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概念界定;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按照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1],2015年我国将建成2 6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而2020年拟建成5 3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工作重点,增强土地资源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并提出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重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2]。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3]。

2012年6月20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但高标准农田作为新名词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还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诸如: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等,这些问题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讨和澄清。为此,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1 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界定

对基本概念的严密定义是任何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关高标准农田的最基本概念,给予其科学界定。

1.1 高标准农田

1.1.1 农用地、耕地和农田。

(1)农用地。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可见,农用地的范围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3个二级地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农田。目前,对于农田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就查阅资料来看,农田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农田就是指耕地[7],中国古代有“已耕者为田”之说,因此农田应为经开垦耕种的土地;广义的农田包括各类农耕生产用地,其范畴应介于耕地和农用地之间。农田分布受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约,尤以水分的影响最大,因此农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较充沛或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区农田较少。我国的农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即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自东北斜贯西南一线的东南部。这些地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我国主要农作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农田可分为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水田、水浇地、旱地和台地等多种类型。

1.1.2 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

(1)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这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最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8]。

(2)一般农田。是指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设和其他用地,被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类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等。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为1.2亿hm2,基本农田约为1.13亿hm2左右,其他逾666.67万hm2为一般耕地;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大约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除了与各省市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有关外,还与其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有关。鉴于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高产性要求,高标准农田均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1.2.1 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在我国传统的土地建设项目中,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改造中低产田的手段主要为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的综合整治,整治后田块更加平整,灌排设施更加完善,路网林网更加科学便利,田块集中连片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耕地质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历经10余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土地整治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在内容上,已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内容;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区域综合型特点更加鲜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2]。

1.2.3 高标准农田建设。

(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前,限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氮磷肥力不足,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已有较大改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随之产生的“低、费、污”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新一轮核心问题。可见,为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条,只有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2]。为解决这种现实困境与潜在隐忧,我国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近年来的总趋势是:建设用地的扩张一浪高过一浪,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攀比,置资源环境问题于不顾;土地产权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产权经济机制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参与违法供地,引起部分行业和地区发展失控。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也呈现“人减地增”的逆向发展趋势,从而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一种“双挤”局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径就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土地整治,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流量,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支持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适时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使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前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应对当前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严峻挑战,提出的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产田改造和传统土地整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升华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期着力打造的亮点。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界定

随着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给“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定合乎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实践,二是要求能准确地指出新时期下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

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目前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实际建设内容仅显露于表象,有的项目其实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实际土地质量根本未得到改观。因此,高标准农田的科学内涵必须予以明确。现从以下5个方面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2.1.1 动态发展过程与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与一定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可以这样理解: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科学规划所建设的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产高效,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农田。高标准农田是科学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加先进的管理机制,综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为依托的复杂系统工程[10]。

2.1.2 核心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综合质量提升,有别于以往单纯以增加耕地数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严重: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耕地严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综合质量,提高农用地等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

2.1.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1.4 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在于高标准,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保证其科技领先,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一流平台。这种创新体现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彩色;以管理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量;以技术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效益;以主体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活力;以考评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保险。

2.1.5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绿化防护、土壤监测等设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适宜机械耕作,便于集约经营,可有效抗御旱涝灾害,确保旱涝保收;二是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符合农业高产稳产的要求,支持有机肥积造,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土质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备节能高效特征,生产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显下降,不因提高复种指数而降低土地产出率,不因常年连续耕种而出现年度间的产量大幅波动;四是要能够防御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田园风光秀美,与自然和谐;五是对农田废弃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实现跟踪监测,监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资源使用效率。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界定思想

科学的建设标准,是保证高标准农田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的关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区的高标准农田工程,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使“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标准农田界定标准的复杂性。从概念上讲,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该是高等级、集中连片的农田。但这种高等级究竟是几等地,由于耕地质量等别区域间的不平衡,在保证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各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也不完全相同,这导致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让耕地有了全国统一、可比的标准。但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针对全国范围制订的,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统一用这个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不完全适合,必须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反映出我国耕地质量区域分布不均衡、决定因素复杂等特征。例如,目前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在这种耕地质量国情下,很难一刀切出一个全国通用、对应某个等级的“高标准”。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区域、局部性的耕地资源匹配情况不同,导致耕地质量等级建设难度不同,也会影响各省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结果。

2.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指导思想。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统、肥沃的土壤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田间道路、适度的农田规模、较高的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则,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经过土地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至少应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个质量等别(等别划分据《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一般来讲,农田每提升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1 500~2 250 kg/hm2,生产水平低的农田,增产潜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高标准农田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属合理。

可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里的元素进行检测和评定,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等。将“提高1个等级”作为可测定、可考核、可检验的平均标准提出来,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该界定标准虽具可操作性,但过于笼统,具体的质量等级界定应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根据不同省、市、地区土壤特征、农用地类型等分别制定细则,并出台相应的地方行业标准。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外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就是保证土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其外延宽泛,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等层面上,论述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外延。

2.3.1 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高标准农田建设,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以及小气候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综合功能的生态复合系统。该系统以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3.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用高标准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高标准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高标准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高标准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高标准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建设高标准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保证宏观上的有效调控、微观上的协调运作;并需要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很多,相应的科研和设计部门要全面理解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内外相关标准;施工人员也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才能担负起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开发任务;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2.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因地制宜开展有差别化的整治活动。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出台,从国家层面对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标准”并非全国通用的绝对标准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一种统筹区域特征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活动。比如,东北平原区应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注重改善基本农田生态;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加强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见,“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更是对农田建设过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实施符合当地特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2.3.5 高标准农田是需要切实加强后期管护,保证工程效益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设项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项目实施后将土地和固定资产移交给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管护主体后,整个工程就基本结束了,之后少有问津,这无疑使发挥资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要全面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严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护主体,做到责任明晰;明确工程产权归属,使受益人、所有人、管护人合一,充分调动群众对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重新审视当前管护经费全部由乡镇、村来承担的局面,考虑将部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跟踪工程管护实效,加强工程管护监管。

3 结语

高标准农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生事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高标准农田及其建设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地球杂志编辑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J].地球,2012(6):12-15.

[2]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7]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3-9.

[8] 钟毅,陈超,蒋夙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刊,2012(6):86-87.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Land remediation planning (2011-2015) and completed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study focuses on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during planning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total inverstment and inversment in key projects;land remediation task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funding measur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investment in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nvestment in key projects are large; facing explore funding narrower, and how to introduce social capital.

Key words: Land remedi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东省土地整治投资估算研究根据《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整治任务,选取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典型项目进行抽样分析,得到广东省土地整治投资标准,并测算规划期内的总投资量和重点工程的投资量;同时就近期投入的资金筹集渠道和相关措施展开分析,为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依据,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专题性参考[1-2]。

1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测算

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以广东省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平均水平为基础,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工程费用测算,综合考虑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关于影响因素的修正等因素,确定各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标准[3-4]。

1.1 典型项目测算法

由于历史实施项目存在投资额度和时空差异,为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和连续性,研究选取近五年实施的土地整治典型项目。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选取土地国家级和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农用地整治补充耕地选取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项目,自然灾毁土地复垦选取水毁农田复垦,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选取省级评审的矿山和线性工程土地复垦项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宜农未利用地开发选取国家级和省级土地开发项目。典型项目抽样数目见表1。

经初步测算,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单位投资量区间取 [0.24,0.27] 万元/亩;农用地整治补充耕地单位投资量区间 [0.68,0.71] 万元/亩;自然灾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历史数据较少,且样本值显得比较离散,不构成显著规律,取其均值为下限,最大值为上限,则自然灾毁土地复垦项目投资量区间为[0.36,0.87]万元/亩;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项目投资量区间为[1.56,2.19] 万元/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考虑拆旧区的土地复垦,设定其投资量与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等同,即[1.56,2.19] 万元/亩;“三旧”改造项目取均值为下限,最大值为上限,则投资量区间为[122.26,140.45] 万元/亩;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取土地开发标准,即[0.68,0.71] 万元/亩。

1.2 工程费用测算法

现有或类似的项目类型,可利用已知的工程构成,对其进行费用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三旧”改造、围海造地等特殊性强,不做测算;主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补充耕地、废弃土地复垦和宜农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其费用构成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等。其构成内容繁杂,往往因整理项目点的位置、地形、地貌、水源、土质等因素而出现较大差别。为保证测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按《规划》统一划定的分区,将全省分为珠三角平原城镇发展综合整治区、粤东沿海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粤西沿海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和粤西北山区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区分别进行测算,全省平均数采用四个片区简均。测算得到规划基期和预期规划期末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单位投资量 [0.27,0.29]万元/亩(见表2),农用地整治补充耕地单位投资量[0.27,0.29]万元/亩,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单位投资量[0.68,0.70] 万元/亩。

1.3 后期管护和单位投资标准的确定

土地整治后期管护是土地整治工作综合效益发挥长期作用的重要保障。土地整治后期管护主要包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评价;沟渠的清淤、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的检修等;对田间道路工程的检修;对防护林进行浇水、施肥、喷药、修剪和补栽等。目前国内土地整治后期管护的主要资金落实渠道有地方政府列支、农村集体组织自筹和受益人自筹等[5]。本研究考虑静态投资,结合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实践经验,并参考其他省份关于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做法,初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护每年单位投资量为0.015万元/亩,主要用于耕地质量监管监测;土地开发(包括农用地整治补充耕地和宜农未利用地开发)管护每年单位投资量为0.01万元/亩,主要用于种植奖励和地力培肥;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管护每年单位投资量0.03万元/亩,用于拆旧区客土培肥和苗木管护。初步考虑符合规划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连续10年的投资,故农用地整治后期管护投资量为0.15万元/亩,土地开发后期管护投资量为0.10万元/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后期管护投资量为0.3万元/亩,自然灾毁土地复垦管护投资量0.35万元/亩。其中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一般在复垦方案中考虑到若干年管护工程的资金安排,故不对其追加后期管护的费用;“三旧”改造项目不追加相关费用。

综合两种预测方法得到的平均单位投资量与后期管护产生的费用,取两者平均值为下限,期末的单位投资量为上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主要安排在《规划》近期实施,故不考虑其后期管护费用。具体见表3。

表1土地整治样本项目数量汇总 单位:个数

表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费用测算单位:元/亩

表3各类型土地整治单位投资标准 单位:万元/亩

2总投资规模估算

利用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和规划期末各土地整治类型规模、新增耕地潜力等要素,估算得到规划期内农用地整治需要投入511.5亿元,占总投资的3.43%;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需要投入168.75亿元,占总投资的1.13%;“三旧”改造需要投入14000亿元,占总投资的93.94%;宜农未利用地开发需要投入24亿元,占总投资的0.16%;土地复垦要投资199.5亿元,占总投资的1.34%。

估算总投资量,即将各类型项目进行汇总,得到该土地整治总投资量(C),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i 为i类项目单位面积标准投资(万元/亩);Si为第i类规划项目面积(亩);C为规划总投资额(万元)。

根据规划目标确定的农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整治等各类型土地整治的潜力规模,分别估算各类投资并进行汇总。经测算,广东省土地整治总投资规模为14903.75亿元。

3重点工程投资估算

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工程。以工程量测算为基础,结合土地整治平均投入成本测算,确定完成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工程共需要投入约100.4亿元。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共需投资65.9亿元;高标准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共需投资34.5亿元。

城乡统筹建设用地整治工程。按照土地整理平均投入成本测算,实现工程确定的整治目标,共需要投入约298.4亿元,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25万公顷,“三旧”改造4万公顷。

围海造地工程。主要围绕沿海滩涂利用和围海造地两项任务来开展。工程总投资60亿元,其中沿海滩涂开发整治工程投资26亿元,围海造地工程34亿元。

土地复垦工程。包括历史遗留用地土地复垦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垦工程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工程。工程总投资206.7元,其中历史遗留用地土地复垦工程投资7.3亿元、生产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垦工程投资47.9亿元、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工程投资151.5亿元。

4结论与讨论

(1)通过基于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而确定的典型项目测算法和工程费用测算法,制定单位面积标准,是切实可行的估算土地整治总投资和重点工程投资的科学方法。

(2)后期管护直接影响到土地整治的投资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土地整治生物、工程管措显得非常重要。

(3)广东省规划期内(2011~2015年)的土地整治总投资约为14903.75亿元,其中重点项目投资为665.5亿元;规划期内预计政府投入资金520亿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地整治,引入社会资金14383亿元,用于土地复垦和“三旧”改造,规划期内投资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2003,(3):19-23.

[3]肖光强.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4]吴飞,李闽,陈江龙,周生路.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估算分析方法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土壤.2004,36(4):359-364.

[5]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以广饶县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蚌埠市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间道路通行能力明显增强,田间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增强,农田机械耕作条件大幅度改善,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

1.1 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来共完成93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过大力开展高标项目区空心村复垦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点9 527hm2,促进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布局,项目区新增粮食产能15 099万kg,蚌埠市粮食连续五年丰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蚌埠市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新建和改建农田排灌、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农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而且规范了基础设施占地,提高节约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标准农田的基础设施占地率平均为6.4%,低于国家规定的8%。二是改善了农田机械作业条件。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修或改建田间道2 218km2,硬化田间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产路1372km,使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到100%,极大改善了农业机械化交通条件;新增机耕机收面积10.7万hm2,占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90%。三是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蚌埠市5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10.5万hm2,占建成总量的88%;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8.1万hm2,占建成总量的68%。新建、改建各级灌、排(渠)管道、排水沟、灌溉两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农用桥6 235座,新建、改建机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类水闸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输电配线42.59km。四是提升农田防护能力。蚌埠市93个项目区共建造防护林134.20万株,新增农田防护面积11.8万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9万hm2。不仅在防御自然灾害、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涵养水分、净化大气、减少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优化了农田景观,为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蚌埠市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推动机械化耕作和适度规模经营,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培育和l展了20个新型农业经济体,同时流转土地7 873万hm2(通过问卷调查涉及项目区),其中农业企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5 927万hm2。如2014年度固镇县连城镇良种场高标农田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完善了项目区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部分企业和个人对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满意,先后流转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园和绿色有机蔬菜大棚,产品远销南京等地。

1.3 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蚌埠市5年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受益人口达866 830人,通过怀远县、固镇县调查问卷统计:蚌埠市农民新增土地租金0.91万元,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劳务收入3 504.73万元,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增加收入75 475.65万元。

在提升农民满意度方面:蚌埠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工程质量监督、项目验收及建后管护利用等工作,把农民意愿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农民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满意度。蚌埠市在怀远县、固镇县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查问卷活动,通过6 299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农民对工程建设质量情况满意度为97.03%,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满意度98.44%,农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农民总体满意度达97.40%。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了项目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5项制度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内容纳入各县区政府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三是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巡查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动态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巡查计划》。四是建立重点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或进度异常的项目及时开展联合专项督办。五是建立信息报备制度。为更好的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线监测监管工作,建立了信息报备平台,定于每季度第3个月的25日,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报备和维护工作。

2.2 建立市级土地整治专家库 规范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评审和验收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农、水、林、财、交通、审计、工程等行业专家,建立土地整治评审验收专家信息库。

2.3 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一是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单位,对项目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将审计工作贯穿项目建设始终,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过招标确定复测单位,开展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复测工作,复测合格的项目再组织市级验收。三是对高标农田项目建设中的部分单体工程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针对大型农桥(单跨6m以上)及田间道路(砼),要求必须提供第三方质量检测报告,有效认定高标项目单体建设质量,为验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2.4 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大数据建设 在项目申报、验收等方面坚持“以图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项目信息和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在一张图上的分层管理和即时跟踪,形成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大数据,满足多类别多层次管理需要。

3 建议

(1)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与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相结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支持贫困村脱贫致富;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发展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美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高标准农田项目要实行综合整治。根据本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差别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锦上添花”,鼓励开展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3)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凡.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7).

[2]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3(3).

[3]王洪波,程峰,张中帆.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

[4]夏方舟,严金明,刘建生.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4(3).

[5]燕超凡,塔金璐,高思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后期管理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32).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限制,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与国土、水利部门同类工程相比显得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和实际建设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上级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一、2011年度项目任务与投资

2011年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存量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和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总任务4.1万亩,其中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0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朱寨镇1.1万亩,敬安镇1.0万亩,张庄镇增量项目1.0万亩。项目涉及湖西农场一、二、三分场;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张庄镇姚楼、卓洼、朱桥、袁庄共十六个行政村。

项目总投资4289.1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804万元,群众自筹380.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190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806.9万元,县财政配套95.1万元。

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336.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整合资金16.43万元;朱寨镇项目总投资1030.51万元,其中财政投资924万元,群众自筹92.4万元,整合资金14.11万元;敬安镇项目总投资998.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整合资金74.24万元;张庄镇增量项目总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

二、2011年度项目工程计划完成情况

2011年度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按照项目规划和省市年度计划批复内容,土建工程通过公开竞争招标,择优选取了机械化施工处、铁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汉源建设工程公司、力信建设工程公司、铜山市政工程公司、庆安建设有限公司、华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立弘建筑工程公司、利通水利建设安装工程公司、荣祥建设工程公司等十一个施工企业。土建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按照合同要求于12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节水工程、科技推广、土方工程、农田林网植树等均以不同方式与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签订合同,按计划内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安排在湖西农场,涉及一、二、三分场等3个分场,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完成投资13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6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570万元,财政配套30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5.12万方,新建电灌站6座,改建电灌站10座,中沟桥8座、维修中沟桥1座、小沟桥20座、节制闸1座,生产桥10座、渡槽25座、支渠闸10座、分水门757座、跌水22座、过路涵214座。架设输电线路1.16公里,修筑防渗渠27千米,新修混凝土路10.6千米,砂石路18千米,农田林网0.85万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4000亩,技术培训1200人次。

(二)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朱寨、敬安二个镇,涉及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等九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改造2.1万亩。完成投资2028.7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764万元,群众自筹176.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88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837.9万元,财政配套44.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22.05万方,大沟桥2座,中沟桥35座、小沟桥83座、跌水35座、过路涵687座,新打机电井130眼,配套井房40座,架设输电线路6.83公里,新修混凝土路18.3千米,砂石路90.87千平米平,农田林网1.3232万株,技术培训1000人次,示范推广面积5300亩。

(三)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张庄镇,涉及姚楼、卓洼、朱桥、袁庄等四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1.0万亩。完成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42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99万元,财政配套2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2万方,新建电管站1座,改建电管站2座,新打机井81眼,配套井房18座,中沟桥7座、小沟桥44座、维修桥4座,跌水68座、过路涵110座。新修混凝土路5.8千米,砂石路69.43千平米,架设输电线路3.0公里,节水工程500亩,农田林网0.766万株。

三、开发成效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开发成效显著,首先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通过科技措施增加了项目区科技含量,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沟78.25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新打机电井211眼,新建电灌站14座,改建电灌站12座,配套建筑物2325座,修筑防渗渠44.46公里,架设输电线路7.99公里,修筑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通过项目建设,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硬化、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示范田。项目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3.1万亩。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1726.3万公斤以上。

(二)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促进高效农业相结合,通过工程配套、科技示范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高效化,优质化。张庄镇新扩钢架大棚1000余栋,敬安镇新扩设施蔬菜2000余亩。项目区共新增蔬菜面积10000余亩,以年亩产蔬菜3000公斤计,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2550万公斤,按蔬菜每公斤平均市场价1.2元,年可新增蔬菜种植业产值3060万元。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园。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内外三沟开挖疏浚、生产道路砂石化、农田林网更新,项目区形象焕然一新,不仅实现了格田成方,田地平整,沟河相通,道路相连,交通便利,林网整齐的高效农田,而且增强了项目区排灌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防风固沙能力,减轻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小气候明显改善,项目区已呈现出了生态和谐,景观优美的生态农业园的新景象。

(四)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科学生产水平。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依托市农科院、市土肥站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充分利用省科技示范项目及土地治理科技推广资金,大力加强项目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努力提高项目区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流的科技含量高、质优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项目累计建设节水示范区500亩,新技术示范推广0.93万亩,推广节水灌溉、双膜覆盖、大棚无公害高产栽培、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项目区农民2200人次,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

四、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着力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和高产出效益,以增效富民为目标,创新机制,走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跨跃。

(一)科学论证,提高项目建设规划水平

为了高标准定位农业开发项目发展目标,坚持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聚集组织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项目区。为此,县政府多次组织县有关部门深入湖西农场、朱寨、敬安、张庄等镇深入调研,并依托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认真编制出《省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方案和2011年项目入库原则,考察筛选入库项目,最终确定2011年度农业开发项目投资重点区域,组织编制年度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实施计划,并对省市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修改完善。为保证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立项之初,我市还组织人员到各项目村召开农民立项意愿调查会,面对面地宣传农业开发政策,征求项目区农民对年度规划方案的意见,着力夯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出基层干群盼开发、要开发、干开发的浓厚氛围。通过在项目区开展立项和工程建设公示,农业开发工作得到了项目区广大干群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不仅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和“公平、公正、透明”的立项原则,而且也使项目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控制管理,是建设好农业开发项目、使用好农业开发资金的关键所在。在计划管理上,开发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对确需变化的,严格按照县级管理权限抓好计划调整和设计变更工作,对少量涉及工程数量、规格型号变化的,认真履行相关手续,报请业务主管部门、监理批准后,方可实施;对超过县级审批权限的土建工程招标节余资金实施计划,在上报省、市批复后,及时组织再次招投标。走科技推广管理上,组织召开各科技推广单位与项目镇村干部见面会,让双方面对面地确定科技推广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根据科技推广内容落实好品种发放、技术培训的时间,安排专人对科技推广单位实行调度,督促他们加快实施进度,保证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按时完成。

在土建工程建设上,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坚持“事前与检、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求,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监理制,业主、总监、旁站、群众代表共同监督,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施工期间,县开发局实行每周一召开监理、施工单位负责人调度会制度,对上周来的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点评,对施工中出现的不好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对下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县开发局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督查小组,组织了10名业务人员不定期地到各个标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全面实行工程质量跟踪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而且减少了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效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上,委托市招投标机构进行统一招标,按照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施工企业,及时与中标企业签订施工合同,保证了管灌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建成的管灌工程已在相关村设施瓜菜生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工程验收上,实行单项工程验收与整体工程验收相结合形式,采取验收组、监理、项目区镇政府三级联合验收制,对单个建筑物、砂石路等工程对照施工合同、设计图纸、竣工图表进行逐一丈量、卫星定位,对不达标工程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经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完工工程移交到有关村组,增强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心,杜绝了撒手工程想象的发生,提高了工程效用的持久性。在林网工程建设上,首先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采购林网苗木,选用质优价廉的企业进行统一供应;其次是采用拍卖、承包的形式落实林网管护主体,按照在“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好浇水、培土、看管等工作,充分调动一家一户农民的管护积极性,以尽量克服持续干旱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提高成活率。在档案管理上,对照省市档案管理办法,整理完善档案资料,做到项目计划、施工合同、监理资料、报账手续、定位图表、移交管护等档案资料与现场实物相互衔接,保证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在整体形象建设上,对项目区全面进行沟渠疏浚和土方整理的同时,把标牌、标语、标志工作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三标”的工作,将“三标”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各项目区内设置过路龙门、立柱宣传牌,在所有建筑物上贴农业开发标志和编号,制作管护制度、竣工公式牌等,不仅起到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功效,而且对农业开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扩大了项目建设影响力。

(三)科学规划,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项目规划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资金效益的前提,我们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坚持做到从项目区实际出发,项目建设符合生产发展实际,建设内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一是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县2011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在规划上,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项目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特点,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制定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明确重点,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针对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在水利措施上,针对项目区防洪标准不高,灌溉排涝能力不强的情况,在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区上,新建电站6座,改建电站10座和新修27公里防渗渠。在田间道路建设上,主干道实现硬质化,既方便农机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又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四)突出重点,提高开发效益水平。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以实际出发,围绕影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障碍,优化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工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一是重点加强排灌沟河疏浚整修,提高项目区排灌能力,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毛沟78.25余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排涝不畅的问题。二是重点加强排灌工程配套建设,做到灌水能控制,排水有出路,沟、路、渠交叉配置建筑物。累计新打机电井211眼,配套桥、涵、闸、站等建筑物2351座,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灌溉问题,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是重点加强生产道路建设,2011年项目累计新修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不但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解决了蔬菜外运和销售问题,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五)综合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水平。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仅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不但难以达到建设标准,而且也难以发挥项目区的最大效率。因此,我县以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注重整合各方资金,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其他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开发机制,较好发挥了农业开发项目集聚效应,取得了明显效果。累计整合农委、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的支农资金近1000多万元,吸引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投入2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项目区的建设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密切配合,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

在项目资金管理中,一是开发、财政密切配合,实现项目与资金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不分工程与资金,一同规划,共同监管,开发局全面掌握工程质量、进度和项目资金报账支付进度,财政局经常深入到项目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参与项目实施的监管及竣工验收,确保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

第6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提高耕地质量,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是增加耕地数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有效切入点。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历史机遇,切实做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作,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一)总体目标

平均每年建设高产农田20万亩,从年起5年内。投资3亿元;平均每年改造低丘岗地10万亩,投资2亿元。年,建设高产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总投入25亿元。通过努力,逐步建成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机械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良、生产效益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产农田,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综合农业、林业板块基地。

(二)主要内容

规整田块,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方便机械化耕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服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田间道路建设,提升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区域道路相通成网,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的问题;改造低丘岗地,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归并整治零散村庄,对村庄废弃地和腾退宅基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复垦还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各县(市、区)要以全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各地要依据《省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尽快编制我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年月底前完成全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纲要。完成本地区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编制高产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按流域和水系科学布局,将水源、渠系、水利工程、农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区域内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要将土地平整与提高地力结合起来,搞好耕作层剥离回填与测土配方,提高耕地质量;要把田间路、生产路与“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业机械下田难等问题;要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骨干渠道建设、大中型泵站改造、水库整险加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旱涝保收;要把零散村庄整治与改水、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结合起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要把高产农田建设与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组织其它相关部门及乡(镇、办事处)对辖区内低丘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各地要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开展普查,查清低丘岗地资源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现状、适宜用途及改造的主要障碍因素等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相关数据库。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因地制宜编制县(市、区)低丘岗地改造规划。低丘岗地改造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具体编制工作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承担。规划要征求发展改革、林业、财政、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意见。

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

保障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的持续开展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政府要为国土资源部门创造条件,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预算安排必需的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投入。同时要鼓励水利、农业、交通、林业、广电、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各部门项目资金按照其用途集中投入项目区用于相关内容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投其资,各计其功”办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和改造低丘岗地。

五、严格制度。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五项制度,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彻底改变“重项目申报、轻实施管理”倾向;全面开展检查验收,对弄虚作假或不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的项目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停止项目施工、追回项目资金、限制以后项目申报等;对管理不力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

各地必须结合实际,要搞好工程的后期管护。工程完工后。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管好用好工程设施,落实管护主体、管护人、管护方式、管护措施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程的最大效益和长远效益。

六、加强领导。落实保障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必须将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对本区域的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作负总责,要统一组织编制本区域内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勘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区土地平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田间路、生产路建设;水利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区主干渠系建设、大中型泵站改造和大中型水库的整险加固;财政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经费和配套资金的保障工作,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建设内容大致相当,项目安排上相互协调补充;农业部门要搞好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测土配方和地力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林业部门要搞好田间林网建设,指导、组织实施宜林低丘岗地的种植;交通、卫生、扶贫、环保、电力、电信、教育、科技等部门也要将“村村通公路”三改一建”等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投向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不断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第7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盘活存量,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

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45%左右,每年将有1600多万人进城落户,需要提供建设用地保障,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将达3200多万亩。“这要求我们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庄少勤表示。

《规划》要求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取得积极成效,整理农村建设用地600万亩,改造开发600万亩城镇低效用地,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张东强说,通过土地整治特别是建设用地整理,会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有效增加土地供应,有力促进城镇有序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p挂钩,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农民新居建设和农村发展后,可调剂到城镇使用,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通过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整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镇有序更新。

――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积极开展旧工厂、老工业区、废弃矿山改造开发和功能置换,不仅能够改善工矿区域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土地供应,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庄少勤强调,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整治力度,要努力做到“快还旧账、不欠新账”。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大力推进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复垦率达45%以上。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

要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有资金保障。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副司长刘键说,按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以及社会资本等将计划累计投入土地整治1.7万亿元。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土地整治资金有以下4个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补充耕地资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资金、土地复垦资金。以补充耕地资金为例,规划期内需补充耕地2000万亩,总投资约1600亿元。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是法定义务,补充耕地资金由建设单位缴纳,因此资金有保障。

此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同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群众自主开展土地整治。

根据调查,目前全国有12个省份不同程度探索开展了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试点。试点以“农业经营主体先建后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资”模式,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投劳筹资参与土地整治。

以农业经营主体先建后补模式为例,鼓励农民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方案自行先行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收后,按照政府确定的投资标准给予财政资金全额或部分补助。目前,广西、福建、重庆在全省(区、市)推进开展该类试点,吉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该类试点。

广西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鼓励农民自发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每亩节约财政资金500~700元。该模式适用于土地整治规模较小、土地相对分散的整治类型,不仅可以实现“规建用管”一体化,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还解决了项目完成后的管护问题,大大减少了前期工作经费等费用。

改善农村面貌,助农增收

土地整治拓展了农民增收创收渠道。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地土地整治累计投入资金5500多亿元,农民参加土地整治劳务所得合计超过800亿元,惠及1.04亿农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新增收入900多元。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各业用地,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支持整治节约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养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范树印说,除了带来直接收益之外,土地整治还对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促进作用。对散乱、粗放、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水电及垃圾污水处理等,能够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8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1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0-2011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第9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范文

【关键词】规划;耕地;农田保护

前言

随着重庆市对耕地农田保护的越发重视,近些年,全新规划思路的耕地农田保护之路也在探索之中。如何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探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而,需要依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要求,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从土地农田整治人员的角度出发,需要从规划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更多的建设性举措。

1 落实土地规划

1.1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退耕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耕地资源的特点出发,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退耕标准、规模和速度。在生态退耕的重点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等,实施人均1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一方面保证生态退耕地区“退得下,稳得住”,另一方面保证这些地区的农民有基本的口粮来源,使得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实施补贴完成后,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除此之外,在继续做好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特别是加强重庆市重点地区基本农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 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

为了配合好这一措施的顺利进行,重庆市建立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给基本农田建立了档案并落实到地块,共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埋设基本农田保护界桩。通过一系列工作,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不降反升,还提高了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对于促进耕地农田保护起到了积极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挂设一幅幅耕地保护宣传标语,以警示人们进行耕地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农户树立耕地农田保护观,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和工作。

1.3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

根据重庆市耕地农田的总量和质量,规划一定的任务量,即期内重庆市基本耕地农田保护任务须达到一定的公顷量。根据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规定要求,保证数量、提高质量,按照总体稳定的布局原则,与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相结合,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参照,规划好基本农田的布局。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原则上必须是耕地,并且有利于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

1.4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重庆市各类城乡建设不能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例如,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地农田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些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对于这些行为也应当禁止。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由于选址特殊无法避让时候,基本农田的必须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1.5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护

对于基本耕地农田的保护,还可以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之中保护。重庆市在加大对基本农田的建设和管护时,逐步推进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综合性提高耕地农田的质量。还可以建立基本耕地农田保护区,以财政补贴的制度形式鼓励耕地农田的保护行为,综合通过多方途径筹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以重点投入的方式扩大耕地保护规模效益。

2 加强土地整治管理

2.1 落实农田保护工作

要想做好耕地农田保护工作,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是根本,然而,抓好落实是任务之关键。对于每一次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通过且表现优秀的要给予相关奖励,奖励落到每一户农户,以激励农户们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在继续给予引导,引导其调整工作进度、方法和目标。在压力考核制度下,农户大大提高了保护耕地农田的意识,各负责人纷纷表示要依照法律、依照规定合理使用耕地。

2.2 强化监督工作

强化监督,是促进重庆市耕地农田保护责任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加强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多名村级协管员,就像设立在耕地上的远程监控探头,时刻盯着耕地上的细微变化,分管土地执法工作者要监督每一块耕地的使用。除此以外,重庆市通过拆除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筑,大大震慑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于占有耕地农田的违法建筑强行拆除,并给与一定数额的惩罚,提高复耕土地面积。建立健全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行为巡查、制止、查处、报告、备案、责任追究等专项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违法行为。要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作为国土管理主要日常工作,及时发现、制止滥占耕地和基本农田行为,对违法情况严重或难以及时制止的,须及时报告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2.3 土地综合整治管理

在重庆市个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工地上,地方土地整治中心工作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需要认真细致地检查着每一道工序。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将土地整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有效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等各种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向土地整治项目区倾斜。加大耕地农田保护投资使用资金,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扩大实施规模和计划新增耕地面积。增设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确认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除此以外,还可以改造中低产田,以改建成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或者建成“三高”农业基地。重庆市还可以通过“联户并地、改土兴业”的方法促进重庆市各地方流转的土地面积,整合社会资金,以吸引和培育多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项目区发展无公害蔬菜。放开土地流转使用制度,规定农户可将土地进行有偿流转,这样又可以使得农户就近到蔬菜基地打工,增加人均年收入,真正让群众在土地整治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制度,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积极推进整镇、整村国土整治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政府下达的重点蔬菜基地、标准果园、基本农田示范区、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等建设任务,用好用活涉地政策,聚合涉地、涉农资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2.4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加强耕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中低产田改良、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深入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预警、预报、评估技术体系,使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扩成为可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相机调控和科学评估的政策体系,提高耕地保扩的中长期规划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耕地农田保护对于重庆市农户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保证和农田使用的保证。为了确保耕地农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全新规划思路下进一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以促进耕地农田保护工作的展开和落实。与此同时,也希望重庆市各级政府能够给予农田耕地保护更多的重视和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苗利梅.等.谈谈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J].资源与产业,2011(3).

[2]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专家在说,2009(6).

[3]林增杰,张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调控研究[J].地质出版社,2005(9).

[5]温喜棉.基本农田保护刍议[J].农技服务,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