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产权 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 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 )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ft )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论文摘要: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需要创新。本文从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三个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知识的链接与建构,完成该课程在道德上对学生的引导与升华。 网
网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6.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途径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文化素养课。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用显著。学生学好这门课就是要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必须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一定的积累,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是“空谈”。而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始终努力寻找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途径,以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使语文素养不断地提高。
1.重视课前提问环节,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让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会占用讲课时间,担心完不成课时计划,常常忽视省略了这一环节。事实上我们讲课的目的除了给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外,就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上完每堂课后,就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需要识记的知识和下堂课要提问的内容。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多思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愿意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这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字词、哪些名言名句,学习文言文归纳哪些实词、虚词等。明确提问的内容,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堂上掌握起来就显得轻松,不会抓瞎,没有精神负担。长期坚持,也就自然养成了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学习积累的知识也会变得丰厚起来。如果教师对已经教学过的知识不去过问,那么学生也就会懈怠,就不能很好的积累和掌握这些知识。
2.通过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队要记忆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温习梳理,就会呈现递减或遗忘的趋势,直到全部遗忘。相反,如果我们经常反复温习,不仅利于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还能学到新知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使学生反复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每单元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检测题,用讨论、竞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测。如果每课堂上,整天做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而不去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只有这样通过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于接受,会主动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时了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在自己出题的过程中,为了力求答案的准确无误,他们会查字典、翻资料。如此良性循环,学生所学知识也就得到了强化,掌握的也就更牢固了。并且通过检测,教师也可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所了解,做出正确的评估。
3.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记多背诵。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鼓励他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谚语、名人名言、优美诗句或精彩句子、新鲜词等。或者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经常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等。长久坚持,积少成多,并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得到永久的储存。教师要要探索科学化的作业路子,采用多元化作业形式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效果。如书面作业采用了指定作业与自选作业结合;即使书面作业,有时也变换角度完成,如要求学生对单元、或期中、或期末学习内容进行命题;随笔采用自由抒写和小组命题形式结合。一定阶段内又采用自由组合小组,轮流写作随笔,展示文采,共享知识;布置看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观看新闻・科技等节目,积极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另外,诵读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背诵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所以,加强背诵是不可少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强调了语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诵了。不背诵就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量的背诵会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态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利于最佳年龄期,让学生多记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4.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语文知识。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充分利用教材阅读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分析,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阅读教学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兴趣的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一些现代化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习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知识积累,一举两得。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应有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正常发展。除课外导读中的篇目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定阅读部分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名家名篇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博览群书中,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强化基础,利用课前五分钟,熟悉上节内容,检查早读效果。形式上可提问,也可上板练习,每节如此;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狠抓期中或期末检测后失分点训练:如课前安排时间训练文言文注解;系统复习,重视单元总结,学生归纳总结后,教师再讲解,之后让其修改完善;指导学生归类复习,按知识类别总结。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才能能引起质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丰厚的知识,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心理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一、《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机械原理》在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结束后安排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中,并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机构综合、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有较完整的理解,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机械设计》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课程结束后安排三周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机器功能的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订设计方案,在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的基础上培养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材料、形状、尺寸与结构,并具备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标准、规范、手册、图册,会查阅所有相关技术资料,具备设计机器的基本技能。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采取的流程一般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多,机械专业学生人数随着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增加,实践环节中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加,师生比高达1∶38,加上学期末教师监考场次亦逐年增加,指导强度比先前有了大的下降,这“两增加”导致了“一下降”的现象,使得《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许多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付诸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仍堪忧。
显然,不断探索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非常必要。本文提出从心理学入手,关注心理因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的思路并探讨其实施方式。
当前,《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对象基本都是“80末”和“90初”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选择性极强,趋同意识很淡,更习惯于通过亲身实践认识过程接受前人的结论,喜欢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面比较积极,想取得高分,但意志力差,不能持之以恒,倘若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就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1]。对于这样的授课主体,我们需要根据心理学知识帮助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强化实践教学的训练效果。
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心理学策略探讨
1.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高层次性和争议性的特点,在该环节的推进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而提高其参与性的前提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方法的一般特点,主要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校外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1)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自学中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价值一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会激发更强的学习兴趣。此外,“80末”“90初”的学生在心理上比较依恋网络,在求解过程中能学会通过网络解决专业上遇到的问题。
(2)提供多个方案,让学生对其进行合理化比较和优选,从而使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否定中进步,引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挖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内在潜能。
(3)给定设计数据的唯一性。数据唯一性使得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完成任务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照搬照抄的现象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抄袭现象倘若被杜绝,就是该环节中的一大进步。
2.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动机培养。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有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部分[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动态。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好奇心、成功的满足感等;而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如表扬、批评、奖励等。因此,在实践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奥苏泊尔(D.P.Ausuble)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驱动力、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指导老师创设课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如,间歇运动的实现、各机构间的协调配合、大传动比的实现等,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而新知识的获取及问题的成功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满意度,进而产生学习动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员工自我满意度提高5%,连带提高11.9%的客户满意度,效益提升2.5%。指导老师可因势利导训练积极归因,促进动机迁移,完成设计中的各项任务。此外,还可通过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注重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设计进度表为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设计目标,当学生按时或超前完成进度表上的任务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进行下一项任务。对于完成工作的质量好坏,可适当运用正确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以避免学生只追求速度而疏于严谨求学的状况出现,同时应及时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适度评价,增强责任感。此外,要营造适度的竞争气氛(如组与组之间),推动课程设计向着“既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指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心理中动机过强或缺乏均不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动机培养时应该加以注意。
3.总结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除了动机问题外,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学习策略和方法不对(方法)、学习焦虑水平过高(情绪)、学习行为不良(行为)、学习疲劳(生理)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适应过程较慢,在进度与其他同学产生落差后,极易滋生焦虑情绪,在焦灼的状态下,往往求助“不当”手段,如篡改他人设计成果、对着图册依葫芦画瓢、网络下载相关资料以假乱真;有些学生对这种时间较长的实践活动缺乏恒心,中途产生疲劳心理,对设计失去兴趣和信心……这类心理均会导致实践训练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使该环节流于形式。针对这类问题,需根据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1)学习方法、习惯辅导。以设计进度表为主线,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戒骄戒躁,营造良好的设计氛围。以“传帮带”的形式组合小组成员,拉近各组间的进度差距,表扬进度快的,激励进度慢的,明确指出快好在哪儿慢好在哪儿,不针对快慢本身,对事不对人,避免激起学生的焦虑,影响设计效果。
(2)学习行为、障碍辅导。针对常见的“糊弄”手段,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积极的优点和想取得高分的心理,端正其态度,规范其行为,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实验直至完成,都要亲历亲为,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4]。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实现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关注心理因素,进行适当心理辅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设计体系,是完成当前实践教学改革任务的一项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20.
[2]陈守强,喻俊馨.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69-70,9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和内容不新颖
现在高中思想教材中的内容多抽象,难以具体地呈现,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有时即使听懂了内容也是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思想政治知识点单凭教师讲述、表格、挂图等教学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1.2 课堂气氛不活跃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运行,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所学得的知识也是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强,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不强,易疲累、注意力下降、没有创新思维,教学存在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严重缺失。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途径
2.1 教学平台的整合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
构建教学平台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教学的网络设备和资源,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理想的学习和教学状态。网络平台的建构可以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轻松自由的课程环境,减少倦怠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发言,提出见解和疑惑,因为通过网络的介入可以增加声音图片,形象生动地解释某一现象和问题。网络的资源丰富生动,具有新鲜感,通过其将理论与实际更丰富全面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我们把政治课程教学因网络而享有的材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对课本的基本理论内容给以补充和详细解释的内部学习材料,它包括了关于课本某一块知识内容的图片、声音或者动态课件;第二类是从广泛领域内搜索得到的与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关联或指导意义的视频、专业纪录片;第三类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原材料,配以实际的现实情况或出现的问题,如价格的不规则波动,政府制定某项政策的原因和依据,这样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和实际解决方式都会引发他们对问题和政策的思考,并联系所学内容加以合理化的解释;政治课程中引入网络在线和资源可以更系统地进行教学规划,呈现丰富多彩的素材,所以材料的选取和应用在教学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课堂;零适应期“职业人”;经济学;教学实践;基础课程
一、经济学基础的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毕业以后就业主要岗位的分析,经济学基础是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仅补充学生专业知识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为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发展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基础目前在大都数经管类高职院校都是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说明它基本上是一门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多样性与课程的统一性的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理论性较强,与专业知识脱节
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教材的使用 、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考核方式的实行等方面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
(2)理论框架的束缚,不易拓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体现的是经济学中经典的理论,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发现很多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些现实的经济现象。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它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假设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因此,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是时展的要求。
(3)教学组织方式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提问、习题练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显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 “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目标改革——培养零适应期“职业人”
零适应期“职业人”:指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的高校毕业生。当今,有很多的职业院校都以“与社会就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适应期”为教学目标,来培养企业人才。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思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当然本文所说的课程目标改革,并不是摒弃原有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原有目标。根据现设的目标需要,在经济学的课堂中要时刻围绕着未来的岗位需要而设立不同项目来进行教学,这些实践项目也一定要和未来的岗位紧密结合。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要设立有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实训项目。
(2)实训课堂改革——“主旋律”课堂的创设
1、“主旋律”课堂的定义
“主旋律”课堂: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系列的相关实训课堂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地来研究同一个研究对象,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旋律”课堂创设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项目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理论,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
(4)情境学习理论 。
情景学习理论有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和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两个流派。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体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建构的,建构知识与理解的关键是参与实践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默会知识对新手的重要性。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主旋律”课堂的创设理念
教师通过项目教学设计一系列的相关项目任务内容,由于这些项目内容要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相结合,因而设计的内容都是与某一个研究对象相关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主要是以某个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例如,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从消费者、土地的供给、房地产产品的类型以及房地产市场等不同角度去分析某个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总结,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工作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当然,教师在设立“主旋律”课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教学方法的辅助使用,丰富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立游戏课堂、辩论课堂和经济学大家的视频课堂等。如图
理论框架改革——七大模块的整合。在高职教育中,经济学基础基本上采取的是西方经济学的浓缩版,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中,高职学生接受基础课程的时间有限,大约是60-64学时,要在这个学时段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内容这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选择时主要和自己的教学对象要密切相关,这样才不会脱离实践,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下是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所选择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基本上分为七大模块:一是走进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史,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房价为什么这么高?用经济学观点思考经济现象;二是均衡价格及弹性理论,讨论房地产的价格形成因素;三是消费者的行为理论,让消费者明白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真正原因;四是生产者行为,从三个角度去分析不同的生产者的行为,投入、产出及成本;五是市场理论,分析市场类型,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抓住市场效益的扩大化;六是国民收入理论,了解居民的收入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七是国际经济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的深刻意义。
四、小结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全面改革,对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只是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角度去探索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不同的“主旋律”课堂是我们今后课改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3]赵水根.高职高专院校 “ 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与成教 ,2010,(15)
[4]贺嫒. 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究[ J ].市场研究,2009,(12) .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一、让初中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唱主角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错误做法;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寻找操作错误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结论重要,获取知识的过程、手段更重要;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新要求;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提高环保意识,节能降耗的意识,例如在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废弃物(包括用剩的药品,取药品用的纸槽等)的处理,以及实验室制氧气后对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能让学生懂得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节约是有理论依据的,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科学习惯。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资源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质,要使之落在实处还需要。
二、 让初中化学实验贴近现实生活
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典型性,实验现象也很吸引人,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课本中所列实验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没法在生活得以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往往把教师的演示实验看成一次精彩的“魔术”表演。学生只不过是一名观众,而不是表演者。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使学生不仅喜欢看演示实验,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做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贴近生活。例如在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食醋、食盐、酱油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者的区别后,再归纳物理性质包括的范围;利用两张废纸,一张撕成碎片,另一张点燃,来推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细挂面、粉丝、白糖、植物油、布料的可燃性,推知许多有机物的可燃性;利用废电池的金属外壳,水垢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到大自然中采集矿石、土壤样品;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通过调节水样的酸碱度现象观察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的材料,设计灭火的方案,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的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制一些溶液互换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推出溶液的名称。
指导学生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科技小发明,利用镁带燃烧时发现耀眼白光的特性,让学生设计一个照像用的闪光灯;利用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研制水位监测系统;利用木炭的吸附制作净水装置。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
为了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三、 让初中化学实验成为探究性课题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操作简易无危险、实验目标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融合相关学科,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实验项目:
(1) 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
(2) 验证白酒中含有水
(3) 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气样品
(4) 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制得的氧气
(5) 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
(6) 自制木炭
(7) 在家中如何鉴别厨房常用的纯碱和食盐
(8) 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
(9) 利用实验区分盐水、糖水、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
(10)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
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学生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原理的认识,以及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和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对比很容易发现教材中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导气管上应加橡胶管并配上止水夹,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也有效地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类似地可以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也进行改进(加胶管配止水夹)。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冲洗瓶,集气瓶等仪器。
如果学校条件好,还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实验,尤其是能使初中知识得以延伸的实验,例如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该实验可以让学生懂得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灭火需根据火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式。这样的实验还有钠在水中剧烈反应,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本实验既能反映钠的金属活动性十分强,又能提醒学生任何规律都有局限性,不能死搬教条,注意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通过(1)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2)碳酸钙粉末(大理石粉或贝壳粉)和稀硫酸反应;(3)大理石块(或贝壳)和稀硫酸反应。这三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总结实验室制以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的根源(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事后可将(3)中贝壳取出后用小刀刮净表皮,再放回原处,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利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制得气体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不变浑浊,让学生分析总结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浓盐酸。通过浓硫酸与锌粒反应现象与再加水稀释后产生的现象对比,得知实验室制氢气不宜用浓硫酸的道理。
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
[关键词]工程制图;微课;教学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0 引 言
工程制图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广泛的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建筑等领域,常被称为“工程技术语言”。工程制图是高等学校工科必修的基础课之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和绘图能力。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大部分高校按照教学计划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来完成,由于工程制图被公认为既抽象又难学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大一新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改变工程制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抽象的、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制图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访谈、微电影等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课堂的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交互性好、趣味性高等特点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迅速推广。本文尝试将微课引入教学中,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探讨工程制图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传统工程制图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先教后练,教学中黑板作图、结合挂图、模型的教学方式缺乏生动性。教师讲授过程中,通过语言把抽象的空间思维表达出来,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通常教学效果也是不尽人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下主流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接,易于被学生接受,但一节课45分钟,学生面对不停的PPT切换,往往是目不暇接,未能及时理解,课下学生利用PPT课件复习时又缺乏声音的讲解,学习集中度和持久度不高,对单个知识点的把握不够清晰,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大打折扣。
1.2 课时少、任务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四川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制图A的总课时也从126学时缩减到96学时,但所要求讲授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导致师生双方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就必须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从上课到下课,教师仍占主导地位,师生间缺少互动,习题课、实践课也是能减则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上起来累,学生听起来也累,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网络、精品课程使用效果不理想
网络、精品课程从2003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历了14年并取得较大的成果,对《工程制图》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以PPT、标准45分钟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缺少互动,需要学习着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耐心,缺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的能动性。因此,精品课程的被点击率与辐射程度不够,受众程度不理想,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微课对于工程的适用性分析
2.1 工程制图的特征分析
工程制图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读图和绘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基于上述特点,就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但学习的效果又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学生的情趣爱好。
2.2 微课对工程制图的适用性分析
传统教学一节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密集,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有效时间在25分钟左右,超过25分钟就会出现一些课堂的不良现象,影响授课效果。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微课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不是系统的多个知识点,这样使得授课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工程制图的知识点大多可相对独立出来,可将相应知识点(如点、线、面的投影、三视图的形成、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等)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强,学生易于集中精力,也不宜产生学习疲劳,每次10分钟左右的微课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相吻合,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 工程制图微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选题
微课不是课堂的教学录像,要突出其短、小、精的特点,就要甄别慎重的去选择能作为微课的对象。基于工程制图本身内容具有枯燥、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不可能像文科类课程娓娓道来,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选作微课的对象。选题时要适合微课的特点,选取的知识点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代表性,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重点,同时要紧跟学科前沿、关注行业热点,进而确定合适的选题方向。本文选取直线的投影为例,分析微课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
3.2 设计与制作
3.2.1 设计
一段优秀的微课需要精心的设计,下面以直线的投影为例,简介其设计过程。①导入部分。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引出直线,那么又怎么样确实直线的三面投影?提示学生思考?②讲解部分。通过回忆点的三面投影,引导出直线的三面投影的求解方法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两点,将两点的三面投影画出,依次连接即得到直线的三面投影。③思考部分。根据直线的三面投影是否可以判断两条直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如果可以该应怎么样判断?引发同学思考,也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
3.2.2 制作
根据设计的内容,可采用手机、摄像机、电脑等进行微课程录制。利用Camtasia Studio 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编辑,确定时长为5分钟。输出采用AVI、MP4、RMVB等常见视频格式,这样既考虑到容量大小,又便于在网络中传播和下载。
3.3 实践
3.3.1 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扫描教材上对应知识点的二维码或通过电脑获取微课,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带到课堂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解决,进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3.3.2 课中讲解阶段
课上,教师着重介绍重点和学生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3.3.3 课后复习阶段
在课下,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对课上未理解的内容,重复学习,从而解决因课堂教学中时间紧迫无法兼顾所有同学的问题。同时对于习题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微课程来学习,进而巩固所学知识点,实现分层教学。
4 工程制图微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反思
课程的学习仅通过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尝试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即教师通过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但此种“翻转课堂”的方式,因学生自主学习和约束能力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仍需要以课堂为主,微课程为辅的混合型模式。
采用微课程教学应增强和学习者间的反馈和交流,可通过微信、QQ、微视频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而微视频的制作者也应积极的回复,提高学生被重视感,可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工程制图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利用一定的技巧来制作微课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微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解型、操作演示型、习题讲解型等微视频的形式。其中讲解型只对应相应的知识点制作的微课程,此类微课要求简洁、清晰,可将对应的习题的微课程相互链接,以增强其教学效果。演示型的微课程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如手工绘图绘制过程,尤其是AutoCAD软件操作的知识点。习题讲解型微课程主要是用于习题的讲解,巩固知识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在应用过程中,应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发挥微课的最大功效。
5 结 语
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必将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工程制图微课程的应用,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学习。这将使微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也将使工程制图的学习变得容易。在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微课能够助力教学,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微课程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未抓到学科的内容和本质来制作,微课的组织形式不到位,忽视案例的收集和分析等,都将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问题和风险,那么如何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使微课在教学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黎耀.浅谈微课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5(5).
[2]冯欣蕊.画法几及土木工程制图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