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名胜古迹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名胜古迹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名胜古迹的诗句

第1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秦晋三省交界,分别与陕西省的洛南、潼关,山西省的芮城、平陆,河南省的陕县、洛宁、卢氏等7个县接壤。灵宝地上地下众多的文物和流传万方的神化传说,异彩纷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并且灵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加上别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野;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圣地---荆山黄帝陵,鼎、冢、楼、阁,气势恢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千古沧桑,胜迹犹存。

鼎湖湾风景区,属国家2A级旅游区(点),位于灵宝市西阎乡文东村北 600米处,北濒黄河,东西长约36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约1万亩。原为大面积荷塘, 1960年前后,因三门峡大坝拦洪致使荷塘被毁。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地下泉涌,土肥水丰,草木丛生,芦兰疯长,蛙鸣鱼跃,鸟语花香,形成了鱼网环绕、苇路纵横、荷香婷婷、蒹葭苍苍的梦中绿园。

如今,万亩湖面上,千万只燕子飞来绕去,和苇中的白鹭、天鹅、鱼鹰、野鸭等各种水鸟组成了珍禽集体舞,而水上芦苇、马兰、荷花等绿色植被在黄河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水、草、鸟布景天然,形、声、色赏心悦目,游人荡舟其间,完全会被满目苍翠中充盈的灵光宝气、紫气祥云所陶醉。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鼎湖流水清且闲”的诗句。明代诗人彭刚则写下“鼎湖烟树接孤城”的诗篇;唐代诗人姚合在此写下《题河上亭》“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晨光秋更远,暑气夏常轻。杯里移墙影,琴中有浪声。岸沙连砌静,渔火入窗明。来此多沉醉,神高无宿醒”。

第2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今天,我们一行六个大人,三个小孩去了五台山。刚出发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渐渐地,雨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我的心情象出笼的鸟儿一样,兴奋极了,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我不由得吟起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五台山脚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因东西南北中五峰突如台状而得名,在三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去了,最有名的是“菩萨顶”,它建于北孝文帝时期,有“喇嘛宫”之称,又称“大文殊院”。寺内一座座佛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佛乐声中,许多游人顶礼膜拜,跪下许愿,我也悄悄地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妈妈下次再带我来五台山。我特别喜欢“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萨的塑像,巍峨壮观,生动逼真,听和尚说,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拜文殊菩萨可以保佑我文运亨通。妈妈给我请了一个平安符,希望我聪明伶俐,平安健康。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积雪覆盖,白云缭绕,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一般。

下山的时候,叔叔阿姨给我买了好多纪念品,我高兴极了。哎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

第3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我们的母语历经了沧桑。但沧桑流逝了岁月,留下了自仓颉创造的汉语。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现在那文体多样的诗文。有的柔情、有的豪放、有的一刀见血、有的震撼人心、有的曲折弯延……这就是我们的伟大母语,让很多外国人着迷的汉语,真让我心醉……

“读诗使人智慧”,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读李白的诗,豪放之气浑然而起。他的想象与夸张让人大为叹服:“飞流直下三千尺”,你能想象出这样的诗句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敢如此大胆直白出自己的想法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有如此的胸襟吗?这就是李白用母语发出的感慨。读他的诗,让人心醉于那种“不屈已,不干人”的狂傲和张扬中。

都说明清的专制统治让中国在近代史落伍,特别是清朝.但他们却留下了中国四大名著。明朝的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清朝的《红楼梦》。那曲折的故事让人赞叹不已,隐含的意义让人意犹未尽。红学就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学术机构。这就是我们的母语,以她特有的魅力让我心醉。

如今,母语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有时意味深远、有时幽默生趣、有时感人肺腑、有时气愤填膺……让人爱上她,爱上书,使我们的生活也丰富多采。

第4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一 、 为有暗香来――展想象 析因果

为加强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识,我举小学已学过的孟浩然的《春晓》,让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学生甲在理解诗的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认为是“夜里听到了风雨声,花也凋谢了”。学生乙反驳道“花不是凋谢了,而是被昨夜的风雨打落了”。学生乙的分析极有道理,这两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样的理解才能鉴赏出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用了虚写的手法,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看来,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含义。

二、 京口瓜洲一水间――看结构 辩启承

月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在理解诗的内容时,一学生提出全诗中“古来相接眼中稀”和其它几句联系不上,很突兀,不知道怎样理解。我这样引导:后两联四句是诗的第二个层次,其中后三句是“月下沉吟久不归”中“吟”的内容。“眼中稀”是指像能写出“澄江净如练”的优秀诗人谢玄晖那样的人很少。表现诗人身处暗世,缺少知音的感情。也就是说“古来相接眼中稀”承接了上句中的“吟”,又启了下句中的“谢玄晖”。 在诗中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看来,对诗句中某句的理解出现思维断层时,要考虑结构上是否有启承关系,以便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诗词内容。

三、忽闻岸上踏歌声--――知古乐 巧理解

古代诗词里面,有好多乐曲名附有特定含义,关注古代乐曲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真正含义。如:

柳稍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词中“吹梅角远”,有学生把“梅”理解为“梅花”,“吹梅”就是“吹落了梅花”,这样的理解在词中解释不通,究其原因是缺乏古典音乐知识。“角”是古代的乐器,“吹梅”是指“吹《梅花落》这个曲子”。《梅花落》与《折杨柳》同为笛曲代表,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的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另外,《阳关曲》、《折杨柳》为李延年所作,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和怀念征人之作。

《花》指陈后主作《玉树花》,泛指亡国之音和不祥之音。

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懂民俗 促领悟

中国的传统节日,寄托人们别样的相思,疏理古代传统节日,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出现冬至这个节气,冬至在唐代和今天的元旦相似,政府官员要放假,民间人们互赠食品,搞庆祝活动。这样的节日,正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诗人却在邯郸的驿馆中抱膝独坐,只有灯影相伴,形单影只,思念家乡,盼望团聚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的节日,期盼雨水丰沛。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织女乞求赐以智慧的灵魂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寒食节,禁火,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腊八节,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 ―――抓修辞 深感悟

古诗词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作者往往通过恰当的修辞表达深层的含义。其中典故、借代、互文这三种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较多,也是学生理解诗词的难点。简析如下:

(一)典故的运用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诗的第三句“棋罢不知人换世,”是一个典故,讲的是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作者在这里借此典故表现想超脱时空而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仕与隐的矛盾。作者复杂的情感蕴含在这样一个传说中,极其凝练幽深。

可见,不知典故内涵,很难揣摩透作者的内在情感。

(二)借代的运用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只渡清洛河。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女子服饰“珠翠”代指女子。有学生看不出是借代手法的运用,理解为“万岁山前青葱树木环绕”,显然和上下文联系不起来。句子应该理解为“万岁山前许多女子欢歌起舞”,写出了此地以前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和下文的破败悲凉形成对比。

(三)互文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学生如果把握不到位,会把整个诗句意思肢解了。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从时间上来看,不符合逻辑。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有学生理解为“主人下马客人回到船上”从全文看,不符合事理。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共同下马一起到船上”。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找明胜 寻古迹

古诗词中出现的一些名胜古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把握名胜古迹的历史内涵,就走近了作者,容易把握诗词的情感。如: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

其中“台城”是现在的南京,在古代又称“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共有三四百个皇帝在此建都,历经三百多年。台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诗句可理解为“台城六个朝代以来都异常繁华”和下句“万户千门成野草”作对比,揭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第5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春季来临,山上的竹子,果树们都穿着崭新的绿衣裳,在山中跳起了优美的绿舞蹈。一眼望去,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风一吹来,绿叶们犹如波浪一样,翻腾起来。虽然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牡丹”,也没有花中皇后的“月季”,但着里却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密密麻麻地撒落在草丛里,跳着优美的花瓣舞,散发着阵阵清香,不时还招蜂引蝶来嬉戏,不由得为春天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夏季是酷热的,但我们这儿荷花池却成了人们消暑的“盛地”池塘里,微波粼粼的水面上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已经展开“花裙”在阳光下迎风起舞,犹如一位少女;有的半开半合,却显出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有的还是花骨朵,含苞待放,好像在积储力量为日后开放做准备。这时一些调皮的小蜻蜓立在花尖上,不由的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当然,荷叶大哥也不示弱,他们在夏日显得格外的绿,个个犹如碧绿的大玉盘,盘中不时还能瞧见粒粒珍珠般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十分美丽。

秋季也是个美不胜收的季节。你看,秋姑娘带着她宝贵的特色来到了我的故乡,田野里,一片金黄,犹如稻的海洋一般,稻杆也像农民伯伯的腰一样笑弯了。山上的果实们脱下绿衣穿上金黄的夹克衫以及外套,挂出含羞的果实十分诱人,我们这些小谗猫便去山上去摘那令人口水直流的果实。尝一口,啊,甜滋滋的!于是,每个人都争先恐后,七手八脚的摘了起来。连年龄最小的也不甘示弱,无论是被刺伤了都很开心。有的时候,太阳公公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收割稻子时,便不由的笑开了嘴,献上自己的一份美丽的礼物??晚霞。为秋天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

第6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踏春之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人们聚亲约友到郊外游玩,沐浴大好春光,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杜甫的“江边踏春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春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春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人踏春,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得在理,春天万物复苏,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性情。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留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朝后,宋代的踏春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廓,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第7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诗词;自主学习;情感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高中地理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进行了整体的改革,使其走向更加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改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甚至排斥地理这门学科,这是要特别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地理涵盖面很广,学好地理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利于为祖国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关于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糟粕,我有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石:课堂提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提问的方法,首先就是要紧扣课堂将要教授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以便紧扣课堂节奏。其次,提问过程可以适当的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使同学们掌握地理整体性的特点,从而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有利于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诗词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地理这门独特的学科只要用心发现,处处都是美的存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很多“外力”因素去找寻地理的美,让学生在美感中感悟地理知识,吸收并且转化为实际运用。我们可以运用诗词的魅力去诠释地理知识,让地理知识在诗词的美好氛围中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很多诗词都包含着地理知识,若能很好的发挥出来,那么,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垂直地域分异时,可以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放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诗句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这种地带性造成植被的垂直分异以及使得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的现象,以这样的诗词形式,不仅赋予了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间接地使得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在地理课堂上合理利用的话,将会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提高课堂效率的桥梁: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习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创设情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踪影。比如,在学习到“经度和纬度”的有关知识时,不要急于将课本知识马上教授给学生,而是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在互相介绍所处的位置(几行几列),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其中所存在的规律,为学习地表事物的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改变作业形式,经常布置一些调查类、制作类、游戏类等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在新鲜感中认真学习地理知识,不自觉地锻炼了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提高课堂效率的灵魂:情感教育

关于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使其产生的新的感情情不自禁的运用到学习中去,教学活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情动人、以趣激情,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名胜古迹去游览和观摩,这时候老师的角色是一名导游,在参观游览的行进中结合地理知识对景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领略名胜古迹的壮观的同时将有关知识记入心里,这比课堂上直接讲授的模式所达到的效果明显要好得多,并且也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崔松.捕捉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个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月.

第8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台湾日月潭导游词【一】

大家好,我是日月潭的导游,日月潭是我国台湾是最大的一个湖,也叫龙湖。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风景如画。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

日月潭位于台湾西部的南投县,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湖岸周长35千米,面积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深超过西湖10多倍。台湾省天然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它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平时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所以这个小岛被叫做“珠子屿”,现在也叫光华岛、拉鲁岛。以这个岛为界,湖的北半部分圆圆的像太阳,湖的南半部分弯弯的像月牙,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关于日月潭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哩。话说很久以前,这个大潭里住着两条恶龙,有一天太阳走过天空,公龙飞跃起来,一口将太阳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天空,母龙也飞跃起来,一口将月亮吞下。这对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击的。他们只图自己好玩,却没想到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当地一对青年男女,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水花姐,决心为人世间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终于来到阿里山下,找到了恶龙们害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然后他们又回到大潭边,与恶龙恶战了一场,两条恶龙终于死了,可是太阳和月亮还是沉在潭里。大尖哥摘下公龙的眼珠,一口吞下肚;水花姐摘下母龙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们变成了巨人,站在潭里像两座高山,大尖哥用劲把太阳抛起来,水花姐就拔起潭边的棕榈树向上托着太阳,把太阳顶上天空。接着水花姐用劲把月亮抛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榈树把月亮顶上天空。太阳和月亮又高挂在天上,光耀大地,万物复苏,人们欢呼雀跃。而大尖哥和水花姐从此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矗立在潭边,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花山。

好了大家今天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到这来观看日月潭的美景。

台湾日月潭导游词【二】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要带大家来参观台中市最大的湖——日月潭。

日月潭中央的光华岛,把日月潭分成了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的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所以大家才称它为“日月潭”。关于日月潭有很多的传说,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其中之一——从前,有两个青年,一个是勇敢的大尖哥,另一个是美丽的水社姐。他们俩常常在潭边的一棵大树下约会,但传说这个潭里面还有两条恶龙。有一天正午,太阳高照,公龙飞跃起来把太阳给吞噬了。晚上,月亮走过来,母龙照着公龙的样子,也把月亮给吞了。两只龙在水下一吞一吐、一碰一撞,在水里嬉戏打闹。它们只想着自己,却没有想到如果这世界没有月亮和太阳,那么人就无法存活了。附近的村民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尖和水社,于是,他们俩发誓一定把太阳和月亮夺回来。这天两个人在恶龙住的岩石屋外听到,它们最怕埋在附近石碑下的金剪刀和金斧头。于是这两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石碑,又挖出了金剪刀和金斧头。两个人回去时,正看到两条龙又在嬉戏玩耍,大尖哥用斧头把两条龙都砍死了。水社姐把恶龙肚子剖开,取出了月亮和太阳。于是两人又把月亮、太阳顶上了天。这下,人世间又恢复了生机,而这两个人却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

故事听完了,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介绍日月潭的美景。日月潭潭水很深,湖水碧绿,周围有许许多多名胜古迹,所以有许多中外游人来参观。现在是中午12点整,大家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很清晰;如果大家在清晨来,那么日月潭就会被薄雾笼罩,像是来到了仙境一样;如果再下起蒙蒙细雨,那就是仙境中的仙境了……

台湾日月潭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何宇霖。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积约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长约35千米。

大家看到湖中央那座美丽的小岛了吗?它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日月潭也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风光秀丽,美景如画。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景色变化无穷。清代大诗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的诗句来赞美日月潭这”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代的女画家陈书游湖时,也说是“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说起日月潭来,还真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潭里面有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一片漆黑.附近的村民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尖和水社,于是,他们俩发誓一定把太阳和月亮夺回来。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恶龙,取回了月亮和太阳。两人又把月亮、太阳顶上了天。这下,人世间又恢复了生机,而这两个人却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大尖山和水社山。所以现在每年中秋圆月当空时,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着又长又粗的竹竿,带着彩球,来到潭边跳起古老的民间舞蹈。他们重演着征服恶龙的民间故事,把太阳和月亮顶上天,让日月潭永远享有日月的光辉。

第9篇: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杜甫 夔州 孤独 失落

大历元年(766年)春夏间,杜甫自云安移居夔州。其间,他多次辗转于西阁、赤甲、瀼西、东屯之间,终于在大历三年(768年)正月去夔出峡。在夔州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漫长”而痛苦的日子。

在杜甫的四百余首夔州诗歌中,我们能够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而又失落的情怀穿插其中。这种孤独和失落的情绪似乎由诗人骨髓里浸透出来,并且带着丝丝苦涩、忧愁和凄凉渲染开来,而后又深深地重新沉淀于诗人的心底。这种周而往复、绵延不绝的夔州情怀形成了杜甫夔州诗歌独有的精神意蕴。透过这些诗歌的孤独与失落之情,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老人的深切的悲恸。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还算安定,当时任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待杜甫不错,杜甫在瀼西有果园四十亩,又主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并有好几个奴仆。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此时的杜甫应该是生活无忧的。但是事物总是充满矛盾的,作为一位诗人,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而又不能实现的诗人,这种自身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他在这种生活无忧的状况下,在相对闲适的环境中,反而更觉失落与忧愁,内心没有得到丝毫的满足。物质生活的暂时安定舒适没能弥补内心精神生活的缺陷,甚至更放大了这个缺陷。他来往于西阁、赤甲、瀼西、东屯之间,这种奔波与忙碌让他接触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使他对夔州总的感受是“形胜有余风土恶”(《峡中揽物》)。与成都草堂相比,这里人情薄、风俗异,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因而在杜甫夔州诗歌中,便有了不少批评夔州风土人情的诗句。在诗人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都是不如意的:“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愁》),已经全然没有成都草堂时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荣景象与欣喜的心情,也没有与邻居把酒言欢的自由与洒脱,正是“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诸将五首》)。在这里,取而代之的是诗人身体性命的衰残、政治理想的破灭、环境的陌生、人情的冷漠、朋友的相继离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层又一层的忧虑当然让诗人觉得夔州的生活度日如年,竟让诗人有了会老死夔州的预想。

山水险恶、民俗荒蛮、人情淡薄,处处都让诗人有一种独在他乡为异客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与此处格格不入的异域宾客,虽有自己的果园,也建起了草堂,但诗人从未把此地看成一个家,丝毫没有成都草堂时期那种建立新家园的短暂希望与期待。杜甫在夔州的诗歌中,“故园”、“故国”、“无家”、“作客”等字眼特别多,真是“泊舟楚宫岸,恋阙浩酸辛”(《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眼前的每一景物都能引起他对故乡的思念: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秋风二首》)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立春》)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解闷十二首》)

无论是庭树、,还是落日、秋瓜,在诗人看来,时下现实的东西仅仅是外在的虚设,难以真正进入诗人的审美心理,它们只是种种诗人怀念故乡的渠道,本身没有独立价值。因而这一时期诗人笔下的这类景物都蒙上了孤独的色彩,朦朦胧胧似乎让人接触不到。这种浓厚的乡关之思、渴盼回归的急切心理与长期滞留夔州、不得回归的现实形成鲜明激烈的矛盾。尽管诗人心急如焚,但又不得不强压住内心欲望,因而诗句表现出一种看似表面平淡,实则感情澎湃深沉的意味,这种悲伤、孤寂的情调让人不禁唏嘘。

杜甫夔州诗除了“故园”等字眼多以外,“月”的出现也数不胜数,并大大超过这一阶段“故园”等词的运用频率。据笔者粗略统计,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为标准,以《移居夔州作》和《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为杜甫夔州诗的起止诗篇,含义为“月亮”的“月”的运用就有62次。可以想象的是,诗人在夔州度过了多少无眠之夜。在朋友稀少、邻居稀少的西阁之夜,诗人一定辗转反侧。西阁依山而建,地势高,在漆黑的夜空下,凭栏眺望,只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和孤悬于空中的月亮:“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夜》)虽然江面上有时也很热闹,但那热闹是完全远离诗人的。山阁孤栖,难怪杜甫写出类似思妇心语的诗句:“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江月》),“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月圆》)。这样的夜,是难熬的;这样的月,是让人孤单和失落的。孤单的生命在静悄悄的夜里、明亮的月光下暴露无遗,得不到喘息,这让诗人更觉凄苦难耐。无论是在西阁、赤甲,还是瀼西、东屯,不变的都是明月,抬头低头都有它形影不离的陪伴,夜晚对月,想到自己是“天边长作客”的异域宾客,怎能不勾起人无尽的孤独之感?又怎能不让诗人在字里行间、在不知不觉中次次提到它呢?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追求在杜甫一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在夔州,杜甫也“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客堂》)。“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秋兴八首》),授任左拾遗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仿佛还发生在昨天,又仿佛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这个记忆里有着端午赐衣的恩荣,有着清贵而闲适的生活节奏,也有着房琯事件的正义与偏执,还有着吴郁事件的沉默与悔恨,……但不管怎样,这个经历实在是太短暂了,立朝才几度,自己的雄心壮志还未来得及施展。在成都严武幕府的生活更不是杜甫想要的,况且其中还充满着种种郁闷与烦恼。刘明华先生说:“杜甫的‘恋阙心态’常常是对过去的辉煌的回忆中夹杂着对现实的失望。”[1]是的,过去的辉煌与现实的失望的巨大落差既能成为一个人从此萎靡不振的祸端,又能成为一个人继续奋斗的动力。而对于杜甫来说,前者肯定不是他所追求的。在朝为官的短暂、朝廷与幕府为官生活的优劣对比,都促使和加深了杜甫重新回到朝廷的愿望: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舂陵行》)

“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摇落》)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晴二首》)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寒空见鸳鹭,迴首忆朝班”(《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

如此种种,真是引不胜引。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这种渴盼回归朝廷、报效君主的心愿常常和诗人哀叹生命的凋零相伴随:“功名不早立,衰病谢知音”(《西阁二首》其一),“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有叹》),“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西阁曝光》)。显而易见,诗人当然清楚地认识到现实情况的残酷与不允许,“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秋野五首》)正是这一矛盾的反映。诗人虽然说自己:“才尽伤形骸,病渴污官位”(《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素发乾垂领,银章破在腰”(《奉赠卢五丈参谋琚》)。仇注,素发银章,自谓老年带官。[2]表面上,诗人自衰贫老,愧以己身任官,但实际上,诗人对自己老年带官的经历很是在乎和珍惜的,因为这种经历一去不返。在夔州的众多恋阙心态的诗篇中,诗人常常从朝廷着笔,想象朝廷对自己的关怀:

“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晚》)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诗人精心设想君主、朝臣对自己的惦记,正是反映了杜甫希望朝廷记得自己、希望返回朝廷的微妙心理。但诗人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话,事实是: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九日五首》)

“鸳鹭迴金阙,谁怜病峡中”(《社日两篇》)

“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酬韦韵州见寄》)

此时杜甫的处境,正是“孤负沧州愿,谁云晚见招“(《奉赠卢五丈参谋琚》)。仇注:负沧州,不能遁世。谁见招,无复用世也,所谓老拙逢迎也。[3]意思是杜甫既不能出世而不问世事,又不能被朝廷重新录用。诗人积极用世之心在两难的局面下,更显得失落与无力,只有“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緍”(《谒先王庙》),即使忧国心深,也不得不独自泪洒衣巾。

夔州山水险恶,而且是一个名胜古迹众多的地方。在夔州,峡谷之间的水是那样的湍急澎湃,两岸的山是那样的笔直惊险,意气风发、得意的人们一定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在杜甫眼里,这里奔腾不息的不是水,而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和抱负;这里挺拔于两岸的不是山,而是不断向自己压来的孤独与无助。这里有先王庙、武侯庙、昭君村、永安宫、八阵图等,引起杜甫忆古思今。诗人由古迹想到庾信、宋玉、王昭君,想到诸葛亮、刘备。诗人咏叹刘备与诸葛亮的“一体君臣”,歆慕诸葛亮“君臣已与时际会”的际遇,也感慨昭君不遇、美人沦落的身世。诗人“向前展望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于是诗人就回首反顾,让过去那些令人怀念和激动的日子填充此刻空虚、哀愁的心灵,通过对国家兴亡盛衰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干脆以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吟咏代替对于时局的评说和对于未来道路的朦胧希望。杜甫在夔州时积压在心头的失望、压抑、苦闷促使他写作了大量的怀旧与咏史诗”。[4]但是正面、反面的历史都同样地给这个此时处于萧瑟的诗人以更大的刺激,更加深了他的孤独与失落情绪,构成了一声声凄楚而沉重的暮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詠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久经沧桑,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体验极深,命运的捉摸不定和理想的难以满足都给他带来苦涩、孤独与沉重。夔州生活的单调、烦恼、寂寞、无助和失落更融入诗人的血液当中,加速他的衰老,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在夔州的两年,对于诗人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它快速地扩大了诗人的内心沧桑,也给诗人以后的生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15.

[2][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