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

第1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当前,有线电视网络在我国的整体覆盖率持续提高,传统的有线电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收视需求,为此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有线电视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利用计算机技术高校便捷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质量,增加受众的满意度,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不同种类数据资源的合理上传以及下载,使电视资源的传输更具有针对性,相关机构应当加强研究,促进有线电视行业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

一、有线电视网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价值

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对有线电视传输实现多方面的优化,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有线电视网络从本质上属于一中局域网,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使有线电视资源得到更好的储存以及共享,合理的管理以及安排各种播出的节目,实现对节目播放进程以及播出顺序的有效控制。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对用户自身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更全面的管理,通过数据储存以及整理,实现对各种用户数据的有效分析,从而促进节目自身不断的优化。在有线电视网络中融入计算机网络,能够丰富电视节目的频道以及内容,传统的有线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新闻、财经、教育、体育、动画等,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拓宽有线电视资源获取的途径,增加科技、娱乐等节目内容,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另外,计算机网络属于树桩结构的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属于局域网,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无效信息资源的传输,提高传输的整体速度,对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

二、有线电视网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一)节目播放管理与地理信息管理

将计算机网络与有线电视局域网进行融合,能够实现电视节目资源的共享以及存储,节目播出时间以及播出模式更加灵活多变,相关人员能够对节目播放进度以及播出顺序进行有限的控制,保证管理监督的成效。在实际用于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网卡,分别起到控制数据流量、播出时间以及接受信息的作用,同时可以对有线电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有线电视使用过程中的可靠和安全。同时,由于有线电视覆盖面积大,井位、缆线、关节点的地理信息非常关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标记和整理,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相比,这种模式错误率低、效率较高、存储量比较大。

(二)改进有限电视网络

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增加有线电视的频道数量,方便观众便捷高效的获取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接收渠道,使电视节目日趋多元化,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针对有线电视局域网存在的信号质量差的问题,利用计算机树状网络结构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阻止一些非签约用户的请求,保证信号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对电缆线路进行检测,发现故障能够及时修复,保证用户的收视顺利。

三、有线电视网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系统的基本构成

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包括硬盘存储系统、工作站、传输光纤、交换机、服务器等,每一个节点保持独立,在系统中央的位置安装网络诊断系统,实现对故障的及时处理。服务器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是数据库和文件的服务,需要具备长期稳定工作的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硬盘存储利用具备容错功能的硬盘阵列以及控制器,形成安全稳定运行的存储系统。中心交换机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的交换端口,工作中则采用兼容机的模式[2]。

(二)收费系统

收费系统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子系统,主要采用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模式,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数据统计模块、银行收费模块、收费业务模块,收费系统具有当日结算、月租收费开篇、出装与接收终端收费、解扰器信息输入、报停和复通的基本功能。

第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勘探 分析

中图分类号:F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66-01

石油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在各个时期都极为重要。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石油勘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石油勘探环境较为复杂,对于数据的要求较为高,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理构造、对勘探过程实施跟踪监测等,这些都为石油勘探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1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现状分析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在我国的地位很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国外企业的竞争使得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在目前形势下,要从节省勘探时间成本以及准确性等角度去分析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是现阶段在应用过程中却有着许多问题。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态度不正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经在各行各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石油行业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在表面上实现了应用,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较为落后,影响着石油业的发展。再有就是技术更新较为缓慢,不能适应现阶段对于石油勘探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更新换代频繁,但是在石油勘探的实际应用中不能和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联系,落后较严重,甚至出现脱轨现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只是单纯的操作型工人,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深入的了解,知识更新速度慢,工人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石油行业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能够明确地层中石油的存储量,模拟出地层的石油分布图,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石油勘探的准确度。模拟技术也能对石油气进行模拟分析,建模技术为石油勘探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为石油开采做好准工作。种种技术的应用都说明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石油勘探有着巨大的作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石油行业的飞速发展。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具体应用

2.1 数据库技术应用

数据库技术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在石油勘探中各种复杂的数据较多,这一技术的应用充分解决了数据处理问题。数据库技术对大量数据实施动态分析,得到结果从而提供给使用者所需要的数据,能够实现勘探过程中的准确分析定位。对于石油勘探而言,勘探过程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大量的数据分析题,而且涉及到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这些专业知识能够为必须依靠数据库系统作为支撑,基于数据库技术以及建立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阶段石油勘探的需要,但是和国际先进的数据库系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数据的种类不同、技术不够先进、数据可靠性较低等方面,我国的数据库系统存在的漏洞较多,因此目前主要是结合国外的数据库系统以及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更新。

2.2 虚拟技术的应用

虚拟技术是运用计算机知识中的模拟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关键技术对石油勘探的过程进行模拟,这种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石油勘探模式,使的模拟和现实相协调,通过现实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机模拟系统使得石油勘探的数据分析结果在一个模拟系统中现实出来从而达到模拟的效果。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这个模拟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便于从中分析,各个专业的人员通过模拟系统可以共同工作,从而加大了各个专业的合作性,解决了现阶段石油勘探开发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缩短了石油勘探的时间,提高了石油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虚拟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重要的技术,它的应用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2.3 勘探的深度和广度加深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勘探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以前表面的勘探技术慢慢转型成了更加特殊和隐蔽的油气田开发,这既是当前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了很多的研究措施,致力于对勘探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了经验,已经逐渐形成了专项的勘探技术,这大大提升了我国石油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我国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石油业的发展。

2.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石油的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作为依据,地理信息技术能够为石油勘探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等信息,从而对潜在的石油空间分布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现对石油资源的准确评估。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空间地理分析能力,能够完成整个石油勘探过程的数据供给,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勘探方案。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石油勘探过程中提供了地理信息,是整个勘探过程必不可少的技术,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是石油勘探开发不可或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一。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整个时代的重点,要充分的重视其在石油行业的作用,不断的更新硬件和软件设施,以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石油勘探服务,使得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日益成熟,不断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佳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4,03:73.

[2] 魏永生,边利频.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4:138.

第3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9-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教学的校企合作办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网络上,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质量也更高。能够使企业和中职院校的沟通更有效率,在合作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态能够做到更有效的掌握,并且在校企交流的过程中,定向培养的学生的信息也可以到网络上,能够吸引更多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这样只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过硬,薪资待遇必然能够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招聘中得到提高。这样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更值得中职院校学习、应用、推广。

1.教学背景及意义

中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高校毕业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并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对于一项工作的适应期和接受期也都更长。且缺乏团队意识,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十分不被有关专家所看好。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并最终确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开设专业之前确定好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性人才,然后由中职院校的老师赴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然后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只学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学成之后就去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快速提高应用实践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名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2.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参与度不高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盈利,而一旦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就势必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公益性质的行为,这样的行为通常是不盈利,甚至是赔钱的。同时中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师资力量均不足,企业和地方院校开展合作,如果不能从项目中获得利益,往往希望能够在科研成果上获得一定的支持,而这方面中职院校往往不具备,因此企业的积极性很差,不愿意主动的与中职院校进行合作。

2.2企业人才需求量的不确定

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步骤往往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规划进行的,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的发展计划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这样在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同步、不统一的情况,有时候企业在前一阶段大量需要某些技术类工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已经饱和,这样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2.3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大

中职院校学生在参加企业组织的实习过程中,需要企业对学生除了工作之外的事情都进行管理,吃、住、行的问题都需要企业协同进行解决,而中职院校往往教师管理人员缺乏,不能够全程陪同学生进行实训。只能够通过手机、或是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定期跟踪管理,这样的管理缺乏时效性,存在不小的管理漏洞,有些学生一旦脱离学校管制和束缚,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给企业的管理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3.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教学应用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3.1校企双方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合作组织机构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校企双方沟通的时效性。中职院校在校内为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及培训基地。作为回报,企业需要接纳并培养校内在读的中职学生,对于市场上发展的动态,企业要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与学校的有关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确保学校的培养方案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中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完全的与市场接轨,防止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发生。

3.2学校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实习制度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中职院校方面一定要做好制度的建设和规划;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的阶段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能够真正学习到更多应用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在在校学习期间,就对所要实习的企业文化、制度、管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样在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过渡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平稳。这样的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够在企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心。

3.3确保校企合作内容在网络技术的管理下能够有效落实

学校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但为了学生为了就业前景有必要进行积极深入的合作。这样学校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学生学有所成。企业又从学校中获得源源不断高质量的人才,但在执行过程中要利用好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确保校企合作的内容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能够真正在实习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便于日后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校企合作教学的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切实把握住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帮助中职院校学生实现针对性的学习与市场接轨,彻底告别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第4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气象数据传输;局域网技术

引言

气象条件与工业、农业生产甚至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且对气象信息准确性提出严格要求。另外随着自然环境复杂程度的提高,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也朝向复杂化发展,在气象监测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大体量的基础数据,以确保最终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数据精确度要求提升及数据体量扩张给气象数据传输带来更大难度,因此有必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提高气象数据传输能力,确保数据传输高效、安全。

1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型

应用于气象数据传输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局域网技术、云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地面通信技术等。

1.1局域网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局域网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局域网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以往气象传输系统中广域网带宽有限、延时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气象数据传输效率。局域网技术以网络为传输媒介,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相较于以往的数据传输技术,其速度可达到10倍以上,为用户提供高速率、大容量的无线上网环境[1]。将该技术应用到气象数据传输中,可实现气象数据的深层次互通,并帮助实现远程播报、高清图像传输等功能,使得气象数据通信能够以更加方面、快捷的方式进行。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气象数据构成非常复杂、体量庞大,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对气象信息精确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体量仍会继续扩张,给传统数据存储、分析、计算方式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云计算技术为气象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其构建虚拟的数据处理中心,使得气象数据存储、计算能力显著提升,以满足用户的各项操作需求。

1.3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现阶段,5G技术研究也取得显著的阶段性进展,有望在不久后全面普及,从而进一步优化气象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

1.4地面通信技术的应用

地面通信方面,气象信息地面通信业不断朝向智能化发展,这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气象数据传输领域的融合密不可分。基于地面通信技术,以往的环状网被光缆骨干网所取代,网络传输快捷程度的提升使得气象信息传输速率及传输容量显著提高。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途径

2.1在气象台站的应用

2.1.1信息采集全面、精确的气象数据是向公众提供可靠气象信息的基础。近年来气象领域高度重视先进技术、设备在气象台站工作中的引入,不少自动化、智能化的气象探测设备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自动气象站的数量和比例逐渐上升。自动气象站的应用优势就在于,其可被设置在高速公路、航天发射及回收区域等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但人工探测无法顺利实现的区域,以获取更加全面的气象信息,给出可靠的气象预测结果。自动气象站安装温度、湿度、压强等多种类型传感设备,采集相应的模拟信号,在采集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传输至计算机做深入处理。比如,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号对比分析确定其是否超过合理范围,若存在,及时显示相关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关注;若不存在,则依照既定流程进行气象数据的编辑、播报、传输、存储等操作。

2.1.2信息传输现阶段,不少气象站已完成气象数据传输网络的构建,结合自愈环网,在系统发生故障后,极短时间内数据传输业务即可回归正常,基本满足气象数据安全传输的要求。但随着气象数据的复杂,其信息传输还需继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提高气象站气象数据传输能力。

2.2在传输链路的应用

气象数据传输链路中,由区域下辖县市的气象局或气象台站将采集到的各类气象数据,如辐射、风力、沙尘等,通过路由器和电信网络传输区域气象数据管理中心的核心交换机上。然后再从核心交换机,将气象数据传输至气象数据通信系统。气象数据传输除与气象信息的可靠性有关外,还影响着不同层级气象站之间的联系互通,如国家级与省级、省级与市级等。气象单位搭建统一的气象数据管理平台,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监控等功能整合到同一平台内,并实现不同气象单位气象数据间的横向数据共享。以上做法使得气象数据传输及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和传输性能也显著上升,图1为常见传输链路。例如,某地区气象局的气象数据管理系统配备4台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共享磁盘阵列,服务器接入到SAN存储网络及数据网络当中,形成完善的气象通信集成系统。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通过以太网、光纤等建立互联互通关系,能够完成数据上行传输、省间数据共享、气象数据下载等操作[2]。

3气象数据传输系统优化

某气象局气象数据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分业务和科研两个模块,分别配备80个和90个刀片服务器,安装6台管理登入刀片服务器和14台I/O节点刀片服务器,使用千兆光纤完成传输系统互联。通过传输系统优化,可使各项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其改造方案进行介绍。

3.1登录节点

该系统原有6个登录节点,平均分布在业务和科研模块,系统硬件构成为2.4GHzCPU、16GB内存、146GB硬盘、20Gbps网卡、千兆以太网网卡。借助该构成,可实现交换机与气象局局域网之间的互联,用于气象数据传输[3]。为提高系统数据传输能力,决定将6个节点中4个的网卡从千兆级别升级至万兆,同时将内存水平扩大至32GB。另外为确保气象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决定将Infiniband接口直接连接到高性能计算机交换机以及气象局局域网当中。

3.2存储系统

该气象局系统升级的主要目标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并充分适应目前逐渐扩张的气象数据体量,因此必须对系统存储能力进行优化。存储系统容量升级后需满足气象局数值模拟业务以及各类科学研究的需求,并能够有效存储海量气象数据文件。存储系统扩容之前,气象局对其未来5年内的业务发展及科研需求情况进行准确预估,以明确大致的系统容量需求,最终决定在现有存储空间基础上,添加RaraS-tor200存储系统,配置192TB的高宽带配置存储和高IOPS配置存储,与原本的存储空间形成并行关系,分担数据存储压力。经改造后,高宽带配置存储主要对原有储空间的补充,而由高IOPS配置存储负责海量文件的存储。3.3调度系统该气象局气象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性能升级后,需重点解决原有作业调度系统与新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本次改造共对110个计算节点的调度系统进行升级,构建集成化的控制平台,能够在同一系统内管理多个地区的气象资源,并对系统计算能力、存储余量、存储I/O等情况进行监控。

4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意义

4.1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数据传输中的有效应用提高了气象数据传输的效率。现阶段,不少气象局均已完成气象数据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应用等环节联系更加密切,缩短各环节间的协调时间,以真正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例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气象部门成像技术相结合,卫星云图采集到的画面信息,可实时同步至显示终端进行呈现,因传输过程被有效过缩短,各项干扰因素的作用效果也被明显削弱,能够保证最终获取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4.2确保气象数据精度

气象预报领域发展初期,计算机网络技术还未在行业中得到应用普及,气象数据采集、处理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气象观测人员记录肉眼观测到的气象表况,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和研究,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气象信息。因技术限制,当时的气象预报存在较大偏差,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而现阶段利用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他气象观测技术,从数据采集阶段开始直至最后的传播呈现,每一环节的数据精度均可被有效保障,气象预测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在节约大量人力、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保证气象预测信息与真实的气象情况相符合。

4.3实现气象数据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气象预测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能够对全省乃至全国的气象信息做可靠预估,使得气象部门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起不同区域间气象数据的共享渠道,获取来自多个气象卫星的实时数据,将其他区域的气象数据作为某一区域气象信息预测的佐证。

5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提高了气象数据传输效率,确保气象数据精度,并实现气象数据的区域共享。建议气象部门结合未来气象数据传输需求,对现有传输系统做技术优化,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提高气象预测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丽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数据传输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9.

第5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新媒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3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后出现的技术,该技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是连接全球内独立且分散的计算机的集合。在连接过程中,光纤、双绞线、电缆、微波、载波、通信卫星均为连接介质,不仅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及数据资源共享,还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处理和维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1 高速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通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提高协议处理的效率以及网络服务的品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这就要求通讯网络技术必须满足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用户信息传递的高效率,以良好的网络性能确保信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灵活管理,从而推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

1.2 综合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领域的革新,将其运用到传媒、教育、科研、医疗、企业管理等领域,同样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这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综合化的网络技术,必将引领现代社会各个产业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其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工业高效化发展、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其三,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市场经济传统的运行模式。

1.3 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断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接口、路由选择,以及更完善的网络管理和拥塞控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不再是以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将网络内部执行转变为用户指定的应用执行。

2 互联网新媒体概述

2.1 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互联网络,具备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的特点,能够提供远程登录系统、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文件传送、BBS、万维网、即时传呼、聊天视频、网络新闻等功能。互联网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是因为这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媒体产品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转变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突出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媒体发展的巨大变革。

2.2 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大众化。近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有序,无论是资源、技术、设备还是用户都发展快速,网络媒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都获得了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大幅度下调,用户上网门槛的降低为更多社会公众接触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多样化。网络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都应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其应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来越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网络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信息传输、交换途径;其二,网络专业性增强。专业的网络服务现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特色,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网络新闻等等,同时各种“新”服务形式也正在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融合化。目前,网络媒体正在向宽带、移动和三网融合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大幅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得3G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人们在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时更加方便,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移动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网络创新,进而促进产业文化升级。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1 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1)对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不均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便捷性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门户网站,均都能够为受众提供24小时不断更新的新闻讯息,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新”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的优势。

(2)对受众互动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覆盖率的日益提高,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媒介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调动起受众接受网络信息的热情。此外,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为受众设置了交流平台,使受众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参与信息传播,增加了网络信息的浏览量,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收益。

(3)对信息传播即时性的影响。实现信息传播即时性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新媒介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第一时间内新闻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重大反响,而传统媒介在新闻事件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制作周期和传播周期,虽然能够保证信息的优质性,但是却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为此互联网新媒介成为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

(4)对信息保存的影响。相比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信息具备更强的保存性,在简单的操作下便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电脑上,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户需要时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调阅。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纸质为保存载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纸质保存新闻信息所占据的空间,也弥补了纸质保存载体易丢失、损坏的缺陷。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仅仅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便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

(5)对信息内容结构的影响。在线视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向声音化、图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了信息传播内容结构的重大变革。在线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频,既可以直播新闻、实事等信息内容,也可以上传用户周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不断增大,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多样化,使得信息内容结构不断创新。

(6)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低成本运作,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几乎不需要付出费用,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其成本相对较高,而互联网新媒体则省去了绝大部分信息传播成本。

(7)对受众地位的影响。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受众通过收索引擎能够自主地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够在交流版块实现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交流,使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3.2 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3G网络,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正式融合,不仅拓宽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而且还使无线设备成为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新”载体。随着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步代替了仅有通讯功能的传统手机,因其具有独立操作系统、PDA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人性化设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软件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能够使其具备与电脑类似的功能,如信息浏览、发表观点、关注热点问题等,凸显了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优势,可以说,手机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新媒体也将手机作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终端设备,纷纷开发了各种软件,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生活服务信息、浏览社会热点动态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可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使得互联网新媒体从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专业化信息“新”方向转变。

3.1 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大商家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纷纷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实施营销宣传策略,在网络平台投入大量广告,以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的价格战可谓是收效显著的网络化商业炒作,三大电商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信息要打价格战,使得众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价格战仅是一种商家的炒作,但是却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自动识别钓鱼、木马网站,为支付宝、财付通、网银等网络支付工具创建安全的运行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商务形式。如以淘宝为例,仅2013年双十一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350亿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 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传播信息真实性差、传播侵权、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舆论导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以规范新媒体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点。由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管理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可针对各种网络媒体形式确定管理的重点,如对电影、科技类可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则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二,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别,故此应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立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建设新闻网站,使网络媒体肩负起网络宣传的责任,强化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智能化、高速化、综合化,势必会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使信息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即时传播,而且有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信息服务方式,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受众参与度,实现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为此,互联网新媒体必须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2).

[2]朱浩.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8).

[3]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4]王英任.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2.

[5]陈颖芮.探析互联网新媒体促进传媒经济发展趋向研究[J].魅力中国.2009(5).

[6]黄灰泽.黄宝雄.杨灿.面向互联网的新媒体业务融合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3).

[7]范钟文.网络技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综述[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1).

第6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在线监控;管理模式;技术应用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移动通信和传输媒介配合自动控制技术、数据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形成的信息化、自动化、时效化环境控制、监测与预警的信息监控平台,其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即监测模式和监察模式,但是,从在线监控系统根本价值角度分析上述两种代表性管理模式可得:污染源在线监测功能指在线监测污染物种类、浓度、总量等,而污染源在线监控功能指监测并控制污染源处设备运转状况,以保证其正常稳定运行;另外,随着国家对环境管理理念的变化,例如《水法》颁布后明确规定“一旦废水超标即认定为违法行为”,其代替了“一旦污处监测设施停用即认定违法排污”的污染源监察方式,或者说在线数据监测已成为当下环境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依据,因此,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管理模式应以“监测”为主,其不仅是环境管理与控制由“微观”向“宏观”的即时改革,也是当前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

1 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模式

1.1 “监测”为主管理模式组成探讨

以“监测”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模式选用在线监测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即时、持续、联网监测污染源重点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水污染源的排放状况。同时,以“监测”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主要由运营公司、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察管理机构三个部门组成。其中,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营公司在线监测数据的调取、处理和向环境监察管理机构的数据报送;环境监察管理机构负责对运营公司资质审核和日常工作的(现场)监督与审查管理;运营公司则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定期校准、维护在线监维修更换配件等其它工作。另外,各组成必须进行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经校验标定后予以入网运行资格;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定期校验标定已安装并正常运行的在线监控系统,保障其正常稳定运行。由此,以“监测”为主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环境管理平台基本组成,其主要由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管理,不仅通过GPRS传输方式实现对运营企业24h的在线排污监控,而且通过环境监察管理机构实现污染源监控信息的即时分析、自动和数据共享,使环境保护管理与控制更加自动化和效率化。

1.2 “监测”为主管理模式优势

承上,将“监测”为主管理模式优势分析如下:第一是“监测”为主管理模式其在线监控系统秉承各组成单位“分工明确、协作团结、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在线监测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成熟的契机,保障监测体系运行更稳定、更畅通、更高效。第二是充分发挥各组成单位优势,其一是发挥环境监察管理机构的管理优势,不仅有利于其制定计划、调配资金、开发技术,而且通过宏观管理、协调处理、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各单位间的分工项目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其二是发挥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优势,通过掌握和共享仪器使用技巧、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审核规则、环保质量控制等资源,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综合性、专业性技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是相互监督、公平公正,“监测”为主管理模式由三方组成,各方分工明确、协作团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资金使用、职权分配、数据应用等“公平、公正、公开”,有效避免了“一家独大”的渎职和腐败现象。

2 污染源在线监控应用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环境监测、监理、治理的重要信息平台,其组成部分除相关硬件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磁盘阵、各种应用服务器等之外,主要应用数据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2.1 数据传输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主要任务是获取、整理、分析和运营公司(客户端,以下统称为客户端)相关污染数据,例如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目前,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客户端在线监测相关数据后,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统一的数据获取仪器和传输线路,传输至在线监控系统数据库以实现客户端数据监测和平台监控的同步更新。“监测”为主管理模式采用GPRS方式,该传输方式通用分组无线业务,不仅减少中间网络底层环节,而且增加控制至部分网络环节之上,具有下述优点:其一是稳定性高、实时性强,GPRS传输稳定且无延时,能同时获取、分析、整理和处理多个客户端数据,满足在线监控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要求;其二是建设成本低、运营费低廉,GPRS数据传输采用公用(网络)平台,不需建设额外的通讯网络,且其点对点数据通讯减少了其它不必要开销;其三是监控范围广、扩展性良好,GPRS数据传输不仅能实现客户端状态报告、时间校正、开关控制等远程控制功能,而且接入地点无特殊限制,适用于在线监控系统;其四是传输容量大、数据效率高,GPRS数据传输可针对大量客户端实时连接并满足突发数据的传输要求,而且其传输速度可达10Kbps之内。

2.2 计算机网络技术

污染源监控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DB)技术、软(硬)件设施等,其目的是对客户端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整理、传输和处理,以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模式。现阶段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监控平台与GIS地理信息等系统,其功能主要如下:监控平台系统主要对监测项目实现监测归类管理,然后分析污染源数据以达到监测要求。监控平台系统中采用计算机权限管理设置,限制用户访问平台的相关数据权限,保证平台系统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GIS地理系统是实现空间信息与环境污染数据相辅相成的信息系统,其可实现“地图到数据”或“数据到地图”的随时查询、统计、分析、对比功能,通过缩放地图、查看信息、显示坐标等基本系统功能实现环境监测和控制高效化、合理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数据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配合“监测”为主管理模式是实现污染源监控信息的即时分析、自动和数据共享的核心手段,也是环境管理与控制自动化、效率化和科学化的必由之路。由此,污染源在线监控是环境监控监管、数据信息传输、污染掌握治理的综合技术平台,必须有效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时采集污染源各项污染排放数据,并根据设施运行情况提出适当的环境控制与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廉强选 胡蕊

天津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500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技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工程管理将会逐步实现信息

化管理。目前我国诸多企业成功应用了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处理信息的效率。该文旨在分析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并

且提出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

21 世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世纪,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的渗透到各个

领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为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还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漏洞和事物。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的同

时也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仍亟待完善。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

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简单的说就是通过项目工程信息化管

理软件的方式,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的媒介,以此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

收集、整理、分析、储存等作用,这对企业的发展与信息工程的健康运行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使用效率,进而达到对信息数据的系统化与科

学化管理,在实际运用的环节中,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高效的对数

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中将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的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其

所产生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全面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强

文献记录与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的数据更是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也可以加快不同项目信息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而提高沟通的效率,

帮助相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加强对项目状况的了解。最后,计算机网络的全

面信息化管理更是加强了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对资

源高效配置与科学分析,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并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化。

二、构建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要点

(一)构建项目信息管理模块

在全面信息化管理中构建项目信息管理模块之前,应当充分调查了解

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演技,并且确定开发应用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将项目

信息予以分类,分类项目包括项目技术信息、项目经济信息、项目管理信

息以及项目组织信息等。分类后,明确全面信息化管理模块结构,并且通

过数据软件实现数据管理模块的构建,该模块连接了服务器、通信设备、

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等,不仅能够及时完成输入储存工作,还能

够实现信息远近程采集,优化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工程项目信息编码

将原始编码结合数学规律予以变化、组合和排列,从而促使原始符号

转换为计算机识别的语言。工程项目信息处理中,信息编码是最基本的工

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编码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且便于信息的储存。

结合信息的不同类型及用途实现分类编码,例如项目竞标单位以及项目组

织结构等。利用这种形式保证组织信息结构的公开透明化,提高项目进行

的流畅度,且促进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进程。

(三)构建项目门户网站

构建项目门户网站是最简单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组建方法,项目门户

网站,即结合所有的项目信息,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网页的形式表现

出来。展开工程项目与项目的视频、音像以及文字等密切相关,利用这种

方式表达项目的技术优势以及核心思想等信息。项目信息管理能够对项目

的系统、数据和环节予以分类管理,便于信息的交流和处理,加快信息的

流通速度以及流通程度,提高工程项目事业的发展速度

三、面临的困难

如今主要面临以下困难:由于各个行业建设项目组织和地点所存在的

临时性显得特别强,有些项目处在偏远地区,面临比较差的通信条件。立

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如果保持高效性,这就应该

存在计算机软件和良好计算机网络提供相应的支撑,这就会和如今运行工

程项目条件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有极个别的项目仅仅凭借拨号上网与项

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相连,这就会使得出现一定的困难实现网络化全面信息

管理。

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要想做到定量投资回

报分析特别难,这就使得管理决策者往往存在着观望质疑通过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的运用实施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即便从国家层面上已经通过

立法将法律上电子文件的合法性进行认可,可是哥哥公司考虑法律的安全

性,特别是部分牵涉其自身关键性利益问题,比如商业机密、变更单、合

同等,觉得电子文件并不可靠,通常排斥电子文件。导致实际操作环节当

中项目管理组织依然还是对之前信息管理模式偏好,这对于应用与普及电

子信息化管理系统造成影响。

从当前我国的情况进行分析,如今还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有序化环境,

也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统一性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标准,这就使得各个企业开

发出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各个软件相互之间交互性

比较差,另外还面临着过高的成本,使得在运行环境下项目信息出现流通

不畅的局面,将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

降低。

四、强化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员工信息化意识培养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较大,可是如果没有人员进

行管理和操控,那么也不能够实现计算的处理信息和自动运行,因此无论

如何,人的管理并不能够省略,所以必须要优化员工的网络技术素质,强

化信息化意识。此过程中,企业应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并且定期予以宣传

交易,促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所在。培养

员工信息化意识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只有员工愿意去了解信息化管

理,才能够确保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要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与自身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企业的建设十

分依赖于企业文化,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当满足其企业文化需

求,保证企业文化和信息化管理相适应,不发生冲突,让全面信息化管理

得以顺利进行,防治实际管理情况和信息化管理之间存在“代沟”,为企业

的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对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即信息网络,如果信息网络不通畅,势必会阻

碍自动化办公的实现进程。因此,应当对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力

度,完善基础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各部之间的联系,并且方便

员工工作,促进信息交流,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将网络通信系统的

核心视为企业本部,让企业内部员工更方便快捷的查阅信息资源。建立网

络窗口,可以促进自身企业和外部企业之间的交流,并且保证信息精准,

降低信息交流成本,促进企业的工作效率。

(四)培养管理人才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

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潜在利益。全面信息化管理尽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

现的,但归根结底终究不能摆脱人的管理而单独存在,所以人才才是企业

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要求除却基本的计

算机知识之外,更要熟练操作内部信息系统。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定期对

员工进行培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管理人才知识储备,保证工程全面

信息化管理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信息作为21 世纪重要的资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

都至关重要,所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对项目的顺利进行

起着重要租用。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发展,并且完善信息

库和自身水平,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谋求发展,准备好迎接新时代的

众多挑战。

参考文献

[1]徐磊.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J].科学中国人,2015,09.

[2]彭德芳.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第8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通信的效率和质量。过去的信息通信模式仅仅是通过数字技术和交换技术,效率和质量不高,随着时代的改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应当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分析,更好的进行应用,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1、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概念

1.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指的是将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结合,通过相应的通信线路或设备,将存在于各个不同地域,可以单独工作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传输。计算机的网络系统是由资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者共同组成的,网络的含义指的是通过电缆、无线通信以及电话线等连接在一起的集合。在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通信,网络中的数据、硬件和软件都可以达到共享的目的。在一个全面的计算机网络中,由网管、网桥、路由器、集线器、中继器和交换器等设备组成。

2.通信技术

所谓的通信技术,指的是在不同的计算机或计算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为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分别通过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信息员产生的数据信号进行传输。

根据数据通信的不同交换方式,可以分为电路互换、报文互换和分组互换三种交换方式。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都是以网络协议作为基础。即使计算机之间有所区别,但所使用的网络协议是相同的。通过相同的语言,能够完成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互换。而在网络协议的选择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1]。

2、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阶段

2.1联机阶段

在此阶段中,计算机主要是通过中央处理器,将不同地域的多个计算机连接到一起,进行信息控制和交换的过程。在这种方式下,主要负责工作过程的是主处理器,并将各个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而其他的计算机只是针对性的对一部分信息进行处理。

但是,随着计算机数量的不断增加,主处理器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工作负荷也越来越大。导致主处理器的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其信息的获取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干扰。为了解决此问题,在通信线路和中央处理器中间,增加了一个通信控制器或前段处理机,对终端计算机的信息收集和控制进行辅助,提高其运行速度,加快处理数据的效率。

2.2计算机互联阶段

计算机互联阶段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将多个计算机实现互联,保证信息之间的传递和共享。这种方式有着多种优点,例如分组交换、控制分散、资源多项共享等。但与此同时,此阶段也有着一些局限性,例如相对封闭、过于独立等,不利于网络的全方面互通和信息的全面共享。

2.3标准化网络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集成电路和微处理的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也为标准化网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设备,随着设备体积的不断减小,信息处理速度的不断提升,计算机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在信息处理的速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运行更加稳定。另一方面,随着局域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设备的应用,方便了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效率。

2.4高速网络和互联阶段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这也是信息化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逐渐在国际上进行应用,其中以美国的发展最为明显。从此,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通信技术都开始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实现方式

3.1以太网

以太网属于计算机控制技术中的一种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点:较高的通信效率,应用范围所受限制较少,成本低,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目前在商业行业的计算机通信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随着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方面也逐渐开始普及,根据以太网的技术特点,在信息共享和通信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再加上此技术成本较低,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不仅能够提高通信网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建设局域网的成本。因此,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2]。

3.2现场总线技术

通过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在生产现场和测量设备之间进行数字化通信,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此技术的主要数据传输方式是基带传输,能够有效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而且在传输过程中不易扰。此外,其功能模块并不是集中的,有利于设备的维护,稳定性较强。现场总线技术所使用的是开放式的互联结构,能够实现同层网络的互联,另一方面,操作性也较强,在通信协议的背景下,能够协调不同的通讯设备。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具备稳定性、可靠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相关的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制约,也存在着种种缺陷。首先信息的传输效率检查,速度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现场总线技术的标准较为复杂,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以太网相比,稳定性方面有所提升,但是效率上却不如以太网。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发挥其技术优势。

4、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分为两种:光通信和电通信。电通信技术中又分为无线通信技术和有限通信技术两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国范围中,已经成功实现了基础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其规模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计算机控制技术对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设计方面有所进展,加强了交换机和用户信息等的维护控制方面。对传统的预选控制的方法进行了改善,通过程序化的控制,更好的在存储器中进行存储处理。当交换机进入工作状态后,同时控制使用者拨打的号码以及其变化,根据相关的规范执行程序,完成各项功能。

另一方面,通信的变革能够促进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应用逐渐普遍,在通信方式不断更新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应用也分为多种形式,例如嵌入式、分布式、集中式,这些计算机技术都在各个领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两者的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技术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光纤、无线时代,必然会再次推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3]。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促使行业不断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了保证网络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满足时代的需求,必然要以高速率、广范围作为研究原则,促进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立莉. 试论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6:32.

第9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范文

尼克拉期·尼葛洛庞帝的一本《数字化生存》一时风靡全球,原因在于他准确预言了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数字化、网络化革命。其实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已经从理论上指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导致的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所促成的生产力进步超过了人类过去几千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而在一个半世纪后,始自20世纪中期的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下述新趋势:(一)从生产力方面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在企业数字化生存成为必然的选择;(二)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在日益加深,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对着一些全球问题,如能源、环境、人口、粮食、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离开人类的共同努力和一个全球性的管理规则,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彻底解决;(三)从微观层面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跨国界的战略并购一浪高过一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和公司内在发展战略要求,逼迫它们不得不加快扩大规模,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步伐,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又加速了中小企业进入这一竞争队伍的步伐,从而使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四)从宏观层面看,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国民经济有可能实现更加依靠知识资源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趋势,出现所谓的新经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向网络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次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革命。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由传统的资本经济向数字化网络经济转变。

二、警惕网络经济的西方范式

网络经济时代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倡导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NⅡ)为开端。从1993年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继美国之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纷纷提出建立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自从互联网这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以来,网络经济发展势头已迅猛超出了所有预言家的想象,正以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资本家是利用一种新技术,而且仅以它能否带来比不用它时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与巨大经济利益相关的重大技术发明,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几乎完全在于巨大的利益驱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野蛮发家史,走的是一条强盗式的道路,它们通过掠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才换来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成就。一旦达到目的,就将一套冠冕堂皇的所谓贸易规则制定出来,将非法变成合法,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金科玉律。现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再一次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重温旧梦,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新一轮“圈地运动”。它们试图依托网络和信息优势,控制世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使之朝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流动和积聚,以期达到像19世纪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强大的资本优势控制世界一样,在21世纪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世界。这种“吸血鬼”式的网络资本主义特征是信息时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它的实际价值和所产生的效益绝非首日之殖民掠夺,技术侵略等传统手段所能够比拟。

面对这一严峻形式,我们必须关注近10多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这两个引人关注的发展趋势和它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网络经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