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层递性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由分化走向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小学教育也应该“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大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构建有综合特色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5]其实,很多学科本身都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儿童文学更是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6]。因此,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文学教育为轴心,以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基本面,辐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新体系。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教学资源的理念,在方卫平、王昆建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朱自强教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分别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儿童文学教学中,在儿童学的广角视阈下,突破文学教育的局限,力图打通相关学科,在更宽泛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从不同学科的整合出发,可以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儿歌的创作与表演”、“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等。这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首先在于可以参照的现成教材或论著基本没有,同时具有综合学养的教师又极难培养。因此只有将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合起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专题课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选修课程。小学教育究其根本,无论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围绕儿童来进行,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其学术依托自然也应该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上。儿童学是一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综合性是其最显在的特质。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包含着“文学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其中“儿童化”的实现由于其显在的跨学科特质,前进的步履必将呈现较为曲折复杂的情形,然而,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依托儿童学的视域,打通相关学科的屏界,构建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将具有学科整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纸质媒介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还有一段相当长、也相当艰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考虑到同一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长环境以及今后作为小学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环境的相似,是否也可以提出“因域施教”的说法。服务基础教育和服务地区发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基础。不同地域的生源、今后服务的对象以及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有地域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让教育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应该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关键点之一。

第2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教育;;化学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教学策略

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基于生态教育观点设计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不多。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合生态教育理念,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研究是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先进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努力使校本课程内容涵盖生活、环境、能源等生态领域,构建生态教育类系列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有益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理念设计

生态教育(Eco-Education)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尤为广博。生态教育是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的课程观强调“多元开放”的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等。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1]。基于此,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设计理念将以“提高学生生态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地区特色,体现生态教育理念的、充满活力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环境、能源、生态类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2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化学环境能源与生态类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激发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化学趣味实验项目,了解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技能;了解化学相关学科的科普知识,了解化学前沿科技动态。(2)过程与方法:经历生态教育实践调查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意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化学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感受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利弊,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操,正确看待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追求化学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3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要素之一,“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和“如何选择”是设计与实施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核心问题。

3.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为实现高中化学生态类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需遵循一定逻辑联系的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环境、生命、生活”3大主题领域的课程资源构成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范畴。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可以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各具特色。

3.2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划分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环境教育3个学习领域,每个主题领域再分为3个科目,9个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出生态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3]。在内容选择上,重视化学与生命成长、生活以及环境的联系。每个科目围绕某一学习领域,整合学生经验和课程资源,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9个科目,具体设置如下:

3.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而确定适合的内容。为便于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操作性,整合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已有经验,提出以下3个内容选择策略:

3.3.1以学科知识为线索,保障内容科学性

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既要遵循广域性和适切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其内在的学科知识逻辑线索,贴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校本课程根据内容素材的特点构建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系统,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科学导向性,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提供科学的保障。经过调查了解,现行的很多学校校本课程内容广域性有余,而科学性尚有不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学习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保障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3.3.2以个性发展为核心,提升内容发展性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高中化学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而因校、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避免了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其次,课程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外,还需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内容章节设计,进而突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性和发展性特点,由浅入深、由博而专,层层递进。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是有效提升课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方面。

3.3.3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促进内容社会性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设置理所当然的要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化学学科造福社会发展等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引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充分认识化学(科学)在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3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发展性,更应力争体现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营造一种“课程源于社会生活,课程用于社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学习氛围。

4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环境设计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从学习环境、教室格局和师生关系3个方面对课程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4.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1)要保证教室的环境卫生。(2)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教室内外禁止喧闹,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3)教室的环境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室的布置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亲自布置。(4)教室中的色调要协调。教室的色彩应该符合教学内容,教室最好用冷色调,化学实验室则应该用暖色调。(5)教室的布置应该简洁大方,不能摆设过多的物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2设计和谐开放的教室格局

教室里的课桌和教具布置,尤其是学生的座位编排,影响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特点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座位编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座位进行编排时,应该根据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量进行安排,不管是传统的座位编排还是开放的座位编排,都应该注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

4.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中,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角色。从教师角度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看,要尊重教师的正确指导,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将会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以及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流和沟通,一起探讨,共同探究,畅所欲言,使校本课程的课堂呈现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5结语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实践始终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并在学校层面上充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4-8]。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设计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新视角。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内涵,强化校本课程特色,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助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将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建伟 闫蒙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宁云,王伟群.化学教育,2009,30(6):19-21

[4]叶波,范蔚.课程与教学,2012(4):49

[5]胡君.化学教育,2015,36(1):6-9

[6]温利广.化学教育,2014,35(21):13-19

第3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

一、依托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要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趣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就让学生依据教材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亲切感与熟悉感,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相关的内容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世清.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J].黑河教育,2016(7).

第4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作出良好的指导。

    众所周知,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有着根本的区别。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有明确具体的说话对象,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能够很快地适应整个交际语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尚且不丰富,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会有一定的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帮助学生做好这些内容的准备,以促进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所处环境,并作出应有的反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智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口语交际在进行的过程中还会融合其他的因素,例如手势、表情,对于说话者的反应速度以及反应能力也都是有所要求的。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便为更好地进行教学作出贡献。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其他有经验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作出重要的推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积极一面,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众多的参考资料和成功经验。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身心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但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帮助,以促进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丰富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面对这种特殊的教育阶段,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区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要设计合理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训练。口语交际教学更多的注重实践,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口语交际的环境和场合。其实,这种实践也是相当容易实现的,因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都是一个实践的舞台,我们都可以借助这个舞台进行实践操作,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做出严格的区分,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了解,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得到提高。

    第三,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多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成效。

    学生的学习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同时,在课堂之外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改正。小学生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只要我们的教师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学生们都会很乐意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学生的那些想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上作出一定的改革,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师生都比较期待的事情。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应该着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面对小学生的真实学习特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促进我们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第5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例教学;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TP3-4

近年来,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和领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网页设计日益显得重要。[1]我校把《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网页制作和网站开发,毕业后能够进行网站的设计开发与维护工作,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了很多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总结出一套以实例为授课重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下面,我对近几年的探索做以下总结。

1 以实践应用为目的来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出发点以及归宿。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应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站设计及开发能力,这个目的服从于职业教学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因此,教学方案要侧重于掌握常识和训练技术、技巧。[2]

2 以实例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精心挑选实例,用实例串联知识点,贯穿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通过选择适合中专学生阶段感兴趣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实例,将这些实例分解到每次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授课时先展示网页效果,再讲解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要实现实例的要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实现课堂实例,而且能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完成自己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我主要规定主页的制作要求,而各个分页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改正了以往学生可能对上课讲的内容听明白了,但实际操作时,又无从下手的缺陷。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每节课既巩固了以往所学知识,又都有新收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任务来驱动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熟能生巧”,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最有益的办法。教师在讲完理论常识和相应实例后,应马上布置大量难度相当的练习作业,要求作业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3]及时收集作业,引起学生的重视。选择典型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对学生在网页设计中易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纠正,对作业完成优秀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互相竞争与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力。[4]

通过练习、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问题的好机会。收集作业的方式也是多样化,可当堂点评,也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收集,通网络进行收集。

4 利用网络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让学生上网多欣赏优秀的网站网页,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理解和观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上网站设计的论坛,加强和更多的同行高手来交流学习,学习更多的人设计和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多欣赏,多学习,才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识,才能学会模仿,进而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这样让学生不光在课堂学习,课外也可以的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到提供空间服务的站点申请主页空间,上传自己的作品到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品评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的优缺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先申请免费空间,再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空间,然后让学生公开自己的空间网址,最后进行集中欣赏或个别欣赏。我校学生在一些网站上申请免费空间及上传作品。在利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网管理的问题,组织好课堂秩序。

5 通过合作建站加强学生团队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还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制作能力,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例中。前一阶段的学习每堂课学生的作业都紧密围绕当前所授课程实例网站进行,而在最后的综合制作期间,如教材第十二章可根据上课内容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分阶段分小组完成。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的网页设计报告。在网页制作的报告中,主要有如下内容:内容简介、主要模块划分、网页布局的实现方法、网页间超级链接的跳转关系图等。报告是根据网站设计的进行逐步完成。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设计的思路及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报告从初稿到完成需要一定的过程,是根据网站的具体设计来不断修改,加以完善的。根据网站制作要求,在不影响整体效果情况下,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运用自己所善长所感兴趣的方法来制作网页。这样既不失整体,又会各有特色。

综合网站的制作是需要学生做稍微复杂的网站,这就需要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分小组进行制作,几个人一组选择网站中的同一主题。安排学生分组对抗,合作建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分小组进行制作,几个人一组选择网站中的同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设计中的难题,也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5]

6 适当的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优秀学生更进一步发展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涉及到色彩、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等其他综合知识。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得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由于课堂资源和时间有限,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不能全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色彩设计与版式设计,这样学生做出来的网页才能具有美感,让人眼前一亮。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发展。

7 合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适时合适的评价,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对学生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导,尽量让学生做到“做好不骄傲,不好不气馁”。适时评价还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如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方面,一般学生容易注重实践应用而忽略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考查时适当加入理论基础及口试。另外,评价时还应该让学生从创意、版式、色彩、特色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整个网站开发的思路及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并把自己的网站上传到网络空间,还可以时常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丽明.网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2]刘静.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贾海陶.浅谈《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与研究[J].魅力中国,2010(9).

[4]张伟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

第6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自动评测系统; 程序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90-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ull investigation of many of the lack in curr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 a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namely the enlightening, advancing, improving and excellence selecting four levels, and its effect is evaluated.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terest, enhance the coherence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make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 to play an aggregation role in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The automatic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gramming ability training maximizes the liberation of the teacher's workload of mechanical correcti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 reflect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dea, improves th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and soci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 automatic evaluation system; programming language; student-centered

0 引言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朝夕瞬变,使高素质程序设计人才需求与日剧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也时刻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启蒙、衔接和聚核的作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贯穿阅读判断、分析思考、抽象表达、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1]。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一直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1 现状分析

基于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授经历,我们归纳总结了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和训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

⑴ 实践环节时间太少。

⑵ 传统教学手段不适合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⑶ 教师人工判题评阅课后作业、上机实验报告以及试卷的负担沉重,而且对学生来说时效性差,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⑷ 相关课程多但课程之间联系少。

⑸ 目前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2 具体改革内容

著名的教育学家Gagné R.M说过:“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教会人们思考,运用他们的理性,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2]。”针对以上的不足点,结合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规划和学生不同阶段程序设计能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层次教育模式,并初见成效。

2.1 层次化教育模式

启蒙层次(第一学期):目标是使一年级的学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掌握一些基础算法,知晓如何编写程序解决一些生活和科学的问题。

进阶层次(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目标是通过与数据结构课程的衔接和渗透,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的本质。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引导解决综合型系统级别的应用型问题。

衔接层次(第五学期,小学期实践):目标通过与软件工程课程的衔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让学生具有利用程序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拔优层次(二年级,三年级):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算法运用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ACM竞赛训练,以及更高级算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出一批具有榜样作用的创新人才。

2.2 程序在线评测激励系统及其模式的建立

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关键是动手编程实践,一般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是1:1,从教学安排上,实践类课时已经很多了,但是仅靠课时要真正掌握好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重视理论课的学习,但课内实验就不那么理想了。

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我们设计了程序在线评测激励系统化训练平台。根据不同层次需求,配置了不同内容的题库和具体机制。我们将其用于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个作为学生练习程序编制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编程水平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较之人工,机器自动评测更具严格性和客观性。同时加入了激励策略,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提交解答后系统会对提交的代码自动进行评判,并同时给出时间占用和内存占用等相关信息,如果排名在前三,就给予首页彩带滚屏奖励,提升学生的自我荣誉感。又或给予学绩考核的额外加分等。

在线评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学生提交一个程序源代码后,评测程序就对代码进行编译,然后执行,将执行结果和评测系统后台正确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如果答案和后台数据完全相同则AC(Accept),说明你的程序是正确的;否则返回错误信息,对不同的错误类型给出不同的提示。同时源代码的评测结果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如需要结果列表,也可一次性导出。

目前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很需要这样的自动评测平台。它既减轻了教师繁重的程序代码批改工作量,也可更客观和高效地给出评判结果。国际最重要的程序设计大赛ACM-ICPC[4]使用的就是这样的模块来测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系统带给我们教师的便捷,学生也体会到了实时高效评测的兴奋和成就感。

2.3 构建软件设计课程群[3]

程序类课程教学中重视语法结构和案例,很少能从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停留在照样画瓢的程度,缺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难以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在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软件工程兴趣。因此,在本学年新一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安排软件工程的原理讨论。讨论的目的当然不是代替独立的软件工程课程,而是将基本的软件工程原理引入早期的学习中,让学生能更好地为以后正式参与项目开发做好准备;同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如果一开始就将逻辑简单清晰、易读易懂作为程序编写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就不会在以后被强迫忘却坏习惯和重新学习。他们能在以后的课程中更好地理解软件的涵义,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实施环节。

⑴ 按照上面构建的程序设计能力层次化教育模式的框架,制定出每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汇聚有层次差别的各种教学资源。

⑵ 在线训练激励系统与学生实践评价体系相配合。及时激励先进,树立榜样。

⑶ 配置有层次化的学习辅导及习题集资料。丰富目前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内容的质与量。

⑷ 软件工程环境映衬整个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分层化教学改革,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针对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和开发应用三个阶段,研究和设计软件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分阶段学习模式,建立以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大学四年平均每位学生累计达到1万行程序编写量,并能独立完成千行以上的较大规模的程序设计。

我院从2009年开始就在探索学生程序层次化教育的培养模式,就前面讲到的第四层次的学生群的实践来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些比较出色的程序设计的爱好者中,我们挑选了部分学生每年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4-5]。其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竞赛,有独特的氛围和形式,吸引了无数爱好者,也锻炼了一大批具有超强问题求解能力的人才。其中在2014年9-11月的比赛中,我院的队伍获得了亚洲赛区的5个铜奖。由于在ACM比赛中近几年的良好赛绩以及学生高涨的ACM热情,我院还在2015年3月承办了首届全国中医院校程序设计竞赛,采用的就是ACM-ICPC的竞赛规则与形式。接继这样的成果,我们接下来准备将层次细化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希望通过这样的实施过程,能达到预期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韩建民,王丽侠,贾s.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

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5-18,22

[2] Jonassen, D.H. 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0.48(4):63-85

[3] 傅川,沈鑫,蒋巍巍.软件工程环境下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1.13:96-99

[4] Wikipedia. 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EB/OL]. https:///wiki/ACM_

International_Collegiate_Programming_Contest.2015

第7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课程目标设计

当前,口语交际水平对个人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儿童是对语言能力进行培养的最好阶段,对儿童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对口语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行动的准则。《修订版大纲》要求小学生做到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还有一些新的教育理论著作,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面临问题分析

在人们的生活中,口语交际是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生存的一种必备能力,它对于人们思维能力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小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语言习惯处于养成时期,所以,对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小学在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比较落后,很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另外,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口语交际能力进行重视,使得我国很多小学生无法很好地开展社会交往。所以,教师与家长一定要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加以重视,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和写作、阅读等课程相比,口语交际课程在很长时间来没有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首先,口语交际课程相关教学效果评估工作比较困难,在很长时间来,我国对于语文教学进行评估时一般采用的是笔试形式,没有对听说能力进行重视,有的仅仅走过场,无法实现良好评估效果。另外,口语能力评估在操作时具有困难,评估标准没有统一性,口语考试比较少。其次,对于口语能力,教师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以为口语即日常说话,认为这种能力一般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无需进行学习与培训,但是,实际上语言技巧以及沟通能力是要在后天进行培养的。再次,口语交际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状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导致学生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善与提升。最后,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影视资源等多媒体,但是因为受资金等限制,很多小学并没有这些资源,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设计分析

1.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其兴趣。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没有形成有效学习方式,从而对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消除其畏难情绪,不断鼓励其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比如,在对“说说我的家人”这一版块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普通话对自己家庭进行介绍,勇敢在课堂上说话,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之中,要利用主题的揭示,使学生能够对家以及家人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利用说家人和说照片的形式,从中领悟到亲情,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创造力,同时还能对其思维品质进行培养。

2.对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定期开展口语交际的相关活动。在小学口语交际过程中,阅读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阅读积累能够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一定要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另外,阅读还能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得到丰富。在对学习的内容加以回顾的时候,为了提升其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不但要对其学习课程的兴趣以及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教师要以年级以及班级作为单位,开展辩论和演讲大赛,使学生得到正确体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口语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3.对于不同的年级,教师要注意教学难度的不同。在开展口语交际的相关教学活动时,一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形成各个组成单元,之后依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在对交际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设置为与人进行积极交流,对于高年级来说,教师在对交际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求提升和人之间进行积极交流的能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新课改之后,这项能力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在对口语交际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之上,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使这项课程具有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 铣削实训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4-02

该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做学合一”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实施,其中包含了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行教学设计。在每个任务实施过程中,能够运用教师点拨、关键点提示、操作技巧示范、警告、重点提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施。

1 课程教学设计

1.1 课程设计依据

该课程以拓展学生在铣削技术、铣削技能方面的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与操作技能有机融合,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重在培养学生使用普通铣床进行机械加工的能力;同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完成简单生产任务并能根据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内容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嵌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载体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以典型零件为工作任务,并根据实际课程需求,对任务图纸进行修改,使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工作任务实施。

1.3 课程载体

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课程项目载体选用了4个:十字块、滑阀、导板,六角盘盖。其中,十字块与滑阀互配,滑阀又可以与导板互配。项目从基本的铣削平面训练开始,逐渐深入进行各类台阶及各类槽的铣削,掌握各种铣削方法。最终的训练点在于件与件之间的相配,具体训练学生对配合尺寸的铣削控制能力,及简单的互配方法鉴别能力。六角盘盖则是训练学生对六棱形零件的铣削方法能力,相较于前三个项目,加工难度有所提高。

1.4 课程重点及难点

1.4.1 该课程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加工工艺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会加工,会操作,更要让学生学会编制加工工艺。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来料加工一定有相应的工艺文件,如果工艺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零件加工出现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学会编制工艺,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学生对铣床加工的规范操作。铣床规范操作的条例非常多,安全操作最重要,从最基本的工作服、工作帽及防护镜的穿戴,到加工时的操作细节注意点,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每时每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培养学生对零件加工质量的控制及检测能力。尺寸控制与检测是决定零件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尺寸范围;其次,正确的检测方法能确保零件是否合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检确定检测的准确性。

1.4.2 该课程难点

学生规范操作及基本素养的养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与职业素养,是一个持久的教学课题。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 d的形成和69 d的巩固,然后习以为常。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并不断强化,使学生养成习惯,不H在该课程中继续保持,更要延续到工作中,乃至受用终身。

常用工、量、刀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刀具的正确选择使用对于刚接触机床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根据不同的铣削加工面、形状、不同的尺寸要求等进行合理选择。不合理的选择可能导致加工效率低下,加工质量缺陷等,不合理的使用可能导致刀具受损等情况产生。

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加工精度的控制及加工质量的检测。这既是该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工艺的编制是否合理,决定工件加工工序及方法是否正确;加工精度的控制及加工质量的检测是否正确,决定零件是否合格。这三方面是有机结合,息息相关的。学生掌握这几个环节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有效达到预期效果。

2 课程教学实施

2.1 教学方法

该课程参考德国的行动导向法,针对课程项目,有效进行课程实施。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完整的行动模式来展现。我们以该课程项目中的任务1(如图1)铣削六方体外形尺寸为例,确定六个环节需要做些什么。

第一步,搜集信息,在第一个环节里,主要体现应该做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对需要加工的任务去进行信息搜集,为整个任务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些信息包含对机床、材料、刀具、切削参数、图纸、加工工艺等。

第二步,计划,这个环节应该知道如何做?在进行计划的时候可以做出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预想每个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例如:是否会遇到加工困难,加工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加工完成后能正确否保证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第三步,决定,这个环节需要选择哪个途径?在经过计划了多个方案后,选定较为合适的一个。在这个环节时,学生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讨论,在教师提供建议后,确定最终方案,决定六个面的铣削顺序。

第四步,实施,这是体现如何工作的环节。针对刚接触铣床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然后由学生模仿加深印象,再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教师从旁巡视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必要时再次进行示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灌输5S管理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动态5S。

第五步,检查,这个环节要体现的是任务的处理是否专业。学生在加工完成外形尺寸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件进行自检,同时可以与同组同学进行互检,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检测三个外形尺寸是否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垂直度、平行度、表面粗糙度是否达标等。

第六步,评估,最后这个环节是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今后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教师的角色在这个环节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形成质量意识,对学生加工完成的工件进行评价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在之后的练习中进行加强,反复的训练使加工质量达到零缺陷的目标。

3 结语

基于双元制模式下进行的实践课程,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都相对较高。那么,在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学情境下,对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必然非常高。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必须对双元制教学模式非常熟稔,对行业内信息充分了解,始终坚持强烈的培养意识,热爱这份教育事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始终保持前沿的教学理念,才能对课程教学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绩效技术;高职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084-03

作者简介:管楠楠(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晓明(1959-),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1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关系

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即人类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1]。目前,它更多地被应用在企业培训中,关注的是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近几年,如何将绩效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许多教育学者正在探讨的问题。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过程”或“程序”[2]。

绩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两者有独立、有叠加、有补充。本文从两者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关系。

1.1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观、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等方法为绩效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绩效技术人员发现,组织中的教学(或培训)系统缺乏效率,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或培训)之外的其它因素(如组织发展、人事选择、环境等),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变革,而不仅仅是教与学这个子系统。绩效技术反过来又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范围,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开始关注,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引入绩效技术的思想,更加关注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成本效益比和教学绩效的结果。

1.2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相互补充

尽管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个系统,从教与学的角度解决教学问题,较少考虑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本。绩效技术主要是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绩效水平,注重教学和培训中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努力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促进个人和系统的共同发展[3]。

无论是教学系统设计和企业培训,都存在教学问题和非教学问题,比如环境、动机等。只有将绩效技术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思想互相补充,从组织、环境、个人等方面分析绩效产生的原因,实现与教学系统设计的优势互补,达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才能超越长期以来教学系统设计对微观“教”与“学”的关注,优化现有的教学系统设计。

2基于绩效技术的《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

2.1HPT经典模型分析

根据本文介绍的绩效技术的定义,以及现实中利用绩效技术模型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本文将采用国际绩效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简称ISPI)于1992年公布的影响工作绩效的HPT经典模型作为指导,以此展开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问题的绩效分析。图1是HPT经典模型。

2.1.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能力得出组织的绩效要求,确定员工为实现组织的战略和完成组织的使命而需达到的能力和竞争力与目前状态的竞争差距。

2.1.2原因分析

确定造成绩效差距的原因,尤其是深层次原因,原因分析是绩效分析与最后确定绩效差距的关键步骤。

2.1.3干预选择与设计

在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完成以后,绩效技术人员应选择一些干预来改善当前状况。干预是一种计划措施,目的在于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由此提高绩效。

2.1.4干预的实施与变革

模型的第4个阶段需要真正的实施,将选择出来的干预付诸于实践,在这个阶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2.1.5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生成能实现两个成果的信息:帮助组织机构评价或判断一种绩效干预的结果和引发或支持一个关于绩效执行者或组织机构本身的决定。评价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贯穿整个绩效技术模型的始终,是循环往复的。

2.2《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课程特点

2.2.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的必修课程。

2.2.2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营销策划、管理学、消费行为学、商场管理法规等知识,及时、有效地处理目标商场市场项目信息,准确把握企业商机和顾客需求,制定营销策划服务方案、实施准确的营销服务,具备从事商场营销管理策划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2.2.3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

《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主要以商场、超市为教学平台,通过现场考察、方案设计与制作、方案设计答辩等情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教学。通过真实的项目驱动、全程分组教学、真实商场考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2.3HPT经典模型在《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HPT经典模型,将绩效技术的5个阶段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如图2所示。

2.3.1绩效分析阶段

绩效分析主要包括4个阶段:提出课程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职业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1)提出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由高职院校组织专家所确定。为更好地突出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和地方的市场需求,《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行业调研、专业委员会论证、毕业生交流会、毕业生成长轨迹追踪等来共同确定。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学习理念、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课程教学构思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这也是绩效技术整体性思想的一种体现。

(2)学习者特征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后,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兴趣、动机及学习风格等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认识,为教学策略和学习情境的制定提供依据。

(3)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对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里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的描述,以确定专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4]。由于《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的必修课程。所以需要通过分析企业商场管理员、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或助理)等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此得到能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服务的更为实际的案例。

(4)市场需求分析。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放到市场中使用,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而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时改变教学设计,那么最终培养的人才也只能是被束缚在知识的框架里,而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应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来随时改变教学策略。

总之,绩效分析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者、职业、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现有目标的差距,并为缩小这些差距所需的方案提供相应的依据。

2.3.2原因分析阶段

原因分析就是确定并寻找引起绩效差距的各种因素。根据绩效技术的相关模型及《市场营销与实务》课程的特点,本文将原因分析分为两点:知识技能问题和环境动机问题。知识技能问题主要考虑在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市场营销与实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既满足学习者的理论知识的获取,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环境动机问题主要考虑在安排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个人绩效是否达到最大,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兴趣动机是否被最大化地激发。

(1)知识技能问题。知识技能问题的分析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主要了解在学习《市场营销与实务》这门课程时,学生对《市场管理入门》、《连锁经营与管理》、《零售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实务》、《商品陈列技巧》等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市场营销与实务》是一门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动作技能,了解他们是否具有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对真实情景的学习感兴趣等。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施教者的知识技能问题,也要从他们身上找原因。

(2)环境动机问题。既然《市场营销与实务》是一门核心技能课,它就必然脱离不开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必须探讨既有的环境是否会对教学情境提供帮助,是否有利于开展各式各样的案例教学等是分析的重点。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类,即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市场营销与实务》这门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就业岗位上,所以在真实的商场或者超市进行模拟和演练非常必要。但是作为学校,不能将所有实践课程的学习归到企业中去,也应该有自己的实训中心,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方便开展案例教学。

2.3.3设计干预阶段

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便是设计出一种干预,在实施阶段,又会出现其它因素来干扰计划的进行,这就需要重新选择干预。虽然本文是将绩效技术融入《市场营销与实务》课程中,但是在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阶段,还不能得出这门课程的目标和绩效目标差距,因为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理念和教学环境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人员在运用绩效技术的思想进行本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原因分析的两个方面,力求将绩效差距缩到最小。虽然具体的干预无法设计,但是绩效最大化模式原则可以力求一致。对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教育成本投入的条件下,要以最优化的资源设置,力争专业教育的最优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营销人才。

2.3.4干预实施阶段

在干预实施阶段,应本着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互动的原则进行干预的实施。虽然无法预知每个学校关于《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的具体教学设计,但如前所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互动的实践教学肯定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将《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一课分为五大项目教学并在各个项目教学中开设情景教学,这样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思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仅是笔者将该课程中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整合互动的一个小小的案例设想,在实际开设的课程中,教学设计人员要本着绩效最大化及理论和实践知识互动的原则进行干预的实施。当然,干预的实施不是静态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因素的干扰随时改变干预,力求差距的最小化。

2.3.5评价阶段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改进课程教学设计,评价后,再重新对课程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如此往复,不断缩小绩效差距,达到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最大化。《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性课程,应该采用能力本位式的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者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的教学系统设计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指向最后绩效的结果,所以,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学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对每个项目和情景进行评价,力求使绩效达到最大化。

绩效技术主要应用在企业员工和组织培训中,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学而言,高职教育正是将学生从学校引入社会的桥梁,要培养出企业满意的、社会期望的具有“创新、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的21世纪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式,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将带有系统论思想的绩效技术引入到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同时还能将学生的个人绩效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乌美娜,刘雍潜,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