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

第1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第2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平稳高效的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提质提效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上的管理和创新,技术升级,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在设备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的现状下,保持设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让企业安全生产平稳有效运行是设备管理者探索的课题。况且,五普钻井公司从事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妥善管理,在保证工人的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获得最大收益,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创新和管理的功劳不可小视。

二、创新科技设备管理的目的

1.形势所需

随着华北石油局、华北分公司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深化企业改革,打好致密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和我公司建设一流专业化钻井公司品牌战略及二次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设备管理也在紧跟改革步伐,创新思路,探索前沿,并根据目前施工工区分散、环境恶劣,搬迁安频繁,设备人员流动大,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急剧增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设备的维护、操作、修理管理环节未有统一标准等客观因素加大了钻井设备管理的难度。设备管理创新上有待进一步突,虽然我们在钻井水平提速提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的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一些设备管理的瓶颈,在设备创新管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2.节约成本

由于五普钻井公司钻井设备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设备价值较高,因此,设备提前报废,设备运行故障等因素均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公司成本控制上有待进一步挖潜。客观上,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的现象将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发展进程,降本压力长期存在。主观上,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照,我们的管理方法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司每年设备的维持费用(柴油、油、其他材料等)约占生产直接成本的60%,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钻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3万米,实现经营收入86102.8万元,发生生产经营直接费用34629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维持费用为22162.56万元;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万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发生直接费用33648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的维持支出为20182.8万元。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加强和规范设备管理就是当前公司的挖潜增效重点工作。

因此,想要担当好企业之手的角色,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范设备管理、构建人机和谐、夯实安全基础”为工作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将创新贯穿于设备管理的始终,运用发展新思路促进工作新突破。

三、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1.细化油水基础管理

油水之于设备就像血液之于人体,血液的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油水的良好决定设备的”健康”。公司这几年在油水管理方面注重细节、注重实效、力求规范,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2.自主设计“两房”,降低风险,提升应急处置速度

(1)配置标准索具并设计索具专用房,房内按照索具的长短、粗细设计不同的支撑架钩,不仅利于索具的分类存放,还有利于索具的维护保养,免受割磨和拉伤,有效减少搬迁安带来的风险。

(2)自主研发设计加工多功能消防房,用于野外作业队伍消防器材及安全气防设备设施集中放置、保存的多功能房体,不仅利于取用方便,还有利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野外作业施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

3.自主设计“两器一表”, 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1)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器有效解决了机械式石油钻机在超低气温时使用空压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气路执行阀件易产生冻结而导致阀件动作失灵,钻机失控的重大隐患。这项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2)油加注器具备多套独立的加注系统,真正实现了加注油品专管专输、全程密闭,有效避免可能受到的污染和油品混用,现已申报国家专利。

4.创新泥浆池结构

在现有泥浆罐和泥浆池的基础上,改变泥浆池结构和泥浆循环路线,在保证泥浆性能的前提下,采取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有效减少淡水、泥浆药品使用量,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在提高钻井机械钻速、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上收到良好效果。集团公司焦方正副总裁视察50175井队时,对五普的泥浆池结构改造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5.促进信息交流便捷化

人机之间的交流,坚持状态检测,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状态检测能力,及时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通过油品检测统计分析设备的磨损趋势,根据状态及时维修和改造。

建设信息网络是“信息交流”的结合面,在原有电话、手机、E-mail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设备管理QQ群,作为设备管理的平台。员工在群中可以随时申请、验收、反馈各种设备问题,这让以往繁琐的工作变得轻松。每周一次的《设备管理通报》及时通报各队的设备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单位的管理不足、发生的设备故障,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具时效性。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设备信息互通、人机交互便捷信息。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延伸至各基层单位,便于各基层单位实时录入相关设备数据及随时查阅设备信息。信息反馈的网络化使服务一线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

6.责任制上创新,细化,用责任强化执行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落实得好,我们的安全形势、安全状况就好,反之情形就比较差。为此,我们对公司各类岗位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在围绕“有责、知责、对责、尽责”的思路上,着重推行了以四级责任书、一个责任区手册、两个检查表、两个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4122”工作方法,以责任书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室、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监管责任网络,使安全工作目标层层得到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岗位。

四、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取得的成效1.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2010年公司全年开钻96口井,完井92口井,完成钻井进尺270671米,实现经营收入60284万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井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295米,实现经营收入86448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

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21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8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43吨标煤指标下降0.05吨标煤。

2012年,五普荣获集团公司提速提效先进单位,包揽了局、分公司鄂北工区和甘陕工区钻井业绩前五名;多次创造并刷新钻井纪录,各工区均走在钻井提速提效的前列,先后15次受到局、分公司贺电表扬.2012年公司综合钻井实力在华北市场排名第一位,先后14次创造并刷新华北工区新纪录,收到华北局、华北分公司15封贺信。

2.钻井效率大幅提升

鄂北工区50175HB钻井队施工的DPH-61井,完钻井深3927米,水平段1100米,井底位移1520.68米,钻井周期26.08天,完井周期30天,建井周期37.13天。创鄂北工区水平井钻井周期、完井周期、建井周期三项最短纪录。同时该井还创造了水平段机钻最短纪录:17.53m/h;全井机钻最快纪录:16.09m/h。

宁东工区30521HB钻井队承钻的NP17井,是华北分公司在宁东工区布置的一口以延安组为目的层的二级结构水平井,其地层复杂多变,该井队加强生产管理和各个部门配合下,实现生产运行无缝化衔接,最终以钻井周期20.58天,井深2410m,平均机械钻速8.66m/h,水平段长213m,井底位移443.07米,创宁东工区水平井延安组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并激发工区其他两支钻井队展开比学赶帮超的热情,3支井队38天里连创7项钻井纪录。

3.节能减排效益明显

经统计,上文提到的创新泥浆池结构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油水管理设备有效的将油品数量从10种减少为6种。2011年完成钻井进尺35.3万米,实现总产值8.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4.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2011年,五普安全工作态势平稳、亮点突出、硕果累累。在局、分公司一、二季度HSE综合大检查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其中,五普鄂北工区、甘陕工区、宁东工区、东北工区在“安全卫士”评选、基层队HSE试点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局、分公司历次检查中,多次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五、对五普钻井公司实施科技管理和创新的建议

第3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合同管理;重要性;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A

1合同管理的内容

所谓的合同管理,不仅包括对每个合同的签定、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还包括对所有合同进行筹划的过程。因此,合同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施工任务、承包模式(合同结构)、选择合同文本、确定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合同索赔等。

2合同管理过程中必经的几个阶段以及其的重要性

2.1合同分析

合同分析主要由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或项目中的合同管理人员负责。重点从合同执行的角度去分析、补充和解释合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合同目标和合同规定落实到合同实施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时间上,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使工程按合同要求实施,为合同执行和控制确定依据。合同分析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

1)分析合同中的漏洞,对有争议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

2)分析合同风险,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3)分析合同中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制定合理的完成方案。

2.2合同交底

合同交底即由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和各个工程小组学习合同条文和合同总体分析结果,使大家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规定管理程序,以了解合同双方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使大家各项工作协调一致,避免执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2.3合同跟踪

合同跟踪主要是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与控制,并加强变更管理,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主要依据是合同以及依据合同而编制的各种计划文件;同时要依据各种实际工作文件,最后还得依据管理人员对现场情况的直观了解。

3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分析与应用

3.1合同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而没有签订,使企业存在风险。

2)合同文字不严谨,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能靠明晰的合同文字。

3)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洞的往往是违约条款。详尽的违约责任条款可以一一把合同对方将来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交易信誉和对合同未来结果的预期,设计对自己有利但又能为对方所接受的“双赢”合同。

4)应变更合同的没有书面变更或没有及时书面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中存在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重新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5)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监督力度弱,考核不严格。

有的企业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上做的不够;在企业里,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没有做到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考核没有和薪金报酬挂钩,缺乏必要的威慑力。

6)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合同管理效率低,信息传递不及时。

在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不同级别层次的管理者都参与合同管理时,很容易出现合同审批环节多致使审批效率低的问题,一份合同的签订前的审查,常常要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是纸质合同,还存在人工送审跑腿费力的问题,甚至丢失合同文本等合同资料,给工作带来被动。合同管理效率低有时会使企业错过某项业务的良机;信息传递不及时则会使各部门之间沟通变得困难。

3.2 解决合同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全过程把关、动态跟踪管理是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合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合同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2.1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企业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估计、对对方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和制约,需要经过技术、经济等职能部门和法律部门做详细的论证,然后将论证结果传递给企业决策机构,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决定,并对做出决定的合同行为进行跟踪管理。

(1)一是明确职能分工。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了解、判断一切问题,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只有分工明确、方向专一才能做得更好。因此需要把合同管理的各项职责分解到企业相应部门或机构。如:技术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合同项目的可行性;财务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资金资产的可支配性、价款或报酬结算的合理性;法律部门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

(2)二是设计合理管理程序。这一程序既要整体表现企业的管理理念,又要具体的体现授权权限、部门分工、流转顺序等内容,一般要重点突出法律部门的把关职能,因为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是合同得以生效的基础。在大部分企业里,管理程序通过会签审批来体现,从而实现对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结算全过程管理。

3.2.2推进合同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企业的合同数量与合同管理信息传递效果和效率成反比关系。合同管理比其它管理更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合同管理信息的畅通是各个管理机构及时沟通协调必不可少的条件;合同管理效率的高低与否,决定着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同时,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合同登记、合同台帐、合同检索等,这些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低,但工作量很大,出错率高,若借助电脑和网络来处理,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在合同数量较多的企业中,应当开辟合同管理的网络化途径,开发合同管理系统软件。网络化管理能极大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相关人查阅监督,能够实现合同事务管理自动化,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能有效避免合同补签、倒签现象,同时实现合同起草、合同会签审批、合同履行、合同检索、合同统计分析、合同自动归档和导出台帐等多种功能。

4小结

第4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税收风险;纳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77-02

药品生产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药品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原材料采购到投料生产、产品入库,直至销售到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全过程都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相应的也为税收管理提供了辅助,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人员如能熟知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涉税风险。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收入确认的风险

1.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主要是代销(赊销)的形式,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并不直接付款,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不仅多抵扣增值税,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平时收到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利润,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更是常用的手段,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规定,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s)和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由于和传播渠道较少,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医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出现风险。

2.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据权威预测,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政策把握不准,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减少了应税所得。

第5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3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3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回收率为33.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关于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8.1%,比2008年下降6.2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5.4%,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4.7%,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7%。调查表明,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心态相对稳定。

第6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视察,是市政协年初计划就安排了的。今天下午,参加视察的同志先看了经济开发区和区有代表性的几个企业。又召开座谈会,听了同志对情况的介绍,朱承增同志对全市情况的介绍,几位常委发了言,谈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感到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有一个好思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09年3月,就专门召开了全市工业发展振兴大会,出台了十多个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今年市委市政府在确定“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时,把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摆在四大战略之首,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为突出内容。少军书记在今年全国人代会分组讨论时特别讲到,“老区经济,也要靠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引领”“发展新兴产业是老区经济跃上更高层次的希望所在”,并极力呼吁国家加大对老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务锋市长在多个会议多次强调“要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部掏出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指导推动。分管的副市长马崑同志,在沂南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就非常重视抓工业、抓新兴产业,成效很显著。到市里主管这项工作以后,非常重视,指导这项工作有思路,有办法,抓得很紧很实,下了很大的力气。围绕发展新型工业,市里组织实施了7521工程,刚才承增同志也谈到了,就是要提升七大传统产业,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二十个产业集群,扶持百户重点企业。这个思路非常清晰,目标明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符合的实际。关于明年的工作,明确提出基本方针是“保稳促调、提质增效”,切合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按照这个思路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全市的工业发展必然会跃上一个大台阶、新水平。

二是工作重点突出,措施有力。作为主管部门,经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可以说有重点、有措施、有力度。比如,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工业运行调度调研,制定专题发展规划,强化跟踪服务指导,争取新设了多个专项资金,其中规定从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半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半就是1个亿,引导扶持的力度非常大;比如,围绕企业技术改造,灵活组织银企对接,实行领导帮扶责任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拓宽了企业技改融资渠道,使许多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再比如,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努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项目实施,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注重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再比如,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推广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加大企业管理创新奖励,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深入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等等,这些措施对加快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各方齐心协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仍很严峻的情况下,经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朱承增同志到经信委后,熟悉情况快,进入角色快,团结带领班子和经信委的同志,立足好的基础,发扬好的传统,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当参谋,扎扎实实抓落实,努力指导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改、财税、国土、人社、金融、科技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新发展。刚才承增同志也谈到了,工业提速增效,县域竞相发展,结构趋于优化,骨干支柱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居全省第二位,几个主要指标都是大幅增长,有的超过30%、40%,甚至50%。特别是市里确定的“四新一高”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落实了诸多富有创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成长起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聚集起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引进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合力推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比如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工程机械产业,已经形成临工、山重、柳工、常林几个巨头齐聚发展的局面,带动配套企业上百家,形成了从整机生产到关键零部件配套和物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向千亿元产业航母快速迈进。比如新医药和生物技术方面,像鲁南制药、罗欣药业都是全国医药行业百强,建设了国家级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研发队伍,形成了一流的科技研发能力,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还有新信息、新材料方面,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拓普网络、成功软件、格兰德科技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一些客观制约因素,这个方面,刚才承增同志也都实实在在地谈到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加快工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比如国务院批复我市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加快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微调等等。经信委的同志一定要抓住这些机遇,把握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视察组提几点建议,供你们参考:

一要进一步加大转调力度。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动性,在率先转调中抢占发展先机。要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市还占大头,改造提升是必然选择。要瞄准高端、高质、高效方向,通过实施新技术、新项目,有效延伸传统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品附加值。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内外资源,引导优势传统产业走出去,到原料产地建立生产基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加快传统产业整合提升,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强化其市场、技术、管理等优势,兼并重组弱小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要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高点定位、错位发展的原则,把制定和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做为总抓手,明确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我们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们哪些能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些都要认真地谋划好,扎实地抓下去。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的合作,争取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尽快落户,尽早扩大规模和抢占市场。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对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技术开展摸底调查,逐个问诊,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帮助有潜力、有效益的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要强化扶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下更大力气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密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才引智,深化产学研合作,把更多的高端科研成果引到转化。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规模以上工业落后产能情况详细调查摸底,排出淘汰计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下定决心逐步予以淘汰或关停。

二要加快推进重点突破。对明年的重点工作,经信委的同志抓得很准,一定要加快推进,抓实抓好。要重点培育20个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较多,壮大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是非常有效的辐射带动。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加强规划引导,整合各类资源,搭建集约节约发展的平台,创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条件,进一步膨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重点抓好“双50”企业发展,在项目、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达到规模标准的企业给予重奖,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50亿的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壮大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创新成长型企业。要重点抓好大项目建设,着眼现有的企业、特有的优势、发展的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对上争取,积极内引外联,强化考核奖惩,谋划建设一批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夯实新型工业发展的基础。

第7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第8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经研究并报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今天召开全市一季度工业和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主要任务是通报分析一季度工业和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在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扶持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好工业和民营经济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各项指标。会议开始时,市经贸委邓寄鹏主任和市中小企业局曾冬莲局长分别通报了一季度全市运行情况,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市统计局涂福军副局长就如何搞好工业统计、园区统计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认真落实。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分别汇报了本地有关情况,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困难和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总体而言,全市工业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因为我市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价格波动大的行业所占比例不大,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还不是特别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是分管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同志,信心很足、热情高涨、思想没有滑坡,从大家谈到的情况来看,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在不断地上升,企业的景气指数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很好的保障。昨天,我们现场参观了靖安的产业基地和部分企业,硬质合金基地已经通过了省级授牌,基地建设已经拉开了框架,工业的复苏已经渐渐显现出来。下面,就做好下一步工业和民营经济各项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责任

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大家要充分估计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研究解决我市工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将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当前有三个问题值得大家引起重视:

一是主要指标的增长进一步趋缓要引起重视。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4亿元,增长18.2%,实现利税总额14.03亿元,增长23.9%,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增幅分别减少约11、27和30个百分点,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一季度,全市亏损企业112个,列全省第3位,同比增加7.69%。各项主要指标中,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6位,增幅列第9位;主营业务收入列全省第6位,增幅列第3位;利税总额列全省第3位,增幅列第7位。

二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工业经济冲击进一步加深要引起重视。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尚未见底,经济运行下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很难预计二季度能否好转,此次金融危机对出口产品、高价位产品冲击较大,我市出口产品占工业比重较小,大部分为国内销售产品,冲击虽比沿海地区小,但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尤其是对有色金属加工、盐化工、机电、纺织等行业影响较大。2月份,市政府组织对6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从时间段来看,20*年三季度开始许多企业生产销售量、产品价格明显下降,2009年1—2月仍处在低位徘徊。一是企业产品销售下滑。被调查的6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1—2月份,有409家企业销售出现下滑,占被调查企业的61.3%;其中:亿元以上企业销量减少的有62户企业,占46.2%。从行业看:20*年四季度,七大行业除医药行业影响较小外,其他六大行业均受到不同冲击。首先是机电行业,49户企业主要产品销量下降,占被调查的机电企业总数的56%。其次是纺织行业,销量下降的企业21户,占被调查的纺织企业总数的55%。建材、食品、煤电、化工分别有45%、43%、40%、35%的企业产品销量下降。影响最小的是医药企业,只有2家企业产品销量下降,占被调查行业企业的6%。2009年1—2月份七大行业月平均销售量与20*年四季度比,下降的企业数均超过50%。二是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从面上看:有358家企业主要产品价格低于去年的三季度前的水平,占被调查企业的53.7%;74家企业的产品价格同比是上升的,占被调查企业的11.1%;235户企业基本维持去年的价格水平。从销价对支柱行业的冲击看,以20*年第四季度与20*年前三季度主要产品价格对比,价格下降的行业是:纺织和机电行业,两个行业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分别占同行业企业的54%和47%。医药、食品、煤电分别有44%、36%、35%的企业产品销价下降。化工最小只有13%的企业产品销价下降,主要是花炮较多,且企业产品价格稳定。其中:亿元企业销价下降的有71户企业,占52.9%,增加的28户,占20.9%,35户基本持平。以2009年1—2月份与20*年第四季度价格对比,机电产品价格下降的企业仍有50%,机电产品价格下降趋势没有扭转。建材、电力能源、医药、食品行业也有34%到32%的企业产品价格继续下降,纺织企业产品价格下降的趋缓,与国家出台振兴计划加大出口退税有关。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销价下降的仍有32户企业,占23.8%,上升的58户,占43.3%,45户基本持平,占33.9%。

三是县市区工作完成指标进度的不平衡要引进重视。目前,绝大部分县(市、区)未完成三项主要指标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从各县(市、区)的完成情况来看,进度不平衡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工业增加值中,万载、铜鼓完成进度在60%以下;主营业务收入中,*完成进度在60%以下;实现利税中,*、高安、靖安完成进度在60%以下。希望进度差距较大的县(市)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加强协调调度,加大企业帮扶,增强紧迫感,迎头赶上;进度靠前的县(市)要加大马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积极贡献力量。

二、抓好几项重点工作,努力促进工业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当前,保增长的关键就是保工业,保工业的核心就是保企业,只有使企业稳定市场、正常生产并尽可能加大投入、提高效益,保持工业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才能提升,保增长的目标才能实现。为此,调动一切力量千方百计保工业增长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是开展好“五上”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在全市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全面开展“产业上规模、项目上质量、效益上台阶、信用上等级、基础设施上水平”活动,目的就是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链条配套完整的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全市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各县(市、区)分管工业的领导必须明确抓工业经济的几个关键:第一,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要有一套过硬的措施,第四,要集中整个区域内的人、财、物资源,持之以恒的坚持抓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效。市政府已经正式出台了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分解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文件已经发给了大家,希望各地要积极开展好这项活动,通过相互比较、相互竞争,促进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开展好产业招商百日会战活动。项目是潜力、项目是后劲,有项目不断引进落户,做大做强,地方工业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从5月上旬到8月下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产业招商百日大会战”,围绕全市十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六大产业,开展产业招商,“会万名客商、走千家企业、引百个项目”,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亲自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并且拿出不少于1个月的时间外出招商,足以证明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活动的要求十分明确,各县(市、区)都有具体的任务,而这其中,工业招商是重中之重,工业和民营经济战线的同志们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招商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产业招商。全市十大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六大产业要制定好产业规划进行招商,产业规划要设计好产业链并要落实到项目,进一步引进龙头企业、链上的配套企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迅速提升我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要注重针对性招商。招商引资瞎跑是不行的,要搞好分析,有的放矢,做到“三个清楚”:即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哪些行业有利要清楚,要引进的客商对外扩张的欲望和方向要清楚,客商投资的项目与宜春产业环境是否相吻合要清楚。三是要注重多元化招商。在坚持小分队招商、驻地招商、节会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要以重点区域、重点客商、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实行领导带队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园区招商相结合、节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部门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的招商机制,推进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和网上招商、定向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创新。

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工业项目建设的快慢对保增长至关重要,项目早建成一天就早发挥一天效益,对保增长就早作一天贡献。为此,各地要对在建工业项目梳理,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早日建成投产、达产达标。一是明确目标进度。各地对重大工业项目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按照从早从快的原则,排出推进时间表,提出进度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和完成时限,用倒推的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来安排和推进项目建设。市经贸委要对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目标进度不明确、进展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改进。二是抓紧解决突出问题。现在一些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大、推不动,主要是还有一些突出问题没有解决。当前重点要抓紧解决建设用地、审批核准、环评、水电、资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从速从快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置,检查督促协调事项的落实情况,通报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三是强化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层层负责、领导负责和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挂点部门包干制,领导挂点不能光挂招商项目,也要挂在建项目,还要挂投产项目,做到挂三种类型的企业,签约的督促其开工建设,在建的要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投产的要帮助尽快达产达标,已达产达标的要考虑如何帮助其加强企业管理,进行二次创业,扩大投资,切实做到担责任、领任务、抓进度、保落实。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奖惩制度,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所挂企业任务完成的督促检查,强化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控,使内在的责任动力和外在的监督压力有机结合,加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

四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减轻成长型、就业型困难企业税费负担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使优惠政策深入园区、深入企业,使企业熟知,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另一方面,各部门一定要将这一系列政策不折不扣、完完全全落到实处。各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落实责任人员,确保件件有落实,项项有实效。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政策范围“能宽则宽”,补助标准“能高则高”,办理环节“能简则简”,审批原则“能办则办”,为政策实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协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既着眼长远又抓好眼前,努力形成保工业增长的合力。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工业现场办公会、季度形势分析会、政银企联席会、督查会等制度,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沟通,解决工业运行和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当前,各地要选派得力、精干人员深入企业帮扶,并且要明确责任,建立奖惩,与其成长挂钩,调动积极性。帮扶工作要深入细致、作风扎实,不能浮在表面、蜻蜓点水,而要沉下身子、解剖麻雀。要提高帮扶的成效,不能简单地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深入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使企业尽快开工、投产、达产达标,发挥效益,做强做大。

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目前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为此,要积极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解决担保手续繁杂、费用高、时间长的问题,关键是各县(市、区)要组建起自己的担保中心,省中小企业局今年已发文明确了这个要求,各地既可以建立财政出资的担保中心,也可以组建民间资本、骨干企业入股担保中心。鼓励和支持民间和行业协会牵头组建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二是要切实解决抵押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一要提高抵押率。中小企业本身就抵押物少,而抵押的比例只有50%左右,使企业抵押不足而难以贷款。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要提高抵押率。二要扩大抵押范围。要积极探索在房地产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创新法律允许或不禁止的其他有价资产抵押形式,积极开办机械设备、存货、林权和土地承包权、采矿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在抵押问题上还要切实解决抵押中介评估收费的问题,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要引导企业多元化融资。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一谈到融资就是向银行借贷,对其它金融产品知之甚少,融资渠道单一。各金融机构要深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使企业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并能灵活运用,使其获得融资的渠道多元化。四是促进银企合作。各地各部门可以继续组织金融部门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窗口会议”,促进银企合作沟通。今年的信贷营销会已经召开了,签约企业较多、金额较大,下一步各地都要督促跟进,狠抓履约率,特别是市、县两级经贸委和人民银行要密切关注。

三是要搞好招工、培训。要继续加大为园区企业招工、培训力度,市、县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工业园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发挥好用工对接作用,积极发挥“三个台帐”的信息导向,根据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进园区应聘。针对园区企业不同的用工特点,还可以组织专场招聘会,对用工量大、急的,还要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现场招聘。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的力度,以赣西实训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市)公共职业实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开展培训对接。此外,还要通过发放“培训券”、招投标制、购买培训成果等办法,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工业园区企业和乡镇参与组织农民工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四是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练好内功。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些企业开工不足,市场占用率不高,在这个关键时刻,第一,要给企业家信心,鼓励其渡过难关。第二,要动用政府的资源,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适时组织企业参加各地的产品展销会,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要优先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政府出资建设的工程。第三,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帮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由于现在企业订单不是很足,企业更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企业没有品牌,没有科技含量,在市场上终究是站不住脚的。各级经贸委要指导企业开展好技术改造。第四,要帮助企业塑造好自己的企业文化,留住员工,对现有技能工人进行培训。

五是要搞好煤电油运。健全运行预警机制,突出抓好对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县(市、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障。切实加强电力调度协调,确保企业顺利迎峰度夏,确保重点企业的生产用电,指导帮助企业节约用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搞好煤炭的生产和供应。加强重点企业、成品油等重点物资运输协调服务,满足重点企业、重点物资公路、铁路运输需求,加快铁路专用线和货场建设,推进铁海联运,提高园区物流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第9篇:医药行业经济形势范文

工业车辆行业实现V型反转

张 洁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相比前几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2009年底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565748台,相比2008年的930689台下降了39.2%。中国在拉动内需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带动下,市场需求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回升,在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开创了V型反转态势,全年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14964台,相比2008年的110957台,增长了3.6%。从世界各大洲的销售情况看,美洲、欧洲、大洋州市场整体下降幅度超过40%,亚洲相对来说要好于其他几大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市场的表现称得上一枝独秀。

从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叉车销售市场,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叉车市场极度萎缩,整体降幅均超过35%。

具体来看中国市场,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金融风暴影响叉车销售量开始下滑,从2008年初的每月销售1万多台一直下降到12月的每月销售5000多台,2009年1月下滑到最低点4140台,创出2005年以来单月销售最低记录。2009年2月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但受国家宏观调控、拉动内需政策的鼓舞,市场信心和采购需求得到恢复,销售量开始回升,走出了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V型反转,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9年底。

在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困境之际,我国叉车制造商在出口方面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机动工业车辆出口27558台,相比2008年的60333台下降了54.32%。2008年,出口占到总销售量的35.9%,而2009年出口只占总销量17.9%。由此可见,出口下滑是导致我国工业车辆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虽然从2008年10月出口情况开始下滑,2009年一直在低位徘徊,月出口销售量一直维持在2000台左右,但是根据判断,基于世界经济目前在逐步向好,2010年出口量会逐步上升,虽然这种上升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比较缓慢的影响,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但2010年出口量会明显好于2009年。

在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共进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9652台,与2008年的13807台相比,下降了30.1%。其中,进口电动叉车(含巷道堆垛机)4310台,与2008年的6978台相比下降了38.2%;进口内燃叉车1525台,与2008年的3723台相比,下降了59%。

货架行业整体受挫但大项目未减

崔 雄

2009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货架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整个货架市场较往年有较大萎缩,整体测算,与较为火爆的2008年相比,市场交易量至少下降30%。随着国家多项刺激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下半年我国经济逐渐回暖,货架市场也随之有所好转。

造成货架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订单急剧减少,产销量降至近几年的最低谷,本应作为保证交货的仓库建设也随之暂停。其次,为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控制风险,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企业执币观望的情况增多,投资计划及投资预算也大幅缩减,而作为扩大产能、保证生产或销售供货的仓库建设投资也尽可能被减少或取消。

货架行业大小项目表现不同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09年初货架市场萧条,但仍不乏大项目出现,这些项目一部分来自国家拉动内需产生的项目,如烟草、医药等行业国企的投资,另一部分来自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如食品、饮料行业及超市、百货行业等。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一些乳品企业受到牵连,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趁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尤其是三鹿留下的市场空白,因此,乳品市场的货架需求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2009年,中小货架项目明显减少。这些项目往往是历年货架市场的主力军,但在经济危机影响下,这些可有可无、或不是目前最为紧迫投资的项目,往往在投资预算中被取消。而拉动内需、趁机扩张等项目往往选择在货架价格处于低位的阶段趁势加大投资扩大项目规模,使得2009年大项目没有明显减少的迹象。

虽然整体市场受到影响,但也有逆市而上的企业,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就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一是市场因素,大项目的投资占比上升,这些项目工期一般较长,在经济危机时期,往往选择履约能力强的大型货架企业;其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客户在选择货架时意识到货架品质和货架供应商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其三,经济危机期间,企业投资的谨慎程度提高,信誉好、服务好、口碑好的货架企业受到客户青睐。

在价格方面,2009年货架的售价可谓降到历史低点,各货架企业为维持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大打价格战,小型货架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许多大中型货架企业也在市场中苦苦支撑。9月以后市场逐步回暖,货架的业务量相应上升,但需求总量远不能满足货架制造企业的产能总和,货架的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竞争仍然激烈。

2010市场总量有望上升

2010年,货架市场总量与2009年相比应有所增加,主要支持因素包括:

1.价格的上升需要缓慢的过程,因此2010年货架的价格应仍处于低位运行,将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时机。

2.经济的回暖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原有计划有望重新启动,甚至追加。

3.在经济危机中未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力度会加大,并带动整个行业的竞争性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2010年是否能够始终保持2009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还是未知数,因此,货架市场远不会达到2007及2008年初的火爆程度,货架行业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过度的压价、恶劣的付款条件以及盲目而上的竞争性投资,会给货

架市场带来较大风险。

自动仓储系统行业平稳发展

金桂根

2009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在烟草、医药、食品、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拉动下,自动仓储系统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基本保持平稳。预计20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仍处于惯性强势,加之国家在拉动消费、加大民生工程建设,以及企业产能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政策导向,自动仓储系统行业将随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市场需求状况

1 烟草

2008、2009年,烟草行业“十一五”技改项目建设达到高峰期,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和投资在生产物流、商业配送物流两条主线上依然处于领潮地位。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技改工作趋于收官阶段,在烟草工业方面,预计项目数量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在烟草商业方面需求量会增加。

2 食品饮料

自动仓储系统在食品饮料行业将有更多应用。同时,冷链市场逐渐升温,许多企业已着手规划和建设冷链仓库,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自动化物流装备应用还较少,国内供应商将加大自动冷库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3 医药

医药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2009和2010年的市场需求比较平稳。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预计会呈小幅上升趋势。

4 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影响了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由于企业已感受到生产配送型零部件装配自动仓储系统的优势,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会有较大提升。

5 汽车制造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首位,2010年在政策驱动下将再上新高,物流装备业会有更多市场机会,整车装配和发动机装配对AGV会有更多需求,尤其是重卡企业的大量需求已初露端倪。

6 电力

电力行业的自动仓储系统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公司,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较多。2010年随着电网改造加快,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会稳定增长。

7 铁路

2009年,国家对铁路系统投资约6000亿,计划总投资达2万亿,这是国家在“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量级投资,铁路系统相关产业均从中受益,其中机车制造、铁轨铺设装备、机务段检修、地铁维护等对自动仓储系统有着零部件装配、备件存储等需求,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量高于上年。

8 机场

机场物流主要包括行李分拣、航空货运、餐食配送,目前在国内几个大型机场均有应用或正在建设,其中行李分拣物流系统的需求多一些。2009、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机场投资规模,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呈平缓上升趋势。

9 零售连锁

2010年,在国家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的驱动下,商业流通将有较快发展,对自动仓储和分拣系统的需求相应增加,其中家电连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会多一些,服务于加油站的非油品零售连锁业务的配送中心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潜力。

10 军队

自动仓储系统在军需、军械保障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由于项目建设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因此需求数量较为平稳。

11 金融

金融单位对自动仓储系统有着稳定的需求,但该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多,且受国家高度监管,每年的项目建设数量并不多,2010年,印钞厂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会多一些。

12 服装

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对自动仓储系统理应有较大需求,但目前仅有雅戈尔、森马等少数企业建设了自动仓储系统。由于服装行业对出口依赖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深,2009年自动仓储市场需求较小,2010年会逐步回升。

供应商和技术发展状况

近几年,国内从事自动仓储系统的集成商和设备制造商基本没有变化,但鉴于客观原因,将有更多国外供应商涌入中国市场。2010年,全球经济的发展尚存不确定因素,企业的生存压力会使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自动仓储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也许更加无序和动荡。一般来说,国外供应商会在高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本土化策略降低成本,国内供应商会在价格与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从技术层面,目前国内供应商的自动仓储技术和产品系列已比较完备,但在常规设备的高可靠性、特殊设备的功能完备性、概念设备的高.性能及新颖性,以及低碳、绿色等方面的研发依然是发展方向。从流程工艺方面,自动仓储系统的存储功能将进一步延伸到生产线环节;从单机设备方面,经济型及高端型产品系列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从数据采集方面,RFID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从电气控制方面,分布式智能控制及系统节能将有更多发展;从计算机管理方面,不同行业及个性化需求的WMS系统将更加专业和完善。

输送分拣设备行业加快升级调整

马贤祥

2009年初,金融风暴使物流装备需求趋缓,但受合同执行周期长影响及国家振兴经济方案刺激,下半年输送分拣设备需求明显好转,呈先抑后扬态势。据初步估算,2009年输送分拣设备行业总产值增量较前几年低,约为8%~15%。同时,供求关系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行业需求从粗放式转向精益化

2009年是我国物流装备业的整合时期,也是行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益化发展的阶段,反映在用户的投资心态更趋理性,不仅注重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和维护成本,在系统筹建期间,还积极配合集成商参与系统规划及工艺流程设计评审,其目的是获得高性价比。

用户投资心态变化也促使系统集成和设备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发生改变。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日趋激烈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工程项目数量下降、在建项目受阻、订单急剧下滑,使供应商自感原有的优势或营销手段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改变经营策略,采取扩大内需练内功、市场调研寻商机、强强合作定联盟等举措积极应对,在加强技术创新与运作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国内某知名输送机供应商的策略就有一定代表性:首先,从“仅提品”转变为“提品及其解决方案”,方便客户根据不同功能需求找到适合自身需求并且性价比高的产品解决方案,以人性化服务赢得客户青睐;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调研、细分市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做大做强本企业有特长且市场容量大的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苦练内功,实现生产精益化和规模化,把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到新的档次,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经济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引发业内企业洗牌。国内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借此契机开始考虑并购,在加强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物色有互补技术特色(如软件、专业装备制造)的企业,通过合作、并购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或产业整合,其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供物流系统集成的全方位服务,形成国内系统集成领域的“航母”地位。

经济复苏后任重道远

物流装备业伴随着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水

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进入2010年,中国物流装备业肩负着经济复苏后实现物流装备工业化和加快现代物流进程的历史性重任。物流装备供应商在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变化是需要其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加快投资的效应会在2010年显现,从而带动物流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初步预测,物流装备业在2010年将出现约15%的增长,预计输送分拣设备需求增量会高于此数值,其中,除烟草、医药、图书、零售等仍是未来几年需求旺盛的行业外,服装、快递、食品、农业等是经济复苏后拟加大投入和发展的行业,市场份额比重会逐年加大,适合上述行业特色的物流装备需求愈加突出,如轻型悬挂输送与分拣系统、中低速易扩容的箱包类分拣装置、食品冷链及简易高效、因地制宜的农产品装卸、输送、分拣设备等。

除此之外,有专家断言,不久的将来,ILFID技术一定会像其他技术一样释放出其全部能量,引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因此,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在物流仓储、配送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尤其结合上述行业物流的特点和需求,必将呈现珠联璧合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输送分拣装备行业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将加快进行;通过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优化结构、改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逐步推行“大强小专”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体系;智能、环保、标准化体系建立也将成为物流装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托盘行业发展先抑后扬

靳 伟

2009年是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复苏的一年,也是托盘生产企业奋力拼搏的一年。

2009年从黑暗到曙光

2009年第一季度,托盘行业处于金融危机之下的“黎明前的黑暗”。大部分企业备受煎熬,尤其是出口型托盘生产企业,因订单减少过半而苦不堪言。第二季度开始看到曙光,出现景气恢复迹象,订单开始增加,特别是塑料托盘。第三季度伊始,中国经济出现明显触底企稳现象,制造业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后顷刻之间恢复景气,托盘生产企业,特别是塑料托盘生产企业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力卡、庆豪、派瑞特等知名塑料托盘生产企业业务量骤增,设备24小时运转。第四季度,订稳上升,部分企业基本重回金融危机前的状态,但还不能与前几年相比。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结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二是托盘生产企业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很强,要真正恢复元气尚需时日;三是我国托盘生产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受到剧烈冲击很难立即复原。

2009年,木托盘仍然困于原材料供给不足,价格持续上涨,产品比例处于下降态势;金属材料托盘紧随汽车制造业从下半年起有所恢复,但11月开始面临美国的惩罚性关税;复合材料托盘也没有走出低迷处境;纸托盘状况略好一些,下半年订单增加,利润回升。

2009年,托盘行业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1.一批优秀托盘生产企业脱颖而出。

2.节能环保、可再生利用的托盘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迭起。

3.托盘标准制修订工作备受关注。《组合式塑料托盘》(国家标准送审稿)于2009年底通过审查。2009年3月,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物流标准2009-2011专项规划”。

4.外商投资热情高涨。目前,丹麦Container Centralen公司拟在华投资设立企业。此外,瑞典一家木托盘生产企业在探索投资的可行性;南非Lomold International公司准备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在江苏建厂生产托盘。

2010年托盘行业面临考验

2010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大考之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出口型托盘生产企业尤其不可掉以轻心。木托盘依然会受原材料问题困扰;塑料托盘可能受原油价格重上新高的影响,强劲升势受阻;金属托盘和纸托盘前景较难预料;复合材料托盘推广还需要一个铺垫过程。与平托盘相比较,上部带有结构的托盘会继续扩大用量,特别是箱式托盘。同时,我国已成为一块难得的投资沃土,小幅通胀和经济建设热潮不是绝对不会发生。在托盘行业整体处于上升势头之时,存在产能扩大的可能。越是在这种时候,托盘生产企业越要未雨绸缪,着重在低碳、节能、循环持续发展、再生利用、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下功夫。

2010年尽管有不测因素,但总的情况将好于2009年,上升势头不会逆转,只是不能盲目乐观。

仓储周边设备行业浴火重生

吴春波

仓储周边设备主要应用于物流装卸区域的接口部位或通道上,包括装卸平台、装卸门封、装载房、工业提升门和快卷门以及一些辅助设备等。其中,装卸平台和库房用滑升门仍然是占比重较大的产品。

2009年周边设备市场已见谷底

2007~2008年经济发展过速和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冲击已在2009年到达顶点,众多大型物流企业举步维艰,新建大型仓库或物流中心更如凤毛麟角。因此,周边设备的需求比本不强劲的2008年仍有大幅下降。根据国内相关行业的知名厂家进行的市场调查统计,2009年,装卸平台的需求量同比下降40%,工业门、滑升门的需求量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品牌已基本占领行业中的低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乐观的经济形势让设备使用方更多地关注初期投资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市场的无序竞争又导致更多劣质产品投入使用,势必对日后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2009年的市场状况,业内主要厂家在做着不断努力,市场上仍有针对国内需求的新产品推出。这些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为行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2009年,客户对投资的谨慎也表现在对低价位产品和适应性更强的产品的需求上,如耐低温产品。这些需求即使在经济复苏后也必将成为将来客户需求的主要趋势,所以生产厂家应在节约成本和产品灵活性上多下功夫。

20 10年周边设备行业将浴火重生

2009年的颓势也为2010年的复苏积蓄着力量。2009年底各行业的复苏以及国家政策调控等迹象说明,2010年的物流行业势必为强劲反弹的一年,零售业和食品运输将成仓储周边设备应用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中西部和北方的投^、持续增长,也说明物流行业新的增长点仍然在这些地区。当然,经济发达区也将逐渐摆脱2009年的阴霾,市场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上扬。但整个行业应有一定心理准备一经济的复苏需要时间。2009年底,一些企业的振兴也不排除前期观望、后期增加投入的可能。因此,2010年上半年的行业需求尽管比上年同期会有好转,但仍有不如

预期的可能,各厂家要做长期努力的准备。

2010年,仓储周边设备需求仍将以中低价位的产品为主,这部分产品将占整个市场需求的70%以上。这样,国内的一些厂家将拥有明显优势,但盲目追求成本也势必让产品质量大幅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关投资方在选择产品和厂家时应慎重考虑。

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取得多项突破

王 毅

2009年,我国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与标准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并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新的应用层出不穷

2009年,条码行业延续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势头,随着商品条码系列国家标准的修订与颁布,一维条码的应用更加深化,特别是医疗、建材等专业行业领域内,一维条码应用发展很快,新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

二维条码也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以二维条码作为信息载体的移动票务业务以及防伪应用快速发展。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多个机场陆续推行手机登机牌服务,旅客出行将无需持纸质登机牌,只需要拿出手机在识读机具上进行扫描,就可使用彩信里的二维码登机牌轻松登机,不必为排队值机浪费时间而烦恼。2009年底,火车票在全国范围内升级改版,采用了二维条码的新版火车票于12月10日起全面发售。据称,该二维条码承载了乘坐车次、座次以及购买者部分个人信息,兼具信息采集与车票防伪功能。此外,二维条码移动商务发展很快,手机电影票、手机优惠券等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二维条码应用的发展也带动了新大陆等一批自动识别设备制造商以及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发展。

2009年,RFID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再次唱响与《2009中国智能卡及RFID产业发展蓝皮书》的,RFID技术又一次成为最受瞩目的自动识别技术。此外,2009年9月3日,RFID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重点目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当前,中国RFID应用多集中于低高频段,在出入控制、证照防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超高频段,虽因成本、商业模式等问题而在2009年未出现大规模应用,但仍取得诸如酒类防伪等领域的应用突破,发展势头良好。在超高频RFID标签与识读器研发方面,中兴通信、远望谷等企业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并研发了新型RFID芯片、标签、识读器产品并投入商品化,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RFID技术研发与生产进入核心技术攻坚阶段。

RFID应用关注盈利模式

2009年,神州大地物联网热潮涌动,与RFID、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有关的物联网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展望2010年,我国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将延续2009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条码技术将继续快速发展,RFID技术将从先前的技术、资金投入拉动以及政府支持的发展模式,向关注ROI(投入产出比)发展模式过渡,通过RFID技术的自主研发、市场细分以及新领域的拓展,解决RFID成本高、应用项目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从而带动RFID技术与产业的良性发展。

物流咨询在“严寒”中翘首发展

杨广君

在危机中修炼内功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犹如一剂强心剂,帮助制造业越过了2009年的经济“寒冬”。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仍然存有疑问:外力的作用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企业明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必须练好内功。

2009年,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社会物流体系,能够提供社会物流规划和优化的物流咨询企业在这方面不断拓展业务,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内陆港建设、公铁联运、港口物流规划等。

制造企业面对高库存、高物流成本、低响应速度、低信息化水平等问题,积极借助物流咨询企业的力量,推动自身物流系统的改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供应链整合、业务流程再造、库存管理等方面。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制造业成为物流咨询业主要的服务对象。

此外,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改善企业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在物流咨询企业的帮助下,通过建立物流指标体系逐步提升作业效率,通过完善和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供应链的两极发展已成趋势

在一些新兴企业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2009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起点”,有人甚至用“井喷”来形容2009年汽车行业的发展。此外,钢铁行业等资源型企业也积极拓展全球业务,加速全球化进程。面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在利用全球化的服务、创造价值、降低流程费用、流程透明化与标准化、改善业务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可获得时间和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企业供应链必须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朝着浓缩型供应链的方向发展。供应链的两极发展对物流咨询业提出新的挑战。

创新物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