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47-02
用好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至关重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针对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我们先看下面的课堂案例。
一、问题
我们来看前不久一位老师上《小小的船》一课的案例:
(多媒体出示月亮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月亮。师:把话说完整。生:我看到了月亮。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生:这是圆圆的月亮。(师再出示弯月图)师:现在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月亮?生:我看到弯弯的月亮。师:这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生:这弯弯的月亮像弯弯的眉毛。师:你真行。这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生答出像小小的船。)师:你真不简单,一下子就想到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大家夸夸他。生:棒、棒、你真棒!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小的船》(老师板书时,一年级的孩子早坐不住了,闹哄哄的)师:一二三——生:要坐端。(在口号声中,学生思维已经抛锚了)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歌。一生读。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一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但也没人举手,因为他们被老师的问题吓蒙了)生:她读得声音大。师:还有吗?生:我觉得她读得声音很洪亮。生:我觉得她读得有感情。(学生这些贴标签的话语,其实是老师暗示的结果)
这位老师心里有答案,讲课时围着答案教,从一个答案奔向另一个答案,互动环节评价简单肤浅,课堂自然而然是每天都重复昨天的话语。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其实主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1.无评价意识。整个课堂装着自己那点要教的内容,唱自己的戏,全然不要学生搭台。
2.无评价技巧。马克·吐温说:“仅凭一句欣赏的话,我可以多活十年。”可见,对学生的欣赏的确可以产生不言而喻的妙用。但实际上,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老师的评价言语匮乏,缺乏教学技巧,也常存在着只用几句“真好”、“真棒”、“真聪明”几句干枯的话打天下的问题,一堂课下来都棒都聪明,不但孩子没获得真诚评价的愉悦感,反而患上了“赞扬倦怠症”。
二、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课堂教学评价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考虑年龄特点,有效组织教学。学生年龄不同,课堂评价语言也应有别,低年级课堂评价语言以直接鼓励为主,我在听课过程中,觉得这些评价语言深深打动了我,如:“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一定是想让我们分享你的朗读。”“你的眼睛最亮,一定会把这两个字记得牢牢的。”“孩子,你看,你贴得字不仅多,而且整齐,像一幅画,多漂亮呀!”“你读的时候啊,老师都感觉已经坐在月亮船上去啦!”“老师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一个闪亮的问号。”“孩子们真能干!一会儿工夫就能背一首诗了。”这些贴心的话语,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肯定,更是对全班孩子的善意引导。这样的评价既让刚入学的孩子体会到被欣赏的快乐,也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在无形中也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可谓“一箭三雕”。高年级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比起低年级来说直接些也理性些,它与所教学的内容紧紧相连,这样才会让老师的评价随课文的不同而天天有新意。比如:“你有很强的语感,一下子抓住了‘如此而已’。”“读书就是要读出画面,你做到了,非常了不起。”“歌德说,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表面,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显然,你用好了你的两只眼睛。”“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去感受,这是不错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即使同样的意思也用了不一样的词语。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蝉噪林愈静,鸟鸣谷更幽。’你在轻重缓急的朗读中,读出了这句话的意境。”显然,这些评价语言是根据课文内容而定的,具体又直指学生的学习内心,能触动学生学习的深层内核,理性但对于学生又肯定是易懂易接受的。
2.灵活把握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学科也应当有语文学科的评价话语体系。来看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的一个片断:生:(读)“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师:进去了吗?生:(齐笑)没有。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师范读、领读)往前走几步没有?生:走了。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我们常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总这样提问:“谁来评评他的朗读?”孩子们都是程式化的语言:“他读得有感情。”“他读得声音洪亮。”这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正确的做法是凭借文本的特点,用幽默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例如上例中“雪地的边上”,“把大家领进去”,用自己独特的评价语言,准确而轻松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并点明了方向,使评价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和语文气息。相信听这样的评价,即使你是被批评者,也会获得一种语言的享受。
只有老师对孩子有着这样具体的评价,学生才会有可模仿的对象,才会知道如何去评价别人,才会因时因地因文的不同而让课堂评价异彩纷呈,从而灵性飞扬。
一、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分析教材,深刻把握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只有把教材钻深吃透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平日备课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三点:1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及其结构联系,包括课时内容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2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3从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确定课堂的教学重点。所谓重点是处于枢纽地位的知识点,它是许多重要知识点的延伸、应用和发展,同时又是许多重点知识产生的基础,掌握了重点就能掌握与之相联系的许多重点知识,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析认知前提,研究情感前提,深刻把握学情
主要明确学生头脑中已经做了哪些认识准备,对于新学习所需的知识、经验、模型、技能、能力及它们之间的结构联系等已经具备了多少,如何进行补救。明确学生的情感状态,诸如兴趣、动机、态度、意志、信心、行为习惯等个体差异如何,如何进行补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点本身的复杂程度及该知识产生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应用的广泛性来恰如其分的确定教学难点。
三、研究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的虽然制约着教学的基本方向,但比较抽象笼统,在教学过程中不便把握。为此,必须依据教学大纲,通过对教材及学情分析,把教学任务和要求变为几条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始终于教学目标的规定、制约和调控之下。
四、注重教材处理,加强教法研究,发挥教法作用
对现成的教材内容不能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要依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出发,将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组合、综合、解释、举例、问题化或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实验、演示等,并通过师生的感官活动、思维活动、读、说、写和各类操作活动,将教材、教法、学法有机的融为一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精选习题,揭示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五、掌握教学艺术,确定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的教学模式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反映教学的基本规律,能使教学过程趋于高效有序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教学艺术,运用教学模式,并将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变通性结合起来,有模式而不唯模式,既防止机械照搬,又防止应用模式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程度。
六,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矫正,发挥评价效益
课堂教学时一个师生间信息交换的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反馈矫正的功效。因此,反馈矫正措施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课开始通过前置测评了解和补偿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加强新旧知识衔接。课中要通过察言观色讨论、提问、交谈等及时了解教学效应并及时采取矫正措施,结束前通过形成性测试或练习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小结进行矫正深化,真正发挥课堂矫正、评价的效益。
七、重视情意作用,创建和谐氛围,加强情意调控
课堂教学虽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但也是师生间的情意过程。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和谐的认知过程诱发健康情感,成功的认知激发和强化情感体验。反过来,情感又能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认知。为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创造和谐民主,热烈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感情,并通过仪态、口语、板书等多个方面树立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分数时,我是这样导课的:“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在讲授认识分数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运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优化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抓好。但是,面对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任教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对此,笔者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粗浅看法。
一、适应“三新”趋势,优化教学理念
所谓“三新”是指目前正在各中小学实施的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普及,这“三新”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导趋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按照“三新”要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向正确的方向迈开改革的步子。
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师教学生,是教方的单边活动,而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交往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二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意识观念;丰富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新的发现,以此达到二者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其次,明确师生在教学上的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教学上,师生二者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管理上,视学生为整治对象,采取的方式是管、损、卡、压、罚,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现代教学理念认为:从系统论角度上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两个主体要素,这两个要素,在教学系统的结构中地位相同,在人格和人权定位上身份平等。因此,才有了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的提法。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围着学生转。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作用,组织作用,导向作用,促进作用,释疑作用。当好学生的“大班长”、“科代表”及求知练能的促进者和引路人。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的体现。只有师生互动,学生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
要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对于思维活跃、爱提问题、经常插嘴,比较调皮,或者看似迟钝,表现木讷、稀罕沉思,不爱讲话的孩子,不要轻易地指责、训斥,挖苦、讽刺,而要耐心地、仔细地、深入地、全面地对其观察了解,从中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寻找他们的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天分和潜力,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使其得以施展。
此外,必须以学生的会学和发展为标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教学的反思和评价中,不要单纯地以测验的分数来评价学生或教师,而要重点看学生是否会学,学了多少,掌握了哪些能力?是否在情感、态度和观念上得到了优化?是否实现了综合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即按所谓的以学论教,以能论生,以生论师的质量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
二、采取“三段”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优化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绝不是单纯的时空概念,而是包括教学中的各项目标要求,各种措施、手段,各类课堂要素,各样方式方法,甚至涉及教师的每句言语,每种表情,每个动作,所以,优化教学过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然而,实践证明,优化教学过程,绝不能一味地着眼于课堂,必须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课前和课后活动,都看成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正如建桥一样,即:1.先修上桥引路(俗称上引桥):让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走访调研,查找资料。2.再修跨越主体桥:在课堂内开展师生互动,解疑答难,座谈讨论,总结测验。3.后修下桥引路(俗称下引桥):学生巩固复习,完成作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活动,都必须对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同时着眼,统筹设计,分步运作,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否则,脱离了课前、课后两个阶段,那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为一句空话,还谈什么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呢?
三、实施“三多”整合,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实施“三多”整合,即:多媒体辅助手段、多种教法学法、多项教学要素,三者进行科学整合,使其形成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硬件,以多种教法学法为软件,以构成课堂教学的多种元素为要件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三多整合”的和谐性、科学性和时效性,课前,在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教具、学时、环境等各种教学要素的前提下,首先,针对每节的教材内容和三维目标,准备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演示法、讲授法、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操作法等多种教法、学法融会贯通,进行整合。做到画面与解说恰当搭配,演示与书本相互印证,观察与思考同步运作,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从而,把深奥、复杂、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为直观、形象、具体、动态的画面演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1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与探索创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新的快乐。新教材所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就是要促发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大胆放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足够的时间。例如,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中有一道练习题:公园门口有三口之家,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找到了很多分类方式,并且分别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教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去发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进行探索,结果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竟找出了六种分类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分类,又体会到了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2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我们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这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和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学完“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们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学生完成题目后,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从对自己的座位描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学的排列顺序不同,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奥秘。又如教学“平均数”时,我请一个学生唱歌,请每一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给唱歌的同学打分,当评委亮分后学生发现分数不一致,究竟按谁的意思办?经过同学们长时间争论,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平均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懂得了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尽量从身边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讲“位置”时,讲座位卡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让他们各自填好后再收起来,然后将座位卡打乱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清座位卡上的位置后,各自去找座位卡上所描述的位置。在生活中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晃动着小脑袋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找到了自己准确的位置,各自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另外,我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某些素材作适当的调整、改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位置”时,我把习题4进行改编,将之改编成这样几个知识点:①熟悉影院座位排列,说出影院座位号有何特点;②进行对号入座;③设“疑”激趣,“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来迟了,他看到影院有两个进出口是,不知该进哪个门。问:“他为什么不知该进哪个门?如果他进错了门会遇到什么麻烦?”④模拟看电影,让学生说出自己哪个门并找到自己的座位。师生围绕此题开展讨论,这样就把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将生活情景融于数学课堂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如一个学生拿2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售货员怎样找钱?2元等于多少角?1元2角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钱?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背向而行,同时和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等。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很快理解了有关知识。
4 在教学中巧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亲善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交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在教室中以学为主,难免出现一些行为方式和学习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应以正确,宽容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我认为教师教育孩子,处理学生在生论和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也应该具有春雨润物的特点。友好、亲善、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互相尊重是基础。广大教师应当具有高尚师德,豁达博爱的气度,让灿烂的笑脸留在教师脸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操纵学生,那么和谐亲善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堂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渗透教育性,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一位成绩很好的“优生”调到后面去坐,而一名“学困生”被调到第一排去坐,教师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差生”。可这名“优生”拒绝调到后面去,认为“优生”是班级的天之骄子,即使勉强服从,或是情绪低落,或是动不动发脾气。这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以“人文性”关怀,妥善处理,并引导这名“优生”关爱他人,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先人后已”的思想教育,矫正“骄气”、抹去“霸气”,让具有优越感的“优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它体现了教师群体、一所学校的人文素养。从课前准备到上课听、说、读、写到操作活动,学生的举止言行,一笑一颦都应具有规范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生活和良好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坛中留传一句名言:“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一名学生书写不规范,教师不去矫正,或者教师自己书写“龙飞凤舞”,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字迹一片狼藉。因此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依然是教育学生的法宝,“正人先正已”,教师只有传授正确书写方法,从自身“严格”入手,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也就会“水到渠成”。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参考:
(一)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
创设美丽活动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美丽优雅生态环境,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亦或者是诱发学生表达的交际情境,以及引导学生遐想的音乐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营造学生切身体验的氛围。
(二)在体验中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要剔去繁锁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的明确呈现,让互动的课堂流放异彩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述了教者、学者、教材之间的辩论关系。既然教材只是受教育者的一个蓝本,那么教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呈现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的锁定,是教者根据教材,教学情境,教学对象等整合教学资源,去粗取精,从杂乱的知识点、能力点诸当中,提取的一节课或某一课的学习目标,它具有多元性,科学性。教师呈现出教学目标,能良好地让求知者凝聚思考的目光,嚼咀知识的蓝本,让“疑难问题”的飓风,卷过学生平静的心海,造成师生互动,合作探索的课堂局面。过去的一堂课,要求的是“安静”,便于老师讲解,或便于老师“逢场作秀”,再加上偶尔几个学生的争论,全班学生的掌声的点缀,把课堂的表面敷衍得完完美美。如今的课改,是真改,是师生平等,相互探究,相互交流,从心灵的碰撞中达成共识,共同获取真知,如:小学一年级,提出了“春天,冰雪融化了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小学生议论纷纷,可以是流水,也可以是花朵,也可是杨柳,小草,绿色……等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它只有通过生生互动才能完成,而不是教师一手遮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小学生奇妙的想象,审美的情趣,不同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它们隐藏在答案背后,贯彻了多维目标的情景落实,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质”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非旧课堂中的“热闹”罢了。
四、巧妙应对课堂变化
关键词:课堂;图形图像;教学
本学期我担任了13设计班的《图形图像处理》科任老师,这是第一次带这门课。刚拿到书我以为凭借多年的PS教学可以得心应手,结果学校订的书版本不对,根本就是一本很基础的入门书,这对于学习了一年的设计班来说内容太过简单了。于是果断丢弃了书本。每节课都自己重新找题来做。一学期下来,感觉自己收获很多,也感觉学生从我的教学中也学到不少,部分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独立完成优秀作品。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以竞赛促进课堂
由于我带《图形图像处理》这门课程的同时兼任辅导图形图像处理竞赛项目,竞赛紧扣职校办学目标,因为竞赛是只有三个优秀的同学能参加,其他大部分同学是不能参加的,所以在课堂上普及竞赛题目,一般我会将竞赛的真题或者模拟题带到课堂。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很感兴趣。这样对我竞赛项目挑选优秀的人才也有好处,所以以竞赛促进课堂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今年的竞赛其中一人就是我这样挑选出来的。13设计班的邹启迪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最先完成而且完成得最好的一个,所以才被我挑中参加图形图像竞赛项目的。
2改变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模式,这样的弊端容易束缚学生思维,教师自己也很累。对于13设计班的学生已经学习过PS一年了,对软件都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如果老师还是一开始就讲学生会觉得老师啰嗦。所以这学期我在课堂上采用“抛出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评价——教师讲授”的四步模式。这样的模式更能提高课堂利用率。比如有一堂课是《如何让你从照片中消失》,我首先发放素材,抛出任务。学生接到素材和效果图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学生完成任务交上来的时候,令我意外的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百花齐放,做出来的花样比我自己想的还要多。因为这幅图主要是去掉照片中的男孩子,如果是老师讲,就只讲一种方法,将背景变成如图的模式,但是学生将背景变成很多种。通过学生完成任务后再来讨论方法,学生就更多发言权了。在评价环节学生都说出自己做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只是总结学生说的各种方法就可以了。这样的模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3多发现生活中例子,应用于课堂
软件学习往往很枯燥,特别是如果专讲课本上的例子和软件操作,时间久了学生会厌倦,老师也会厌倦。所以提高课堂利用率,教师应该多发现生活中的例子,让你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比如有一次课我发放给同学们的素材是班级的照片,要求他们做一个翻动的相册。因为是自己的相片,学生都会很感兴趣去完成。这样的例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处理照片是现在社会上常见的例子,将照片变漂亮,或者给照片换背景能让你讲软件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中。
4改变教学课程和书本的建议
图形图像处理是现代社会一门新型的技术,发展很快,软件更新速度也很快。Photoshop作为一门应用软件,它也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改革。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选择最新版本的书籍,而不是用以前老版本的书。课程设置上最好能有每周四节连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他人之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有一定成效。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精修,教学是一门学问,永远有学不完的方法。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建洪.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0,2(1).
[2]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能激发学生兴趣,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良好的情境。
2.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种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成功的喜悦。
4.创设探究空间 激发探索热情
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想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师必须选择后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新知识的门槛,而且更能激起他们渴望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声音是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出声音,那你们知道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又如在讲"速度"时,我提出:百米冠军和万米冠军谁快?乌龟和兔子谁快?这样精心设计悬念,以激起学生求知的迫切需要,让他们去思索、去探究。
任何思考都是从问题开始,而思考的原动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因此,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在设置问题时,力求科学巧妙、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恰到好处。例如我在讲"噪声的来源"时提出:生活中哪些声音是噪声?这些声音中哪些是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哪些是无规律振动产生的?为什么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也能成为噪声?这些问题的设置,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空间。
课堂学习的主角理应由学生来演,需要教师做的,仅仅是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大量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必由之路。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不仅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空间,而且也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5.优化实验探究过程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早已对教师"口若悬河"式的单调教学模式深感厌烦。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验是最好的良药。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压缩引火演示,学生一看就确认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事实,且过目不忘;让学生亲手绕一次螺线管,通过操作发现通电螺线管对小磁针的作用认识右手螺旋定则比"填鸭式"教学效果好。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不断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实验探究空间,真正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要精心准备,并且最大限度地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沉浸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中。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学生必然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6.设计高效的巩固练习
课堂上如果教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则学生必然会感觉疲乏。而如果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用于练习,不仅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更可调节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恰当的巩固练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练习要精选一些典型例题,并给学生当堂检测的时间,从而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进行调整,改进教学。
7.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具 学习兴趣 发散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概念,以及思维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近几年,随着小学数学学具的出现,广大数学教师欣喜地看到,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具的使用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正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个人得1个,另一个人得7个;一个人得2个,另一个人得6个;一个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用第四种分法,两个人分得的梨同样多。教师出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学习内容时,先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具
低年级对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他们好动、爱玩,在他们眼里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会成为他们的玩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实物、小棒、图片等作为学生的学具。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学具有:
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
2.小棒。小棒有单根的,也有成捆的,或者可以让学生用橡皮筋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来认识数及它的计算。
3.计数器或计数表用来学习数位、一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5以内数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利用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5.钟面和七巧板。课前先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钟面的模型,他们在制作钟面里,自然而然就认识了时钟有12个刻字,有时针,分针,秒针等。在授课时,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三、学具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它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学习“9加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凑十法,教师就利用学具操作,放手让学生摆一摆9+5等于多少,先在桌上摆9个小圆片,再摆5个。“看一看我们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怎样列式?你会通过摆一摆小圆片来算一算吗?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兴致高涨,个个聚精会神地摆起小圆片,不时还和同桌小声商量自己的摆法。很快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来说!”“老师,我也想说!”学生很快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把右边的一个圆片放到左边,与左边的9个圆片合起来是10个圆片,再与右边剩下4个圆片相加,就是14个圆片。所以9+5=1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化枯燥的计算教学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利用学具掌握了算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四、新授课时学具的运用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性的认识,学生理解新知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学习。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33-8,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⑴从三捆中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取走8根,剩5根和20根合为25根。⑵先拿走3根,拿一捆拆开后再拿走5根,剩5根和两捆合成25根。⑶把三捆小棒全部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8根,剩25根。待学生操作后问: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摆法最简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进行小结,肯定他们的想法。这样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固定在框框内,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