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思维导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

第1篇: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创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拨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并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在英国,思维导图被列为国民中小学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教育机构也对该课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而在我国,思维导图而在学校教学中却较为少见,今天我们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运用角度,对思维导图的使用进行简单的探讨。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书中每册除安排了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该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呢?本文从思维导图在活动方案制定、搜集整理资料、活动交流阶段的运用三个方面,通过三个案例进行初探。

一、制定活动方案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

1、第一次指导

我先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把“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写在白纸的中央,作为中心图像,然后请学生自己针对汉字提几个问题。孩子的问题有: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汉字是谁创造的?汉字有什么结构?汉字有哪些故事?有关汉字的谜语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汉字?有关汉字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汇报,我把问题与中心图像用粗线相连,成为思维导图的主支并将不同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但这些主支都是关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引导,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指导,对方案进行完善。

2、第二次指导

看着自己手中的思维导图,我问孩子们:“你决定用什么活动形式表现自己小组的主题?”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手抄报、打印资料、拍照、记录、演讲、讲故事、各种曲艺形式、写作文、制作PPT、竞赛、制作调查报告等。有的主题需要采用几种活动形式,同一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接着我请同学在自己思维导图主支之下列出第一层分支:活动形式。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汉字是谁创造的?可以通过查资料,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给大家。汉字有哪些故事?除了在班上讲故事,还可以收集网络中有声资料,通过微信群普及给大家。有关汉字的谜语有哪些?可以通过制作字谜花灯、竞赛等有奖问答形式。汉字有什么结构?可以制作PPT课件,讲解给同学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汉字?可以制作调查表,同时还可由此衍生出“街头乱用错别字”这样的调查主题。

通过学生汇报,我再次完善班级的“遨游汉字王国”主题思维导图,并请各小组组长在第一层分支后列出成员分工,并请各成员在自己分工后面填写好完成时间,汇报地点。

这样,活动的方案基本成型。

二、搜集整理素材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

以搜集信息传递的方式为例。我先指导学生把“信息传递的方式”写在纸的中央,作为中心图像。然后可以按照时间分成几个主支: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指导学生以不同时间阶段及信息传递方式为关键词搜集资料。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在主支基础上再画出分支,比如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借助器物;古代有飞鸟传,驿传,狼烟,旗语、灯光等;近代:交通工具、电报;现代:电话、互联网。再把搜集到的资料归类到不同的分支中。比如飞鸟传后面可以画出鸽子、大雁的图案;互联网的后面可以分出QQ、微信、EMAIL等。有的分支还可以继续延伸分裂,比如可以列出跟此项传递信息形式相关的成语、小故事等。还可以总结不同形式传递信息的优缺点。总之,运用思维导图,学生更容易将资料进行分类、辨析、去伪。

三、活动交流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从语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在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使课堂的交流变得充实而有序。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

借助大屏幕分步向学生展示本次活动过程的思维导图,先出示“与诗同行活动交流”为中心图像。

接着出示经探讨决定的四种活动形式为主支:诗歌朗诵会、自己写诗合编诗集、诗歌知识竞赛、整理诗歌。

然后分四支展示每支活动的过程。

诗歌朗诵会分各小组选题朗诵、教室布置、串词准备、道具准备、场地清洁、拍照报道等分支。每个分支后面先注明负责此项的小组组别,再在组别后注明所需材料、完成时间等。

自己写诗合编诗集分教师导学、小组交流、完成原创、交流修改、合编诗集等分支。每个分支后面注明活动时间。

诗歌知识竞赛分出题方式、教室布置、串词准备、道具准备、场地清洁、拍照报道等分支。出题方式后面注明一半学生出题、一半老师出题。其他分支后面注明各负责小组,但组别与诗歌朗诵会组别要有不同。

第2篇: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3-02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也进入改革快车道。作为各科基础教学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灌输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撑握语文知识,进而为学生利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理解和驾驭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也是教师魄力的表现。

一、转变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维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前提是,语文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自主创新性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语文老师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学生需求的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尽信书”的礼仪膜拜式教学,不搞好“唯吾独尊”式的灌输式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对传统的教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勇于突破现有的教学成绩,敢于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质,用信任和引导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现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传递一日千里,如果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拘泥于封闭式教学,那么他将因脱离时代的发展轨道而被时代淘汰。现在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利用多媒体的三维立体动态画面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收获将不是一点半点;另外博客教学也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利用博客教学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之际,有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校本课程,这种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学学习将会全面爆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高中语文课丰富多彩,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结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模式,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整个教与学上达成共识并共同确立奋斗目标,因为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都进行了参与,自我认同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学习氛围维持下去,并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供强有力后盾。整个过程的实施不是无计划的,是教师在编排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精心设计,将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在考虑进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时效性,也能达到教师在整个自主教学中的理想效果。

三、坚持鼓励教学,提高学生自我认可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叛逆未过,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得到认可与认同,如果此时批评多于表扬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弃科”放弃这一科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深度相对初中有所提高,所以常与学生沟通是必要的,如高一入学的第一节课我问学生:“如果将语文分为几个大块蛋糕的话,你认为哪一大块蛋糕最难啃呢?”好多学生都回答说“作文”,我激励学生“学了这一课之后,你们会认为作文中最好的一块蛋糕,不信你们和我一起来试试。”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思维与感性的结合,所以当学到有精彩的部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如果学生能用自已独特的思维将这一部分解读出来,将当即对其进行认可与表扬,并赞同性的鼓励“你最棒”、“你真棒”,使学生在大家的认可中提升自我认可能力。

四、努力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我国的传统教学沿袭了师为尊者为大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恐惧与老师沟通的心理,从而遏制了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为师者应该尽全力为学生创造相关的学习环境,制造民主学习气氛,鼓励中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语文学习特点,结合高中生特点,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环境,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演讲比赛,用游戏方式或表演形式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欢乐中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转变教学模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转变教学思想,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例如多媒体或博客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思维,在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自我能力的认知,通过帮助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的重新塑造,让学生在一个欢乐的轻松的氛围内进行语文学习。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摸索出适合时展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创先.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探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

第3篇: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o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高中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思维与应用为升华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掌握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学习规律,语文知识最终内化为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堂所学的内容与层次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巩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找出课文的重难点做好标记,针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的难度较高问题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在确立好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极强的求知欲、快乐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上课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抓住关键内容重点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采取学思结合的方法,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中应注意系统整理、独立作业、分析错误、系统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与阅读表达能力,身心发展逐渐趋入成熟期,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理解与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更是有着独立、个性化的需求,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充满期待,激发了语文学习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助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学习模式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方式使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得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指导合作式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化,可以创造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展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教学诗歌《雨巷》时,多媒体应发挥声光电的特色,播放配乐朗诵《雨巷》的课件,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感与迷离感。应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中心意象,深入体会雨巷诗人戴望舒细腻多情的诗歌情感。

(二)微课打开口袋课堂,促进自主式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式学习,使语文学习呈现出异彩纷呈、流畅自如的现象。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移动客户端的学习方式,由于有着知识点丰富、形式新颖有趣、时间上相对自由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口袋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内化,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内容丰富的微课是针对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与学活动等学习重难点而制作的,内容精简、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学生可以按需选择、自主学习、掌握进度,提升学习效率。

如教学《兰亭集序》时,为了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教师可以将本文的一些重点的疑难字词句、情景交融部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行文的巧妙等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晰的语言,促进学生自主式地反复学习,体会本课中绘声绘色地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三)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展开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学习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不仅具有强大的模拟、仿真功能,而且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古逾今,教学窗口呈现出声、像、图、文并茂的艺术美,产生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在审美体验中深入文本内涵,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环境中轻松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对比手法的运用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惆怅的心情,将美读成诵的朗读音频体现在活泼美好的寒秋景色中,山河的壮丽衬托出人民不能主宰大自然的悲哀,更突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包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词中的多种对比在多媒体课件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志出来,达到鲜明的对比效果,学生一目了然。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现在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准确精当。

(四)多媒体写作指导,增强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可运用信息技术,在作文评价中将教师导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内在情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实践学习模式中,应发挥信息技术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强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促进听、说、读、写。同时,指导学生在趣味学习情境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微课的方便快捷性随时打开口袋课堂进行自主式的知识点学习,对于语文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写作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亚品,赵军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

[2]左臣凤.试论高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契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3]魏元涛,韩丽丽.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第4篇: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根本;诵读;诵读时间;诵读方式;兴趣;课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80

一、语文课堂现状

诵读就是诵读和背诵。诵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记忆力体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进行长期适度训练。

诵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种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如此“兀兀以穷年”。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教学实践中的诵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诵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诵读水平每况愈下。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诵读训练,已经具备了诵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诵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诵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诵读有直接关系。

二、反思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诵读。诵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诵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美国教师认为,大声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记得“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老先生也大声诵读着,他“微笑起来,而且把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读。那鼎沸的读书声和先生投入的诵读情境是令人神往的。再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们对“读”有不少精当的论述,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如我国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强调“读”收到好的效果。可见古人语文教学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优秀诗文”。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笔者的做法

1. 保证学生诵读时间和切实的指导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诵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诵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诵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就被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精彩小结而轻率的打断了,诵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可见,学生的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可利用早读、课堂以及晚读的时间,来保语学生的诵读时间。可如今的现状是早读及晚读课的形式和质量都还不尽如人意。早读时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搞卫生,其他任课教师检查作业,学生出墙报、做练习,只是齐读或刚开始大声、渐渐小声以致最后无声,只读课文、只读背诵文段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和部分教师不清楚早读和晚读课的目的、作用、形式及该选用哪些材料,以致于出现早读、晚读目的不明、形式单一、材料贫乏的局面。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早读和晚读课,笔者精心准备早读和晚读的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而不单调,笔者还规定当天早读和晚读的诵读任务,跟学生讲明要进行反馈的。因此,学生喜欢早读,也十分重视早读,这样的早读和晚读才是高效的。

要有好的诵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保证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的同时,还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诵读时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准确诵读的好习惯,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倒字、不改字,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巡回指导,通过生生对读,师生评读等方法加以辅导,特别应重视中下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诵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读中有导,导中有读,真正把诵读指导落到实处。

2. 注重诵读的方式

单一的诵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诵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诵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戏剧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笔者在教的《雷雨》一文,就采用了分角色读这一方式,通过读,周朴园、鲁侍萍鲜明的个性特征,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而笔者在教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比如,婉约词,情感细腻,李清照的《声声慢》,笔者选择个别女生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选择个别男生读或齐读。再比如:《纪念刘和珍君》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再让学生读。《荷塘月色》采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

经过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诵读完后,笔者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诵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交错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提高学生诵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3. 创设情境,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诵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诵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诵读方面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或多媒体的示范性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有人说:“一次成功的诵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诵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

例如:笔者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中音,饱含深情的诵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教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诵读和学习的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

诵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诵读录音教材是诵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诵读水平。例如,在讲《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笔者利用录音教材,录音一播放,先声夺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如果到诵读课文的第二阶段时,再让学生一味机械的诵读课文,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要交给学生诵读选择权,诵读创造权,并应变着法子让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强化对诵读的激励功能。笔者对这一点应该说是很注意的,经常通过设计“课文诵读会”“诵读表演会”等诵读比赛,强化对学生诵读能力的隐性测试,这样就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教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诵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带着兴趣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4. 教师设计诵读课型

其实诵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所以,诵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诵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比如,笔者在教《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型。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笔者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下转第87页)(上接第81页)用场,让笔者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笔者自己,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笔者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笔者预期的要好。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笔者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诵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笔者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地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笔者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诵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笔者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诵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着实让笔者有些兴奋。

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教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笔者和其他几个语文教师共同商量并决定: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诵读比赛和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诵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诵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也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

第5篇: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作文升格 作文评改 交互评改 精心修改

作文升格似乎是近几年作文教学的热点,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作文评改形式,让学生通过交互点评,精心修改,获得作文等级的提升。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交还给学生,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且,由修改入手,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升格教学很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认真研究了教材和学情:

一、按照必修教材的编排,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议论文的序列训练,而非综合提升。所以,教学的方向应该是议论文的一个训练点。

二、学生经过前面的序列训练,能够写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但在说理的深度和层次上还做得不够,存在事例的堆砌和重复论证的问题。这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的欠缺,这是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瓶颈。

再次研究教材,我们找到了纵向展开议论的角度,希望用它作为突破口,解决学生的难点。纵向展开议论指的是议论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深入地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的一种论证思路。这种思路体现在结构方式上称为层进式结构,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如果学生学会运用纵向论证,既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可能会有效解决目前作文中的问题。

第一次教学回顾

议论文升格训练――纵向展开议论

环节一

学生预习教材《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的内容,分析范文是如何展开议论的。并明确什么是纵向议论,与横向议论有何区别。课堂交流。

环节二

比较两篇习作(例文一为病文,例文二为范文),分析在纵向展开议论上有何优劣,并分别打分。

环节三

教师指导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PPT出示作文提纲,一共五则材料,学生先读然后分析总结)

1.分论点之间形成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纵向顺序。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

3.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

环节四

小组合作,运用方法,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例文《幸福从何而来》,使之升格。

环节五

交流升格方案。

课后讨论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讨论。

大家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从感性认识到方法指导再到实践提高,教学推进的过程比较清晰。

(2)老师对升格方法的指导很细致,用直观的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升格的要领。

有老师指出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容量很大,学生的讨论交流时间不充分,特别是升格实践的时间太短,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在环节二中,教师的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例文的问题所在,但是,这个环节的推进十分困难,需要改进。

(3)本节课教师的牵制还是很重,特别是环节三,几乎成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而后面学生似乎只是在教师的灌输下操练了一下教师总结出的方法而已,课堂生成不够。

(4)学生能不能纵向展开议论与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直接关联,教学中必须时刻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点拨他们的思路。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得到几点启发:

一是作文升格课更需要教师精选作文材料。学生对作文的评判往往流于表层,例如语言、事例论据等,而对议论文的逻辑与思辨往往缺乏认识。这不就是学生的难点吗?范文在语言与论据方面不够完善,缺乏导向,所以学生一时无法比较高下。

二是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如果环节二与环节三调换顺序,学生首先了解纵向议论的基本形式与方法,这是理论上的“知”,而升格实践就是具体的“行”,根据经验,人们的知与行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教给学生精辟的理论,他们也很难写出精美的文章的原因。所以,让学生先掌握理论、方法,再比较点评作文的得失,就是在搭建“知”到由“行”的桥梁,为进一步修改打基础。

三是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度”,既要有力度与效度,又不能过度。作文升格本来就是一种学生的实践活动,老师一定要在紧要处指点一二,更重要的是让实践的主体――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成。

第二次教学回顾

环节一

回顾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教师用检测的形式点拨思路。

PPT1(由点到面)

PPT2(由表及里)

PPT3(由浅入深)

环节二作文升格

1.比较两篇作文(例文一是学生习作,例文二为高考范文),学生评分,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看法,然后全班交流。

2.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这篇作文,一人执笔记录,要求能尽量成文。

3.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4.学生给升格作文评分,并说明理由。

5.学生谈谈升格收获。

环节三教师总结(PPT)

(纵观全局思路清晰理清层次前后有序)

环节四以“追求”为话题,拟写纵向议论的提纲。

第二次课后讨论

这节课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积极发言,而且思路各不相同。有老师认为:

(1)整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了知识与能力的生成。

(3)教师在升格前的检测既是复习也是指导,是一种思维方法的点拨。

但也有老师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1)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以后,老师的提炼还不够精粹,没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还不够。

(2)在课堂的交流中老师应该用投影展示一下自己的升格作文,既是示范也是强化指导。

第三次教学回顾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又试教了一次,以求提高升格指导的有效性。

环节一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课后讨论

这次课后讨论的共识是:

(1)老师指导恰到好处,特别纵向的思维方法的指导很清晰,学生学得很明白。

(2)学生给老师的升格作文评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升格作文解决了升格后作文存在的说理不充分的问题,是站在新的高度对升格的进一步指导。

遗憾之处是:学生在评完了教师的升格作文后,老师能顺势引导学生要养成“频改”的习惯,指出这是作文“入妙”的途径就更好了。

学生的反馈是,这堂作文课一点也不枯燥,并且,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纵向议论,掌握了好几种展开纵向议论的方法,希望以后的作文评改课都能这样上。

教学反思

通过三次授课,我对作文升格教学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

(1)作文升格教学就是学生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自主修改作文,以求升格。

(2)作文升格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自主修改,以求升格。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课堂的生成。

(3)作文升格教学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之上,还要关注生生、师生的合作,在合作中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求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形成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这种理解的深入,我对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的“导”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要有指导的力度、效度与高度,同时要适度。不仅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更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这段话中,能很明显地看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的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学生的难点,是“紧要处”,当需精心指导。

回顾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修改。教师精心选择高考范文,学生在比较中能更好的发现习作的得失,并且获得升格的启示。

(2)引导学生探究升格的要领。纵向展开议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引导的核心始终放在思维的点拨和深入认识事物的方法总结上,这就是学生升格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