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人才发展的能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并且要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一、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乘用车市场非常之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将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深化,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未来汽车产业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以就业岗位为依托,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当今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家长看到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就业面尽量扩大,使毕业生能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专业的统筹发展。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定义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可以面向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我校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汽车拆装、更换、维护与检修,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调试、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能力,能胜任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企业,以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各职业岗位需要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总之,在职业能力方面,以汽车电器诊断与维修为专业主线,适当兼顾机械维修。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法,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电工基础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基本的电路检修能力。第二年开展专业阶段实训,深入研究汽车电路,锻炼汽车各单元电路检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整车检修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要集中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电子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检修能力,因此,应该以汽车电气类课程作为专业主线,可以确定下列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整车实训》。同时,为学习整车检修技术,掌握最基础的汽车机械基础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学团队。聘请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持证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达到高级(国家三级)以上。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园区企业服务。
(五)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合理重组,打造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联系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4S店,开展校企合作,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维修真车实例过程中开展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将汽车电子实验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术引领基地。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建设好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车身电器、车载网络、汽车故障诊断与综合检修等实验室。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设备的资源优势,形成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晚自习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进入汽车维修工场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自我训练。3以服务为宗旨,承担汽车电子行业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人员互派,互相学习,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随着实训室建设的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程要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等。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刚刚起步,现在还是第二个年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报告大厅:《分析我国未来十年的汽车的发展趋势》
[2]刘皓宇,郝军: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为适应辽沈装备制造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金融专业课程应从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装备制造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与技能;第二,使学生正确理解金融现象、国家政策和金融动态;第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为企业服务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能力目标,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课程项目,以典型岗位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活动,做到深入浅出,并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实例相结合。
(三)建设教学队伍
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到装备制造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和教学素材,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等。
(四)完善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装备制造业不同岗位对于金融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设置。
(五)课程设置
1.以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企业金融职工工作过程为主体序化课程体系。通过对辽宁多家企业深入调研,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归纳岗位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注重专业框架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系统化衔接,建立专业桥梁课程,各个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内容有效衔接。2.建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目标,借助对各种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同时利用金融分析中的图、表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3.课程体系。本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39-02
随着国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土建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但是,各类学校的道桥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学生的岗位能力无法满足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究其根源,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而课程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体现了教学与岗位需要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一线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结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技能要求,从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发现,我院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范围内的公路建设企业、公路监理企业及公路养护部门,主要从事公路工程测量、施工、试验检测、监理等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测量员、材料员、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等,经过几年的工程实践,慢慢向中高级岗位,如施工工长、质检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等发展。
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公路施工能力、测量放样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及施工管理能力。
针对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生源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如下定位:主要培养具备道路与桥梁生产一线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与企业岗位对话,以生产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公路工程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系统开发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前期的调研,进行道路桥梁施工过程的岗位群分析,得到本专业对应的工作范围,也就是所说的职业行动领域;对各职业行动领域职能进行分析,得到每一个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基本行动领域;分析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就得到了本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主线,课程开发的逻辑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拓展模块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三、专业核心课程确立及建设
通过对公路工程工作岗位的能力分析,按照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确定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材料、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这5门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这5门课程按生产工作过程设置教学内容,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目的。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下转44页)
(上接39页)按路桥施工项目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制作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及试题库。
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更要突出对学生岗位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主要由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变课时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302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为183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61%,极大地满足了公路工程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2.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精心设计综合实训项目。
(1)认知实习:在学生入学时或者是在课程进行中,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工程结构物各部分的结构和组成,认识路桥工程各主要构造物并了解其基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树立初步的专业思想。
(2)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学生通过运用AutoCAD命令来绘制专业的道路工程图,做到将道路工程制图与CAD绘图有机结合、AutoCAD与专业图相结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图识读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
(3)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实训:普通水准测量,水平角、竖直角测量,四等水准测量,视距测量;大平板仪测图,小平板仪与经纬仪测图;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4)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第四、五学期,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及本专业明显的季节性,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行“春去秋回”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本地区的施工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1月,因此我院安排学生在第四学期的开学初至5月1日,在校内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从5月1日开始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师傅带徒弟式的综合实习,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直到10月末工程建设项目完工或停工时,回到学校,继续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几项涉及到施工方面综合技能的重要的、大的实训项目,如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梁施工,课程结构完全是C类课程,通过本阶段在校外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等综合实务能力。
(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直接到各类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边工作边学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由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五、结论
我院以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为根本出发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目标符合高职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按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体系进行序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工程施工过程,教学内容满足岗位的工作需要,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2287
参考文献:
[1]罗云军.高职路桥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2]覃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3,(4).
[3]樊伟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以导游实务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2010年,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2013年,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2014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3):110-112.
关键词 高职 软件 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实践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与提高方面,要制订一系列的目标和规划,具体涉及到: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推荐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企业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
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我国的服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作为服务行业中占据前沿地位的酒店业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作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河北省现有星级酒店480多家,其中石家庄四星级酒店18家,五星级酒店3家,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5家,国际化的大酒店希尔顿、香格里拉也将入住石家庄,因此,酒店行业急需大量懂管理、重执行、善沟通、会协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不断促进酒店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要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能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服务”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以服务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内容选取上着重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技能操作和服务流程为主线,开设酒店服务技能实训、酒店服务程序实训、顶岗实践等技能训练。
图1有关餐饮服务课程的设置
■
(二)基于“管理”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酒店管理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管理技能的考察。开设前厅运营与管理、客房经营与管理、餐饮经营与管理、督导管理、酒店管理实务、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
图2有关餐饮管理课程的设置
■
二、构建“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教改模式
为使学生能够融入到酒店的真实场景,并能够学以致用,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在校内建设运营性实训基地的同时,更应搭建以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为平台的学生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每日上午在实训基地现场实境模拟教学,教师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做;中午到校内基地顶岗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现场,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要按照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把教室搬到企业,酒店经理、主管、领班作为岗上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对服务过程中注重学生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的同时,不断深化对酒店行业的认知,从而建立职业信心。
三、建设“双方交互,共赢发展”的专业模式
为实现教学和企业对接,要设计和开发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携手共进、共赢发展。
1.设计校企合作核心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和考核,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2.开发校企合作核心课程。通过调研各岗位对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要求,开发出核心课程,如前台接待、前台收银、点菜管理等。同时,配备教学模拟系统机房,以单元任务驱动方式进行实践。
3.引入企业标准,采用多维立体化的考核方式。采用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人员以顾客和企业专家为主。理论课考核采取案例分析、口试、学生自我设计情景等;实践课程考核采取平时顶岗实践、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综合技能的考核采用现场考核的方式,以客人的评价检验实践的效果。
四、遵循三个阶段,职业能力递进提升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参观校外酒店进行行业认知教育,其次校内基地认知性实践2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八周的顶岗实践,配合服务接待实训课程,使学生熟练岗位服务技能和接待流程,达到合格员工的标准。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岗位接待服务任务,并在综合实训过程选拔优秀者到管理岗位进行学习,打造优秀员工。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二周的管理岗位实训,学生作为基层管理者指导下届学生实践,加强综合管理能力训练。最后一学年校外毕业顶岗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逐步具备“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养。
五、培养四种能力,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把这些职业素养划分为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四种能力。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社会适应能力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行业通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线服务的专业理论;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岗位专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熟练的一线岗位技能操作能力和使用信息系统和英语进行对客服务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整个课程体系时,始终贯穿着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人。
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将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共同认可,逐年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率,促使酒店管理这一高职学科越来越受到有志青年的垂青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魏洁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市场人才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整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网络结构,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网络了。正是网络的发展和需求,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的网络技术型人才。各中职高校已经在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设,致力于培养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都比较优秀的网络技术型人才。
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分析和目标定位
计算机的技术分为不同阶层,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多元化、有层次性,研究型、开发型和应用型是计算机工作的三种性质的分类。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我国计算机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初级技术人才。根据市场的调查反馈来看,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应聘的岗位有三类:(1)网站建设与管理;(2)网站构建与工程;(3)网络应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般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网站建设的技术人员、网站产品营销人员和编程技术人员,还有电子商务员和办公文员等。这些岗位要求就业人员具备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模块设置课程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一科目的学习都是分单元、分章节、分模块的,尤其是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更是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模块教学。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走向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面要学生的教学有专业针对性。
2.课程评价标准化
计算机的领域范围是比较广的,一般企业都是以国际标准来要求的,这些企业是技术专利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所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3.建设精品化的课堂结构
任何行业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使人才的划分更明确化,也帮助企业选择更适合的人才,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将课程设置为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优化课堂的体系建设,使专业课程建设更加精品化。
4.选择专业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承载着整个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整体规划,因此,选择专业教材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建设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要重视教材和编写的专业化和实用性,更加有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
有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就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1.根据专业的整体要求确定课程的主线,然后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围绕课程主线具体划分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的学习过程依次是“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层次,逐渐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技术和应用能力,而且,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可以使学生的课程选择有自主性和针对性。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学校培养人才最终是为企业输出的,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对课程进行建设,对专业人才进行技能评估,为每一个课程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课程的评估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际网络操作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网络问题增加试题库的试题类型,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方面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各个企业的培训资源是比较实际和宝贵的,如果进行校企联合,就可以免费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更上一层楼。同时,这样的合作也加强了企业和人才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输出率。
3.加大专业课的教学力度,突出课程学习的专业性
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程序设计基础、网络监测技术、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信息工程监理是网络专业的十大主要专业课程,加强这些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使人才培养专业能力更强,更适合企业岗位的需求。
4.突出课程建设的重点,保证教材的质量
(1)要使教材的编写更具有特色和专业优势,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修改;(2)根据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借鉴其教学成功的经验对教材进行编写;(3)扩展实践课程的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束缚,加强新型教学内容的编写。
总之,网络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改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要不断完善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17-02
1 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一般来讲,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出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要使得学生在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的环境下,培养出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变革新形势的需要。但纵观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尚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跨专业选课难,通才教育成空话。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质就是信息、文化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将新闻专业教育放在通识教育这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已经成为了现在新闻传播教育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拓宽专业口径,让各学科建立融合,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向广博教育前进,形成综合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了新闻教育重要的课题。但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教学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学生除了修完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与不同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支配和使用的时间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跨专业选课成了基本上无法实现,通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2)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都是借鉴老牌新闻院校,而师资多是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理论性强,实践课程少,加上很多教师在业务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只满足于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实践。另外,按照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崇尚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为导向的人事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师们大都忙于科研学术研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指导学生实践。倘若我国高校现行的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不改变,重视实践教学就无法实现,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的构想也就只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上;
3)传媒技术教育单一,难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以“组合终端载体”为新闻平台的整体报道策划必将取代针对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策划①。而这样的策划者,必须具有了解和掌握不同载体的介质差异和所服务人群的需求差异, 并能以这两方面的差异为依据, 确定报道选题并设计报道方案的能力。而在我国很多新闻学院,即便是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学院里对多种媒体技术的教学也是各自为政,鲜有交融。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媒介融合这种新的传播形态下进行信息的与交流,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各种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为新闻职业人,只有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才能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中需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出权威声音引领舆论方向,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对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只有在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学生的课程中,新闻专业课程只占25%的比重,而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其他课程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5%②。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所要修的128 个学分中,新闻学专业课程最多只能占到44 个学分,而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类科目必须达到65 个学分以上③。而在我们国家,很多新闻学院新闻类课程占到60%左右,即使在人大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像历史、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交融学科的课程也只是凤毛菱角,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走在前头的美国,各大新闻传播学院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有一张名为《布朗克斯节奏》(The Bronx Beat)的社区小报, 每周发行一次。总编辑是名女教授, 报社的编辑和版面设计均由学院的教授担任, 采访写作和摄影由学生负责,办报经费由学院支付④。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师生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学院拥有真正的报社和电台、电视台。他们的副院长Brooks介绍称: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方法同美国许多其他的新闻院校是不同的。他们拥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等各种媒体, 学院的教师也都在这些媒体中担任编辑工作,这里给了学生第一份工作经验, 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比其他学院的毕业生就要成熟许多⑤。美国的新闻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包括实践指导在内,他们要求教师有较多时间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花在改作业上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若干倍⑥。在我国由于体制的问题普通高校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如此高端的媒体,但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在校内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可以以校内本来就有的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站等为载体,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实践训练。还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课内实践、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贯穿起来,实现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了解和参与媒体整个运作流程。在我国,现也有传媒院系在校内打造了类似媒体融合形式的“未来”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按照全媒体的运行规律,建设了多种媒体业态交融的管理系统, 在采编发的流程中提供了读写、编发、搜索以及整合相结合的管理界面, 使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站通过一体化的管理, 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 做到一次采集、多元, 而不再是各自相互独立的实验室⑦, 这为学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加强多媒体技术科目的教学。媒介融合导致大型新闻集团的形成,一条新闻将要在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中播出,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后能够生产出针对不同媒介的,恰当的新闻形式,所以,我们要对不同平台的新闻的采、写、编、评进行系统的学习、比较和训练,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新闻实务课程体系,培养全媒体人才。早在2003 年左右,美国300所新闻院校中就已经有50%针对媒介融合对课程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和改革⑧。在国内,也有个别学院于2007年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07年就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这一方向,同时除了开设这一新的专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了两门业务性的专业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学生们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的了解,从而做到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闻学专业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专业课程体系⑨。
“媒介融合”引入我国已是十年有余,在这期间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作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探讨,但现代新闻传播业是被高端科学技术和多种学科知识支撑的行业, 它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养、知识基础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播日益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作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新闻人才,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蔡雯,《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②《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 蔡雯,《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③《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新闻教育》,邓炘炘,《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④《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蔡雯,《中国记者》2005年08期.
⑤《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蔡雯、周欣枫,《现代传播》2006年第三期.
⑥《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蔡雯,《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6期.
⑦《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路向》,郑晓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23卷第4期
关键词:游戏开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明显。但游戏从业人员收入调查结果显示,中层以上企业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平均收入在6 000元以上;直接从事游戏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平均收入在4 000~6 000元之间。2009年前程无忧网站上关于网游行业的招聘职位1月份为11 196个,7月份为86 220个,由此可见游戏开发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游戏开发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刻不容缓。文献[1]给出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文献[2]阐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针对高
职3D游戏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探讨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市场对游戏开发人才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游戏开发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大量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知识、物理知识、3D建模、动画、美工、游戏策划及编程语言等。
在设置课程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在2007级和2008级两届学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课程改革,目前游戏开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
2课程体系构成
2.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在校生基本素质,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值得
一提的是,我们针对3D游戏特别开设了艺术鉴赏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设计基础。
2.2职业素质基础课
职业素质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至少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基础的编程语言,熟悉常用的算法,掌握游戏开发的基础知识,熟悉游戏开发的整个过程,了解游戏策划和运营等知识,全面了解游戏的开发过程。核心课程如下。
1)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其特点是范围广,难度低。课程内容包括数字逻辑、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原理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基础内容。尽管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该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不过多增加学习负担。
2)C程序设计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的C++和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提供基础。讲授重点在于编程语言的基本结构上,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
3) 数据结构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算法,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考虑到3D游戏开发的实际应用,特别增加了三维变化和碰撞检查相关的算法内容。
4) 游戏设计概论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对游戏及游戏发展有一个全面了解,内容主要包括游戏的类型介绍、国内外游戏产业发展、游戏市场发展、游戏开发人员需求及过程、游戏的创作过程和游戏工程师发展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对个人的职业规划有了认识,逐步确定个人的发展方向。
2.3职业技术课
职业技术课是整个游戏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游戏开发的主要技术和开发方法,掌握主流开发工具,并学会开发小型游戏,具备参与开发大型游戏的能力,核心课程如下。
1)PhotoShop/3D Max课程:游戏开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游戏开发人员,对平面图像和3D模型必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两门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平面图像的基本处理和简单的3D模型创建,掌握PhotoShop和3D Max开发工具的各种操作,进一步直观感受到游戏的魅力。
2)C++/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是核心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C++的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和类的相关内容,对于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我们重点放在对消息循环机制的理解上,而相对弱化Windows界面编程,如菜单和对话框等。
3)Direct X 3D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首先涉及到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如三维空间变换、矩阵和射线等;其次还有渲染管道、光照、纹理、网格、地形、摄像机、粒子系统和特效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在上课上采用“1+1”模式,即一次讲授加一次上机模式。
4)3D游戏案例开发:这门课的突出特点是“练”,通过实际案例的上机开发练习使学生掌握3D游戏的开发过程,在“做”中“学”,从实际项目中学,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开发案例,如地图编辑器、疯狂赛车等3D游戏案例。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开发一个自己构想的游戏,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作品。
3集中实践
培养过程的实施可以归结为“夯实基础,强化训练”[3],夯实基础即培养基本的编程能力和掌握基本的游戏开发技术。强化训练即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际的游戏开发项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综合掌握所学内容。
为了加强实际能力的培养,除正常教学的实践外,我们还在第1~4学期分别设置了一级、二级、三级集中实践课题和毕业实训。具体实践环节安排见表2。
一级实践课题为验证型实践,在第一学期最后一周进行,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基础和Photoshop之后,通过实践掌握C语言及软件的开发方法。一级实践课题一般给学生一些小的题目让学生验证,如要求学生用C语言编写一个小的五子棋游戏等,学生通过开发这些小程序,能够学习游戏开发软件的模块划分方法、软件的基本组成等知识。
二级实践课题为验证型实践,在第二学期最后三周进行,学生在学习了C++/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之后,通过实践掌握C++/Windows程序设计的内容,二级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3~5个同学共同完成一个3D游戏中涉及的小模块或做一个小的完整的桌面游戏,如做一个平面的多关走迷宫游戏等。学生通过实践除了掌握C++/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外,还学会游戏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能力,如模块的划分和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等。
三级实践课题为设计型实践,在第三学期最后三周举行,学生在学完Direct X 3D课程之后,于此同时学生基本学完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三级课题要求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4~8个同学为一个项目组,要求项目组完成一个完整的3D桌面游戏,并要求项目组最后提交相关的文档,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和测试报告等。项目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游戏项目的开发过程。
毕业实训采用实地场景教学,参与实际的游戏项目、角色模拟、项目驱动。我们通过和实训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毕业实训的培养目标。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到公司实训,二是学校从公司聘请工程师到学校开展实训。
各实践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4问题与措施
1) 教材少。
游戏开发作为高校的新专业,相关教材很少,往往需要参考各种技术资料,针对高职学生定制的教材几乎没有。目前,我们是通过抽取多本参考书中适合高职学生的内容,在设定的教学大纲框架下编写讲义,这样给讲师授课带来许多困难。当然要很好地解决该问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众多同行的共同努力。
2)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有:从游戏开发公司引进专业游戏开发工程师、将有一定开发经验的老师送出去培训等。另外还不定期聘请IT公司的专家做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校企合作结合点少。
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以利润驱动,虽然学校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是企业不愿拿出精力和财力接受学生实习,往往收取较高的实训费用。 我们采用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工程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实训实习的问题,但要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问题需要双方找到更多的结合点。
5结语
经过两届学生的培养,我们在游戏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改进,逐渐完善和规范化,学生质量也不断提高。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人才,游戏开发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游戏开发企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也通过不断地和游戏开发企业联系交流,深入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断探讨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为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寅虎,田丽,张国丽.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改革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9(16):150-152.
[2] 周洁文,高宏毅.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54-56.
[3] 韩玉民,车战斌,买志玉. 高职软件类学生校外毕业实训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83-85.
Construct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Game Development Courses System
LIU An-zhan, HAN Yu-min, CHE Zhan-bin
(Software Colleg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000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