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用的审计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跨学科;基本问题;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2-02
一、什么是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主要从大脑的功能方方面面来研究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换言之,它探索大脑是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和交际的。因此,它试图将神经学、神经病理学理论(大脑的结构如何以及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结合起来。除了神经学和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科目是心理学。神经语言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对脑损伤后语言与交际的研究。然而,试验,建模,计算机模拟和神经元成像研究等也是当今常用的方法。
为了廓清神经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模式与框架,应当首先来圈定本研究领域的范围。神经语言学主要感兴趣的话题在很早以前就曾首先提出。19世纪晚期尤为得到重视;从那以后,它们便成为许多学科研究者们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学派大力宣扬语言学,在此影响下,以及随着心理语言学作为有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神经语言学”成为有关正式术语。神经语言学的学科问题曾在20世纪70年代Whitaker和Whitaker编辑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杂志的多卷中得到描述:坦白的讲,尽管神经语言学这个领域属于跨学科研究,但它有一个共同点主题:语言与大脑的关系(Whitaker & Whitaker,1976,xi,Ahlsén,2006:4)。
尽管对功能方面有所侧重,我们仍能在《大脑与语言》(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介绍板块中发现如下相似的描述:
人类语言或交际(言语、听力、阅读、写作,或曰非口头形式)同大脑或脑功能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大脑与语言》:“描述”板块)
将语言或交际的各方面和大脑功能联系起来这个动态表达,是神经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由Luria(卢利亚)在《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中提出:言语交际形成与理解的真正过程如何,这一过程由哪些组成部分,以及该过程进行所需条件有哪些(Luria,1976:3,转引自同上)。
二、 该领域的跨学科性
和神经语言学有关的多个学科给该领域提供了启发与活力。它们向该领域研究带来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数据、理论和模式。
20世纪70年代,《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的编者在该刊多期杂志中将神经语言学描述为“无论是理论视角还是主题覆盖范围都是由不同种类组成的”,他们还称在那时候该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也没有几个可以确定的研究领域”( Whitaker & Whitaker)。他们还提到该领域的研究者当中存有的众多不同意见。当然,他们的确曾提及这一混杂特性的积极一面:观点丰富多样,还有这样一个事实:“正是由于这种混杂性,它试图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以便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数据”( 同上)。
神经语言学应当考虑哪些学科呢?《大脑与语言》中指出,神经语言学的跨学科焦点应当包括语言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言语病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这些学科在神经语言学中有较多的涉及,但其它几个学科也都与神经语言学紧密相关,对神经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发现做出了贡献。这些学科包括神经语生物学,人类学,化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因此,人文科学和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等都有所体现。
三、 神经语言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常用研究方法
目前存在多个有关大脑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下文提出的其中几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
“定位观”试图去发现不同语言功能在大脑中的作用位置或中心。著名的定位主义者包括加尔(Gall)和布洛卡(Broca)。“联结观”(或称连接主义)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大脑不同区域间的联结上,例如,这种观点认为不同的感觉官能的感知能力可以与语词和/或“概念”联结在一起。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韦尼克(Wernicke)和利希海姆(Lichtheim)。“功能动态定位观”宣称局部次功能的机能系统实施各项语言功能。这种系统是动态的,因此在语言发展阶段或脑损伤之后可以加以识别。卢利亚持这种观点。“整合观”理论认为多项语言功能是由大脑多块区域共同完成的。这种观点也称为“认知主义”,代表人物有黑德(Head),戈尔茨坦(Goldstein)。“进化观”理论强调大脑与语言的关系是如何在不同的物种之间随着时间发展而进化的,它们在儿童身上是如何发育的,以及成年人是如何实施语言功能的。这一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有杰克逊(Jackson),近期有布朗(Brown)。
神经语言学的几个核心议题包括:
(一)不同类型的脑损伤会对语言和交际造成什么影响?
(二)交际能力和使用语言能力是如何随着人类进化而发展的?如何将这种发展和大脑的进化联系起来?
(三)儿童是如何学会交际和使用语言的?如何将他们的语言习得和他们大脑的发育联系起来?
(四)如何检测大脑中语言和交际所涉及的过程并将之视觉化?
(五)如何制作较好的语言和交际过程的模型以便帮助解释我们所研究的语言学观点?
(六)如何制作出语言处理,语言发展和语言丧失的计算机模拟?
(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2页)
(七)如何设计能够检测这些有关语言处理模式和假设的试验?
上述第一个问题在神经语言学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失语症”被定义为“由脑损伤组成的语言丧失。”例如,促因可能是一种梗塞(大脑中血管的阻塞),或是某种出血(血管崩裂),抑或是脑创伤。损伤的后果是改变了语言的理解和/或生成。通过研究这些变化,能够发现和语言有关的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所涉及的大脑的结构有哪些。为了对大脑功能进行定位,人们研究各种能力的丧失。但是当遇到比如语言等更高级些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通过对失语症研究得出的数据同经由其它神经语言学方法所获数据具有大体相当的可信度。失语症学(或称语言学失语症学)是神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失语症属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它通常被定义为病灶损伤(即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的损伤)。后天通常由渐进性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例如,痴呆。语言和记忆紧密相联而且相互依赖,这在复杂的较为高级的认知功能中更为突出。
神经语言学的兴趣不仅在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先天性语言障碍(即在没有如何特别损伤病例的儿童身上发现的障碍)也是其兴趣所在。先天性言语障碍,例如特殊言语障碍,和先天性读写问题(包括诵读困难)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通常将它们同类似的先天做比较,当然要谨记语言习得的特殊条件和新生大脑的可塑性(可以塑造的能力)。神经语言学家还研究那些患有影响语言的普通先天的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
语言和言语的发育情况和人类进化中语言和言语的先决条件也是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同不同的物种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研究研究动物(特别是灵长目动物)的交际系统,而且做实验观察教授灵长目动物学习人类的交际系统。
对于神经语言学家而言,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便是检测正常的和损伤的大脑中语言任务的活动情况。目前,医院里的标准信息主要是一些大脑的静态图片,例如CT扫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通过对许多大脑平面的X光照射形成三维图片,或如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语言活动时大脑中活动状态的方法主要有EEG(脑电图),PET(正电子放射层扫描),fMRI(功能核磁共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是MEG(脑磁图)。
心理语言学,通常还有大脑中不同区域脑活动的有关信息,为语言理解,语言记忆,语言生成,语言习得和语言丧失过程的神经语言学模型制作奠定基础。这些模型又可以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包括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或联结主义网络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中也有使用。
四、 总结
从全文可以看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大脑与语言关系,从而圈定该学科的范围。文中提到本领域主要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以及他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比如,焦点问题语言处理,它包括预测性和解释性模型,试验性研究,计算机模拟,以及语言任务中大脑活动的检测。脑损伤后的语言病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失语症及相关的语言障碍—和人类及个体的语言发展问题也得到强调。主要贡献学科—语言学,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语言病理学—也得到确认。最后列出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当然,正是由于其跨学科性,神经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更多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hlsén,E..Introduction to Neuro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前言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分析决策所需的大量数据从传统的操作环境中分离出来,把分散的、难以访问的操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随时可用的信息。2011年3月,合肥市审计局在对市地税局2010年度高级预算收入情况的审计中,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全市地税系统137多万条业务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查询分析等处理,利用税票微机编码的唯一性,将税务登记表与税票查询表建立关联,实现疑点税票与税务机关各分局的一一对应。对大额税票、退库税票、负数税票、删除税票和开票未入库等事项审计中,迅速确定疑点税票及延伸抽查的税务分局,提前近一半时间完成了现场实施阶段的审计任务。
二、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Data Capture)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时,按照审计需求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系统或其他来源收集、识别和选取电子数据的过程。目前,基于数据库技术较为流行的采集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采用数据库工具和通过ODBC接口直接访问和转换被审计数据等。
1.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在被审计对象数据库系统和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一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数据库工具的“备份/恢复”功能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
2.ODBC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其目的是在无访问源码的条件下,提供访问例程和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能力。而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即“开放式数据库联接”是一套 API,允许在各种 RDBMS服务器上互操作的应用。ODBC是Microsoft推出的最早的整合异质数据库的数据库接口,现在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当被审计单位使用的是异构数据库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开放式数据库联接”数据库访问接口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数据中的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要的格式。
3.数据库其他常用工具。常用数据库工具如MS SQL Server、MS Access等,都有较强的数据导入/导出和转换功能,审计人员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
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采集过程可以看成是数据库技术的数据迁移过程。
三、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审计数据预处理。由于在被审计单位采集来的数据和数据来源十分繁杂经常存在一些数据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因此,完成数据采集后,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
审计数据预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名称转换、数据类型转换、横向合并、空值处理、纵向合并和代码转换等。例如,对采集来的税收征收电子数据(数据表名为“税收表”)进行预处理,把税收表中实际缴纳税额里的空值变成“0”的SQL语句:
UPDATE税收表
SET 实际缴纳税额=0
WHERE 实际缴纳税额 IS NULL;
同样,采用SQL语句或数据库产品中的其他工具也可以做其他的数据预处理工作。
四、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分析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中的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查找可疑数据。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数据的查询
审计数据查询是指审计人员凭借以往工作经验,按照一定的审计分析模型,在审计软件中采用SQL命令来分析采集来的电子数据,或通过运行各类的查询命令以预定义的格式来检测审计数据,是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例:对采集来的税收征收电子数据(数据表名为“税收表”)进行处理分析,检查税票数据中有无负纳税情况的SQL语句:
SELECT,实际缴纳税额
FROM 税收表
WHERE实际缴纳税额
通过运行上述SQL命令,可以很简单地查看出税收征收数据中的负纳税情况。另外,运用SQL语句的强大查询功能,通过构建更加复杂的SQL命令,还可以完成如:模糊查询、多表之间的交叉查询等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
(二)审计数据的数值分析
审计数据的数值分析是以具体数据值的分布情况、出现频率等为条件,对数据的字段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使用数据时不考虑具体的业务,对分析出的可疑数据,结合具体的业务进行审计判断,发现审计线索。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数据处理方法易于发现被审计数据中的隐藏信息。
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主要有重号分析和断号分析两种。
1.重号分析,主要用来计算某个相同数值重复的次数。比如,为了判断是否有利用发票重复报销或重复使用发票、使用虚假发票的情况,就可以采用重号分析法检查其数据表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发票被重复多次记账。
2.断号分析,主要针对字段值在数据记录中是否连续进行分析。如果有断点,则统计出来,否则只列出字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参考文献:
[1]苏剑峰.会计电算化审计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
[2]秦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J].会计之友,2008(3).
[3]饶艳超,陈建勇.计算机审计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8(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审计在我国的逐渐壮大,计算机辅助审计也逐步发展起来,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进行又脱离不了审计软件的帮助,因而,我们对审计软件的需要越来越具体。本文就我国审计软件的类型、基本功能以及常见的审计软件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审计软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目前我国审计软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审计软件 类型 功能 不足 方向;
引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审计软件就是一类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从广义上讲,审计软件是指用于帮助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软件工具。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审计软件在各个行业审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下面我将就国内常见的几种审计软件来分析国内审计软件现状。
一、审计软件的分类
概括来说,我国审计软件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审计作业软件
审计作业软件,又称现场作业软件,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一线进行审计作业时应用的软件,如中普审计软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软件等。
(二)审计管理软件
审计管理软件包含审计统计、审计计划、审计管理等方面。
(三)专用审计软件
专用审计软件是指为完成特殊的审计目的而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例如基建审计软件,基建审计软件有很强的特殊性。
(四)法规软件
法规软件主要是为审计人员提供一种咨询服务,在浩如烟海的各种财经法规中找出审计人员需要的法规条目及内容。
(五)联网审计软件
联网审计软件是国家审计署以及一些审计机关为了适应联网审计的需要而开发的一些专门的联网审计软件。
二、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
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可包括的范围很广,从支持审计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评价到各类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以及各种审计报告的编制,都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辅助完成。目前,用于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软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功能
审计软件应该能够访问不同结构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能把所需的不同类型的数据采集过来,方便后面的审计数据分析。
(二)数据预处理功能
审计软件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数据预处理功能,能对采集来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使其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
(三)数据分析功能
审计软件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方便灵活的数据分析方法,满足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
(四)其他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是帮助审计人员完成辅助审计工作,例如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编制、审计底稿和档案管理自动化、审计成本的管理等。
三、常用国内审计软件介绍及其功能比较
在国内,除了一些由审计机关开发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审计软件,如审计数据采集分析2.0、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外,还有一些由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企审通等。下面主要对这三种软件进行分析:
(一)审计之星系列产品
审计之星系列产品由中审博大(北京)资讯有限公司开发,它是针对审计机关以外的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实施经常性、及时性审计的审计软件。
(二)中普审计管理平台系列
中普审计平台系列由珠海中普审计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其涵盖面较广,包括内审、事务所、政府审计、行政事业、高校等多个版本。
(三)企审通
企审通是由广州铭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审计软件,适用于集团企业、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管理,特别针对需呀完成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的审计用户。
四、我国审计软件存在的不足
我国审计软件的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主要是模拟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和流程。从全国范围看,审计软件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功能简单
目前,我国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主要用于执行常用的查账程序,不能灵活适应审计的需要。
(二)应用体系架构不够合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单纯的审计专家系统难以达到智能需求。
(三)数据分析方法和风险管理不足
审计数据分析方法是影响审计检查风险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软件根据企业的审计数据建立风险决策系统,来发现企业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企业做出风险评估和预警等。
(四)实时系统不健全,难以进行实时审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把各种信息放在企业网页上,以方便客户随时上网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实时性增强的同时也要求审计软件具有实时审计的功能。而现有的审计软件都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不能随时从现场获取数据,这样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审计。
五、审计软件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代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然而在智能化如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内部控制弊端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提供帮助。所以未来审计软件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通过可视化、自动化、协作化、实时化等方式,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真正实现审计软件的智能化。
(一)可视化
常用的审计软件虽然已有部分功能实现分析结果的可视化。但这一功能没有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直观、简洁的方式表示大量的审计分析信息,使审计结果图文并茂,易于发现审计疑点,这有助于定位中亚的数据。
(二)自动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审计人员,加快处理速度,应尽可能地使审计软件自动化。例如,数据采集可通过内置引擎――用户只需要提供一些必需的设置信息数据采集程序就可以自动过入数据;在审计抽样时,可利用软件的抽样工具设定条件自动生成抽样列表。
(三)协作化
为了更大可能地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要确保和控制贯穿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团队协作作业。
(四)智能化
智能化强调的是将历史的经验总结、科学规律的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指导审计人员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在利用数学、统计学分析结果时,仍有许多变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审计机构倾向于用审计软件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六、综述
近年来,随着审计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顺势催生了对审计软件的需求。然而,我国审计软件的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主要是模拟传统手工审计模式和流程。从全国范围看,审计软件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审计软件未来发展还需要一段路程。
参考文献:
[1] 刘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0-56.
[2] 宋静,曹顺良(博士),李荣(博士).内部审计通用软件功能比较及完善策略[J].财会月刊(上),2011.12:45-46.
[3] 刘家义.深化改革与强化审计[J].中国审计,2003.1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审计内容;审计信息;审计技术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会计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审计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在计算机会计系统环境下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系统基本情况铡评
目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品种繁多,有比较规范的经有关部门认证的,也有企业自己开发或委托软件开发公司及软件开发者自主开发的财务软件,其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被审计单位使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软件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将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工作量产生重要影响。
2.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计算机会计系统通常由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部分组成,一般控制是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一般控制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方面。应用控制是指针对具体的应用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
3.计算机会计系统程序的审计
计算机会计系统程序的审计是指对组成会计软件的各个子系统程序的审计,系统程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质量和处理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对计算机会计系统程序审计的目的是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
4.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文件的审计
会计数据文件是计算机处理的对象和结果。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均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于一定的介质上。由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对会计数据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会计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的目标是取得充分的证据,使审计人员能做出计算机系统在各重大方面是否偏离公允性或存在哪些弱点的最后判断。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技术
在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就其所使用的手段来说可分为不使用计算机的审计方法和使用计算机的审计方法两大类。
1.系统分析技术
这类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了解,这种了解既包括对硬件、软件的了解,也包括对其内部控制的了解。能完成此类工作的软件有:编制流程固的辅助软件包;建立内部控制模型的辅助软件;程序逻辑检查软件。
2.系统测试技术
这类技术能帮助审计人员验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理步骤,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常用的测试技术有:
(1)调试数据法。这种方法是将模拟的业务让计算机进行处理,以检验其处理的正确性。
(2)混合调试法。这种方法是将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一起输入待调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这样就能在不中断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测试,当然在调试完成之后要用某种方法将模拟数据从系统中清除。
(3)平行模拟法。这种方法也称“程序”模拟法,是由审计人员编制一个软件来模拟被审计单位系统的功能,然后将客户数据输入被测试系统和模拟系统,再将二者的数据进行比较。
3.数据测试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用来检查计算机系统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审计人员须取得他感兴趣的文件,然后用一个软件程序来检查其内容。常用的软件有:计算和汇总程序;比较程序;分类和重组织程序;抽样程序;数据提取程序。
4.特殊问题处理技术
这类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某些特殊目的的审计分析。可供审计人员利用的软件有:表处理软件包;数据管理库软件,联机数据库;通讯软件。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及内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应该是查找各个阶段管理的缺失部分、薄弱环节、衔接部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事前环节重点是预防,主要是通过对前期各项工作的审计进行查漏补缺,消除效益流失的隐患;事中环节主要是控制,要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人工、物料及其他费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失浪费问题,实现造价控制目标;事后环节重点是评价,要通过项目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对比、分析,对其经济效益情况作出评价。
1.前期调研论证阶段的审计重点应放在所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上。审计中要注意分析项目调研程序是否科学;调研内容是否全面;调研结论依据是否充分;专家意见是否独立、客观,反对意见是否得到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通过对项目要素进行认真的、全面的调查和详细的测算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论证后提出的;具体论述项目是否具备经济上的必要性、合理性、现实性;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财务上的盈利性、合法性;环境及建设上的可行性;项目建议书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拟建项目的各要素是否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测算分析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
2.项目设计阶段的审计这一环节关注的重点是:工程建设理由及条件;工程选址及建设规模;工程主要内容及投资形式;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及社会效益等内容是否在工程设计方案中充分说明。是否满足设备的选型、征地、投资控制、编制施工图设计的需要。施工图设计是施工建设的依据,它需要满足建筑材料的选用,设备的安装和非标准件的制作,满足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施工方面的需要。
3.招投标阶段的审计在招标、投标、签定施工合同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既不参与招标的管理也不参与标书的鉴定。招标或招标部门应为审计部门设立监督席对招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评标结束后,向全体投标人员发表审计意见,使审计人员既能处在第三方的监督位置,又能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既能做到事中审计,又能做到在合同签定前监督改正存在的问题,减少事后审计的被动性。
4.签定合同阶段效益审计的重点是工程用主要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质量要求和不超投标报价。在同质同价的条件下,择优选择供货厂家,按照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在签定承包合同的同时,应将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扬尘、噪声、污水等污染物的治理写入合同附加条款。签定合同时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通用条款、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双方有关工程的商洽、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5.开工准备阶段的审计这一环节,审计关注的重点是资金到位的情况;现场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是否按照工程建设管理办理了城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及质量监督等手续;是否依据工程设计做好土地征购、拆迁、搞好“四通一平”工作;是否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措施;各项准备(备料、施工队伍进场等)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等。
6.工程建设阶段的审计主要应该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第一,材料方面。审计人员应监督建设单位并派员根据要求进行市场调研以确定材料价格,排除施工单位故意抬高材料价格,增加工程造价的可能。第二,在设计变更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图施工,不突破投标报价,对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应从申报制度上严格控制。第三,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施工组织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抓重点、抓难点,抓紧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确保施工的连续性、节奏性、均衡性。
7.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重点是完工程度和工程质量的审查核实。审计中要注意:(1)工程竣工验收是否符合有关条件,验收是否严格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执行;(2)有无因设计不合理,工程不能发挥效益的问题;(3)工程设备内在质量是否存在问题;(4)有无完整的技术挡案和施工管理资料,是否签定了工程保修合同。
8.工程结算阶段的审计重点是核实工程造价,避免高估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下面的工程结算六步审查法在实践中可经常用到:第一步,工程量审查。对工程量审查,一要看是否按定额规定的计算规则执行。二要结合施工图纸看有无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三要看工程量中执行的系数是否确切、恰当;第二步,定额套用审查。一是审查预算选用的定额子目所包含的施工内容与该工程各分步项的施工内容是否一致,也就是对施工要求的情况。二是审查定额允许换算子目及换算方法是否合理,从而确定有无高套、错套、重套定额的现象。三是审核材料价格是否符合当时市场行情,是否符合本企业内部制定的价格及合同规定的价格;第四步,费用计算程序和取费标准审查。一查所套用定额与费用是否配套,二查施工企业的资质、级别、所施工的工程类别与工程费用规定的级别、类别是否相符,从而确定有无低级高套、虚增取费项目、重复计费、随意提高计费基数等情况;第五步,工程预算书计算结果的审查。主要是复算预结算书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无人为错算、多算的情况;第六步,深入施工现场,核对设计图纸及隐蔽记录单所记录的尺寸,有无错记工程量的情况,核对施工操作程序是否与定额相一致。
9.工程运营阶段的审计项目投入运营后效益审计关注的重点是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就是所谓的达标性审计。在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确定项目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要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环节,关注企业及项目部的经营风险。一个好的项目,有了一定的投入,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效益。由于管理不善、作业组织不科学、机械设备及施工临时设施布局不合理,都可能影响这个项目效益的发挥。因此,工程项目运营效益审计就是通过对完工投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和项目效果的实际验证,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效益是否实现。要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未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采用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的新项目决策提供建议,促使工程投资决策更科学合理,从而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通常采用的方法
1.审查复核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2.对比分析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预算数或计划数与实际数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对比分析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在审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比分析法中常用的方法是比率法,可通过百分比、绝对比、相对比等,视具体情况作出一种或几种的选择进行比较与求证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选用对比分析时,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选用最合适的对比方式,然后才能运用分析方法实施具体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纵向对比、横向对比、计划与实际对比、整体与部分对比及综合对比。3.观察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工程项目的实地察看。观察是审计人员利用其视觉功能检查行为结果和实物资产存在的状况,通过“眼见为实”取得第一手审计资料作为审计证据来证实审计事项,是工程审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审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工程量的落实需要到现场去观察、丈量、测算,然后再与工程结算书比较,从而发现有无虚列工程量的问题。
4.计算法。是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进行验算或者另行计算。审计人员的目的在于验证被审计单位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决算资料的正确性。当计算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记录不一致时,审计人员一般应再次验证计算过程。必要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沟通不一致时,应以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为准。
摘 要 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数据库技术的有效应用与熟练掌握对于减轻审计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审计工作中对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数据库指令在审计数据中的预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笔者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审计 数据库 采集 分析
随着全球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事业及机关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的财务核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了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审计的一项重要的工具,而对数据库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个有利于审计人员真正地从传统手工审计方法向现代审计技术方法转变的有效途径。笔者对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应用浅谈一些个人认识。
一、 审计工作中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数据库的采集工作,是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财务资料进行采集数据,从被审计单位的电脑数据库上取到需要审计的相关的数据。在对相关的数据的采集工作完成之后,审计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展开。目前市场上也推出了多款的审计软件,包括审计署推出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在数据库辅助审计中,通过利用一些数据库指令,对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
首先应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目前国内的工作平台一般有三种: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其中WINDOWS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多数财务软件系统大都采用这一系统平台。其次,还应根据不同系统类型,相应地选择适合的应对方法。
在审计人员的软件数据库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软件的备份和恢复功能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直接将数据导出。如果不一致,需要做开发接口。常用的数据库主要有SQL、ORC.等。
审计人员应先询问了解企业财务软件系统的程序运行方式、程序模块之间的功能关联、数据存储的格式类型、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的转换接口等事项。然后在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的配合下将所需要的数据文件进行优化采集,采集时如系统本身包含有数据转换接口的,应在采集时直接转换为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文件格式),否则可以先备份出来,再利用一些审计软件和工具软件提供的数据转换接口(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等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向导等)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在不具备以上条件时,可以使用VB、VC等可以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自己编写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但一般情况下,在常用的数据库中都有较完善的数据的导出和导入的功能,审计人员可以用数据库软件来完成数据库信息的采集工作。
当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在审计软件中包含的财务软件类型范围内时,不同的数据格式不能直接进行数据采集与转换,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开发特殊的数据库接口来传输数据。只有通过开发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才能在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时,使用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实现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而这一点亦正是目前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瓶颈,我们亟待这种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的成功开发。
二、 数据库指令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体现
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转换功能,帐表审计功能,快速编程功能,审计的管理、内部控制功能,审计文档管理功能,法规查询功能,通用审计表格辅助审计功能(模拟EXCEL电子表格)。百种兵刃各有所长,在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各模块均发挥着强大的功能效用,审计人员只要能熟练和灵活地掌握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那么在分析数据信息时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现阶段,谈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数据分析时,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数据的核算与对比这一主题,采取的主要方法大多是运用SQL语句进行查询,再将查询结果与原数据记录项进行对比分析。举例说来,报表数据来源于账簿和凭证。对于电子账来说,报表数据主要来源于账户主文件和关联文件。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核对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时,只需根据这两个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就可以很快生成新的报表。
例如,生成各总账科目的科目汇总表,可以通过以下语句实现:
Select ccode, sum(md), sum(mc) from Pz group by left(ccode,3)
[ccode-科目编码、md-借方金额、mc-贷方金额、Pz-凭证库]
通过将新生成的数据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核对,如果发现存在不相符的数据,便可以在疑点问题上作进一步追查。
三、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就是根据字段的具体数据情况,出现频率等来对字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针对数据来分析发现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再结合具体的审计线索加以判断。目前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是利用SQL数据库中的SQL语句对数据进行分析。
随着数据库的技术发展,对于数据的发掘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比如抽样是一种审计方法,针对抽样审计的方法可以先采用聚类算法对被审计数据进行聚类,再对聚类后的数据进行抽样,然后对抽样后的数据进行相关审计分析,这种抽样的方式能有效的降低审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625-03
1 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CIDF 是一套规范,它定义了IDS表达检测信息的标准语言以及IDS组件之间的通信协议,符合CIDF规范的IDS可以共享检测信息,相互通信,协同工作,还可以与其它系统配合实施统一的配置响应和恢复策略。CIDF早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赞助研究,现在由CIDF工作组负责,这是一个开放组织。实际上CIDF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资源。
CIDF的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在于集成各种IDS使之协同工作,实现各IDS之间的组件重用,所以CIDF也是构建分布式IDS的基础。
CIDF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一些彼此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组件:事件产生器 (Event generators);事件分析器 (Event analyzers);响应单元 (Response units);事件数据库 (Event databases)。图 1给出了CIDF的系统体系结构。CIDF将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event),它可以是网络中的数据包,也可以是从系统日志等其它途径得到的信息。事件产生器是IDS的检测部件,它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它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是IDS的决策部件,负责对原始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有以及有何种入侵行为发生。响应单元也称为反应器,是IDS的执行部件,负责对已经检测出的入侵作出相应的动作,它可以发出切断网络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甚至发动对攻击者的反击,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IDS的存储部件,是对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在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部分、分析部分和响应部分分别对应于CIDF 的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和响应单元,入侵检测系统日志(log)则对应于事件数据库。目前CIDF 标准还没有正式确立,也没有一个入侵检测商业产品采用该标准,但因为入侵检测系统的特殊性,各种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实际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各种入侵检测系统各自为阵,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很差,因此各厂商都在按照 CIDF进行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工作。
2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有4种分类方法,分述如下:
2.1 根据检测时采用的技术分类
根据检测时采用的技术分类,分为两种:
1)基于异常检测的检测系统
基于异常检测的检测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能发现一些未知的入侵行为。其优点是对具体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小。缺点在于误检率很高,尤其在用户数目众多或工作行为经常改变的环境中。
2) 基于误用检测的检测系统
基于误用检测的检测系统大多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行为判断和推理,从而检测出入侵。通常是标识一些已知的入侵行为。其优点是由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准确度较高。缺点在于对具体的系统依赖性太强,移植性不好。
2.2 根据系统检测的对象分类
根据系统检测的对象进行分类,分为如下三种: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
早期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是通过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来检测入侵。这些系统的实现也不全在目标主机上,例如使用网络将主机的信息传送到中央分析单元。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它技术,如通过定期检查关键系统文件和可执行文件以便发现意外的变化。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的优点:可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适用于加密的及交换的环境;对网络流量不敏感;不要求额外的硬件设备。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在共享网段上对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数据进行侦听,采集原始网络包作为数据源并分析可疑现象。由于这类系统并不需要主机提供严格的审计,因而对主机资源消耗少,并且由于网络协议是标准的,它可以提供对网络通用的保护而无需顾及异构主机不同架构。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的优点:可检测低层协议的攻击;攻击者不易转移证据;实时检测和响应;可靠性好;操作系统无关性;不占用被检测系统的资源。但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也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弱点容易受到拒绝服务攻击;不适合于交换式网络;不适合于加密环境。
3) 混合入侵检测( Hybrid IDS )
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IDS系统都能发现对方无法检测到的一些入侵行为,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并且互为补充。所以一种真正有效的入侵检测系统应该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提供更加有效的入侵检测和保护措施。混合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综合了HIDS和NIDS两种结构特点的入侵检测系统,既可发现网络中的攻击信息,也可从系统日志中发现异常情况。它最终可能是IDS市场的主角。
2.3 根据工作方式分类
根据工作方式来分,分为如下两种:
1) 实时入侵检测(在线式)
对网络数据包或主机的审计数据等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快速反应,保护系统的安全。但在系统规模较大时,难以保证实时性。
2) 事后入侵检测(离线式)
通过事后分析审计事件和文件等,从中检测入侵事件。这可以分析大量事件,调查长期的情况,有利于其它方法建立模型。但由于是在事后进行,不能对系统提供及时的保护。而且很多入侵在完成后都将审计事件去掉,无法进行分析。
2.4 根据控制方式分类
根据控制方式可分为二种:
1) 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
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中,无论监视的网络有多少主机,数据分析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这类系统有IDES,IDIOT,NADIR,NSM等。
2)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可根据网络中主机的分布,将数据分析均匀的分布到许多不同位置进行,这类系统有DIDS,GrIDS, EMERALD, AAFID等。根据分布的程度,又可在分为部分分布式和完全分布式结构(或称层次性分布式和完全性分布式)。
3 主要入侵检测技术的对比分析
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技术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采用的技术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技术也不是独立的,它们存在着交叉的关系,在入侵检测中经常是结合使用的。从大策略上而言,主要分为异常检测技术和误用检测技术,在这两种策略中,又分为多种具体的技术,主要有以下这些技术。
3.1 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己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规则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的技术。它常用于误用检测,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
模式匹配技术的优点在于: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且技术已相当成熟;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它也存在缺陷,必须对攻击模式本身进行描述,以提取攻击手段的特征,把已知的攻击方法翻译成可以为检测模型所使用的模式并非一件容易的工作;并且它只能检测已知模式的攻击,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段,因此需要不断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
3.2 协议分析和命令解析
协议分析与命令解析也可以说是模式匹配技术的某种扩展,它的提出主要是区别早期以字符串内容匹配为主的模式匹配技术,它结合高速数据包捕捉、协议分析和命令解析来进行入侵检测,给入侵检测带来了许多优势:提高性能和准确性,并且系统资源消耗小。
命令解析技术中,入侵检测引擎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命令语法解析器,能对不同的高层协议,如Telnet, FTP, HTTP, SNMP, SMTP, DNS等的用户命令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查出可能的入侵行为;而使用协议分析技术,则在检测时会按照协议将数据包解码,还会进行诸如重组之类的工作,这可带来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上的提高。
3.3 模型推理
攻击者攻击系统时往往采用一定的行为程序,如猜测口令的程序,这种行为程序构成了某种具有一定行为特征的模型,根据这种模型所代表的攻击意图的行为特征,可以实时的检测出恶意的攻击企图。采用基于模型的推理方法能够为某些行为建立特定的模型,编写对应的攻击脚本,以能够监视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某些活动,从而检测出非法的用户行为,常用于误用检测系统。为准确判断,一般要为不同的攻击者和不同的系统建立特定的攻击脚本。当有证据表明某种特定的攻击模型发生时,系统应当收集其它证据来确认它是否为真正的攻击,既不能漏报攻击,使信息系统受到损害,又要尽可能的避免错报。
这种方法要求建立一个不同攻击者的各种攻击行为序列的数据库,这是其主要缺点。因为这在大型系统中是不可能的,优点在于可以仅仅审计一些主要事件,减少了系统的工作量。
3.4 状态转换
这种方法根据入侵者在进行入侵时所执行的某些行为序列的特征,为入侵行为建立模型,将入侵行为表示为目标系统的状态转移,常用于误用检测系统。在分析审计事件时,若系统按照己知入侵特征建立的布尔表达式,从安全状态转移到不安全状态,则可认为是入侵事件。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审计事件的分析范围;可以检测协同攻击;可以检测分布在多个对话中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下一步的攻击方向。同时也存在缺点:能够检测的入侵检测形式简单;事件分析的复杂度高;对不能由审计事件表达的入侵无法检测。
3.5 知识库/专家库
所谓专家系统是基于一套根据专家经验事先定义的规则的推理系统,专家库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库的完备性,而后者又取决于审计记录的完备性和实时性。基于专家系统的攻击检测技术是根据安全专家对可疑行为进行分析检验所形成的一套推理规则,并构成相应的专家系统,进而对有关行为进行检测分析,这种技术常用于误用检测系统,但有些专家库也提供了正常行为模型,可以用于异常检测系统。
总的来说,专家系统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比基于统计技术的审计系统少。因此系统的适应性比较强,可以较灵活地适应广泛的安全策略和检测需要。但迄今为止,解决推理系统和谓词演算的可计算的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专家系统往往是不可移植的,其知识库也是不完备的,因而不宜单独用于入侵检测。
3.6 统计分析
基于统计分析的攻击检测技术依赖于对历史行为的建模以及早期的证据或模型,这种技术常用于异常检测系统中。使用统计分析方法,需要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生成主体的行为特征原型文件,运行时检测系统检测当前的状态,将测量属性的平均值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在正常值范围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
统计手段的主要特点是它可以自适应学习用户行为或网络状态,完善特征文件,从而具有较高检出率和可用性,能够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较为复杂的入侵。但是,统计方法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需要分析大量的审计数据,使用的阈值难以确定;可能被入侵者训练;系统的正常行为模型建立困难等。
3.7 神经网络
在入侵检测方面,目前软计算方法也是一个趋势,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模糊技术。其中神经网络技术研究比另两个成熟些,该技术通常用于异常检测系统。
这种技术使用神经网络对系统审计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归纳总结出用户的行为模式,并据此区分用户的行为正常与否,也可用网络中的正常数据包和已知的攻击数据包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然后再识别攻击。总之,它是以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信息的量度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来构造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对实时检测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做出攻击可能性的判断。
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学习的能力,可用于解决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比如难于建立确切的统计分布、难于实现方法的普适性、算法实现比较昂贵、系统臃肿且难于剪裁等,从而能够处理一些环境信息十分复杂、背景知识不清楚的问题,并且这种技术允许样本有较大的缺损和畸变。
3.8 预测模式生成
预测模式生成技术用于异常检测系统,它是以如下假设为前提的:审计事件的序列不是随机的而是符合可识别的模式。预测模式生成技术试图基于己经发生的事件来预测未来事件,如果一个与预测统计概率偏差较大的事件发生,则被标志为攻击。
与普通的统计方法的区别在于它增加了对事件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从而扩大了检测范围。具体方法是先根据已有的事件集合按时间顺序统计出规律,并随时间的变化和新事件的加入不断改变规律,当发生事件的时间规律发生异常时,即认为是入侵。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入侵者对系统的训练;其缺点在于难以建立准确的系统事件随时间的变化的发生规律,而且未被这些规律描述的入侵脚本将不会被标志为入侵。
3.9 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分析技术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这经常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算法),它能识别哪怕是微小的变化。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管何种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它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通常用于事后分析。尽管如此,完整性检测方法还应该是网络安全产品的必要手段之一。
4 小结
该文是对入侵检测系统的一个概述,首先介绍了入侵检测的概念、体系结构和分类,然后介绍了在入侵检测中使用的一些主要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嘉昀.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IDS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5.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建筑项目的全方位跟踪审计便由此而来,它不再是套用就有的传统造价模式,而是开拓了全程监控、符合绩效、关口前移的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其中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服务。进而不断地推动了建筑行业中工程造价的不断发展。
1建筑工程造价中关于跟踪审计的概述
1.1跟踪审计的运行模式概述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中跟踪审计的运行模式并非是唯一的,而是多种运行项目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建筑工程造价项目而言,不同的项目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工程项目的阶段性需求不仅与资金量、人力情况有关,而且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运行过程中,与人力、资金量是有着直接关联的。其中,工程造价的各个发展环节都与跟踪审计是有直接关系的。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造价项目中对于阶段性的选择、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实际情况而决定的。在建筑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过程中,有时需要对于特定环节、阶段进行一定的跟踪审计,其中大致上包括三大模块。驻场审计、分期审计、环节审计等等,这三种审计中,其起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就驻场审计而言,需要进行24小时的全天跟踪审计工作。而相对比与分期审计和环节审计而言,则是针对性地对于某个单另的环节展开跟踪审计工作的。不同的建筑工程造价,由于其结构模式的不同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进行不同的跟踪模式审计。
1.2跟踪审计所针对的实施主体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工程造价的发展是与投资始终分不开的。不同的投资模式便也决定了不同的跟踪审计方式。更多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造价企业而言,就意味着投资主体内容上存在着区别。就目前我国的跟踪审计而言,大体上包括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等的三大模块审计主体。
2建筑工程造价中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本方法
2.1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项目模式定量进行分析
(1)工程概率预算的方法。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概率预算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也是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中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工程概率预算而言,大体上包括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法、定额计价方法。这是由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的目前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2)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概率分析的方法。就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现状而言,其投资的相关概率都是未可知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对于概率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叫做风险投资方法。在惊险建筑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过程中,其中不确定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这便需要进行一定的概率分析。有效、科学的概率分析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计算、施工方案的多种选择、设计方案的策略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3)建筑工程造价中进行财务评价的方法。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对于财务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不仅包括对于债务清偿能力的一种评价,还有包括财务亏盈、财务生存的一种能力性的评价工作。
2.2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项目负责程度、项目规模进行分析
(1)跟踪审计中的对比审计方法的运用。在建筑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对于对比审计方法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建筑材料的消耗指标、建筑工程中的工程面积造价的对比都是跟踪审计的中常用的策略。
(2)跟踪审计中的重点审计方法的运用。在建筑工程造价过程中,对于重点建筑物进行跟踪审计是非常重要的。重点是针对建筑工程中的建筑结构、建筑模式等进行重点审计。如对于砖混结构的审查工作等等。
(3)跟踪审计中的全面审计方法的运用。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信誉相对较低、业务水平、预决算标准相对要求较低的建筑企业可以采取这种全面审计的方法进行跟踪审计工作。
3建筑工程造价中跟踪审计的具体措施
3.1相应地制定具体跟踪审计计划安排
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过程中,要始终紧跟着建筑工程的施工步伐。对于跟踪审计工作要进行合理、有效、计划性的安排,并且要不时地对相应的计划安排进行不断地调整,进而符合建筑工程造价的施工发展策略。着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3.2对于投招标阶段进行跟踪审计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对于建筑的工程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该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投招标阶段是其中的核心发展部分。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投招标的工作,一方面不仅要加强对于标底文件的编制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地完善相关文件的内容,进而保障其文件质量。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于投招标的公开、公正及其相应的保密工作等。
3.3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前期准备的跟踪审计阶段控制
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估算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前期的建筑工程造价准备工作同样也不可忽视,这对于建筑工程工作的更好开展、投资的资金估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的建筑工程企业过多的重视相应的过程造价中成本的计算、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反而对于前期的建筑工程准备环节缺少一定的认知,并没有做相应的充足准备,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定的不利地位。因此,纵观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来看,科学、有效、合理地做好前期工作对于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建筑工程策略、推动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不仅要对于建筑工程造价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在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努力地对于建筑技术方案进行不断地论证,进而确保其策略的合理周密性要求。更多的,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资金估算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有效地加强我国建筑行业领域中对于建筑工程中前期工作的重视,才能够进一步地推动我国建筑恒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3.4在建筑工程造价的设计阶段进行相应的跟踪审计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造价实施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建筑工程设计关乎着建筑工程中的投资资金的预算,更多的,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施工质量也是很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建筑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过程中,对于建筑设计环节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相应的标准设计和相应的限额设计应当充分地落实到实处。对于工程招标要积极有效地进行,进而能够不断地保障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的同时,更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3.5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对于竣工完结的跟踪审计控制
在建筑工程造价的施工过程中,对于竣工完结而言,其作为建筑工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过程中,要更加高度低进行跟踪审计,不断地确保其建筑工程造价的设计合理性、材料审核的完整性、工程量的准确性、问题协商处理的协调性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4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通过运用跟踪审计的运行模式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地加强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相应地完善建筑的管理体制制度等等,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婧.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刘云芬.浅谈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3):55-56.
[3]刘芳,王银根.刍议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监管的新举措——工程造价跟踪审计[J].基建管理优化,2009,(1):23-26.
作为一个现代审计人员,要胜任职业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知识结构、技能及职业道德,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后简称《指南》)有清晰的说明。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要求的视角进行讨论。
(一)当所有审计资料都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来,不仅造成现有设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接受。现代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黑匣子”,绕过“黑匣子”的审计方法,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计风险。因此,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现状,掌握一定的数据获取及转换处理方法,能自如及时方便获取被审单位的会计数据并转换为能为审计所用是开展现代审计的第一步。
(二)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转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及控制措施的了解是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充分了解其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及控制点,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由“黑匣子”变为“白匣子”,从而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
(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使审计的许多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必需的。除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外,笔者认为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excel工具的应用等。另外,一些特殊的审计业务,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完成。
(四)掌握现代审计方法的一般技术与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除传统审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及数据文件审计等。现代审计要绕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要完成现代计算机审计任务,除传统的技能外,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与方法,包括应用审计软件的能力、掌握Excel辅助工具及对应用程序审计的各种方法等,这些方法与工具将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与风险。
二、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高校对审计专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与内容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一)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及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审计软件上完成审计任务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拟实验的无缝对接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来增加作业的综合性。模拟实验练习的优点是方便灵活,可以开放性的。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与审计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企业、软件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增强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工具及方法是审计专业人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至少应设置以下一些课程或内容: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等,另外,应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管理、操作及系统安全等一般控制与应用软件控制等,同时,适当补充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叫知彼;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计层面,而是拓展到整个企业管理层面,会计与其他业务部门已紧紧整合在一起,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控制产生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有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