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

第1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特色;品牌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体系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对于教材的编写也存在较高的要求。教材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教材的建设能力与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材的编写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内容体系,在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之后,都初步形成了江苏教材的特色与品牌,从而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作出了贡献。

从目前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内容来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生活数学为主线进行内容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江苏省的数学教育水平。

一、以生活数学为主线进行内容设计

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所体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数学“生活化”,通过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教材中,不仅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活动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能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将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整体过程向学生展示出来,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

教材提供了生活中的两类情境:数字与生活和图形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种情境来合理展开教学。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大多都是所有同学所熟悉且容易理解的,因此应尽可能选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所教内容上。其次,以生活数学为主线进行内容设计还选择了较为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探索的深度,切实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将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这也成为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教材主要通过“想”与“做”的关系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先做后想到先想后做,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空间与图形”有关章节当中,教材中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对图形进行变化操作,由于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对于立体物体的平面展开图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即使教师再详细地描述,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只是较为单纯的想象,所构建出来的图形也比较抽象,并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各个点和面进行充分掌握。因此,教材中设计了让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将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操作,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面图形。

通过对这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认识,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实践,来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并且通过实践练习将课堂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三、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注重教学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便成为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新教材把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渗透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开发学生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的时候,将数学思想充分融入其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成为其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和体验数学的过程。

比如,在方程组、不等式以及函数等章节中,教材主要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出现,结合所教的具体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创设有关的情境,继而建立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实际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数学知识来对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注重过程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达到标准中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阅读”栏目中,还渗透了“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四、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宗旨是从多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数学的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还是情感的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在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实际操作与想象思维充分地结合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开发。

比如,在“轴对称”章节中,教材中设计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内容,在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动手体验其对称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介绍之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掌握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全面地对教材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已经基本完成修订。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江苏地区的教育水平,就必须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和品牌建设重视起来,力争以教材自身的特色和创新,以较高的质量更好地为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服务,进一步推进江苏教育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林伟.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6).

[2]徐慧.例说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

[3]倪小红.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适用之体会和建议[J].文理导航:上旬,2012(7).

第2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专业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

一、将专业特色融入数学教学中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社会,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支撑着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数学基础不扎实会导致许多专业课程学习困难,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甚至将来的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不能再使用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达到推动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

1.为每个专业编写专业数学教材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采用教育部制定的材,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使用的数学教材并没有差别。这样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使得教学变得相对容易,但是专业针对性却很差。因此,学校应该与教育部门共同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数学教材,将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添加进数学教材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慢慢懂得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数学课程相结合,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专业课教师与数学教师的沟通

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能够有机会进行教学的沟通交流,让数学教师能够大致去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从而制订相关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3.为教师开展相关的选修课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选修课,让数学教师进行一些专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使其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专业特色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些专业课的要求进行教学。一方面可避免教授学生不需要的知识,浪费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防止遗漏知识点,使学生学不到所需的知识。在不同专业中,数学的重要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像一般的文科专业,只要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但是对于理科类专业而言,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三、结合专业特色,改变数学教学评价方法

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专业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应用数学的教学,那么评价应更多地体现在应用是否合理到位。因此,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一分为二进行考核。

1.基础知识的考核

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才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进行运用,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核还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考核

考核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学生平时学习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这方面的考核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二是根据期末考试学生在专业考试中的表现,通过对专业课的考评来观察学生平时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教师要综合以上因素,多方面地进行考核和评价,最终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结果,避免因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心理上的抵触。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良好地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一、ARCS 动机模型综述

1983 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整合了相关的动机研究成果,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并与教学设计的宏观理论相结合提出了ARCS 动机模型。该模型将动机作为学习的核心因素,强调适当的动机是一个人能够高效率地学习或工作的前提。所谓ARCS,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应用ARCS动机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1.丰富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基于 ARCS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验法多种教学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从而达到用引起注意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时,笔者选择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新闻视频《深圳特区30年巨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思考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另外,笔者还提供了其他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图表材料包括:中国地图,珠三角区域图,到1988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地区图,2005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图,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跳跃发展图,1970~1990年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图,美国几个主要的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产值变动表等。文字材料包括:中国特区发展简况介绍,珠江三角洲发展背景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切身性

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但通过这一策略所激发的动机只是暂时的,如果学习者发现学习的内容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话,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注意力,失去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基于 ARCS 动机模型的教学设计,在第一层面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后,还必须把学习活动与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

基于此,笔者略讲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而对于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则重新设计,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为情境,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根据ARCS 动机模型,自信心是影响学习动机的第三个因素。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并产生了相关的切身性体验,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我校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中有不愉快的体验,导致他们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对学习缺少成功的期待心理,缺乏自我效能感。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把期望、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教育要求,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期望效应,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笔者鉴于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设计“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时,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将大问题分解成无数小问题,让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步步为营步步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完成适度困难任务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4.适当评价,满足心理需要

第4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人,特教学校的某些管理环节越来越显示出与新课改的不适应性。如果学校管理不革新,那么新课程改革就缺少一种支持因素和环境因素,滞后的、陈旧的学校管理甚至会成为课程改革的压抑因素和反对因素。因此,学校要实施新课程改革,首先就必须改革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才会得以实施。

 

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1.以教师为本

 

如何激发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爱业、敬业、乐业、创业呢?学校的管理者在健全教师的各项规范制度外,更应该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观念,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这样才能使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2.以学生为本

 

在学生的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特殊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特殊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育改革实验,立足于特殊人群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的管理:(1)定期对特教儿童就读班的教师进行特教专业培训,了解有关特教知识。(2)了解特教儿童就读班教师与资源室教师沟通、联系情况,定期检查特教儿童学习联系单填写与落实情况。(3)定期组织开展特教儿童就读班教师献课活动。(4)举办特教生作业展及作品展。(5)深入课堂,调查、了解特教儿童随班就读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3.以个性凸显特色

 

个性意味着“个别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校工作也同样如此。另外,“个性”意味着“完整性”,把人的智力、身体、情感、价值分割开来“培养”的任何行为,都是会伤害到个性的,要以个性凸显特色。(1)根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个性。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把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作为办学的特色。特殊儿童虽然在身体方面有了障碍,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仍有各种潜力。如聋哑学生听觉有障碍,但视力优于常人,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美术和书法的潜能。(2)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推出个性化的教学能手。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传统观念过分地强调应当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订详细周密的培训、业务交流等教科研计划,制定统一格式的教案、作业、考试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规范、严谨。现代教育理论则与此有显著的不同。教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主体,同样一节课,相同的教学方法、辅助用具、教育对象(学生),由两位个性不同的教师去上,可能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的个性差异造成的结果。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是现代化办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关系到特殊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等重大问题。只有坚持改革和创新,我们的特殊教育才有出路,才能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效能。

第5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保障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稳步发展。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在人才招聘、保障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其次,各地方可根据教育部对教育师资的具体要求先行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标准建立奠定前期基础;第三,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应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和问责机制,以保障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可监督性和可评价性。

2、发挥高校教育专业优势,多元化培养特殊教育人才

在借鉴国际经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依托,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先进国家做法,合理选择课程,并与地方残疾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实践基地。除此之外,还应结合中残联对残疾人教育的师资认证,在高校教育专业大力培养教师人才,以提高他们将来指导社区和学校残疾人学习的能力。在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中,加大对特殊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硕士、博士层面重视对特殊教育各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以特殊教育方向硕、博士生为研究资源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各学科教师教育、考核、任用和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普适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对于各学科的教师标准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标准,因其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在学科知识、基本规范、专业能力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制定出普通学校融合性教育教学的双师型教育师资、特殊学校专业型教育师资的不同标准,严格入职管理,才能把好教师质量这一关。美国双资格教师证书项目(普通教师资格证+适应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可以采用分阶段的形式,先设立国家最低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不同等级制度考核来获得高一级的资历。

4、结语

第6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是由1990年附设于青山区进步道小学的培智班发展而来。进步道小学位于富强路四号街坊,占地面积1 600平方米,最初由培智班和聋儿语训班二个教学班组成,学生15名,专任教师4名,学校面向全区隔年招生。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校内教育教学设备齐全,设有劳动操作室、运动康复室、心理康复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专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实物投影、电脑、电子白板、健身器、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动康复设施。截止2013年底,学校占地面积约1 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620平方米有教学班7个、在校生50多人,主要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智力障碍等残障儿童。

(一)学生就读现状

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制九年,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岁。为了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学校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里做着积极的努力与不断的探索,力求使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学生智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低年级个别学生需要家长接送外,其余都能自己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们能写简单的日记、作文,高年级学生能编织围巾、车座套,使用缝纫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九年级一名同学能用电子琴为同学的演唱伴奏。学校已有30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其中1人从事电脑打字工作,2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3人从事运输装卸工作,1人送纯净水,2人为广告公司发送宣传单。此外,在包头市第五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学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有3幅作品获奖。这些都告诉我们,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通过努力,付出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特教教师是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专门师资,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残疾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残疾儿童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是给残疾儿童知识的传播者,是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取得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未定等次2人;取得本科学历7人,专科10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教师19人,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其中,两人获得“韦氏量表”使用资格,一人获得“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资格,2人获得国际特奥会教练员资格。这些都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施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能够做到“爱特教事业、爱特教学校、爱残疾儿童”,使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一爱三为”(爱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为了一切残疾儿童,为了残疾儿童的一切)和“六个标准”(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自食其力)。

(三)财务经费现状

包头市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由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投资建成,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它有稳定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经费,一般包括教学行政费、一般设备费、教学设备费和技术实习费等,其中,教育行政费一般以班为单位计算,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增加一倍到三倍,一般设备费可相当于当地的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或相当于当地中级师范学校的标准。近年来,政府还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免交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顺利入学,促进了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四)内部业务流程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普通学校有着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的运行机制维持。为此,学校采用的是“形成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学校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就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建立了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

2.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开展研究校本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提出了“系统教学策略”(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智力残疾儿童在认知程度、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了学校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活泼、勇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开拓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早在1997年就开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水平,但是这一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情况赋分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设定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4.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学生管理网络化。

学校除学籍外,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对学生的出生史、家庭病史、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办学差距,积极地与区内、外特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今年,学校与南京特师附属小学和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智障教育机构联系组织教师对十个适应性技能基本领域进行研究。又与青山区少年宫合作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质量还比较低。

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工作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特教的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而且在招生方面也很有局限(如东河区聋哑学校主要承担适龄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3-8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训练,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年满3周岁的聋儿),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空白,这些都制约着包头市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特殊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财政支持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发展需求仍明显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如根据1993年颁发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参考定额》中的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100元。呼市、包头、乌海市的学生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50-200元,今后随着物价的上涨,生均公用经费也应同步增加。但是目前,包头市的生均公用经费仍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3.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够。

国家虽然颁布有《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但保护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全国近65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60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

4.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就包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来自普通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而且少有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加快包头市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对策

1.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使孩子终生受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有利条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高特教班与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以县为单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资源教室、建立特教班、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的辐射作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应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真正做到逐年增长。同时,保证各项基础教育的投入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努力增加经费,开拓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

3.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制订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一、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适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资源。

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当地的社会需求,以学校的教育人员为主体进行,也可以吸收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参与。

第三,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充分利用学校情况与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涉及校内外各种资源。

二、明确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

第一,科学的环境分析,如分析评估残疾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期望等方面。

第二,设置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发展,所以应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第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学习小组,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第四,课程实施。从突出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注重情趣性,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五,教学效益评价。评价也应是多元化、开放性、弹性化的。成果可以是有形的、物化的、可展示的,但更多的应是展示人性的美、人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的升华等。

第六,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积累、积淀,又要结合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三、探索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与研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重视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创造力,深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挖掘区域内的自然课程资源、文化课程资源和社会生活课程资源。

3.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自然,融入社会。同时,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从学校主题活动、办学特色、地域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陆续开发了《奥运知多少》《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聋校主题性课程中国传统节日》《季节——盲校大课型主题性课程内容汇编》《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生命之歌》《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篇》《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性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相互关爱 共享生命——残疾人节日资料汇编》《绽放——聋校基础手工制作校本课程资源》《走进现代社会 融入现实生活》等校本课程资源。

五、实施教学实践,应用校本课程资源

一是学校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把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把感恩教育、节日传统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德育教育相联系,制订计划,开展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系,既利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是学校围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引导并辅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学生体验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与市技师学院、蓝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校内开展丝网花、花泥画等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海河小学、春晖小学、油田二小或社会爱心团体联合,组织有关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的关爱;结合学校社区、附近社团及相关单位开展活动,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入黄河入海口、清风湖、天鹅湖等地,欣赏东营的美丽风光,了解东营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习俗和历史足迹;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8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殊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逐年递增,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特殊师范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体。中等特殊师范、大专和本科学历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格局逐步形成。特殊师范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二、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及面临的时代困境

(一)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模式。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部分普通师范学校的特殊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各类特殊学校、特殊班担任教师或负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辅导工作,这种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长于设计并完成单科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然而,该模式虽然注重了特教师资的方法能力,但培养出的师资教育教学理论广度不足,教育观念、教育判断力及把握完整、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力有限。

(二)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五年制专科.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三年制专科,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

五年制专科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为特殊学校培养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能胜任盲、聋、智障等特殊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五年制专科的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学校生源越来越差.培养出来的师资学历层次低.学生就业困难。三年制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按未来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划分.培养有重点倾向的特殊教育师资,使他们既要具有关于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满足课堂上学生特殊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要具有从事特殊学生培养的各种关键能力。三年制的师资培养模式提高了生源素质,缩短了培养周期。可以培养较多的高素质的特教师资。但是,该模式也有其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生既要了解普通教育的知识原理,又要掌握某一类儿童教育的方法、知识、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学习如此多的内容,难以真正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的招收对象仍然是高中毕业生。但生源素质优于专科,其学制为四年。该模式是在综合性大学设特教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特教系培养高等学历的特教师资,是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的师资具有较强的教育心理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特殊教育观.较能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方向感、判断力较佳。然而,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师资虽然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学科课程准备,他们无法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另外。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毕业生的临床实践不足.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需较长时间。因此,各国都在探索进行改革,积极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其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伴随人类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涌现了大量的新的现代特殊教育理念。诸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一体化教育”、“个别教育计划”、“融合教育”等等。第二,特殊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特殊儿童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盲、聋、智力障碍.而是扩展到各种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自闭症、多动症、言语和语言问题等等。第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技术、教学传媒和教学手段的采用.使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手段面临种种诘难和严峻挑战。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还包括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有积极应对教育对象扩大、教学手段变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素质,有主动关注特殊教育前沿研究成果、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要求使得传统的特殊师范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无论是从具体的操作系统,还是在观念层面上都已经无法满足现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即教师教育。

三、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197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5届国际教育会议上,英国的詹姆士·彼得提出了“师资培训三段法”的设想。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师的初步训练、终身教育,与此相应,教师教育则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一个是个人教育环节,即个人所受的中等及高等教育;二是教师初步训练环节,即在个人教育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直至成为合格教师:三是在职继续教育环节,这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和继续.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这样,教师的职前培训——人职教育——职后进修三个阶段便连成了一个整体。将教师的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充分体现。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一次性、终结性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变为了连续性、终身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职前教育不是全部,而是起点和基础。教师教育不仅要有好的起点和基础,也要有不断发展的未来,要用职后教育深化职前教育。

在我国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问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第一次埘“教师教育”给予了相对完整的诠释:“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其中,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两者是同义,是指教师内在专业性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发展,也包括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发展.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通过专门培养培训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德、知识、技能与能力及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养.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或者优秀教师,并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变革而持续发展的过程。一名成熟的教师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练习.通常要经过三个时期:一是职前学习期,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二是初职时期,约2至3年,在学校中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践锻炼,逐渐融人教师的角色;三是成熟阶段.约需要3至5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逐渐熟练地把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这种规定已经充分展示了特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特殊教师教育一体化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特殊师范教育的职前终结性不同,它把职前教育、人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融合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使之构成特殊教师的终身教育历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进程。

四、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

(一)职前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外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是大学与学区合作伙伴的建构模式,该模式目的在于提高新教师的各种技能、能力,更好地适应班级教学。这种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专业发展学校,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培养教师的新型方式。

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探索采用了非定向师资培养模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这种模式是指由综合性大学的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专业为特殊教育培养师资。该模式的优点是能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和教学方向感。缺点是临床实践不足,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因此,各国都在探索,进行改革,积极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或开办临床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向与非定向特教师资培养模式走向融合是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二)职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有效、经济、灵活的教师职后教育方式.是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可让受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老教师或者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会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既不受规定课程教材的影响,又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让受训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交互式培训模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辖区内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运用等方面做得较为优秀的特殊学校承担对辖区其他特殊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受训教师在轻松的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学会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让示范校能从中吸取好的建议.把示范校的榜样作用发挥得更好。交互式模式的运用.可使培训与受训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

3.研究型培训模式。特教教师的培养要注重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特殊学校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相应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在教科研培训中,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收获的成果、教育热点问题等确定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和科研能力。

第9篇:特殊教育中的特色教学范文

主要问题

一是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还未完成。

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社会融合的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目前特教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特殊教育的性质理解片面,对特殊学生缺乏合理的教育期望,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严肃性难以获得保障;其二,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控。

二是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虽然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随班就读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班混读”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其一,没有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过系统的调研,因为不了解其学习能力,因此无法对普校课程与教学进行科学的调整;其二,普校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其三,资源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普校资源教师大多是“教师”,他们不可能专心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是缺乏对送教上门质量的监控。

由于接受“在家教育”的重残、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尚处空白,因此送教上门的课程与教学随意性大、科学性差。

四是缺乏对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监管。

目前残疾青少年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与教材非常匮乏,学校主要是照搬普通职校的课程与教材,或自编教材。由于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发中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指导,缺少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的审核与备案,这些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评价。

发展对策

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政策。为保障特殊教育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引领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制度与规划。

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教材与教学的监管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管力度。通过新课程方案培训、课程实施检查、教学督导等方式,落实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同时加强对特教学校教材编写、使用与推广的规范,并严格执行教材上报审定、备案制度,以保证教材的科学、使用的规范。

编写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开展教学实验。“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框架和实施要点,它既是国家和地方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的基础,又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快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开展教学实验,推进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加大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加强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与管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随班就读生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的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制定与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在家教育”的质量。为使多重残疾和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应研发多重残疾、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和方案,并加强上门教育人员的专业指导。

成立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研发中心。为规范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应尽快成立国家和地方两级“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研发中心”,负责全国或各地区的特殊教育课程规划与建设,负责教学的研讨及科技辅具开发。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辅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可以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政府应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特殊教育科技辅具的研发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