个性而被大学生广泛应用于网络和日常生活中,同时大学生也意识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加深了与父母的代沟,其不规范性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创造条件,使网络语言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下去。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5-0072-05

一、引言 我国于1994年连接国际互联网,从此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仅2011年一年新增的网民数量就达到了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1〕。网民基数和网络利用率的迅速提高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网络语言通常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指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狭义的理解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等的交际用语〔2〕。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3〕。大学生网民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历高和互联网使用熟练等特点,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因而网络语言对其影响很大。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一夜之间该标题被全国网民和读者高度关注,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11年7月在北大和清华的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的讲话都使用了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典礼中,北大校长希望学生一定要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因为那“真的只是浮云”;忘掉同学间的不愉快,多想想纯真友情,就不会“伤不起”。与北大校长不约而同的是,清华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提到了“人人网”,并且在讲话中引用了凡客体①。两位校长的行为被冠以“北大清华毕业典礼校长‘比拼’网络语言”的标题在网络上发表。

大学生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如何?他们如何认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影响,并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2月~2012年3月对辽宁省某高校2009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调查的对象为辽宁省某高校2009级某学院的232名学生,其中男生84人(占36%),女生148人(占64%)。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法收集数据。本研究所说的网络语言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即QQ、聊天室和网络论坛等使用的语言。为全面了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泛化现象,以及网络语言的使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笔者从多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共20个题目。为了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消除学生的顾虑,做问卷之前教师向学生声明问卷结果只用于调查研究,不会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并对其中的3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深度了解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已经在大学生中普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第5期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泛化及其影响——以辽宁省某高校2009级学生为例当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脑的日益降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如表1所示,拥有电脑的大学生有178人,达到了81%。大学生们将电脑用于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各个方面,电脑已经从最初的辅工具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左右的学生竟达到73%(1~3小时的有44%,3~5小时的有29%),可见,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空间。

(二)网络语言已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

1.大学生获知网络语言的途径和对网络语言的认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通过网络获知的,占调查样本的68%;27%的大学生是通过和同学或朋友的日常交流认识网络语言的;还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媒介获知网络语言的,占调查对象的4%;1%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家人等其他途径获知网络语言的(见表2)。通过与大学生的访谈可知,他们不仅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认知世界,也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时事和社会热点。

电脑的逐渐普及和大量的上网时间为学生学习网络语言提供了基础,大学生不仅在网络中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而且还将网络语言的运用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调查显示,对10个时下流行的网语(神马、囧、orz、打酱油、()、CU、886、ungelivable、BF、TMD),55%的大学生认识6~8个,28%的大学生认识9~10个(见表2)。占调查对象的83%的大学生对所列的时下流行网语基本或完全认识,说明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泛化。

2.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泛化情况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非常普遍。使用的场合不仅限于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甚至在日常交流和短信发送方面也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调查发现,日常交流使用中从没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只占到2%,而经常使用的则占到了22%,有时使用的占到了54%(见表3)。运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的对象也不只是网友,还有朋友、同学和家人。当被问及跟哪类人交流时较多使用网络流行语,选择“同学”和“朋友”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75%和79%,选择“网友”的占52%,而和老师交流时他们则几乎不使用网络语言,因为和老师不熟悉,代沟和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也是原因之一。

第4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关键词: 化学高考题 化学反应速率 类型 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经常在高考试题中涉及。如2012年全国理综高考试题第27题(4)COCl 的分解反应为COCl (g)=Cl (g)+CO(g) H=+108kJ.mol 。反应体系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 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摇 ?摇;

②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摇 ?摇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 )=?摇 ?摇mol・L ;

④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摇 ?摇;

⑤比较反应物COCl 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摇 ?摇v(15-16)(填“”或“=”),原因是?摇 ?摇。

这④⑤都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抽样统计难度为0.395。考生的得分率非常低,究其原因是考生对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认识不清,那么如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类型并进行大小比较呢?下面我根据对2012年全国理综高考试题第27题(4)小题的解读谈谈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的方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类型

化学反应速率有多种分类方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根据时间间隔的长短可分为: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某段时间间隔内的速率是平均速率,而某时刻或时间间隔无限小时的速率是瞬时速率。如:速率-时间图像中某一时间的速率是瞬时速率。

2.根据可逆反应正逆方向不同可分为: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朝正反应方向进行的速率叫正反应速率,朝逆反应方向进行的速率叫逆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可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而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逆反应速率亦然。

3.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可分为:单向速率和综合速率。由于可逆反应正向、逆向同时进行,对于反应物而言,正向消耗的同时逆向又在生成;生成物亦然。正反应速率特指反应物消耗的速率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逆反应速率指反应物生成的速率或生成物消耗的速率。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是单向速率。某反应物在某段时间间隔内速率指正向消耗与逆向生成的差额表示的速率,即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净减少浓度或净增加浓度表示;当浓度减少时,该反应物的平均速率大于零;当浓度增加时,该反应物的平均速率小于零;当浓度不变时等于零;生成物亦然。未指明正或逆时的反应速率指的是用该物质表示的综合速率;当可逆反应反应正向进行或平衡正向移动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均速率大于零,当可逆反应反应逆向进行或平衡逆向移动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均速率小于零,当可逆反应反应达到平衡时用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用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综合速率等于零。

二、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有多种比较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速率。

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B)=c(B)/t通过计算。这一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某物质的浓度大的、或体系的温度高的、压强大的、加入了催化剂的反应速率要大。这一方法适用单向速率大小的比较。上面高考题中产物CO在2~3min和12~13min时,CO的浓度并不相等,温度也不同,用CO表示的正反应或逆反应速率肯定不等,但在2~3min和12~13min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比较产物CO的平均速率指的是综合速率,由于c(CO)=0,用CO表示的平均速率为零。

3.对于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还可以根据反应进行的方向或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当反应正向进行或平衡正向移动时,用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之亦然。

三、对2012年高考试题的解读

1.第④小题比较的是产物CO的综合速率,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v(B)=c(B)/t判断:产物CO在2~3min和12~13min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即;c(CO)=0,其平均速率v(2~3)=v(12~13)=0,在5~6min时产物CO的浓度呈现增加的趋势,v(5~6)>0,故有v(5~6)>v(2~3)=v(12~13)=0;但高中教材并未明确提出综合速率,考生只知道达平衡时反应并未停止,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认识不到达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平均速率为零。这一高考题是超越教材还是超出教材,值得探讨。

第5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这次迎新晚会由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策划。我们计算机系学生会历来是一支有着极强凝聚力的学生队伍、工作能力突出,成功的组织了许多活动,特别是去年举行的“璀璨之夜”大型迎新晚会,大合唱比赛以及校园歌手大赛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们将在这次迎新晚会的工作中再一次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与老师、同学携手办出一台有我系特色的晚会。

又一年过去了,我们计算机系迎来了新一届的同学,他们带着青春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加入到计算机系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我们系团总支学生会打算通过举办迎新文艺晚会,师生共聚一堂,欢迎他们的到来,向大一新生展现出我们计算机系师生最热情活泼的一面,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开启一片崭新的乐章。同时,我们通过这个文艺晚会发掘我系的文艺人才,使他们的特长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还借它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提供一个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

这台文艺晚会的主题是 “ 春华秋实 ” 。“ 华”即是“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方面,用春天来比喻大一新生大学生活的开始,通过这次迎新晚会,来激励同学们迈好新生活的第一步,告诉他们春华秋实,汗水凝成收获。另一方面,用“春华秋实”来鞭策我们以后更要努力的工作。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即将过去的 XX 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是励精图治的一年,更是我们全体计算机系师生辉煌的一年!

全系每班的节目不限,形式不限,内容尽量贴近主题。大一每个班至少要编排两个节目,具体的节目编排由各班文艺委员负责和组织,然后经过策划组再进行审核和培训。所有节目需提前彩排,最后经过学办老师审查之后,合格的节目方可在这台文艺晚会上表演。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策划组决定。

地点:院礼堂 时间: XX 年 12 月初

第二部分 晚会日程及组织安排

节目编排 11 月 12 日 -12 月初 选择主持人 11 月 12 日 -11 月底 第一次节目审核 12 月 1 日 晚 7 点(学生会内部审核) 第二次节目审核 12 月 日彩排前的工作安排和演员要求 各种宣传活动 彩排 正式演出

1 、节目编排负责人:系文艺部及相关文艺委员(由系文艺部及相关文艺委员负责节目编排,并要保证节目的高质量)。

2 、音乐制作负责人:文艺部

3 、选择主持人:由同学或老师推荐和选节目时候的观察,择优选拔现象气质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心都强的学生。主持人数量在 4 个左右,组成风格和组成方式不限。主持人用语必须经过审查。

4 、文字宣传负责人:系宣传部(主要由宣传部和文艺部联合完成)。

5 、广播宣传负责人:宣传部(全校性的广播宣传)。

6 、安全负责人:系体育部(由学生会体育部负责保证晚会的安全和治安工作,维护晚会现场的秩序)。

7 、工作证制作负责人:系宣传部(按活动当晚的责任体制制作工作证)。

8 、会场布置负责人:生活部、纪检部等由纪检部、生活部及志愿者(协作做好晚会的后勤保障工作。会场布置人员须参加一切有关晚会的服务性工作)。

9 、通知领导负责人:主席团(由主席团负责联系学校领导参加晚会)。

10 、演员化妆负责人:团总支、文艺部(由团总支、文艺部组织人员,负责当天的化妆工作)。

11 、晚会摄影负责人:系网络部(主要控制当晚拍摄的内容、方式,晚会现场的整个过程不漏拍,拍摄角度多样)。

12 、话筒、催场、道具、碟片、磁带管理、音响负责人:待定

13 、晚会结束后礼堂的打扫 负责人:系生活部

(注:学生会所有部门尽一切可能支持晚会工作)

第三部分 晚会要求

1 、本次晚会举办各环节必须遵纪守法,内容要健康向上,达到主题要求。

2 、参与者和参加活动企业必须接受活动组织者的统一指挥,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精心实施。

3 、本次活动要求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障晚会各环节顺利完成。

4 、遇各类突发问题,有关方面应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5 、各晚会筹备组成员应认真对待自己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耐心处理面临的工作,协助晚会筹备组其他部门的工作,主动帮助他们完成应该负责的项目。

6 、晚会当晚各环节责任分清,晚会筹备组相关人员须带上和自己责任对应的工作证。

第6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摘要】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与传播,忽略本土文化,导

致大学英语教学出现"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

策略。

【关键词】文化失语本土文化西方文化

失语症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

部分或全部缺失。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他发现许多从事外语教学的中

国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1]

1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绝对是举足轻重的,是

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Lado和Brooks等学者均坚定地认为,对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对比是语言教学法

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学者和教师也认识到了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

济一体化和时代的发展,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的认

识逐步加深,文化的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英语教学界的学者和专家的普遍认同,文化交际的

双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

中,文化教育被片面地理解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导致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单向性趋势,出现了向英语

国家"一边倒"的现象。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

,不参考母语,不和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2]这种重视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在不仅在

文化交际中表现明显,在英语教学中同样也表现的很突兀。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就明显的看出这一特征

。在文化传授的教材中,几乎全部都介绍的是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或现代生活等课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

课文极少。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还导致另外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即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恰当的

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不仅不能巧妙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还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

的误解。在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时候,他国学生夸夸其谈本国的文化,而我国学生只能一脸尴尬,甚至连"包

子"、"油条"、"元宵节"等单词都不会翻译。更离谱的是很多人在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乱翻一气,把儒家名

言"富贵不能"译成"Be rich,but not sexy","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成"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叹,我国学生对本国文化缺失到何种地步,这种现象与我国大学英

语教学只强调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脱不了干系。

2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之原因

2.1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文化传播的单一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中国文化则处于较弱的位置。从近代交往历程来看,西方的强

势文化一直凌驾于我国本土文化之上。西方国家掌握了经济、政治与军事大权,使得相对落后的本土文化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失去了话语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采取单一路径,只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本

土文化,人们对文化交流的互动缺乏平等交流意识,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不平衡。过去很多学者在论述中西

文化交流史时,多认为从文化传播的方向上来讲是单向的,即由西向东,是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向东方

、向中国的传播;西方人在这场文化传播中是积极主动的,而中国人则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传播结

果而言,西方文化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而中国文化则受到了冲击。[3]

2.2 社会观点的误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英语热",从刚入学的小学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国人把学

英语当作头等大事。英语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被国人抬到了一个不可抵达的

高峰。可怕的不是英语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冲击,而是面对这种冲击的时候国人所表现的无动于衷,甚至漠

视母语及母语文化。国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比对中国的春节还要热情,西方的电影和音乐日益

占据中国市场,更加深了国人崇洋的心理,此外,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被过分的夸大

,很多学者提倡学生少说中文或不说中文。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崇尚西方文

化蔑视中国文化。

2.3 教材选用不当

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依赖于教材,英语学习和教材是分不开的。纵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等教材的课文大多来源于国外的报刊或者杂

志,都是介绍西方社会的人文知识、社会习俗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是有好处的。但本

土文化的内容摄入甚少,特别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更是少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学生在向他人介绍本土文化的时候表达能力低下。

2.4 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在课堂教育普遍实施的中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大部分教

育的素质却有待提高。很多大学英语老师自身的态度不对, 对本土文化忽视甚至蔑视,他们汉语言文化功

底薄弱,有些老师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盲目的崇尚西方文化,并将这些观念植入学生身上。教师素质高

低与学生学习本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3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之解决策略

3.1转变社会观点,建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

中国学生受英美文化的冲击,对其认同感甚至超过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一

边倒地传授英美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其根本目的在于

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在其名著《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提到:"语

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或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

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4]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与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互相分享各自文

化与习俗是必不可少的。整个社会应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本国文化,树立平等交流意识。在教学中不断输

入中国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平等交流的态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3.2教材和考试摄入中国文化元素

教学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摄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会产生迁移

作用,课文可适当的增加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选

择材料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本土文化的正迁移。在考试中,适当的增加本土文化的比例,及

翻译本土文化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激发教师传授本土文化的积极性,使考试成为促进

本土文化学习的有效机制。

3.3教师需提升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应提升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学校可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本土文化的培

训,让其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本土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书中,陈深提出了"文化创意"的

观点,是"在中国通过外语教育学习语言和文化可以获得的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展或增长是一

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内部的变化过程。文化创意的概念更注重学生参与文化互动的能力而不是他应用语言

的能力"。[5]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刺激学习者的内部变化,从而达到更

深入理解,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使用比较法,感受式教学法,合作法等

方法进行教学。比较法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罗选民教授指出:"第一,它可以从文化系

统的文化现象的同一性中探求人类发展的共性。第二,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差异中,可以揭示人类文明

发展的个性。有比较才有鉴别,不进行比较,就无从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因此,比较法是英汉文化对

比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6]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化方面的课文时,可将其与中国文化相对比

,如在介绍西方节日的时候,可在其与中国传统节日作比较,也可让学生发表意见,与学生进行合作式教

学。与此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应加强文化根基,多阅读《中国日报》、《21 世纪》注重中国文化

知识的报刊资料,多参加课外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

的中文来进行交流和介绍中国文化。

4 结语

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

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7]我们作

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让中国走出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可

能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让大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0).

[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1999.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8

[5] 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

[6] 罗选民.论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研究[M]//7=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

第7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翻译,即“一种语言文化中的特定符号与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特定符号之间的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的转换”。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论是语言上的交流还是非语言上的交流都是受文化制约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是一种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脱节;二是现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即使关注了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意识不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文化因素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

1 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观察后发现,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背单词、词组和语法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体验该国的历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但现阶段,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课堂提问和考试中能看出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四级考试实行新题型,翻译由原先的五分调整到十五分,考试大纲明确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后,部分学生开始逐渐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结合。由此看出,学生的翻译能力如果得不到提高,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2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探究

2.1 英汉语言词汇的差异

东西方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词汇意义存有很大的差异。某一词汇在特定文化下的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例如:龙,在中国代表贵族,而dragon代表了凶恶;狗,在中国具有骂人的含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等,dog在西方人的眼中则代表了忠诚,如,“Love me, love my dog”。这就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的差异。一些成语也是如此,例如:“蠢得像猪”翻译为英文为as stupid as a goose,将goose大鹅看作为愚蠢的象征;“没头的苍蝇”翻译为as blind as a bat,而用bat表示毫无厘头的事物,由此可见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2.2 词汇文化意义的缺失

源语言中的一些词汇被翻译成目标语言后,虽然用的是概念意思均一致的词汇,但是源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却出现了部分缺失。比如“胸有成竹”。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将其翻译为英语为:He has mature bamboo in his breast.但是这样的翻译却丧失了其隐含的喻义。因此,诸如此类的成语翻译首先应该将比喻意义作为目标进行翻译,因为在外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应该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He has a wel1-thought-out plan in his mind.由此可见,同一词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应该充分了解其文化信息。

2.3 语言结构与内容上的文化差异

汉语与英语历史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我们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会把定语或状语放在目标词语之前进行修饰。然而与中国的表达方式相反,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述时更倾向于直接表述主要意思,后面再对整句话进行补充或说明。例如: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那么这句话用英语表达为: “I was unhappy 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这个例句充分体现了在翻译中必须要重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3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3.1 增强师生的文化因素观念

在现阶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不必说帮助学生翻译文化能力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因此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真正的把文化因素融入到翻译中去。

另外,许多学生对翻译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而不懂得其深层的文化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方法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多的将文化因素融入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文化因素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3.2 构建学生的文化思维

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中曾经说过,语言不仅影响并且决定思维。反之,思维方式也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去调整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业余时间查阅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再由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总结,这样就会对学生文化思维的构建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挖掘自身英语学习中的兴趣点,督促其课下自主学习,进一步体会文化现象。

第8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一、 2012年-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化学反应原理大题考点分布

三年来,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依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考纲要求进行命题。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时代性和实用性,彰显了化学的价值。2012年(27题)以“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的光气合成”为载体,2013年(28题)以“新型能源二甲醚的合成”为线索,2014年(28题)则以“重要有机化工原料乙醇的合成”为素材。考查到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内容。具体考点为:

①化学方程式书写、②盖斯定律应用、③信息条件下化学方程式书写、④平衡常数计算及应用、⑤速率及影响速率因素大小比较、⑥勒夏特列原理应用、⑦电池电极反应及计算、⑧工艺比较等。每一年对以上考点考查的方向及频率略有差别。具体情况见图1(数字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为考点序号,下同)。

由图1比较分析可知,2012年化学反应原理大题涉及到的考点有6个,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其中①②③⑥考点出现的频次为一次,速率及影响速率因素大小比较出现的频次为三次,平衡常数计算及应用出现的频次为两次。2013年考点较为集中,重点考查方程式书写、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电池电极反应及计算,出现的频次皆为三次,占试题考点数的90%。

2014年考点共五个,分别为②③④⑥⑧。考点分布较为均匀,重点考查勒夏特列原理应用,出现频次为3次。

二、2012年-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化学反应原理大题命题特点

1.考点稳中有变,变中有新

“稳、变、新”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对于同一类型的试题,命题者都会删减某些考点,引入新的考点,在传承中求变求新。2012年-2014年化学反应原理试题考点关系见图2。

从考点关系情况来看,三年都考查到了盖斯定律应用和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盖斯定律应用主要考查的视角为计算热效应(2012年)或书写信息条件下的热化学方程式(2013年)或求陌生反应的焓变(2014年)等。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的考查手法则相对较灵活,2012年为应用勒夏特列原理来比较温度的大小;2013年则是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过程分析。如“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Ⅳ)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2014年整合了2012年和2013年有关勒夏特列原理考查方式。既有压强大小的判断,又有分析进一步提高乙烯的转化率所采取的措施。

从相邻两年考点关系看,2012年有6个考点,而2013年只涉及到4个考点。其中相同的考点为①②⑥。2013年在2012年的基础上减少3个考点,新增“电池电极反应及计算”。2014年重现了2012年和2013年中的4个考点,新增了“工艺比较”。

2.植入新知识,突出考查考生重组信息的能力

考纲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其中“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排在第一位。纵观近三年来化学反应原理试题,它主要考查考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2012年-2014年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中的新信息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化学反应原理大题都植入一些新知识,信息呈现方式有文字描述、坐标图和定义等。解答形式为书写信息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求焓变及热效应、根据给出的定义进行相关计算,依据坐标图分析解答等。在试题中植入新知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测试考生重组信息的能力。

3.隐藏部分信息,提升设问难度

化学反应原理形成是一个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因此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必须依赖试题的载体,运用抽象思维与概括思维,对试题信息进行筛选、重组、整合,然后输出原理。命题者若将部分信息隐藏起来,试题的难度便会陡然增加。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具备灵活的思维,还要有扎实的基础。

2012年化学原理大题中的第(2)问:“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计算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该问主要是考查教材新增内容盖斯定律。从江西省的阅卷数据看(下同),考生的正确率为1.4%。正确率如此之低,一方面说明考生不会灵活运用盖斯定律解决相关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此问隐藏了人教版《选修2》中的“一碳化学”和“高温重整”关键内容。很多考生将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生成的产物写成了CO和H2O,而不是CO和H2。

2013年化学反应原理题第(1)问:书写“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的化学方程式?”,当年该问的零分率为79%。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告之铝土矿中还含有Fe2O3、Ga2O3、CaO、MgO、SiO2等杂质。该问意图是考查工业制铝的工艺流程,属于知识再现型问题。但因隐藏铝土矿所含杂质的信息,难度系数仅为0.082。同样该题的第(5)问:“列式计算能量密度?”,此问目的是测试学生即学即用能力。虽然能量密度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但是缺少法拉第常数或电子的电量,当年整个江西省仅有78人答对此问。

2014年化学反应原理大题第(2)问:“与间接水合法相比,气相直接水合法的优点?”,此问的参考答案为“污染小、腐蚀小”。很多考生回答了“无需催化剂”或“产品利用率高”或“无副产物”等。间接水合法制乙醇的副产物主要是乙醚。其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乙烯的转化率高。其缺点是生产流程长、浓硫酸对设备腐蚀严重。而直接水合法制乙醇的副产物除乙醚外,还有乙醛、丁烯、丁醇及乙烯聚合物等。其优点是直接合成乙醇,生产流程短、以固体酸(磷酸)作催化剂,减少对设备腐蚀。其缺点是乙烯的转化率低。由于试题缺少以上两工艺优缺点的关键信息,仅给出两工艺的原理,考生要正确回答此问,多少要凭点运气。这是导致此问得分率极低的主要原因。

第9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并保持大学课程应该具有的开放、多元、学术、个性等特色。

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担负着为基础语文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但今天高校师范专业在教学上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对基础教育的漠视。笔者在近两年指导中学教育实习中发现大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方面都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直接的反映就是毕业生在教育实习阶段进入中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实习单位提出毕业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都有待提高,否则难以适应中学语文课改的进程。这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深化高等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的改革都明显地更为强调对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了古代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然而笔者在中学指导实习期间,通过和学生交流、课堂听课等方式对银川几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古代作品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相关了解,从采集的信息看,古代作品的教学存在较多的困难。部分教师自身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欠缺、对诗词歌赋的鉴赏停留在一般的、表层的知识讲授上,而对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作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等挖掘很少,这就导致学生对古诗文认识不深入、不到位,无法真正领悟其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情怀,同时由于古代作品时代久远,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距离感,觉得难学甚至学不懂,长期下来,学生失去学习古代作品的兴趣和信心。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测验卷面上涉及古代知识的题型失分较多。这种情况一定程度表明了担负着中学语文教师职前培养使命的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在整体上与中学教育是脱节的,培养的语文师资还远未达到基础教育方兴未艾的课改的新要求。因此,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应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宁夏语文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好的结合,都将成为古代文学教研室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讲授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大学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在改革中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针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从知识层面、素质层面、审美层面及理论层面都做相应的调整。以宁夏大学为例,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分为四段:即先秦两汉段、魏晋隋唐段、宋元段、明清段,在教学中把《中国文学史》与《历代文学作品选》结合起来,但该课程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就是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让学生把握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如何让学生理解众多的经典名作,实是一件捉襟见肘的事情。以至于长久以来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加作品分析的“文学史模式”,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讲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把重点用于讲清文学发展的脉络、形制特点、作家贡献、文学主张、文学现象上。而对学生的鉴赏评介,审美和领悟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其阅读范围、知识的整体储备等等的检查较为忽略,这就使得毕业生走入中学岗位后自身的文化底蕴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困难重重。就此,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根据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把教学重点做适当调整,例如先秦两汉文学把重点倾向于对学生古汉语基本功底,原典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魏晋隋唐文学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侧重学生对文学自觉地阐释和理解;宋元文学更多的强调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审美能力;明清文学倾向于较广的阅读面,加强学生作品形象分析能力。与此相对应,教师可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形成文史结合,严谨扎实,重视史料的教学风格;在诗词歌赋文学中形成审美、吟咏讲解的教学风格;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形成知人论世、人物分析的教学风格等等,这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时数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上的不利影响,缓解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走入中学工作实践后和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是构成文学的四要素。传统的大学教学还是中学教学只侧重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在涉及读者时,则仅仅注意到作品对读者的教育作用,而对读者(学生)是否接受作品或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是不够重视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的阅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这一理论已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说的“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建议”说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主要体现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这一教育理念也符合文学活动的本质,所以完全适用于大学及中学的教学。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在整体教学改革上提出“四环节”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贯穿“讲授—讨论—论文—阅读”四个环节,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把教学主体转移到学生上,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获得专业的知识,通过课堂讨论锻炼自身的表达、理解能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加强其书面写作水平,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拓宽知识层面、提升其对文学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希望通过这种改革,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显然也完全符合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具有的创造性作用这一文学命题,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让各类体裁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用,相互辅助和映衬,促使学生分析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边缘性和内涵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思索、感悟、再造的空间,从而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提倡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的教学面向基础教育,绝不意味着将大学教育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甚至需要警惕中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对大学教育的干扰,拒绝教学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面向基础教育的同时,始终保持大学课程应该具有的开放、多元、学术、个性等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